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幼儿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陕西幼儿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陕西幼儿园

陕西幼儿园范文1

吕明凯称,第一,今后3年,要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县乡幼儿园,要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105所县城幼儿园。陕西省有107个县区,第一步要加快建设1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105所县城幼儿园。与此同也要求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加快建设村办幼儿园。对于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提倡小学附设幼儿园。在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山区,组建公办教师送教下乡、送教入户,使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

第二,针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少,大力度推动城镇小区幼儿园的建设。规定在1500个居民住户的小区,必须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园。幼儿园建成以后,要按照公共教育资源的属性,交给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对于没有条件办园的小区,建设单位必须缴纳教育费,由政府统一在小区建设配套园。

第三,大力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机关和企事业办园方面,要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凡是有条件的,都要继续办好幼儿园,不允许已经办了园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随便停办或者是撤销幼儿园。如果有一些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再继续办园,或者无法维持幼儿园正常运转了,就把这些幼儿园无偿地交给当地政府,由政府统筹安排,办成普惠性的幼儿园。

陕西幼儿园范文2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幼儿行为偏异;改善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有个别幼儿存在行为偏异现象。幼儿行为偏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那么,如何改善幼儿的行为偏异,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表现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有个别小朋友存在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屏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电脑依赖等现象。我们把这种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的现象称作为幼儿行为偏异。虽然,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些幼儿偏异行为会自行消失。但是,幼儿行为偏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它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可能给成年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埋下隐患。幼儿行为偏异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过度依赖

正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与母亲在情感上发生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对建立儿童早期的安全感颇重要,是其情绪正常分化的前提条件,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过程。但是,这种过度依赖是幼儿对父母要求过多的帮助、感情和关注,并与年龄不符合的一种不良行为,是指发生于婴幼儿期在行为、情感、活动方面独立性不足,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国内资料表明,过度依赖在儿童群体中占到21%左右,女孩多见,甚至可持续到成年期。

2.个性倔强

幼儿个性倔强主要表现为十分任性,不听劝说,常固执己见,执拗,好发脾气,常发作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突出的表现是抗拒、易激怒、好发脾气,特别是个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就大声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拒食、扔东西、拒绝排大小便、强占他人物品,甚至打人等行为。一般在现场对其劝阻难见效,多数要对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或很久无人理睬才可能罢休。

3.吞食异物

咬吃非食物性的东西是最典型的表现,咬吃的东西有灰泥、泥土、沙子、橡胶擦、头发、笔、纸、衣服等,甚至吞食毛发、污物、尖硬石头、金属物等。有的儿童仅食某种物品,有的则食多种异物。本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

二、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

无论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有必要分析幼儿偏异行为产生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矫正。那么,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原因有哪些呢?任何幼儿行为偏异都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因素和幼儿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等自身原因以外,还有来自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下面主要围绕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因素做一个简单分析。

教养不当及不良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在儿童出生以后,不仅是儿童的养育者、监护者,还是儿童的模仿对象,也是儿童依恋的对象,更是儿童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可以说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教养方式、性格、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幼儿年龄小,分辨能力很弱,而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模仿,无论好坏都是兼收并蓄。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有些家长注重孩子身体和智力方面的投资,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顾不上管孩子,认为有幼儿园老师管就行了,看到孩子的偏异行为,只是简单地说两句,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三、家园共育,共同改善幼儿行为偏异

1.注重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模式等人格模式的形成。作为家长特别是父母要担当教育好孩子的重任。(1)做好表率。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有良好的业余爱好,等等。(2)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不要把他当作私有财产,或收藏或摔打,由着家长自己的性子,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3)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问题所在,明确孩子改正的时间。(4)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5)不断增加家庭教育投入,智力开支。

2.注重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一方面要定期对家长宣传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知识,向家长介绍幼儿偏异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危害,让家长学会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应对政策;另一方面,要定期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沙龙”“班级网页”“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家长宣传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知识,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家长要善于和孩子一同学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1)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孩子开心地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2)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要满足,我们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对自以为是的孩子要积极引导。(3)冷静处理孩子的过激行为。在防范意外的情况下,对其冷处理,能使孩子认识到无理的行为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从而不会通过故意违拗、发脾气来达到目的。(4)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做事有主见,对事有自己的看法。

4.注重改善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方面,存有行为偏异孩子的家长多参加亲子活动,能多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能看到与其他孩子在行为上的差异,对孩子存在的行为偏异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使那些原本出现行为偏异的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陶冶情操,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老师不断根据幼儿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中,帮助和鼓励具有行为偏异的孩子努力和其他孩子一样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他们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第十讲:及时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早期教育:教师版,1992(6).

陕西幼儿园范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膳食管理;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R15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40-01

幼儿时期的健康会为成人期的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大于成人,如儿童膳食中的各类营养物质供给不平衡,则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1]。幼儿园作为儿童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膳食营养状况与儿童后续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因此,了解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膳食结构情况,可大大提高营养干预的针对性与合理性。本研究以某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择某市某日托幼儿园3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78人,中班108人,大班114人,平均年龄4.5岁;男童173名,女童127名。

1.2 方法

该幼儿园园内膳食包括早餐、早点、午餐、午点,为幼儿提供每天约70%的能量;采用查账法、称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周一至周五5d在幼儿园内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等进行调查分析,按照《食物成分表》中相关方法将每人、每日平均营养素及能量摄入量计算出来,以2岁儿童DRIs值为参考,对各年龄组的DRIs值进行加权计算,将其每日热能及营养素需要量标准均值计算出来,以此为评价参考依据进行对比分析[2]。

2 结果

营养评价以食谱营养素的量占推荐摄入量比例的90%-100%为合理,小于90%为偏低,大于110%为偏高[3],由2014年某市某幼儿园3-6岁儿童营养素每日平均供给分析结果可知,该园膳食营养供给中,仅蛋白质比例基本合理,其它营养素供给均存在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见表1。

该幼儿园平均每日膳食构成中,谷类、水果、乳类等摄入量比较合理,豆类、蔬菜、肉鱼水产类、蛋类等摄入量存在偏多或偏少的现象。见表2。

3 讨论

学龄前期是成为慢性疾病的机遇窗口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好坏、饮食习惯等,会对其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发育、成年后的健康状况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均衡是儿童膳食管理的关键,只有保证其膳食结构营养均衡,才能供给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后续的成长发育、成人阶段等打下坚实的健康膳食模式[4]。本研究以某市某幼儿园为例,分析学龄前3-6岁幼儿膳食营养状况,由结果可知,该园膳食营养供给中,仅蛋白质比例基本合理,其它营养素供给均存在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该幼儿园平均每日膳食构成中,谷类、水果、乳类等摄入量比较合理,豆类、蔬菜、肉鱼水产类、蛋类等摄入量存在偏多或偏少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增加动物肝脏及绿橙色蔬菜的摄入,每周食用一次动物肝脏,以增加维生素A;提倡每人每日增加1杯牛奶,以补充钙元素,此外还要鼓励儿童增加户外活动,保证至少1-2h的户外活动时间,且每日维生素D的需要量达400IU,以促进钙的吸入。此外,该幼儿园平均每日膳食构成中,豆类、肉鱼水产类、蛋类、乳类等食物构成比较低,建议在食谱中增加豆类、紫菜、虾皮及奶类食物。此外,要加强保健医生的营养知识培训,制订食谱时做到遵循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化的原则,做到合理的主副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甜咸搭配及粗细粮搭配等[5]。如有条件可采用电脑配餐,以对膳食结构做出更为科学、动态的调整,保证儿童膳食营养的均衡性,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荫士安,赖建强.中国0~6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131.

[2] 贺媛,柴巍中,袁全莲.北京市海淀区某幼儿园儿童的膳食模式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3(5):81-84.

[3] 赵新平,倪淑华.太原市1140名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531(2):219-220.

陕西幼儿园范文4

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既要有陕西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不能盲目照搬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幼儿特征,挖掘民间艺术中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才会有社会需要,包括对家(国家、集体)的归属感、家乡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而恰恰民间艺术能够很好支撑这种情感。通过对幼儿的渗透教育,使幼儿在学前阶段、在与玩伴的交往中,取得他人的尊重,使其更产生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获得社会需求。学前阶段是幼儿感官功能的发育期,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不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训练和教育渗透,可以有效的完善感知觉的发育。陕西民间艺术的形式多样,有的具有强烈的视觉观赏性、有的具有悦耳的听觉悠扬性,有的具有趣味的把玩性。让幼儿在感官发育期接触陕西民间艺术,不仅吸引其对教育内容的注意力,也能锻炼其观察力、联想力、表达力的协调发展。

二、陕西民间艺术在“园本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遵循幼教规律,结合当前阶段的幼儿特点,选取适宜的民间艺术形式,设置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设计具备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和内容。

(一)创设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可依据幼儿园教师空间布局,选取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创设。例如,可将不同楼层布置成不同艺术形式的室外环境,将一层走廊布置成色彩斑斓的农民画展示区,将二层布置成巧夺天工的剪纸展示区,将三层布置成展示民间泥塑的特色区等等。让每层的每个艺术主角自己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自己讲述自己的艺术魅力,展示自己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生活在传统民间艺术的视觉海洋中,处处离不开艺术的提示,萌发对美的初步感受。

(二)设计特色的教学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设计可利用陕西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对现有的教学活动做有效的改编和合理的拓展,使其更能传达陕西地域美的特色。如在美术教学活动《认识颜色》这一章节中,活动巧妙通过对陕西民间艺术-马勺的绘制,对原有的教学活动做了合理改编,让幼儿绘制了《家乡的马勺》,增进了幼儿对马勺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的兴趣和对家乡文化自豪感,完成了预定的活动目标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自己绘画的自信心,修改后的活动设计也更加传达陕西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在《吼秦腔》单元时,教师边播放秦腔艺术家表演秦腔的视频资料,变示范唱秦腔,同时孩子们学会秦腔个别名段的唱词,并试着用“吼”的方式唱出个别词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秦腔,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家乡的国粹;如在《玩泥巴》活动中带领孩子们捏制兵马俑、在“艺术展演”活动中播放皮影戏、在《我是小导游》活动中让孩子介绍钟楼、大雁塔等。在活动过程中,应建立师幼的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密切关注他们的对该活动的反应和态度。教师和幼儿之间应是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配合;教师正确示范,幼儿积极展示自我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教师之间应开放互评,积极听取不同意见,反复研讨每一项活动的意义和过程,明确该课程的优缺点、教育价值和内涵。

(三)举办特色的艺术主题月活动为能更集中的开展陕西民间艺术教育,园本课程可开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环大雁塔一日游、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听“青曲社”讲陕西方言相声;举办摄影展活动《我的家乡-陕西》;文艺表演《舞蹈—陕西娃娃》、《兵马战阵》;亲子活动《我们一家在钟楼》等活动,让孩子们“看”“听”“游”中,认识陕西和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了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

(四)开设特色的户外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是在以前民间流传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传统少儿活动,及趣味性和健身性与一体。孩子们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形成,培养其民间体育活动兴趣。幼儿园园本课程可以把陕西民间游戏“丢沙包”、“跳房子”、“抓子”“滚铁环”、“跳皮筋”等民间艺术活动经过优化,有机地融入晨区活动、户外活动里。通过过对民间体育游戏的适当改编、形式创新、内容整合,创设幼儿园传统游戏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丰富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也极大的丰富了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

陕西幼儿园范文5

见到乔园长仅仅几分钟的时间,记者就看出这是一位办事雷厉风行的“急性子”园长,急促的语言,风风火火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扎实的工作作风

自从1980年西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陕西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工作的那一刻起,乔惠萍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作教师时,只要有机会学习她从不放过,这些努力的结果都为乔惠萍今后的事业奠定了扎实的业务基本功。1988年担任园长工作以来,她肩头的担子更重了,要操心的事情更多了,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中度过,我问她感到累吗?她却笑笑说:“哪一天闲下来了,反倒不适应了。”

在她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全园形成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遇到问题,及时召开园务会议,大家共同解决,决不敷衍了事,拖泥带水,办事积极果断,树立了“我爱园,园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营造“五爱”的园所文化

乔园长说:抓教师的思想建设,才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的思想转变了,行动自然也会转变的。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幼儿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形成幼儿园共同的价值观的体现。共同价值信念是幼儿园文化的支柱,乔园长倡导省政府机关幼儿同的同所文化是以“五爱”为基础的,这“五爱”是:爱生活、爱事业、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五爱看似简单,却是从生活和工作中实实在在而来的,是符合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的。

乔园长说,“五爱”中首先提出的是爱生活,就是说一个爱生活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那她的人生态度也会是积极向上的,做事情时才会有热情。如果个人不爱生活了,那什么会是她生活的动力呢?爱生活的人,还应该是爱自己的人,爱家庭的人,在家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在幼儿园才能做个好员工。

幼儿园的工作是一份充满了爱心的工作,没有对事业的爱是干不好工作的,幼儿园员工一定是爱事业的,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协作是少不了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幼儿园的员工们一定是爱集体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爱生活有了家庭的和谐,爱事业、爱集体有了单位的和谐,那么家庭的和谐、单位的和谐,推而广之就是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了爱家乡、爱祖国。

科研兴教,创幼教品牌

科研兴教是立园之本,乔园长常说:“我们要树立教孩子三年,为孩子想三十年,为同家想一百年的教育思想。”因此,幼儿园每一个研究课题的制定,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不脱离《纲要》和《规程》的精神,本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发展来选择。所以每一次的选题都是贴近幼儿园实际的,是适合教师教育水平的,是适合幼儿园孩子发展的课题,在这样的选题下幼儿园就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有争议的幼儿英语教学中,乔园长始终认为英语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部分,在幼儿园不应该将英语教育作为语言知识去强调,应该把英语教育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部分看待。她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了“浸入是英语教学实验”。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做研究,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让有外语专长的英文老师适应幼儿园的教育,解决了英文老师幼教化的难题,从最初的两个实验班,到一年以后的7个班,三年以后的14个班,目前全园每个班级都在进行着浸入式英语教学。这一教学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同内外教育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赞扬,目前这一成果已存省内外得到推广。

曾经有一个阶段幼儿园里风靡幼儿珠心算,这种心算方法非常抽象,计算过程是由高位到低位地计算,这跟孩子进入小学学生由低位到高位进位计算正好是相反的,不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另外,珠心算的练习一旦停下来,就很难达到以前的水平,甚至会忘记。乔园长看到了这些弊端,就提出了操作性游戏化数学课程,就是通过让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实物材料,让这些材料帮助孩子们去理解,什么是1、2、3、4、5,什么是一一对应,从而建立大小、多少、长短等等数学概念。让孩子们在玩耍摆弄之中就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为了把握好幼儿早期阅读与幼儿识字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乔园长结合幼儿园实际设计了读写萌发课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园本课程。乔园长认为,对孩子进行读写训练,不等同于教孩子识字,是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识字,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的做法是:教师们先把经典的童话改编成童话剧,为孩子们表演,让孩子们先直观地了解故事的内容。每个班里还有小剧团,自己表演,表演之后还要进行讨论,并且把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是很随意的,这时的孩子会有很多的创意,有的用图,有的用文字,有的图文并茂,孩子们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由原先的你让他学,变成他主动要学。可别小看这样的转变,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在乔园长的带领下,陕西省政府机关幼儿园不但为省政府机关干部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入托条件,而且面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服务,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了发挥公办幼儿园和省级示范园的示范作用,1996年至今,陕西省政府幼儿园一直被新城区评为目标管理一等奖,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先进学位,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幼儿园,乔园长本人多年来被评为管理局的先进个人,200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陕西幼儿园范文6

 

一、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指在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实现区域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的相对均衡。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各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区域间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并不是指区域和幼儿园之间均等发展,而应理解为在学前教育整体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区域间、区域内各园所之间、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差距。

 

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地域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悬殊

 

析的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状况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四类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高到低的具体分布如下:第一类地区仅包括北京和上海;第二类地区主要包括天津、辽宁、江苏和浙江;第三类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第四类地区包括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第三类地区和第四类地区占我国31个省区的80.7%,表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域对以上划分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和第二类地区的六个省区和直辖市均处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份则处于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中,这就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东部较强,中部和西部较弱的现象,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1。

 

(二)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教育部2008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56%,农村仅为3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95%以上,可以说城市基本上解决了学前教育普及的问题,城市幼儿家长普遍关心的是让孩子上哪所幼儿园的问题,而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60%以上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此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正日益突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十分显著,农村学前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普及问题。

 

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其核心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还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收益,具有广泛的“收益外溢”特点,即存在正外部效应。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产品而言,当供给者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将使按私人边际收益和成本进行决策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供给量小于社会最优的供给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私人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市场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必然导致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子女因为教育成本的约束而被排斥在学前教育之外,由起点的不公平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可见,政府有责任干预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领域,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为贫困地区、低收入阶层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支持。

 

二、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财政投入政策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一)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共有幼儿园(班)3928所,其中,城市822所,县镇668所,农村2438所;公办71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18.1%;民办3217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1.9%。全省学前两年在园幼儿53.7万名,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73.81%,学前三年在园幼儿68.1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2.19%。专任教师3.6万人,专业合格率97%。总体上看,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面临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入园率不高,公办园数量过少,农村幼儿园短缺,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切实保障城市低保家庭、农民工子女和农村孩子入园就读,陕西省政府决定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颁布了《陕西省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免除全省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入托儿童学前一年的保教费。

 

年幼儿保教费免费标准按照全日制公办二类园现行收费标准,即每生每年700元测算,按所需资金总量的80%设立奖补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支持。同时将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等作为学前一年教育补助对象,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补助生活费,一年按250天计算,每生每天3元。同时,免除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和孤儿的保教费。2011年8月初,陕西省财政下达了当年省级专项补助10687.41万元。

 

(二)财政投入政策选择分析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属于购买性支出的范畴,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必须把相当数量的经济资源通过无偿拨款的方式进行划拨。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一方面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公平分配的问题。欧盟委员会1996年建议各成员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至少应占本国GDP的1%,而我国近十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0.03〜0.06%之间。虽然我国近年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些经费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向了占总量20%的公办幼儿园,而占有主力军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和单位集体兴办的幼儿园却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显然难以保障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陕西省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和《陕西省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颁布执行,对促进陕西省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财政投入政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办与民办共举

 

财政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不光是要拨款兴建公办幼儿园,还包括对民办幼儿园的补助。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力军,陕西省民办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81.9%,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财政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公办幼儿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则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财政投入的不足与财政投入划拨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此次陕西省免除全省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入托幼儿学前一年的保教费,首次对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同时提出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配备设施设备等形式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努力体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落实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扩大规模实现满足本区域所有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的目标。

 

2.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主要偏向城市,导致农村学前教育不被重视、发展缓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等一系列措施,将农村作为学前教育普及的重点与关键。陕西省也提出省级奖补资金坚持向困难县倾斜的方针,财政补贴与市县人均财力、学前一年幼儿在园人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等挂钩;省级奖补资金按照人均财力、学前一年幼儿在园人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等因素,以县为单位算账,对人均财力6万元以下的县(市、区)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给予支持。提出要因地制宜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支持乡镇中心园建设,鼓励乡镇中心园设立村分园。重点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确保必要的玩教具和生活设施设备配备到位,实现“建一所,成一所,用一所”,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3.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除了具有促进儿童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济贫性质的保育和看管职能。政府提供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那些生活在文化和经济都很贫困的环境中的儿童,使他们从中摆脱出来,并最终打破贫困一文盲一贫困的恶性循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开端计划:对0—5岁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政府为其提供免费的、广泛的健康、教育、营养、社会和其他特定服务,以促进其入学准备,缩小其入学后与同龄儿童之间的差距。

 

陕西省也确定了一批学前教育的补助对象,主要包括: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提供生活费补助,一年按250天计算,每生每天3元。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省与市、县(市、区)按5:5比例分担,市与县(市、区)分担比例由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同时要求幼儿园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三、陕西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

 

1.免收保教费政策的效力有限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声誉最好的幼儿园,从小接受最优质的教育,结果导致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供不应求,“择园费”应运而生,也就造成了城市中“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免除学前一年保教费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前教育家庭负担的成本,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则,但是对于城市高收入家庭而言,效力有限。因为对于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而言,他们对学前教育的价格不敏感,一年700元的保教费只是学前教育支出中极小的一部分,这部分教育经费的减免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的选择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资源配置上的地方负担制度不明确

 

农村进行学前教育的成本比城市要小很多,那么相对而言,财政投入的效益在农村会比城市高出许多,所以一定的财政投入能够更快地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而言,除了建立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备。为了使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享有同样的教育基础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均衡,农村地区教育园所的建设和教学生活设施的配备必须达到教育机构要求的平均水平。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完成,那么依靠哪一级财政支持,各级财政如何分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比例标准。

 

3.学前教育补助对象的确定和补助方式的选择

 

制度还不完善陕西省规定对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实行生活补贴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才可能享受到此项补贴,而由于经济原因,无法负担学前教育费用的贫困家庭的幼儿却享受不到,而他们才是更需要资助的对象。给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提供生活补助可以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补给提供教育的机构、家庭或幼儿本身。陕西省现行的制度是通过教育机构发放给幼儿,实质上是发放给家长,补贴给家庭。这种补助方式可以提高低收入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支付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具有收入效应,得到补助的家庭可以将补助用于购买其他产品。所以,采取哪种补助方式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

 

(二)几点建议和对策

 

1.重点保障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需求

 

当前的学前教育市场是一个层级分化的市场,其实质是货币或非货币的分配手段共同参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2]。政府财政投入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面对各阶层家庭的不同需求,财政投入的目标应该重点放在保障低收入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需要上。学前教育的市场提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超额需求和差异性需求,所以对于某些高收入阶层对学前教育的个性化选择可以交由市场来实现。那么,就可以根据免收保教费产生的不同效力调整其免收范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终实现学前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与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确保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地方财政可供分配的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要视地方财政实力来决定。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就是按照投入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进行衡量的,那么各级地方财政的

 

投入也可以比照这一指标进行规划。经济实力强的县,如陕西省的府谷、神木、靖边等县,GDP的增长水平甚至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那么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的学前教育建设资金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充裕,地方财政在学前教育建设上的投入就应该多一些。经济实力差一些的县,负担能力有限,上级财政就应集中财力进行支援,确保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

 

3.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以公平为价值取向,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职能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界定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来说,政府应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过,对于弱势儿童而言,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行优先扶持策略,通过政府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政策举措,建立以政府为主、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资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所有符合资助标准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长期无差别的资助,让学前教育惠及全体适龄儿童,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补偿功能,维护和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

上一篇测智商题

下一篇北京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