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言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言诗句范文1
1、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2、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来源:文章屋网 )
七言诗句范文2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也加大了对古代诗歌考查的力度,有“积累及运用”部分的默写考查,有“阅读理解”部分的古代诗歌赏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试卷的总分比例也逐渐增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诵读古诗,培养热爱学习古诗的美好情愫,培养良好的古诗文语感,培养诵读古诗的能力。诵读古代诗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初中古诗教学主要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读好古诗的句读
古代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又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诗歌的源头时代,诗歌是劳动号子,是歌唱的产物,有着其内在的节拍和韵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这种韵律和节拍: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兼以杂言。五言诗诵读基本以23节奏为主,有时也可以按212的节奏朗读。如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读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可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七言诗大都以223的节奏朗读,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读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五言、七言诗的朗读停顿远不止上面所说,还可以变化出其它节奏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按照诗句的意思进行停顿的原则都是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律来判断诗句朗读节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谓的规律,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灵活地进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出来还要多朗读、多体会,有没有读破句的现象,如有,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读准诗句的句读这个难题是肯定能解决好的。
2.读好诗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另一个难点,读出重音能很好地体现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凸显诗歌表达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再将规律运用于实践加以检验。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应该这样分析:国家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满目凄凉,到处长满青青的野草。“破”是残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构成鲜明的对比,极言沧桑巨变一瞬间,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溅泪”和“惊心”,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目睹京城长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满目的凄凉涌入心扉的真实感受的写照,只有这两个字读重音,才能强调出这个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状写作者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都需要重读,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多揣摩,多尝试,多总结,朗读重音问题虽有些难度,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3.朗读诗歌要注意语调、语气
除了需要注意停顿、重音外,朗读诗歌还需要根据内容确定合适的语调、语气。注意根据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选用升调、降调、平调及曲折调和不同的语气来加强朗读效果,渲染诗歌强烈的感情,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作者、朗诵者和听众的心灵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读懂古诗,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时,我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重点理解这样几个词语:“戟”、“销”、“将”、“铜雀”、“二乔”,在此基础上,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时还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个著名战役来理解:诗的前两句是叙述,从小处着笔。后两句是以小见大式的议论,表明一个偶然的原因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者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我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全诗,联系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最重要的客观条件“东南风”,进而感悟到诗歌所要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能力。
三、引导品味,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七言诗句范文3
关键词:格律诗;错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63—03
唐代以来的古诗,主体是格律诗。据统计,《全唐诗》57000多首,《全宋诗》254240首,其中格律诗占三分之二。因为严格讲究平仄和押韵,所以格律诗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平仄相间,高低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笔者承担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专业七届33个班级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任务,在讲授诗律章节时,采用了以创作促进鉴赏的教学方法。在学完格律知识后,预先公布咏史、写景等作诗命题,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创作,直观,展现谋篇布局、起笔构思、调整平仄、锤炼字句等作诗过程。总结学生律诗习作中的错误,有助于巩固格律教学成果,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一、平仄错误
格律诗最重要的是讲究平仄。以七言诗为例(五言诗则减去每旬的头两个字,以下犯孤乎和三平调论述类似,不赘),只有四种平仄类型:“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所有的诗句必须符合上述四种类型之一,遵守“一三五不论,两处必论;二四六七分明,两处不明”的拗救规则,避免“三平调”和“犯孤平”等大拗。
(一)犯孤平
所谓“犯孤平”是指格律诗七言诗乙种句的第三个字本应为平声字,如果写为仄声字,则乙种句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句尾韵脚平声字不算在内),这时不能以“一三五不论”来评判,而是大拗,救的方法是把本句第五个原本是仄声的字改为平声字。
例1:神州大地响春雷,华诞六十忆相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韬海忆英才。德才兼备擎天柱,万古楷模绝代魁。噩耗惊心狼鬼笑,哭声震地九州哀。(《忆恩来》)
例1为平起平收七律,首联对句为乙种句,第三字“六”是人声字,本平而仄,应当把第五字改为平声相救,但此句第五字“忆”仍为仄声,属于犯孤平错误。另外,颈联对句“万古楷模绝代魁”也是犯孤平。
(二)三平调
所谓“三平调”是指格律诗七言诗丁种句第五个字本应为仄声字,如果写为平声字,则句尾有连续三个平声字,这是古体诗专用的一种平仄格式,对于格律诗来说也不是“一三五不论”,而是不可救回的大拗,必须避免出现三平调。
例2:一帘翠绿忽满眼,昼昼蝉嘶离别时。顿恨光阴不予我,徒增马齿少年嬉。相思还忆豪言语,任尔委蛇吾敢驰。待及来年凤凰艳,不知盛放孰家枝。(《广外有感》)
例3:花城贰载居,久别两三归。露冷云山上,烟氲象塔围。雨飘风欲止,客绪愁渐肥。何处是归路,徒然唤式微。(《式微》)
例2是平起仄收的七律,尾联对句当是丁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倒数第三字“孰”是平声,犯了三平调错误。例3是平起平收五律,颈联对句“客绪愁渐肥”是丁种句,“愁”是平声字,也犯了三平调大忌。
(三)奇数句最后一字不为仄声
奇数句是指格律诗第一、三、五、七句,句末最后一字为七言诗的第七个字或五言诗的第五个字,按照“二四六七分明”的要求,必须是仄声字,第一句就押韵的除外。
例4:水碧山青鸟竞翔,木佳花妍鱼戏藏。四十五载育人路,数万人才声显扬。学贯中西历飓浪,德明尚行谁能当。莫轻广外尽为凰,谁道巾帼不胜郎?(《咏广外》)
例5:黄昏日落山中坐,凛冽寒泉自在流。红叶萧萧孤鸟鸣,梧桐簌簌草虫啾。世人皆怨冷风秋,吾甚爱秋宁静愁。慨叹诗人悲宇宙,吾生漫漫逍遥游。(《秋思杂感》)
例4这首仄起平收七律尾联出句最后一字“凰”是平声,大拗。例5颔联出句最后一字“鸣”,颈联出句最后一字“秋”均为平声,大拗。
(四)甲种句拗而不救
七言诗甲种句第六字本应为平声,但可以“不分明”,改为仄声后是大拗。这个大拗可以救,救的方法是把对句(乙种句)第五个字由原来的仄声改为平声。
例6:石人挑动天下反,铁马金戈出九州。碧浪银空定乾宙,朱家从此为明谋。(《梦明朝》)
例6是仄起仄收七绝,首句是甲种句,第六字“下”是仄声,大拗,下旬第五字“出”是人声,未能相救。
(五)二四六不分明
七言格律诗每句的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必须和标准相同,是谓“二四六分明”。只有两处可以不分明,分别是甲种句的第六字和丙种句的第六字,可以通过拗救来挽回。其余二、四、六位置的字均不能拗救。
例7:群芳香粉蕊,老树绿新芽。呖呖鸣雏凤,清音展风华。(《新生》)
例8:好雨多情沁新意,安能人面亦如斯。莫嘻贪醉桃花色,意恐相逢季兰迟。(《春雨》)
例9:青山桃李自云依,绿水相思涌碧溪。且看今朝薪火厚,雄起明日贯中西。(《咏广外》)
例7是平起平收的五绝,第四句是乙种句,但第四字“风”是平声,大拗。例8是仄起仄收七绝,首句是乙种句,第六字“新”应仄而平,第四句第六字“兰”应仄而平。例9是平起平收七绝,尾句是丁种句,第二字“起”应平而仄。均为大拗。
二、用韵错误
(一)首句不押韵
格律诗诗句的组合只有四种类型,以八句的律诗为例,分别是“A:甲乙丙丁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丙丁甲乙”、“C:丁乙丙丁甲乙丙丁”、“D:乙丁甲乙丙丁甲乙”,不能任意打乱甲乙丙丁句型的组合顺序。AB组合首联出句是平起仄收的甲种句,或仄起仄收的丙种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自然不需要押韵。CD组合首联出句是仄起平收的乙种句,或平起平收的丁种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般都要押韵。习作中发现有较多的cD组合首句却不押韵的现象。
例10:古来疆雪旧墙垣,百派四家华夏芳。八卦太极凝日月,咏春少林衡阴阳。切磋咤起贯虹气,胜负点止正仪堂。拳腿刀枪孰为上?止戈为武胜者纲。(《武心》)
例11:芳草雨连丝,轻风抚絮零。无言人欲泣,折柳远长亭。(《送别》)
例10是D组合的七律,全诗押下平声七阳韵,但首句是平起平收的丁种句,最后一个字“垣”属下平声十三元,不押韵。例11是D组合的五绝,全诗押下平声八庚韵,但首句是仄起平收的丁种句,最后一字“丝”属上平声四支,不押韵。
(二)出韵或换韵
格律诗要求全诗的韵脚字都属于平水韵里的同一类字,否则就叫出韵,不符合规则。而且韵脚字不能重复,不能换韵,只有古体诗才能换韵。
例12:雨露兰花闭,幽愁夜边生。独怜西山月,妍色自空流。道是人间泪,谁言儿女情。稀星摇欲坠,北望见苍凉。(《雨夜月》)
例13:明朝负箧向花城,收拾琴书作远行。飞梦珠江凭月啸,白云山上以诗鸣。细柳营中迈步开,霜风雁阵卷秋来。借他师旅威严气,壮我岭南学子怀。(《负笈羊城杂感》)
例14:端午佳节粽飘香,虎符浴兰邪除遗。龙舟竞渡粼波上,鼓浪劈鸣声洞天。亡破家国归汨江,辞微义廉耀万年。魑魅诽谤秦吞楚,愤懑离骚气一时。(《端午感怀》)
例12韵脚是“生、流、情、凉”,分属下平声八庚、下平声十一尤、下平声八庚、下平声七阳,完全不押韵。例13首联和颔联押下平声八庚韵,颈联和尾联又押上平声十灰韵,属于换韵。例14首尾联押上平声四支韵,中两联押下平声一先韵,这种韵脚叫抱韵,是诗经常用的一种韵例。以上三例均不符合格律诗要求。
(三)用邻韵
邻韵是指平水韵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如上平声一东和二冬,上平声十四寒、十五删和下平声一先,上平声三江和下平声七阳等。格律诗不许押邻韵,只有首句人韵时例外。
例15:雾绕白云万仞峰,斑斑亮点映丛松。放眸止步览城小,举手逍遥绝顶峰。伫倚栏杆当眺望,一腔热血憾无穷。磅礴大气独称霸,傲立峰头顶烈风。(《云山行》)
例15是仄起平收七律,全诗韵脚是峰、松、峰、穷、风,“峰”是上平声二冬韵,其余韵字是上平声一东韵。颔联对句也押“峰”,就是不允许的,属于出韵。而且该诗首句韵脚已用“峰”字,属于韵脚字重复。
(四)凑韵脚
凑韵脚是指为了押韵需要,不顾意义和语法,硬从平水韵中抽一字作为韵脚,通常言不成义,生硬龃龉,在初学者诗作中最为常见。
例16:木棉生南域,逢春绿意浓。花开无片叶,最是惹人彤。枝末高高挂,行人猜影踪。不图姿色耀,只为展颜容。(《咏木棉》)
例16为吟诵岭南木棉之作,全诗平稳流畅,本属尚佳。可惜颔联对句“最是惹人彤”浑不可解,“彤”明显是凑韵脚。
三、节奏错误
节奏是诗歌按意义朗诵时停顿的节拍。格律诗的节奏有两种形式,对五言诗来说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例如“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对七言诗来说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城上—高楼—接—大荒”。律诗节奏符合这两种形式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否则读起来就会感觉特别不顺,像散文或顺口溜。
例17:碧溪萦绕白云霁,望语心浮谷围中。劲树千层凌皓月,横山万壑揽飞鸿。心怀傲骨明德志,臂振云霄浩瀚功。只待长风破层浪,何须散作九秋蓬?(《学在广外》)
例18:遥忆征人出,秋风落叶菲。吾衣带渐落,只盼两相依。(《秋思》)
例19:黑白间悲剧重现,死生处怨恨难平。(《观(南京!南京!)有感》)
例17是首七律,首联对句“语心”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人工湖“心语湖”的简称,“谷围”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所在的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的简称。这一句按意义读来是“望—语心—浮—谷围—中”,节奏形式是“一二一二一”,感觉非常别扭。例18是首五绝,第三句按意义读是“吾—衣带—渐落”,节奏形式是“一二二”。例19是七律中的两句,节奏是“黑白—间—悲剧—重现”、“死生—处—怨气—难平”,以上各句都不符合格律诗的节奏。
四、词汇苍白
格律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我们写作格律诗,实际上是模仿古人在进行创作,要尽可能使用典故和古汉语词汇来表达现代概念,表达也要符合古汉语的语法。用格律诗的形式讲述现代生活的内容,有时难免要使用现代汉语词汇,但要尽可能少。从学生习作来看,有些过度使用普通话词汇或者生造词语,使得诗作显得过于浅白或者扦格不通。
例20:齐聚云山下,水珠同饮尝。会盛气澎湃,友谊勿相忘。羊五把福降,木棉芬且芳。携心共飞舞,明日尽荣煌。(《亚运颂》)
例21:虎扼龙川傲东海,千秋岁月踞寰瀛。彭仙气泽大汉魄,将帝尽呈飞杰英。苏北领军鲸海涌,四城同建劲风泓。万年丰韵蔚彭地,今世风云腾紫京。(《咏徐州》)
例22:学府满馨德,书声沁静弦。谁知路途远,日夜作劳燕。晚沐暖风送,忧思心未眠。末途岂穷路,寄盼白云天。(《忧途》)
例20是写广州亚运会的五律,“友谊”、“相忘”都是普通话词汇,“饮尝”、“荣煌”还是生造出来的。“水珠”是“珠水”的倒置,“羊五”是“五羊”的倒置,为了平仄合律的需要太多倒置使人莫名其妙。诗中还使用了把字句,古代是没有把字句的。例2l七律歌咏徐州历史,全诗平仄合律。颔联对句意思是说徐州英才辈出,可“将帝”、“飞杰英”是作者生造。例22描写大学学子的心思,首联对句“书声沁静弦”浑不可解,经询问作者,才知道意思是朗朗书声沁入学生安静的心灵,属于凑韵脚而硬凑的。
五、错误原因及教学策略
从学生诗作错误出现的频率来看,第四种类型“词汇苍白”是最多最常见的。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应当读一些国学典籍。提高古典文学修养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全解决学生的积累问题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可以指定几种诗集让学生在课外背诵阅读,比如适合初学者的《唐诗三百首》、《王摩诘集》、《杜诗详解》、《李太白集》等。另外,学校也要出台《必读书目》一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平仄类型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辨别平仄的方法,尤其是入声字的辨识。可利用普通话语音演变规律倒推,利用方言语音类推,利用音节拼合规律强记等方法解决。古诗中常见的人声字并不多,大概只有不到五百个。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使用谐声的办法来加强类推和记忆。
节奏方面的错误主要是受现代诗的影响产生的,现代诗的表达很自由,除了押韵以外,没有太多的约束。古体诗虽然在平仄、用韵方面的要求比格律诗要宽松许多,但并不好写。汉魏古诗风格苍凉雄浑、古朴典雅,需要更高的眼界和气魄才能达到,不是放送格律就行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先学格律诗,再写古体诗。初学时,还可以拿着平水韵来构思,这样就不会出现出韵、换韵的错误。
七言诗句范文4
回家以后,我与同样敬仰巴金的母亲轮流看完了这部反思大篇,为书中尖锐鞭挞“”、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勇气深深震撼;一个由衷的愿望从心头升起:我要为老人家写一副传颂后世的对联!
1991年,我将自行编辑的三十七篇《随想录》集粹目录送巴金过目,老人家一边认真看,一边赞许说:“嗯!这些文章都选得不错,确实是我写的重点!”得到巴老的首肯,我格外高兴,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就去武康路巴金寓所看望他。
巴金是文学泰斗,思想巨匠,平日生活中却不胜健谈,更多爱听我“叙说时事”。我知道老人家关注时局,心忧天下,每次探望前便做足功课,将媒体不公开披露的有关要闻编成提纲向他细述,常常“互动”到心领神会,共同微笑;渐渐地,我触摸到老人家一颗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博大爱心。
1992年华东地区闹水灾,巴金用颤抖的手签名义卖他的《随想录》筹集灾款;1993年到他去世,他向“希望工程”、“红十字会”、国内外各项灾害捐款数十次,款项数百万;而在中国作协,他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位不领工资的作家和主席,他很早坦言:作为人民的作家,应该扎根人民,面向人民;当国家困难时,他一次次慷慨解囊……
与此相反,他的个人生活惊人简朴。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穿的衣服就是一两件普通的上装和外套,吃的饭菜就是一个馒头、一碗米粥、两片咸蛋和一碗四川豆豉;若非亲眼所见,真难想象这样简单的素食,竟供养着一颗如此伟大的心脏。
1994年巴金九十诞辰,我写下酝酿已久的七言诗《赞巴金》,前面四句是:“九十完成《随想录》,一生写下是非篇,高瞻远瞩看世界,深入浅出剖心肝……”
1995年11月25日,我将以上诗句提炼成一副七言对联,也是我生平第一副嵌名对联送给巴金:
巴山蜀水育方寸
金笔巨书照玉寰
七言诗句范文5
一、教师教研活动中研教具
(1)教师先会用,方能起到指导作用。知道有这样一种教具,并学会使用,才能指导学生来用,这是对教师使用教具的最基本要求。在教师研教具的过程中,对新老教具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验学用,从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实验的方法,还探讨性地理解设计实验教具教师的设计意图,真正把握住教具的使用方法,懂得它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为提升自己特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次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发挥自己智慧和能力的空间,更对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拓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2)教师能熟用,才能在教学中突出特色。通过这次教具的研讨活动,不仅让我们任课教师熟悉了每一种教具,而且将3~6年级的所有教具所演示的知识点,全都巩固性地学习了一遍。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做好了更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实验室是我家,东西在哪我知道,拿来就讲我能行,教学一线会熟用”。
(3)教具改进自制,展现创新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利用物体浮沉实验盒中的教具做实验时,连接U型管与液体内部压强器的导管太短了,我们就去买管加长;潜水艇的气室下沉时用注射器注水,上浮时用注射器注气实验,改进成用气球效果更明显。四年级科学课在讲电磁铁的特殊性质,改变电流方向与改变线圈的绕制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改变电流大小与增减线圈的数量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时,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告诉笔者太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也是这册书的教学难点,笔者就自制了教具,并结合四年级电学涉及的内容做成了“电的现象实验箱”,既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了电磁铁的特殊性质,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在北京市教具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教师亲手制作一些教具,既节省经费,又很受孩子们的喜欢,这真是成功与快乐交融。
二、让学生研教具
校本课程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使我们使用教具的机会、创新教具的机会增加了。让学生来玩儿教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洋溢出极大的兴趣,教具在他们手中,就是玩具,但我们却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
(1)互学。它侧重满足学生多样性、差异性需求和其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兴趣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动物、植物、人类、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简单机械、土壤、水、空气、地球与宇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实验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孩子们带到了那神奇的自然世界中,让他们在快乐中认识世界。在学习中,学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是能够解决的,就像在使用“力与机械演示实验箱”中:①杠杆固定轴设计得不好,有的学生就从家中找来了穿钉,拿来了大号水泥钉和胶皮垫,胶皮垫代替螺母,使组装又快又好;②轮轴上不容易挂钩码,学生设计了绳钩;③使用斜面和尖劈都能省力,学生找来了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还让最有力气的学生夹住卡子顶入尖劈进行游戏,使学生从中学到了创意和活学活用的道理。
(2)实验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整节课堂,我们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围绕引导探索教学模式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结构进行,先由实验提出问题,怎样解释现象,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的方向。研究目的明确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验证性实验,并总结出知识点,在整堂课中,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引导孩子们做有益的、适合他们年龄的有趣实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例如比一比“谁懂得知识多”,利用实验仪器讲知识活动;“我为大家说道理”的现实生活现象分析,使研教具的校本课程成了孩子们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利用教具开设个性化课外小组
生命是独特的,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是黯然失色还是光彩夺目,关键在于其个性能否得到最自由的张扬,自我能否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没有个性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放飞,创造性也得不到孕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强调培养全人的同时,也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创造利用教具开设个性化课外小组,给了师生实现这一理想的、更便捷的机会和条件。
(1)做实验,学生的“真正需要”。不能让教具在仪器室中睡大觉,在课外小组活动中,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课上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在多次的尝试中,他们还会发现许多更新鲜的现象,更有价值的改进和更新颖的组装形式,在这些喜爱动手实验的孩子们面前,教具就是多功能超级玩具,总有新奇现象出现,总有新的收获,这也是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2)利用教具,创设科技氛围。“会跑的玻璃管”“能吐气又能吸水的瓶子”一听就让学生着了迷,这是“大气压力实验盒”中的教具展现给学生的神奇现象,要解释道理比比谁懂得知识多,快从书里找答案,为孩子们创设了科技探究的学习氛围。
(3)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设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从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度极高,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条件,同时降低了知识难度,更易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理解。
四、实验器材管理是培养学生养成性习惯的机会
保护、维修、保管与整理实验器材是教师最不好做的工作,疏忽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麻烦,课前排好小组,实验课上先学使用说明书,带领学生讨论怎样保护仪器,为什么要保护,我们能做到什么等,让学生在心里形成自己是主人的思想,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养成实验动手前大家数个数,实验完成后大家再数一遍,做好零件按位置放好,以防丢失。习惯是通过大量重复的过程才形成的,要让学生自己来共同重复,才能督促所有的人。一旦形成,收获的是快捷、统一、完整和成功。正是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用、保护、维修、保管与整理,养成习惯的全过程,才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责任意识是多么的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
七言诗句范文6
关键词:古小说;文言小说;存诗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05-02
一、古小说的存诗情况
程毅中在《古小说简目》中说“古小说相对于近古的通俗小说而言,称为子部小说或笔记小说”。根据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来看,古小说是指唐前的小说。而黄霖《古小说论概观》中认为古小说等同于古代小说。相对白话小说,古小说时代较早,文体较古。本文将以鲁迅先生的定义为准则,以唐前的文言小说为研究对象。在这个小说发展的初级阶段,诗歌这个重要的文学载体,它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小说的存诗上接《诗经》《楚辞》之遗韵,下启盛唐诗风之先端,为小说增添了许多美感,也推动了古小说的发展。
古小说被保存下来的不多,参看了程毅中的《古小说简目》,宁稼雨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和袁行霈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以及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唐前的文言小说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燕丹子》、《博物志》、《小说》、《列异传》、《鬻子》、《世说新语》、《异苑》、《拾遗记》、《汉武帝洞冥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海内十洲记》、《神异经》、《西京杂记》、《旌异记》、《集灵记》、《冤魂记》、《因果记》、《冥祥记》、《补续冥祥记》、《感应传》、《齐谐记》、《续齐谐记》、《幽冥录》、《搜神记》、《荀氏灵鬼记》、《孔氏志怪》、《志怪》(祖台之)、《研神记》、《神录》、《近异录》、《述异记》、《古异传》、《启颜录》。虽然有些小说的原本已亡佚,但在后人的辑佚中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古小说中,依然有一些诗歌被保存下来。
根据诗歌总集对古小说中存诗的辑录,我们得知古小说存诗的一个大致情况。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具体情况如下:《穆天子传》存诗5首,《搜神记》存诗8首,《汉武帝内传》存诗3首,《世说新语》存诗8首,《拾遗记》存诗6首,《异苑》存诗4首,《周氏冥通记》存诗6首,《山海经》《燕丹子》《博物志》《汉武故事》《西京杂记》《续齐谐记》《幽明录》《述异记》中也散存着一些诗,只是数量不多,每部古小说中存诗一首。而且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还收录了一些古小说中歌、谣、杂辞,虽然它们不是完整的诗,但都具有一些诗的特征。
二、古小说存诗的具体分析
古小说中的存诗具有多种体裁。《穆天子传》、《燕丹子》、《山海经》中的存诗创作时是明显受《诗经》影响的,通常都是四言诗,而且有重叠递进的句式。而汉代文言小说的存诗又多受骚体赋影响,常使用带有“兮”的语句,而且抒情性很强。魏晋时期文言小说的存诗既有受《离骚》《楚辞》影响而创作的骚体诗,也有受《诗经》影响的四言诗,还有受《古诗十九首》影响的五言诗,但《拾遗记》中的存诗却是七言诗,这也是唐前文言小说存诗中仅有的七言诗。早在曹魏时期我国的七言诗就已经成熟,这也是文人七言诗对文言小说存诗的一个重要影响。而南北朝时期的存诗也多为四言和五言诗。古小说中存诗体制多样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发展很活跃。
古小说中的存诗题裁也是具有多样化的。有仙道色彩的诗歌,在《汉武帝内传》中这类诗歌居多,小说使用了大量的赋文来描写求仙问道的玄幻物象,铺张扬厉,用丰富炫彩的语言营造了仙界之盛境。而文本中的存诗也有此特点,诗赋文的结合使文言小说的故事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了一体。也有抒发爱情的诗歌,《搜神记》中的《崔少府女赠卢充诗》则是借助诗歌描摹人物风貌,来增强抒发的情感的。吴志达说它“文字朴素清俊,而情深义真”是“魏晋时代极好的五言诗”。也有写民生时政的诗歌,《黄竹诗》,这完全是一组哀民诗,穆天子以诗言志抒情,寄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向。虽然古小说中存诗的题材没有文人诗那么发达,但是也足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迅速发展对古小说引诗具有促进作用。
古小说中引入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增强小说的抒情性。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点。中国古代的小说在描写人物风貌,自然景观时不像西方小说那样刻画得很详细,而是往往以诗歌的形式粗略地临摹状貌以获取神韵。在唐前文言小说中借助诗歌粗略地描摹自然景观,以增强故事情节抒情性和读者想象的存诗很多,如《拾遗记》中的《娥皇歌》,《汉武帝故事》中的《秋风辞》,《拾遗记》中的《招商歌》等。《穆天子传》中就借助诗歌描摹自然景观,以便增强所要抒发的情感,从西王母与穆天子之间的一组对答诗来看看《穆天子传》中的存诗特点。《白云谣》前四句都在描写景物,苍茫的大地间,高耸的山峰与白云相交融,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隐现出悠长的道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寥廓的意境。最后一句则倒出了殷切的希望,虽然世事无常,但仍希望能再会。这些存在于古小说中的诗歌内容很简单但很纯然,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在古小说存诗中也有一些叙事性强的诗歌,它们平铺直叙,有些甚至是很口水话,但是依旧为文言小说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审美艺术。这类口语化很强的诗歌在《异苑》中较多,大概与小说文本内容是记录怪异之事,而且篇幅都很短小有关。《搜神记》中的《紫玉歌》叙事简练,却能把诗歌与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增强了小说本身的故事性。因此,无论是借助诗歌描写人物风貌,自然景观,还是述说故事,都是为了增强古小说的抒情性和叙事的艺术性。
古小说的存诗依附于小说文本,它既向着文人诗发展,但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三、诗歌与文言小说的关系
闻一多的《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持了那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由此可见,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正是受到《诗经》《离骚》和楚辞的影响,在文言小说的叙事中开始出现了一些诗歌,使叙事增加了抒情化。
古小说受诗骚和史传文学影响很深。陈平原认为中国小说是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的产物。而吴士余也认为“中国小说文体的产生和演变,始终受着史传叙事文体与抒情文体的影响。”古小说的产生与史传文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古小说中出现诗歌也正是受此影响,这也是小说文体和诗歌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首先,小说中诗歌的运用就是直接受诗骚这个抒情文体影响的,而且文言小说中诗歌的产生也是对我国诗歌这一主流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穆天子传》中的五首歌谣和《燕丹子》中的《琴女操》就是深受《诗经》影响的,这些诗歌引述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作者再对语言进行加工,使小说的情节更具有韵味和诗味。此外还有《搜神记》里的《淮南操》,《西京杂记》里的《黄鹄歌》都是受《离骚》的影响。此外,我国的小说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被列入了“诸子略”中,此后小说在目录学中一直都在子部和史部中,而《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依然在子部中。由此也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与先秦诸子散文关系密切,特别是先秦叙事散文对文言小说的影响很大。受到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文言小说和小说中存诗呈现出一种韵散结合的特征,诗歌的抒情性和韵文化也经常在文言小说中使用。而且唐前文言小说中的韵文和骈文是很发达的,语句措辞精美,多用对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经常使用,由此也可以看到先秦诸子散文中语言的押韵,节奏还有抒情性对古小说语言的诗化是影响很大的。古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骈文和韵文,把小说的语言赋予了诗话的特征,而且文言小说的散文化语言也为诗歌渲染了诗意的氛围。
古小说中引入诗歌是受了史传文学借《诗经》成句而歌的影响,只是到了汉代,又受到乐府诗和辞赋影响,因《诗经》成句而歌就走向了文人诗的转变。小说中的诗歌是受小说的具体情节制约的,它依附于小说;而文人诗的引经据典是为作者的抒怀寄情服务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的诗歌是以作品人物出发的,而不是从作者的角度。尽管文言小说中的存诗与文人诗有差异,但是小说存诗不仅展示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而且使文言小说的内容雅化了。
在《燕丹子》中还有两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虽然是小说中的诗句,为小说渲染了一个很悲壮的离别画面,这两句诗还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在秋风萧瑟的清晨或是黄昏中,荆轲在易水边与太子丹告别。在这个画面中,一个“寒”,为离别的场面渲染了悲凉,表达出了离人的痛楚和决绝。这个环境的描写也为整个小说奠定了一个凄凉的氛围,似乎使读者能隐约感觉到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局。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环境的描写,都是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而文人诗引用历史典故是诗人寄托情怀所需,例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昔日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今日骆宾王亦在此处送别友人,虽然都是送别,但两首诗的侧重是不同的。《燕丹子》中的两句诗是为了渲染故事情节,是为小说的具体情节而服务的。而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诗人借这个典故来抒发自己苦闷情怀的。
但古小说存诗又受到文人诗的影响,而有些文言小说的作者又是很有名的文学家,例如《续齐谐记》的作者吴均就在诗文上很有才华,他的诗文清拔有古气,自成一体,形成受当时世人模仿的“吴均体”,他的诗是文人诗,但在小说中也有存诗“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第1009页)委婉的表达出男女主人公之间那种无法表达的情感,使小说本身增加了无尽的抒情性,这就使文言小说存诗具有了文人诗的特征,大大提升了文言小说的艺术性,也使文言小说达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审美诉求。作者使文人诗进入文言小说,就是为了使小说诗化。甚至有些文言小说的存诗跟文人诗是相通的,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徐震《世说新语校笺》第134页》)这首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是作者刘义庆直接借鉴了曹植的《七步诗》,这正是小说存诗对文人诗的直接引用。
总之,古小说存诗虽然与文人诗有所差别,但是受到史传文学和诗骚影响的小说存诗在唐前文言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把诗歌和小说相结合,发挥出了诗歌的极大功效,也让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得以审美艺术的提升,使文言小说诗化和雅化。
参考文献:
[1]程毅中.古小说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2]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154页.
[3]王运熙.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4]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53页.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
[7]朱一玄等.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8]王根林等校.汉魏六朝笔记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