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媒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媒体范文1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上,如果达不到与时俱进,就会被学生所忽视。按照目前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以教学引导的方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从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同时,并没有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虽然外国文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各种教学技巧,以给予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的空间,但是其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却无法达到文学审美的高度。此外,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课外时间一般会着意巩固主课的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程则不会过于重视,那么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以使教学计划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课程考察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课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要接受考查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考查的内容更偏重于文学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寻找捷径。他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也仅限于熟悉,而不会过多地深入领悟和思考。背诵课堂笔记和到图书馆查找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代替了阅读原著。外国文学的知识考查成为了一种模式化。在毫无欣赏意趣,同时又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越来越忽视,甚至于有学生认为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欣赏外国文学课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2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网络教学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网络的虚拟教师来实施教学内容的。
2.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外国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欣赏,长期以来都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欣赏的途径。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种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各个领域,图文并茂的动态文学表达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学欣赏的主流。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感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拘泥于那种沉默式的文字交流和简单的语言沟通,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多变的表达方式。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取向和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媒体视听设备,并将校园网络充分地运用起来,以吸引学生对于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效果在校园网络上创建外国文学教学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成分交流。教师可以首先将下一次外国文学教学课程教学计划在外国文学教学空间中,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接受到通知之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围绕着教学技术搜集相关的准备材料并进行整理。以外国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这部作品的资料,同时还要寻找一些《王子复仇记》的资料。要求是将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对比。鉴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学课堂就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来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整理后的资料传送到教师制定的教学平台上。之后,外国文学教师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的参考资料进行展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进度交替地播放《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片段,以带动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令学生对于《哈姆雷特》的教学内容深有体悟,而且还会以比较的方式加深外国文学的理解。以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获得的这种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对其进行人为地分隔,就会导致其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片段,而无法从宏观的角度达到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
2.3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调动起来,并不需要教师亲自板书,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需要的教学知识,教师只要共同网络传递就可以了,方便而快捷,而且不会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进行实施引导教学,其引导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授课教师可以在网络授课空间中展示哈代的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哈代的了解阐述哈代在所创作的作品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特点,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的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搜集相关的信息,经过整理之后,对于哈代以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环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辅助教学环节可能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并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都有所延伸,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完全抛弃,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学生的需求而将教学模式加以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教学被放置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并且被巧妙地通过多媒体课件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但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难懂。教师原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要的作用是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发起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并挖掘其对于外国文学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即利用网络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师集中讲解,对于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并接受教师的品评,这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来看“,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堪称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案,其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实现自主化学习,从而使这一学科的教学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上更趋于个性化。
从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上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迎合了外国文学的教学特点,而且在教学上,可以在网络虚拟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外国文学教师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评价者,将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其引导下贯穿起来。另外,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极具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相背离的情景出现,此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将这些“小插曲”充分地运用起来,并将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外国媒体范文2
论文内容摘要: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只有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其教与学的和谐。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重讲解,重灌输,课堂即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贯到底的天下。外国文学是五年制师范文科专业学生专科段的必修课程。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教会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直至二十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上下五千年,一学年区区近六十个课时,教师整个的教学都在分秒必争地灌输。这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具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因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图象、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它具备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同时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听”为主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依据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使笔者增强了对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一.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之前,往往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漫长的外国文学发展衍变中,名家名作浩如烟海,流派思潮纷呈迭出,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再加之教具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利用多媒体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了文体之间的界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如“文艺复兴运动”、“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圈地运动”等。利用投影仪、录像机、闭路电视系统,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纲要及内容,不需要抄写教学笔记,可节省时间,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讲解其结构、历史脉落,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此操作我们即可发现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大增,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在每学期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我还会抽出两到三课时或利用学生晚自修的时间,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由外国名家名著改编成的电影,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等,由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名著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多媒体缩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剪刀差
信息量大,较强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采用灵活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一方面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选择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能力得以升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众多的尝试,现拿沙士比亚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作为范例说明如下。莎士比亚,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歌德的“道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言涵括了他戏剧创作的丰富与成就。按照教学安排本章节为两课时,从作家生平、创作概况到代表作品一一涉及分析,九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无法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得心应手,如愿以偿了。教学前,通过闭路电视播放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等影像资料,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罗列需要思考的问题,提供学生研讨的方向目标:从《哈姆雷特》看莎土比亚戏剧创造的特色。而后让学生遨游于网络天地:复仇故事改变的异同、创作《哈姆雷特》的广阔复杂的时代背景、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贴切生动的人物语言等等,丰富的网络给学生展示了莎士比亚众多的研究资料。在把握教学重点:“哈姆雷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典型意义”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思考的范围与深度大大突破了教师所期望的高度与目标。以上的探究活动,也使得课堂的讨论交流达到了传统教学中从没出现过的活跃程度。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学生思路开阔了,思想活跃了,对人物与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与客观。此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还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交互方便的网络使同学之间有了更为便利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开放性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怎样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共享学习。课后可布置学生撰写名著赏析专业小论文,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一些见解与问题,以求大家共同探讨。 转贴于
三.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加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活动中,若能集中注意力,则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就能够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多媒体教学根据要求适当变化“刺激场”,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机配合,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环境,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充分领悟了这其中的奥秘。
笔者在从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时,曾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习,你认为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培养和体现?”这一题,97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位回答“是”,占总人数的84.5%;“与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听记的上课相比,你认为哪种更有利于你的学习?”这一问,回答是“现在的”学生人数为88人,占总人数的90.7%。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形式较受学生欢迎。
四.调用多种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但是,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不意味着用了多媒体就可以代替一切。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 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 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它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想象变为直观,间接变为直接,并在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拓展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方法,以其挥洒自如的板书、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简洁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不能忽略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成功的一面仍要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也不应让位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一堂课中,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 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 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在使用多媒体时,考虑更多的应是运用的实效性,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删简就繁、画蛇添足,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多媒体教学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我们不能被现有的软件资料、已有的程序设计和有限的教材内容捆住手脚。
因此,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注意结合每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从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敏,唐蕾.外国文学史课程多媒体教学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外国媒体范文3
上海作协会员
美食专栏作家
资深家庭煮妇
过去上海人管吃西餐叫“吃大餐”,究竟是崇洋,还是相对家庭小菜,西餐分量足,奶油重,价钱贵,出去吃一次是件大事儿呢?来到美国德州,女儿带我去了家海鲜餐厅,店大、菜盘大、味道美,真可以叫大餐。
美国到处都是连锁餐厅,样子长得一样,味道也一样,肚子饿的时候它们就像救星,填饱没问题,但若带着享受美食的想法,不免索然无味。眼前这家海鲜店很特别,曲径通幽坐落在一个美丽的花园内,中间有廊棚似的过道,如果多几盏红灯笼,我会误以为来到中国的江南庭院。
点餐后,先上一盘油炸海鲜,鱿鱼圈、龙虾肉,招牌菜油炸鳄鱼肉听上去恐怖,味道和鸡肉没什么两样;长棍面包用餐巾裹着,热的,用手撕开蘸味道浓郁的奶油鸡肉蘑菇吃;生牡蛎不够肥美,也许产地太远,不够新鲜,美国人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蘸番茄酱和柠檬汁,再挑一些白色的碎奶酪放在上面吃。
美国菜都很巨型,另一盆全是烤的东西,龙虾肉卡在坚硬的壳中,挖出来鲜美无比,鲜贝串是烤的,培根卷虾也是烤的,焦香可口。海鲜饭我有点吃不惯,和意大利海鲜饭一样米饭是夹生的,内行说,就是要这样的口感,熟米饭烂塌塌的,就不对了。
龙虾汤是这餐中最得人心的,可以打95分以上。德州人被称为乡下人,比较朴实,那碗龙虾汤盛到即将溢出,汤水沿着碗边淌下,也没揩干净。内里可真是实打实用料,放了小半碗龙虾肉,还有蘑菇等;汤的调味料复杂,用我的舌头就品出十来种香料。舀一勺入口,滚滚烫,奶味馥郁,回味良久。
在美国吃免费早餐
这是一家叫“IHOP”的全美连锁餐厅,专门供应早餐。周日中午时分,我们睡一大懒觉,醒来驱车去那里填肚子。
早餐店的服务员老奶奶很多,为我们服务的她至少有60岁吧。端那一盘好几份巨型饮料和巨型餐出来,需要多大的体力呀,但是她干得开开心心,得空听意见,赞美客人的衣着打扮,让人心情愉悦,这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
那天同去6人,好玩的是,我们3人是去吃免费早餐的。那是女儿妞妞在网上申请到的,我有点不相信,靠打印下来的两张纸就不用付钱了吗?
整家饭店看上去只有我们捏着两张纸头提出免费申请,老奶奶拿到纸头大吃一惊,从来没听说过这事呀,于是急忙去请示领导。妞妞是在微博上看见这消息的,大概总公司搞促销活动,阿灵顿附近没人知道有这回事儿,可既然是连锁店,就必须响应总公司的营销活动。
过了一阵,老奶奶笑嘻嘻回来,说领导同意了,你们点餐吧,并鼓励妞妞,这顿吃好,再上网去申请,再来吃。
外国媒体范文4
关键词:电视外交 CNN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话语权
随着电视媒体传播范围的扩大,电视开始成为一种宣传国家政策及国情的基本工具。电视的外交功能也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基础要素。该如何发展电视的外交功能,当下我国电视媒体对此也有一些相应的措施。通过对中美两国电视媒体外交功能的对比研究,可以预见到全球一体化下电视外交功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因为其发展,所带来的切实利益。
电视外交,英文名为Television Diplomacy[1],是近些年来由许多人提出的口号,尤其是90年代初期“CNN现象”(CNN,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出现,这样的词汇被使用的频率大增。如果按字面来理解,就是利用电视主要进行一个国家、政府的政治外交,让电视媒体充当外交代言人,设置外交议程,从而实现媒体的外交功能。
“CNN现象”简单的讲就是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代表的、以即时的电视转播和评论为特点的、几乎覆盖全球重要地区的,国际新闻报道所造成的政策和舆论影响。在60年代末的越南战场上,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面对电视机宣布“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随后在伊朗的人质危机和黎巴嫩的劫机事件中,电视媒体的外交功能再次引起注意。“CNN现象”与美国外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成长。这说明在外交政策上电视媒体的信息扩散已经对原本的决策过程形成了冲击。随着美国决策者和政治精英们对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他们试图利用大众传媒以制造、传播和解释信息,从而影响到群众的的努力也会进一步增加。
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已形成中、英、法、西、阿、俄六种语言和八个国际频道的格局。CCTV-4 中文国际频道主要以新闻类节目为主,文化科教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CCTV-9 英文国际频道是我国第一个以非母语播出的电视频道,节目全部使用英语播音,为广大海内外英语观众提供服务。
中央电视台的各个国际频道基本上都已做到24小时不间断播出,迎合了海内外观众的观看时间。通过不懈的努力,各个国际频道已经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真正做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1、CNN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外交作用上的异同
1.1、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以宣传本国的正面信息为主,使这个本国的正面形象就清晰(指的是观众所感知的),在观众心中建立宣传媒体及其所代表的国家的正面形象。对发生的国际新闻、重大事件或者突发危机反应越快,报道越及时、丰富、准确,那么在国际传播竞争中越能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从而影响到媒体自身的观点乃至国家政策、政治代言的某些决断,使国家在他国或国际视野中形成良好有力的形象。
1.2、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各地的渗透程度不同,意味着两者在宣传手法上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两国的国体和政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媒体在外交作用上也就存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对来说CNN更加自由化,受约束力小。而中国,面临大国崛起,对于事件的宣传报道都要服从于国家及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舆论氛围。
2、全球一体化下电视外交的发展趋势
新纪元伊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国家的话语权有多重要。为争夺全球观众,使本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各国扶持本国电视台国际频道的竞争十分激烈。2009年2月3日,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NHK)正式推出面向海外观众24小时播出的英文电视频道。全球大概有1.25亿个家庭可以收看到NHK所传输出来的节目。俄罗斯的“今日俄罗斯”英语频道于2005年12月10日正式开播。2006年11月15日,第一个24小时播出阿拉伯语新闻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也推出了自己的24小时英语频道。
世界各国之所以纷纷推出自己的英语新闻频道,一个是为了对抗英美话语霸权,与CNN和BBC(英国广播公司)对抗,建立一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利用电视媒体发展本国外交事务。
综上所述,美国和中国的电视媒体在外交功能上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异。两者都是从媒体本身以及所代表国家、政府切身利益出发。各国外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媒体的报道。而媒体通过报道外交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交事务的进程,也争取了观众,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和社会效益。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人们对外交事务的热衷度逐渐提高,媒体对外交领域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其对外交活动的影响也逐渐明显和深远。
其实,不论是CNN还是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亦或是日本等国开办的英文频道,它们的外交功能仅仅是一个小部分,不是所有的电视媒体都具有外交功能。在运用电视外交功能时,也不能过分的全面依赖。不管是怎样的政府,永远和媒体存在对立的一面。作为政府官员,一方面害怕媒体,认为它们不懂政治或怀有敌意,担心媒体的报道可能会有损于国家安全,所以躲避他们。另一方面,官员们又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希望操纵公众舆论。
外国媒体范文5
相对于中国国内比较冷静、理智的反映,国际上是一片热炒。国际社会的热炒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承担大国责任,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心态就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因此在国际社会中间,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穷国的行列中,但是世界上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像联合国的会费、维和的费用等等,作为大国要承担这份责任。
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独秀论,它的背后的含义也就是希望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能够为全球经济失衡买单。中国人要更多的消费,而不是投资;更多的进口,而不是出口。人民币要大幅度升值,背后就是中国要为经济复苏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独秀论”、中国“责任论”,部分西方媒体弦外之声,耐人寻味。
事实上近年来西方媒体和舆论已不止一次的“热捧”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期间强调:“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相反,一个强大且繁荣的中国的实力上升能够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力量。”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开始热炒所谓的“G2”模式,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中美共治”时代。按照西方的逻辑,既然中国已经具备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就应该对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9年两次G20峰会上屡被提及的“G2”概念,再次被搬到年底的气候峰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指出,美国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40%,没有中美两国的具体承诺,很难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但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西方国家显然居心叵测,试图用气候问题来阻挠中国的发展。
那么面对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所引发的这一轮西方媒体的“捧杀”,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界第二”的高帽所惑。
不为高帽所惑,首先我们要明白,GDP总量固然重要,人均GDP更重要。毕竟,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只有拿人均GDP作比较,才能看出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今天,无论GDP总量是世界第三还是第二,从人均水平看,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仍居第一百位前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不仅不到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而且不到世界人均GDP的一半。
不为高帽所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4000万人没有脱贫。虽然戴上第二高帽,但按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都是中国的现实。要使这些人脱贫达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便是生活实现小康的人民,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国媒体范文6
【关键词】音频 全媒体 国外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传统媒体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全媒体传播的探索。随着各类数字化的终端和平台层出不穷,广播积极通过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各类新媒体融合,但整体上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相比之下,英美的广播行业在媒体融合方面走得更早,了解它们处于怎样的阶段,有哪些成熟的理念和做法,有利于我国广播业形成更明晰的理念和更坚定的行动。
一、国外广播业的“全媒体”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全媒体”在国外广播业对应的表述为“multi-platform”,即多平台。广播的数字化是针对传统应用模拟技术调幅/调频(AM/FM)平台而言。目前国外广播公司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即在AM/FM之外的各类数字平台上进行音频传播,网站、应用、车载等均为数字化平台。
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清晰频道、英国BBC广播为代表的电台,都坚信这样的发展理念:广播的未来一定是多平台的;广播的发展取决于如何利用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平台将音频推送给用户。他们认为,当前各类数字平台相对于AM/FM,就像美国20世纪70年代FM相对于AM一样,未来各类数字平台必然与AM/FM并驾齐驱,甚至超越。
目前,广播的数字化主要利用数字音频广播(DAB)和互联网广播两种技术。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广播如何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内容拓展到在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各类平台上。
二、AM/FM仍是主要平台,但已经开始从战略和行动层面进行数字化
目前,国外广播公司都处在从传统广播向数字广播转型的过渡阶段,在坚守传统广播的同时,将音频多平台传播提升到战略层面,不断推出相应的产品。2012年,英国包括数字音频广播(DAB)、互联网广播、有线/卫星电视以及智能手机在内的数字广播收听份额达到29%。
目前,在清晰频道的收听份额中,通过数字平台收听的占2%,清晰频道首席执行官表示,虽然网络广播营利模式还不清晰,但是清晰频道愿意投入并且承担起这些支出。①他认为,可能要20年后,人们才会习惯在汽车内通过iHeartRadio应用收听,假如这种转变提前出现,清晰频道已经做好了准备。②清晰频道拥有多个平台,包括AM/FM、高清广播、卫星广播、、iHeartRadioApp、汽车娱乐和导航系统、现场活动等。通过与在线、移动等平台融合,清晰频道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广播的边界,到达存在听众的任何地方,并保持密切联系。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在数字媒体实践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早已宣称“不仅仅是广播”,而是音频内容品牌。通过各类新平台获得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是数字战略的重要内容。其首席内容官肯西・威尔逊(Kinsey Wilson)表示,在数字化战略中,传统广播仍然是发展的重点,数字化是对广播的完善,因为不同的平台代表着不同的讲述方式。从对进行大规模升级改版,到2005年播客,为电脑、手机、汽车等各种终端提供内容。音乐内容主管安雅・格隆德曼(Anya Grundmann)表示:“我们不会想广播消失了怎么办,现在20多岁的人并不听广播,NPR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音频,而音频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使用。”③产品研发主管迈克尔・科赫(Michael Koch)表示:“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思考如何让NPR更加无处不在”。
BBC音频和音乐部门主管认为:“广播行业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登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便携设备平台,并且创造视觉化的内容来吸引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④BBC在收音机终端基础上,以BBC网站为基础,延伸出iPlayer、Podcast、BBC mobile等平台。
美国SiriusXM卫星广播公司提出了“你在哪儿,我们在哪儿”战略,目前已经允许用户通过超过800种终端来接收其广播内容,包括汽车、轮船、居家、办公室、各类移动设备等。在其官网上,详细地列出了多个可以收听它的汽车品牌和型号,为汽车生产了多种专用终端。还为IOS、黑莓、安卓系统终端推出三款专用应用。
2012年6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设置了管理数字媒体的副总裁职位,负责NBC所有的数字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在线、移动终端/应用、可联网终端的多平台节目和产品研发,以及数字媒体商业模式和营销。⑤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多平台传播和推广,使注册用户从1200万增加到1800万。⑥
互联网广播潘多拉可在超过450种终端上使用,包括互联网电视、蓝光游戏机、机顶盒,甚至冰箱。
三、音频内容的多平台:出现在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1. 电台的网站是各家媒体最成熟的平台
网站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数字媒体战略的最主要平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每周听众约2600万,而每月通过各类终端访问的用户已经达到1900万,成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最成熟的数字平台。至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已经对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升级。包括:采纳谷歌的搜索引擎,让用户尽快找到搜索的内容;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音频播放器进行多次更新,增加下载功能和嵌入功能,用户可以下载音频,并内置进自己的博客和网站等。约四分之一的访问量是来自于搜索,由于谷歌和雅虎等不提供音频搜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便为这些引擎提供文稿,以方便人们找到,他们还组建团队,专门研究听众和访问者们如何使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根据研究结果持续改进网站。
BBC Radio对网站平台进行视觉化改造。BBC音频部门主管认为,在数字时代,广播必须为听众提供视觉化的内容,未来的终端都是有屏幕的,广播要长久发展,必须要研究在这块屏幕上展示和提供什么。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等都设有专门的网站(NPR Mobile、BBC Mobile),为各类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专门的内容服务。
2. 定制广播成互联网广播宠儿
阿比创公司一项旨在研究美国广播数字化平台的《The Infinite dial 2012》报告显示,2012年,有17%的手机拥有者,会在驾驶时通过手机收听互联网广播,1/3的人会在工作时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收听广播。
潘多拉是美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广播,它开创的“定制广播”模式有很多传统广播公司跟随。根据2012年潘多拉年度报告,潘多拉在美国广播市场上的份额为5.55%,在互联网广播中的份额为69.8%,注册用户1.25亿,总收听时长82亿小时,每位用户每月收听时长19小时,用户创建的个性化电台24亿个。⑧Triton Digital公司每月前20名收听最好的网络广播。以2012年6月的数据为例,第一名潘多拉的平均活动会话(AAS)为142万,第二名清晰频道的AAS为25万。
这类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个性化广播”(personalised radio),或称之为“定制广播”(custom radio),根据用户的收听行为,通过系统的独特运算方法,判断出人们的个性喜好,从而建立根据其个性需求订制的播放列表,带领广播进入“播放列表”(playlist)时代。首席战略官蒂姆・韦斯特格伦(Tim Westergren)认为,广播正在从广播(broadcast)发展为单一传播(unicast),最终单一传播会由于“了解你”取代广播。⑨
2011年,清晰频道在iHeartRadio推出三年后,为了和潘多拉等竞争,增加了定制电台功能并大力推广。2011年11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公布了试验版的网页应用――连续播放器(NPR Infinite Player),即连续播放为用户订制的个性化内容。播放器随机播放各类音频内容,可以跳过、暂停、30秒回放,听众可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系统计算出听众偏好,为其推送更多同类型的音频,帮助用户从海量内容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对一条科技新闻表示喜欢,就会收到更多的科技新闻,而且会一直播放下去。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认为,很多时候人们都处于“分心收听”(distracted listening)状态,而“分心收听”才是未来广播面临的真正挑战,这款播放器针对的就是“分心收听”的用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产品研发主管迈克尔・科赫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作为音频公司的竞争力,思考如何创造更简单的收听体验,回归到音频的核心本质,那就是‘你点击,我们播放你喜欢的声音。’用户希望的是惊喜,要么是为他特别订制的,要么是符合大众兴趣的。”⑩
3. 专门为移动终端制作应用
2012年,潘多拉75%的收听是通过移动终端App完成的,来自移动平台的收入从2011年的2500万增加到1亿美元。App也是高频收音机(Tunein Radio)应用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9年至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为多种终端制作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新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音乐等应用。2010年IPad上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提前9个月开始做准备为其研发应用。2012年5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成立了七人团队负责制作新闻类应用。
2010年4月开始,BBC相继推出BBC新闻、BBC iPlayer的应用。2012年10月,推出BBC iPlayer Radio App,将广播内容从iPayer App中剥离出来,两个月内下载量达到100万。英国Kiss广播已推出42个应用。
2013年1月初,清晰频道对iHeartRadio App再次进行更新,这次更新的主要功能为“允许人们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和行为来选择电台”,即“Perfect For”功能。
4. 利用社交媒体打造社区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标准音频消费流程变为:在电台中听到音频后,在播放器中收听或下载,然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社交平台优先”成为广播内容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内容。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汀・赛尔(Kristen Purcell)将社交媒体比喻成“线”,把移动媒体比喻成“针”,认为广播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完成的产品交给听众,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在不同的平台上形成社区,促成用户在社区内的沟通。清晰频道把社交网站Facebook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推出iHeartRadio新版本之前,先在Facebook上试运行。英国Kiss广播主管安迪・罗伯茨(Andy Roberts)表示:“我们传递给听众的内容都是能够‘拿走’或分享的好东西。”
5. 车载平台需持续巩固
广播和汽车的结合被看作最完美的婚姻。巩固汽车平台,提高车内收听份额,是广播人永远的课题。汽车被汽车制造商看作移动的娱乐平台,车内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如语音控制技术,很多仪表盘都将安装专门的软件系统和娱乐系统。未来车内上网将越来越普遍,仪表盘与智能手机等终端相连,从iHeartRadio、Pandora、Spotify等平台获取内容,将与从AM/FM获取内容一样方便。
2011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招聘“车载广播”的产品主管,要求能够“创造革新的车载广播应用”“寻求与汽车生产商、汽车广播平台生产商的合作机会”。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成为最先推出汽车专用应用的广播公司,第一个应用福特汽车的同步应用程序连接技术(SYNC AppLink),司机可以通过语音口令,来控制智能手机上的NPR News App。可以实现以下语音控制功能:司机说“hourly news”就可以听到最新的新闻;说“Stations”就可以听到附属台的节目;或者先说“topic”再说“science”,就可以听到科技主题的内容,有20多个主题可选;说“Programs”节目名称,就可以听到喜欢的节目,如果有直播,就自动转到直播,没有直播,会播放录播的节目;收听提前在手机上设置好的播放列表;可以播放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人录制好的语音帮助。
2012年,67%的美国新汽车安装了SirirusXM的卫星广播。根据潘多拉2012年度报告,已经有23家汽车厂商安装了潘多拉的应用。2013年1月起,清晰频道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的仪表盘上安装iHeartRadio App的汽车版。
6.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开放API战略
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访问自身数据的接口),也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数字平台之一。2008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用户可以通过API获取近15年的音频、文字等内容,基于这些内容,许多开发者开发出很多出色的应用程序和新产品,比如“探索NPR”“上瘾NPR”等移动应用程序,这让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音频借助外部力量出现在各种终端和平台上,在很多设备上都可以获取。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发现想要被人们找到越来越困难,而API能够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内容带到很多终端和平台上去,被更多的人了解。目前,有很多媒体都尝试了开放API,包括英国广播公司、谷歌、路透社、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开放API战略,坚持一个重要的内容生产原则COPE(Create Once,Publish Everywhere),即一次生产,多处。COPE理念决定着API战略的成功与否,能够保证内容的便捷性,通过API到达不同的终端,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并获得关注。
7. 打造可供多终端使用的品牌新媒体平台
在AM/FM之外,国外广播公司会打造一个可在多终端使用的品牌数字平台,如英国广播公司的iPlayer、清晰频道的iHeartRadio。
英国广播公司的iPlayer应用,能在450种左右的平台和设备上使用,包括个人电脑、互联网电视、iPad、iPhone、Android设备,Sony PlayStation游戏机,任天堂Wii游戏机和有线电视设备等。清晰频道从2008年也推出了自己的iHeartRadio播放器,2011年,开始大力推广iHeartRadio,融入潘多拉的“定制广播”特性,依托近800家电台的内容、强大的社交网络等优势,在互联网广播市场份额方面紧随潘多拉之后,占据第二位。清晰频道广播的主管约翰・霍干(John Hogan)认为:“数字广播还处在婴儿期,提升iHeartRadio平台的性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内容和服务,将奠定清晰频道在数字广播领域的领先地位。”清晰频道专门举行两届iHeartRadio年度音乐盛典,以推广iHeartRadio平台。
综上所述,未来广播将登录多个数字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的使用行为设计内容产品,即:理解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在平台上表达出这种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 释
①Pittman Says Clear Channel Has Deep Pockets. Watch Out, Pandora.http:///Article.asp?id=2180935.
②Clear Channel CEO Bob Pittman:“Radio Is A Party”.http:///radio-personality-radio-personalities/clear-channel-ceo-bob-pittman-radio-is-a-party/.
③NPR Released Music App for iPad .http:///2012/02/npr-released-music-app-for-ipad/.
④⑦BBC's Tim Davie says radio must offer more visual screen-based content.http://guardian.co.uk/media/2012/jan/12/bbc-tim-davie-radio-screens.12 January 2012.
⑤⑥NBC Entertainment Names Robert Hayes to Lead Digital Media Push,http:///news/nbc-entertainment-names-robert-hayes-334707.
⑧Pandora FY2012 Annual Report.
⑨Pandora founder talks targeting, advertising in keynote address,http:///pandora-founder-talks-targeting-advertising-in-keynote-address/article/233915/, March 27, 2012.
⑩How They Did It: NPR’s Infinite Player,,http:///2011/12/12/how-they-did-it-nprs-infinite-player/.
Pandora’s New iOS And Android Apps Get The Facebook Treatment ,http:///2012/10/29/pandoras-new-ios-and-android-apps-get-the-facebook-treatment-listening-timelines-activity-feeds-and-social-sharing-features-to-do-battle-with-spotify-and-perhaps-apple/.
BBC launches iPlayer Radio to promote audio content, http://bbc.co.uk/news/technology-19869320.
BBC iPlayer Radio app updated, hits 1 million downloads in only two months,http:///2012/12/13/bbc-iplayer-radio-app-updated-hits-1-million-downloads-in-only/ .
iHeartRadio Unveils New “Perfect For” Feature,http:///id/100357899/iHeartRadio_Unveils_New_ldquoPerfect_Forrdquo_FeaturemdashNow_Users_Can_Listen_to_Stations_Based_on_Their_Moods_and_Activities.
Mobile is the Needle; Social is the Thread ,http:///Presentations/2012/Oct/WSU.aspx, Oct 1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