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全球化阻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利益,也催生了全球价值理念:平等、尊重、互利。但是,现实的全球化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在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病灶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了全球。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过去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市场需求增长有限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那么,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什么呢?
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通过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扩展到全世界。出于应对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攫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供给和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往往排挤竞争对手。这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模式,还不能像—国国内那样有效控制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全球性金融投机活动。无法遏止跨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导致整个世界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下畸形发展。跨国公司具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必然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产生矛盾,其结果必然造成全球范围生产的盲目性和世界范围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是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竞争驱使着资本家疯狂地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发达国家在绝大多数产品上的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加大对全球劳工、中心国家加大对国家的剥削力度,使许多国家陷入相对或绝对贫困状态,这种全球贫富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人类的整体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远远赶不上全球规模的生产扩张速度和能力。出现了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由上可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而这一扩展所导致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负面影响表现在:
1.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全球化导致科技的共享,国际经济互补性减弱。部分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含量增长,国际经济竞争性相对加强,于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2.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正如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指出的:“在发达国家享尽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3.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资本主义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市场为基础、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永远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全球化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他们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垃圾场建立在这些国家。典型的事例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2001年,布什政府为了维护本国资本家的经济利益,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消费,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产生这一全球性危机的总根源。
全球化的上述负面影响的存在,使得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试图加以抵制、克服。那么,人们找到的对策是什么呢?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发达国家找到的办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和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导致了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流行。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化的经济阻力,极端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政治阻力,文化原教旨主义是全球化的文化阻力。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阻力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致。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被全球化了,并成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阻力的根源。
全球化的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得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极限,也将使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资本主义最大的敌人就是资本主义本身。资本主义无法解决其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的基本矛盾,它必然走向死亡,被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正如美国研究世界体系的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将成为过去,它的特定的历史体系将不再存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不稳定的人类剥削形式,在它后面,世界便回复到较为稳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韩源等:全球化阻力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
全球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市场重构;范式;议题;广播电视业
3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用“地球村”来描述大众传播媒介的世界,今天,地球村已经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和信息产品的全球化市场上,几家庞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美国的广播电视业正是这个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广播电视行业,美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仅是电台、电视台、联播网、制作公司等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运作灵活的巨大的利润工业。
但这个由广播电视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巨大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仅仅关注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广播电视业发生作用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如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媒介组织和媒介政策环境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一
在一些媒介学者看来,广播电视“一直是销售学的天才……它集中并加强了19世纪的报纸承担的广告和销售功能,它加速了将时间重新定义为金钱单位的进程。广播电视对每一个家庭的渗透是空前的,现代传播由此为历史上最大的生产力(工业)提供了出路,为最大的销售机器(商业)奠定了基础”。⑴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广电业的规模、结构都快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趋向是全球化、市场化和商业化⑵。尽管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都在发生变化,但整个行业的市场重构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冲击则要更加深远。其主要趋势为:
1.由于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业都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到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转型,如东欧各国的体制转变,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WTO对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的促进等等,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媒介产业,带来了广电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2.大媒介集团的垄断和集中控制加剧。媒介产权的集中过程不仅仅是卡特尔式的水平整合,而是水平整合和托拉斯式的垂直整合的有效结合,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同一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产品市场的整合,来有效地提高媒介集团在某一领域的控制程度,扩大规模经济,又可以在日渐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强化不同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整合,以确保降低营运风险,提高效率,免受成本波动等市场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媒介集团进入全球传媒市场。如美国的迪斯尼、时代-华纳、VIACOM都在国际媒介市场上拥有许多知名的媒介产品品牌。从澳大利亚传媒巨子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到微软和贝塔斯曼,其经营目标都在全球市场。
3.媒介工业的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市场化(marketlization)和自由化(liberalization)。私营资本大量进入广播电视行业,相当多的国家对广播电视的控制有不同程度的放松(deregula杢ion),商业目标越来越取代广播电视传播在传统上赖以存在的公共利益基础。
4.地方媒介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加强。为扩展市场份额,让全球化媒介产品顺利进入地方市场,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于同地方性媒介携手,而实力虽不如跨国公司却占有地方性资源优势的小公司也十分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吸引跨国公司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双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因此而加大。
5.新媒介技术的渗透和数字化。一方面,从数字音频广播、非线性电视摄录编辑设备到卫星电视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广电行业从制作方式到行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电讯业发展的点对点信息传播方式如互动电视VOD,还是市场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因特网,对广播电视的形式、内容乃至基本理念,都在构成无可回避的威胁。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的过程是十分剧烈的:三大广播公司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在这20年中一路滑落,从70年代将近9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5%,卫星和有线电视用户不断增加,巨大的媒介联合企业兼并不断出现,呈现出娱乐业、新闻业和信息业高度融合的趋势,数字技术和因特网对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正在带来冲击……这些变化有的已经在社会系统中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有的则还无法判断其在行业内外的波及面究竟有多么深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的到来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值得殷切关注的焦点。新千年伊始,第一桩震动全球的媒介兼并案就是5年前还岌岌可危的“美国在线AOL”以1840亿美元一口吞掉了称雄百年的时代—华纳,展现出新媒介行业造就的新经济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媒介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对上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市场重构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地回答一个问题:即,作为媒介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其市场重构的过程如何?范式如何?又如何作用于传统的媒介价值体系?
二
在讨论广播电视的市场重构时,首先要面对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对这个行业的介入和影响,这也是一种路径,即通过媒介工业的经济关系来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角色、功能和传播目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进程,已将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工业,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经济增殖范围,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和所有其他市场行为一样,广播电视市场的重要概念与角色同样是关涉媒介运作的经济环境——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但与其他商业和市场运作行为不同,一方面,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具有独特的垄断和产权集中的特质;另一方面,基于广播电视传统的公共信条,其行业结构也就有必要从法规上加以控制,即为广播电视媒介能够充分有效地履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者的角色而设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屏障。
此外,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说,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则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⑶。以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该项媒介产品即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
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
在广播电视媒介与经济现象的关系当中,还涉及到媒介产品的性质问题。一般来说,媒介经济学者将媒介产品分为两大类,一为私有产品——第一个消费者对该项媒介产品的消费都意味着排除了另一消费者消费同样产品的可能性,即排他性,这是文化工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在大量制造/复制的基础上,通过零售商达到单个的媒介消费者手中。如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另一为公共产品——每一个消费者对该媒介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也同时消费同一样媒介产品,如广播电视节目。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无法严格区分,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第三类准私有/准公共产品,比如电影、剧场表演、音乐会,对同一场次的受众来说是公共产品,但对更普遍的受众来说则是私有产品,如某人的购票进入则从客观上排除了另外一人进入的可能性。此外,广播电视从技术与经济形式上看是公共产品,但在文化形式上更接近私有产品,是针对个人在私人场合的媒介消费。
三
作为世界市场环境中的媒介组织,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商业行为,不仅广电产品的出口额巨大——进出口通常被视为国际商业行为的第一种形式,如今视听工业产品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商品,而且美国更是国际化的广播电视市场与商业中心,在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方面也频频出击。
这种情形绝非偶然。一方面,尽管美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其国内广播电视市场的饱和程度仍然在逐渐提高,国内市场扩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广播电视广告额上升的幅度也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全球电视机的家庭拥有量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稳定上升的态势,一个全球化的广播电视产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这使得美国广播电视业向全世界扩张有了一个相当大的经济内驱力。
然而,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国际扩张,其基础是国内媒介行业的市场重构。事实上,市场重构似乎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定律之一,几乎每一次行业变动,市场重构都既是前提,又是结果。这个范式从广播电视发端之初就在起作用,在全球经济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仍然行之有效。
表1美国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015874026433541
1985329131949156563
1986380133353137026
1987371131556057292
1988382140261097893
1989427153064638420
1990433162667808839
1991440157365788591
1992388149768998766
1993407162775269560
19944111860837010650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67
表2美国(无线)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582856004571420003
198785006846683322179
198991107354761224076
199095657905787525345
199189157280777523970
1992103327551808025963
1993110338004881627853
1994115858150920028935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79
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广播电视都还是一个封闭的企业,很少有行业外的资本进入。
表3全世界家庭电视机数量的增长
全世界电视机家庭拥有量(百万台)
1970年245
1985年573
1992年725
*资料来源:ColinHoskins,StuartMcfadyenandAdamFilm,GlobalTelevisionandFilm-Aintroductiontotheeconomicsofthebusiness,ClarendonPress,Oxford1997
只有很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因经营不善偶尔转手。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基于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质的传统信条。在经过商业电台执照短暂的冻结之后,FCC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新的计划,只允许最大的几个广播电视市场有5到6个VHF电视台,实际上,大多数较大的广播电视市场上,VHF电视台都被限制在4到5个。其他的电视台执照都只能是UHF范围内——频道14到83——这些频道被称作“无人之境”,因为在当时,多数电视机都不能接收到UHF的信号,即使有的观众家里拥有VHF/UHF电视机,但也极少收看UHF频道。而且,大多数VHF电视台都是三大联播网的附属台。显而易见,为了建立一个成功的新联播网,就只能依靠VHF电视台来保证收视率。但遗憾的是,由于FCC的限制,主要广播电视市场上的独立而非三大网附属的VHF电视台已经所剩无几,完全不足以支撑第四个联播网。因此,这样的一个三大联播网独霸天下的市场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超乎寻常的稳定。
以NBC为例,长期以来,NBC一向是三大联播网中的老大。在电视业刚刚兴起的1940年中期,和其他联播网相比,NBC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它的拥有者是RCA,一个在电视演播制作设备和发射与家庭接收机等新兴产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器制造商。NBC因此而在1931年进行电视试播,又在1943年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由于NBC的技术先导,再加上其电台明星对于广播听众的巨大感召力从电台带来了电视,NBC比CBS和ABC都更快地把一个个地方电视台变成自己的附属台,成为最具实力的电视联播网。它的节目于是快速地在观众中渗透,广告收入也因此而不断增加。NBC最早开始定期播出早晨节目(今天)和深夜节目(百老汇开放剧场和后来的STEVEALLENSHOW,以及再后来建立的TONIGHTSHOW——这样的节目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类型”节目)。在新闻和体育报道方面NBC也是一路领先。NBC首先播出的系列剧WIDEWIDEWORLD,最早报道奥斯卡和艾米奖颁奖,最早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别节目,绝大部分是因为RCA的关系。而且,NBC也是最早播出立体声节目的联播网。即使威廉·佩利,一位烟草商的儿子,一步步地将于1927年开始电台广播的CBS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建成了NBC不可小窥的竞争对手(其父亲的烟草公司正是CBS最大的广告客户),以及多年后脱胎于NBC的ABC的成长,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NBC日益扩张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但在1970年代中期,这种市场的稳定性开始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三:
第一是FCC解除了一些限制有线电视发展的条款。直到70年代早期,FCC都还在例行公事地通过一系列条款来限制有线电视服务商在最大的100个广播电视市场拓展业务,有线电视的作用基本上被限定在改善无线电视的收视效果上,经营无线电视(开路)的广播业主的利用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有线电视服务商只能在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和广播业主抢占剩余的一点点市场。1972年,FCC开始改变姿态,之后差不多五年间,有线电视服务商不断为争取更多的许可而与FCC和相关政府机构争斗,并最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972年,全美国的有线电视的用户总共只有近650万户,198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超过2900万户,1998年则进一步增加到近6500万户,相当于9700万户开路电视家庭的三分之二强。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不仅直接瓜分和冲击了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政府对广播电视进行管制的有关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的传统理念。
表4美国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
年(秋)有线电视用户与电视家庭用户的百分比(%)
19683,126,5705.5
19693,728,8806.4
19704,498,0307.5
19715,569,8108.9
19726,484,38010.0
19737,163,34010.8
19748,230,31012.0
19759,196,69013.2
197610,787,96015.1
197712,168,45016.6
197813,391,91017.6
197914,814,38019.4
198017,671,49022.6
198123,219,20028.3
198229,340,57035.0
198334,113,79040.5
198437,290,87043.7
198539,872,52046.2
198642,237,14048.1
198744,970,88050.0
198848,636,52053.8
198952,564,47057.1
199054,871,33059.0
199155,786,39060.6
199257,211,60061.5
199358,834,44062.5
199460,495,09063.4
199560,495,09063.4
199662,231,73065.3
199762,231,72065.3
199864,800,00066.1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Broadcasting&Cable1996,1997,1998,1999
第二个变化和第一个密切相关。随着节目发行系统的完善和全球观众的增长,大的广播电视公司或娱乐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卫星-有线电视联播网系统。时代公司先是建立起家庭票房HBO,后来又是CINEMAX和COMEDY频道;辛迪加的老大VIACOM播出了SHOWTIME,随后华纳公司也开播了MOVIE频道,NIKELODEON以及其他服务;一些专门化的有线电视公司也获得了成功,如特得·特纳的24小时新闻频道CNN以及他在买下米高梅的电影图书馆后开办的TURNERNETWORKTELEVISION(TNT);一些专门兴趣的服务如气象频道和ESPN也十分兴旺。1979年,C-SPAN(CABLESATELLITEPUBLICAFFAIRSNETWORK)开始进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直播报道,1986年开始报道参议院的活动。尽管在有线电视领域,无线广播公司的介入比较晚,起步也慢,但无论如何DISNEY/ABC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有线电视服务的大户,它拥有和部分拥有ESPN,LIFETIME和A&E;1985年,NBC被其母公司RCA卖给了通用电器GE,GE卖掉了NBC拥有的电台,但保留了对整个联播网的所有权,从这时开始,NBC除了拥有和运作十余个分布在主要大市场的无线电视台以外,还进入了有线电视、国际电视和新媒介等传播领域。它的两个有线电视服务,一是有关商业和经济信息等的CNBC,不仅在美国,还进入了欧洲和亚洲市场;另一是MSNBC,这是NBC与微软合作的有线新闻网和因特网新闻站点,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为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NBC1993年开播了面向欧洲的SUPERCHANNEL,1994年则把相应的一套节目拓展到亚洲。它还曾经开办了一个24小时的西班牙语新闻节目(1993-994),只可惜后来由于竞争太激烈而被迫关闭。事实上,形形的有线电视频道,在通过卫星进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更是分流了无线电视台的本国观众,削弱了三大联播网的经济基础。
表61998年全国广告收入(百万美元)
媒介广告收入
联播网电视14,485
地方电视12,910
贴片广告11,045
有线电视10,371
辛迪加2,820
报纸46,370
杂志10,930
电台16,598
户外4,800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4
[page_break]
第三个变化是家用录像机的发展。如今VCR几乎是电视收视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家庭拥有量已超过90%。全美最大的家用录像带租售连锁店Blookbust提供了随时随地租用录像带的便利。由于音像产品的私有性质,家用录像带市场的运作原理更近于书籍而非电视节目市场,这就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不得不面对完全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对手。
表720家顶尖媒介集团的赢利和业务范围(1998年)
排名公司名称营业额
(亿美元)流动资金
(亿美元)年利润
(亿美元)业务范围
1时代-华纳246.2254.1227.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出版,娱乐,零售业等
2沃尔特返纤鼓á224.737143.12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零售业,体育,娱乐业和主题公园等
3索尼156.0920.215.65电影,音乐,电子游戏等
4Viacom132177.5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出版,娱乐等
5新闻集团12814.0118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出版,技术开发和服务等
6TCI75.529.756.85有线和卫星电视,因特网,出版,音乐,技术和设备等
7Seagram/环球64.397.12N/A电视,电影,娱乐,音乐等
8西屋/CBS53.637.722.49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户外广告等
9通用电器/NBC51.534.510.02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等
10CoxEnterprises49.37N/AN/A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电话等
11ComcastCorp.49.1214.685.321有线电视,因特网,电话,娱乐等
12甘乃特47.2913.1616.17电视,有线电视,报纸
13赫斯特4212.5N/A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期刊,报纸等
14McGram-Hill35.345.324.84电视,出版,期刊等
15纽约时报28.54.524.55电视,广播电台,出版,报纸等
16Tribune278.156.42电视,广播电台,体育,教育等
17MediaOne24.197.54-3.2有线电视
18华盛顿邮报19.563.23.81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报纸等
19CablevisionSystem19.492.720.81有线电视等
20Primestarparters131.35-5.1卫星电视等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Spet.7,1998
表810家顶尖媒介集团额变化的比较:
公司名称1995营业额
(亿美元)1998营业额
(亿美元)
迪斯尼164.4224.73
时代-华纳159246.22
Viacom,Inc101.2132
新闻集团79.8128
索尼76.6156.09
TCI49.475.7
Seagram,Ltd48.264.39
西屋/CBS45.853.63
甘乃特44.547.29
通用电器/NBC33.651.53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于是,各大媒介集团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通过兼营与广播电视完全或部分不同性质、不同生产层次和不同市场运作模式的其他媒介产品,如印刷媒介或音像制品,以及对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充分开发和整合,如将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来开发相关的声像副产品,等等,以此来分担市场风险,扩大赢利范围和提高赢利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持续发展的媒介集团,几乎都并不是单纯的广播电视公司,而是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音像制品和其他信息与娱乐服务的超大型媒介集团。
四
至此,一个超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不复存在。进入80年代以来,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市场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表明媒介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期。
表9广播电台新5强(1998年)
电台数量1997年营业额
(亿美元)
CHANCELLOR47115.8
CBS/INFINITY16214.9
JACOR2056.13
CLEARCHANNEL2194.78
ABC383.27
*资料来源:RADIOWORLD,SEPT.16,1998
表10广播电视媒介的年交易总价格
年广电媒介总交易价格(美元/年)
1964205,756,736
1965135,123,766
1966135,718,316
1967172,072,573
1968152,455,412
1969231,697,570
1970174,785,442
1971393,547,924
1972271,330,537
1973230,381,145
1974307,781,474
1975259,485,961
1976290,923,477
1977289,871,604
1978651,728,398
19791,116,648,000
1980876,084,000
1981754,188,067
1982998,398,244
19832,854,895,356
19842,118,056,053
19855,668,261,073
19866,192,669,871
19877,509,154,473
19884,947,838,198
19893,235,436,376
19901,976,626,100
19911,014,579,000
19921,045,373,000
19933,300,883,000
19946,862,416,111
19956,974,890,248
199625,362,436,647
199717,631,757,472
199812,937,925,19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
首先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买卖、转手和兼并愈演愈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所有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使用无线电波的公共信托,而且更是一种商业风险投资。随着法规的松动,以及华尔街对媒介资产开始感兴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公司的出售和购买市场在1980年代初开始快速启动,并在1996年电讯法颁布时达到。作为政府改变管理政策和华尔街改变商业策略的结果,到1980年代每一个联播网都已易手。原先,由于传统理念和政策的界限,购买一个联播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当大都会成功地兼并了ABC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随后通用电器从RCA买下了NBC;到了1990年代,迪斯尼买下了大都会/ABC,西屋买下了CBS,CNN归入时代—华纳旗下。这样的兼并与再兼并产生了“巨无霸”型的媒介公司,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市场结构。1996年6月,西屋/CBS宣布以490亿美元购买INFINITYBROADCASTING,这一联姻造就了一个拥有82家广播电台的大集团,成为当时最大的电台拥有者CLEAR-CHANNEL和JACOR的强劲竞争对手;1998年9月,CHANCELLOR兼并了CBS/INFINITY,成为最大的电台公司。
第二个基本的变化是新的联播网的成长。1986年澳大利亚媒介巨头墨多克继收购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之后,买下美国十几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FOX联播网。FOX的成功在于,与三大联播网目标受众年龄的日益老化针锋相对,其目标受众瞄准的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这正是广告商极力寻求的潜在消费对象群体。FOX靠每周晚上一些低成本节目吸收一定数量的附属台,到1990年代,FOX已经变成了三大网不敢小窥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形部分地因为FOX敏锐的商业运作眼光,但更重要的是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的成功,如“结婚……和孩子们”、“辛普生家庭”和“X档案”等等,都赢得了巨大的利润。FOX的成功激励了另一个以电影制作公司为基础的新联播网,华纳兄弟公司下属的WBTV,以及后来的联合-派拉蒙公司组建的UPN,还有迄今仍然被业界称作“婴儿联播网”(BABYNETWORK)的PAX。
第三是家庭电子娱乐产品的普及。家用录像机VCR在1981年才230万用户,1985年增加到2500万,到1990年变成6500万,1998年则达到8500万。⑷不仅是VCR,电子游戏、有线和卫星电视、PAY-PER-VIEW电影频道等等,共同改变了人们的闲暇消费习惯;和1970年代相比,广播电视的受众几乎损失了一半;因特网不但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且也正在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播出和发行分配的渠道。
表11四大联播网受众的平均年龄(1994年第4季度)
CBS50.0岁
NBC42.8岁
ABC38.3岁
FOX29.6岁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表12六家联播网的收视率和受众情况(1999年2月,与1998年11月比较)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10.0/16+5
CBS9.7/16+2
ABC8.9/14+1
FOX7.2/11-6
WB3.6/5+6
UPN2.1/3+5
其中18-49岁年龄组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6.3/17+7
CBS5.4/14+4
ABC5.4/14-5
FOX4.1/110
WB2.0/5+5
UPN1.3/3+8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本土的媒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大媒介集团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开发。迪斯尼/ABC的海外业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其总赢利中有38亿美元即17%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主要来自于创意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和主题公园与商业零售业。其中ESPN由于广泛开发国际市场,1998年的赢利增长了20%,达到约17亿美元,现金流动则增加17%,达7亿美元。迪斯尼的全部广播电视产业(ABC、ESPN、DISNEYCHANNEL等)的赢利1998年增加了10%,达71亿美元,其中营业额提高了3%,为13亿美元。⑸
在美国本土,尽管广播电视的广告投入仍然很高,1998年四大联播网的总赢利增加了14%,达247亿美元,但营业额收入只增加了3%,(参见附表)这说明联播网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面临困境,而且四大网都还在美国国内和海外同时继续投资新的领域如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的订户系统。和联播网赚钱不多相反,电视台却利润巨大。NBC朤V1998年的赢利比上年度相比减少了20%,为4.7亿美元,而电视台却增长了10%的利润,达5.6亿美元。⑹华尔街的分析家们认为NBC联播网1999赢利继续减少的原因是失去了系列剧SEINFELD和ER的高额执照费。其他两个影视制作公司拥有的联播网1998年也损失不少,WB1998年赢利2.6亿,减少了9,300万,而UPN的赢利大约不到2亿,比上年减少了1.77亿。⑺
附表131998年四大联播网赢利一览(百万美元)
营业额%与''''97相比盈利%与''''97相比
ABC
Radio525+16%152+13
TVNetwork3272+4-100-
OwnedTVs1050+8%510+11%
Cable/intl2295+18%850+31%
Total7142+10%1412+7%
CBS
Radio&outdoor1893+28%542+46%
TVNetwork3375+21%-253-
OwnedTVs980+19%510+45%
Cable/other564+36100+150%
Total6812+27917+41
NBC
TVNetwork3800=470-20%
OwnedTVs1100+8%560+10%
Cable/intl.369+29%319+170
Total5269+2%1349+11%
FOX
TVNetwork1680+10%10-
OwnedTVs1395+32%665+33%
Twentieth800+33%50+25
Cable/intl.1600+33%-170
Total5475+20%555-1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五
联播网利润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新闻部门的裁员和经费削减。1998年,三大网的新闻经费都不同程度地减少。ABC在1997、1998两年内,从其5亿美元的年度新闻预算中削减了300万美元;CBS新闻4亿美元的年度预算被削减了400万——当然,前提是总经费削减了近2亿美元;NBC的整个联播网的费用也削减了差不多2亿美元。⑻因此,三大网的新闻部门都面临裁员和重组的困境。尽管人人都同意新闻并不是商业,如果节目不能赚钱也并不见得说明新闻节目的质量不好,换言之,新闻节目不赚钱不一定是坏事。但现实是,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联播网不得不在新闻节目上贴钱以免在更新执照时遇到麻烦,但现在这个现实需要越来越微不足道——作为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FCC在新闻节目上对联播网的要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又意味着联播网应该在新闻节目上花费更多的钱:一个两人的电视新闻摄制组往往需要花费3000美元一天——包括酒店、旅行机票、吃饭和其他种种必要的开销。报道伊拉克战况、爱尔兰的和平会谈、老格伦的重返太空之旅……都是极其昂贵的活动。无怪乎一些60、70年代的老记者都觉得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为联播网工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记者只需要竭尽全力地在世界各地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而无须考虑预算问题,而现在,记者们都抱怨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却不得不考虑如何替公司省钱。”⑼
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近年来,许多传统上被视作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业,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慈善团体等,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打压,开始按照商业法则运作,新闻业也不例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媒体开始聘请工商管理人才,进入媒体的各级管理部门,以控制财务开支,加强新闻部门生产流程的管理,在大规模受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制定市场策略,进行媒介形象和产品促销。如此等等的市场手段所取得的商业上的胜利,使得媒介行业内部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现代媒介的主管和业者,光是作为传统的新闻行业的职业高手,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他还必须同时是一个市场学专家,懂得市场营销策略,了解受众的媒介消费品味和特点,注重媒介产品的包装推广和娱乐性,能够把握商机并推动整个媒介内部共同为商业目标服务。这种状况被称做工商管理新闻学(NBAJOURNALISM)。⑽
显而易见,由于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过程中的上述种种影响,商业因素不仅作用于新闻的采集和表达过程,而且变得越来越常规化,许多非新闻的元素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出现,变得必不可少。⑾一项对于美国20个城市61家电视台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电视新闻大量关注当地新闻,60%以上的新闻内容取材于当地社区生活的当日事件,而国际新闻则较少出现;犯罪新闻是新闻图像的重要部分,如枪击和抢劫等等;新闻表达方式非常感性、通俗易懂,少有阐释性内容;新闻报道大多偏短。70%的新闻都在1分钟以内,只有16%的新闻超过2分钟;此外,地方电视新闻的来源单一,只有不到25%的新闻有多种新闻来源。⑿
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构,重新激发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活力,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跨媒介、跨行业兼并方面取得的实绩,为全世界的广播电视乃至整个媒介行业,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市场重构波及新闻专业理念,却是十分发人深省的。面对WTO,中国的广播电视业能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吸收海外媒介发展的经验,有效地整合市场,迅速提升自身实力,是今后中国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⑴丹尼尔·切特罗姆,《传播媒介和美国人的思想》,黄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p176
⑵参参见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⑷HowardJ.Blumenthal&OliverR.Goodenough,ThisBusinessofTelevision,BilloardBooks1998,NY
⑸Broadcasting&Cable,1999,1,13
⑹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⑺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⑻Broadcasting&Cable,1999,12,21
⑼本人访谈,Usc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新闻学院教授MurryFromson,1999年4月
⑽DougUnderwood,WhenMrasUrleTheNewsroo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5
全球化论文范文3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例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对政(论文库)府的压力,彻底的政(论文库)府改革不可避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具紧迫性;经济全球化强调金融的国际化,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首当其冲。
加入WTO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加入WTO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面开放阶段,逐步放开包括金融、保险、电讯、会计、咨询、旅游等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我国加入WTO,目的是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经济转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放倒逼改革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新特点,以全面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大破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改革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进入新世纪,改革更具紧迫性。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转轨的紧迫性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改革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改革又要面临国内外的双向压力。既有国内压力,又有国际压力。前20年我们的改革虽然存在国际压力,但是因为没有加入WTO,一些规则的遵守带有很大弹性,今后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改革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从这个意义说,加入WTO是我国的第二次开放,第二次改革。
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经济转轨国家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性重大变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
我国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使原有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任务在于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保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抓住机遇,适时地实施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就能加快体制创新,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真正动力。
结构性改革是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制度框架的改革和经济调控规则的改变,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及规制环境。我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正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其一,我们采取的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改革中积累和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日益集中地突现出来,日益对改革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制约;其二,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或经济运行层面,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交织在一起,结构调整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从外部对我国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进程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动力和压力。
由于体制性的结构问题成为改革的突出矛盾,因而实行并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改革的重要选择。推进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应当说,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在当前宏观经济和社会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也是比较有利的。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经济转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运行机制代替另一种运行机制,它实质是体制创新与新体制结构逐渐积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又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转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实施并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面对新旧两种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加快培育发展新体制因素,并逐渐形成新体制的合理结构,以充分发挥新体制结构的整体优势和作用。因此,结构性改革阶段既同以往的改革相联系,又表现出这一阶段改革的重要特征:
——强调体制创新在推动经济改革中的根本性作用。结构性改革不仅仅在于注重一项新制度的安排,更重要的是重视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因为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结构性,都以其他制度安排为补充。制度的互补性及其合理结构是一项新制度充分发挥效应的基础和前提。
——强调改革的配套性。由于体制的结构性特点,配套改革的结构性改革阶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结构性改革注重整体改革的配套性、系统性。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有企业要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深化农村改革要与加快城市化改革相配套;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结构性改革既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配套,同时也要求与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密切结合。伴随经济改革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超越了经济本身。全面的配套改革将成为一个大趋势。
——强调法制化建设对推进改革的作用。以立法来保证体制创新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同时制度化、法制化又是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没有法治的体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就难以确定。保护已有的改革成果,规范未来的改革行为是结构性改革对法制化提出的基本要求。一是与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制建设对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二是依法行政,用法律和制度约束政(论文库)府行为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三是加快与重大改革措施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例如,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十分重要。
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运行机制代替另一种运行机制,它本质上是体制创新与新体制结构因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变过程必然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有机结合、整体转变的过程。顺应效率和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和实现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对经济转轨国家来说最具实质意义。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应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推进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寻求出路,也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正在共同致力实现的目标。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和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我国推进结构性改革既有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共性,又有特殊的规律性。当前,我们既要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矛盾,比如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但更要关注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优化制度性结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作用。
三、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转轨的特点,我国应当通过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改革目标
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的经济转轨已把缩小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差距提到重要议程。为此,要把对重大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有效协调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并由此使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之间相适应。经济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和重新调整,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关键是经济改革能够兼顾利益相关各方,并通过相应的社会改革对利益受损者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合理的补偿和救助。伴随改革开放的过程,我国原有的社会利益机制、利益格局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革新阶段,迫切需要对重大社会利益关系做出主动的、积极的调整。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改革所面临的突出矛盾。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将在新时期改革进程中更加突出。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受益和得到实惠,是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我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广大百姓的共同富裕。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实生活中与人民群众利益相背离的现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预期,挫伤了人们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进程的积极性。这突出地表现在各种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政(论文库)府部门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倾向突出,腐败蔓延;伴随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口增多,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并由此产生种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在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改革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实施并推进结构性改革,应当客观地分析改革的基础和条件,注重分析和把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新时期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格外强调广大群众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广大群众拥护改革的程度和参与改革的热情。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应当始终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它在不同社会及文化中的差异性及适应性。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人民市场经济,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要获益者的市场经济。因而它的根本优势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利益基础上的广泛参与。作为顺利推进我国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证,明确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增强改革的透明度,让广大群众了解改革的进程和内容,并使他们中的多数在改革中获益,过去是、下一步仍然是我们顺利推进结构性改革应予坚持的重要原则。
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打造与新体制有效运行相适应的制度性、社会化的基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至关重要。产品短缺是计划经济体制突出的特征和现象。但从制度的缺陷讲,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短缺是产权的短缺,它的基本特点是产权主体的单一化。这是传统经济体制下不可能产生竞争、没有经济活力的制度原因。经过20多年的改革进程,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突破,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展开和深入,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要求和趋势。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以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原则,多种途径实现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家的价值,规范推进具有我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有效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由此推进产权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社会化的转变,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制度基础,是新时期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此外,要从法律上赋予和保障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为农民增收创造根本性的制度条件。
全球化论文范文4
中国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卓有成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V”型回复。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1.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
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 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
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
“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3.比特加速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 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坏力。金融杠杆的魔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体量大。外汇的日均交易量高达3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债券余额达到86万亿美元,场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额达到458万亿美元。 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
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 太极生两仪。美国要去杠杆化,因为美国人把金融杠杆玩得太疯,杠杆率玩得太高,风险太大。 “两房”曾经玩到60倍,投资银行玩到30倍。中国则应杠杆化。我们的金融杠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住房公积金还远未发挥乘数效应。我们应该倒过来想、倒过来汲取经验教训:金融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中国应有健康的“两房”、“三房”,也学学美国人,玩玩金融杠杆,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4.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强国的货币流通为世界货币,强国的语言流行为世界语言。强国的文化也横行世界,拥有压倒的优势。中国要争取货币话语权、产业话语权,就必须自强不息,努力增强实力。
只有发展了,才有发言权。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力是基础,只能以内需为体,出口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出口市场。 5.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当个人不得不进行全球化思考,当企业不得不驾驭全球化轩辕,当国家不得不顺应全球化潮流,全球责任便应运而生。 仅仅考虑气象问题是不够的。排了多少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只会造成酸雨,影响有限时空的气象。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温室气体,则是绝顶要紧的大事,事关气候问题,涉及生态大时空,关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的企业必须承担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在环境层面,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承担气候责任。
全球化论文范文5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形式参与摄制影片。按照新条例的有关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但须经报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经批准摄制电影后,事先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领取一次性《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并参照电影制片单位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依据新条例第十六条及有关政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近日制定了《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获得《单片证》后,享有独立出品电影的权利。
以往,民营企业或社会投资拍摄电影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现在,这些投资者无需再买厂标,就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这一措施是继1996年实行省级电影制片厂独立出品电影、1998年实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试行办法后,电影制片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拍片,更有利于建立电影制片的竞争机制,鼓励电影具有更多的观赏性。
此外,电影制片单位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与境外电影制片者合作摄制电影。需要明确的是,境外组织或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独立从事电影摄制活动。
发行放映私人也可开影院
国家允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允许以中外合资或者中外合作的方式建设、改造电影院。不过,放映单位还应按照规定的国产片与进口片的“时间比例”放映,即年放映国产片的时间,不得低于放映时间总和的2/3。
根据新条例,今年电影发行放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推行“院线制”,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影片发行放映办法。“院线制”,是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其经营管理模式类似目前的“连锁店”。院线可以是影院与影院的联合,发行与影院的联合或制片与影院的联合,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是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院线。院线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可以是跨省跨地区不同发行公司与影院之间的合作。
“院线制”的实质就是促进放映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促进原有的发行与放映紧密化、一体化,从而使我国的电影发行与放映从条条块块的分割式转向院线网络的连通式,从粗放经营的分散型转向规模经营的集约型,从多层次高成本的流通方式转向少层次低成本的流通方式。
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的试点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上海、北京、四川、辽宁、湖南、湖北等地进行。以整体推进“院线制”改革和集团化改革为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进入自上而下、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新条例放宽了从事农村16毫米电影片发行、放映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的申请,他们可以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电影发行行政部门备案,就可以在全国农村从事16毫米电影片的发行和放映业务。
笔者还获悉,今年电影发行改革另一重头戏是调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
电影导演机遇是什么?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市场?怎么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怎样评奖更能激励影人的创作?在新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生效之际,我们采访了冯小刚、夏刚、冯小宁三位不同风格的电影导演,他们的观点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冯小刚我是商业片导演,但我不是一个商人……
采访在北京亚运村名人酒店二楼咖啡厅进行,冯小刚似乎比以前更消瘦了。也许是因为涉及的话题有些深重,以幽默著称的冯小刚显得有点严肃,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他始终保持着沉思的表情,但言谈之间,仍透露出他特有的机智与精辟。
半路出家的冯小刚,虽然拍了多部观众普遍叫好的电视剧和贺岁片,但他目前仍是一个体制外导演,他不能和国有电影厂的那些“吃皇粮”的导演相比,他没有机会向国家申请拍片资金,然后去参加政府评奖,自然他也没有福气荣获价值百万元的政府大奖。
这就注定了冯小刚从开始拍片起,就要走市场化的路子。他要时刻考虑投资人的利益,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利益,因为他拍片很多时候是与投资人共担风险。如果片子不卖座,不但投资人收不回成本,他自己也要承担经济损失。
冯小刚告诉笔者,他拍的每一部片子,从选剧本开始,都要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的意见,而不是评委的意见。“我拍的剧本首先是给专业人士看一遍,然后给各个电影院的经理看,因为他们最清楚观众的喜好,他们是电影票房的晴雨表。最后,我们还要请观众看,请他们来提意见。”
冯小刚这套市场运作方法在国外是一个通行的规则,在国内却是面临两难的矛盾。重视评委意见,虽然可以获奖,但会失去观众,失去票房;重视观众意见,可以赢得票房,但会失去评奖机会。冯小刚觉得,观众更为重要,也因此,国内的一些大奖往往与他失之交臂。不过,冯小刚还是很看重国外电影节的大奖,他说,国外的电影节吸引着全世界的发行商,能获得电影节大奖可以极大地推动影片的发行,为影片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获奖与发行紧密相联。
“电影是一个梦,是人的情感的宣泄。”这是冯小刚对电影下的定义,但最重要的是:“电影首先是一种商品。”冯小刚称自己是商业片导演,但强调他不是商人。他说:“商业片导演和商人是两个概念,有的人虽自称是艺术导演,但其实质是商人,经济利益一点儿也不容侵犯。”从他的言谈中,可以听出他对这种现象的不屑。
在电影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作为一个编外导演,冯小刚历经艰辛与沧桑。对新条例中规定私营资本可以申请单片拍摄权,冯小刚感慨万千。采访时,冯小刚把新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递给坐在一旁的华谊兄弟总经理、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中军,这是他的电影投资人。也许,对他这种“个体”导演,以及为他投资的私营投资商来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王中军细细翻阅着新条例,也许,他下一部影片的投资操作起来会更容易些。冯小刚认为,新条例的实施,将充分调动私营投资商的积极性。他说:“影片《大腕》是与中影公司联合出笼的,片尾打上投资商的名字和商标,但与他们联合发行的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名字虽然被允许打上去了,但却不能上他们的商标。”这让冯小刚很为难,“这涉及到一个严肃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让投资商出名字,他们就不能拥有这部影片的版权。而版权、出品权对公司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美国米高梅公司拍卖拍出好价位,关键是它拥有4000部影片的版权”。
同其他商业领域一样,电影领域同样缺乏优秀的销售商。冯小刚认为,拍好的影片要让观众知晓,需要很强的宣传力度。《大腕》投入了300万元的宣传费,而一般国产影片投入3万元做宣传就不错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拍了电影,怎么会去影院看你的片子呢?”
对于“入世”后中国电影面对的冲击,冯小刚认为:“美国电影进入欧洲,是以商业方式进入的,而欧洲电影仍以文化的姿态与其商业姿态相抗衡,其本身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欧洲电影没有找到迎接挑战的合适的路子,所以才会惨败,希望中国电影不要重复这样的悲剧。”
夏刚同好莱坞的竞争不是靠各种限制,而是用作品……
夏刚认为,新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理顺了投资关系,将会大大促进民营资本投资电影的积极性。“民营资本一直在关注电影这个大市场,由于其本身机制灵活,他们投资拍摄的影片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国营制片厂影片的占有率。”
民营资本可以进入制片业,夏刚认为这是国家对投资电影的民营资本作出的法律上的认可。“其实,民营资本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进入电影领域,只是没有合法地位,要借壳上市,为他人做嫁衣裳,不能与国有制片厂平等竞争,处于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夏刚对中国电影的评奖办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国家电影奖从设置上来说是很全面、很科学的,主要有三个大奖,一是华表奖,二是金鸡奖,三是百花奖。这三个奖应该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他认为,作为政府奖的华表奖就应大张旗鼓地宣扬主旋律,颁给那些倡导好的道德风尚、歌颂祖国的影片,完全从政府的角度来评;金鸡奖是为鼓励艺术创新的,应该给那些不断探索的作品,由专家来评定,而不必参照华表奖;百花奖是由大众评选的,就应以票房为主。这三个奖要各有特点,才会有生命力,中国电影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的情况是,每次华表奖一公布,金鸡奖基本也就定了,这两个奖没有区别,没有特点。而百花奖虽是以市场为准则的,奇怪的是有的影片没有公映也能获百花奖,所以观众不满意,我们圈内人也有意见。设奖应该是对市场有引导的,尤其是金鸡奖,应通过权威的专家点评,引导观众消费。但现在没有做到。
夏刚说,现在国产片中也有很多好作品,但观众看不到,这是因为市场运作有问题。目前的机制使国有制片厂不重视市场运作和宣传,影片销售得好不好,与公司关系不大。国有厂的主要任务是政治任务,不是去开拓市场。制片与放映又是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没有企业化,所以互不通气,各自为政。此外,电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现象屡见不鲜。政府要求影院必然放映国产影片2/3以上,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抵制,如在放映国产片的档期搞装修等。这种体制对国产电影发展极其不利。美国的制片公司与各大院线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市场做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入世”后的电影市场,夏刚认为,美国大片必将分去我们很大的一块市场份额,对国产影片的冲击是难免的。现在的关键是我们有关部门还在一厢情愿地认为对大片设置一些关卡就可以限制其发展,其实这是没用的。同好莱坞的竞争不是靠各种限制,而应是发展自己,以作品与他们竞争。
“入世”后,国际融资、全球化将成为电影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国电影将可以通过与外资合作,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夏刚忧心忡忡地说:“但愿我们的下一代观众不会只知道美国片,而不知道中国片是何物。”
冯小宁电影不是纯商品,它还有文化功能……
采访冯小宁是个很费力的过程,这种感觉从踏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开始,左寻右找才摸到北影录音楼。当笔者爬上二楼,刚要敲响第四录音室的门时,拎着一包散装瓜子的冯小宁在身后冒出了一嗓子,原来,他紧随着笔者上了楼。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也许是因为经常得奖的缘故,冯小宁认为,票房只能是电影评奖的一个“参照”,连“重要”都谈不上,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不健全的。他说,“即使在西方电影节,也有没有票房却获得一些奖项的电影”。
“电影不是纯商品,它还有文化功能,不能用一种类型否定另一种类型。”冯小宁观点非常明确。他说:“光看票房好,也不是十全十美;只讲艺术,脱离了观众的口味也不行。”他认为,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是既有票房,又有艺术性。他赞同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亲口对他说的一段话:“电影就是意识形态范畴,你们中国是这样,我们美国也是这样。”
以拍“战争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而大出风间的冯小宁,被媒体公认为是主旋律导演。然而,当笔者提出“主旋律导演”这一问题时,冯小宁一下子激动起来,他的瓜子不再嗑了,站起来大声说:“这不是夸奖!”
冯小宁对“主旋律”大发感慨:“现在人们把‘主旋律’作品等同于政治化的空洞说教,这是机械的宣传造成的,引起了普通观众的逆反心理。其实美国的优秀导演如斯皮尔伯格等优秀导演都是主旋律导演,我的片子很多人认为大气、正气、感人、好看、美,概括起来就是‘真、善、美’,我认为这就是主旋律。”
冯小宁对自己的电影充满了信心,对国产电影充满信心。他认为,国产电影并不比美国大片差。他说:“美国的电影也不是部部都好看,也就有1/10还不错;我国每年拍摄七八十部影片,其中也有七八部是好看的,这个比例也是1/10。所以说中国的电影人并不差,虽然与美国电影人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认为:“对美国大片要有一个正确态度,第一学习,第二不怕。”“对美国大片不必仰视,也不必俯视,只要平视它就可以了。”既然有那么多好的国产片,观众为什么看不到?冯小宁认为是发行存在问题。中国缺乏优秀的销售商,电影发行没有章法,院线改革改不下去,各电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现象严重,这种做法是对国产电影的摧毁之举,是最可怕的。“使观众受到欺骗的‘新闻炒作’不亚于十部美国大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冯小宁说出了这么一句惊人之语,他对有些媒体炒作明星绯闻尤为不满。
全球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国内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通过供应链创新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已成为许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企业相对缺乏合作精神,对供应链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有必要研究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另外,全球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MRResearch的“2005年供应链25强(SupplyChainTop25)”中,包括戴尔、IBM、诺基亚、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公司,涉及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领先的厂商,可以识别需求,立即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并击败他们的竞争者。根据AMRResearch的基准数据,领导厂商在库存方面低于基准数据15%,产品进入市场要快60%,完成订单方面领先17%。
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的组织基础是企业成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式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在整个联盟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下制订长期规划,从而保证整个联盟产、供、销等物流运作的同步化、一体化。国内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适应不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要求。
(1)难以实现快速准确交货。快速准确交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整个物流运作实现同步化,以保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能力。传统物流管理反应慢,各物流职能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传输缓慢且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
(2)无法保证物资采购供应的低成本和准时性。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一体化运营的顺利实施,将会保证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这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最低库存准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实现紧密联系的保证。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是困扰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共享是保证全球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准时、精确的关键,物流管理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传统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逐级传递,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相互保密,信息共享、准确传输和反馈是非常困难的。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足。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职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多样化、瞬时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国内企业的物流响应支持条件还未成熟,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出现质量或者数量问题,生产组织不和谐,经常导致延期交货。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全球化供应链要求上下游成员企业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整体利益观,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快速响应需求,需要上下游成员的物流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这与上下游供需实现无缝衔接分不开。然而,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竞争利润的敌对关系,无法实现无缝供应链。
三、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分为4种:包括以分销商/制造商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产品/服务供应者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和以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主体的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组建或者加入全球化供应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顾客需求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产品物有所用,价有所值。
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突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全球化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全球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而有效的竞争力。
3.全球化供应链的构建步骤
(1)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流的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寻哪些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2)寻找准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企业一般而言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优秀企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的浪费,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识别核心能力可以由外向内进行: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能力的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最后,对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4)建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将要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成员进行评价,选择具有综合优势的成员,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全球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5)成立全球化供应链委员会。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的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的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商业行为。
(6)选定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即使某一个节点出现失误,另外的节点也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型的典型性案例就是Dell计算机公司,其相同的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几家,同时,Dell也允许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为供应链以外的客户供应零部件,以保证灵活性和成员利益最大化。
(7)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战略联盟应基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全球化供应链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的强度和进度,使全球化供应链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丽群.全球供应链管理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2]董中浪.跨国公司关注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中国-全球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论坛”侧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