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专业范文1
文/李凡伟
摘要:本文就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校企合作进行探讨。职业院校探索和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为: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为教师的业务锻炼和业务提升搭建了平台;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形成稳定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基地顺利运行。
关键词 :校企合作?体系创新?教材改革?锻炼平台?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按大纲,教学过程靠灌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以致学校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发生“技术人才荒”的尴尬局面。职业院校探索和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破解学校和企业技术人才供求矛盾的有效方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思考: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
成立由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跟踪电气技术发展,定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本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气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理念为办学主线,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国家统编的教材,由于国家统编的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学内容较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致使有些内容学而无用,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打击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材改革应该遵循“以产品带教学”、“以实验带教学”、“以技能带教学”的原则,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确立的教学体系,以教学模块为单元编写出版相应的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三、校企合作,为教师的业务锻炼和业务提升搭建了平台
通过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校采取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专业能力水平得到回报;专研能力提高更有动力;教师亲历实践有利于教学内容实用;同时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各专业教师通过进厂学习锻炼,业务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形成稳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为企业储备大量的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小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力,企业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他们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定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基地顺利运行
电气专业范文2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1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4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5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改革的探讨
1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3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四、结语
电气专业范文3
关键词:电气;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78-02
现阶段各个高校电气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包含非常多,但是实际上与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专业技术发展不相匹配,培养新型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进行了电气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然后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改革,最后进行了评价机制的改革,并相应设计出了新型的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电气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具有前沿性,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更突出,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2]。
一、优化电气专业课程体系
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电气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学时、课程内容三方面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突出电气专业教材的实际应用性,在原有的教材体系基础上更新或者重新选择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实用价值。
2.注重电气专业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突出电气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性人才。
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原有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或更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增加实践与企业实习的学时数,从而达到合理分配有限的学时的目的。
4.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环节,删减或增加相关电气专业课程,根据市场调查和就业情况,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增设对学生就业、考研有用的课程,而对一些课程安排学生课下自学。
(二)调整电气专业课程学时
由于各个学校电气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对于人才需求要求,需要对电气教学学时进行改革。
1.对于“电机与拖动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原来是56+8学时,但是对于非电气专业仅仅在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用到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部分,所以可以删减学时,变为32+8。但是“电机学”作为电气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原来是64+12学时,可以适当删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变为56+16,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2.对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可以适当删减5―8学时的课程,增加综合实验学时。
3.对于“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可以变为自学课程,不作为必修环节列在教学计划中。
4.对于“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课程目前的学时数基本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学时数暂时不变。
(三)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电气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具体如下。
1.保留大一、大二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对于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内容讲授保证的基础上,可以对授课学时进行删减。
2.修改专业基础课内容。对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保留,教学学时删减,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直接进行删掉,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自学[3]。
3.新设一些专业课程。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等适合专业认证发展的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性更强,对于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证[4]。
4.增加专业认证课程。为了更好地和当今社会接
轨,培养一批新型卓越电气工程师,学院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认证,增加“工程预算”、“工程技术”等门课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实施,形成专业评估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专业评估的完整流程,使学生成为新型的专业人才[5]。
二、建立专业特色实践模式
结合电气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从培养专业应用型和卓越复合型人才出发,对实践、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形成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构建新型实验模式
1.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环节。由于专业课程实验基本上学时都比较少,不可能每个理论知识都有实验环
节,对于原有课程实验内容和学时可进行调整,增加整体实验学时数,减少理论的学时数,适当删减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在每门专业课程中增加一个或两个设计型实验,例如“电力电子电子变流技术”课程,可以增加光伏电源设计实验、车载电源等设计性实验,并让学生课后进行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对于每学期期末增加多个知识点融合的综合设计实验环节,把几门课程实验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门课程的相关性。
2.加大“自主学分”实验学时。在原有获得本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及各项实践环节的所有学分
外,增加自主实验学分,自主学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校内自主学分,一部分校外自主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内自主选择课程实验,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3.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我院引进了美国国家虚拟仪器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在Measurement & Automation Explorer软件平台上使用NI myDAQ和NI ELVIS II实验设备。此设备可以测量温度、压力和音频等,并能充当各种仪表,如数字万能表、信号发生器、计数器/定时器和示波器等。并在每个电气实验室配套计算机设备,配套了虚拟仿真软件,这样学生在原来课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例如可以进行可变电源实验编程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建立一种新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4.建立“新与创业实训”校企实验基地。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前沿的电气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把所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在一起,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校企联合的实验基地,聘请企业和校内资深的工程师和教师在基地进行指导。学生在整个大四一年都可以在实验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其余年级的学生可以定期去实验基地创新与实践,并进行创业,建立新型的“创新与创业工艺实训”实验基地。
(二)建立新型实践模式
1.实施创新与创业实践模式。目前学校一年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小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隔年开展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大挑战杯”,同时还开展一些其他形式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后自己进行创新创业,加深其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并和现阶段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相接轨。
2.推行竞赛模式。目前学院每学期开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竞赛、NI虚拟实验竞赛,
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在比赛中发现不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集体配合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动手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的更种专业知识考试与技能竞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新型的“产学研”毕业设计模式。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程项目中去,把毕业设计从单纯的设计环节逐步与生产实际、科研工作和学生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认识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改革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是实践模式的改革,最终只能用评价考核机制来验证,而且必须应该重在日常考核,教学、实验、实训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
(一)确立新型“圆圈式”评价关系
(1)开展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2)开展学生与家长的评价网络平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孩子的心中地位;(3)建立师生互评、家长与教师的评价机制,大学生学习是远离家长看管的学习,家长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是询问教
师,所以必须建立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机制。为了了解每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也必须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让学生乃至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形式上形成多渠道的评价体制,建立一个共享的评价平台。
(二)实行新型考核方式
增加能力和认证考核方式,学院申请了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考点,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获得技能证书,
同时每门课程增加实践内容考核,其占总课程的成绩的40%,在原有学分基础上增加了自主学分,这部分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四、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两个目标: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2)两个结合:校园实践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校企联合基地的建立,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三个坚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坚持激励创新、发展个性、注重素质。(4)一构建:构建卓越电气大学生网络平台体系,设置学分制度和专业认证制度,并纳入电气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通过对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模式、评价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学院的电气专业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卓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还要不断完善实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 代商贸工业,2012,(2).
[2]伍宸.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风险分析及控制[J].现代 教育管理,2015,(4).
[3]彭梅香.《工厂供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余高 专学报,2005,(2).
电气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电气专业;企业文化;项目化综合实训;职业心理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够立即进入工作角色。通过调研得到: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精神,提高高职电气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性,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岗前综合训练。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也得到高度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做好岗前综合实训呢?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认知与知识结构上讲,高职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其在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基础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学习,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强。从学生情感的特点上讲,有轻微的抑郁症状、丰富而强烈的社会感情、微弱自卑、孤独、焦虑、困惑等,这些往往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也偏重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导。从意志品质上看,高职学生相对缺乏毅力,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强。学生往往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但是不会克制自己,让自己做该做的。
现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学历更看重能力和职业素质,而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据调研,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反映社会就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的强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无疑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怎样做好学生在毕业前的综合素质的强化问题。
二、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功能分析
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不能够从课本中教出来的,必须经过实践不断锻炼成长才能培养出来,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有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接触与学习高新技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等。
我校电气专业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为了加强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我校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并且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如MPS实验室和三菱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适应社会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展开技能操作、产品制作和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高职电气专业岗前综合实训实践分析
1.岗前企业文化的培训
(1)培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对高职学生具有特殊意义的、与企业及其文化密切相关的特殊的文化素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这是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和紧密相关的。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理解个人在企业的角色以及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学习的差异、企业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差异,企业人际关系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地融入企业,对企业增加亲切感和使命感。
(2)培训企业文化的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重要特色,不同企业的文化各具特点,丰富多彩。在岗前培训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企业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岗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企业,建立正确的职业观,管理和规范个人在企业的行为。对于我们部分学生能进入企业岗前实训的,企业会对我们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企业培训会采用如故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拓展训练等容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培训活动,潜移默化的将企业文化传给了学生。对于在校生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不断加以培养与训练。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一个专门的相关企业文化展览专栏,专门介绍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收集有一定企业文化基础的企业内部文化刊物,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容。平时在实训场所张贴一些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和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方式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既体现了职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品质,同时又把岗位与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和管理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来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观、发展观以及企业对人才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加深对岗前培训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将岗前培训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收到真正的实效。
2.岗前电气专业技术的项目化训练
实训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对电气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岗前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并在自行设计的实训设备中得到实现,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目的。
各高职院校将毕业生都送到企业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实训,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将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约束。那么,在校园里我们有效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做好毕业生岗前专业技术综合实训,显得尤为重要。据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已相当重视岗前的综合实训,并且具有岗前的实训环节,仿真岗位的专业培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完整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及技巧。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将4年所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技术融合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实训条件,通过电气自动控制项目化综合规范的训练,从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工控组态与PLC控制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即:通过一个典型电气控制项目,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控制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调试,故障排除;再将原继电器控制电路图,改装成PLC控制为主的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编程下载调试实现同样的功能;模拟现场的工艺流程,用工控组态实现上位机对PLC的控制,实现自动工控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
(1)用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气电路,学生重新温故并掌握一般高低压电器设备的使用常识及维护;各种电器组件的安装及安装规范;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及操作规程。了解掌握高低压电器、测量仪表等配线工艺及安装工艺;各种电器组件及电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方法及技巧。
(2)用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训练,进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练习,同时在熟练掌握现有实验基础上,学生利用上位机,使用三菱FX2N系列软件编程,进行自行设计实训的开发与调试。
(3)用上位机与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对组态软件的框架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能组态一些简单的工程项目,熟练应用组态软件中的各项功能;能根据工艺现场要求熟练制作动画流程。
总之,高职电气专业进行典型项目化综合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对电气专业技术的整体理解,而且对4年所学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能起到一个巩固并提高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将现代先进的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得以初步训练。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学习新技术能更快的理解并接受,能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化。
3.岗前职业心理素质训练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积极心态、沟通技巧、面对压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几方面。通过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是解除学员各种焦虑、疑惑、自大、自卑甚至恐惧的消极心理,树立起积极职业心态,坚定成功信念,从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心态问题;使学员掌握沟通的基本技巧,促进与上下级、部门、同事之间沟通的能力,创造信任与安全的工作氛围;使学员学会改善情绪、抒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会变压力为动力,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获得自己理想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团队成员,如何塑造优良的团队精神,如何在团队中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对学员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培养,其中既包含思想观念、思维的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使学员能充分应用沟通技巧,工程技艺及时灵活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新问题,做到既不违反原则,又不损伤人际关系,同时又妥善地完成任务。我们在班会课或职业素质指导课上,采用课堂案例分析的方法,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范文5
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意义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战略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有学者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要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而优质足量的工科学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将沿着“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路径行进,科学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主旋律。河南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优秀的电气人才作为发展后盾。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如何让专业更大更强,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该院专业建设为实际,对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工科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既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同时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大多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背景,在工科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普遍反映出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不能快速上手等问题,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需要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构建适于工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必须要有配套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气专业,如何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从工程能力培养角度去考虑,必须要有工程化的教育视角,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求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上,与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对接;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工程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合理的调整实验项目,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开展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按专业方向形成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
注重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
在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充分调研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共赢模式,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本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企业发展和生产实际,与学校联合制订模块化培养方案,将学校强调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和企业强调的专门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去做,通过企业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从科研转化教学的视角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要制定好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科研转化教学作用,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将科研成果引进课堂,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人到教学实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学科的发展情况、生产一线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强化其工程运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质。
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来看,要建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借助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营造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并逐步实现学校工厂化,工厂教育化。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电气专业范文6
关键词:建筑电气;消防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 A
1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规范
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的规范主要有:1)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规范》;2)行业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3)专业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以上几部消防设计规范中,只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是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其他规范均属国家标准。对于设计者来说,强制性的规范必须遵守,部标或者行业标准须服从国家标准。
2 消防配电的设计问题
消防过程中,外电源如果突然断电,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将带动所有正在工作的消防设备自动启动。但是,发电机的功率最多只允许带50%的负荷,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发电机组很有可能熄火,不再发电。解决办法是可对消防设备进行分批起动。
兼供防火卷帘的应急照明电源容量的计算, 应取这一回路中全部应急照明的负荷,加上电动机功率中最大的一组防火卷帘的负荷。因为所有防火卷帘不会同时下降,而且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很短。
由共同的裙楼、地下层以及若干塔楼所组成的民用建筑,此种建筑最大的消防负荷的计算应是:各个共用的消防泵应作为必然负荷,必须计入;而消防风机、消防电梯以及应急照明设备,则适合以每个塔楼连同以该塔楼为核心的、划归为该塔楼的裙楼和地下室的部分,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计算。分别算出各自所消耗的消防负荷,挑选其中位置相邻的两个进行相加,然后选择负荷最大的与消防泵等的必然负荷进行相加,从而,计算出整座建筑中最大的消防负荷。
在工程中,对于非消防电源的切除, 最好选用低压断路器的附件来进行。但是,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往往与框架电流不同,它的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用的电流也不相同。为了联动的便捷以及有选择性的进行切除,通常情况下,可以在配电所的低压出线开关,或者在各层的主配电箱上进行非消防电源的切除,然而,这些地方所用的低压断路器的框架电流相对较大,分励脱扣器所需的电流也比较大。直接运用联动回路的直流24V电源来驱动分励脱扣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当一个配电箱同时有多个需要分励的低压断路器时,由于分励的电流太大,联动回路的24V电源不可能满足其要求。综上所述,还是应把分励线圈接在220V或者380V的电路中较为可行。
3 消防应急的照明设计
3.1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关于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及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建规》和《高规》中规定:应急照明灯具、疏散指示标志均可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其连续的供电时间不得少于20min,100m以上的高层建筑,连续供电的时间不得少于30min。《消防应急灯具》的第5.1.2条规定:消防应急灯具的应急工作时间不得小于90min,并且不可小于灯具自身所标称的工作时间。可见,不同的规范或者标准,所规定的持续供电时间各有不同,我们仅从应急的角度来说,建筑工程中,应按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90min来进行设计、安装、使用。
3.2消防应急灯具的控制
3.2.1应急灯具控制相关规定
做好消防应急灯具的控制,应熟悉以下相关规范内容。
(1)火灾应急照明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每个防火分区应有独立的应急照明回路。
(2)采用分散供电时,在各层(或最多不超过3―4层)应设置专用火灾应急照明配电箱或专用消防配电箱,并应在配电箱处实现2个独立电源(或双回线路)的自动切换。
(3)疏散照明采用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时,正常供电电源可接自本层(或本区)的分配电箱的专用回路,或接自本层(或本区)的专用消防配电箱。
(4)火灾应急照明应能在火灾确认、且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的同时自动投入。根据工程不同要求,可采用消防值班室控制的应急照明模式,也可采用分散就地控制的模式。
(5)平时不使用的疏散照明应在消防值班室或配电室集中控制。
(6)备用照明为正常电源的一部分,同时使用时应分别设置配电线路和控制开关;备用照明仅在事故状态时使用,在正常电源故障时应自动投入工作。
(7)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回路宜分开。
3.2.2应急灯具的控制:A:配电箱集中操作的方案,通常适合于平时有人管理的公共建筑。对于无人管理的场所,比如办公楼、店面等,可以设置就地开关,这时,配电系统可以采取二线一开关的接线方式,注意开关必须保持常闭,并且其自带蓄电池的灯具的充电线须引自就地开关前,以防止电线被开关切断,但不可将控制的灯具接入该回路。为了使逃生人员或者消防人员在火场中能够快速识别、操作开关控制面板,就地开关应该选用含电源的指示灯型号,因为此开关属于消防设备,务必有明显的标志。B:强制接通应急照明属于火灾的自动报警功能之一,应急照明箱的配电系统和它的灯具接线方案,应当与其相互配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消控中心与配电箱两地进行集中控制,二是由消控中心和就地开关进行强制接通。两种控制方式所用的灯具不得接在同一个回路中。
4 火灾自动报警问题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工作中,最复杂的是各类探测器的设置问题。应当根据场所的不同来选定相应的探测器,手动式的报警按钮,应注意安装间距不得大于30m,安装部位应在明显且便于操作地方。自动报警设备应安装在自动式喷水设备的附近。雨淋报警阀的开启方式有两种:
4.1 由灭火保护区内就近的感烟、感温探测器所组成的雨门,当它们均已启动后, 可通过控制电路来开启雨淋报警阀,返回动作信号。
4.2 由喷水灭火系统所保护的火灾探测器进行报警。在确认火灾后, 由火灾的自动报警器发出信号至输人、输出模块,然后开启报警阀,并返回动作信号。根据报警的可行性,应采取第二种方式。湿式报警阀开关的接点与消防控制室的手动按钮,应当延时起泵。在没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中,须把湿式报警阀的开关的接点直接引至喷淋泵的控制箱内,实现延时起泵及显示信号的功能。在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中,其控制室内须设置手动式的联动控制台,将接点线路引至控制台,通过转换后,实现自动与手动控制的喷淋泵,并且显示信号。
无管网型的自动灭火装置,规范中未对其与自动报警的联动控制进行规定,如果想对此灭火装置进行联动控制,应由灭火柜的报警控器引出报警信号或联动信号,传至控制室的联动控制台。
5智能建筑中合用消防控制室时应注意的问题
火灾监控系统与智能建筑中其它系统的关系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后便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国家了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智能化是在建筑这个平台上,由三大系统组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网络系统(CAS)。而 BAS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监控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即通常所说的 BA、FA、SA。火灾监控系统在建筑物中可以独立运行,除了完成火灾信息的采集、处理、判断并实施联动控制外,还应该具有与其他系统进行通讯的接口或进行远程信息传输。火灾监控系统可充分利用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硬件和软件资源实现联网通讯,为城市消防调度指挥中心、城市综合管理网络提供并与城市其他管理中心共享消防系统的信息。
6总结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以及消防设备配电。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属于科技含量很高且十分复杂的电气设计工作,因此,这一工作必须与现行的消防法规、政府政策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勇.消防电气设计须注意的问题[J].工程建设,2008(03).
[2]耿惠琪.高层建筑中消防电气设计的问题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8(03).
[3]梅曙红.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气设计[J].浙江建筑,2005(01).
[4]黄白蓉.民用建筑的消防电气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