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大学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1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成效问题
一、引言
从2008年起,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外语部对部分学生的阅读课平时成绩实施了形成性评估的试点,试点对象为2008级海上专业学生。在新的评估模式下,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原先占总成绩权重的10%提高到了30%。同时规定了平时成绩的组成及具体实施细则。规定中,学生平时成绩由作业、日常表现、平时测验、自主学习和合作化学习四部分构成,各占最终平时成绩的20%、20%、20%和40%,每一计分项下平均要有三次成绩评定和记录。同时细化了各个项目的给分标准,主要划分为5档,教师们参照此标准给分。
二、形成性评估的成效
1.使学生更重视学习过程,并使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第一,形成性评估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决定了学习效果。动态评估过程契合了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在形成性评估模式下,构成平时成绩的各项目都要由老师按规定次数进行评估给分。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化学习项目为例,教师须对学生的背诵表现、英语自主学习室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表现、第二课堂参与等给出至少3次成绩;而平时测验也要包含月考、自主测验、随堂单词测验等至少3次测验成绩。这要求学生重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验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化学习等每一个环节或因素。学生努力争取教师较高评价的过程也是努力学习英语和接受教师反馈与指导的过程,这对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有助益。许多学生因为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增加了学习动力和压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2010年所作的形成性评估与学生自评问卷显示,67%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模式让他们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77%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更好的激发;65%的学生认为自己入学以来英语学习的进步显著。08级学生参加2009年6月份的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9.8%,创下了历史新高。
第二,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者,同时也会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参与意识,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问卷显示,68%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88%的学生能够时常参加英语课外活动;66%的学生能时常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自主学习室学习英语;85%的学生表示自己入学后的英语阅读量有所增加;问卷结果显示,91%的学生“经常”或“有时”会与他人用英语交流思想;93%的学生课上“总是”或“通常”能认真听同学用英语发言;98%的学生“总能”或“通常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英语课堂学习任务;90%的学生愿意参加英语课堂的语言交流活动。
第三,形成性评估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高度紧张和不安情绪,减少了学生考试前临阵磨枪的现象,有利于其真实水平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最终成绩的客观性。
2.使教师更重视教学方法、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促进了英语教学
形成性评估使教师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向有利方向调整的过程。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估手段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课堂驾驭能力的增强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更多了解,必然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形成有利的反拨作用。
作为教学过程中实时的评估手段,形成性评估弥补了终结性评估的不足。在形成性评估模式下,教师可以不断获取来自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提问方式并辅以其他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评分,这意味着:要给出公平合理的分数,教师必须多次给予每名学生充分关注,这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关注每名学生个体,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教师们反映,尽管这增大了工作量,但客观上的确增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乃至其个性等其他情况的了解,有利于英语教学。为了避免学生抄袭作业、应付平时测验等行为,有的教师对所给评分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有的教师精心选择作业种类和测验方式,从而使学生作业和平时成绩的给分更客观、更具区分度,同时也更能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三、形成性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
由于每名阅读课教师执教两个班共约80名学生,而且的都采取合堂授课方式,因此在成绩评定时,教师在每个评分项下的工作量都大大增加,这尤其体现于课堂提问、作业批阅、记录和组织合作化学习环节。经过两年的试点,如果今后在更多年级和专业推行形成性评估,教师的工作量将会更大。
2.评分体系与评分过程如何保证客观
现有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五档,比较细化、科学。但受到英语属人文学科这一学科性质的影响,其评分标准难以做到绝对量化。而且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以及自主化学习方面的评分进行量化时,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同时,不同教师对各自班级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同,教师的评分宽严程度不同,因此,各班的成绩缺乏横向对比性。
3.对于教师的责任心具有很高要求
形成性评估的评分项较多,要求的工作量也很大,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否则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作用。
4.学生的观念没有全部扭转
实践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可形成性评估这种模式,这部分学生通常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也较差。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化学习上,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作业马虎搪塞,甚至互相抄袭。另外,专科院校海上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择业与其高职高专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专业大证考试成绩息息相关,而这些测试都是终结性评估。因此,如果认识不到自主学习、合作化学习等对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或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与其考级、考证任务相冲突时,这部分学生同样会采取敷衍的态度,使形成性评估的客观性削弱。
四、结语
形成性评估提高了学生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教师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客观的评定手段、评分标准和对学生的激励策略,以完善形成性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欣,乔宇涛.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的几点建议[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
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3
这是一家专注于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开发和常规品种培育的玉米种子公司。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李平本科、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长期在跨国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是行业顶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专家。
在李平的带领下,南通大熊种业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分子育种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卓有成效,并有望于2017年完成相关品种审定,实现市场推广。
日前,李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子育种技术为国内育种企业提供了追赶跨国种业公司的机会。为此,分子生物育种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十三五”规划。 国内种业企业面临洗牌
《中国经济周刊》:在这次的农业产业升级中,国内种业企业是否将面临一轮洗牌?
李平:历史上任何行业经历一次产业升级或产品更新换代,都将带来行业的巨大洗牌,客观来讲,本次玉米种业升级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玉米种业企业受产业发展水平制约在育种目标设定上大多忽视机收、早熟等特性,一个育种目标从设立到实现一系列品种的选育成功、市场开发,通常要经历8~10年的时间,面临产业化需求的突然调整和到来,作为市场供给方的国内种业企业多数准备不够充分。
反观跨国企业,由于立足全球市场,长期服务于现代农业,其产品早已实现优化与升级换代。面对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化提升带来的一系列市场需求,国内种业企业和跨国企业作为实力不均衡的市场参与者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 用分子育种解决种质资源瓶颈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农业部组织国家玉米良种攻关,你作为一个玉米种业科研从业者,你认为能解决哪些问题?
李平:2015年国家玉米良种攻关体成员单位在东北、黄淮海区域组织了玉米机收品种试验,目的就是加速选拔适宜机械化收获、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的玉米新品种,经过一年的运行,部分品种取得了晋级机会,未来有加速进入市场的可能。此外,攻关体还组织了攻关体成员单位种质资源的集中鉴定及交流,旨在存量资源的筛选、加速利用之外(即现有机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升级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实现品种选育的真正跨越。
《中国经济周刊》:玉米种质资源究竟有多重要?国内玉米种子企业所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是什么?
李平:种质资源是种业公司的核心价值。作为“育种原材料”,种质资源是品种培育的起点,决定了未来育种目标的设定与实现。经过长期发展,跨国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全球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并根据目标市场农业产业化需求,完成或正在进行多轮次的不断改良。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跨国公司不断强化对其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客观上已经形成对种质资源的垄断。
不同于水稻等作物,我国不是玉米原产地。在自身资源条件有限的条件下,高效引进、吸收利用全球种质资源,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玉米新品种,进而不断缩小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是育种行业的普遍共识。但受制于资源垄断,目前我国育种企业仅能使用国外20年前专利过期的种质资源,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积累、研发起点相对落后的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质资源的瓶颈?
李平:以南通大熊种业为例来看,历经多年研究,我们最终开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芯片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温室加代种植、苗期植株基因型测定、玉米分子信息库计算分析、基因芯片后代筛选等工作流程。相比较传统育种手段,这一分子技术手段通过对国外种质资源进行一年4代的精确定向改良(育种杂优模式保持不变),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对于打破当前品种换代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投入批量化应用,基于分子技术手段创建的资源材料已经完成第一代品种的组配和历时3年的产品初级、高级选拔测试,有望于2017年完成品种审定,实现市场推广。
《中国经济周刊》:相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有何不同?
李平:玉米品种传统培育方法周期漫长、投入巨大。21世纪以来,针对分子生物技术在传统育种领域的应用,国际种业巨头均加大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育种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选择效率较低、周期较长等不足,这已经成为当前玉米育种的一项关键技术,也为国内育种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后发优势和迎头赶上的机遇。为此,分子生物育种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十三五”规划。
应避免重蹈蔬菜“沦陷”覆辙
《中国经济周刊》:除研发投入的悬殊差距外,国内种子企业与跨国种业巨头在研发实力上的差距还有哪些?
李平:除研发投入规模国内企业难以企及之外,跨国企业突破了传统育种模式相关认知界限,其所创造的商业化流程育种模式集合了数学统计、栽培、遗传、分子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的经验型、小规模作坊式的育种模式进化为科学化、流程化、规模化的工业研发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育种效率,是育种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凭借自身研发优势,跨国企业在国内种业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例如:美国先锋公司研发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利润最大的单一品种;德国KWS公司研发的德美亚系列品种在东北早熟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种业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4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核心职能,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学和科研是其生命线。高校无论是学术水平的提升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专职科研人员和专任教师,专职教师对高校教学水平和学术质量的提升贡献最大。教研相长,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学术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学术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其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艾瑞深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在国内某些评价体系中出现单纯以“科研规模”对大学进行简单类型划分和替代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良现象,完全忽视了不同类型、层次、地区和特色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差异,这种过度强调论文和专利数量的错误评价思想严重误导高校使其趋向同质化、轻视甚至忽视教学质量,造成科研规模大、师生数量多的高校被评为“研究型大学”的“假象”,从而严重动摇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利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名师出高徒,清华大学终身荣誉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发表“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影响了一个时代大学的教育风貌。艾瑞深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2015中国大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覆盖毕业生质量(杰出校友)、师资水平(杰出师资)、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学术成果)4大反映中国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核心质量指标,旨在为2015全国高考、考研(课程)的考生及其家长选择大学和挑选专业提供权威报考指南,引导高校注重教学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与其他大学排行榜不同是,教师学生数量、论文和专利数量等规模指标未纳入评价标准,评价数据全部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未采用缺乏公信力、透明性、客观性、学界不认可的“自建数据库”指标数据。
北京大学问鼎2015中国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榜首,教师最牛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5
2013年1月9日,中国校友会网正式《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在评价体系设计和指标遴选上,坚持系统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等四大原则。为保证公正、客观和系统地评价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体现出被评价高校的历史成就与现时能力状况,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在评价指标遴选上采用“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严格筛选出高层次的、具有标志性和权威性的反映高校质量指标和持续性的指标集,确保最终遴选出的评价指标具有简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重复验证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
1 系统性原则。大学评价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指标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同一层次指标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同时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要考虑指标遴选、指标权重设置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2 公正性原则。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保证公正性的前提,符合可比性条件要求的指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权威机构、遵循严格程序和评选标准确定的人和事物,确保评价指标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
3 可操作性原则。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评价操作尽量简单方便,但保证数据易于获取,且不能失真。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繁简适中,计算方法简单可行,在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他人可以按照同样的程序复核。
4 导向性原则。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大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大学的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被评高校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和把握本校的特色、优势、劣势,鼓励被评高校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特别是向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以此体现并发挥大学评价工作对高校发展的导向功能。
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6
近年来,大学先修课逐步走进国人的视野,中国对此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进展如何?为什么要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如何开展?推进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一定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修得学分有可能成为大学入学参考标准并可转为大学学分。3月18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牵头启动,被业界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端。
其实,中国对大学先修课的探索早已开始。
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兴起,近年来,美国AP课程被引进中国,在国内中学日益火爆,许多中学的国际部将其列为专修课程。来自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在中国,美国AP课程注册学校就有220所,其中80所已在上课。
近10年来,一种类似AP课程的尝试――“中学与大学对接课程”也在国内学校屡见不鲜。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清华大学后来加入)联合举办教改实验班,规模达70人,取消高考应试课程,代之以微积分、英语等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高中毕业后保送升入这些高校继续学习。金陵中学的目标非常明确:推行中国的AP课程。然而,这项改革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曾主导这一探索的安生基金会美国高中课程中心主任、原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分析:“第一,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个大学之间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第二,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后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2003年,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上海交大联手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在国内率先将部分大学必修课搬到高三年级;2009年,北京大学开设中学生选修课,利用暑假,面向感兴趣的中学生开设了7门暑期课程……许多国内知名中学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北京十一学校自2011年起,已经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避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重复学习。
“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先修课,只能说具备了大学先修课的某些特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准确地讲,这只是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的有益尝试。无论是把大学教师“请进来”,给中学生开课,把中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参与大学课题,感受大学氛围,都有各自的弊端。王殿军认为,大学不是“救世主”,其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向高中派出师资;大学教师到中学开设课程还有工作量的问题,他们花费同样的精力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与在大学授课完全不同,到中学开课对大学教师来说可能更费精力;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大学生不一样,大学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学生能否完全理解也是问题。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另外,这种尝试很多是在少数名校之间进行,受益的学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