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虽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梁园虽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梁园虽好范文1

乐圣师旷与古吹台

春秋时期,开封属于魏国的一个小镇,名叫仪邑。相传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拜高阳为师,在此学琴吹奏,故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古吹台”,汉代又名鼓吹台,明代始称禹王台。

师旷本姓范,名旷,字子野,以其“谐二音也,正其六律而宫商调”的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乐圣”。流传千古的《阳春》《白雪》等琴曲就出自他的创作。

师旷不仅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宫廷乐师,而且敢于为民请命,善于直言讽谏。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卫献公暴虐无道,又故意侮辱正卿孙文子与宁惠子,最终导致内乱发生,卫献公也被逐出卫国。晋悼公听到消息,认为“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侍于一旁的师旷言道:

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他借题发挥,倡导统治阶级行德政以惠民众,可谓开民本主义之先声。

如今的禹王台西配殿内,塑有师旷的泥质金身坐像一尊。坐像中的师旷神态自若,危坐抚琴,双手起落有致,加之园内楼台亭榭,鸟语花香,场景生动逼真。

唐代三贤聚梁园

“夷门自古帝王州”,自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之后,开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汉文帝封儿子刘武为梁王,初居大梁,据说在这里兴建起规模宏大的梁园,亭台楼阁相连,为一时著名的游览胜地。后因大梁低洼潮湿,刘武把国都迁往睢阳(今商丘)。明代学者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八载:“梁园,在城东南三里许,相传为汉梁孝王游赏之所。李白《梁园吟》云:‘平台为客幽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一名梁苑,孝王筑吹台于苑中。”然而《元和郡县图志》卷七《河南道・汴州》条下:“粱王吹台,在县东南六里,俗号繁台。”很多古迹荡然无存,唯有“城东南仅三里,有荒台故基,巍然独存,挺出风烟之外,高广数丈,可登可眺,即古之吹台也”。

唐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因不为朝廷权臣所容,被迫离开长安,来到洛阳,在那里结识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两人自洛阳一同来汴州,与原驻汴州的封丘尉高适相会。三位诗人乘兴登吹台,把酒赋诗,怀古论今。李白即席吟出“平台为客幽思多,对酒遂作粱园歌”的名句。日后杜甫追忆此游,写下了著名的《遣怀》诗。梁园内吹台之上,禹庙之后,旧有三龛,塑碧霞元君像。明正德丁丑年(1517年),巡按御史毛伯温改塑三贤像,并撰(《三贤祠记》。文曰:

三贤祠者,祠唐高、李、杜三贤于吹台之上也。按《唐史》,高适、李白、杜甫,天宝中,聚梁、宋间,共饮吹台之上,酒酣击歌,倪仰今古,旁若无人……三人者,固盖世之豪也……适五十始诗,故叙年李、杜之上,其诗颃二子,故并贤之,而并祠之。

“梁园雪霁”后成为“汴京八景”之一,吹台一带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到汴梁必游的胜地。刘昌《吹台驻节诗序》中曾征引宋梅圣俞诗句“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对吹台的归属地加以考证,并指出“唐杜甫从李白登吹台,慷慨悲歌,为一时所慕。故后世骚人诗客,以不得至开封、登吹台歌啸为欠事”,就是明证。

如今,三贤祠内重塑了李白、杜甫、高适三尊泥质金身像。北壁上嵌着几块巨大的长方形石碑,其中有明正德九年(1514年)河南巡抚陈珂撰、房宣书的《时雨亭记碑》和《抚安亭记碑》;明嘉靖二年(1523年)李梦阳撰、左国玑书的《修禹王庙记碑》;明嘉靖四十一年李濂撰、李蓁书的《修五贤祠记碑》(增加了明人李梦阳和何景明,故称五贤祠)等。

禹王殿内岣嵝碑

据不完全统计,自先秦到民国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黄河水患吞没了无数开封人的生命,毁灭了许多美丽富饶的田园村庄,淹没了众多的官府、民宅、仓库、商行。人们面对河患的严重威胁束手无策,于是就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于明正德年间在吹台上修建了一座禹王庙,希望通过尊祀禹王而阻挡住水患,从此吹台又名“禹王台”。《汴京遗迹志》卷八有言日:“吹台,在城东南三里,相传汉之鼓吹台,一名梁台,一名雪台,俗呼为二姑台。今改为禹王台,祀禹于其上。两庑祀古之善治水者,为河患也。详见后禹庙下。”然而,祭祀大禹等治水功臣并不能阻止黄河水患的发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封城又两次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清人李昌祚曾为被淹没的开封城池而叹息:“极目不堪回首处,何时重睹旧繁华。”禹王庙的碑廊及各个大殿内保存着数百件的书法碑刻,上自明代,下至民国,记载着禹王台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其中禹王台大殿内的峋嵝碑尤为罕见。

峋嵝碑也称禹王碑,现存于开封禹王台公园的禹王庙内,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堂摹制的。此碑共有77字,原立存于湖南衡山的峋嵝峰峰顶,文字奇诡难辨。相传唐代大文豪韩愈曾经去衡山寻它未果,深感遗憾,遂赋诗一首:“峋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神薤倒披,鸾漂凤泊虎螭……我来咨嗟涕涟沥,千搜万索何处有?”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个叫何致的人跋山涉水到南岳衡山寻碑,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在峋嵝峰顶得见此碑,欣喜若狂,轻轻用手剥去苔藓,摹拓了两份,并将其中一份献给了当时的长沙转运使曹彦约。后来何致将碑文镌刻在了长沙岳麓书院后的巨石上,并把它用泥土深深埋于地下。多年后,明朝有人把它挖了出来,翻刻为碑,置于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清康熙初年,又有人把它翻刻于衡山岣嵝峰顶。

禹王大殿南有御书楼,专为保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为禹王庙所书“功存河洛”“崇高峻极”“昌河仁义”“灵渎安澜”四块匾额而建。

现存禹王大殿重修于清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全身塑像就巍然屹立在庙中央。塑像高达五尺,双手执圭,身着龙袍,丰满魁伟,凝重端庄,双眉微挑,美髯飘动,目光充满智慧和坚毅。塑像左右是两副歌颂禹王的对联,一日“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日“而耕而立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殿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砖雕一幅:东边是《治水图》,取材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西边是治水成功后的《行赏图》和《乐耕图》,生动地反映了大禹治水不辞艰辛和人民对他的深深爱戴。

水德祠上祀功臣

禹王台西侧有一座小院,命名为水德祠,配祀历代治水功臣三十七人。《汴京遗迹志》卷十一载:“禹庙:在城东南三里许吹台上,旧名二姑台,宋都人建庙以祀二仙姑。弘治中,改为碧霞元君祠,好鬼者翕然趋之。观风者毁其像,改祀神禹,称禹庙焉。又增建两庑,祀中古以来治水有功者,为河患也。余弱冠时,读书台上,犹见两庑木主。比谢政归里,偶一登览,而木主无一存者。因识于此,以俟宦游君子兴复之,庶弗没前人崇祀之意云。”下列“两庑分祀历代治水有功者,共二十九人,有魏邺令史起、秦水工郑国、汉准阳太守汲黯、大司农郑当时”等。以后又增加到三十七人,有清代的林则徐、胡宝泉等人。在这些治水功臣群像中,元代贾鲁、明代于谦、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尤为生动。

梁园虽好范文2

在人类铭记事物的文字、旋律和影像里,旅馆总是被塑造成一个上演传奇的地方。

“欢迎来到加州旅馆,多么可爱的地方,如此美丽的脸庞。这就是永远迎客的加州旅馆,一年四季无论何时何候,你都可以在这找到房间。”

这首在《滚石》评出的最伟大的100首英文歌曲中排名11,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朝圣地,也几乎使加州旅馆成为世界知名度的旅馆,尽管这个旅馆是否真实存在众说纷纭,包括人们对于它的多种指代和解读。

《龙门客栈》里,刀光剑影中闪现出了一个江湖的爱恨情仇。导演胡金铨说:“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客栈――尤其是荒野里的客店,实在是最富戏剧性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这样时间、空间集于一身,一切冲突都可能在这里爆发。”

2046作为一间旅馆的房间号,也因为王家卫的电影而使这个房间号充满想象,成为一个穿越的通道,推门而入,房间里藏着的那段浮华绮丽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在国家倾覆、内乱斗争、种族残杀中,《卢旺达饭店》成了1268位难民保命的港湾,沙漠中的绿洲。

旅馆在人们意识中有太多的引申义,打上了太多的符号标签。

旅馆一词的英语表述为Hotel,意指供旅游者或其他临时客人住宿的营业性的房子,HOTEL一词来源于法语,原意是贵族在间招待贵宾的别墅。

在中国历史上,从最早的殷商时代的驿站,周朝的馆舍,秦汉的旅馆,魏晋的四夷馆,唐元的四方馆到后现代饭店,与之大致同义。

南北朝时期,驿站主要是供行人歇脚、住宿,在每个官方的大道边,每个驿站旁边都有一个高高的旗杆,上挂酒子旗,因此也有酒肆一称。

清朝孙枝蔚《除夕宿邗关》诗里有一句:“夜黑城门闭,灯明旅馆开。”旅馆门前亮着的那盏灯,照到了旅人心里,成为苦寒中的一丝慰藉。

在今天,旅馆被作为一种特有的城市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城市展示开放程度的重要部分。

旅馆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产物,并由此造就了一批“旅客”――将旅馆作为家的第二代名词,旅馆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浩如繁星的旅馆之中,旅馆的老板们都在致力于追求一个“最”字――最理想、最艺术、最先锋、最小……不一而足,都只在于在某一处能让人们记住它。

旅馆的临时性决定了它“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的特性,这个社会任何事情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临时的住所越来越被青睐。

青年旅馆是国际知名品牌,已有近百年历史。有人称它为“穷人的希尔顿饭店”。 中国的第一家国际青年旅馆始建于1998年10月,地点是广州。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各地设立了19家国际青年旅馆。

而今,这种需求在当下仍在暴涨,并因此催生出各种不同形态。从合租时代,都市换客族,进而到胶囊公寓、蛋壳屋……高房价引起的住房多样化的时代,住的空间想象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无限发挥。

人是群居性动物,需要某种标识来寻找同类,旅馆成为他们寻找同类的客体,他们在此以一种类似部落的方式群居。

他们在某种共同的图腾中,寻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些图腾成为旅馆的理想和灵魂。

梁园虽好范文3

“创业团队不能从温室里培养出来,他们需要经历实战的磨练才有可能生存,所以它更像一个兵营。”查立说。

这家位于智慧园的机构,占据了智慧园的四个楼层,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如今已满满进驻了几十家创新型企业,而更多的创业企业正对这个“营”跃跃欲试。

“创立起点创业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找到中国的下一个阿里巴巴。”作为查立的重要合伙人之一,软银中国执行管理合伙人薛村禾如是说。

而作为风投,无线互联网(TMT)、健康服务、环保科技等领域是起点的首选行业,主要以种子期和A轮投资为主。目前,已经成立了2亿元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基金。据介绍,这只基金的存续期设定为10年,“根据每一个被看好的项目的具体需求投资数额从几十万到2000万人民币不等。”而且,LP(有限合伙人)中还有不少政府引导基金注资其中。

精选“特种兵”

虽然钟情于早期的创业投资,但查立并非对所有的创业者都钟爱有加,对于进入起点创业营的创业勇者,创业营设置的门槛也不低。

查立认为,真正的创业者,首先想到的是,做对客户有意义的事,创造出真正受关注和喜爱的产品至关重要。相反的,凭着一个不靠谱的想法到处找投资人则注定要失败。

也正因此,入驻的多个企业“英雄不问出处”。除了因打工成功而“杀出江湖”的创业者,还不乏大学生创业团队和经历过创业失败的二次创业者。

查立曾在多个场合提及一支做外卖业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他们有想法,能吃苦,每天有2万多张订单,战斗力强劲,“同行业里其规模很少有人能超过。”“起点”对此颇为自豪。

将体育赛事新闻挖掘技术引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在“安全卫士”领域开拓家庭安全的新功能……种种创业“亮点”在迸发生命力的同时,也纷纷成为起点创业营的“新兵”。

并不是所有入驻企业都能很快得到首轮投资,甚至有些“企业”还未成型,需要时间来启动并确定商业模式。这种企业在起点创业营里被定位为“苗圃”企业,他们在起点创业营安营扎寨,可能一开始仅仅只有一两个公共的办公桌。

真正的“孵化”企业是那些有独立办公空间、已注册并已开始正式运作的企业——“孵化”与“苗圃”,体现的是创业企业的不同阶段。

“魔鬼式”训练

在查立看来,每一个伟大的公司都有卑微的起点,谷歌、华为、联想、苹果等无一例外,找到他们并且陪同他们一起创业成长,是查立的心愿以及乐趣所在。

“初创业时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招人的困难、创业启动资金少等多如牛毛,市场的残酷容易令人失去方向……这时候是要准备蜕掉几层皮的。”一名入驻在起点创业营的创业者感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创业孵化器,“起点创业营”有一支内部的服务团队,为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等繁琐事宜,每家公司都有一位跟踪投资经理。营内“生活”也非常“热闹”:每周六定期举办创业公开课,内容包含商业模式、投融资陷阱、细分行业的新机会,“导师”们会讲解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典型案例……由于是以微博报名的方式进行,开放式地针对所有的创业者,所以也吸引了不少专门来“取经”的创业者。

“起点创业营与创业者分享商业模式、制定战略、指点迷津、分享创业实战经验和智慧是公益性质的。”查立表示,他带给创业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帮助,更主要的是将他多次打工、创业以及投资的实战经验分享给迷茫的创业者。“这些都是在商学院里学不到的,是对创业者对症下药的培训课程。”

不过,他并不打算把起点创业营做成一所培训学校,而是更强调“实战”。“创业其实就是要创造奇迹,是企业的一种自我突破。如果进入不到战斗状态,在起点创业营里,企业就会被淘汰。”对企业最好的衡量尺度就是市场。“起点”不打算做“二房东”,其目的是尽快将创业团队推出去经历真正的市场洗礼。

“赶出去”野蛮生长

虽然创业企业在起点创业营里得到应有的帮助,但是“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入驻的企业终究要奔向各自的远大目标。

“规模变化,代表着企业本质的进化,一般‘苗圃’企业经过6个月的发展,必须要搬到最小能容纳7~8人同时办公的场所,而‘孵化’企业则要在6~12个月的时间内搬到更大的空间里。”不仅仅是空间的腾挪,更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从模糊到清晰,企业运营由小微到逐步壮大的一个蜕变。

“让他们入驻的目标,就是‘赶走’他们。”起点创业营只是有潜力的企业从微小的平台到更大平台的一个训练营,而训练完毕,他们就应该到社会丛林去“野蛮生长”。

梁园虽好范文4

对药王的民间信仰风俗由来久矣。古代民间供奉的药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原型不同的药王。其“药王”一名,最早见于东晋时佛经译本中的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同样能救人危难的医生比喻成药王。

我国民间信奉的药王,远早于佛教中的药王。远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时候,信仰风俗便随着人们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先是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理解,认为大自然界的事物均相克相生,自然是由主宰万物的神灵所定,于是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对自然崇拜的物化,很自然的为以后自然神的人格化和社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商周,人们开始了对天地的深化崇拜,山神,地神,水、火之神油然而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神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后来的道教正是继承了这种神鬼思想,并将这个系统中的许多神灵包括以传统名人演化之神,都作为道教的神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进化。

中国民间尊奉的药王,正是这个道教俗神,它是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一般说来,道教药王有三:

一为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世尊为药王;

二为扁鹊,洞晓医源,深明医理,传黄帝《素书》与论脉法即扁鹊所为,后世祀为药王。道教尊奉扁鹊为药王真君,后世《正统道藏》收有其《药王八十一难真经》可以为证;

三为孙思邈,后人尊之为药王,奉祀不辍。每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其祀日。因孙思邈距今年代较近,且史籍有传,更可为信。据《旧唐书》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日;‘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诏诣京师……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玄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品,祭祀无牲牢……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此为正史所载药王孙思邈最为可靠的传略,而为后世所憾者,在于孙思邈在哪里出生?在哪里生活,生于何年?究竟享年多少?

2001年春,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出土的唐孙思邈之子《孙行墓志》,正可以补其阙。大周《孙行墓志》,全称《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志石高、宽俱56、厚10厘米,共28行。满,行27字,残7字,共716字。其中有武周时期文字19个。为行文方便,现先将志文适录,句读如下:

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

鸾台给事中徐彦伯e文

昔叔敖以阴德阳报,入相郢都;仲谋以英气伟材,奄有吴国。世济乎美,克生民进。公讳行,字元一,太原中都人也。曾祖融,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祖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父思邈,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公清情雅韵,不因近习,爽心真骨,得之自然。年甫孩抱,已不好弄,迨于巾冠,尤难干犯,凛凛然,昂昂然,虽高松负云,骐骥历块,不能过也。好读书,富词彩,亡箧能记,下笔不休。调露中,应岳牧举,对策甲科,敕授~州洛交县尉。寻丁父忧去职,服阕,补洛州渑池县尉。屡栖邦佐,未展乎庸,擢此下僚,登于近侍,敕授右拾遗,入侍青蒲,出居丹掖,邻密勿之地,处谏诤之曹。鼎饪件和,王公侧席。俄丁母艰去职,再居苫块,柴毁骨立。瑜礼之酷,时论哀之。曾未半期,有制权夺,仍复旧位。公初践阶户巴,多怀謇谔,绿函青纸,亟奉清闲,枢论密词,口留藁本。寻降敕曰:“右拾遗孙行,履职清雅,学涉优长,久侍轩墀,载效忠谨,宜加宠授,擢掌丝言。可凤阁舍人、内供奉。”寻而即真。乌孛,良玉蕴石,孰掩其曜,美才具体,终不后时。公衔职帝蕃,飞翔禁掖,提赤牙之翰,组织王丝,步文石之阶。抑扬朝宋,尝摄凤阁鸾台夏官三司侍郎、左台御史大夫、司礼卿。洒皇波,历升荣贯,锵金拖黻,为世所荣。时望苑开扉,春朝养德,天子有命,宫列俟贤,即授公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钦奉紫纶,肃延朱q。践苍莨之径,簪辉;步速迭之阶,衣冠竦望。嗟乎,今年在巳,郑康成之有梦;本命暨辰,管公明之长往。以久视元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即以其年腊月十六日迁窆于合宫县之北邙山,礼也。子淑等,龚承遗诫,谨择不毛,棺周于身,敛以时服。杨经十卷,尝闻汉坂之些;吕览八篇,复起邙山之葬。其铭曰:于铄夫兮,诞膺门庆。体实清虚,心维雅正。怀抱经史,抑扬词令。如彼蘅蕙,载摇其芬。如彼鹭鹤,翱翔白云。负兹重宝,口侍明君。鸡署凝s,龙闺赫敞。uu若人,利有攸往。帝言粉饰,宫寮弘长。潋惊波,人生几何。芝焚可叹,露遄歌。野暗风疾,山寒哭多。亲宾此地,泪松阿。

志载孙思邈世交曰:“祖融,瑚琏之器,降冼马之荣。父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开宗明义,道出孙思邈祖孙融,父孙孝冰。以《孙行墓志》载孙思邈之祖籍时云:“父思邈,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曩,在今而道以往者日曩,指从前。志之作于武则天执政的大周,唐代已成为过去之朝代。梁园,亦称兔园,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汉梁孝王好宾客,司马相如、枚乘等名士曾延居国中,因而有名。魏阙,指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初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境),魏惠王九年(前316)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此句意即为,孙思邈一生饱读诗书,志存高远,且隐逸不仕。更为关键的是交代出了这位若人若神的药王孙思邈,其祖曾居战国时的魏国,孙思邈在那里出生,在那里生活,亦即《孙行墓》中所载的“太原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遥。又如《旧唐书》云:“思邈自云开皇辛丑岁(581)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其子《孙行墓志》载,孙行丁父(孙思邈)忧,在“调露中,应岳牧举,对策甲科,敕授~州洛交县尉。寻丁父忧去职,服阙,补洛州渑池县尉。”此调露中,当在公元680年,“寻”,不久,亦即681年,抑或按史籍所载“永淳元年(682)卒”。

梁园虽好范文5

1、梁山泊自此是十一位好汉坐定。山前山后,共有七八百人,都来厅前参拜了,分立在两下。晁盖道:“你等众人在此,今日林教头扶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公孙先生同掌兵权,林教头等共管山寨。汝等众人,各依旧职,管领山前山后事务,守备寨栅滩头,休教有失。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再教收拾两边房屋,安顿了阮家老小,便教取出打劫得的生辰纲——金珠宝贝,——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罗。当下椎牛宰马,祭祀天地神明,庆贺重新聚义。众头领饮酒至半夜方散。次日,又办筵宴庆会,一连吃了数日筵席。晁盖与吴用等众头领计议,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枪、刀、弓、箭、衣甲、头盔——准备迎敌官军;安排大小船只,教演人兵水手上船厮杀,好做提备,不在话下。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2、却说鲁智深来到廨宇退居内房中,安顿了包裹行李,倚了禅杖,挂了戒刀。那数个种地道人,都来参拜了,但有一应锁钥,尽行交割。那两个和尚,同旧住持老和尚相别了,尽回寺去。且说智深出到菜园地上,东观西望,看那园圃。只见这二三十个泼皮,拿着些果盒、酒礼,都嘻嘻的笑道:“闻知和尚新来住持,我们邻居街坊都来作庆。”智深不知是计,直走到粪窖边来。那伙泼皮一齐向前,一个来抢左脚,一个便抢右脚,指望来?智深。只教:智深脚尖起处,山前猛虎心惊;拳头落时,海内蛟龙丧胆。正是:方圆一片闲园圃,目下排成小战场。

3、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阶砌下流水潺?。墙院后好山环绕。鹤生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罄真人礼斗。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4、话说鲁智深走过数个山坡,见一座大松林,一条山路。随着那山路行去,走不得半里,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院,被风吹得铃铎响。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又行不得四五十步,过座石桥,再看时,一座古寺,已有年代。入得山门里,仔细看来,虽是大刹,好生崩损。

5、且说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在庙等到巳牌,也不见来。李牌心焦,走回到家中寻时,见锁了门,两头无路。寻了半日,并无有人。看看待晚,岳庙里张牌疑忌,一直奔回家来。又和李牌寻了一黄昏,看看黑了。两个见他当夜不归,又不见他老娘。次日,两个牌军又去他亲戚之家访问,亦无寻处。两个恐怕连累,只得去殿帅府首告:“王教头弃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高太尉见告,大怒道:“贼配军在逃,看那厮待走那里去!”随即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二人首告,免其罪责,不在话下。

6、且说菜园左近有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破落户泼皮,泛常在园内偷盗菜蔬,靠着养身,因来偷菜,看见廨宇门上新挂一道库司榜文,上说:“大相国寺仰委管菜园僧人鲁智深前来住持,自明日为始掌管,并不许闲杂人等入园搅扰。”那几个泼皮看了,便去与众破落户商议道:“大相国寺里差一个和尚,甚么鲁智深,来管菜园。我们趁他新来,寻一场闹,一顿打下头来,教那厮伏我们。”数中一个道:“我有一个道理。他又不曾认的我,我们如何便去寻的闹 等他来时,诱他去粪窖边,只做参贺他,双手抢住脚,翻筋斗,?那厮下粪窖去,只是小耍他。”众泼皮道:“好,好!”商量已定,且看他来。

7、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窟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面烟霞。老僧方丈斗牛边,禅客经堂云雾里。白面猿时时献果,将怪石敲响木鱼;黄斑鹿日日衔花,向宝殿供养金佛。七层宝塔接丹霄,千古圣僧来大刹。

8、智深、史进来到村中酒店内,一面吃酒,一面叫酒保买些肉来,借些米来,打火做饭。两个吃酒,诉说路上许多事务。吃了酒饭,智深便问史进道:“你今投那里去 ”史进道:“我如今只得再回少华山去,投奔朱武等三人,入了伙,且过几时,却再理会。”智深见说了道:“兄弟也是。”便打开包裹,取些金银,与了史进。二人拴了包裹,拿了器械,还了酒钱。二人出得店门,离了村镇,又行不过五七里,到一个三岔路口。智深道:“兄弟须要分手,洒家投东京去,你休相送。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去,他日却得相会。若有个便人,可通个信息来往。”史进拜辞了智深,各自分了路,史进去了。

9、梁山泊自此是十一位好汉坐定。山前山后,共有七八百人,都来厅前参拜了,分立在两下。晁盖道:“你等众人在此,今日林教头扶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公孙先生同掌兵权,林教头等共管山寨。汝等众人,各依旧职,管领山前山后事务,守备寨栅滩头,休教有失。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再教收拾两边房屋,安顿了阮家老小,便教取出打劫得的生辰纲——金珠宝贝,——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罗。当下椎牛宰马,祭祀天地神明,庆贺重新聚义。众头领饮酒至半夜方散。次日,又办筵宴庆会,一连吃了数日筵席。晁盖与吴用等众头领计议,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枪、刀、弓、箭、衣甲、头盔——准备迎敌官军;安排大小船只,教演人兵水手上船厮杀,好做提备,不在话下。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10、太守慌忙上马,来到东门外接官亭上,望见尘土起处,新官已到亭子前下马。府尹接上亭子,相见已了,那新官取出中书省更替文书来,度与府尹。太守看罢,随即和新官到州衙里,交割牌印,一应府库钱粮等项。当下安排筵席,管待新官。旧太守备说梁山泊贼盗浩大,杀死官军一节。说罢,新官面如土色,心中思忖道:“蔡太师将这件勾当抬举我,却是此等地面,这般府分!又没强兵猛将,如何收捕得这伙强人 倘或这厮们来城里借粮时,却怎生奈何?”旧官太守次日收拾了衣装行李,自回东京听罪,不在话下。

11、智深、史进把这丘小乙、崔道成两个尸首都缚了,撺在涧里。两个再打入寺里来,香积厨下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已自都吊死了。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直寻到里面八九间小屋,打将入去,并无一人。只见包裹已拿在彼,未曾打开。鲁智深见有了包裹,依原背了。再寻到里面,只见床上三四包衣服,史进打开,都是衣裳,包了些金银,拣好的包了一包袱,背在身上。寻到厨房,见有酒有肉,两个都吃饱了。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火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再缚几个火把,直来佛殿下后檐,点着烧起来。凑巧风紧,刮刮杂杂地火起,竟天价烧起来。智深与史进看着,等了一回,四下火都着了。二人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俺二人只好撒开。”

12、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梁园虽好范文6

    一、查慎行《抄书》诗及其抄书的文化释读

    谈论明清“抄书”诗,首先想到的是海宁查慎行,因为他有一首诗,常被雕版印刷史论著征引:“西江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点缀溪山真不俗,麻沙村里贩书回。”③论者是想用这首诗句证明:自南宋以来颇孚盛名的建阳麻沙书坊刻本,直至清初依然远销四方。那么,他还会有其他有关书本的诗吗?由此攀援追索,果然发现查氏不仅常以“抄书”入诗,而且还有以《抄书》名题的诗三首,这在现存明清诗集中,庶几绝无仅有。诗云:“人言冬是岁之余,自分生涯伴螙鱼。比似王筠犹有愧,白头方解手抄书。”“无数空花乱眼生,摩挲细字欠分明。西洋镜比传神手,八廓重开为点睛。”“乌鸡已疗病风手,秋兔犹存见猎心。炳烛余光吾若此,儿曹那不惜分阴。”④全诗除用典“见猎心”、用词“八廓”稍显生僻外,总体平白易懂。大致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交冬令岁末,年届老龄晚境,感怀一生,惟与书籍相伴,虽手抄躬录至皓首方休,但相比抄书不倦的古贤王筠,犹愧不如。⑤休止抄书只因老来罹患眼疾,病目观书,雾里看花,字画细小,辨认不清,借助放大镜,还能画上几笔。然而手臂风痹稍见好转,看到毛笔又忍不住想握管抄书,⑥无奈视力孱弱如烛之光,告诫孩儿真该珍惜光阴。

    海宁查慎行,字悔余,号初白,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雍正五年(1727)。史传称其“天资颖异,五岁能诗,十岁作《武侯论》,同邑范骧称为旷世才。既长,游黄宗羲之门,所学益进,于经史无所不窥,而尤深于诗”。⑦他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顺天乡试,因大学士李光地的举荐而获圣祖召对,旋入直南书房。十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又十年后,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以疾告归。次年夏秋之交,查慎行返归海宁故里。初到家时,他特意作诗二首:“六月择归期,既雨且当暑。涉秋甫就道,凉意动砧杵。绤乃征衣,到家换时序。”⑧诗中还提到自己糟糕的健康状况:“吾衰苦善忘,聋瞶废耳目”。在稍后所作的《梅雨初霁》、《生日示儿孙》二首诗中,他又写道:“左臂虽病风,土脾幸未槁。还乡岂不乐,顾已迫衰老。”“常恐病见侵,去来难自主。未知从兹往,尚复几寒暑。”⑨可知从京师致仕归来的前翰林诗人查慎行,已是耳聋目瞶、左臂风痹的衰老病翁一个了。因其衰病,尤以目疾加重,以致“无数空花乱眼生,摩挲细字欠分明”,故而无奈“白头方解手抄书”,从此不能再享受手抄躬录、与书相伴的生活乐趣。查翁,《抄书》诗三首即由此而感怀抒情,时间在归里次年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冬,时年六十有五。

    在查氏《抄书》诗里,“白头方解手抄书”是释读诗意的关键诗句。因为“解”字有多种释义,而何以在此作“休止”、“停止”解释,似乎应该稍作交代。按“解”有“能够”、“会”的意思,但若以此义讲,诗句就变成“直至满头白发才能得闲抄书”的意思了,虽然句意也能通,但合诸全诗,便与义乖宜了,明明说自己只有“炳烛馀光”,“摩挲细字欠分明”,怎么反倒从此才开始抄书呢?难道他向来不曾抄书吗?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按查氏有诗曰《仙游茅笔歌》,其中有“老夫抄书指生茧,怕搦人间管城管”之句。⑩该诗作于康熙三十七年五六月间,那时查氏四十九岁,已经抄书抄到手指生老茧,自然是手录躬抄久有年月。再看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查氏游学京师时所作《题田纶霞少参山姜诗后》诗,也提到他“抄书”之事,诗云:“得从京国数追随,真爱山姜一卷诗。佳处不嫌千遍读,识君翻恨十年迟。古人可作心相许,同调无多论稍卑。便欲借抄烦乞予,手弹红烛写乌丝。”(11)那一年,查慎行才三十五岁。所以,“解”字在“白头方解手抄书”句中是不能以“能”、“会”释义的。此外,“解”字还有“明白”、“理解”之义,但若依此解释,诗句就成“直至皓首方始悟得抄书趣味”,那也直是勉强得可以,更与《抄书》诗之二、之三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合。至于“解”作“免除”、“解除”讲,那么“抄书”就成苦事一桩了,诗人当然不至于会这样想。所以,“白头方解手抄书”的“解”字,只有作“休止”、“停止”释义,才比较合适惬当。

    区区几首“抄书”诗,能提供的信息虽然有限,但毕竟还是可以从中窥测到查慎行嗜好抄书的一些概况乃至细节。比如“老夫抄书指生茧”,抄书既久且多,竟把手指抄出了老茧,直抄到老眼昏花才无奈罢手。再如“便欲借抄烦乞予”一句,并参考他与朱彝尊的联句“秘笈借尔抄,金匪我宝”,(12)则说明查氏常与书友互借传抄。最有意思的是“手弹红烛写乌 丝”一句,用手指拨弄烛心使之光亮,说明抄书是在夜间,“写乌丝”,是说用黑格抄稿纸抄写。烛光微弱,字体细小,夜晚抄书,最易伤目。古医书上就说,“夜读细书,月下观书,抄写多年”,“俱丧明之本”。(13)据考查慎行至少在康熙五十年夏即已罹患眼疾,因为那年他写有《种决明》一诗,说自己:“眼昏欲试医治法,庭下朝来种决明。八廓五轮全是障,却思草木养余生。”(14)半年之后,他即“以疾告归”,自当与此有关。查氏老来受目障之苦,想必与他夜间手抄细书的习惯不无关系。

    以上是对查慎行《抄书》诗与“抄书”诗的粗浅解读,并从中释读出这位清初诗人如何痴迷抄书的一些生动细节。不过这并非拙文企图讨论的主题,笔者更想探问的还是查慎行何以如此痴迷抄书,以及抄书在他生活中的存在意义。换言之,也就是想探问:曾经的“查慎行抄本”是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

    众所周知,查慎行既是位名声卓著的诗人,又是个具有骄人学历、成果丰硕的学者。他博览群书,“于经史无所不窥”,而“最深于经,诸经中于《易》尤邃”。他在七十五岁高龄时,撰就易学专著《周易玩辞集解》十卷,后为《钦定四库全书》选收,馆臣提要称“其言皆明白笃实,足破外学附会之疑”,“说经则大抵醇正而简明,在近时讲《易》之家特为可取焉”。(15)据该书自序所言,撰述者是“务于圣人之辞,字字求着落诠释,其求诸经文而不得,必先考之注疏,复参以诸儒之说,不敢偏徇一解,亦非敢妄立异同,平心和气,惟是之归”。(16)而观览其书,则见其解经所引古今典籍,堪称夥矣多哉。是知查氏必有大量书籍储备以供考释参资,方能成此一书。至于查慎行撰著的那部赫赫有名的《补注东坡编年诗》,也同样是十分见功力、吃功夫的考订注释之作,受到四库馆臣高度评价,曰:“慎行是编,凡长蘅等所窜乱者,并勘验原书,一一厘正。又于施注所未及者,悉搜采诸书以补之。其间编年错乱,及以他诗溷入者,悉考订重编。”“考核地理,订正年月,引据时事,原原本本,无不具有条理,非惟邵注新本所不及,即施注原本亦出其下,现行苏诗之注,以此本居最。”(17)检阅该书卷首所载《苏诗补注采辑书目》,乃具列经史子集、儒释道各类图书共五百十六种,又《续采书目》著录图书凡一百十六种,其中既有《十三经注疏》、《文苑英华》等经典巨帙,也有《百斛明珠》、《玉局文》等坊俗读本。(18)其阅书之广、征书之富,由此可见一斑。不言而喻,要作出如此严谨扎实的文献考证成果,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藏书。所以,查慎行在明清藏书家榜上有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为没见有查氏书目流布,而且传存至今的查氏藏本也很少,(19)所以一般藏书史对查慎行的藏书情况大都不甚了了,所纪者,唯“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寥寥数语而已。实际上,查氏虽身为供奉内廷多年的翰林院编修,却仍只是个饱读诗书的贫穷士人,“得树楼”也并非想象中如同汲古阁、绛云楼、述古堂、曝书亭一般规模的藏书楼,而仅仅是他晚年栖居读书的一座简陋小楼。考“得树楼”起于康熙三十六年,那年查氏应试落第归家,郁郁不欢,尝有诗云:“趁伴携儿出帝畿,到家犹及换春衣。远烦亲友来相贺,不道余仍下第归。”(20)又云:“而翁百念灰,自审莫若处。”“吾但当弄孙,门户全付汝。”(21)沮丧之下,遂于祖屋旧址翻筑小楼以供起居。尝谓:“吾家自丧乱后,仅存横溪老屋,与两弟同居。余所栖在西北隅,年深瓦落,不足以庇风雨。丁丑春,大儿幸举南宫,挈之还家,爰即旧址改筑小楼。楼成,而老木数十章皆在几榻间,因取少陵诗意,颜曰‘得树’。”(22)书楼既成,乃作《得树楼初成以诗落之》诗九首,诗中写道:“吾架初度材,谓在百金内。铢铢累木石,所费奚啻倍。贫家举事难,轻发每追悔。连朝责逋负,工艺集群喙。将为逃债台,一笑付聋聩。”“敢云去地远,稍与鸡豚隔。尚恐鸟雀群,移巢避生客。”“卑湿苦旧栖,老根连草蔓。新来稍轩敞,恰直树之半。”“设梯尽十级,伛偻连脽尻。日上能千回,儿孙捷飞猱。”“竹垞工八分,大字作擘窠。为余题岁月,惜墨不费磨。悬之楼中央,笔势翻江河。”(23)兹移录数句,可见“得树楼”的实际规模,以及查慎行筑建书楼时的家境和心境。如果说贫穷生活是查慎行中进士、入翰林之前的处境,那么“发达”后的他,依然贫穷如故。举诗为证,在康熙丁丑年所作《儿建赴殿试北上诗以示之》中,他叹曰“久甘南巷贫,差胜北门窭”,(24)在康熙甲午年所作《生日示儿孙》中,他仍然感叹“仕宦阅十年,依然北门窭”。(25)《诗》“北门”,“刺仕不得志也”;窭者,贫苦之人也。查慎行反复自嘲“北门窭”,就是感叹自己的贫苦而不得志。援诗考证查慎行的贫穷身家,是为了推断他既不能斥金购买书籍,也无余钱请书佣抄录,故而“得树楼”藏书必多查氏手抄积储所致。

    行文至此,应该可以对查慎行抄书作出大致的文化描述:作为一位声名颇著的文人、学者和藏书家,查慎行一生嗜好抄书,长年累月,日夜不休,以致手指生茧,双目失明;作为一个贫厄困扰终身的士人,他犹未落魄到为生计而代人书佣的地步,故其抄书全为收藏,而藏书全为便利自己读书治学随时取用,绝无“汲古”“佞宋”的奢望;“得树楼”号称“藏书甚富”,经史子集儒释道门类俱全,惟其藏本宜多抄写,且多为查氏手抄躬录,盖其既不似毛子晋那样“门下童仆皆抄书”,也不如朱竹垞那般“抄诗听小胥”;查氏抄书常用乌丝栏黑格稿纸,但未必是版心刊刻“得树楼”堂号的专用稿纸,惜其抄本绝少传世,等等。

    查慎行抄书及其抄本是明清人抄书及其抄本的一个个案、一个典型、一个缩影。像查慎行那样将抄书融入生活、将抄书引入诗题的情况,在明清文人中可谓比比皆是。故此,下文将对明清“抄书”诗及其抄书文化再作释读,以求 更多更全面的文化“窥探”。

    二、明清“抄书”诗及其抄书的文化释读

    明清诗人以“抄书”入诗者,或推清初名家宣城施闰章与查慎行最为相似。同样的博综群籍,善诗古文,进士及第,翰林侍讲;同样的少年家境贫苦,致仕两袖清风:“余少苦贫病,饥饱依藜羹”;(26)“归来萧索妻孥愁,亲朋环顾只空手。”(27)同样的惟书是嗜,手自抄录:“谁言在官有余禄,倒箧购书犹不足,谁言薄宦无长物,载书千卷船未满。”(28)“久客书频借,流观病欲苏”,“强记浑如梦,多钞自笑愚。”(29)同样的老且多病,左臂痛痿,仍抄书不止:“穷老兼成病,支离万事疎。独怜存右臂,犹不废钞书。”(30)上引“抄书”诸诗,还只是施闰章抄书的“自述状”,在他笔下更有不少描写友人热衷抄书的诗句。譬如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顾亭林,尝口出名言曰“著书不如抄书”,在施氏诗中就有亭林先生勤奋抄录的形象:“避地远游寒出塞,穷年独坐夜钞书”。(31)又如福清林茂之,明遗民,年八十余,居金陵,“贫无蚊帐”,“冬夜眠败絮中”,仍扶病抄书不休。施氏赠诗曰:“丈人八十骨崚嶒,旅食长干似老僧。”“钞书细作千行字,扶病惟依七尺藤。”(32)活泼泼地刻画出一个以穷居抄书度日终年的老翁。又如嘉定陆翼王,家多藏书,四处友人多从借抄,而施氏《送陆翼王》诗,称之“箧里钞书秘本多”,(33)可知陆家藏书亦多抄本。又施闰章好友华亭蒋大鸿,以词名家,“创为西蜀南唐之音”,(34)施氏《答蒋大鸿》诗,称之“手自钞书动盈尺”,(35)可见其时骚人墨客“手自抄书”;并为寻常之事。

    “抄书”入诗,犹如将“抄书”置于“镜头”之下,情景、心境的各种时空转换,经过“镜头”聚焦放大局部细节,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抄书”的文化意象。像查氏“手弹红烛写乌丝”那样灵动、精彩的诗句,在明清“抄书”诗中俯拾皆是。例如明代诗人张昱的“剪叶浸泉春酿酒,截肪点火夜抄书”;(36)大儒薛瑄的“中书几秃管城毫,尽日抄书未觉劳”(37);清初诗人厉鹗的“灯灺风宵亲勘处,篝香霜晓手抄时”(38);汪由敦的“只怜白发征文献,暝写晨钞付阿谁”,“短辕趋直朝霜重,小砚抄书宿火温”(39),等等。“篝香霜晓”、“暝写晨钞”、“截肪点火”,直是妙不可言。而即便是诗人想要表达其长年累月抄书不止的诗句,也可以写得栩栩如生。例如明代名士祝允明的感叹:“书抄满箧皆亲手,诗草随身半在舟。前辈风流惟此老,天公多为后生留。”(12)还有清人朱鹤龄的夫子自道:“矻矻廿年余,钞撮穷日夕。清羸遂不支,筋力空疲苶。”(13)以及嵇永仁的诗篇:“断简残编走蠹鱼,零星收得当奇书。可怜廿载钞千帙,半付家藏半乱余。”(42)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抄书”诗的“镜头”都将“抄书”置于一种闲适自得、悠哉游哉的如画之境。譬如明王翰《云林书舍为黄金华题》诗写道:“山中四序多佳趣,况住白云绿树间。绕舍流泉声,隔帘幽鸟语关关。晴窗阁笔抄书罢,春沼留香洗砚残。羡子妙年方仕,岂容归隐佩秋兰。”(43)白云绿树流泉声,幽帘晴窗抄书人,真是抒情惬意极了。还有明人刘嵩的二首“抄书”诗,也都写出浓郁的山野情趣:“林塘无路入,窗户有时开。野客抄书去,邻翁送酒来。”“闭门三日雨如麻,想见高情远俗哗。止酒能忘杯泛蚁,抄书应喜字翻鸦。”(44)又如明沈周的那首《闲居》诗,描述其抄书情景也是潇洒至极:“颠毛脱尽野僧如,世好都归一懒除。欲博晏眠高着枕,图便老眼大抄书。屋须矮小茅须厚,窗要清虚竹要疎。心与陶翁有相得,时歌吾亦爱吾庐。”(45)同样的闲情逸趣,还可见于明董纪的《草堂杂兴》诗:“我亦西郊有草堂,超然与世欲相忘。兴来得句追陶谢,闲去抄书补汉唐。东里花开时独往,南邻酒熟每先尝。浮生已是中年后,镜里何嫌鬓发苍。”(46)再如明末甲申之难,太仆丞申佳允赴义殉国,乱世中的他竟然也有“抄书”入诗:“避乱疑无地,清平尚有斯。千军犹胜负,一水即安危。梅苑调孤鹤,琴轩钞旧诗。清缘应共享,落落问何之。”(47)借由这些“抄书”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抄书人的愉悦、恬淡的心态,那种摆脱功利羁绊、逍遥自在的高雅情致,及其平凡普通的生活情趣。即便是“抄书补汉唐”,那也是闲来无事的文化消遣;即便是避世避乱中的抄书,那也是一种身处逆境中的自我精神愉悦。如此这般的抄书“镜头”,在清初人诗中也不少见。例如金志章诗曰:“十年郄埽谢公车,卜筑城东称隐居。知与俗人行迹断,菜花香里自抄书。”(48)赵执信诗曰:“旧蜡登山屐,新钞种树书。北窗容倦卧,无暇赋闲居。”(49)吴绮诗曰:“饮酒杯空把,钞诗字屡讹。新凉寻敝褐,真自羡渔蓑。”(50)汤右曾的诗句“乐志堂中三改火,草荒行径手钞书”,等等。(51)“野客”、“翻鸦”、“琴轩”,“晴窗阁笔”、“菜花香里”、“草荒行径”,字字有声,句句生色,仿佛徐徐打开一幅“荒村野老秋窗抄书图”,古人抄书的真实景象似乎触手可及。事实上,明清时代确实存在抄书入画的图卷。查慎行有一首“抄书”诗,就是为友人汪东川《秋林读书图》的题画诗:“似曾依样买林皋,只爱摊书不盖茅。干老从添鸦点叶,影疏初见鹊成巢。好风开卷声相递,古墨分香手借抄。怪得先生官况懒,画中光景十年抛。”(52)诗画合一,说明悠闲自适果然是明清文人对待抄书的一种情致和心态。

    在明清“抄书”诗“镜头”聚焦下的抄书人,似乎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贫穷困厄者。除上述诗例外,还可以再列举一二个例证。如明永乐间进士李昌祺,尝官礼部郎中 、广西左布政使,所在有治声,“致仕家居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故庐裁蔽风雨,伏腊不充”,但仍以抄书为乐。有诗云:“久忘轩盖身将老,高卧云林事总抛。酒熟只知留客醉,家贫惟喜借书抄。”(53)又如清初四六名家江都吴绮,“少孤兮偃蹇”,(54)后虽官至湖州知府,却“官贫近复然”,(55)依然过着“长贫不看钱,寄衣防典酒”的清苦日子。(56)他有一首诗写道:“自分生来似苦匏,巾箱尝自取书钞。难求野老三年艾,拟结山僧一把茅。”(57)也写出自己抄书遣时,苦中作乐的心情。“借书抄”也好,“自取书抄”也罢,除了纸笔砚墨,别无太多开销,故“抄书”之宜于贫者文化消费,正在情理之中。当然也不尽如此,仕途显达、家族富贵之人,也不乏有此闲情雅兴者。比如清初商丘宋荦,乃当朝大学士之子,年十四入宿卫从,历官山东按察使,江西、江苏巡抚,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宋荦家富藏书,且多宋版秘本,又性喜刻书,所刊《施注苏诗》最为著名。似他这等显赫富贵的人物,应该不乏闲适之时的奢靡娱乐、时髦享受,即便想要抄书补充插架,也自可雇用胥史,无须亲自动手。比如季沧苇,“荟蕞成别编,胥钞罕停辍”,(58)比如朱彝尊,“晒药安垂老,钞诗听小胥”。(59)但宋荦却依然保持着普通读书人喜手抄书的习性,他有一首《官居》诗就这样写道:“那复似官居,搘笻步广除。心空宜读画,爱钞书。”(60)可以推想,这不会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孤例,若真因“爱钞书”,自不必以贫富穷通区分。

    三、明清写本文化的“自适”性

    释读明清“抄书”诗,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显然是明清人抄书的那份悠闲和愉悦,且称之为“自适”性。所谓“自适”,是说其抄书固然也有与刻书相同的、有意识传播知识的属性,但在相当程度上,它又是读书人享受悠然闲适、自得其乐,或苦中作乐、自我排遣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正如古人所形容的那样,抄书犹如生活中的“饥之肉、寒之裘、寂处之朋友、幽忧之金石琴瑟”一般,抄书之所以能获得的精神愉悦,甚至超过物质享受,宁可食无肉、衣无帛,不可一日不抄书。(61)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阐释,兹不赘述。但这只是明清人抄书“自适”性的一个面相,“自适”的另一个含义,是将抄书视作与读书相随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修习方法。

    如明嘉靖间进士王樵,就曾撰文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并以抄书为读书良法。其文曰:“读书有三要:谓读得熟,看得熟,做得熟。未有如此而义理不精,文章不鬯者也。然吾有一法,可以兼得读、看、做三妙者,手写也。手之所到,眼亦到,心亦到,写时默记,故可以兼读;写不妨思,有时不思而新意自出,故可以兼看;随经发意,订正诸家,非有意于为文,而理趣所到,无往非文,故可以兼做。吾于经书如《周易》、《尚书》、《春秋》、《周礼》、《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以至本朝法令,皆曾用此功,觉得此力。然古人为学所以必贵于读书,与夫书之所以必贵于熟读,反复熟看,令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后为至焉者,诚欲反而有之于身,非为文字用也。”(62)抄书可以兼合读书、思考、撰述的功能,岂非绝妙好事!据史传记载,很多人的学问就是靠这样的抄书功夫练成的。譬如明末复社名士张溥,传称“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63)又明末清初人吴淇,字伯其,别号冉渠,尝官镇江府海防同知,其名声、学问不如张溥,以抄书为读书的方法却大体相似。传称吴氏“乱后家鲜藏书,闻旁郡旧家有异书,数百里徒步往求之,累日夜抄写,尽诵乃已。持论俱有根据,未尝特创一说。读书既多,时出其新奇者资谭柄。时人见其空旷奇肆,诧为语怪,或操论辟之,公不与较也。”(64)可见此法果然有效。又清康熙间大学士李光地,为课子读书而特意撰写的《摘韩子读书诀课子弟》一文,也谈到“抄撮”读书问题。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凡书,目过口过,终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辨论,则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今日学者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刋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己’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65)就其所言,明清间用“抄撮”之法者,乃为读书研习之常态,及至后世,士人溺于功令,读书既不“为己”,遂不复为此法。

    以上所引皆为相关论述,兹举“抄撮”读书法之事例如下。与李光地同时的宋荦,曾藏有前明大儒杨方震读书手抄的宋刘克庄诗文集,他撰写的《跋杨文恪手阅刘后村集》曰:“右刘后村诗文抄本五十卷,为丰城杨宗伯文恪公廉手阅,康熙庚午三月得之豫章官舍。后村集流传颇少。文恪常荐李文正、王文恪诸公,太原王端毅被谗,又力为伸救,其品最高,手泽尤堪宝爱。忆先文康语荦云,先庄敏以中丞家居,所阅《史记》最精当,字皆蝇头楷,惜于崇祯壬午贼陷郡城时失之。今观此,知前辈读书不苟,大略相同,更慨然于图史宝玩销沈于兵火者不少也。”(66)读之可知,宋荦所藏“刘后村诗文抄本五十卷”,系明杨文恪公(名廉字方震)这位“前辈读书”留下的“手泽”;并知这部杨氏“手阅”抄本,与宋荦先曾伯祖庄敏公(名字伯敬)“所阅《史记》”,“字皆蝇头楷”,“大略相同& rdquo;,堪属抄写“精当”。按今存《后村居士诗文集》尚有明抄、清抄数部,惟无杨文恪“手阅”者,想必业已“销沈于兵火”也。若谓此本不存,不足为证,则再举一可见之实例。明嘉靖间王宠家抄本《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一百卷,旧藏傅增湘“双鉴楼”,今存上海图书馆。按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人,生于明弘治七年。史传称其以“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籍甚,隐然为三吴之望”。然“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试,试辄斥,而名日益起。”(67)“由是田佃石湖之旁,筑室其上,临流赋诗,益窥古作者之奥,而病作矣。乃养痾于虞山之白雀寺,泄其精于声诗,而病乃大作。归不逾月,竟卒。”(68)卒时嘉靖十二年癸巳四月,终年四十。这部《圣宋名贤四六丛珠》抄录于嘉靖十一年腊月,离他去世仅四个月。该抄本目录后有“建安陈彦甫刻梓于家塾”两行,又据卷首王宠手跋,知此书系从他人所藏宋本借录。跋曰:“书内分种类十六,宏博富丽,颇堪浏览。且为宋刻精本,近代历为收藏家宝贵。因从吴从明宗丞家借得,命儿女子辈钞之,以作每日字课。余偶得暇,亦间为书写,斯亦家庭中之一乐事与!嘉靖壬辰年嘉平月雅宜山人王宠附记。”(69)古人教子抄书日课,且以为家庭之乐事,得此本此跋,文献足征矣。

    明清人士的“自适”性抄书,无论是用以消遣度日,还是为求温习之功,都只是“与‘为已’相关”,而非“为人”,既非为了“求名射利”,也非为了传世。那么,这样的抄书文化将会对他们笔下流出的抄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窃以为按一般的逻辑推理而言,“自适”性抄书,与“考订”、“雠校”、“收藏”、“赏鉴”一派藏书家的抄书有所不同,他们虽还不至于随心所欲地抄书,却也难免会在抄书时不经意地有所“随意”。清初吴绮有诗曰:“入夏情无似,秋来更若何。江湖多岁月,鱼鸟共风波。饮酒杯空把,钞诗字屡讹。新凉寻敝褐,真自羡渔蓑。”(70)这当然不是说喝醉酒抄错诗,而是表达了一种“喝酒之意不在酒,抄书之趣不在书”的情致和状态。我一直以为古书抄本的总体质量通常不如刻本,这恐怕是原因之一。不过事情总无绝对,“自适”性抄书也不乏认真、较真的事例,譬如前述明杨方震手阅刘后村诗文集,就是用蝇头小楷写就的“精当”抄本。写下诸多“抄书”诗的明清诗人,按说都应留下他们的抄本,只是流传至今,惟片羽之存,鲜能取以对照。但即便如此,“抄书”诗“镜头”聚焦下的抄书意境,仍不失其释读明清写本文化的功能。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清抄书的“自适”性,似在明至清前期反映较为突出,康熙时代这样的例证还很多,但与此同时,因考据风起,文献学兴,“传播”性抄书也开始日益增多,抄书重视雠校,抄本讲究文本传承的准确与完整,乾嘉以降,愈演愈烈,相形之下,“自适”性抄本的比重就大为下跌了。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明清写本文化中存在较大的“自适”成分,是与明清印本文化的一大区别所在。写本文化的“自适”性特点是否会影响抄本的发生和存在形态?我以为自然是会有的,但抄本在其“文化”与“文物”、“文本”的视角转换之间,究竟构成怎样的关联,自然还需要作更多更深更细的研究才能明白清楚,拙文不过是浅为尝试而已。

    注释:

    ①(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载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册,第1459页。

    ②(宋)黄庭坚《闻致政胡朝请多藏书以诗借书目》,载宋任渊等《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73页。

    ③(清)查慎行《建溪棹歌词十二章》,载《敬业堂诗集》卷44《步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00页。

    ④(清)查慎行《抄书》,载《敬业堂诗集》卷43《齿会集》,第1287—1288页。

    ⑤按,查诗“比似王筠犹有愧”句下原自注曰:“《南史》王筠爱左氏《春秋》,凡三过五抄,余经子史皆一过,未尝倩人假手。”案《南史》卷二十二《王筠传》:“其自序云: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周五抄,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

    ⑥诗中“见猎心”一语,典出程颢“见猎心喜”之说。按《二程遗书》卷7:“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藏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一本注云:“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⑦参见《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19《杭州府·人物》,第5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查慎行《初到家二首》,载《敬业堂诗集》卷42《计日集》,第1238页。

    ⑨(清)查慎行《梅雨初霁》、《生日示儿孙》,载《敬业堂诗集》卷43《齿会集》,第1269、1266页。

    ⑩(清)查慎行《仙游茅笔歌》,载《敬业堂诗集》卷25《炎天冰雪集》,第693页。

    (11)(清)查慎行《题田纶霞少参山姜诗后》,载《敬业堂诗集》卷5《逾淮集》,第161页。

    (12)(清)查慎行《观造竹纸联句五十韵》,载《敬业堂诗集》卷24《宾云集》,第672页。

    (13)按(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眼科总论”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其五轮者应五行,八廓者象八卦。凡所患者,或因生食五辛,多啖炙博,热?{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频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观书 ,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多若此者,俱丧明之本,复有驰骋田猎,冲冒尘沙,日夜不息者,亦伤目之媒。”参见元危亦?林撰,王育学等校注《世医得效方》卷16,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第270页。

    (14)(清)查慎行《种决明》,载《敬业堂诗集》卷39《枣东集》,第1104页。

    (15)(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易类《周易玩辞集解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页。

    (16)(清)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原序》,载《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玩辞集解》卷首,第1页。

    (17)(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补注东坡编年诗提要》,第1327页。

    (18)(清)查慎行《苏诗补注采辑书目》,载《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补注东坡编年诗》卷首。

    (19)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宋版史部著录《新唐书纠谬》一函四册,曾经查慎行收藏,钤有“查慎行藏书”朱文印、“南书房史官”白文印、“海宁查慎行字夏仲又曰悔余”白文印。该本未见《苏诗补注采辑书目》、《续采书目》收录。

    (20)(清)查慎行《初到家戏谢戚党之见贺者》,载《敬业堂诗集》卷23《得树楼集》,第636页。

    (21)(清)查慎行《儿建赴殿试北上诗以示之》,载《敬业堂诗集》卷23《得树楼集》,第637页。

    (22)(清)查慎行《得树楼集小序》,载《敬业堂诗集》卷23《得树楼集》,第628页。

    (23)(清)查慎行《得树楼初成以诗落之》,载《敬业堂诗集》卷23《得树楼集》,第637—639页。

    (24)(清)查慎行《儿建赴殿试北上诗以示之》,载《敬业堂诗集》卷23《得树楼集》,第637页。

    (25)(清)查慎行《生日示儿孙》,载《敬业堂诗集》卷43《齿会集》,第1266页。

    (26)(清)施闰章《舍弟阮两儿淳恪读书双溪》,载《施愚山集诗集》卷10,第172页。

    (27)(清)施闰章《卖船行》,载《施愚山集诗集》卷20,第371页。

    (28)(清)施闰章《卖船行》,载《施愚山集诗集》卷20,第371页。

    (29)(清)施闰章《借书》,载《施愚山集诗集》卷32,第159页。

    (30)(清)施闰章《怀蔡大美》,载《施愚山集诗集》卷26,第538页。

    (31)(清)施闰章《寄顾宁人》,载《施愚山集诗集》卷36,第249页。

    (32)(清)施闰章《赠林茂之》,载《施愚山集诗集》卷36,第245—246页。

    (33)(清)施闰章《送陆翼王》,载《施愚山集诗集》卷42,第389页。

    (34)(清)杨奇龄《倚玉词序》,载《西河集》卷47,第12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59—260本。

    (35)(清)施闰章《答蒋大鸿》,载《施愚山集诗集》卷19,第364页。

    (36)(明)张昱《松隐轩》,载《可闲老人集》卷4,第30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61本。

    (37)(明)薛瑄《和壁间虞伯生皋字韵》,载《敬轩文集》卷9,第18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82。

    (38)(清)厉鹗《借书》,载《樊榭山房续集》卷1,第17—18页,清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39)(清)汪由敦《双溪绝句七十首》、《除夕和赵学斋韵》,载《松泉诗集》卷2,第11页,卷7,第9页,清家刻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40)(明)祝允明《赠朱孝廉》,载《怀星堂集》卷7,第1页,清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1)(清)朱鹤龄《答赠吴慎思七十韵》,载《愚庵小集》卷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42)(清)嵇永仁《残书》,载《抱犊山房集》卷2,第7页,清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43)(明)王翰《云林书舍为黄金华题》,载《梁园寓稿》卷7,第6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311。

    (44)(明)刘嵩《张氏溪亭杂兴》、《雨坐柬汤子敬》,载《槎翁诗集》卷4,第90页、卷6,第35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66。

    (45)(明)沈周《闲居》,载《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8,第2页,民国石印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6)(明)董纪《草堂杂兴》,载《西郊笑端集》卷1,第82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70。

    (47)(明)申佳允《赠郭子》,载《申忠愍诗集》卷3,第6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36。

    (48)参见《樊榭山房续集》卷4,第13页,清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9)(明)赵执信《夏日移居山庄四首》,载《因园集》卷8《红叶山楼集》,第1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64。

    (50)(清)吴绮《十八滩舟行杂咏》,载《林蕙堂文集》卷16,第15页,清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51)(清)汤右曾《忆安宜旧游杂成十咏》,载《懐清堂集》卷13,第10页,清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52)(清)查慎行《汪东川宫赞属题秋林读书图时汪给假将归》,载《敬业堂诗集》卷5《踰淮集》,第154页。

    (53)(明)李昌祺《题求志山房卷》,载《运甓漫稿》卷5,第16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80—181。

    (54)(清)吴绮《康山读书赋》,载《林蕙堂文集》卷1,第1页。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