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亲的葬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亲的葬礼范文1
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张嘉年/张诗盈
出品时间:2010年
死人死去 活人继续
文 彭童
海报会骗人的。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葬礼屁滚尿流的搞笑片。道士说,来,把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东西递上去。女儿拿过来几包烟,儿子拿过来女郎的杂志。
女主角阿梅的父亲突然过世,他赶回台湾中部的农村,重新面对父亲成长乡里的世事人情,庸俗繁琐的传统葬仪、奇特夸张的迷信风俗,她疲惫不堪,几乎招架不住。回想小时候在县城里参加过的那些葬礼,葬礼上的麻将桌、葬礼上的卡拉OK、葬礼上的大鱼大肉,现在觉得匪夷所思,和日本电影《入殓师》比起来,我们对生命似乎没那么庄重,甚至虚伪,包括葬礼上的眼泪。阿梅一次又一次问道士,现在是该哭,还是不该哭。
和电影主人公最开始是一样的,我对这种传统的繁复的葬礼不屑一顾,甚至曾经发誓,未来某一天,绝不会给自己家人来上这么一套。参与到葬礼中的人,他们又何尝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荒唐与无聊,只是一种惯性在驱使,也许这些仪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既然是惯性,你认为本因最真的眼泪也不过是仪式的一环,仪式本身的重要性或许已经超越了真实的情感。在这看似荒诞的葬礼中,你的忧伤、哀愁、喜悦、错愕一次次被翻出来打散、搅拌、重新塑形,它倒像一个分水岭,葬礼之后,死人死去,活人继续。
《父后七日》远不是为了制造一场葬礼的荒诞感,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传统的机会,尽管你可能依然不会认同。
《葬礼》
导演:伊丹十三
主演:山崎努/宫本信子/菅井琴/大泷秀治/尾藤功男
出品时间:1984年
结构和《父亲七日》很像,父亲的突然离去,女儿、女婿急忙赶回家里,一切从学习葬礼礼仪开始。
《大腕》
导演:冯小刚
主演:葛优/关之琳/英达/唐纳德・萨瑟兰
出品时间:2001年
活着的人企图告别过去,最简单、最直接,莫过于办一场葬礼,告诉你,我已死去。
《伊丽莎白镇》
导演:卡梅伦・克罗
主演:奥兰多・布鲁姆/克斯汀・邓斯特/苏珊・萨兰登
出品时间:2005年
一个人的离去究竟能带给另一个人多大的影响?是更加忧伤还是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葬礼上的死亡》
导演:弗兰克・奥兹
主演:马修・麦克费登/拉珀特・格雷夫斯/彼特・丁拉基
出品时间:2007年
死亡告别的不仅是生命,生活的不如意同样会跟着被埋葬。
《入殓师》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
父亲的葬礼范文2
8点02分,芦山地震,他们的房子夷为平地。刨出罗月福的是住在屋后的邻居、45岁的岳世芬和其他几个女人。舒乾均的族兄弟顾不上穿上衣服裤子,冲进废墟拖出了他,舒乾均头上裂开了几个大口子,已经没气了。
罗云今年43岁,3岁丧母,没有兄弟和妻儿,在山下石材厂打工,每天抡12个小时大锤,把汉白玉砸成石粉,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个两三千。粉尘吸进他的肺,他知道这是拿命换钱,却连口罩都不戴,因为“不方便”。晚8点他换下工服,走8里路,再爬一个多小时山,回家照顾老父亲。两人相依为命。现在看着父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罗云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青山坪村位于雅安宝兴县灵关镇北侧,这里曾被认为是福地,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质量上佳的汉白玉石材,还有巧手的石匠能雕出漂亮的石雕,在附近的山林里,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熊猫。
但这都是过去的辉煌,这个村子正日渐衰落。过去10年,青山坪几乎没有增加人口,这里太穷,不通公路,盖房子要把石板一块一块背上山,因为难度太大,房子大多住了三代人,很少修缮。外面的姑娘不愿嫁来,青壮年纷纷下山,户籍上原有46名居民,走得只剩下12个老人。地震之后,活下来的10个人,年龄加起来已经超过了600岁。
10年前,许多村民患上了头疼病,开始吃着头疼药,多的人一天要吃6包,每顿饭后都吃,却没见好,还有人因吃药得了胃出血。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们,不少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一二十岁。很多年轻人因此下山,但老人们不愿走,到山下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老人们都已到人生末尾,面对死亡并无太多悲伤。“葬礼是山里最大的事。”一个村民说。接下来这些天,他们必须一起完成它,这比下山、抢救财物、搭建帐篷和找人救援,都要紧得多。
父亲的棺材以前放在二楼,罗云清楚那位置。这里的老人都早早为自己预备好棺材。这口棺材从罗月福74岁那年打好到现在,在家里摆了整10年,是最简单的样式,没刻字,也没花纹。
家里穷,父亲从来不和他提棺材的事,怕花钱。为了置办棺材,罗云攒了很久,好不容易攒到4000多,一刻没拖,跑镇上背了4块上等野杉木板上山,又花了1000加工费,钱没了。可过去10年了,他闭起眼还能想起父亲高兴的样子。
把棺材从废墟里弄出来,罗云费了很大劲。罗家房子塌得最彻底,椽柱和屋瓦都砸在棺材上,盖住了。五六个村民一起上,才把上边压的重物搬开。
舒乾均用的棺材,是他的弟弟舒乾华亲手打的,那本是为老母亲尽孝准备的。十几年前,兄弟俩背着镇上买的野杉木料上山,打了这口棺材。只是没想到,地震时老母亲正在山下女儿家,躲过一劫,最后棺材里装的是舒乾均。
棺材十几年没动地方,又被废墟埋了,上面蒙了厚厚一层土,舒乾华跪在地上擦,有一块背板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仔细看,已经生虫了。他觉得对不起哥哥。
在罗、舒两家从废墟里弄出棺材时,其他人默默地返回各家。地震之后,村子里没剩下什么像样的房子,有的彻底垮了,有的塌了一半,贯穿村子南北的小路,被垮塌的木头和碎石盖住了,村子那头的人要回家,只能从瓦砾堆上爬过去。
人们顾不上抢救电视机,这是他们最值钱的家电,也无暇细细翻找家里囤的腊肉、鸡蛋,他们只是扒出一些大米,到村前树底下聚成一小堆,商量起接下来的葬礼。
村头有个公用灶台,舒乾均的老婆杨建珍麻利地烧起火,煮了一大锅米汤。完好的碗不多,村民们蹲在地上,喝上几口粥,就把碗传给下一个人。米里有沙子,喝起来要时不时啐一口。他们边啐边说。
有人说,下山请阴阳师是最大事,请谁?有人搭腔,杨绍经,他最会算。有人嘀咕,不知道他肯不肯上山。又有人说,长明烛、寿衣、纸钱、香,要一起买齐,孝布要割100米,贡品再少,酒还是得有。
一锅米汤喝完,他们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了。这群老人参加的丧事多,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对丧事早有准备,驾轻就熟。
罗云没怎么搭腔,他和舒家是主人,下山请人的事自然是他们做。他急急灌了两碗米汤,琢磨着得抓紧下山去,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死人,万一杨绍经让别人先请去就不好了。
下山路陡且湿滑,还得绕过一个滑坡带,即使走了几十年的村民不小心也会摔跤。地震把山震松了,滑坡处时不时滚下石头,还冒出许多裂缝,有裂缝的地方他们不敢踩实,怕一脚下去,连着一块山石掉到山崖底下。
下山花了40分钟,罗云和舒乾华在镇子上找到了杨绍经,杨是这一带口碑最好的阴阳师,60岁,经验丰富。可罗云没想到会请不动。听见青山坪3个字,杨绍经没吱声,只取了张黄纸,写上5个字,“明日12时(下葬)”。至于要他经过崩塌的山路上去做法事,他摆摆手,不去。
对于山下的人来说,青山坪是个概念模糊的地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镇上紧邻山脚的房子边,一个洗衣服的女人说:“就是天上那个村嘛,十几年前小学春游上去过。”更何况现在地震了,上山的路危机四伏。
罗云担心没有阴阳师立陵开路,父亲无法顺利投胎。他开出了远高于往常的价钱,可镇上的4个阴阳先生无一答应。有人说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有人说赶着支帐篷,还有人称心烦意乱,没法做法事。
罗云不忍心勉强人家。他和舒乾华跑遍整个镇子,直到夜幕降临,仍一无所获。7点半,天彻底黑了,罗云必须上山去给父亲守灵。他不得不接受葬礼没有阴阳师引路的事实。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他说自己很不安,却无计可施。
路过理发铺子,他进去买了一把剃头刀。山上人讲究死人上路前不能带发。还有一个收获,是在镇子上买到的纸钱和蜡烛。殡葬用品店的墙上裂了个大口子,随时都有可能倒塌。老板是罗云的熟人,看他难过,冒险冲进屋子,抱出了店里的存货。罗云足足称了40斤纸钱,买了20把总共240支蜡烛。老板只收了不到80块钱。
没有专用的长明烛,只能用照明使的黄蜡烛代替。老板叮嘱他们,黄蜡烛不经使,找个人小心看着,绝对不能断,“断了会发生不好的事。”一个村民说起这事,眉毛皱在一起,做了一个怪异的表情。
罗云回到山里,已近晚8点。这晚天上没下雨,也没月亮,山上漆黑一片。整个青山坪的人都没睡,整夜坐在篝火前,一张接一张烧纸,为死去的两人守灵。
篝火噼噼啪啪,竹子托底的黄蜡烛一支一支点起。蜡烛和纸钱得一直烧到葬礼结束,怕不够用,村民们不敢烧得太快。火光映照下,人们偶尔谈起地震,罗云不太说话,心里发愁,“一下子死了两个,人手这么少,明天要怎么出殡?”墓穴是当天下午村民们挖好的。罗月福生前早定好地方,他想埋在自家玉米地里。
有几个小时,人们累了,不再说话,和躺在门板上的两个死者一样安静。罗云看着父亲躺在那里,心里想着父亲这辈子真不容易。
罗月福这一辈子好几次都差点死了,生下来没多久,唯一的妹妹饿死,自己也差点没救活。长大点,两个山头打仗,土匪拿枪逼着他帮忙冲锋,又差点给打死。
快40岁才娶到老婆,生了罗云,那是老头一辈子最高兴的时候。3年后,老婆生了病,没钱治,死了,他伤心不已,直到去世也再没提过她。
他和儿子一直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棚子里,直到64岁,才第一次住进房子,两间小平房,村里人和他处得好,帮着盖了好几天,不收工钱。他对房子很满意,一住就是20年,直到地震这天,这两间小平房垮塌,砸死了他。
在这个小山村里,大部分人不姓舒就姓杨,有这样那样的亲戚关系。他们和罗月福一样,生在青山坪,死在青山坪。和几百年前一样,村民们日常的生计是种药材、编四季豆架子、犁玉米地。耕牛是趁小抱上去养大的,猪养大了,要送下山去卖,山路太陡,猪不敢走,得捆到竹子做的担架上,靠最少3个壮劳力抬下去。
村子原本是有壮劳力的,30多年前,隔壁村来抢他们的山林,被年轻人武装起来打跑了。可后来村子人越来越少,前几年隔壁村又来抢,十几个老人打不过,只能眼睁睁看他们把自家的林子砍了一大片。
留下的老人聚群而居,互相照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是宝兴县城。死者过往朝夕相处,仍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罗月福生前性格和善,从不吵嘴,村里有人办丧事,他重活干不动,就一壶一壶烧水。他常替人看家,随叫随到,还顺带喂猪、喂鸡。邻居有事没事爱来他家玩,每天路过就喊上一句“罗阿伯”,他听见就应一声。他们不太愿意谈论舒乾均,有人说他说话总得罪人。也有人说,他说话不好听,可心地不坏。
天亮了,葬礼就要开始,还没有麻布,舒乾均的妻子杨建珍一着急,向一个好多年前死过人的邻居家借,翻遍了房子,也只找到6米,给舒家两个儿女披上。
杨建珍返回自家废墟,喊人帮忙拖出4个单人沙发,沙发亮黄色,印着卡通熊。她把它们搬到临时支起来的油布棚子底下,招待上山送丧的人坐,“总得有个样子”。
邻居提醒罗云,该给死者换上路衣裳了。罗云打上一盆清水,细细为父亲擦洗。邻居告诉他,擦洗时说的话,死者能听见,可直到擦完全身,他也没说出一句话。
他想不起有多长时间没给父亲穿过衣服了,也许从来没有。这是一件黑色棉布长衫,数三代上去,有钱人才穿得起,父亲生前受穷,死后葬礼又办成这样,罗云说自己心里太不是滋味。他抱起父亲,老头身体已经僵硬,罗云穿不上,邻居上来搭手,好不容易套上,他累出一身汗。
山上操办葬礼一向铺张,一户人家地震前几天办丧,砌坟用了1300斤水泥,一袋一袋扛上山,30桌流水席,光食材就花去了2万。在村民的理解里,葬礼办得好,活着的人面子上风光,死者投胎也能找个好人家。
罗、舒两家的葬礼,加起来只花了500块。除了纸钱、蜡烛、剃头刀是买的,其他都就地取材,要不就干脆省略,没有法事,没有吹打乐队,人手也少。村里人商量,一个一个送葬,先舒家,再罗家。舒家儿女多,大伙儿打算多帮帮罗云。
早上10点,队伍起行,稀稀拉拉几十号人,没有花圈、没有麻布,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里,弄不到水泥和砖砌坟,村民们提前捡了不少石头,背在身上,要不是抬着棺材,就像一支要去修山路的施工队。
川西送葬,路上棺材不许落地。青山坪有折磨孝子的习俗,罗云俯身背贴在棺材底下,送山人往哪儿走,他就跟向哪儿。为了耍孝子,人们常突然改变方向,或者故意走到泥地里。
平常葬礼,抬棺材时间短了不太体面。可山上就那么点儿地方。村民们抬着棺,小心绕过坍塌的房子,在碎石、砖头少些的空地上,来来回回走了几遍,可离阴阳师杨绍经给出的吉时12点,还有40分钟,他们只能把棺材放到墓穴前的长凳上。
12点,吉时到,两家棺材入土。村民们把石头放在墓穴前,高高一堆,有带着青苔的,也有不少来自倒塌的废墟。人们毫不马虎,挑选大小得当的石块,将坟头整整齐齐垒成拱形。
舒家亲戚从山下扛上来4个花圈,遮住坟头。罗家没有花圈。山间多雨,防水做不了,村民把最厚的油布拿出来包住坟头。那两天,许多人不得不睡在塑料薄膜底下,衣服和被褥全被打湿。
他们找不到祭奠死者的酒,村里的最后一瓶酒在地震前几天也被喝光了。坟前没有供品。罗云想着过两天一定给父亲补上。父亲一辈子没啥喜好,就爱喝点小酒,10年前胃出血,连酒也戒了。
相比过往的流水席,这次的葬礼的宴席上只有几瓶矿泉水和少量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是前些天一支救援队送上来的。实际上,送葬的人推推让让,大多数人什么都没吃就走了。
葬礼个把小时就结束了。忙完大事,10多个老人决定去山脚下“看看热闹”。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兵和车,这么多的记者、志愿者。救护车是“香港救世军”的,他们不知道这个“军”和是啥关系。十七八岁的志愿者们立正站好,喊着“一、二、三、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喊完了,他们又回去帐篷了。看够热闹,村民们重新回到山上。
4月26日,震后第七天,抗震救灾指挥部知道村子已经不能住人,派志愿者接村民下山。志愿者测完水后大呼危险,饮水中有水蛭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根本不适合人类饮用。习惯顺从的村民们跟着下来了,他们没有告诉这群年轻人,这水他们已经喝了10年。
最后一个下山的是罗云,他给父亲烧完头七纸,磕头与父亲告别。数百年来,青山坪头一回成为空村,满眼废墟,没有一个人。
下山的村民被安置到镇上工厂大院的帐篷里。他们仍然时不时悄悄溜上山。指挥部给了米,但是没给锅。另外,山上还有他们的树苗、庄稼和家畜,这是地震后他们剩下的大部分财产。一个村民说:“青山坪的每一块石头我都充满感情,29年我每天走,每天走,我不舍得大山,也不舍得屋子。”
镇上的房价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山区人多地少,把他们安置到平地上,也没有宅基地和口粮田分给他们。年纪太大,也无法就业。对他们来说,1500元一年的出租屋都无力承受。可如果要回山上重新修房子,花的钱够在镇上买套200平方米的新房了。
这天在帐篷外,老人们吃着泡面闲聊。“我们是山上最后一辈人了。”一个村民说。另一个村民说:“地震中死了,起码还有老房子陪着,没死,以后都不知道埋在哪儿。”
村民们依然对葬礼的不够体面耿耿于怀。丈夫葬礼草草了事,杨建珍整夜睡不着,她想等局势安定下来后,背水泥沙子上山重新修坟;罗云拿到了政府发的5000块钱救助款,他打算用这笔钱去请阴阳师,尽快上山给父亲补办一场法事。
罗云说话声音很小,不善表达。回答问题间,他一直摩挲着脖子上挂的木刻菩萨。菩萨翻过来露出另一面,刻着他的属相狗,这是他两三年前在镇上买的,现在它是他唯一的伴儿。
父亲的葬礼范文3
然而,她依旧爱了。许多时候,爱上一个人,就必须承受他命运的碎片。
她叫多拉・迪阿曼特,是个犹太姑娘。年轻的多拉原本出生在一个富足、极富名望的犹太家庭里,如果不是多拉的性格,她会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然后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然而倔强的多拉不想在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身边度过可怜的一生,她毅然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的多拉最初在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孤儿院当裁缝,后来到一个海边的度假村里做厨房里的帮佣。
许多时候,命运总是喜欢随心所欲地伸出手来,将悲剧的种子埋下,然后,悄悄地闪在一边,一脸谄笑的等待其开花结果。
19岁,多拉遇到了她的爱情,法兰兹・卡夫卡,一个被喻为20世纪的天才思想家和文学大师的犹太裔捷克人。
那样的一场相遇,想来有着几分戏剧的味道。
那一年,卡夫卡和她的妹妹以及妹妹的两个孩子到波罗的海度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一个来自柏林的犹太人度假村。
一天,卡夫卡路过度假村的厨房,看到一个姑娘正在杀鱼,卡夫卡不由感叹道:“多么纤细的一双手啊,可干的活儿又是多么残忍啊!”
那个杀鱼的姑娘便是多拉,卡夫卡的话,让多拉羞愧难当,她当即向度假村的领导要求换个活儿干。
就这样,他们相识了,那个男人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谈吐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令人心碎的忧郁与绝望深深地触动了多拉,同时多拉身上那种坚毅与执著以及青春的勃勃生机也深深地感染了卡夫卡。
他们相爱了,多拉的出现唤起了被卡夫卡压抑和扭曲了一生的生活意志,爱情的力量使这个已经对自己的生命自暴自弃的男人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他开始像个孩子般俯首贴耳地听从多拉的话,认真接受医生的治疗。在多拉的身边,卡夫卡的每一天都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与多拉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卡夫卡得到了他一生都没有得到的温暖与爱。多拉用希伯来语给卡夫卡读《叶塞尼亚》,阳光下,这两个“文学的寄生儿”,在广袤的犹太文明的草原上,尽情地享受着爱情与文学的激情相互撞击所带来的飞扬至极的快乐。
在布拉格人的寓意中,“卡夫卡”这三个字,是“瞬间密集的生活”的意思。或许,冥冥中这也召示着,他们的爱情,不过是生命中一段轮转着不期而遇的幸福瞬间,然后,在某一时刻,这一幸福戛然而止,用“卡夫卡”的方式留给生命一幅冗长的寂寞画卷。
1924年春天,一个草暖风薰的日子里,医生告诉卡夫卡,他的病有了缓解的趋势,卡夫卡高兴得哭了,他紧紧地拥抱了多拉,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康复,渴望着活下去。
卡夫卡向多拉求婚,同时,征得多拉的同意后,卡夫卡给多拉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求他答应把女儿嫁给自己。在信里,卡夫卡称自己为“一个回头浪子”、“一个悔过的犹太人”、“一个渴望赎回自己的人”,然而,多拉的父亲却本着自己的反感和正统犹太教的精神拒绝了卡夫卡的求婚。
病痛中的卡夫卡得知了多拉父亲的回信,那个夜晚,卡夫卡,这个一生性格怪戾、从不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的男人,终于忍不住长时间的泪流满面。
与卡夫卡同样遭受打击的,还有多拉,她无比激动地渴望着与爱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等待她的,不是婚礼,而是卡夫卡的葬礼。
因为没有被人承认的婚姻,多拉甚至无权拥有爱人的葬礼。然而,她还是来了,她固执而决绝地出现在卡夫卡的葬礼上,在一片责难与嘲讽的目光里,哭得死去活来。
整个葬礼上,多拉那惟一的嚎啕声极具戏谑地召示着卡夫卡的一生:这个世界,只有多拉短暂而真心地温暖过他。
父亲的葬礼范文4
现在,金玉浪已是韩国最大的Kokdu木偶收藏者。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在韩国,也很少有人会着意对这一文化进行发掘和收藏。不同于其他忧郁和令人生畏的丧葬艺术,韩国的葬礼木偶多数有趣可亲,甚至是可爱的。这和印第安人雕刻的玩具娃娃克奇纳神(Kachina)有点类似。但克奇纳神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孩子们部族的精神和祖先,而且已经成为西方一种流行的收藏品。
Kokdu诞生在朝鲜半岛那漫长的李朝时期。当时用于丧葬的棺材通常被精心地陈列出来,雕刻着鲜艳的绘画,上面有小丑、杂技演员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陪伴着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放松他们的旅途,并为送葬者提供一点安慰。
特别的一点是,它是平民的艺术。在韩国,王室的葬礼一般只用龙和凤凰来装饰。Kokdu里的各种角色都是平民的葬礼才能见到的。
按照韩国的习俗,作为“引导者”的殡葬木偶骑着动物或神话人物,引导死者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的版本包括一个骑着神话中野兽的官员,一个坐在乌龟上(四大神兽之一,长寿的象征)的和尚和一个骑马的贵?族。
“保护者”防卫恶鬼的灵魂,可能采取的形式包括看上去非常残暴的卫兵、军队的军官、警察。在十二个保护者的角色中也有一个留着尖胡须的儒家学者,他看上去像一个永远皱着眉头的校长。一些木偶手里拿着金属制的武器,但大多数还是木制的。木头不像石头和金属那样容易保存。但木头更能抚慰我们的灵魂,因为它柔软和脆弱。石头和金属是那么坚硬和永恒。
妇女被给予了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同其他的木偶一样,服装和发型的细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线索。一个女仆穿着一件红色的衬衣和黄色的外套,留着一条长辫子,显示出她还未婚。一对佣人都留着两个发髻,可以被确定为是少女。另外一个人物穿着新娘的服装,一件绿色外套和红色的衬衣。
父亲的葬礼范文5
父亲爱德华・托莱达诺曾是好莱坞电影演员,演出过格里菲斯执导的《赖婚》,还在《陈查理的秘密》中扮演一位很酷的杀手。
1
2006年9月4日,母亲猝然去世。父亲患有短期失忆症,常常迷路。参加母亲的葬礼回家后,他每隔15分钟就问我一次:你母亲到哪儿去了?我只得一次又一次解释道:她已经去世了。
这对他来说,每次都是震惊的消息: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不带我去参加葬礼?父亲这样不断重温母亲的离去,令我们俩都悲痛欲绝。我决定告诉他:母亲去了巴黎,去照顾她生病的兄弟了。
2
父亲年轻时多么英俊,算得上是个电影明星。看到自己如今饱经沧桑的样子,他会非常沮丧。有一次,带他去看医生,出门前在门厅的镜子里瞥见自己白发苍苍的样子,他被吓着了,拒绝离开家门,除非我找一根“黑色铅笔”将他的白发染黑。
3
父亲常常告诉我他想死,说该到他离开的时候了,他已经留得太久。很奇怪,我也有一丝希望他离开的想法。活在模糊又残缺的记忆中,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他是我世间唯一的亲人。
4
我喜欢父亲这样的时刻,那么几分钟,一切似乎都重返旧日:我的母亲没有去世,我们也没假装她去了巴黎。她只是去趟商店,很快就会回来。
5
父亲对母亲的爱,绵长而持久。他曾不停歇地谈到她。我也深爱母亲,可她简直让我发疯:说我的头发太短了、衬衣太皱了,或是说我站得不直。她离开了,我才意识到我一生都在拒绝接受她的影响。而现在,我怀念她,我觉得她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几乎都是对的。
6
以前,父亲总是力劝我做得更好些,工作更努力些,这真让我有些生气。现在,他还是常常问我:你工作做得如何?没有什么能比我的成功更令他高兴了。因此当他情绪低落时,我会立刻编出一个蒸蒸日上的事业来:我正在为《时代周刊》摄影,为《纽约客》工作,有数百万美元的广告宣传活动。
有时是真的,有时不是。但是真是假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我要尽己所能让他感到愉快。那一刻,他脸上会绽开幸福的笑容:“我得告诉我所有的朋友,我的儿子出名了!”
7
这些天,当父亲再问母亲去了哪儿时,我依然回答她在巴黎。但当他问我她在那儿做什么时,我没搬出通常的那个故事,改说她正在经营一个跳蚤马戏团,然后我模仿其中的一些表演给他看:把头伸入狮子口,荡高空秋千,走高悬的钢丝……这让我们都大笑起来!但交谈的间隙,父亲会停下来,叹口气,然后闭上眼睛。那一刻,我才明白,他是知道的,关于母亲的事,关于所有的事。
8
昨日,父亲去世了,我和妻子卡罗陪在他身旁。这3年里,我一直在焦虑,害怕他离去时我不在他身旁。我不希望他被陌生人围绕着,孤单地走,或是上管子,连接在仪器上。
父亲的葬礼范文6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 电影美术 色彩 音乐
一、黑白色彩反映现实部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爱情是粉红色的……,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视觉描述,色彩这个绘画当中的词语常被人们用以活灵活现的抒感。《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将色彩运用到电影结构层面上,向人们再现那个年代“我”的父亲母亲至纯至美的爱情。在人们的印象中,黑白色常用于电影的回忆部分,彩色代表的是现实。《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将这一惯性思想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将影片中的现实部分以黑白色彩为基调,而用彩色空间诠释美轮美奂的爱情,从而也成就了该片独有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运用黑白色彩展现电影的现实部分,原因在于父亲的死亡将现实定为哀伤的情感基调,而此情节中的黑白色彩的运用也跟后面美好的回忆部分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在观看本片时,会不自觉的在两部分色彩基调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影片的现实部分描述的是父亲的葬礼前后,在整个葬礼前后及葬礼过程中弥漫的是哀伤的乐调和对死者无限的思念之情,加之将冬天这个季节作为了影片现实部分的时间背景,惨淡的皑皑白雪,烘托了一个亲人离去的冰冷气氛,黑、白、灰画面中一群为父亲送行的人沉重而哀伤,母亲的爱单一而固执,这样的画面在皑皑白雪中间尤显凄凉,送行的人群就像一条分割天与地的褐色线条,同样这条线也把父亲和母亲永远的分开了。因此,在这样的环节中运用黑白色彩再恰当不过,将影片表现的色彩层次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彩色反映回忆部分
画面由黑白跳入彩色,是从“我”坐在桌子前回忆父母亲的恋爱情节开始的,整个彩色部分都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诠释。父母亲相遇在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之时,伴随着父母亲的相遇,一抹又一抹的红色开始出现,将二人的爱情描绘的浓烈而绚丽。母亲的一切都是红的:红棉袄、红围巾、红发卡、红色剪纸、母亲为父亲学校梁上织的红……,从为爱而穿起红棉袄的母亲痴痴寻踪父亲到母亲深情紧握父亲给她的定亲红发卡,爱就这样被大红的色彩演绎的淋漓尽致、展露无遗。
母亲的腼腆、羞涩和藏不住的热情也被她那身热烈的衣着显露无遗,也正是这身红让父亲一眼便在人群中看到了她。村里人迎接完父亲后,母亲开心地往家里跑的场面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秋天金灿灿的画面,母亲在一片橙黄色的草地中奔跑,暖暖的橙黄衬托着穿着红棉袄的母亲满足和羞涩的笑容,整个暖色调的画面处理让人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了母亲炽热的爱。影片中多个场景都是母亲一个人出现,如在禾黄的草地里、橙子色的树林中、白皑皑的风雪中,都能看到母亲身着红棉袄的身影,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流动着的红色,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这身红在画面中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宛如一幅唯美的画面。红色也是母亲在父亲眼中的形象:每当看见那红,就想起母亲当年穿棉袄对他笑的样子。红色是该片的灵魂,表现着影片的所有,装点着影片的所有。
如果说影片中红色强调热烈中的哀伤,那黄色表达的就是温馨中的忧郁。这正是不同色彩的运用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和主观情愫。除红色之外,我们看到大量的黄色在影片中屡屡出现,黄色作为暖色调大面积的渲染着影片美好回忆的气氛,为能够更好地感受情节提供了一种基调,黄叶泛泛的树林,被间隙透过的阳光照得灿若仙境,母亲穿梭其中,追赶着自己的幸福。浑黄的道路上,情愫破土萌生,载着母亲雀跃的离开,陪伴父亲深情地目送。
三、唯美的画面艺术
影片中,导演多处运用美术中的构图原理,将母亲定格在一幅又一副的画面中,这种巧妙运用强化了影片的美感。回忆开始,镜头运用全景、中景、近景由远及近的拍摄穿着红色新棉袄的母亲在路口等待父亲到来的情景,展现了母亲对父亲一见钟情的少女情愫,也正是镜头这样远近的切换,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空间。此时剧情慢慢走向,母亲期待看到父亲的神情和看到父亲后母亲一见钟情的爱慕之情,正是一幅幅母亲构成的画面,让观众能够通过这样的构图艺术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母亲对父亲的爱让她舍近求远,到离父亲近的前井打水,这样就能听到父亲的读书声。这时的母亲被金黄色的背景和弯弯曲曲的道路很好的框在画面中,衬托出母亲那纯净甜美的笑容,一副纯美的画卷形成了。在该场景中,导演运用一幅幅唯美的固定画面,反映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恋,而不是运用摇的镜头手法;母亲和村里妇女去为上工的男人送饭时,将装满饭的青花瓷的碗放在了最前面也是父亲最有可能拿到的位置,为的就是让父亲吃上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导演特地将青花瓷碗从远景、中景、近景进行了特写拍摄,让观众能够通过这种影视视觉效果体会到母亲对父亲的真诚而又质朴的爱恋和等待;母亲在父亲经过的路上等待着父亲的出现,此时的画面定格在金黄色的温馨格调中,母亲跟随着父亲奔跑,一幕幕金黄色的镜头画面将母亲的唯美情感刻画的惟妙惟肖,这就是人物与景结合的艺术效果;导演安排了一组组母亲为父亲做派饭的近景特写画面,而未安插任何语言,只是一组组的画面就将母亲劈柴烧水的形象表现得形象生动,完美的反映了母亲内心蠢蠢欲动的强烈情感;母亲在门口等待父亲来吃饭时,金灿灿的南瓜围合的门框中,阳光洒在母亲羞涩的脸庞上,俨然一副唯美的油画作品,正如片中所说:父亲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在门口等他的那一幕,就像画一样。故事在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的同时,也带领着观众理解和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这就是电影美术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我的父亲母亲》传达给人们的对于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值得人们为之激荡,加之影片中对色彩的恰当渲染、画面与音乐的完美配合,形成了唯美的影视美术效果,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和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