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鸹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鸹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鸹窝范文1

小熊教社会,技术挺好,只是字写得特烂。每每他写字,我们便在下面叫:“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有一次,小熊上公开课,下面听课的是几个年轻JJ。

“哇!小熊桃花运不少耶!”众人皆曰。Peter对小熊说:“老大呀!给我一个当GF吧!哝,那个不错!”小熊便发威,K得Peter是……似乎在说:“想和我抢MM,没门!不,窗也没!哼……”我晕……

隔壁班成立了个狗熊军团,老大是小熊呗!

小熊要走了。我们倒觉得有些失落。

“小熊,你请客呀!”

“应该是你们给我送行呀!”

“这——好,我请客,你掏钱呀!”

小熊无奈:“好,我请你们每人一颗瓜子!”

“哎……”气死人呀你!别以为不用偿命。

“一颗瓜子也是东西!”对对对!我们一下子又兴奋起来。某君做出一个夸张的手势:“这么大哦!”

“或者是你自己种的!”呵呵呵呵……

接下来几天,还不见他拿瓜瓜的儿子来慰劳我们,我们天天向他索要。他总会答道:“少不了你们的!”

老鸹窝范文2

唐朝规定,异地做官,连最后一次坐公车返回故乡也不行。唐德宗时,太子宾客孔述睿因老病退休,皇帝为表示关怀,特命公车送回,那就是大家羡慕的荣誉了。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有个四品京官退休,要回故乡浙东养老,向皇帝申请说:家贫路远,请求皇上特批一纸能从长安到婺州一路乘坐公车的驿券。从此,凡“家贫路远”的京官退休,特许参照此例给予照顾。

宋代也实行退休就不得再用公车的制度,所以杨万里在临安当官时,早早就攒齐了能使全家人从临安返回故乡吉州的盘缠,锁进箱子,藏在卧室内。他还经常告诫家人,不许在外面购一物,唯恐一旦退休回家时行李超重成为累赘。

宰相富弼退休后定居洛阳,常穿着家居衣服,骑驴去郊外游玩。有一回他路遇水南巡检前呼后拥地出行,巡检是个八品小官,富弼虽已离职,但从二品官员的身份还在,自然不必特意从驴子上下来站在一边给巡检让道。为巡检开道的前卒大怒,厉声呵斥,急得他举鞭驱驴快走。假设富老坐在宰相级别的名牌车上,对方就不会当他是乡下土老帽了。

古代官员在职患病可享受公费医疗,一旦离职,诊疗服药都要花自己的钱。孟郊贾岛都以诗风清峭瘦硬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又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后因贫病交困缺医少药而死。当时有些寺庙向社会募捐钱物后举办慈善医疗,免费或廉价给病人施医舍药,韦应物因病从栎阳(治所在今陕西临潼)县令任上辞职后,就住进长安西郊的善福寺治病疗养。对于这种“有身份的人”,寺庙方自然还要格外看待。还有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因患病辞去新都县尉一职,住在太白山草屋中养病。卢副县长没有家底,全靠朝中显宦不时送来药品衣物,才渡过难关。

王安石因为退居江宁半山后,常骑驴出游,周边居民都认识他,尊称“相公”。某日,老相公出行,远远望见地方官的车队迎面而来,忙避入路边民家。这户人家的老婆婆正患疟疾,恰巧王安石带有治疟疾的药,便让随从取出来。老婆婆坚持要回报一缕麻线,说是“相公可带回去给相婆派用场”,王安石笑而受之。看来老婆婆亦知退休后的相公买药要自掏腰包了。(狄慧)

宰相肚里能撑船

传说,这句俗语里说的“宰相”就是北宋时的王安石。

话说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王安石身为宰相,公务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边。时间长了,年轻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难耐,便与家里的年轻仆人有了私情。不久,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计,亲自探个究竟。一日,王安石对姣娘谎称上朝办理公务去,却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卧室外偷听到姣娘与仆人。王安石火冒三丈,想冲进去,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当朝宰相,如此做法会很难堪,只好转身就走。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了院中大树上的老鸹窝。他灵机一动,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屋里的仆人听到老鸹叫以为有人来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

老鸹窝范文3

他9次被蛇咬,被他最钟爱的剧毒“蛇中熊猫”咬过5次,甚至因蛇咬断指,几次险乎送命。但他痴心不改,立志研发特效蛇药、蛇酒,保护瑶胞称之为“小青龙”的这种珍稀蛇种。多年来蛇吃他的工资,他厚着脸皮吃老婆微薄的工资,贫且益坚自主搞科研。

没有经费缺少场地,他就在自家床底下养国宝,有次穿鞋时踩到孵化不久逃出来的小蛇,险乎被毒。后发现满屋藏着23条毒蛇。

他不过是“”初受影响的郴州卫校肄业生,多年因博学多才被当地人尊称为“陈博士”、“蛇博士”,救治了500多例被毒蛇咬伤的人,其中有很多危重病人,治愈率高达99%。现在成了高级工程师和主治医师。

这个人就是圣手蛇医陈远辉。

“郴州2号”的沉沦

近年经常发生全国到处寻救命抗蛇毒血清药的事。武汉有餐馆老板十万包机送被毒蛇咬伤员工到上海寻抗蛇毒血清救命……近来微博上隔不多久就爆出跨省寻救命抗蛇毒药的信息。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和蛇也多了,被毒蛇咬伤甚至危及性命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几十年前随处可见的蛇药蛇医,却几乎匿踪绝迹。

毒蛇的毒性其实分三类:血液毒素、神经毒素和混合毒素。抗蛇毒血清并不是包治所有蛇咬伤的。况且就算是同一种蛇,如浙江出产的抗眼镜蛇蛇毒血清,就不见得适用于广西被当地眼镜蛇咬伤的人。因地域不同,同一种毒蛇的毒也有所不同。

被毒蛇咬伤,盲目迷信有一支包医百蛇咬的抗蛇毒血清救命,本身就是对科学过于迷信的迷信,也间接害了不少人。再加上近年对中医、中草药的盲目否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中草药治疗蛇伤卓有成效的一面,转眼就被视而不见,蛇药蛇医顿成稀缺。

看着经常网上出现的被毒蛇咬伤呼叫救命的人,记者总是好心留言:“请与湖南郴州宜章县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圣手蛇医陈远辉先生联系。”并提供联系电话。陈听记者说起十万包机寻蛇药,摆摆手,说:“要什么十万?到我这,几包草药搞定。”

说起蛇咬伤,莽山一带的乡镇干部要出门走乡串户前,都先要打听下“陈博士”在不在家,有没有外出,没有外出才敢放心下乡。否则他们担心下乡被毒蛇咬伤了没人救命。

陈远辉一生注定和蛇结缘。参加工作几年后,他就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郴州地区蛇伤防治研究所,搞起了蛇药研究。这个研究所当年在总理的关心下,取得过不少成果,研究所开发的“郴州2号”蛇药救治过不少生命垂危的蛇咬伤病人,该药获得1978年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后来转产功效更好的升级产品“郴州3号”时,一场湖南人间的内讧,使得郴州蛇药2号、3号销声匿迹。当年关于此药的部分配方,出来湖南“凤凰方”和“郴州方”之争,为争夺开发此药的利益,两方扯皮掐架到了省上卫生厅也摆不平,一气之下干脆注销了该药,捎带着关掉了郴州蛇伤研究所。这是1982年的事,这被民间用俏皮话形容为“砍了树儿省得老鸹噪”,在今天看来,是件愚不可及的事。

没了蛇伤研究所,陈远辉本可调到地区搞肿瘤防治,有关方面甚至许诺可以将他老婆王银玲调到郴州。但他痴心蛇研究,他毅然决然选择调到老婆工作的莽山森林管理局。

莽山,位于南岭最高峰石坑崆的北坡,珠江北江的发源地,南面即是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蛇类王国。传说此地是大蟒蛇出没之地,故古称蟒山。后来人们嫌不好听,太吓人,将蟒字去掉偏旁,就成莽山。这里是地球同纬度上最大的一块原始森林,也是作家古华当知青插队的地方,也是他创作《芙蓉镇》草稿和写《爬满青藤的木屋》、《相思女子客栈》的原生地方。

发现3个新蛇种

1984年10月20日,是国宝莽山烙铁头蛇露出踪迹的时刻。这天凌晨3点,一个被蛇咬成危重的病人送到了担任职工医院医师的陈远辉家。

毒性之怪异前所未见,病人描述蛇的形态也是前所未见。陈几乎是穷其所能,一个多月才治好其蛇伤。他从此开始追踪疑似当地瑶胞传说中的那种“小青龙”罕蛇。

这一追就是5年,直到1989年10月中旬,刚刚出差返回莽山的陈远辉听说电站有个职工进山捉到了一窝23条蛇,两条大的足有七八斤重!陈远辉用400元买下这窝“罕蛇”。“小青龙”终于在这一天,由传说正式走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这种蛇生存在南岭主峰一带。南岭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湘粤两省的界山,山南为属广东省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北为湖南省属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带生活着一种近年新发现的、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稀有动物—莽山烙铁头蛇(蝰科蝮亚科烙铁头属),被称为“蛇中熊猫”。

莽山烙铁头蛇被当地瑶民称为“小青龙”,殊为敬畏。《吉尼斯世界之最》中记载的毒蛇中,最长的是5.71米,最重的15.44公斤;而“小青龙”的发现,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陈远辉多年的走访调查,记载超过这个最高纪录重量的“小青龙”,多次出现。从50年代到80年代,被打死吃掉甚至用冲锋枪扫射死的大蛇,多达数条。

“小青龙”据说最重的可长到100多斤。有位林场司机晚上驾车过山时,曾发现一条粗如树干的“罕蛇”横过公路,5米宽的路面不见蛇的头尾。当地人敬畏小青龙,这么大条的小青龙,把司机也吓得够呛。

陈远辉曾饲养的一条后来被人盗走、据说卖到香港的小青龙,就重达17斤。那条蛇据说卖了上百万港元,而在国际市场上,这样的罕蛇可以卖到上百万美金。

“小青龙”是有据可考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毒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毒蛇之王”。

老鸹窝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 “插曲” 类型 注意问题

所谓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插曲”,就是指地理教师讲课时引入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知识,如一个生动故事、一句幽默言语、一些生活经验等,以达到辅助地理教学的目的。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合理有效的“插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地理教学“插曲”还有利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因此是十分必要的。

一、“插曲”艺术的类型

由于地理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插曲”素材自身的差异性,地理教学“插曲”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地理故事、幽默言语、生活经验、地理资讯和诗歌谚语等。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插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插曲”的教学功能。

(一)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适当引入一些精彩动人的地理小故事,不仅可以增加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地理教师在讲《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时,可以引用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洪洞大槐树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正是在这棵大槐树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声势浩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至今在一些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对人口迁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幽默言语——调节课堂氛围

幽默言语有助于调整课堂节奏,愉悦课堂氛围,舒缓学生神经。在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教学环节紧凑,势必会导致学生神经紧张。如果地理教师能适时插入一些幽默言语,对舒缓学生神经有很大帮助。例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时,其中一个影响是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就是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所形成,因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导致营养盐类物质上泛,给鱼类提供了饵料,这就好比学生喝果粒橙前“摇一摇”,让营养果粒上泛。这种言语表达方式不仅使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也充分展示了地理教师的机智幽默。由此可见,幽默言语在调节课堂氛围、提升教师魅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生活经验——深化学生理解

生活经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很多地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善于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与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相结合,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主要是通过地震波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判断西瓜是否成熟的经验:人们在挑西瓜的时候,常用手拍打西瓜,听西瓜内部传出的声音,以此来辨别西瓜是否成熟。我们的地球就好比是西瓜,地震波好比是拍打西瓜传出的声音,所以,通过地震波我们就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和结构。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诗歌谚语——陶冶学生情操

诗歌谚语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引用一些相关的谚语、诗句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南方地区》时,教师可以引用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为江南美景更添诗意;在讲解植物与气候的关系时,可以引用“枣发芽,种棉花”的华北谚语来说明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等。

二、运用“插曲”艺术的注意事项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不同类型地理“插曲”辅助教学的功能,使“插曲”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具体运用“插曲”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把握时间分寸,明确主次地位

教师在运用教学“插曲”时,必须要把握时间分寸,分清主次。因为“插曲”毕竟不是主题曲,太长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插曲”的时候 ,切忌“插曲”内容太多,一定要把握时间分寸,不能主次颠倒,方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当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抽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个故事或幽默,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用来讲故事或幽默的时间过长,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义。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运用“插曲”艺术来进行地理教学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地理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精选恰当的“插曲”素材,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果“插曲”的运用偏离了教学内容,就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地理教师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插曲”,从而更好地辅助地理教学。

(三)更新“插曲”素材,确保素材鲜活

为了更好地运用“插曲”艺术来辅助地理教学,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插曲”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前的很多教材内容不仅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而且也不符合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如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是世界上鳕鱼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使纽芬兰渔场遭遇灭顶之灾,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直到现在,纽芬兰水域仍然是一片死寂,难以再现渔场当年的繁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更新“插曲”库,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鲜活性。

(四)立足课堂实际,把握恰当时机

地理教师在运用“插曲”艺术辅助地理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从而发挥不同类型“插曲”的最大功能。例如,在学习新内容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相关小故事来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教师可以插入一些生活中的小幽默来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添加“插曲”,灵活调控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运用“插曲”艺术来辅助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根媚.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插曲”[J].职业教育研究,2004(5).

[2]牛跃辉,李继.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剂[J].魅力中国,2009(30).

[3]郑佳音,张立新.在地理教学中妙用诗用诗词和歌曲[J].湖南教育(中),2009(9).

作者简介:

夏白云,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老鸹窝范文5

前门大街是北京南中轴线最北端的大街,是古御道上的大街,是天子行走的大街,因此历史上被称为天街。天街开设成商业步行街是当年北京的一条重大新闻,正式开街的时间应是2009年的10月。这是北京在王府井步行街开设之后的第二条步行街,振奋不敢说,好奇心肯定是浓浓的,熟悉的前门大街变成什么样了?

我没赶开街的热闹,但那会儿你只要去前门商业步行街,开街的热闹就一准儿会踪着你,那里天天都像开街,不计日子的狂欢节,840米长的步行街被好奇、雀跃、亢奋、欢腾的人填得难寻一块空旷之地,外地人多、市民多、老外也多,都来开眼瞧新鲜。经整饬拆改,说不清哪部分是重建哪部分是新建哪部分是复建的前门大街,辟为步行街的部分全部焕然一新,御道铺了石板,石板铺的还不是一种,正中,也就是中轴线的中心线上铺的是较宽的白石板,两侧是小长条的青石板,再两侧又是一种样子。街面拓得很宽,街北端出现了一座东西向跨街而立的古典式大牌楼,六根立柱,柱为冲天柱,五座楼,每楼都是四坡顶,木结构,朱漆彩画。两侧的建筑不是中式古典小楼就是西式洋楼,北端五牌楼周围以中式古典小楼为主,两层,雕梁画栋的,越往里走西式洋楼越多,整体就像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经典豪华商业建筑的大荟萃,如建筑博物馆一般。路灯是鸟笼式和拨浪鼓式的,花坛是故宫的大铜缸型或石缸型,还有一样特别醒目的,就是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铛铛车是前门步行商街唯一能通行的车,它载乘客,行驶路线是从步行街北端到南端再驶回来,两条轨道,可以双车并行,也确有两辆有轨铛铛车,却只有一辆载客行驶,直去直回,除了入库,轨道是不拐弯儿的。有了它,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歇后语可以改为前门商业步行街的铛铛车――直来直去了。这铛铛车不是新的公交车种,它是怀旧产品。在前门商业步行街上它也不能算公交车,只能说是怀旧旅游车、体验车。它的出现是刻意要把所有来前门商业步行街的人们带回前门外的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打一张刻骨铭心的怀旧体验牌,推举怀旧时尚。我看到这铛铛车和铺设在步行街上的轨道很兴奋,它勾出了我大脑皮层深处的记忆。我头一次见到这种铛铛车时是5岁,刚刚从河北的河间县农村来到北京,过不了几日就成为正式的北京市民了,一身的黑粗布棉衣,是个手爪子老鸹筋一样黑黑的五官很端正的“小伙”,就是没开过眼,除了高梁谷子玉米棒子红杆子土坷垃黑屎壳郎留各庄到天津的小火轮基本什么没见过,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站在火车站外的广场上久久地盯着它。那是我来北京后见到铛铛车的第一次,也是前门步行商街开街前的几十年里唯一见到的一次,因此才成为特写式的记忆画面定格。我的孙子头一次看到铛铛车时是4岁多,快5周岁了,与我头一回见到铛铛车的年岁差不多。他此时当然没有对铛铛车的回忆,只有好奇,缠着我非要坐。我没有理由拒绝,他猴急猴急地盯着我买了票,一把抢过去就跑到车门前,上车抢了座又坐不踏实,看车内看车外又到司机那儿想问司机点什么,看司机没空搭理就对身边的人发感慨。车开得很缓慢,街景徐徐展开,乘务员就是导游员,一路讲解。我不知道他是听了还是没听,听了又是否听得懂,只知道那不时发出的铛铛声让他格外兴奋。这是响着铃铛跑的车。

响着铃铛跑的有轨电车,在北京是出现在1924年,刚出现时只有一条行车线,就是正阳门到西直门。这是条试曹线?运曹到1930年,发展到6条线,1940年又增加了一条线,共7条线。它在前门出现时北京还没有无轨电车。1959年3月,有轨电车在北京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无轨电车比它先进,没那么死的限制,非铺设轨道不能行驶,速度也快些。有轨电车噪音大,车速慢,路上铺设的轨道影响城市改造,还让自行车一不留神别到轨道里把骑车的人摔出去,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前门商业步行街上的有轨电车倒没这些问题,它是步行街规划中的一部分,除了游客,没人跟它争道,而一旦有人挡在了它的前面,它便铛铛地响起了铃铛,让历史的响声呼唤游客的自觉,为它让道,并享受那铃声带来的愉悦。前门,几百年那风花雪月的建筑群

整个前门商业步行街都是怀旧型,主打的是怀旧时尚牌。只不过怀旧是怀的何时的旧、怀的是什么旧而已。

前门大街是从正阳门开始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正阳门是一组建筑,包括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瓮城、瓮城里的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五牌楼。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五牌楼也是消失的正阳门建筑之一,现在的是按原貌复建的,真正的老正阳门,只有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正阳门城楼是明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出世的,那是它的始建年代。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它高42米,面阔7间,进深24米,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忧昂箝芏际橇饣ǜ竦母羯让糯埃下层是涂朱的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山面各有一座供人出入的大门。现今它与箭楼被东西向的柏油公路隔开,那条路东称前门东大街,西称前门西大街,总称前三门大街。此两街实际应是北京一环路吧,是沿内城老城墙走的,但内城老城墙线上的公路在东、北、西三面都叫二环,唯南二环推到了外城南城廓线上,北京就没有正式的一环之说。若把内城环线视为一环,它与二环的大部分是重合的。

正阳门箭楼始建的时间比正阳门城楼晚两年,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出世的,高36米,楼顶也是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滴水是古建瓦作的术语,是筒瓦底瓦的檐头瓦,它比普通的筒瓦多一个如意形的下瓦唇,防止滴水时回水。三滴水是对三层檐屋顶的一个叫法)。正阳门箭楼共有94个射孔,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箭楼北面建有抱厦,抱厦面阔五间,有三个门可通到城的台顶。在城台的东西两侧原有半月形的城墙把城楼和箭楼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瓮城。瓮城内有小广场。箭楼、瓮城、城楼在冷兵器时代是个严密的防御体系。防守时向攻城敌兵射箭、扔滚木石。城楼有悬灯示警的说法,悬一灯是告诉皇宫现已兵临城下,悬两灯是告之战斗激烈,悬第三盏灯是告诉皇上:对不住了,皇上,俺们挺不住了,城门马上失守了,您看您是怎么逃命吧!

一般瓮城都有箭楼,箭楼是不设门的。正阳门箭楼却与众不同。它开有券门,门洞深深,南北通透。前两年这个门洞还是向游客开放的,随意通行,现在已用铁栅封闭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吧。这是中轴线上的门洞,封建时代专供皇上出入的门洞,平时是不开的,官民出入走月墙两侧的子门洞。子门洞也是晓开夜闭,管理严紧。门洞东是观音庙,门洞西是关帝庙,明万历年间修的,均为一层殿的小庙,香火却极旺盛。箭楼南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拱桥,名日正阳桥,正阳桥前就是北京牌楼之最的五牌楼了,其匾书“正阳桥”三个大字。在今天,说护城河和正阳桥,不但外地人,就连绝大多数的北京人恐怕都感到惊讶,无法想象那该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明嘉靖年间修筑了外罗城使有前门楼子的这道城墙成了内城墙之后其前还会有护城河和桥吗?若有,北京城南岂不是双护城河?内城外的护城河和桥又是消失于什么年代?有护城河和正阳桥的前门是不是既壮美又秀丽?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困扰。明正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朱祁镇是明成祖朱棣身后的第三位皇帝,而明北京城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就有了。作为皇都都城的正门,正阳门是何等重要的一座城门,为什么到明英宗时才有的呢?这可是中轴线上的城门,是直对皇城城门和紫禁城城门的城门,是皇帝去天坛、山川坛(先农坛)祭祀必走的城门。天坛和山川坛都是朱棣照南京城的规制建的,他和其后的仁宗皇帝、宣宗皇要过中轴线上的城之正门去天坛、山川坛祭祀的,他们那时没有中轴线上的这座城门吗?或者当时中轴线上的城市之门不在这个位置上?明灭元后,徐达改建过北京城,那时南部城墙的位置确实在后来明皇都南城墙之北一点,相隔着近2里的距离,徐达沿用了元大都的南城墙和城门,而南部城墙向外扩了近2里,则不是明英宗时的事,而是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的事。外扩,不会只筑新墙不设门的,正门沿用了元大都正门的名称丽正门,但那也是一座明代新建的正门,新丽正门有城门才对,明正统初年只能是在明永乐旧丽正门的基础上改建、增建、扩建什么的,用始建一词让人匪夷所思,它只有在英宗朝彻底拆除了明永乐十七年新建的丽正门之后新建了正阳门,此说才会成立。这不应该是一桩谜案。

明英宗继位后北京城确有一次大规模增修增建工程,正阳门的模式可能就是那个时期创建的,此前的北京前门规格比较低,永乐皇帝虽然迁了都把北平作为都城,但一直谦卑着称之为“行在”,后继的两位皇帝也没敢动形制和规模。宣宗宣德皇帝死时英宗还是个孩子,地位受到威胁,其母张太后和辅佐的大臣为振皇威固皇权才决定株除“行在”痕迹,大兴土木,完备国门礼制,强调北京才是京城吧?皇宫皇城正面的正阳门比其它城楼都高大雄伟。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理解它是始建,好像其前这里是一片无墙无门的荒野似的。

明英宗后的正阳门屡经废兴,毁了盖,盖了毁,毁了又盖,其周边更是这样。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研究员向公众提供1900年前门箭楼南的一张图片,从图片上能看到像是在施工中的正阳桥和护城河,五牌楼东侧,是庞大的建筑群落,古楼高耸,建筑密簇,步行街新改建的样子与之有点相似,可能在规划时是以能找到的历史照片做了蓝本的。

时空里,商街风景难画难描

今天你到前门箭楼前,西侧,会看到一组新起的楼舍,贴弧形公路有道小景观,有碑刻名月亮湾。它有广场有花坛有长池和流水还有浮雕矮墙。以为是点缀性的城市花园,看说明才知道,它更大的意义是纪念,是提示告诉游客,这里曾经是像月亮湾一样的护城河。新建的楼房高大雄伟样式别致,那是个建筑组群,有招牌,叫北京坊。它横陈在西河沿街南,与西河沿街上留存的民国建筑融为一体,在正对月亮湾的楼门上方能看到北京劝业场的字样。北京劝业场是开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老字号,开张时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要任务,也卖商品,是清政府效仿外国陈列推销商品的百货公司,民国初年遭遇了一场大火,重建后更名为劝业场,只准卖国货,并规定私人可以在其内租地摊。它首创了北京商场销售的新模式?坐落在廊房头条的西洋楼体大商场要借北京坊统隽耍过往的风景要回来了。

前门大街是自明代就开始了的商街。廊房是明代的主要商区,明代也不只是廊房哦!一道又一道的商业风景。

我读古董商人写的一本书,看到他对前门瓮城商街的描述很是震惊。瓮城里有过商街,“东日荷包巷,西日帽巷”,还有一条绣花街。瓮城里有街有巷,还开着买卖,是买卖街买卖巷,这景状实在无法想象。现在,原瓮城内的位置,是小型的花园、快速1路公交北端的总站、设多条路栅都不显窄的公路,场地很宽阔,但这里曾经建屋成街成巷,我的脑子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

前门外的商业发展史中有很多让今人匪夷所思却又觉得很有意思的风景和故事。元大都时期,丽正门一带有集市和商铺,但规模较小。当时的商业中心在鼓楼、羊角市、积水潭一带。运河上的漕运给那里带来商业上的繁荣。明代,漕船不许入城了,商业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正阳门外就成了首选地之一。有两个因素促成了这里的商业发展,一是明初政府为改变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稀少市场萧条的局面,大量地移民,并在正阳门外建廊房招商:“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廊房形成街巷胡同,最终形成4条,长抵煤市街。几百年来,别处街巷胡同多易其名,唯明初廊房之名保留至今。再有就是正阳门里承天门内建起吏、户、礼、兵、刑、工部等一干中央一级的办事衙门,官员们或在正阳门外选择住宿地以求上下班方便,或总有所需之物就近求购,他们和眷属的消费需求也促进了正阳门外这一带的商业繁荣。明代的书肆多集中在西河沿,让西河沿成了气候;不管大户小家,家家要自己磨面磨刀,打磨厂制磨的制磨刀石的聚成了三里长的街。打磨厂商街问世,并从此成为一条著名的街。相继又有鲜鱼口、大栅栏、珠宝街、粮食店等等。前门正街更是商业氛围浓浓,多元化地蓬勃发展。

有意思的是今天已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荷包。荷包市首先出现在瓮城里。它本是家庭绣工,妇女皆要会的,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妇功中就包括妇女会做针线活儿,织布、纺纱、绣花什么的。男孩女孩订亲,男方家长是要看女方女孩的针线活儿的,绣花荷包是必备品。真就有不会绣的,不会绣也不能让她窝在家里嫁不出去,家长就到荷花巷去挑去买,权当是女儿绣的蒙混过关。反正娶了你就不能再退,没有如假包换那一说。当然更多是买了当样子做参考的,交流学习互促提高。再有,富贵人士讲究把绣花荷包系在袍褂之外当饰物,是对美的一种追求。绣活又不只是荷包,香袋、褡裢、肩套、枕套等等都是施展绣功的舞台,有需求有市场,商市上的生命力还挺旺盛。明嘉靖年修筑外城以后,城区推到永定门了,前门外不再是关厢城外,而是外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城,内城的汉民一律被迁往外城,汉民的许多店铺被撵到前门外落户,清廷还不许在内城开戏院、妓院、会馆。结果是,前门外的商业反倒是多元化地发展起来。住在这里的汉人自身要消费,内城的旗人也要到这里来消费。消费需求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连皇上都来。

在前门商业步行街的主街上,鲜鱼口把口的地方,我们能看到一家挂着“都一处”匾的烧麦馆,门口塑着三个清代装扮的三个男人。这组雕塑在告诉我们“都一处”的来历,“都一处”的故事。话说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前门大街的整条街都十分清冷了,官府已封印,戏楼已封台,早已办完年货的各家各户都在家聚着过三十儿,吃年夜饭没有现在的全家跑到街上饭馆子酒楼大饭店吃的时尚,街上搞餐饮的店铺餐馆也就都上门板。还在街上溜达的只有这样几种人:到澡堂子洗澡的,年三十儿洗澡洗去一年的污秽洗去一年的不吉利,这是时的一种习俗;进当铺典当的,没招了,把能当的当了也得把年过了;追债的、逃债的,他们就像挂在墙上的小油灯一样,一片漆黑中闪着幽微的亮光,如同鬼火。但也有例外,街上走来的一仆二主就不是这几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主人书生模样,气定神闲,仆人提着灯笼,恭顺地侍在左右,偌大年纪,却不长胡子。他们看到一家小餐馆还开着,拾步进去。店主见有客来,满脸堆笑迎进来伺候着客人落座。马连肉、晾肉、煮小花生之类的小菜端上来,小酒热壶里。客人吃得美,忍不住问:你们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忙回:小酒店,没字号。文人模样的客人很是感慨地说:这时候还不关店门的酒店,京都也就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店主干恩万谢,但肯定没拿这当回事儿。文人都是有表现欲的,有身份的文人更有表现欲,他要当场提诗在墙上你不也得由着他写吗!谁让他是客!客人高兴就成。没想到,快过去一个月的时候,突然从宫里来了十几个太监,拾着虎头匾,给这里送匾来了,那匾上写的就是“都一处”,乾隆皇帝御笔。娘哎!一下子惊着了。那时候的“都一处”还不是烧卖馆,烧麦馆另有故事。

被当朝皇上微服私访过的还有一条龙羊肉馆。这家羊肉馆本名叫南恒顺羊肉馆。这家创办于乾隆年间的饭馆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末的一天来了一主一仆两个人,吃完饭却没钱给。想吃霸王餐啊!搁哪个有点背景的店主身上都得要食客好看,养着打手的还不揍他个满脸开花?掌柜的却说:没什么,您二位请便,什么时候方便把钱带来就行了。第二天,就有宫内小太监把钱送了过来,这时才知道当时没钱给的食客是光绪皇帝。估摸着掌柜的是出了一身冷汗:得亏是自己善良,肯吃小亏,稍有恶念那还不是灭门之灾!后怕之余抓紧公关,把皇上坐过的方凳供起来,到处传扬光绪皇帝来此吃过涮羊肉。从此,为顺便一睹龙之凳颜的食客蜂拥不止。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