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农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农业论文范文1
潞西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该市地处滇西南山原的南缘,为横断山系南端,高黎贡山余脉两侧的斜坡地带,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与宽谷盆地相间的地貌形态,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山地为高黎贡山向西的延伸部分,为龙江、芒市河等河流切割侵蚀而形成的山地宽谷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市国土面积435.1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07.8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97.42万立方米,活立木年净生长量为5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8%,林木绿化率64.1%。全市有林地面积253.73万亩,其中:国有林30.51万亩,占12.03%,集体林223.22万亩,占87.97%。按照两类林划分:商品林面积224.15万亩,公益林面积83.72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28.03万亩,地方公益林55.69万亩。我国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就是一项既保护森林资源,又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必需木材产品的重要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现代林业建设的不断深入,该市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复杂、渠道不畅,指标分配不合理、不及时,影响了正常的森林经营,亟待改革完善。特别是采伐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按照林学规律、技术规程对森林实施合理的采伐利用,不仅能为社会生活提供必须的木材产品,同时也是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手段,反之,违反林学规律和技术规程,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是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建立与执行符合市场经济形势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科学合理森林采伐中起着十分关键的约束、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潞西市为了开展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研究、部署和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调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1、从基本原则和管理手段上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首先,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潞西市坚持统筹生态管理与林木采伐处置权的原则,确保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坚持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原则;坚持谁申请采伐谁更新造林的原则;坚持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的原则,确保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确保改革有序开展;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确保方便林农、依法行政;坚持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可持续经营的原则,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改革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此原则把握和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在森林采伐管理手段方面,以林权登记信息、二类调查资料、两类林区划成果、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开发、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办公、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实时更新,模拟预测、科学决策,自动统计、超限预警,即时监控、动态管理。
2、从编制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限额
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新机制。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采伐限额管理机制。对非规划林地要严格依法界定,其商品林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是市人民政府规划为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各种竹资源、非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调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将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调整为五年森林采伐总限额管理。
3、从管理方式改革森林采伐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分区施策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新框架。进一步放活非规划林地上的林木采伐管理。对具有特定防护和景观功能的非规划林地林木,以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全面建设,落实管护,适时更新,实行以规划控制为主导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调整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范围。
4、从分配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指标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采伐限额分配新方法。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采伐量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资源实际状况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改革林木采伐计划的制定。实行自下而上制定林木采伐计划。建立“林农民主分配、经过两榜公示、乡镇统一审核、县市总体平衡、限额总量控制”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林农业论文范文2
1.1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后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耕地的利用状况上。退耕还林还草后,岷江上游农业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和林地的面积逐渐扩大,对其他非农业用地,如学校、住宅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不会产生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发行后,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总面积高达280hm2,其中还草的面积达到150hm2,还林的面积达到132hm2。
1.2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区域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农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图1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价值的变化图。从下图1和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减少,农作物所产生的价值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农业种植结构却发生了较大程度低转变。
1.3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区域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后,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岷江上游农业区域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4对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原有的农村劳动者从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2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劳动力从业结构表。从下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近三年岷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后劳动者从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2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岷江上游农业区域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实际状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要想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的作用,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建设者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为提高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速度提供动力保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结合上文中对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对岷江上游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以及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做了总结介绍。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应该从完善政策配套设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调整林木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为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应该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着手,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水利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农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后,还应该注重中低产田的改造,摒弃传统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模式,采用精耕细作的发展方法,避免靠天吃饭等问题的发生,合理控制农业生产的波动状况,为加快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速度提供动力保障。
2.2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加强后续产业的支持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下加快岷江上游流域农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要求建设者从优化产业结构上着手,在提升岷江上游农业发展能力的同时,结合岷江上游流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后续产业的发展速度。另外,建设者还应该针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后续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速度的同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村可持续经济的协调发展。
2.3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从上文岷江上游劳动者聪姐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岷江上游流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建设者应该多渠道引导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型,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也就是说,农业建设者可以引导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与农业无关的事业,或者加强农村自身建设,在提高剩余劳动力劳动能力的同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型。
2.4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后岷江上游流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建设者用工建立有效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可以保障农业财政投入顺利转移,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公共产品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还要求农业建设者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原则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还要求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原则。我国部分地区把退耕还林工作视为一项独立的发展任务,不太关注当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和发展状况。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地域的农业发展水平,要求农业建设者注重当地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实施政策倾斜或者经济补偿,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还应该充分运用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指导人工林的生态恢复,为加快当地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动力保障。
3结束语
林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经济 现代农业 发展 对策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在我国有些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飞快,农业技术信息充分得到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还有一些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2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
2.3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要求政府为全体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逐渐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各项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各种保障制度的发展极为欠缺,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以及大力宣传。当前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居民的养老制度等都是急需的公共需求,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缓解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政府的引导和投入,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广泛合作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这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
林农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不健康食品;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一、不健康食品的解读
本文将腌制食品,肉类加工食品,防腐剂随意添加的食品,饼干(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方便面,罐头,冷冻甜品,话梅蜜饯,油炸、烧烤类食品以及学校周边的小摊小吃,麻辣烫、麻辣拌、麻辣香锅、米线等食物归类为不健康食品。
二、调查问卷设计,发放
1.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选取三个年级十个分院300名学生进行分层抽样。
2.问卷设计:将不健康食品分为主食类和零食类。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即学生自身素质,家庭影响,校园及周边就餐环境及食品本身特点。
三、不健康食品摄入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不健康食品摄入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不健康食品摄入情况。影响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是流行性因素即学生们更关注食品的外观、广告,容易受周边热潮的影响,此外,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希望学生们增强健康意识,更多地注重健康饮食,尽量免受不健康食品的诱惑,在追求流行个性化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可进.现代不健康食品的解读与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
[2]王伯金.吉林省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调查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邓若冰.电视食品广告对城市小学生健康影响研究――以江苏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张文利(1992-),女,河北承德人,满族,学生,所在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林农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度也逐渐增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目前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那样的有效机制,总体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农必须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此前提下,进行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林农业论文范文6
>> 景宁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控对策 吉林省梨树县近年来玉米螟偏重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周宁县2014年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原因与综防对策 来宾市兴宾区晚稻稻瘟病局部大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的原因与绿色防控对策 水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肇源县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仪陇县稻瘟病重发条件及综防对策 稻瘟病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5年峡江县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睢宁县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14年仪征市稻瘟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秆黑粉病加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 关于温州市近年来火灾的发生原因与解决对策 稻瘟病流行频率趋高原因与防控对策 稻瘟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及防控对策 高寒山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伊犁河谷地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7]王继春.延长水稻品种抗瘟性及抗性丧失预测技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农业大学,2005.
[18]马辉刚,舒畅,刘康成,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14-117.
[19]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EB]..
[25]劳飞娟.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广西农学报,2010,25(1):96-98.
[26]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EB].http:///view/286ffd492e3f5727a5e9625a.h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