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别康桥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读后感范文1
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学生生活在汉语言的环境当中,被动的“听”能力触手可及,这里主要探讨说、读和写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培养“说”的能力,也就是表达能力。很多中学生存在不愿意说话的现象,在学校里即使有问题也不向老师说,在家里不愿和父母长辈说话,但在聊QQ时却是神采飞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原因就是对话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平等,网络交流的双方处于平等位置,谈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心理上没有压力。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老师和家长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日常多鼓励、多表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创建聊天群,鼓励学生加入,可以用文字、语音、表情等多种聊天方式,学生们也会大胆开口,逐渐引导学生在公众场合讲话或与其他同学辩论。
其次是培养“读”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学生每天接触的就是课本上的课文,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篇,时间长了容易心生厌烦,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应该经过大量的实践来培养,也就是多读。网络提供了一条新的阅读方法,它具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剔除无用的信息,它有便捷的摘录、标记方法,省却纸笔的烦恼。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教交给学生信息搜索、甄别、保存的方法,学生就可以有大量自己喜闻乐见的课外读物,自己可以制作多媒体收藏,学习的兴趣得到大大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再是问题。最后是培养“写”的能力,也就是作文能力。作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师生都倍感头疼。
很多中学生感觉作文“无话可说”,写作文的时候都是硬着头皮去写,一边写一边数字数,直到凑够字数才大松一口气,这样的作文质量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作文题目学生不感兴趣,没有生活体验和感性的认识,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很难受,很被动。而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感觉“有话说不出”,不知道该怎么写,一口气憋在心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归根到底,都是写作欲望不强造成的。多媒体和网络能够改变这种局面。通过网上的图片、视频等,可以让学生对作文题目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在写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同时,鼓励学生经常更新QQ签名、微博、博客、日志等展示自我,让学生学会在有限的字数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对事物、对生活的看法,哪怕不是在电脑上而只是在作业本上一种形式的体现,都能让学生乐于每天记录和表达自已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积累和沉淀下来,不仅是各种作文命题的最佳素材,还是有真情实感的、需要表达的写作欲望,实现学生从“被动写”到“主动写”的良好转变。比如:学生读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会被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吸引,产生创作欲望,可以更新微博、QQ签名等表达自己读后的心情,甚至可以写日记、读后感等,养成写作习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结束语
再别康桥读后感范文2
本文立足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以职高语文课堂为核心,从营造氛围,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倡导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综合应用三方面阐述了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方式,以期能实现职高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关键词】
职高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 整合
纵观当前职高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打破学科界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追求。而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以及一切能促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做到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为突破口,摒弃教材“专制”,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才能让语文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延伸,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做出的几点有益尝试,与同行共勉。
一、营造氛围,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落实听说读写的四个重要环节。就语文学科特性而言,营造交际情境,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这一基础性人文学科的学习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笔者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听:以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为基调配乐动画朗诵,让学生先听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出文中的情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弄清其读音,搞明白意思,从朗读入手,让学生走进文章的情境。
说:学生通过听读,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时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当场朗诵并进行鉴赏性评述,增强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领悟能力。
写:学生在进行课文学习后,会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这时要求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实现思想、情感、智慧的多重输出。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营造氛围,糅合绘画与音乐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一步步的随文入境,不仅代替了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单调枯燥的讲析,也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了语文能力。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单单是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应该是用从课文学来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读课文以外的其他文章和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选择不同的作家来读,通过自己不断地积累和体会,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比如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中外历史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如“鲁迅嚼辣椒驱寒”“王亚南睡三脚床”的故事等,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树立阅读标兵来激励学生,给每一位学生阅读的动力扬一面旗帜,让学生主动地去效仿,从而调动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课外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增强阅读的幸福感。当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就选择什么内容,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展为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举行各种阅读竞赛等,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心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自主阅读学习策略,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他们一生的追求。
三、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综合应用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的学校教育,每一个课程都是互不相关的独立体系,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课程整合能融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改变了课程内容和结构,是实现将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革新举措。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与教科书相辅相成。
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后,我开展了以“说不尽的桥”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音像、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方式去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以及有关桥的诗句、俗语、成语、谚语、谜语,激发学生爱桥的情感。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PPT等形式表达出来,随着一幅幅有名的中外名桥的呈现,以及有关桥的各种美丽传统故事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喻意,班级中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了学生个人的创造潜能与集体智慧的融会贯通。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予了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能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是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职高语文教材,积极开拓教与学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对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筛选,做到科学合理地补充,才能真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职高语文教学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方法
一.前言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然而纵观国内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对于中职生而言,大多学习态度较为被动,兴趣易转移,稳定性、持久性差,对语文课学习缺乏学习热情。中职语文教学中仍然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方式依然大行其道,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中职语文渐渐失去了它的应有的魅力。很多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无足轻重,课堂无精打采、看小说、睡觉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有50.8%的中职学生把老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列为自己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有78.9%的学生喜欢有实践训练的语文课。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趣,不断产生兴奋点,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构建中来,努力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
1.加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目前,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乎时代之潮流,适应形势之需要。从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务实、多练,才能教好应用文。因此,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又高的其他应用文,如单据、便条、书信等。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将来就会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从事工作,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比如文秘专业的,就应侧重公文类应用文的教学;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就应侧重经济类应用文的教学;学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就应侧重于事务类应用文的教学。再如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还应补充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总之,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中职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2.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但由于平时缺乏听说训练,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而那些口齿伶俐,具有准确、流畅和清晰表达能力的学生则非常受欢迎。因此,如何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如何在交流中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演讲训练,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在具体实施中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展现才能的演讲论辩口才为重点,对学生加强训练。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由简短到成篇、由照读到脱稿、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这样,经过教学和训练,中职学生能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从说清楚完整的句子开始到基本准确、连贯、得体地讲明白完整的语段和全篇,为写作及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了一定的表达的基础。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组织文学、演讲等各种团体和兴趣爱好小组,以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训练自己能力的场所、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由死啃书本变为活学活用。
3.加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缺少紧张感,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这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树立审美意识,提升教学品位。例如教学《阿Q正传》《雷雨》《窦娥冤》《茶馆》时剪辑电影片段制作成课件,教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从网上下载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通过视频展示他们并不熟悉的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兴致勃勃了。在讲授《项脊轩志》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为学生创设一个感人的情境和氛围,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图片,结合朗诵艺术家孙道临的朗诵,从而生动地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心领神会,感受作品蕴含的既豪放慷慨又悲壮苍凉的情感,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网上阅读徐志摩其他作品,课堂中也可网上呈现有关徐志摩诗评,以加深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精神气质的把握。
4.加强中职学生的阅读指导
中职生普遍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动力不足,阅读积累少,文学底蕴不足。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及各种传媒的强势影响,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给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稳定的中职生带来阅读上的危机,此时教师就应将阅读指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以补充课内知识、提高语文兴趣和素养,例如教师在讲授水浒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梁山好汉各人的绰号及相关情况,引导他们阅读原著《水浒》,中,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优秀期刊,针对中职教育职业性强的特点,还可以给学生推荐《细节决定成败》、《职业定位与职业成功的关键》、《余世维: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等,使学生在其中有所发现,有所研究。同时可以组织全体性的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一系列精选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等,让学生了解成功者走过的道路,体味成功者坚韧不拔的心路历程,去思索感悟做人的道理,然后进行读后感写作竞赛,这样就能发现了不少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看法的好文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根据需要去思考,去决定研究的方向,这比单纯了解知识更具价值。可见阅读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用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才能伴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这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德立.主编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吉林与情境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