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谷雨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谷雨古诗词范文1
1、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谷雨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暗示性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把欣赏中国诗比作文艺欣赏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但简短却可以有悠久的意味,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种看法正如一位诗人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诗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妙境来展现其无穷魅力,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暗示性。
一、一言一语溢情思
春天的柳树,摇曳飘逸,仿若翩翩起舞的少女,撩动古今词作家的情怀。柳树能如此撩动人的情思,这和枝叶的绵长细柔分不开,如果枝条长着肥厚宽大的叶子,美感定然不存。所以柳树有了枝叶恰如其分的点缀,才充满了美感。而中国古典诗词正如那一棵棵柳树,那精妙的语言正是舞动的枝叶。有了这些“枝叶”,诗词才会流溢光彩,引读者走进多姿多彩的诗词百花园,撩动读者的情思,给人留下深秘的静默。真正有如此神妙功效的,当属形容词、动词,其次为叠词、表颜色的词。
中国诗词篇幅短小,犹如象牙雕刻。要用短小的篇幅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所选词语表现力一定要强,而形容词是汉语中表现力最强大的词,也是中国古诗人喜爱用的一类词。他们选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容词,准确精妙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几百上千年后,人们读之,仍如临其境,如观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形容词暗示性的威力。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此诗一个“乱”字,引人遥思远怅:残月下,驿站里,昏灯中,孤床上,思乡而路遥,思国而病缠身,引得诗人心烦意乱。更有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又能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故“乱”字有含蓄不尽之妙。读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能感受到它除了传达老年杜甫的漂泊无依,颠沛无告,政治失意外,更告诉我们难以言传的怅惘、失落之情,这种情怀不单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
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一首好诗的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动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它只用一两个字含蓄地点拨读者,给你以仙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用明说什么,却知道写些什么。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铺”字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甚至不经意中会忽略它。然而细细一究,“铺”字竟有奇思妙想。此时的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正因为“铺”,才使得一起一伏的江面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感,才顺势引出“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初月。从而勾勒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使得平常的景致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叠词、表颜色的词,也能用极少的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能激发读者潜在的意念、联想、再造,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二、一景一物展奇境
如果说语言是欣赏诗词的媒介物,它能撩动读者的情思,那么景物就是欣赏诗词的曲径,它可以引领读者在不经意中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景”即景象,“物”即物象,两者都是诗词中的形象。诗人通常靠形象说话,形象即是意象。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只要看见这些意象,就会调动原来生活经验,迅速把握诗词的情感和主旨,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如松、竹、梅、菊、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而秋风、落木、流水等多表达愁绪。这些意象虽然点到为止,却能把不必讲的话讲明白,对鉴赏诗词有很大帮助。
由此可知,意象中的“景”和“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象”的选择和打造,使诗词给人以绵长的回味。而意象可以有景有物,有人有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多个意象组合起来,才能描绘融汇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生活图景,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意境”。有了“意境”,诗词才会有动人心魄的无穷艺术魅力。如果没有意象,意境就无法存在,没有意境的诗词,就如无根的花,毫无生命力可言。它们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我们读过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有如下意象: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这些意象的组合,神奇而逼真地写出秋景的开阔、高远、凄清,同时落木的摇落也写出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深秋时节,重阳佳日,独立寒江,穷困潦倒,一个在封建社会失意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慨不已。同时“万里”“长作”“百年多病”“独”等词,反复地烘托一个“悲”字,从而在原有的画面中,创造出沉郁悲壮的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使人读之无不潸然泪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成功的诗人,特别是以写景抒情、田园山水、托物言志为主的诗人,因为运用了言有尽的意象,而创造了意无穷的意境,使中国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意象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意义,透过它们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注入的感情和意念,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和情调。但这还不能说掌握了诗歌暗示性内容的密码,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诗的世界也不是大同的。例如看到柳树,很多人想到离人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同样写柳树,却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寄寓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通过刻画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的柳树意象,赞美了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彦谦的《垂柳》的“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塑造的是纤柔轻盈、妖媚多情的形象。由这形象的反衬,我们看到了邀宠取媚的小人的和朝廷的腐败。由此可知,诗词虽然具有暗示性,但也不是雷同一致的,应根据作者生活的时期来把握情和境。
所以说,意象和意境的组合,可以召唤欣赏者用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中,同诗人一起完成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的创造活动。这样的诗词才会富有暗示性,这样的诗词才更有魅力。
三、一枝一节溢旨意
细枝末节看起来无关紧要,却能显示重要的内容。哲学上说得好: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一粒沙可以看见整个沙漠。因此,诗词的标题、作者、篇尾的注释也有很好的暗示性作用。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借由它能为读者打开鉴赏诗词的大门,可以洞察诗词的内容主旨,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点出了诗人刻画的人物,写的是征人戍边生活,而“怨”字点出了情感。这就含蓄地告诉读者:朝廷连年征兵、备战,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谢亭”是送别的地点,也是一个具有“依依惜别”之意的意象,这里写的是景;再加上“送别”二字,不用说情字,但浓浓的离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情就寄托在景上,情由景暗示出来了。
一个诗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都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另外,由于诗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不同,在创作中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诗集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豪放奔涌,无从掩抑的感情气势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他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由于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杜甫的诗歌有很多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结束后,他的诗篇也有少部分表现出难得的喜悦之情。所以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生活,所暗示的内容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注释,也同样有暗示性。如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此词的注释是: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与杭州知府杨元素的唱和之作。单看标题,粗心的读者易把“和”看作连词而非动词,注释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并且告知两人是同事。这就暗示此词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一主旨。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词性、意象,还是标题、作者、注释,无一处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古远清.留得残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谷雨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1.1 强化诵读。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古诗词,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章,在古诗词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1.2 古诗文,不仅要吟诵,而且还要识记。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以其凝炼生动的词句,优美和谐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语汇,充沛真挚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享誉世界,那些精确、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应时刻给学生“传达”这些意识和观念,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当然,古诗文的背诵对一个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我们除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要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和意识、调动其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积极性外,还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班级的“每日一诗”、学校的“赛诗会”、开放性口试等形式,都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辅以科学的记诵方法的指导,如:反复诵读助记法、长文短学法、结合语段重点语句助记法、借修辞手法助记法、借表达方式助记法、抓内容要害助记法、抓行文思路助记法、情节导记法、名言警句导记法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和习惯,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
2 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
2.1 古诗词的理想教学。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跌宕,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诗词文本和生命灵魂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把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融进日常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素养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只有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师生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古诗词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才能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2.2 多角度切入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审度并掌握古诗词的规律,立足于文本,做到突破语言外壳,进而对古诗词的字句进行细细推敲和琢磨,与古诗词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达到共鸣,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美妙境界。
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进行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通过和现代语言的对照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精妙词汇,对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也能有更深刻的领略。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当古诗词通过字音的变化而形成音律,古诗词的美感将得以发挥。
谷雨古诗词范文4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谷雨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语用;古诗词;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古诗教学又该如何立足于“语用”点,挖掘出古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以体现古诗类文本的语用功能?
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其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对于诗词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实际上,就古诗教学而言,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关注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古诗讲究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落实语用,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湖南省怀化市古诗词教学比武中,向君叶老师在执教唐代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一词时,就是用一个“读”字贯穿始终。“读”虽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常用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君叶老师将这一传统学习方法赋予新意。初读、趣读、听读、诵读、拓读,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在每个读的环节。初读时,向学生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读正确。趣读时则要求读出节奏,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听读时,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体会词所展现的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诵读环节,老师与学生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读,“以诗词解诗词”的方法,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
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用”,“读”占鳌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达到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之功效。
二、关注选词,感验用词之妙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诗向来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诗人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只一个“绿”字,就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一番推敲之后,才最终选定“绿”字。就如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话语悟其神。”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关注选词,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做到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暮江吟》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诗句前两行描写了一幅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的日暮景色,如一幅油画。作为前两行诗中的唯一一个动词,“铺”字用得精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暮江吟》一诗时,笔者就是先抓住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通过观察画面、替换字词、动作演示感悟“铺”这一神来之笔,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学生课内或课外读的一些古诗,通过活动“炼字会”让学生填写诗句中所缺的字,进一步巩固认识。最后再出示教师所写的一句诗,让学生帮忙填写一个字,尝试学习“炼字”。
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句中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而且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三、关注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文本解读时,我们需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风花雪月”是古人最喜欢也最擅长描写的四种景物,因此成为古诗文中经典的四种意象。《江雪》是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它描绘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诗人怎样的情怀呢?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一静一闹,形成鲜明对比,虽文字中没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无形中感受到了“无雪”胜“有雪”的孤寂与冷清。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体会老渔翁的孤独寂寞,发现诗歌的奥秘,这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咏三叹”,体会诗人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就是抓住“钟声”这一意象,反复吟咏,带领学生穿越千古,与诗人对话。
“诗言志,歌咏言。”教学中,我们关注意象,把学生引入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关注想象,感悟情感之真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人的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的。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让学生弄清诗的大意和人物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问了什么?假如你是书童会怎么回答?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一一作答,然后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对答如流的对话中,感悟诗的意境。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随诗补白,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用敏锐的触感去体悟古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挖掘特别、经典、可供训练的言语材料和范式,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 宪,龚明斌.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谷雨古诗词范文6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8.五、六两句中哪两个字表达了诗人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愤慨和抗争?第八句中的投诗赠汨罗,是指谁?(5分)
答案:“憎”和“喜”二字表达了诗人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愤慨和抗争。“汨罗”指屈原。
19.前四句用什么托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用天末起风、感秋托兴。抒发了对友人李白的思念和关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闯,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19题 这首诗以什么线索贯穿全诗?指出统领全诗的一句。(4分)
答案:以“月”为线索。“和戎诏下十五年”。
第20题 分析这首诗写了几个场面,形成了怎样的关系?(5分)
答案:将军、壮士、遗民构成的三个场面。形成对比关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鱼梁:指鱼梁洲,在襄阳岘山附近汉水之滨。
梦泽:云梦泽,在今湖北监利以北。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的碑。
第19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答案:表达了整个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哲理;语言朴素,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