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谷雨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谷雨古诗词范文1

1、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谷雨古诗词范文2

“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乌啼”是鸟的鸣囊振动发出的声音。“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渔火”表明燃料燃烧时,将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钟声”是在振动时产生的,靠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静止在江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为什么钟声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为声音会“拐弯”。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可声音有个“怪脾气”,那就是它喜欢朝温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空中高,声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离声源较远,那就听不清楚或听不见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气温比空中低,钟声传出去以后,就顺着温度较低的地面移动,于是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同时,也与夜深人静、杂音较少有关。所以,声音会传播得更清晰、更远。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人陆游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二是建筑群、马路上的水泥比热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水域面积小,水的蒸发吸热少;四是楼群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说明拉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射箭就是将弹性势能转换成了动能。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我们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诗中怎么能说“柳絮”是“片片红”呢?是否诗中写错了?其实,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柳絮反射红色的夕阳,所以看起来是片片红。

“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这两句诗说的是光的两种现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我们观察盛了水的碗一样,看上去水好像变浅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静静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镜,它可以将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知骤暖”是说闻到花香,就知道天气慢慢变暖了。这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前后两句的参照物分别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当作参照物,则是船动;如果以行船为参照物,那就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了物体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同学们,下面提供了几句诗,你能说说其中包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1.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

谷雨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1.1 强化诵读。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古诗词,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章,在古诗词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1.2 古诗文,不仅要吟诵,而且还要识记。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以其凝炼生动的词句,优美和谐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语汇,充沛真挚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享誉世界,那些精确、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应时刻给学生“传达”这些意识和观念,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当然,古诗文的背诵对一个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我们除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要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和意识、调动其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积极性外,还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班级的“每日一诗”、学校的“赛诗会”、开放性口试等形式,都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辅以科学的记诵方法的指导,如:反复诵读助记法、长文短学法、结合语段重点语句助记法、借修辞手法助记法、借表达方式助记法、抓内容要害助记法、抓行文思路助记法、情节导记法、名言警句导记法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和习惯,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

2 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

2.1 古诗词的理想教学。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跌宕,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诗词文本和生命灵魂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把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融进日常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素养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只有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师生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古诗词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才能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2.2 多角度切入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审度并掌握古诗词的规律,立足于文本,做到突破语言外壳,进而对古诗词的字句进行细细推敲和琢磨,与古诗词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达到共鸣,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美妙境界。

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进行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通过和现代语言的对照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精妙词汇,对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也能有更深刻的领略。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当古诗词通过字音的变化而形成音律,古诗词的美感将得以发挥。

谷雨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语用;古诗词;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古诗教学又该如何立足于“语用”点,挖掘出古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以体现古诗类文本的语用功能?

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其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对于诗词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实际上,就古诗教学而言,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关注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古诗讲究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落实语用,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湖南省怀化市古诗词教学比武中,向君叶老师在执教唐代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一词时,就是用一个“读”字贯穿始终。“读”虽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常用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君叶老师将这一传统学习方法赋予新意。初读、趣读、听读、诵读、拓读,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在每个读的环节。初读时,向学生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读正确。趣读时则要求读出节奏,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听读时,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体会词所展现的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诵读环节,老师与学生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读,“以诗词解诗词”的方法,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

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用”,“读”占鳌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达到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之功效。

二、关注选词,感验用词之妙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诗向来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诗人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只一个“绿”字,就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一番推敲之后,才最终选定“绿”字。就如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话语悟其神。”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关注选词,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做到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暮江吟》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诗句前两行描写了一幅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的日暮景色,如一幅油画。作为前两行诗中的唯一一个动词,“铺”字用得精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暮江吟》一诗时,笔者就是先抓住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通过观察画面、替换字词、动作演示感悟“铺”这一神来之笔,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学生课内或课外读的一些古诗,通过活动“炼字会”让学生填写诗句中所缺的字,进一步巩固认识。最后再出示教师所写的一句诗,让学生帮忙填写一个字,尝试学习“炼字”。

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句中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而且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三、关注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文本解读时,我们需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风花雪月”是古人最喜欢也最擅长描写的四种景物,因此成为古诗文中经典的四种意象。《江雪》是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它描绘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诗人怎样的情怀呢?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一静一闹,形成鲜明对比,虽文字中没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无形中感受到了“无雪”胜“有雪”的孤寂与冷清。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体会老渔翁的孤独寂寞,发现诗歌的奥秘,这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咏三叹”,体会诗人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就是抓住“钟声”这一意象,反复吟咏,带领学生穿越千古,与诗人对话。

“诗言志,歌咏言。”教学中,我们关注意象,把学生引入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关注想象,感悟情感之真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人的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的。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让学生弄清诗的大意和人物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问了什么?假如你是书童会怎么回答?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一一作答,然后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对答如流的对话中,感悟诗的意境。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随诗补白,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用敏锐的触感去体悟古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挖掘特别、经典、可供训练的言语材料和范式,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 宪,龚明斌.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谷雨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潜山方言;古语词;赣方言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南靠长江,西北和东南与岳西怀宁接壤,在方言上属于赣语怀岳片,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具有明显的赣语特点。同时潜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东部与桐城市毗邻,语言上长期以来又深受江淮官话的影响。

如上所述,潜山方言非常复杂,其中,方言词汇也呈现多样性,呈现出诸多鲜明特色,而赣语方言词汇占着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赣语词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中古时期,出现的几次北民大南迁的浪潮,中原汉语全面由北向南推进,给赣方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如今,赣方言中很多方言词汇都大量散见于历代文献典籍之中,给古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和材料。

潜山方言中就有相当多的古汉语词汇成分,这些古语词在普通话当中已经消失,但是却保留在了方言当中,记载了中原华夏汉语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下面,就选择部分潜山方言中的词例,追溯语源,揭示潜山方言受古语影响之大。

1, 晏

形容词,意为晚,迟。例:我起床起晏了。这个词最初在《说文解字》中,“天清也。从日安声,乌谏切。”后来,词义有了改变,在《论语·子路》中:“冉子退潮,子曰:何晏也?。”皇疏:“晏,晚也。” 《吕氏春秋·慎小》中,“二子待君,曰晏。”高诱注:“晏,暮也。” 而《楚辞·离骚》中,宴这个词依然表示迟了晚了的意思,如,“及年岁之未晏兮。”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家巴金的作品《家》中也出现了这个古语词,“你们今天怎么回来得这样晏?”这个词语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是,仍然强势的保留在了很多方言当中,依然被人们频繁的使用着。

2,囥

动词,意为把东起来。例:你把东西囥哪里去了?这个词的本义为封闭储存有物件的管子。后来才引申为隐藏物品。在《集韻》中,“口浪切,音亢。藏也。”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示这个意思。这个词在客家方言、赣方言、粤方言等方言中都仍然在使用当中,在方言歌谣中就有这样的话: “就小姑嫌少心不愿,爷娘面前说长短。说的嫂嫂私底囥一碗,厨里不见一只红花碗。”

3, 騃

形容词,意为一个人傻,不明事理。例:这个人很騃。这个词的本义为马行勇壮的样子,在《说文解字》中,“马行騃騃也。从马矣声。五骇切”。后来假借为愚昧无知的意思,在古文中经常见到。例如,在《广雅》中,“騃,痴也。”在《苍颉篇》中,“騃,无知之貌。”在《汉书·息夫躬传》中,“内实騃,不晓政事。”注:“愚也。”唐朝,在韩愈的诗歌中也出现了这个古词,“仆虽騃,亦粗知自爱。”在《三国志·明悼毛皇后传》中,“嘉本典虞騃…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三国志·孙休传注》中,“违明诰于前修,垂蚩于后代。”另外这个词能组词为“騃人”,表示愚笨之人的意思。

4,旧年

名词,意为去年。例:今年这个时候比旧年还冷。这个词自唐宋时就已出现,唐朝张说《岳州守岁》诗之二:“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宋朝杨无咎《双雁儿·除夕》词:“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而清朝《红楼梦》第77回:“宝玉既答不管怎样,袭人只得还依旧年之例,遂仍将自己铺盖搬来设于床外。”“旧年”这个词在赣语区使用率很高,在客家话中也有一些地区使用。

5,嗅

动词,意为闻某种气味。例如:那只小狗在嗅来嗅去。这个词用于名词如嗅觉等还是经常在书面语中出现,但是用于动词口语,仅仅只出现在一些方言当中。本义即为用鼻子辨别气味,字本作“臭”,由“犬、自(鼻)”会意而生。这个词在古语中经常出现,现在只在极少数的书面语和方言中出现。在《广韵》中的解释是“以鼻吸气”。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食之则甘,嗅之则香。”在《莊子·逍遙遊》中有:“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这个词是一个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古语词。

6,揢

动词,意为以手握持。例:你帮我把这个东子揢一下。早在《广韵·陌韵》中就有:“揢,手把着也。”在《集韵》中,“丘驾切,音髂。持也。”而在元朝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中又出现,“吓的我消磨了酒,慌的我撇掉了花。则见他威凛凛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钢刀揢,不由我战钦钦一片心肠怕。”都是表示用手握住拿住的意思。赣语怀岳片很多的确今犹习用其义。

7,戽水

动词,意为泼水。例如:他戽水到马路上。这个词的本义在古代是指吸水灌田的农具,在《广韵》中,“戽斗,舟中渫水器也。”后来引申为泼水之意。在赣方言和江淮方言中,有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词。

8,现世

形容词,意为喜好显摆而出丑、丢脸的样子,例如:这个人真现世。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意为现在、如今,但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确有着出丑的意思。如,在元朝杨文奎的《儿女团圆》第二折中有这样的话:“堪恨这两箇薄劣种,现世的不成才。”《红楼梦》第六回:“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进去告诉,没的白打嘴现世的。”现代方言中,这个口语化的词依然在使用中,如在杨旭《检察官汤铁头》中有:“你没本事做这工作就不要现世!”

上述词例,只是方言中古语词的几个简单例子。诸如此类的方言古语词数不胜数,赣语潜山方言中的古汉语成分有很多,而中国各种方言中留存下来的方言词汇则更多。上述词语有一些不仅出现在潜山方言或者赣语中,在别的方言中也留存下来。古汉语对方言的影响之大,在词汇上就深刻的反应出来。而同样,方言的研究也必然对古汉语研究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肖九根.从词汇成分看古汉语对赣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

[3] 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2.

谷雨古诗词范文6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8.五、六两句中哪两个字表达了诗人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愤慨和抗争?第八句中的投诗赠汨罗,是指谁?(5分)

答案:“憎”和“喜”二字表达了诗人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愤慨和抗争。“汨罗”指屈原。

19.前四句用什么托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用天末起风、感秋托兴。抒发了对友人李白的思念和关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闯,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19题 这首诗以什么线索贯穿全诗?指出统领全诗的一句。(4分)

答案:以“月”为线索。“和戎诏下十五年”。

第20题 分析这首诗写了几个场面,形成了怎样的关系?(5分)

答案:将军、壮士、遗民构成的三个场面。形成对比关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鱼梁:指鱼梁洲,在襄阳岘山附近汉水之滨。

梦泽:云梦泽,在今湖北监利以北。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的碑。

第19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答案:表达了整个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哲理;语言朴素,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