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遗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范文1

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4、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5、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旅游学;文化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8801

在人类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与提高的今天,无论是历史文化遗产还是当代文化遗产都已经纳入经济学与旅游学这两个学科体系中,所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文化经济与文化旅游两种全新的概念。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旅游与经济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也使得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能够持续在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遗产经济与遗产旅游应运而生。

1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中,管理者所注重的都是环境与文化价值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文化遗产管理与经济价值研究甚少,也没有意识到经济价值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益处。当前,在经济学理论中,文化遗产经济尚未引起重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以市场经济规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研究模式,文化遗产经济并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进行研究和评述;第二,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文化遗产组织管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陷,致使文化遗产的支出与收入没有达成正比,也难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增长与下降。在《遗产旅游管理》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小国产业”,而书中明确指出,如果将文化遗产产业这一概念放在一个空间规模较小的地方,文化遗产可以以县乡村镇的形式出现,例如新加坡、日本等小国,以观光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可行的。

在相关论著中可知,以文化遗产的组织结构为依据,将其延伸至文化遗产的供给与需求层面,就能够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学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文化遗产经济场域的构建提供了条件;该论著中提到,对文化遗产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供应者唤起的,具体是指市场对文化遗产的需求与否,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发挥其拥有吸引和创造市场经济价值的一种需求,通俗点说,就是如何将文化遗产这道菜做到能够吸引顾客(旅游者),从而满足顾客对这道菜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达成必须建立在文化遗产拥有良好的治理条件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从而避免市场供需过程中给文化遗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该论著还提到了文化遗产服务的供需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我国以往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中比较缺失的一项,因为要想解决遗产服务供需问题,就必须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实现。

另外,在“关于文化遗产经济的七大疑问”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以经济学理论中的条件评估法来分析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该文的作者David Throsby明确指出,在评估和分析文化遗产价值的经济条件时,不仅需要政府的介入,同时也需要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制定政策与前景规划,而非政府组织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交流活动,两者之间是由必要联系的。反之,在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中,除了政府角色外,其它非营利组织的角色根本没有发挥太大的政策构想和实质性作用。

2基于旅游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首先是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从我国文化遗产分布范围来看,一些极具代表性且具备文化遗产特质的历史名城,能够轻易打造成以旅游业为区域经济导向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等,而这种良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与文化遗产本身给旅游者在不同时间段带来的感受不同,从而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也与对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优质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文化遗产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旅游类型。一些旅游学家认为,文化旅游就是参与并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还有一些旅游学家认为,文化旅游就是一种消费产品,而旅游者就是在产品中体验和感受旅游活动带来的文化内涵。总之,无论从何定义,文化旅游就是体验不同文化来提升自我视野或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系列旅游行为。

其次是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整合,很多国家都会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与文化旅游有机整合,在诸多文化资源中,历史建筑物的叙述与叙事能够很好的将其整合在一起。例如,在英国伦敦的坎特伯里大教堂,该教堂每年有上百万游客朝圣,能够引来如此多的游客,与其本身的叙事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于文化旅游时,参访对象的主体性会随着文化多样性内容而变化调整,而不同文化遗产本身若蕴含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其对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企业劳资关系的伦理研究―以湖北省民营企业为例”(2012B0816)。

作者简介:刘英为(1981-),女,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伦理与企业决策;王建勇(198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计量。再次,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对市场旅游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关键,作为一种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产品,文化遗产旅游也应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要想准确定位文化遗产旅游,就必须了解文化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需求特点。通常情况下,文化旅游者可分为带有特殊目的的旅游者;纯游览的旅游者,临时决定的旅游者;非刻意性的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旅游者。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者对旅游资讯的掌握程度和了解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有机整合过程中,对文化旅游的营销做出准确定位尤为重要。

最后,文化遗产产业与遗产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关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是将历史保存完好事物引入现代商品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行为而成为遗产的产品。而这一产品则是一个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的遗产旅游市场。人们认为所有的遗产资源都需经过一个过程转换才能成为遗产产品,而成为一个满足市场供需条件的遗产产品需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选择与包装,这一转换过程与专业的历史资源保护是不同的,它是利用当代价值的转换来将历史文化遗产与不同时代的距离拉近。

关于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已经有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在“国际遗产研究”中对遗产旅游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遗产旅游划分为四个类型,即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活动管理、遗产场所条件与旅游吸引力以及相关利害关系。整体来说,这几项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通过文化遗产管理进行整合,以此来解答不同层面的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3结语

总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需在跟随时展的步伐,延续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其保有延绵不息的生命,从而使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珍惜和尊重历史遗留的足迹。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管理时,应运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推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哲.应用系统科学方法,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J].科学之友:下,2013,(12).

[2]卢葭琪.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思考[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2).

文化遗产范文3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29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6.01.0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国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精神遗存。下面结合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做好保山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谈几点感受和看法。

一、保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保山地处古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南亚半岛接合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地主要的人类聚居区和对外交往通道。由于开发早、历史长,各个时期遗留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遗产,就其存在形式来讲,主要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一)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及经费投入状况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各个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近现代纪念性设施及可移动文物如石器、青铜器、瓷器、字画、文献资料等。保山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08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8个,市级45个,县级237个。在三百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古建筑类22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8个,市34个,县级175个。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隆阳太保山玉皇阁、汉庄古城、腾冲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施甸清平洞等500余处,可移动文物有昌宁战国铜鼓、铜盒、铜钺,腾冲西汉铜案和隆阳徐悲鸿字画等10000余件。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投入的经费也地日益增长。特别在文物古建筑保护方面,2014年云南省文物局和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共计投入780多万元,好几项文物保护工程得以有效落实。隆阳区国保单位玉皇阁、省保单位光尊寺和梁金山故居;施甸县省级文保单位邓子龙靖边遗迹群;腾冲县省级文保单位英国领事馆旧址,县级文保单位药王宫、镇邑关桥、护珠寺、龙川江铁索桥修缮工程;龙陵县市级文保单位苏帕河朝阳风雨桥修缮工程等已完成。还有部分文物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如省保单位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惠通桥,市级文保单位腾阳会馆、打鱼村水月寺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类型及保护人员编制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遗留下来各个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民歌、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美术、雕塑和传统工艺技术如冶铸、制陶、雕刻、纺织、刺绣、编织、造纸、印刷等。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知的传统艺术形式有隆阳汉族洞经、彝族擦大钹、德昂水鼓舞,腾冲佤族清戏、傈僳族上刀杆、汉族皮影戏,施甸布朗山歌、龙陵阿昌族登窝罗、昌宁苗族踩花山等上百种,传统工艺技术有隆阳金鸡制陶、乌铜走银、沙登甄子、永铸铸铝、潞江傣锦,腾冲土法造纸、藤编、玉雕、制药和昌宁苗族刺绣等数十种。而保山市自上世纪80年代始,相继设立了市、县文物管理机构,构成了市、县(区)两级文物保护网,在乡镇文化站工作职责中设有文物保护内容。全市现有文物管理机构12个。市级设有文物管理委员会,2006年还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将文物保护执法纳入其工作范畴。文物保护工作者102人,其中隆阳区文管所7人,施甸县5人,龙陵县14,昌宁县3人,腾冲县文管所及所属各文物管理所共计55人,市文管所(博物馆)18人。以上历史文化遗产,是保山市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体现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和物质产品,是各族人民数千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是我们今天繁荣文化事业,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源泉。

二、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

保山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最早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的重视支持,经各级文化部门的几十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

(一)文物古迹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在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古迹的保护方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市县两级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四项成效:一是经过1981和2008年两次大面积的文物普查以及一系列的专题文物调查发掘,先后发现和揭示全市地上地下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00余项,并逐项进行了系统的实地测查和登记存档,基本摸清掌握了全市现有的文物家底。二是在基本查清其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内涵价值的不同,先后推荐公布了隆阳和腾冲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金鸡、板桥、蒲缥、和顺、姚关、象达六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太保山玉皇阁、汉庄古城址、和顺图书馆、绮罗文昌宫、松山战役遗址、板桥光尊寺、腾越会馆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个,为日后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通过广泛的调查征集,先后收集各类馆藏文物1万2千余件,其中包括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200余件,为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宣传展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利用现有的业务技术力量对已知的各类文物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先后编印出版了《保山史前考古》、《哀牢文化研究》、《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保山碑刻》《保山历史文化词典》《保山文化史》等十余部文物地方史书稿,整理发表各类专业文章约300万字,初步确立了保山市的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体系;五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逐步建起了以保山市博物馆为中心,包括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李根源故居、艾思奇纪念馆、龙陵抗战纪念馆、龙陵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在内的多个地方历史文化陈展基地,有效推动了当前全市社会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从2004年成立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效:一是根据省市要求组织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先后查清全市五县区11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1个,整理调查报告297份共120余万字,记录曲谱313首,拍摄照片4600余张,录制影像资料65份,基本摸清了全市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二是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及时申报公布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腾冲皮影、佤族清戏和昌宁苗族刺绣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和乌铜走银、腾冲玉雕、滇滩傈僳族传统文化区、龙陵蛮旦阿昌族传统文化区等18个省级保护项目。并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55人、市级传承人148人。为推动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三是根据保护开发的需要,实时整理出版了《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一批专业书稿,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四是组织指导各县区对其中有价值的项目如腾冲玉雕、背幺刺绣、隆阳金鸡制陶、乌铜走银、龙陵纸伞、黄龙玉雕、施甸彩扎、昌宁苗族刺绣等作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差距和不足

纵观上述情况,几十年来,虽然我们在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从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地方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仍有一些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保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全市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主要是由文化部门一家来做,其别是“非遗”一块,市县两级都只是在文化馆内设有一个办公室,人力物力都十分有限,无法适应保护开发工作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氛围没有形成,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人、财、物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倾斜。2、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不完善因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有限,远远适应不了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其中尤其是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面对当前全市各地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乱拆乱建和盗掘破坏文物现象不断发生的现实,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常处于一种十分无奈的境地。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政府部门没有对相关项目投以足够重视和开发利用。3、人员、经费投入与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员、经费投入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需求的差距严重制约着保护工作的及时有效展开,其中尤其是重点文物和非遗频危项目的的抢救保护,时常因经费不足、人才缺失而让人扼腕叹息,留下许多不应有的遗憾。特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由于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民间艺术门类市场疲软,文化艺术项目缺乏支持,传承人员出现断层现象,在艺术表现方面仍然停留在粗放的原生态,缺乏创新。

四、保护市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要使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稳步健康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以政府为主导,倡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从意识上重视保山市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的规划,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进一步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特别是要从领导层面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把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通盘考虑,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得到转变,才能在行动上付诸实践。可在全面摸清本市的文化遗产现存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一批具有较大历史研究价值、特色突出鲜明并处于濒危状态且急需抢修保存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起科学并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建立保障体制,加强法制化管理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显示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管理的加强。[1]在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强调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联合各相关部门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加以实施,同时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保山市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办法,由市人大公布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依法保护,坚决制止各类破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法现象发生。

(三)加强机构和业务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强保护机构和业务队伍建设、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为保护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创造坚实的条件。确保保护工作的规范有效开展,要注意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文化环境保护,其中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特别强调其所需要的传承空间和场所以及传承人的观念更新,在目前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编制,有效承担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同时利用文字、图片、数字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有效的记录,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档案和资料信息库。[2]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遵循其演变规律,不可一味寻求经济效益而改变其面貌和精神。同时,要加强对县乡两级文化馆站的业务培训扶持,协力做好当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钧贤.温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文化遗产范文4

临汾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学家通过对临汾所辖襄汾县“丁村遗址”的考古证明,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是人类起源之地。“丁村人”大约生活在十万年前,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考古学家通过对三枚“丁村人”牙齿以及小儿的右顶骨化石的发现、鉴定,得出一个结论:十万年前这里不仅是原始动物的天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摇篮。考古学家认为,“丁村遗址”并不是单一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文化,还包括分别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种极富地方特色的丁村文化遗存遍布于汾河流域,考古学家把它称为“汾河文化”,这是人类起源的文化,“开创了山西区域文化的先河,并经过长时期向四周辐射而成为奠定黄河中下游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一。”

临汾是降生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

考古学家通过对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考证,认为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末期的文化遗址。通过对一座4500多年前的古城遗迹的确认,这里正是远古时期尧、舜、禹主要活动的区域,也是帝尧建都的地方,亦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

陶寺遗址发现的古城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呈圆角长方形。城址依稀可辨,宫殿区、核心建筑区、屋基、仓储设施等轮廓井然有序。专家认为这是一座都城,是尧时期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有了都城就有了国家,通过对陶寺遗址大型城邑和大量出土文物的考证,最早的“中国”在临汾已成为大多数考古专家和学者的共识,这座古老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在陶寺遗址祭祀区还发现一个三层夯土的观象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指出,“古观象台的发掘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通过观察日出确定历法的礼制建筑,比英国的巨石阵观象台还早500年,而且比巨石阵功能还齐全。”这说明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懂得观天授时,这是远古时期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何弩教授认为,陶寺古观象台“堪称同时期世界最精密的天文观象遗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遗址墓葬群中出土的“鼍鼓”“土鼓”“特磬”以及各种彩绘的木、漆、陶器和象征“神权”“王权”的“龙盘”等特殊随葬品的考证以及考证出陶寺观象祭祀台能够通过观测日出,将一年365天或366天分为四季和24个节令,说明在帝尧时期中华远古文明已经逐渐走上成熟阶段。

临汾是晋国源头,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鼎盛的发源之地

历史上有“桐叶封弟”的故事,说的是周成王姬诵八九岁继位,有一天成王同弟叔虞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圭”的式样,赐给弟弟叔虞,并把唐地分给了他。因君无戏言,在旁的史官就记录下来。历史上也叫“叔虞封唐”,古唐地就在今临汾翼城一带。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位,因唐地邻晋水,故改唐为晋,从此出现了春秋时期存在600余年的晋国。晋国的源头就在翼城一带。

晋国始祖叔虞治国有道,他在位20多年,在唐地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和睦共荣的良好社会环境,农业飞跃发展,史载曾出现“同株异穗”“一株多穗”的嘉禾盛世。

晋昭侯二年(前745年),昭侯将其叔父成师分封到曲沃,世称曲沃桓叔。桓叔去世其子庄伯继位,庄伯去世其子武公继位。到了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年)武公举兵灭掉翼城晋“大宗”公室,自己成了晋国国君即晋武公,历史上称为“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后,结束了晋国内乱,也促进了晋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晋国迅速壮大,逐渐由一个百里小国,开始向超级大国发展。

晋国最有作为的国君是晋文公重耳。他经历过晋国的“骊姬之乱”,饱受十几年的“流亡之苦”,辗转列国,洞察了各国成败的经验教训。他即位后,接受父亲、兄弟的教训,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在政治上执行“任官以能”,强调“尚贤”,把德、智、才、能作为委任官员的第一要素,启用了一大批能人,这为晋国的发展壮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领域,他坚持“农商并举”,实行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放开流通渠道,减轻出入关税,鼓励商品交易,从而繁荣了商品市场。为了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法发展,晋文公还实行了“工商食官”制度,就是由官营工商部门给予从事工商业生产者一定的生活资料,作为维持工商业从事生产和生活的补助,这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与此同时,晋国在土地分配上实行的是“君食贡”制度,即国君自己不保留土地,而是从拥有土地的人那里收税。同样,晋国的卿大夫也要把土地使用权交给领地内的劳动者,由他们耕作、收获、交租、纳税。这一土地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后来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史学家认为,“君食贡”制度的实施,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一种进步”“晋国是走在最前面的”。除此之外,晋文公还在军事、外交、社会教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重大改革,调动了晋国上下的政治热情与生产积极性,为晋国奠定了成就春秋霸业根基。晋国的发展、强大也为封建社会逐步走向鼎盛开辟了新的路子。

最早的井――尧王凿井与市井文化

在临汾尧庙的广运殿与五凤楼之间,有一口井叫尧井,传说为帝尧亲手所凿。也有人说真正的尧井在尧出生地――临汾城南郊的伊村,那里确实有一口古井,那才是真正的尧井。尧庙的尧井是后人为了纪念帝尧凿井之德,在建庙的地方仿造了这口井。不管这两口井哪个是帝尧所凿,但人类最早的井确是在尧时期才有的。

传说远古时期,“‘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尧命羿射落九日,暑气顿消。尧亲凿水井,历九十日,清泉大涌。”还有一种传说,尧时期,天遇大旱,禾苗干枯,庄稼绝收,帝尧非常焦急,四处查看,发现在蚂蚁来往密集的地方比较潮湿,他就那个地方挖坑,结果就打出了地下水。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水井。有了水井,人们结束了沿河而居的迁徙生活,围绕水井定居下来,这就有了稳定的生活场所,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村庄、乡镇、集市和城市。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记录:“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减少了人们对江河的依赖性,使得人们可以到肥沃的冲积平原、富饶的山间空地去生活和生产,同时它解决了城邑的供水问题。因而,它不但增强了聚落的稳定性,而且也为城邑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有了井就有了市井文化。市井文化最初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是一种不上大雅高堂的通俗文化现象。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市井文化“却已成了人们追寻过去那种最质朴、原始、纯真生活方式而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市井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她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早的字――仓颉造字与汉字文化

传说,中国的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也有人说他是帝尧的史官。因为有了汉字,中华五千年文化才得以延续、传播和发展。

汉字确切地说并不是仓颉一人发明,但他却被人们奉为汉字始祖。仓颉是哪里人,众说纷纭,史书记载也不一致,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为成为仓颉故里而争论不休。在临汾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却留着不少仓颉的遗迹,流传着不少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临汾县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凡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古《临汾县志》记载,临汾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就说明仓颉故里是临汾,可惜年代久远,此碑已失,难以找回。不过,在临汾城南西赵村路口发现一块清乾隆四十九年秋(1784年)临汾县令李家荣立的碑 ,此碑为青石所制,碑高1.25米,宽0.67米,厚0.18米。正面镌刻“仓颉造字处”五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 ,秀美大方。现此碑已被保存在临汾市博物馆。无独有偶,考古学家在临汾襄汾陶寺古遗址H3403灰坑出土的扁陶壶上发现了两个陶文,其上涂朱。朱书陶文的发现在考古界引起很大的轰动。考古学家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罗琨《陶寺陶文考释》、何弩《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李健民《论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王蕴智《从远古刻画符号谈汉字的起源》、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等都论述了此事。

李学勤说他曾见过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陶扁壶:“壶上文字颜色鲜明,笔画清晰,不难看出是用毫端粗大而软的毛笔书写的,由于陶面较糙,有吸水性,笔毫肯定要蘸饱浓浓的朱色。”李先生确信这是一个“文”字。同样的写法、笔顺,见之于甲骨文。但这个陶扁壶的年代在公元前2000多年,比甲骨文年代要早出将近1000年。王石认为: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陶扁壶还证明毛笔书法与最初的文字一起诞生,而且这个文字很可能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陶寺文化遗址属于龙山文化,出土的陶文灰坑属于陶寺文化遗址晚期,距今已4000多年。尽管也有不少人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陶壶上“文”字,提出不少异议,认为它是“符号”而不是“字”,但最早发现文字符号的地方就在临汾,临汾作为中国汉字最早的发源地当之无愧。

文字学家唐汉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一种实物的描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刘一达说,汉字这一伟大的发明,“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每一个汉字无一例外都来自生活的真实,象形文字的本质,就是可以让处在同一生活圈内的任何人解读。”汉字的形、音、义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法――皋陶造狱与法治文化

文化遗产范文5

今天是周末,我们全班一起来到了文化馆,去观看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在路上,我们问老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老师笑了笑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我们这才明白。原来古代勤劳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把这些传承下来的美好的东西叫做遗产。其中的一些我们看的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我们把它叫做物质文化遗产;而另外的一些,我们看的见但是却摸不着,是一些艺术形式,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我们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文化观内,我们看到了许多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原大地文明之都,我们纷纷为我们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而惊叹。而豫剧,木板年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整整一天,我们看到了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真可谓是充实的一天,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文化遗产范文6

古诗词是中国古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些浓缩的词句蕴含着作者内心的无限情感,它们是古人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古人的佳作,也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进行古诗词教学,让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鉴赏 有效

古诗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语言文化,通过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了解到古人是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的,了解到古人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古诗词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况,它有着现代语言所没有的特点,我们现在所说的语言是一种简单直白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让听者快速地明白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迅速地做出回复。但是古诗词不同,古诗词是简短的、浓缩的,相比现代的表达方式,古诗词用了更好的文字表达情感,这就使得它本身生动形象简洁。另外,古人非常讲究押韵,因为他们觉得韵律和谐也是一种美,完美的押韵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意境更加深远,更富有内涵。

古诗词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者风格的差异让学生很难正确地赏析古诗词,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轻易地出现错误,因此为了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学习,我们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正确地教学引导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以下就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感兴趣了,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地学习,在接受教师教学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吸收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古诗词教学就是简单地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然后给他们讲解一些语文知识。这种简单的教学并没有陶冶学生的情操,换句话说就是教学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了一些鉴赏术语,但是却并没有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情感分析,这就导致学生经常在做古诗词鉴赏练习的时候犯错误,他们照猫画虎,一点也不结合具体的诗词来分析,只是胡乱地套用术语。这种教学手段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诗词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能够真正的融入情感来赏析诗词,不再机械地套用。比如在学习《夜雨寄北》的时候,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就在课前搜集了与诗词中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像川陕交界的大巴山深处的风景图片等,然后在带领学生赏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这种结合图片真实感受诗词情感的鉴赏方式很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诗词学习更感兴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构筑诗词描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

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筑诗词描述的画面是很好地诗词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够更真实的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泊秦淮》的时候,我首先带着学生熟悉整首诗词,将诗词分解成句,了解每一句的字面意思。“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是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是深夜将船停泊在秦淮靠近酒家的地方,“商女不知亡国恨”意思就是卖唱的歌女一点都不了解什么叫做亡国之恨,“隔江犹唱花”就是隔着歌女隔着江水还在唱着《玉树花》这首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诗句串连起来,想象整首诗描绘的那种画面。许多学生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于是我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想象一下,你们就是作者,现在你们就处在一个被月色和轻烟笼罩的环境之中,好不容易你的船终于要靠岸了,但是你却发现在这离酒家近的地方还有人在唱着寻欢的歌,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起了作者所处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当局者腐败的痛恨。

三、多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提高诗词鉴赏的熟练度

练习的次数多少决定了学生诗词赏析的熟练程度,练习的次数越多,学生的熟练程度就会越高,熟练度越高,学生的赏析速度就会越快,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我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诗词鉴赏自主练习,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划出了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鉴赏诗词,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江南逢李龟年》的时候,我在带领学生鉴赏完杜甫的这篇文章之后,又给学生布置了几首和这首诗相似的杜甫的作品,让学生利用自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主鉴赏这几首诗,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一种有效地传承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它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引导学生构筑诗词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来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