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刑法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刑法学论文范文1
随着行政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内容方面上进行分析,通过对行政法学十几年来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行政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对管理论、公共权力论、平衡论、控权论、服务轮和公共利益本位论等相关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并对行政法学基础理论也进一步展开了深化,强化行政法律的关系,将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对立统一,作为行政法学研究的主要逻辑,从而构建出整个行政法学的研究体系,随着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行政法的本质特征也得到了认识上的发展。在90年代初期,学术界就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相关讨论,在行政法治原则中形成了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相结合。在“依法治国”观念确立为宪法原则之后,依法行政的原则的也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并尝试将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制进行区分,从而深化法治行政的关系。并且学术界也对国外行政法原则进行了相应研究,并从国外行政法原则中进行引用,从而对我国的行政法治原则进行补充,使得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结合,完善了行政法基本原则体系。在行政法学基本原则研究的基础上,行政主体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反思,行政组织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便有了行政机关范式与行政主体范式之分,行政主体范式在90年代后处于主导地位,与其他行政机关反省相比,更能够确定行政行为效率,并对行政法律责任能有明确的归属。但随着学术界对行政主体理论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行政主体理论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究,并认为行政主体理论自身存在逻辑矛盾,与行政诉讼资格的联系过于紧密。因此学者运用西方行政主体理论对我国相关理论进行调整,并逐步开始复行政组织法的研究,但整体来说,仍然较为单一。行政行为理论在近十年的行政法学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丰富和发展,将行政处罚作为重点内容,并在后期更为关注行政许可与行政强制的行为,传统行政行为研究的深入,使得抽象行政方位得到关注,在前期重要争论行政立法性质,后期则对行政立法的等级效力与程序规范展开研究,并开始反思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性质及控制,在这一段时期内,行政行为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并强化了行政行为分类、定义和效力等方面研究。并且随着行政方式的多样化,学术界也对传统行政行为进行到了深化研究,开始重点关注非强制政府行为,并关于行政指导、政府采购与行政合同出版了大量论著,使得人们更为深入的认识到当代行政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西方行政法治制度和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自90年代之后,我国丰富了对外国行政法的介绍与研究,并开始全面介绍和研究各国成熟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我国的行政法学界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应做到传统与创新并重,也并不能一味的照搬西方行政法制度和理论,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而研究我国法学传统与西方法学传统的不同之处,再对西方行政法理论和制度进行引用。
二、分析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的行政法学研究也从幼稚走向成熟,但通过对现有研究现状来分析,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较为突出;部分行政法学研究具有粗放式的特点;并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时期影响,行政法学的学术积累较为薄弱;研究视野较为狭隘;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根据我国行政法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我我国行政法的发展趋势进行结合,从而展开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发展意见。
(一)开拓研究领域
随着行政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较为突出,并且更多研究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行政法学的研究者应当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行政法学研究进行纵深发展,从行政指导、行政组织、宏观调控行为和行政许可等问题进行强化。并且行政法学研究者也应当对新问题进行关注,从而拓展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勇于创新
刑法学论文范文2
并且严谨经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在教师表达的清晰度与学生收获知识的效果正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知识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和理解。政治课的理论性是相当强的,一些专业术语比较多,如果不能准确表达处理,会曲解政治的内容,影响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政治课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以要加强语言艺术的应用,运用合理的语言技巧把授课内容讲述出来。
二、质朴的语言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教师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得好,还要能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授课的内容过于难懂,学生会听不懂,最终会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政治课就达不到理想的授课目的,学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政治含义。语言不仅仅要质朴,还要有艺术特点,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把乏味的理论形象地表达出来是非常优秀的教学。
三、比喻让语言平添亮色
比喻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把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让抽象的事物变得更为具体,能够把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授课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喻手法还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加强表达效果,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通常学生会有答非所问的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准确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会大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抽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记住复杂的事物,教师把教材上一些理论知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四、新的词语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新的词语,会增加课堂气氛,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政治课上多使用一些新词语,不仅能够体现出时政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去了解时事的兴趣,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把一些生活实际时事和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使用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幽默的语言能够让课堂活色生香
幽默的话语总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幽默是智慧和才华的表现,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幽默的语句,就会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为活跃的分子,跳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课堂上,使用一些诙谐的语言,或者将一些笑话引入到课堂知识中去,学生会爱上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度过,没有大的学习压力,这是教师讲课的重要法宝。
六、注重语言的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是让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把书本知识照搬下来,直接丢给学生,学生只能不加理解地去死记,学习效率不高。如果教师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七、重视身体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身体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不仅能够把课本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还能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学生具有极大的勇气,积极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效率和质量。肢体语言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展现出教师的教学素养。用语言以外的形式来表达课堂知识也是非常有效果的,非语言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比语言表达更能抒发出人的感情,如果只是用语言来表达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肢体语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八、设计引人
入胜的导语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提出导语,导语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好的导语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精彩的导语是引导新的课程的开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源泉。好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九、设计有波澜的插入语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课程,知识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的讲课语气和方式都是非常平淡的,那么课堂气氛也会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学习了。在课堂中添加一些小趣味和有波澜的插入语,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结束语的设计要精湛,要把整个课堂的知识点串在一起,把内容概括到一起,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让学生对这堂课可以回味无穷,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束语的形式要设计成多样式的,能够打动学生心灵。
十、结束语
刑法学论文范文3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了心理现象,在许多闻名于世的古代学者的著述中都谈论到它。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同时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其目的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并发扬人性中的优良品质,以期为人类社会创造福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理念,虽未能随时代的变迁演化为科学的心理学,但是蒋干盗书、空城计等古典案例为应用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心理学谋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事水行政执法工作,更是需要学习和应用心理学。水行政执法,是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采取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以及对相对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的行政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是与当事人的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社会对水行政执法者的期望值提高,要求行政执法者不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熟练掌握水法律法规,还需要熟悉行政许可程序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技术标准,甚至了解法律的盲点、空白,在执法中注意的事项。作为执法者,都有着追求事业成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案件成功结案,当事人对处理结果能心服口服,因此执法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合格和胜任,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件起到有效的社会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案件实现执法者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全社会对水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水行政执法人员即背负着水事管理的责任,又背负着自身执法责任的压力,同时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也有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将心理学适当地运用在水行政执法工作,对缓解执法人员自身压力、提高执法办案质量都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而心理学越来越宽广的应用领域,也为更好地开展水行政执法提供了更多的可鉴之处。
2执法人员自身要有过硬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在前期的调查取证过程,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违法心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格多样化特征。违法当事人的行为也往往因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下的多种因素产生多样化的违法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其性别、文化氛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接触环境、气候、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阐述了违法心理的不同驱动力、成因、机理、不同的结果,揭示了违法动机支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违法动机的外在表现,其心理过程分析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指南。执法对象的违法心理动机类型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比较简单,概括包含:膨胀欲望刺激需求型、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型、虚荣心理满足型、嫉妒或报复社会型等。当事人在执法人员询问前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存在畏惧、侥幸、抵触、戒备、观望、对立等对抗性心理,也有可能出现摇摆反复的交替心理。询问过程中当事人努力通过观察执法人员的言语、态度来揣度询问的真实目的与证据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达到“两益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目的。谈话询问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有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焦点从是否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转变为推卸违法责任、减轻违法处罚,千方百计找关系达到目的。而当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后,当事人则表现出不满、抱怨、悲观、急躁甚至避世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将演绎心理表现的一切可能行为。
3通过学习行政执法工作的心理学常识,真正做到“知己”
行政执法工作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说谎与反说谎、掩盖与反掩盖的博弈与斗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心理学水平与应用能力的较量。那么执法办案该如何运用心理学谋略呢?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古籍更是提供了大量心理学谋略的案例教材。就行政执法工作而言,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根据办案前期的调查工作与违法第一现场中所获得的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完备的询问能力,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历史资料,在询问过程中准确把握各阶段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动态,积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学系统组合应对谋略,引导当事人按照预期目标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明确违法当事人的五个W与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什么事、方式),同时在询问后根据其心理发展,制定策略,使违法案件圆满得以处理。执法人员应当善于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种谋略制定有效措施,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办案生产力。
4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力量对比,力求知己知彼
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都应该作双方或多方力量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案件的顺利办理十分有利。一般而言,当事人的优势是了解违法活动的内部详情,具备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掌握违法行为的行业规则,甚至比执法人员还清晰水法律法规中的盲点。正如美军将领布莱德雷在阿登战役初期遭受挫折后所说“:我们现在打败仗,是因为目前不知道德军在哪个方面会犯错”。既然办案是一个双方综合力量竞争对决的过程,实质上决定我方胜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规定的时效时间内找出对手的软肋,利用它、打击它,使我方优势最大化。因此应该加强预期准备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能的多面手,强化竞争优势。
5针对当事人的心理软肋,灵活运用心理战谋略
行政执法的询问谈话是检验一个执法人员综合执法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心理战的试验场,作为办理案件的关键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整个案件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执法人员可以假装不知,通过聊天、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等方式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企图,努力做到消除对方恐惧,达到谈话双方的心理互动。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向当事人提出某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掩护谈话的主攻方向,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执法人员的主攻问题疏于防备,无法揣度我方的意图。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旁敲侧击,故意给当事人一点破绽,诱敌深入,步步进逼,使当事人不得不交代所有违法事实。
6适时减压,轻松快乐的面对行政执法工作
刑法学论文范文4
通过对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职业调查及在校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得数据确定发动机课的教学模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根据汽修专业需要培养的作为生产、服务、管理、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发动机课本的内容设置,实现课本知识与工作实际进行无缝对接,将课本运用项目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构建为八个项目。针对项目教师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授课。
二、教学实施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发动机课的课堂实施过程大致分为设计教学任务、制定项目分析案例、组建学习小组、行动学习、总结反思和形成评价六个阶段。其中,行动学习由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实施小组行动方案、课堂展示、经验交流、评估改进(反思)五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在这个行动学习循环过程中,教师要参与研究并适当指导。
(一)设计教学任务
这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成功设计教学任务,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该任务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从而主动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如何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并能适应团队工作?2.认真研究任务内容和过程,充分准备在任务中可能会涉及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3.布置任务时,如何使任务的介绍具有吸引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如项目《汽缸体检修》一课中,设计教学任务:一分析排气管排气的颜色;二分析故障原因;三汽缸体检修使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四量缸的步骤;五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汽缸体的磨损形式;六确定维修方法。先从观察视频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撰写教案和任务指导手册,准备工具:桑塔纳轿车发动机、工具箱、量缸表、螺旋千分尺。
(二)制订项目分析案例
这是行动学习课堂实施的基础阶段,教师制订项目要贴切,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互助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如要学习汽缸体的结构、各部分作用及故障现象和检修方法,则制订项目《汽缸体检修》,采取视频“排气管冒蓝烟”激发学生兴趣,再采取情景案例法引出任务:一客户将车开到修理厂说:自己的车油耗增大,动力不足,加速无力,排气管还开始冒蓝烟,请维修师傅帮忙给检查修理一下。经初步诊断是汽缸体发生故障,从而引出项目———汽缸体的检修。如要学习活塞环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故障现象和检修方法,则制订项目《活塞环选配》,采取视频“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提出问题:活塞环的工作环境、活塞环的可能作用、活塞环可能发生的故障。再采取情景案例法引出任务:一辆轿车发动机着车时,伴随有“啪、啪”的钝哑金属敲击声,加速时,响声加大,单缸断火后响声减弱但不消失。经初步诊断是活塞环响,从而引出项目———活塞环的选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可能发生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借助资料和网络完成。
(三)组建学习小组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根据任务要求,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完成任务,达到任务目标。
(四)行动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是行动导向学习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行动学习由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实施小组行动方案、课堂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反思)五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1.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在明确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后,小组成员便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详细分析学习问题,研究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详细分工。小组行动方案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学习目标等。如在项目《气门间隙的调整》中,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完成气门间隙的理论知识的整理、故障原因和分析的工作。学生进行首次分工完成资料查询和工单填写。2.课堂实施。包括课堂展示、经验交流、评估改进环节。如在项目《空气流量计的检修》中,学生在课堂上要动手完成项目要求,并验证自己的方案。①教师指导,学生演练。教师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方案最佳的一组来进行实车操作,其他学生观摩,同时找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有问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操作结束后,请其他学生对这组学生的操作过程给予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由操作的同学总结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对本次操作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最后学生对故障诊断计划进行整理修订。②虚拟练习,攻克难点。空气流量计的故障原因较多,可采用虚拟软件练习。教师设置的故障由易到难,让学生系统学习空气流量计的相关故障,尽快熟悉故障诊断流程,攻克难点。③实车练习,技能提升。学生熟悉了故障诊断流程后就可进行实车练习。实车练习由各组组长负责,按培训要求组织。教师只负责监督。④检查:考查学习效果。技能比武,检查效果。教师在车辆上设置故障,进行比赛,组内学生确定好分工,不同组进行监督并作详细记录。给学生发放评估单,让学生根据评估单的内容对操作的同学进行检查打分。教师巡视时予以详细记录,以便后期点评。
(五)总结反思
找出优点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找出他人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六)形成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的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或让学生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展示或汇报,通过展示和汇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评价学生的工作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型的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用方法去维修操作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后的教学效果
刑法学论文范文5
一、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
三、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四、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缺中侵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五、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学习差生中,因为不会,就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六、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七、竞赛活动中持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刑法学论文范文6
(一)重索取轻感恩
中国自古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数千年华夏主流文化儒、道、佛三教思想中,道德仁义、知恩图报、善恶因果的感恩理念备受推崇。而现行资助政策多为无偿资助,这种单方给予和付出,滋生受助群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的同时,极大地淡化了他们的感恩意识。由于资助方为国家和政府而非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不拿白不拿”的消极心态愈发强烈。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大学生而言,道德感的偏差与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二)重投机轻诚信
“不劳而获”的无偿资助形式带来资助目标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因自卑感表现出过度自尊而放弃申请;另一方面,贫困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基础信息可靠性较低,认定程序可操作性较差等客观原因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受利益驱使,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也来争当贫困生,这既造成了社会资助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也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诚信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实效。
(三)重受助轻自助
“单向输血”的资助模式,将资助和育人相分离,无法达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的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受助学生无法体会“来之不易”,不思敦品励志、自强自立,更无法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发展。高校的资助工作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加强资助后管理,让受资助学生实现自助,是高校和资助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述“三重三轻”的受助观恰恰反映出现行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助认识不全面、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社会参与度不高、手段和维度单一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出发点。高校资困助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体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价值旨归。而发展型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在资助育人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高校资助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过程支持、项目制为运作方式,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局,按照分级设置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一)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一理论更加丰富了资助工作的视角,它要求资助工作应跳出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解决现实社会中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多维度贫困”问题。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经济、心理、励志、学业、就业、成长多维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2.过程思想过程思想认为
教育活动中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阶段、活动环节,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式交往进行的建构性实践活动,是教育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按照这一理论视角,资助工作不应只以让资助客体受到公平奖励和资助为目的,而应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让资助客体完成主体教育目标的内化。这为资助工作提出了发展性、情境性、系统性的要求。
(二)构建原则与主要内容
1.差异化、个性化的以人为本原则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团体教育和个体关怀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心理发展需求,体现差异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突出“过程管理”理念。让受助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让资助的资金产生必要的效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尝试“点单式”“双向选择式”的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岗位选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互动、反馈机制,考核督促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生成长成才项目,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与“脱贫”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贫困生互助机制,如建立贫困生网上交流群、微信平台等实现助学、兼职政策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增强贫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学生个人校外兼职资源共享,实现毕业生离校前兼职岗位“接力”。
2.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多元资助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点在于将“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坚持育人为本的同时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做到“育助并重”,根据贫困生所面临的多重问题及其自身发展需要实施多元化资助,注重资助工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资助理念上突出“知识管理”思想。首先,使资助工作者树立广义资助、多元资助思想理念,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和学业指导、职业指导等相关理论应用到资助育人日常工作和实践中,拓深资助内涵,增强育人实效。其次,结合贫困生的基本需求,开展贫困生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主题活动,举办贫困生技能培训班,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以促进资助模式由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最后,将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贫困生帮扶和互助中,通过团体辅导、青春励志报告会等方式实现自助和助人。
3.权利义务对等的双向付出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原则在于改变“等、靠、要”的受助现状,通过双向付出的有偿资助,让学生明白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获得资助的同时通过实际付出来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并在受助的同时学会自助和助人,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资助方式上运用“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高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额度确定最低公益劳动时限和劳动目标要求,实现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同时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和自助意识。项目管理则主要通过建立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时,改变以往思想偏差,将感恩回报社会内化为自身需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