红楼之贾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之贾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之贾母范文1

以茶养生

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虽着墨不多,但是各有意趣,耐人寻味。

老君眉 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此茶是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因为它足君山所产,外形像眉,故称“老君眉”。贾母喝茶时,都用梅花雪水浸泡,而且此茶色泽鲜亮,香气清爽,其味甘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母最喜爱的养生茶。

女儿茶 所谓“女儿茶”,是川、贵两省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红楼梦》第63回中,写宝玉吃了面食,怕滞食,林之孝家劝他闷普洱茶,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

六安茶 六安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六安,宜人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以酒养生

《红楼梦》中的酒有多种,其中不乏具有养生功效的酒。

合欢花浸的烧酒 合欢花浸的烧酒是林黛玉的疗养酒。《红楼梦》第38回中,因黛玉吃螃蟹后心口微微疼痛,要喝口热热的烧酒。所谓“烧酒”就是白酒。宝玉忙令人将“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所以黛玉服用它,不仅能祛除寒气,而且对她的多愁善感、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屠苏酒 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除习俗之外,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的养生酒。每当他们外出游玩时,总以喝点屠苏酒来“促生”。其实此酒是药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作用。

黄酒 绍兴酒也称黄酒,是宝玉特别喜爱的酒。此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系优质糯米酿造,因而深受大观园上下的欢迎。

蔬菜养生

《红楼梦》中写的蔬菜很多,除茄子、豇豆、扁豆、葫芦、灰条菜以外,还有南京的特产芦蒿、枸杞芽(俗称枸杞头)。

芦蒿《红楼梦》第61回中,有问:“晴雯姐要吃芦蒿,用肉炒?用鸡炒?面筋炒?”芦蒿其味独特,鲜香可口,而且还有滋肾、养肝、润肺、清凉明目之功效,为晴雯所独钟。

枸杞芽 《红楼梦》第61回,还提到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炒枸杞芽”。她们还喜爱枸杞芽烧蛋汤,此汤更有爽口清凉之感,从而成为两位小姐的养生食品。

饥饿养生

《红楼梦》第53回写道,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后因补孔雀裘,病情渐重,使用了贾府中的“秘招”饥饿疗法,净饿两三日,又服药调治,便渐渐好了。像袭人感冒后仅饮米汤,也是遵循此种秘招来调理养生。

红楼之贾母范文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常难以宿寐,亦或是多心之人,夜间忧思纠缠,却未曾思略一二人生感悟,素闻红楼梦多易趣,遂得闲以思读。

初读曹公的《红楼梦》之时,诸多困惑,难得其中滋味。其间曾释怀丢下,哀叹慧根不足,别人品读若美味佳肴,我何以拾读起俨若味同爵蜡,百般寂寥。心中难免产生退意,然自幼又多思愁,不得已又捧而强阅之。

其间偶得一丝顿悟,乃深身窃喜,但终不得其要以。譬如林如海之女黛玉,性情多愁感伤,却间或现一俏皮,不由让我内心恣意乐之。然黛玉终是红颜多难,于常常思之叹之,似若身边一友,树下葬花悲吟,读之情丝不免为之悸动。

第二十二回中,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写到观戏之时,“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持。命凤姐点。凤姐虽有刑、王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薛姨妈、王夫人等。”

初读不以为意,然细细品之。思其不点之缘由,以黛玉之聪慧,必然深知贾母癖好,却不得力奉承,想来黛玉不想沦为那吹捧他人之凡人,既落于凡尘,却要超脱之上,其果必生悲剧。

红楼之贾母范文3

“王夫人随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红楼梦》第三回)这是黛玉进贾府后和贾母第一次一起家宴的一个片段,从宴会开始的入座,到在一旁伺候的夫人丫鬟们站的顺序,还有严肃紧张、悄然无声的氛围,足见贾府的礼仪规制是何等的严格明晰。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作为客人的她应该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同时也是因为她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且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这个亲生的外甥女肯定十分疼爱,在座次上高看一眼也是正常的,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也体现了“客人上座”的待客礼仪,这种待客之道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客人上座”的礼节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保留至今。黛玉坐下之后,迎春姊妹三个依次坐上座位。王夫人、王熙凤、李纨在一旁拿筷盛饭伺候着,尽管后来贾母命王夫人坐下了,但是王夫人也没有同桌坐下来吃饭,而只是在旁侧陪着贾母而已。

还有在很多宴会中,王熙凤和李纨一直站在边上伺候着,这是当时“妇姑不同席”的风俗,应该是满族的礼制,即便是深得贾母欢心的王熙凤也是要遵守做儿媳的规矩的。《红楼梦》讲述的是“富贵百年望族”的生存流变,其中包括很多传统习俗和礼仪规矩,但它更大的意义是通过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黛玉初进贾府,事事留心,处处在意,生怕自己出错,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从就座进餐到饭毕漱口吃茶,她一直在察言观色,言行谨慎没有半点不妥之处,这也是她多愁善感性格的一个侧面衬托。黛玉外表形象弱柳扶风、但是性格刚强、心思缜密,在贾府,她是一个没有父母双亲在身边陪伴,没有家族势力在身后支撑的“孤女”,处在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中,但是论相貌、论才学她都是当之无愧的头筹,在百花争艳、美女如云的贾府,宝二爷最为衷情的也是她,在逆境中生存是最磨炼心智的,如此高傲倔强的性格要想在纷繁芜杂的大家族中生存,没有时时留心、处处在意的缜密心智是不行的。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宴会的表现,就足以让黛玉的文学形象和性格特点“先声夺人”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们招待客人的一项基本礼仪活动。《红楼梦》中客人来了也都要先上一盏茶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首先捧茶献客;贾母八十岁寿宴时先请客人入大观园用茶,用茶更衣后才开始宴席。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还要献多道茶。贾元春省亲到达贾府省亲别院正殿时,贾家人首先是献了三道茶,如今“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礼仪活动,寻常百姓家来了客人无论是否宴请,都是要先沏茶送到客人手上。贾府还有一个规矩就是饭后献茶,共献两道,第一道茶是漱口茶,饭后茶水漱口是多多益处的,可以达到口腔保健的功效。那时尚无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以茶漱口”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刷牙的功用,那时,但凡用得起茶叶的名门贵族睡觉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茶漱口”,不同的是,王宫贵族们一天要“以茶漱口”很多次,而且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之后都会“以茶漱口”,在黛玉进贾府的这场宴饮中,饭后送来的第一道茶,黛玉不知是漱口的茶,但感觉和自己家中礼仪规制不同,她自然明白贾府规矩讲究很多,留心观察便知这是饭后漱口用的茶,幸亏黛玉心思缜密,不致于闹出笑话,试想如果当时黛玉把那该吐出来的漱口茶咽了下去,是要落下一个多么大的笑柄啊!《红楼梦》中很多场合都提到了“以茶漱口”,在第十四回中,凤姐哭秦可卿之后,来旺媳妇献茶漱口,宝玉在说“女儿”二字之前,都必用“清水香茗”漱口,不然“浊口臭舌”唐突了“女儿”二字是会被“凿牙穿腮”的。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用茶漱口”可谓益处良多,一是可以消除异味,二是可以保护牙齿,这功用相当于现在的牙膏,但是“以茶漱口”的其他功能却是牙膏所达不到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流感,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覆盖在口腔咽部的黏膜细胞上,能防止流感病毒和黏膜细胞结合,达到预防流感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哺乳期妇女用茶水漱口,有预防牙龈出血,提高乳汁质量的功效。临产期的孕妇用茶水漱口,能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以茶漱口”不仅是王宫贵族的一种宴饮礼仪,也是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以茶漱口”是符合养生保健和有益健康的,但是饭后立刻饮热茶却是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铁结合会形成不溶性的铁盐,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长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会干扰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饭后立即饮茶,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最科学的饮茶时间是餐后一小时饮茶,由此看来,黛玉在家中林如海教女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是符合养生之道的。但是作为王宫贵族的贾府的宴饮规制是不是对身体不利呢,这就要提到饮茶的种类、功用甚至是烹茶的火候了。茶在宴饮聚会中扮演着随处可见的角色,但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茶是特别有讲究的。贾府中饭后饮用的茶肯定也是有不同功效的。在《红楼梦》中,光是茶的品种就有很多,如老君眉、普洱茶、六安茶、龙井茶、枫露茶、茉莉花茶等等。贾母最爱喝的是老君眉,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给贾母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六安茶是前清名列御制贡茶六品之一的好茶,贾母为什么不喝呢?原因在于六安茶属于绿茶,老年人肠胃功能虚弱,吃过荤腥食物之后饮用绿茶可能引发腹泻。而老君眉口感清淡,滋味温和,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老年人饭后饮用较为合适。《红楼梦》中提到较多的一种消食茶就是普洱茶。在第63回中,宝玉吃了面食,怕他积食,让他喝了一茶缸子普洱茶。要煎出一壶好茶,需要茶好、水好,还要掌握好火候。烹茶的水要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最佳。在《红楼梦》中,烹茶高手当属妙玉,妙玉用旧年的雨水烹好老君眉奉与贾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大家。那时的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没有污染,是最好的洁净水,最适合沏茶,和现在的雨水是不同的。烹茶的火候也是有一番讲究的,不能用刚煮开的沸水沏茶,一般要用80度左右的开水沏茶,这样才能保持茶的清醇幽香。品茶除了要看茶品茶器茶水之外,还要营造饮茶的环境和景致,可谓一杯茶关乎一场礼。曹雪琴借“红楼茶仙子”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在很多场合被赋予了风俗和礼节的含义,“吃茶定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礼仪,虽然黛玉和宝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在会开玩笑的王熙凤口中却是这样说给黛玉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原来,古代茶叶种植采用播撒菜籽的方法,人们希望出嫁以后的女儿能够像茶树一样,在丈夫家里落地生根、繁衍子孙、并且能“饮子之茶、与子偕老”,相依相守、直至白头,所谓“女子不吃两家茶”便是此意了,吃茶和定下姻缘就有了这样的关联。

红楼之贾母范文4

关键词:袭人 宝玉 关系 无缘

花袭人是《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篇幅最长贯穿始终的重要丫鬟。表面上看,她是贾宝玉的贴身大丫头,潜层里看,她又是王夫人、王熙凤等人默认的未来的姨娘。实际上,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还更为复杂。本文试以前八十回《红楼梦》中的袭人为例,分析丫鬟中的女一号袭人与男一号贾宝玉的关系。

关于袭人的姓名年龄外貌等确切情况,《红楼梦》直接叙述之处不多,仅有几处为例: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引自第三回,53页)

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引自第六回,93页)

宝玉便把脸凑在他(鸳鸯)脖项上,闻那油香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引自第二十四回,329页)

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着话,眼睛却溜瞅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清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引自第二十六回,364页)①

以上引文呈现的袭人是一个身材苗条、皮肤白嫩、柔媚娇俏、心地纯良比宝玉大两岁的姐姐模样。具体从外形上看袭人是何等人物并不确切,似写非写、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这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笔法之一,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一.袭人在贾府中的地位

1.看服侍的主子

袭人家距离贾府“不过一里半路”。家境贫寒,自小被父母卖入贾府,不是贾府“根生土长的奴才”。袭人“自小儿服侍了我(贾母)一场,又服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贾府丫鬟众多,丫鬟的地位跟着服侍的主人的地位水涨船高。贾母在府中最为年长,地位自然最为尊贵。服侍她的丫鬟如鸳鸯、鹦哥(紫鹃)、袭人、琥珀等人的地位较半个正经主子地位还高。

袭人第一次出场是在文中第三回,即黛玉进贾府之日。林黛玉七岁进京,宝玉较黛玉大一岁,袭人较宝玉大两岁。可推知袭人至少在十岁以前也就是宝玉八岁以前就开始服侍宝玉。宝玉不光是“衔玉而生”的奇人,更是贾母的掌上明珠,是贾府上下合府倍加疼爱并寄予厚望的孙子。袭人服侍了三位主子,特别是服侍了贾母、宝玉两人,使得袭人在贾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看每个月的工资

除了通过服侍的主子看丫鬟的地位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方式便是丫鬟的月例钱。贾府的月例具有严格的等级分配制度,地位越高月例越多。月例钱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即代表此人地位高低。

随着元春省亲、众姊妹搬进大观园、宝玉挨打等事件以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说“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如何保全宝玉“一生名声品行”等道理。“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连呼袭人“我的儿”。以后视袭人为贴己心腹,时常增衣送菜,就连月例钱王夫人也说“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是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按照贾府的“例”,可知姨娘的月例钱为二两;姨娘的丫鬟为一吊(后从旧年商议,减半,故为五百钱);“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袭人没有小丫头伺候,独拿“二两一吊钱”,比姨娘还多出一吊,可见袭人的地位实际上要比赵、周姨娘高得多。

二.对袭人的评价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袭人的评价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是两个极端:1、可称为恶袭人者。评价袭人奸恶、阴险、势力、狠毒,说她是麻木不仁的小人,甚至于大观园中的女特务等等。评家如涂瀛(《红楼梦赞》)、西园主人(《红楼梦辨》)、张其信(《红楼梦偶评》)、俞平伯(《关于十二金钗的描写》)。2、可称为赞袭人者。评价袭人温柔、善良、贤惠、识大礼。评家首推脂砚斋,她的评语也最为公正可信,她称袭人为“贤袭人”“义女”“孝女”“晴卿不及袭人远矣”等语。②近年来为袭人翻案、向袭人道歉的文章比比皆是。

前面粗略分析了袭人在贾府中的实际地位,再通过原文中贾府“生着一双富贵眼”的诸人眼中来看袭人。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

1.从众人口中眼中得知,袭人的确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毫无保留地完成照顾宝玉之责。如果把贾府比作一个大公司,袭人无疑是最专一最任劳任怨的员工。

2.贾府从上到下不管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李纨小丫头等等,对待袭人的态度基本一致,即赞其贤、对她表示友善表示满意。众人对待袭人的态度足以说明袭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味迎合贾府上层人物。

3.从贾母将袭人“与了宝玉”开始,贾府中的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袭人当作姨娘看待。那个时代丫鬟最高的追求最高的地位就是做妾、做姨娘(如平儿),既然长辈同意、宝玉愿意,周围的人都以姨娘眼光相待,也就不能责怪袭人有时忘情地以姨娘自居。

三.袭人与宝玉的关系

红楼之贾母范文5

节选片段主要写林黛玉进贾府见众亲戚的情景。贾府中形形的人物,性格各异,地位有别,但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对于林黛玉的到来,都表现出了两种共同的表情,那就是――“笑”和“哭”。

我们先来看看在选文中多达25次的“笑”中,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要笑?

有林黛玉的笑,是出于礼貌不得不笑,不得不赔笑,装笑,是她寄居屋檐下,待人处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的具体体现,是凄楚谨慎的笑;有贾母的笑,她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有王熙凤的笑,有放纵泼辣的笑,有纯粹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的笑;有王夫人的笑,满意王熙凤精明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有邢夫人的笑,仁慈随和的笑;有贾宝玉的笑,发自肺腑的、真诚自然、无拘无束的笑;有探春的笑,对贾宝玉杜撰会意的笑,是性格率直的笑;有丫鬟的笑,附和应酬的笑。林林总总的笑,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先“笑”夺人,或反复亮“笑”,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

通过众多的微笑,读者初步感看到的贾府无疑是一个表面充满温情的礼仪之府,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出,透过这一次次并非都是发自内心的笑,我们又看到贾府的另一面――虚伪之府。

一“笑”足传情,选文写“笑”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写“哭”。 文中6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他们为什哭?

林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心肝肉叫着大哭了起来”;接着“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4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林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

从哭中可以看出,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的伤心,表现了贾母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发自肺腑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住”,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自己年幼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表现了她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讨好贾母,同时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贾母刚说了“快再休提前话”,凤姐便“忙转悲为喜”。迅速无比地由笑转哭,又异常神速地由悲转喜,喜与悲如此尖锐对立的两种情态,闪电般地在凤姐的脸上转换,突出了她无与伦比的表演天赋,活化出一幅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嘴脸。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向往平等的思想。

有味道的是在贾母大哭之时,“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的众人之哭。这话乍看起来平平常常,却特别富有表现力。从后文看,侍立之人都有哪些?为首的便是王夫人,,其余则是邢夫人及一群丫鬟婆子。“当下”,“立刻”之意,突出了王夫人等在贾母大哭时,“掩面涕泣”之神速。“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了“侍立之人”的范围,显示了所有人“掩面泣涕”的整齐划一。“掩面”二字描绘哭态,可谓力透纸背。“哭”而掩面,有时固然表现悲不自已,但从这里的“当下”“无不”,足见这哭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有泪无泪不必追究,泣涕之声肯定热闹。

一“哭”也足以传情。哭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天性凉薄的王夫人,善于逢场作戏的凤姐,与黛玉无亲无故的丫鬟婆子,对于从未谋面、远道而来的黛玉,哪里会产生什么亲情之爱,怜惜之情?她们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却不能不在贾母面前装得伤心欲绝,这种瞒和骗的手段,进一步撕开了贾府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显露了她们的虚情假意。这预示着,林黛玉进贾府,并非跨进了幸福的大门,而是开始了悲凉的人生。印证了癞头和尚的话:“既舍不得――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初进贾府,一下子就经历了6次哭;见到的又都是外姓亲友,唯独不见亲身父母,可见她的一生真的是不能好了。贾府这个“温柔富贵之乡”,为她拉开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剧序幕!(哭之预示)

哭哭笑笑,悲悲喜喜,真真假假,林林总总,出色的细节描写,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再现了典型的环境;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

红楼之贾母范文6

关键词:傻大姐的安排;机巧;合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56-002

傻大姐是《红楼梦》中一位微不足道的人物,她既不是贾府的千金小姐,也不是贾府的亲戚,甚至连一位上等丫鬟都不是,她只不过“是新挑上来的与贾母这边提水桶、扫院子专做粗活的一个丫头。”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被曹雪芹和高鹗作了极其灵活巧妙的安排,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小人物成了整个小说结构网中的大关联:《红楼梦》整部作品描写的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黛死钗嫁等四件重大事件,后两件事件中傻大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傻大姐的第一次出场,引出“抄检大观园”

在《红楼梦》中,傻大姐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邢夫人在王夫人处坐了一回,也就往园内散散心来。刚至园门前,只见贾母房内的小丫头名唤傻大姐的,笑嘻嘻的走来。手内拿着个花红柳绿的东西,低头一壁瞧着,一壁只管走,不妨迎头撞见邢夫人,抬头看见,方才站住。邢夫人因说:“这傻丫头又得了个什么狗不识儿,这么欢喜?拿来我瞧瞧。”这丫头也得了这个力,贾母不唤他时,便入园来玩耍。今日正在园内掏促织,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香囊,其华丽精致,固是可爱,但上面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傻丫头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左右猜解不来,正要拿去给贾母看,是以笑嘻嘻的一壁看,一壁走。忽见邢夫人如此说,便笑道:“太太真个说得巧,真是个狗不识呢!太太请瞧瞧。”说着,便送过去。邢夫人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攥住,忙问:“你是那里得的?”傻大姐道:“我掏促织,在山石上捡的。”邢夫人道:“快休告诉一人,这不是好东西!连你也要打死!皆因你素日是傻子,已后再别提起了。”这傻大姐听了,反吓得黄了脸说:“再不敢了!”磕了个头,呆呆而去。(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石头记)

曹雪芹安排这样一个“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的“傻丫头”在小说的这个时候出场,确实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人,无论主子还是奴才个个都是精明伶俐,聪慧过人,只有“傻大姐”这一特定的人物才会在拾到“绣春囊”后,不明就里,瞎猜乱想,以致被邢夫人撞见还浑然不知。就是这个“绣春囊”引发了后文的一个重要情节--惑奸馋抄捡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抄捡大观园”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叙事意义和预示意义,从形形的人物关系及其他们的各自表现,充分展现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显示出贾府这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衰败的趋势,用探春的话说就是:“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兽,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这一情节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傻大姐在这一情节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傻大姐的第二次出场,促成“黛玉之死”

傻大姐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说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不犯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头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又瞧着黛玉笑了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说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臊。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个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出我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正在贾府悄悄地、紧锣密鼓地为贾宝玉和薛宝钗张罗婚事,贾府上上下下都把这一消息当作最高机密对宝玉和黛玉实施欺骗、隐瞒之时,由谁来将消息告知林黛玉呢?高鹗沿用了曹雪芹在第七十三回出场过的傻大姐,由这个“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的“傻丫头”将他们的婚事泄漏给林黛玉再适合不过。正是她向林黛玉泄漏了宝二爷和宝姑娘的婚事,而这一消息又是从贾母处的丫鬟口中得到,使得林黛玉对此深信不疑。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彻底地毁灭了她对于宝玉的殷切期望,使她和宝玉心灵契合的爱情美梦也彻底破灭,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訇然倒塌,没有了生之留恋,“惟求速死”!本来就病体恹恹,加上这一致命打击,黛玉于是命归黄泉!

有很多的红学研究者及《红楼梦》爱好者认为,高鹗将黛玉之死与宝钗出闺安排在一回,有悖于曹雪芹的初衷,因为在八十回《红楼梦》之第一回《好了歌注》有:“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认为应是林黛玉死后几年,薛宝钗才嫁入贾府。我想这样生硬地去理解曹雪芹的语义,而轻率地否定高鹗的作法是不妥的。原因有三:一是曹雪芹第一回《好了歌注》中的“昨日”与“今宵”只是为了对偶所需,并非实指,这是作诗吟对的惯用手法;而诗中的“白骨”也不可武断地认为就真是人死多年后尸体便成了白骨,它只不过是暗示林黛玉之死。二是从作品一贯的悲剧性来看,将黛死钗嫁安排在同时,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悲剧效果的:一边是敲锣打鼓、鞭炮喧天、张灯结彩(虽然是降低了规格,但仍然喜气盈盈)的结婚场面,另一边却是焚诗稿、断痴情、呕心沥血、凄凄惨惨的气绝场景,两相对比 ,才凸显得悲剧更悲 ,催人泪下,愁断肝肠。所以,高鹗定要说“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娶宝钗这个时辰。”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真按生硬理解,将宝钗宝玉成婚安排在黛玉死后几年,那悲剧效果将无疑大打折扣。三是从整部小说的主题来看,宝黛爱情结局越是悲哀就越能凸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红楼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第一版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