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则其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狼三则其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狼三则其一范文1

关键词:胡宏;封建;郡县

“封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一直贯通商周于今之间,其意义衍化之时,往往与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相关。平添几分驳杂与混乱。故不深究历史脉络,回复各代、各人具体论述中的实情,很难得其近真之相。有宋一朝。士大夫对于“封建”玩味最多。且多意含接续三代道统之意,出于政治上的表现,便是欲落实封建古制。然“复归”三代,落实封建,亦多是对现实政治反应的一种策略。随时势变化而变迁。胡宏(1105-1161)便是其中一例。胡宏封建由主张修正郡县制的缺陷,到史论中隐约批评郡县制。最终认定应改郡县为封建,而封建多与井田相合。其转变看似循序渐进,实多于当时政局、时势相关。

胡宏,字仁仲,学者称五峰先生,福建崇安人。生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十七。胡宏少年便私淑二程。称二程“绍孔、孟之统,振六经之教”,对当时所流行的王、苏、欧阳之学皆未首肯,且编纂《程子雅言》以“破王安石之奸说”。宣和七年(1125),胡宏至京人太学,从学程门高弟杨时(1053-1135),遂正式成为二程再传弟子闭。在宋廷南渡之前。胡宏的学术与政见大致受二程影响,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与“专用己意训释经典”。这种观念大致延续至后。且与其在不同时期对“郡县”“封建”的不同论述大有关系。

南渡至临安的赵宋朝廷,外有强敌压境。内则迁都未久、百事待理,如何处理好内外关系。虽为旧题。实担新意。胡宏在《中兴业》中首次论述“郡县”问题。他在此时认为郡县具有重要作用,说“有土则有民,有民则有财。置守令,所以养民生财也。”然而“平时,监司州郡已不肯同心国事,互相忌恶。”遂使自丧乱后。形成“州郡专以抗拒监司为能,监司专以陵挠州郡为事。”而究其原因,其弊最要不在郡县,乃是“为漕使者,不能平贵贱,通有无。或厚敛苟免以资敌,或重载遁逃以实己。是使守令不得养民以生财也。为宪使者,不能察奸欺,允刑狱,赋污狼藉者不按。奸宄通贼者不治,是使守令不得治民以息争也。”其主张,“或宜尽罢监司之职,属之连帅,选择守令,使各清心省事,专以垦田练兵、兴利除害为务。”则此期。胡宏并未见有批判郡县制之举,只是认为现行的监司等官制牵制了郡县的长处。

而在此四年后,胡宏的《上光尧皇帝书》中,他首次上书皇帝,也是针对安内攘外,从中可见他在此期对于“封建”与“郡县”的思考稍有变化。

胡宏认为当时郡县弊端不少,“往中原时,提封万里,郡县以百千计,论者犹以为将不胜其弊。今地益狭隘。州县无几。士大夫自西北而东南者,不知其几千万人矣。自东南而官者,不知其几千百人矣。郡县荒残。百事宜简。而官吏猥众,上官大吏各私其亲,不遵法制,移易往来。曾无定止,互相攘夺,不顾是非,受贿纳赂。法禁不行。奸豪得志,暴虐日敷,根本摇动,大命将泛,流荡而不可止。天下无事,食君之禄;天下有变,拱手环视而不能救。”然度其意,弊非在郡县制本身,而在官吏。“夫与民亲者,莫如郡县之官,天子所与共治天下者也。今类皆以干逐废弃者居之,岂为民父母视民如伤之意哉!”如何修正?胡宏认为只要“宜重其任。择其人,使久于其位,期以成功。且申戒备视之官,廉问纠劾一路之广。腻吏而监司发者,罪守贰。守贰发者,黜监司。自发者,监司郡守俱赐罢终身,以不胜任废。”

可见,胡宏在此期,认为郡县存在弊端。但只要重视人才加得当的监督就能改善这种情况。

胡宏这一时期的见解与主张,或基于安内与攘外的权衡。稍早于《上光尧皇帝书》,在绍兴二年左右给吴元忠的信里。胡宏便感慨:“窃思寇盗纵横。使吾民至于此极者,以州郡敝而不振,而方伯久无其人也。”翻与《上光尧皇帝书》同时,胡宏致书明应仲,认为应该“奋大辱之积志,临遣信使,分行州郡,考时事,察人情,将断自宸衷,以大有为于天下。”则显然认为,国家如此局面,与州郡衰弊大有关系,要有远图,北定中原。似先定州郡为重。另外。与高宗即位初期的政局大概也不无关系。在当时。要想废弃郡县改用他法。亦是不现实。高宗即位,照例诏告天下,“朕将规复旧章,不以手笔废朝令,不以内侍典兵权。容受直言,虽有失当,不加以罪。”公开宣布要广开言路。言者无罪。而高宗证明自己“正统”身份的手法,即是“谨守祖宗成宪”。于是稍明政局的士大夫必定清楚。虽言路广开,“谨守祖宗成宪”也是不可驳斥的“政治正确”。

胡宏《上光尧皇帝书》,虽主要在讲重人才。修正郡县制的缺陷,然“祖宗家法”作为论证依据时常贯穿其中。而其中颇值得玩味之处是,胡宏讲祖宗法令时,大多以王安石作为对立面,抵斥不遗余力,“安石废祖宗法令”,且认为政令应与“熙宁之政相反”,似乎如此便可回复祖宗之法。多少让人觉得胡宏在继续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之争。

绍兴十一年(1141),胡宏作《皇王大纪》八十卷成。此书编年而著。起自。终于周赧王。专叙“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者,人之英杰,为君为长,率其陪贰”,如何“应时成物,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利。冬之贞也。”然胡宏实未将《皇王大纪》作为考证史事之书。而更多寓有“春秋笔法”。此书当是胡宏继其先人之业,而或寓有当下之意。胡宏在此书中,意欲通过叙述三皇五帝故事。而揭示道之所在。认为“尧之初载甲辰,迄于赧王乙巳,二千有三十年。天运之盛衰一周。人事之治乱备矣,万世不能易其道者也。后人欲稽养生理性之法则,舍皇帝王伯之事何适哉!”故其对于史事的记载。大有选择。“事有近古先而实怪诞鄙悖者,则裁之削之;事有近似后世而不害于道义者,咸会而著之。”去取史料,则在不害“道义”。《皇王大纪论》出自《皇王大纪》。以古论今,大可注意,其中亦论及“封建”“郡县”。

胡宏认为“先王之所以沟封田井者”,有三因:“亩数一定。不可诡移”、“邑里阻固,虽有戎车,不可超越”、“道路有制。虽有奸宄。不可群逞。”因而有三利:“绝兼并之端。止狱讼之原。沮寇盗、禁奸宄于未兆”。则其实针对两事。一是防外敌入侵,所谓“虽有戎车,不可超越”;一是防内奸动荡。所谓“道路有制,虽有奸宄,不可群逞”。则虽远述三代,亦是针砭当下。而“秦一废之,及今千六百岁,而弊日益深。而戎马不可禁矣。”故胡宏认为:“井田封国,帝王之世万事根本也。”而如何封建。胡宏亦有论述,认为“先儒以为王畿方千里,百同,九百万夫之地。其言是也。以为中有山林、陵麓、川泽、沟渎、城郭、官室、涂巷,三分去其一。余六百万夫,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相通定受田者三百万家,则非矣。”何以言之?“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百万井,九百万夫之地,受田者八百万夫。百倍公侯之国,然后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则其分封诸国。以保证合各国诸侯之力不可与王为敌为限。则虽为史学争论。亦是对“封建”进行修正。或更可符合秦以后皇帝一统天下的成例。更能为当政者接受。

然而,在此书中,胡宏虽一字不提当时宋廷。然曲折之意。则尚能领会。“呜呼!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唐太宗尝慨然有复古之心,惜其诸臣识不足以知三代之道也。使太宗有其臣。力能行之,则唐世终无藩镇跋扈篡弑之祸。而末流终无卒徒扶立强臣制命之事矣。”并意味深长的说道:“噫!有国家者,欲如三代保守中国以天年终,必井田封建而后可。”

此时。胡宏有关郡县、封建的主张。已经大不同于他上书高宗时,已经认为应该改郡县为封建。然而或是碍于前所述的“政治正确”。而只是在史书论说中隐讳其事。

胡宏晚年有关政治主张、学术思想的论述俱见于《知言》。根据张拭的《胡子知言序》,可知《知言》主要是胡宏最后二十年所作。且日有更定,或是打算藏之名山的,故言论较为直接。

胡宏写作《知言》的二十几年间,宋朝国势并没有根本改观。秦桧掌权,主战派多被其弹劾,立储事件又屡起波澜。且边事又无多少喜讯。此期,胡宏认为要理清内政,必施仁政。施仁政,则要变当下治法,复三代之治。“法始于黄帝,成于尧、舜,夏禹因之。至桀而乱,成汤兴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纣而又乱,文王、武王兴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幽王而又乱。齐桓、晋文不能修。而又益坏之,故天下纷纷不能定。及秦始皇而扫灭之,故天下大乱。争起而亡秦。犹反复手于须臾间也。”修三代之法可定天下,变三代之法而自定一法,则必速亡。

而“欲拨乱兴治者。当正大纲。知大纲。然后本可正而末可定;大纲不知,虽或善于条目,有一时之功,终必于大纲不正之处而生大乱。然大纲无定体。各随其时。故鲁庄公之大纲在于复仇也,卫国之大纲在于正名也。仇不复。名不正,虽有仲尼之德。亦不能听鲁、卫之政矣。隐然以复仇、正名为宋廷的大纲。则安内与攘外同是大纲所括。当下重在两个方面:一要能复仇,驱外敌;二要能正名,辨夷夏。只有修封建古法,变郡县为封建。胡宏认为“黄帝、尧、舜安天下,非封建一事也。然封建其大法也。夏禹、成汤安天下。亦非封建一事也。然封建其大法也。齐桓、晋文之不王,亦非一事也,然不能封建,其大失也。秦二世而亡。非一事也,然扫灭封建。其大缪也。故封建也者,帝王所以顺天理,承天心,公天下之大端大本也;不封建也者,霸世暴王所以纵人欲。悖大道,私一身之大孽大贼也。”而“郡县天下,可以持承平而不可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可以支变故。”则在当下大变故之世。郡县已经不可支。封建可支变故,在“封建诸侯”,可“藩垣屏翰,根深蒂固,难于崩陷。可以正中国四夷之分,不至畏匈奴,与之和亲而手足倒置矣。”能驱外敌。正宋朝中原诸夏之名。且“封建者,政之有根者也,故上下辨,民志定,教化行,风俗美,理之易治,乱之难亡,扶之易兴,亡之难灭。郡县反是。”在大变乱时。能挽大厦于将倾。持之以恒。“井法行。而后智愚可择,学无滥士,野无滥农,人才各得其所,而游手鲜矣。君临卿,卿临大夫,大夫临士,士临农与工商。所受有分制,多寡均而无贫苦者矣。人皆受地,世世守之。无交易之侵谋。无交易之侵谋,则无争夺之狱讼。无争夺之狱讼,则刑罚省而民安。刑罚省而民安,则礼乐修而和气应矣。”然法立制定。最终还是落实于君主。所谓“欲大变后世之法度。必先大变人主之心术。心术不正。则不能用真儒为大臣。大臣非真儒,则百官不可总已以听。”“一正君心而天下定”。

此期,胡宏有关郡县、封建的论述大不同于先前,直言不讳,欲变郡县为封建,大致突破“祖宗成法”的限制。然《知言》更似理论大纲,若真实行,郡县与封建是否那么决绝。亦有调适过程。胡宏晚年给张栻的信里便说:“封建。择可封者封之,错杂于郡县之间,民自不骇也。”琪实也认为。恢复古制。初行时民众会不适应。然而这种调适与权衡,正可见胡宏对实行封建在当世作用的自信。且对如何实现封建有一定考虑。

狼三则其一范文2

几天前,笔者偶然接到了一位熟识多年的福建商朋友的电话,交谈间得知,这位朋友如今已是今非昔比,正踌躇满志地筹划组织实施企业系统的战略“换防”,准备从原有的商向生产商进行角色转换,蓄势进入化妆品上游制造业领域。由于电话一端对方的热情度相当的高涨,原本轻松洋溢的漫谈氛围,不曾想却被这位朋友一连串的棘手问题所划破。

“其一,在目前的状况下,若是除去生产制造成本,拿出500万元的市场和推广投入,能有多少收成?其二,资本的回笼周期预计会需要多长时间?其三,第一个财年的投产比大概会是怎样的一种比例?其四,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又会是怎样的额度?其五,广告投入该怎样规划和分解?不投广告行不行?其六,如何有效组织同外资一线知名药妆品牌的终端巷战?”

听完朋友的一番提问,由于职业的习惯,笔者没有立即回答他,稍作停顿,又将“皮球”踢回给了对方,接着反问道:其一,请问你为什么会看好目前的国内药妆市场?研发和生产的屏障效应如何克服?其二,如果你有计划进入药妆市场,请告诉我,近些年来那一个本土药妆系列产品有超过3-5年存活期的?其三,不算生产制造成本,你的500万元投资预算是怎么得来的?其四,如果告诉你,500万元的市场投入还不够薇姿在国内市场半个月的广告费,你怎么看?其五,如果告诉你,500万元的市场投入第一个财年收支持平或是略有亏损,你又会怎么想?其六,新产品没有广告投入,进行完全终端操作,且不说市场的变数和渠道的阻力,仅地面推广的攻击战就会变得异常艰辛,这难道就是你进行药妆领域项目投资的初衷和本意吗?

“六问六答”变成了“六接六传”,朋友显然同样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顷刻间不知所措,彼此的气氛似乎变得有些尴尬,先前的热度瞬间嘎然冰释。无奈情况下,“无效”的沟通不得已暂时划上了休止符,但是笔者还是带着那位朋友的六个问题陷入了许久的沉思。

缘起:何谓药妆

当很多问题肌肤人群正在为自己的肌肤而寝食难安,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肌肤看起来健康,皮肤如何看起来更加紧致,自己的年龄不被面部的皱纹和眼部的幼纹所出卖的同时,于是便形成了现今这个看似狂热的药妆市场。

那么,到底何谓药妆?有人说:所谓药妆,就指的是在药房销售的化妆品。

其实不然,药妆这个概念原本来源于欧美。在美国,专家指出所谓药妆实际上是一个营销专属词语,学界则认为:凡被FDA(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是含有药物成分而非化妆品成分的化妆品,就属于药妆产品。但是,英国美容和皮肤学资深专家苏珊·马尤博士则指出:“药妆产品所做的,就是在挑战人类逆转衰老的生命科学创新。国际知名品牌药妆产品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添加剂成分,通常是类维生素A、金属物质、维生素以及各种植物制剂。”

看来,目前在国际上关于药妆的准确概念也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那么,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妨这样理解――药妆,即是针对问题肌肤人群的特殊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几年间,“药妆”一跃成为了护肤时尚领域的新兴名词,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药妆概念一度表现的热力四溅、魅力非凡。对于问题肌肤可谓茶不思饭不想的爱美之人来说,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不再需要去美容院忍受拉皮的痛苦,不必再走进皮肤专科去对症下药,更不再需要忍受皮肤科医生的针头和累人的定期术后护理。

忽如一夜春雨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综合性药物、营养调理和皮肤护理这些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走进了公众视野的时候,很多人幻想着全民药妆时代能够快点到来,能够使自己的问题肌肤得到彻底的解放。

困局:回顾昨天

综观世界,在药店里买化妆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放眼天下,欧美人习惯在药房购买功效护肤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日本的连锁连锁药房中药妆产品和日用品占其生意构成的70%。目前在日本,有16000家被称作“药妆店”的店铺,将药品、化妆品、日用品放在一起经营,数量甚至还超过了专业的药店。据媒体报道:2004年日本药妆连锁店的销售额超过4.2兆日元(折合3230亿元人民币),其中药品类销售占的比例不足1/3。

曾几何时,从最早的泽平粉刺立消净横扫天下,再到今天的迪痘痘立消问鼎江湖,从吉林九鑫掀起的全民“除螨”运动,到姗拉娜吹响的收腹美体号角,再到后来刮起的以“养眼法”和“变脸术”为美丽新主张的可采狂潮。岁月辗转,虽然这些本土品牌现如今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是当拣起昔日记忆里的时空碎片,则无不让我们记忆犹新、并为之触动。

1998年以前,在看似青涩、稚嫩的中国药妆市场上,我们很少看到护肤类产品,偶尔看到的也大多是诸如祛粉刺、祛黑头、祛痘痘以及面部修痕等功效性单品在婉然兜售,除了醒目的店招海报,抢眼的货架陈列和出样之外,在终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确是泛善可陈。很多目标顾客禁不住广告说词的唆使和诱惑,为了缓解和改善面部问题的瑕疵,继而抱着尝试的心态、满怀“希望”地走进了药房。

正当诸多本土药妆品牌修身养性之余,苦于伐敌无术,一味竞相扎堆向财务带金销售的“小胡同”疯狂拥挤的过程中,此时,狼来了!

1998年7月,法国欧莱雅集团旗下的薇姿(VICHY)品牌开始进入中国,给中国普通消费者带来了法国小镇温泉水的同时,也给中国药妆市场带来了药房专售护肤品的新概念。师出名门的薇姿果然不负众望,耗时9年的苦心经营,并将其业务触角沿伸到了中国的90个城市,此外,薇姿凭借着年销售额过15亿元的骄人业绩、跻身一跃成为了目前中国药妆市场的标杆企业。

回顾中国药妆市场的发展进程,在2002年以前,众多药妆企业大都一以贯之地延用着医药保健品的操作手法,靠着平面文案+专题片广告+终端包装+终端促销为着力点贯穿整个业务主线。到了2002年以后,面对薇姿的迅速崛起,部分药妆厂家开始邯郸学步,部分药妆厂家则抑郁退却,当新一轮的市场攻坚战即将发起的时候,却没有人领衔充当市场教育的先锋斗士,面面相觑、顾首畏尾之余,则都心照不宣地将市场策略变成了以静制动的屯兵策略,加之诸如螨婷、可采等部分本土知名药妆品牌的错位竞争,严重透支的消耗战将本土药妆企业带进了一条不归之路,恶意的市场缓冲更无异于自掘坟墓。至此,本土药妆企业则与第一轮的市场排序的竞争失之交臂。

在一定意义上讲:2002年实际上已经打上了中国药妆市场永不褪去的烙印,所以,2002年成为了中国药妆市场发展的分水岭。

薇姿的成功除了带给消费者新的护肤概念的同时,也同时扮演着中国药妆市场客座教授的角色,不禁心有感叹:原来,药房还有这块处女地未被开垦,药房也还可以这样进行兜售美丽!薇姿除了带给本土品牌以启发的是产品品质和产品线的结构设计体系,更关键的是薇姿还刷新了以前在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创举”――在药房开设专柜。

薇姿独特的终端模式的确让中国药妆市场的参与者们眼前为之一亮,此外,在国内药妆市场上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外资品牌,她就是来自于美国曼秀雷敦公司的曼秀雷顿(MENTHOLATUM)系列产品,曼秀雷顿于1991年10月进驻国内市场,便开始全方位演绎着个人立体护理的时尚主旋律,在销售模式上则自信地誓将开架陈列销售进行到底,历经16年的漫长积累和市场实践,其在中国药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还能有“半为苍生半美人”的情怀,故也称得上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然而,时间一晃到了2006年,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投诉的增加,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新闻媒体的不断曝光,而相对应的厂家市场意识、服务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和提升,当面对消费环境疲软,市场竞争加剧,却无技可施,市场在不断持续透支、消耗,而教育市场和引导消费的成员却在不断减少,继而客观形成了今天低迷的中国药妆市场。

迷局:放眼今天

据权威数据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国药妆市场的年增长率均高达10%-20%,这一增长速度是欧洲市场的两倍。同时,中国药妆市场中药妆品牌的竞争还远远没有欧美市场药妆品牌的竞争惨烈。

放眼今天的中国药妆市场,欧莱雅集团旗下的薇姿可谓独领。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旗下的薇姿品牌苦心经营中国市场9年,除了在整体销售业绩上,连续6年实现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市场策略、品牌营建和维护方面频频发力,既而在地面推广和终端促销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在向受众持续灌输“薇姿――健康肌肤的源泉!”的护肤理念的同时,薇姿对于对于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的传播更是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几个外资药妆品牌中,也仅有欧莱雅旗下的薇姿有电视广告进行投放,而且投放额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行业内相关媒介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1-5月份其刊例价投放额就超过了1.3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同期增加约45%,此外,薇姿的线上广告投入主要以广东、北京及华东地区的优势媒体为主,此外,薇姿对于新兴媒体的尝试运作和资源开发也是动作频频,诸如“试用品领取”、“网络广告”、“夹页广告”和“地铁广告”等等。

浏览各种版本的消费者告知以及薇姿的产品手册,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薇姿,健康肌肤的源泉。全世界只在药房销售,低过敏不生粉刺配方、通过敏感皮肤测试,按照欧洲制药原则生产,有效性经过皮肤学专家验证。

对于如何让薇姿这棵参天老树开出诱人新花,薇姿中国总部高层可谓独具匠心,2006年一直致力于品牌的提升和消费者的价值链开发以及跟进管理工作,从延用9年之久的薇姿视觉形象升级计划的落地(薇姿通过分析和试点,目前已将全国区域的1300余家终端药房专柜的形象悉数进行了系统升级和形象改进),再到紧扣情感脉搏和人文诉求的薇姿冬季保湿征文计划的出笼和实施,既而到薇姿健康护肤俱乐部网络专区的全新改版,最后到会员俱乐部成员附加利益的价值梯度体现(诸如会员生日礼物馈赠、积分回赠)。这些都是薇姿品牌对于线下广告的形式多元化有效尝试,以期强化数据库的积累效应的目的性延伸和复合利益提升。

截至2006年底,法国欧莱雅旗下薇姿目前在国内的专柜数量已经超过了1300个,运作成熟且销量排前的城市包括:华北区的北京和天津,华东区上海、杭州和南京,华南区深圳和广州以及西南区的成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薇姿最大的成果就是她让对手艳羡的单产销量,据悉,薇姿在很多城市的专柜销售旺季都可以达到30万元/月以上,即便是平时,稍差一些的专柜也可以达到8-10万元/月左右的业绩水平,足以让其他药妆品牌临渊羡鱼时,却唯有望洋兴叹。

而同宗法国欧莱雅旗下的理肤泉1975年诞生,于1989年被法国欧莱雅集团收至旗下,并于2001年11月进驻中国市场,虽然亦经过了五年的不懈努力,但是一方面由于自身定位于高端消费市场及人群,再者受到客观条件、市场外因的约束和影响,目前其在全国的专柜数量还不超过300个。

但是,理肤泉区别于薇姿的市场理念,关键在于其对于其医学专业背景的挖掘,并从各个渠道都渗透着专业医学护肤专家的信息。此外,理肤泉对于从教育消费到引导消费的培植工作过程可谓是别出心裁,随着2002年在韩国建立理肤泉学院,通过集中的课程和培训,为皮肤科医生提供护肤、化妆品配方、美容、彩妆、美发等方面的研讨会,深受医生好评,参加过课程的韩国皮肤科医师纷纷表示,通过理肤泉学院的精彩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十分有帮助。虽然刚开始参加的仅有为数不多的皮肤科医生,但消息在皮肤科医生中不胫而走,2003年报名的医生就多达200人之多,甚至排起了长队。

2006年,欧莱雅又在中国设立了理肤泉学院,邀请国内知名的皮肤学和皮肤美容学领域的专家及欧莱雅研发部的科学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希望通过汇聚知名的业内专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学术推广和培训研讨,促进整个皮肤美容科学的发展。学院将首先在上海试点,为上海的皮肤科医生提供了3次培训课程,邀请到国内知名的专家、欧莱雅中国科学事务部和研发部门的科学家亲自授课,提供美容皮肤科学新技术及新进展、美容心理学、护肤与化妆品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继续教育等等,还特别邀请欧莱雅旗下的知名彩妆品牌给皮肤科医生教授如何化妆,欧莱雅专业美发部给医生们讲述染发的原理和染发产品的配方等等,并预期将这样的活动成功推广到全国各大区域,旨在有更多的皮肤科医生加入进来。

2003年1月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雅漾,准确地讲其在业内还是比较有争议的,由于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起步较晚,期间又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截止目前雅漾在国内40多个城市的授权专柜数量约为200个左右。除此之外,雅漾在市场战略和终端策略上贴身紧逼薇姿,虽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市场存量,但是截至目前同薇姿的市场发展现状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综观雅漾目前在全国市场的市场表现,一则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市场竞争的壁垒有待加固;二则其市场教育和推广成果确是良莠不齐、泛善可陈。一叶知秋,雅漾今天的软肋在于:除了其产品结构本身的短板之外,加之在市场培育过程中的教育消费和市场投入力度明显不够,还有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来自于雅漾系统内部,诸如市场秩序和区域市场经销商管理的问题,由于部分区域市场经销商的实力和资源有限,厂商之间在上演了“中国式离婚”的闹剧之后,市场专销权几经易手,而今境况愈下的同时,相当部分的区域市场已经几近“夹生”了。

2006年,行业内有人戏称是“药妆年”。不过确也没有说错,面对中国巨大的药妆市场前景,在这一年先有英国知名药妆品牌Simple(清妍)高调进入中国药妆市场;期间,国美电器剑锋一转,据悉老板黄光裕夫人杜鹃旗下的鹏泰投资也瞄准了药妆市场并且意欲作为;年底,又有一种德国橄榄油护肤品牌――德丽芙药妆系列产品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地的各大药店亮相,据悉,这种主要以橄榄油为成分的药妆品在欧洲的通路到达率达到了90%以上,在德国的销售业绩排名第三。

在今天,身处困局中的中国药妆市场竞争的确还远没有达到饱和,但是,襁褓中的中国药妆市场确是企盼强有力的药妆品牌来共同呵护她,为懵懂的消费市场进行再培育和空间提升而鼓动和作为。

破局:展望明天

据国外权威数据资料显示:“在国外圣诞节之前,适逢化妆品的销售旺季,每3美元的护肤品花销中,就有1美元是花在某药妆品牌系列产品上的。”据此,除了对于国外相当成熟的药妆市场的艳羡之外,分析这组数据,也恰巧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药妆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望明天的中国药妆市场,虽然薇姿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所创立的“薇姿模式”,已经确立了其绝对性的领先区隔优势,但是众多的药妆品牌新贵不应该被“薇姿情结”所束缚,更不应该被“薇姿屏障”所吓退;相反,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一方面薇姿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许多城市药房环境的进步,那些设计简洁却大方得体的专柜和具专业素养的美容顾问,颠覆了传统药房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具备了药品一样严谨态度的药妆护肤产品将给中国传统美容观念带来一次革命。

探讨中国药妆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不能够回避的,那就是大多数消费者仍没有走进药房购买化妆品的习惯。由于药妆产品一般锁定的是年轻的知识白领消费群体,且以女性消费群体为主。所以,除了线上广告传播途径之外,如何多层次、多途径地展开教育消费和市场引导工作,将科学专业护肤和安全养护的理念融入到目标顾客的生活中,送达每个潜在顾客的内心中,就成为了未来将要面对的技术性问题。站在营销的角度,对于新兴媒体的尝试性资源开发、事件营销、亲情营销以及公众资源的支持和投入等等,亦都是市场培养和教育消费的一个管道。

小 结

在未来的2-3年时间里,在看似“营养不良”的中国药妆市场上,估计引发市场格局变化的机会不大,笔者预见将还是法国欧莱雅集团旗下的薇姿和理肤泉品牌的天下(毕竟别人比我们多走了9年的历程,拥有了9年的积累),但是有一个品牌却还是值得我们留意和关注,她就是日本资生堂的药妆品牌菲璐泽。而至于中国本土的药妆品牌呢?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在近亦忧而退亦忧的市场环境下,历数中国药妆市场的“昨天”,见证“今天”,希望可以对于“明天”有所触动并催生思考。中国药妆市场虽不能说是概念中的蓝海,但肯定远不是现实中的红海。准备给福建的那位商朋友再回一个电话的时候,笔者不禁回想起了尘封的一幕记忆中的往事。

狼三则其一范文3

我的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所谓宏观,即对书法的一些基本要素,书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书法与其他相关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形成一种审视书法的既开阔又有深度的观念与角度;所谓微观,即从书法的具体问题诸如用笔和结字等入手,确立书法人作为“手艺人”和“汉字造型艺术研究者”的身份,解除工具材料对表达的障碍。

贯穿我整个教学过程的是一个“理”。书道以“理”,“理”与“法”,先有“理”,后有“法”,“法”的建立以“理”为基础,只记住“法”而不明白“理”,“法”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历代的书法大家都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用笔和造型法则,但这些都是个人之法,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通用法则,这是共性,是大法,它超越了风格的界限、书体的界限以及碑帖的界限,个人之法只是大法的具体体现。对经典的学习,就是通过对个体之法的学习,上升到大法,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之法。

在总结上一届高研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安排做了调整,使之能更有序合理。我尽最大的努力,把我目前对书法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想,大家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不论观念,还是实践能力,大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业展的作品即是最好的证明;近一年的相处,同学之间共同探讨,相互砥砺,在碰撞出艺术火花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次集中,大家都带给我惊喜;每次分别,大家又开始期盼下一次的相聚。我们谈论书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并由此引申到自然、社会、历史、哲学以及生命、灵魂,通过书法,转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触动我们对生命的感悟,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我想,这已经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

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精神面貌的转变,由当初的茫然到现在的自信:这种自信并不在于目前能写得多好,而在于有了方法和方向,有了方法和方向,现在虽然写的不好,但今后肯定能写好,时间问题而已。

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从老师身上求得学问的同时,还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困顿之际,这正是学生继续前行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中国才得以文脉不断,薪火相传。茫然惶恐中,我就常从恩师的身上汲取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做这样的老师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结业后,绝大部分同学将会回到原来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地生活,但于书法,我们的内心已经不一样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一年的学习,不是给大家一条“鱼”,而是教给大家多种捕“鱼”的方法,同学们按照所学,学会自我判断、自我调整、自我选择,养成一种自学能力,从而保证自身书法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同学们还要有一种唯学术至上的思想,老师的书法立场都基于自身的性格、人生经历、学术背景,因此老师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局限,关键是学会选择、取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抛弃门户之见,转益多师,贵在坚持,提高综合修养,这样大家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感谢百忙中为展览题名的我的恩师王镛先生!

感谢为我们授课的曾孜荣老师、康老师、张羽翔老师、刘彦湖老师!

感谢教学基地的老师和工作人员!

感谢助教杨赛峰老师、班主任李小鹏老师!

感谢同学们!

感谢书法!

2013年12月

讲课摘录

书法的三种特性

空间性:墨在书写材料上对空间的 分割构成书法的空间性。它是显性的。

时间性:汉字具有笔画顺序,书写时按照笔顺依时间推进,一般一次完成,不可修改。它是隐性的,也是书法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根本性。

语义性:书写可识别的汉字,构成了一定的语义。它对书写产生潜在的影响,如“大“江东去”和“小桥流水”,如严整的律诗和相对自由的画论,给书写者带来的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再比如,用行草书写“正大光明”远不如 用正书来写更具感染力些。

书法所表达的“三理”

物理:工具材料性能的合理表达。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 它的柔软造成了用笔以及由此产生的线条的丰富复杂性。还有纸张、墨等书写材料的性能对书写也有重要影响。这是自然之理,是物理层面的,也是技术层面的,对工具材料的运用 必须符合其.特性规律,故赵孟有 “用笔千古不易”之说。

字理:汉字之美的表达。汉字体现了中国人对空间处理的独特智慧。书法除了要满足造型艺术美的原则之外,还要符合汉字本身的一种规定性。汉字的限度使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规定性,但在保证汉字可识性的前提下,又可发挥书写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汉字进行变形,使书法的造型具有充分的延展性。

情理:情感的真实表达。情有大小以及共性与个性之分,如何使自己表达的是真“情”而不是假“意”?如何使自己表达的“小理”摆脱偏执和狭隘, 而通“大道”?对文化了解越深入,依托的文化背景越深厚,书法呈现的情理越靠近这棵大树的根部,因它所呈现的情感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它有别于个人矫揉造作、苍白无力的低吟浅唱。

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物理”是基础,“字理”是中介,

“情理”是高度。

书法家的三重身份

手艺人:对于第一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即手艺人,对工具材料习性的掌握 越熟练越好,它是表达的基础。

汉字造型研究者:对于第二个层面 的理,书法家即汉字造型艺术研究者, 通过研究历代书法经典,找到一些符合自身表达的造型规律,从而表现出书法造型之美。

文化人:对于第三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即文化人,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理 解和掌握,使个人的“小情”能通向基 于整个社会和民族共性的“大情”。

书法审美的三个层次

首先,视觉感受,是墨线所分割空 间在视觉生理上造成的直觉感受。在这一点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判断大致相同,如对“黄金分 割”比例下空间审美的认同。

其次,笔墨韵味,进入到笔墨层面。接收者根据书写留下的痕迹对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进行还原,从点画和书写节奏中获得审美体验。它需要接收者具备一定的书写经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越深刻,那么,这种还原就越具体和清晰。在这个层次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书写经验和无书写经验的人, 审美差异很大。

最后,书法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支分支。在上述的审美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升到与社会、历史、民族、哲学等诸多因素的联系,并从中找到依据,得到验证,从而,使本是相对狭隘的个人审美上升成为一种以更为宏大深远背景为依托的共性审美。 这是大美。颜楷书法具有儒家的庙堂气,董其昌书法具有禅宗的意味等等, 一件作品只有上升到这种程度才能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

三者的审美愉悦程度依次递进。

传统书法的特点

传统书法在中国艺术的殿堂里占据 独特.的中心位置,与文学、绘画相比, 书法精英艺术的特质尤为突出,其话语权一直就由上流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所把持,历代书法艺术的参与者无不兼有士大夫、文人、学者的身份。

实用性:书面沟通,表情达意。在这个层面上用汉字书写来称呼或许更为确切。文字乃表情达意的媒介,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汉字书写是书面沟通与交流的惟一方式,所有的典籍、公文、诗词文赋都不得不通过汉字书写来传达。

生活性: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 中最平常的部分。在古人的生活里,毛 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他们对毛笔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字书写的亲切和熟悉程度是当代人无法比拟的,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便是这些不经意的日常书写,如信札、文稿等。在传统社会,汉字书写是一种生活技能,现在成为了一 种专业艺术;反向的,如开车,二十年前,它还是一门职业,到现在变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技能。

文学性: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 完美匹配,高度和谐。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观照,同样也是彪炳史册的经典,如 《兰亭序》、《寒食诗》等。在古代社会,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完美匹配,高度和谐。

人格性:在古代社会里,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炼的手段,并赋予道德伦理的人格涵义, 书法是人格外化的结果。故而诸如“心正则笔正”、“人品即高,书品不得不高”的判断大量充斥于古代书论中。

在传统书法中,上述四性达到了高 度的统一和和谐,实用性和生活性决定了书法(汉字书写)的大众参与,文学性和人格性则是精英们的属性。如果说书法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实用化和生活化则构成了这座金字塔庞大的基石, 基石庞大的程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

没有哪一样艺术能像书法这样如此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书法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以及由此而营造出的一种文化氛围,成为中国人摆脱世俗社会、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在传统人文环境未曾改变之前,书法是一个完满自足的稳定系统,其自在自为的发展并未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危 机。它也遭遇过两次危机:第一次,书法发展到唐代,字体演变终结,书法还如何发展?第二次,清代碑学兴起,书法领域一度混乱。但它们都在领域内靠自身的力量圆满解决。

“理”和“法”

书道以“理”。“理”与“法”, 先有“理”,后有“法”,“法”建立在“理”的基础上,“法”背后的东西 是“理”。记住“法”忘掉“理”,“法”变成僵化的教条。故而先要明白用笔之“理”,造型之“理”,明白就“通” 了,不会被“法”所束缚。

历代的书法大家如二王、颜真卿、 坡、米芾等都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用笔和造型法则,具体到某碑某帖也是如此,这些都是个人之法,是小法,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通用法则, 这是一个共性的东西,是大法,它超越了风格的界限、书体的界限以及碑帖的界限,个人之法是大法的具体体现。对经典的临习,就是通过对个体之法的学习,上升到大法,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之法。

关于用笔

“笔软则奇怪生焉”,初学者用毛笔写字,很容易把笔毫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结,力在结点处无法传导到笔尖而最终落实到纸面,所谓用笔,即是通过用笔的技巧,在快速用笔过程中,随时能够把这个结点解开,让力随时都能 传导到笔尖,让毛笔充分发力,这就是用笔的实质。这需要以对工具材料的充分掌握为前提。

赵孟 所说“用笔千古不易”, 并不是指的某种具体笔法,而是指运用毛笔书写时,毛笔的特性决定了一些书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毛笔作为“物”, 它有它的“物”性。我们用毛笔书写,就要表现出对其作为“物”的 物性的尊重,这是表达的前提。有些人喜欢把书法谈得很玄,文化、道、宇宙精神等等,殊不知所有这些最终都是通过笔毫来表达,舍此都是空谈。“道在屎溺”,“道”无大小之分,能合理运 用毛笔,尊重它的物性,把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一个体“道”见“道”的过程。当代书法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对书写的工具材料作 为“物”的物性的尊重。解决了工具 材料对书写的障碍,才能谈书法表达的问题。

中国人的汉字书写是通过汉字笔顺依时间而向前推进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并不是封闭的,即使是断开的,也会通过对笔顺产生关联,因此,对中国 人来说,即使是空白处,也会感受到一 种“气”的连接,从而生成笔势。

笔势生笔画。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对诸如王羲之.《兰亭序》中很多奇奇怪怪的起笔方式就不难理解了,它只是依笔势把毛笔打开,便于毛笔发力所留下的痕迹。临帖就像公安破案,通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去还原作者的书写状态。

中锋是最好的发力方式。中锋写出来的线条圆厚。书法线条的圆厚不是物理概念,而是一种心理感受。以中国画画竹为例,中间浓墨,两边淡墨,故而在视觉上有种凹凸感。书法的中锋用笔,中间着墨量大于两边,产生圆的感觉。“一缕浓墨在线中行”(宋代徐按 大致有此语)。圆劲的线条像钢筋一样,一放就弹回去,不圆则像竹片一 样,一掰就断。

主毫立骨,副毫生肉。

点画要有体量感、雕塑感,这样的点画稳定,有质感。即使是很小的点画,比如说“、”,同样要包含有承启 转行收的一个完整的用笔过程。

要学会“连”,还要学会“断”。沈曾植曾说“学大王草,观其笔笔皆断;学小王草,观其笔笔皆连。其为 点画狼藉则同。而断犹宗汉,连乃开唐。”(沈曾植,《海日楼遗札一与谢复园》,《同声月刊》,1954年第四卷第三号,50页)这是很有创见的。王羲之与王献之最大的差异在于“笔笔皆断”和“笔笔皆连”,而王羲之的“笔 笔皆断”是古法,这也正是汉与唐的最 大区别,也即“古”与“今”的差别。

用笔就如同挠痒痒。到位的用笔, 就像挠痒一挠一个准,正挠到最痒处,舒坦;不到位的用笔,离最痒处总差一点,闹心。

关于结构

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共生,使得中国 书法形成了圆融、有机、丰富的不可名 状的美妙空间,这与中国文化以及由此 形成的中国人的时空观念有关,它不同 于完全从视觉出发的西方的抽象绘画艺 术所形成一些简单、机械的几何形。

中国人对书写工具材料的讲究,决 定了书法空间的灵敏度大大超过了西方 抽象绘画艺术的空间,二者不是一个量 级,如果说后者可用分米毫米计,前者 则是以分子原子计。

把“书法欣赏的最小单元由传统书 法的“字”推进到‘单元空间(被分割 的最小空间)’的感受上”,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但这一视角的转化,却带来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果说当代书法比较于以前有突破,也甚基于这种视角的变化,这种审视书法视角的变化,一下拉近了书法与其他诸如绘画、设计、建筑等当代艺术的距离,赋予了书法以现代性。

好的空间与中国哲学相关联,如看 颜真卿书法的空间,能联想到儒家的庙堂之气,看到董其昌的空间,让人联想到禅宗意味。

好的空间醒透,抓人眼球。

不要把字内空间分割得太碎,这样通篇太花太碎,不要把空间分割得太匀太对称,这样太平,缺乏想象力。

松紧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有松紧才有价值,反过来亦如此,全松或全紧,都没有意义。疏密、大小、收放、浓淡、枯湿等等亦应作如是观。

设计摆放出来的关系对比,时间性消失了,失去了书法的意味。关键是关系过渡的合理性,如黄庭坚、米芾、王铎等人造型的夸张程度与今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都是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关键在于从松到紧、从疏到密、从 大到小、从收到放这种转换过程,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完美结合,这是最难的。米芾《临沂使君帖》“如何芾顿首”即是经典。

外国人临习中国书法,主要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在形上把握得较准确,但书法意味不浓,因为时间性消弱了。

字要大气,笔画交接近九十度(极致是90度)。锐角太小气,不要锐角太多,字内空间成三角形,很小气,经 典作品中不会出现这种空间。空间要成三边形以上,最少是四边形、五边形,极致是接近圆,看起来大气。字内空间要尽量开张,看看黄庭坚的草书就明白了。

苏轼《寒食诗帖》,运用并笔,使字内空白简洁完整,避免了把空间分割得零碎(即一些小洞,尤其是小三角形)。

形不仅指字内空间,同样也针对点画的外轮廓。好的点画外轮廓肯定清 晰,而且很丰富,这由一个完整的用笔 过翻形成。

中锋与侧锋

关于中锋侧锋,历史上有很多争 论,大家也比较关注。今天我想集中阐 述,看能否解除大家的疑惑。

中锋、侧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按 一般的理解,中锋是笔锋处于点画中央 的一种运动形式,与中锋相对的,侧锋 一般来说是指笔锋偏于点画一侧的一种 运笔方式。中锋理论的渊源可以上溯至 蔡邕《九势》,而侧锋之名首见于宋桑世昌《兰亭考》。'明代之前,书家很少论及“中锋”, 见于文献记载的仅姜夔 《续书谱》,由此可以窥见明代之前, 书家的中锋、侧锋观念区分意识并不强 烈。直接的“中锋”之名则在明代才出 现。明代以后,书家的“中锋”观念明显增强,在讨论“中锋”、“侧锋” 时,大多数主张中锋。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明代王世贞就认为,中锋立骨,侧锋取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明末清初的倪后瞻则指出,王羲之的内撅笔法和王献之的外拓笔法,一偏向于外,一偏向于内,用的都不是中锋笔法,而这正是他们的“心悟”,是对后世的贡献。(倪后瞻《倪 氏杂著笔法》)^

与一般把中锋、偏锋对立来看待不 同,程瑶田则把二者看成是一个事物的 两个面,即中锋是作书之“体”,侧锋 (即程瑶田所说的“偏锋”)是作书之“用”,二者不能分开对立,其实质一样,只不过是用笔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而已:在静止瞬间表现为中锋状态,在运动过程中则表现为侧锋状态,中锋是侧锋的实质,侧锋是中锋表现的结果,故其说“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故曰其用偏锋焉而已矣。”他 还对固执“中锋”一端者提出了批评, 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中锋:“世之言中锋者,不知用之以偏,而但曰中耳,及以就其一面之锋,则其所谓中者其名, 而实则依违于其偏锋之一面,岂知四面偏出者之为运其中锋乎?”(程瑶田《九势碎事》卷上之《书势五事》)

关于中锋与侧锋,梁同书也有自己的看法:“笔提起,良然中,亦未尝 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

虽不中亦中。”(梁同书《与张芑堂论书》)

杨守敬也持与程瑶田一样的观点,在《杨守敬与岩谷一六笔谈》中,他 说:“并非谓锋在笔划之中,而八面出锋始谓之中锋。……惟中故能八面出锋,非中则仅能一二面也。”他还把侧锋之用归结为古法用笔:“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 开合,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 重,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 者如此。”

沈曾植在《跋东阳宋拓本兰亭》中则是这样看待中锋和侧锋的:

“近人 执笔,必以三指捏之,乃是中锋。及至写出绝不中锋,如是只用执笔,无用作

书,既不作书,执笔何为。(沈曾植 《跋东阳宋拓本兰亭》,见《兰亭议语》潘景郑抄本)

前人总结出的笔法本就是从实践中 来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沈曾植看来,如果只知道固守“中锋”之教条,只有其名,而不能行其实,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实施,那么,这样的“中锋”是毫无意义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到的“始艮终乾”因始作俑者黄小仲语焉不详,遂成一桩公案,尽管之后有许多人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但最终也没能达成一个共识。当有学生再次问及这个问题时,沈曾植回答:“侧笔之妙,在阴阳不离乎中。始艮终乾,不 解无碍。(沈曾植《海日楼书法答 问》,《同声月刊》1994年第三卷第 十一号)

在程瑶田、梁同书、杨守敬、沈曾植眼里,中锋、侧锋的对立已经消解了。

经常有同学问,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到底哪种好?这个问题前人的论述已经很清楚了,大家不要再对它们的概念纠缠不休,关键要弄清楚内在的本质,记住这两句话足矣,一是杨守敬的“八面出锋始谓之中锋”,二是沈曾植“侧笔之妙,在阴阳不离乎中”。

杂论

在我们这个班,书法最大,这个前提之下,我和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就很单纯了,大家把字写好就行,其他的不要多想。

风格没有高下之分,不能说雄强的就好,秀美的就不好,因此,我不会在这方面对大家提要求。有些人写了颜真卿不会写欧阳询,写了行草不会写篆隶,写了帖不会写碑,这都是没有通的缘故。好的老师不会要学生学老师的样式,而是提供尽量多的可能,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好的学生也不会一味学老师的样式,而是学老师的思想。这一点,我的恩师王镛先生是非常成功的,学生都有不同于老师的面目,但在思想上是相通的。

屁股决定脑袋。屁股是什么呢?是个人的性格,学术背景,成长经历,它决定你的思想。每个人都会建立一个自己的书法系统,去审视书法。这个系统到底有多大,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有的人,他的系统只能局限于二王,那么碑的东西他可能就接受不了。有的人只能接受传统书 法,他的系统就只有这么大,前卫点的他就接受不了。我有个观点,就是从清中期到现在,其实就是书法系统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清代以前是以二王帖学为主,清中期碑'学兴起后,秦砖汉瓦、“穷乡女儿造像”等等都被纳入到书法系统,把这个系统扩大了。到当代,这个范围可能还得扩大,扩大到书法要跟其他的艺术门类,诸如绘画、设计、建筑等交叉,只有立足于不断扩大的书法系统,才能消解互相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书法才能从当代艺术门类中汲取对自己有价值的营养,参与到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中去,并对其他艺术产生影响,否则,书法自娱自乐、固步自封,最终就只能呆在博物馆。

王献之认为章草不能宏逸,曾建议王羲之改体,要“极草纵之致”,在当时,这是一种创新,王献之自己也由此成为了“一笔书”的鼻祖,其声望和影响在南朝也曾因此一度盖过王羲之。这种曾作为“新体”的“纵意之势”, 滥觞于宋以后,到明代中期一味地强调行草书中的顺势,成为一种流弊,因“顺”而变得空洞,流于油滑,故明中期以后的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又返回到章草,以章草的“横” 势来破“顺而无物”的“纵”势,历史总是如此,当一种创新滥觞为一种流弊,都要返祖到起点,寻找解决的办法,王献之的“一笔书”如此,清代的碑学亦是如此。

明代是艺术家写字,清代是学问家写字。

书法有两个系统:名家系统和非名家系统。“名家书法”,是文人士大夫人格修行、学养修为的途径,是一种人格高度的体现。到了当代,人们在很多层面上已达不到古人的修为程度。“名家书法”确立的人格理想和审美高度,对当代人来说已是高不可攀,只有顶礼膜拜;相反来说,如刑徒砖、造像题记等民间书法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尽情地发挥,十分鲜活和淋漓尽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人性的、质朴的东西。名家书法表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高度,而非名家书法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情。与非名家书法相对应的古代正统或者说文人士大夫书法,被附加上了许多书法本体之外诸如道德的、伦理的因素,因而总有些高高在上、冷漠克制的意味,人们需仰视它,它的高不可攀可能会让人敬而不亲;而产生于社会中下层的非名家书法,它既不承担文学的功用,也非载道的工具,展现的是一种质朴的人性 自然之美,这种人性之美在与当代书法 相对应的文化系统尚未完全确立而传统文化系统已被破坏的今天,相对于当代人来说,更显得亲切而乐于被接受。当代如此多的人心仪非名家书法,正是被先人体现出来的朴素人性的默默温情以及在书写过程中对空间急中生智的处理而体现的智慧所打动。

境界和趣味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写字就玩的是小趣味,这种小趣味是达不到更高的境界的,因为这是一种“小我”。要达到更高的境界是需要与传统文化的大脉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被更高层次的欣赏者接受。

三十岁之前,如果有人说你的字有才情,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三十岁以后,如果还是这样评价,那你应该感到羞愧。毕竟,书法不是依靠才情能够一直走下去的,更多的还需要思考与积淀。君不见,当代书坛有多少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敏感,能迅速地抓住书法中的某些特质,并把它强化放大,在短时间内,上国展甚至获奖,但也就一两年的时间,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当代书坛有太多这样的走马灯,说到底是缺少背后的思考和积淀。于书法,“人书俱老”背后隐含着许多深刻内涵。

“正大”,虽是极简二字,却是书法人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有些人能“正”却不能“大”,有些人能“大”但失之于“正”,二美兼具者鲜矣!

越是动态的作品,越需静态的东西来支撑。越是狂放的东西,越要靠一些极精致的点画来支撑。王铎看起来很狂放;但点画异常精致。没有这种支撑就飘忽了。

要建立自己的系统,靠书法的根本越近,就越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不随便排斥一些东西。手电筒越往近拉照的范围越小,越往上拉照的范围越大。音乐、绘画、设计、建筑等等,我们需要这些资源的整合,学书法可以从设计方 面去想,搞设计的从书法角度想,会有很多意外的东西让人惊叹。现在搞设计的从西方来,设计中国元素的东西,搞不出来。

还有一个没法说清楚的东西――节奏,我试图想把它说明白,但,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样是音乐中的七个音符,为什么有的成为了流行的轻音乐',有的则成为了宏大的耷响乐?关键在不同节奏的组合。书法也是如此,以什么样的节奏去组合点横竖撇捺,决定了你的境界。

字写快容易,写慢太难。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看一部小说, 或是看一部电影,打动人的不是故事梗概,而是举手投足间的一个个细节。书法也是如此。

有句话叫“不事雕琢”。其实做艺术没有不雕琢的,关键是要合理。雕琢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雕琢合理,也就自然了。

目标在前面,能够着的不一定是你要的,够不着的才是你想要的。你跑不动的时候,也就是人生的终点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奔跑的过程,想起这些, 心里就很惆怅。

我们都是金字塔上的一块砖头,谁做金字塔最顶上的那块,历史说了算。

前一段时间,我们死抠用笔,最后我们都得解放出来。没有用笔的合理性的解放就像社会上有的人那样瞎胡闹。通过大半年时间的学习,大家用笔没有什么问题。差距是时间会解决的。“法”背后的“理”,大家都要明了。 每个人做事都有追问的意识。小时候, 小孩老问为什么,一直追问下去。我们也要有追问的意识。为什么中锋好?为什么要有文化? 一直追问到原点,就明白了。一直追问是有价值的。找寻民族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永远不过时。碰到问题,追问到靠近原点的时候,明白了,也就踏实了。

一个成功的老师会像传统的师生关系那样,我们不但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技法,还可以学到人格的东西,一种人格的力量。有时创作写不下去了,就会想到导师的精神,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学老师的技法,还要感受人格魅力,寻求精神支柱。师生传承,现在变异了。学生变成导师的工具了。社会上的那套我们别想太多,这样大家可能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