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XJG1119)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所遭遇的处境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学历学生与专科学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有较多优势,研究生在理论方面比较有优势,而本科学历学生正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人才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从课程论的角度讲,课程体系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横向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有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之分。就层次结构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的组织模式上基本采用当前大学普遍采用的“二二分段”组织模式,即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在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我校旅游管理课程结构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共48.5个学分,占总学分168分的28.87%,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42.5,占总学分的25.30%,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分别为37和20,占到总学分的22.02%和11.90%。(表1)

从横向结构来看,除了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共开设课程58门,其中必修课30门,1810学时,选修课28门,646学时,分别占总学时数的76.78%和23.22%。除去公共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素质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占学时数的62%,选修课占学时数的38%。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分别占78%与22%、61%与39%。

(二)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来讲,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的主干课程与大多数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为主。除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之外,共开设各类课程49门。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共开设了12门课,有高等数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旅游礼仪、旅游文献检索、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专业课程共开设18门课程,包括旅游市场学、西方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主要客源国概论、会计学、统计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10门必修课和生态旅游、陕南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口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8门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旅游饭店方向包含有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前厅管理、饭店服务礼仪、饭店营销管理、饭店组织管理、饭店信息系统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等9门课程。旅行社方向设置了10门课程,分别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从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属“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公共课程门数少、课时量大。相反,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仍存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蜻蜓点水,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强调“后基础、宽口径”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兴学科和专业来说,由于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度较差,因而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在“重学科、轻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设置过分精细化,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多数学者认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实践课程课时设置应控制在15%~20%之间,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仅为总课时的11.90%,总体实践学时为2~3个月。对于哪些课程需要开设实践环节,哪些课程无须开设实践环节,开设课时多少,并不明确。另外,实践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不清楚。

(三)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课程共开设19门课程,分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但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各只有3门,其他13门均为选修课。以旅行社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3门课程为必修课,还有7门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均为32个,必修、选修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另外,在选修的7门课程中,设置的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课程也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分解。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存在。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脱胎于历史专业,但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历史专业的特长和优势,更未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我校地处秦巴山区,秦巴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似乎也并未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

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

(一)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口径应当说已经相当宽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应用”特色,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普适性职业化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应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地方实际及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建议把“专业课程”中的某些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以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命名为“专业拓展课程”等以区别于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由当前的“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

(三)优化课程开设时序。课程设置要与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具体操作上,既要考虑到公共课应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之前,专业基础课又要开设在专业方向课之前,但也应灵活把握。如要考虑到刚入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可以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提前至第一学期开设,而对一些公共课可考虑分散到各个学期开设;同时又要考虑到大四毕业生求职等特殊要求,可以在第八学期安排一些集中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科学进行课时分配。在既定的总课时范围内,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各课程课时的安排。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时分配表现为: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时偏少,实践环节课时偏少。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公共课模块,减少“马邓毛”课程的课时,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外语课程的课时是必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因此课程开设应该更广泛些,课时也应相应加大;专业方向课应加大课时量,开设课程应精、深、广,结合专业拓展课模块设置。

(五)重视实践课程的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极强的应用性特征使得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把每一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我校旅游管理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考察实习、导游实习、饭店服务实习和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对于其他的实践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渐进地设置,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晨囡.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评价及优化[D].燕山大学,2009.

[2]蒋长春,李春亮.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字:合肥市 科技型中 小企业 融资 经营管理

一、研究背景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1~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同比增长18.0%,占全省的33.29%。推动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源泉是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主营业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创新带动就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合肥市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龙头作用;2010年1月,合肥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市",2012年7月,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但是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合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多重问题,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风险控制、安全经营、创新能力保持以及产权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二、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

1、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首先表现为不能通过多渠道为自身融资;其次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够雄厚,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再次,表现为企业营销管理方面欠缺严重。

2、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亟待完善。直接融资方面,因我国资本市场强调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作用。

3、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合肥市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的支撑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扶持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企业负担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加大等。

(二)公司经营问题突出

1、忽视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

合肥市高新区的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部门设置简单,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这种做法导致其职责部分,越权行使,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不利于企业发展。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风险控制意识不强,资金管理不严格,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2、家族式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其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即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等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3、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缺乏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成熟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善的销售系统,导致产品出现大量库存,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三)创新持续能力不强

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持有的有形资产比重低,但是拥有的创意及智慧资产比重则较高。一个具有创意的计划,再加上适当的知识和技术,便可以成为公司的宝贵的资产。时至今日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品牌意识,不注重商标保护,对于市场上的假冒商品滥用自己企业商标的行为,不予有效地阻止,任其发展。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依然较为重视生产设备等传统有形资产的保护,往往忽略了对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有的企业开发的技术和新产品已经符合了申请专利的条件,但却一直未申请专利注册,取得专利,然而当其产品被他人仿冒销售后因为没有进行自己知识产权的依法认定,而无法以法律的武器进行还击给自己造成了很大损失。

2、知识产权人才极度缺乏。

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甚至于企业的管理层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也是甚少。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第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资金欠缺,融资困难,导致科研投入较低,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面对融资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合肥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对政策

第一,重新审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的战略定位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益代言人与发言人的责任主体。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更加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决定性意义。合肥政府以及各界都应该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与战略意义的认识。合肥科技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起相应角色与职能,想方设法地维护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利益,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呼声和诉求。努力提高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效性、可行性、配套性。近期国内的有关调查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对有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度不太满意,反映原则性条文多,可操作的实质性措施少。这方面仍难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

第二,尽快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制定出台可量化、可衡量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绩效评估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努力做到"目标明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

第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大胆吸纳外部资金,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1、改进信贷管理和运作办法,充分利用好银行信用这一资本积聚的重要杠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各中小银行都已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并采取了许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信贷在运作机制和内部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2、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军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对一些具有较大规模、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积极争取在国内或海外资本市场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二板市场上市。在直接上市面临种种限制、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中小科技型企业还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盘活上市公司中的存量资产,达到买壳上市融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12.

[2]刘莉,王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及其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一以深圳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农业银行 地级市 分行 客户关系管理

一、前言

客户资源是当前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之一,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客户资源,才能够实现农业银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做好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客户潜在价值,能够充分的利用客户资源的优势并高效的维护,从而为地级市分行管理者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指导以及市场战略规划辅助,促进银行综合改革步伐,推动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让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的提升,最终保证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学理论可以称的上是一切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整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学术基础,我们在研究银行客户管理管理时所提到的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情况下是指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学。

第一,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管理活动的一种,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通常是整个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产生的基础以及服务的对象。在银行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指的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银行自身的业务和产品重新设计的过程,它对农业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组,为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从而有效减少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经营成本,提高银行经济效益。

第二,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管理系统的一种,其特指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提供服务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模拟客户关系管理活动,帮助农行客户关系管理者提供智能分析、信息记录的工具。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工作流程系统、工作流信息分析系统以及综合协作系统。

第三,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应用科学的一类,它也属于一种包含了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公共关系学理论的边缘科学。由于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经济活动,因此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由于它是管理活动的一种,因此其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而它又是金融产品营销的社会关系管理活动,因此其也属于社会关系学的研究范围。

三、地级市分行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一)帮助银行推广产品业务

很多情况下,有一部分客户对于银行所推出的各种金融业务以及金融环境等情况没有系统而深入进行了解,所以要让这一部分客户将自己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行自我分析并自己选择银行提供的金融业务品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客户不可避免地放弃某些潜在的服务需求,也让银行损失了很多潜在的经济效益。而当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之后,银行就可以按照客户实际需求来为他们量身设计服务类型,并且还能够适时地向客户推销一些不同的金融业务,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地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同时也让客户享受到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帮助银行扩展服务深度

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仅能够拓展地级市农行的金融服务范围与深度,还能在这一系统中从不同的角度去灵活地开发各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以促进这些新型的业务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中间业务自身普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风险低的优势,随着银行存贷利差逐渐减小,它们也将会成为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主要利益增长因素。

(三)帮助银行进行市场决策

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通过建立和保持较好的客户关系,还能够帮助银行更好更快地了解客户服务需求的转变,帮助银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客户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趋势。这样就能够让银行在金融业务的定位以及市场决策中占据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来适应客户服务需求的转变,为客户带来最符合他们自身实际需求的金融业务,从而更好的起到引导消费的目的,让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核心竞争力凸显出来,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

(四)帮助银行管理客户资产

地级市分行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对“客户资产”充分的进行利用,对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不断的完善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客户资产”自我升值。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客户群体,同时也能够以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不断吸引新客户的目光。

(五)降低银行服务成本

过去的客户联系渠道如柜台面对面式的沟通、邮寄信件贺卡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关系有效管理的需求,这些传统的渠道往往不便于保证客户信息的全面性。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如今最普遍的客户联系渠道,手机与计算机的普及让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沟通更加紧密,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在降低客户服务成本的同时也让银行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要点

(一)要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识别

在银行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客户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客户的需求以及消费心理,尤其是一些大客户和老客户,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客户信息档案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特殊的客户进行重点分析。客户信息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客户的基础资料,它是客户最原始的记录,也是银行从客户手中得到的第一份资料,其中包括了客户的姓名、年龄、收入资产、职业、信用等级、住址、联系方式等;第二是银行和客户进行沟通的记录,如联系的时间、方式、费用支出、服务记录等。

(二)要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分析

我们知道,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为银行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各有不同。“二八定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往往在银行的整个客户群体之中,20%的老客户、金牌客户为银行带来的价值通常会达到80%之高。而银行客户关系就是要对每个客户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一部分金牌客户,要有差异性的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广不同的金融业务。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有限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让银行能够在紧紧抓住一小部分金牌客户的同时还能够维系住第三类、第四类客户,尽量保证所有客户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才能让银行与客户双方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三)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

首先银行方面应该将网点的功能进行扩展,积极进行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网点拥有的的ATM系统、POS系统、电话银行系统和网银系统进行完善,尽量拓宽自身的服务渠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渠道来供客户自行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另外,银行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小部分的金牌客户,银行可以按照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理财特点来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推销金融业务,实行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从而让银行服务方式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让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要与客户保持良性接触

银行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客户过去的交易记录以及预测客户未来的潜在消费倾向,才能更好地分析客户的服务需求。对客户经理来说,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与客户保持良性的接触,尤其是对于一些金牌客户,与他们进行联系接触时要注意有计划性,时间和次数要适度。例如在客户生日时或重大节假日赠送鲜花、纪念卡等小礼物;在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业务出现价格变化时第一时间进行通知。类似这些情感服务都会对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式,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要想从这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客户资源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针对银行业市场作出相应的反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银行业也慢慢开放了,国内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银行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际间的竞争。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客户忠诚度,将客户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够实现农行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农行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杰.关于对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拓展的几点意见[J].北方经济,2012(05):16.

[2] 沈根章,田野,关宏.客户关系管理对提高银行竞争力的作用[J].现代金融,2012(03):10.

[3] 赵恒华.从客户忠诚视角探寻银行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金融,2012(01):29.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7-04

工作过程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从调查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开始的。为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本课题组成员首先开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和该专业实践专家深度访谈,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升迁路径及其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获取就业历史信息;其次,对行业企业发展态势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判断,获得发展信息;最后通过对“历史信息”和“发展信息”综合分析,结合学院发展定位和同类专业错位发展要求,设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培养目标,构建出实现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开展专业调查,获取就业信息

(一)就业岗位群。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第一线”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成员对近五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100多家用人单位,以及8个工作8年以上、在企业部门经理岗位的该专业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行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事销售、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员、生产管理、财务、服务等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其中商贸类企业主要分布在营销岗位,制造企业主要在仓库管理、采购、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岗位,服务业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文员助理、会计等岗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职业岗位层次。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毕业生和企业都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干起,如人事干事、仓库管理员、销售员、客户经理等。其实,这里所说的基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层,而是业务操作者,他们属于企业员工层。当然,这只是初始的入职岗位,大多数毕业生经过3-5年锻炼,都会向着主管、经理级或更高管理层次发展。

(三)素质与能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与技能标准是什么?课题组成员通过对100多个本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用人单位调查,获得有关信息如图1所示。

二、根据“就业信息”和“发展信息”,设定培养目标

(一)产业背景分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业、积极发展消费业。可见,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广西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仍是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二)就业分析。制造业、商品流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具有巨大的就业市场,同时随着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牵引作用加强,还会有更多毕业生选择农业创业。结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的特色定位及其他同类专业错位发展需要,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客服、文秘等工作或农业企业(基地)经营管理工作。

(三)培养目标设定。综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各行业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管理岗位,培养具有大专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制造型和商贸流通企业运作流程,具备企业行政管理、市场开拓、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中之两项能力及从业资格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如表2所示。

三、根据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依据这些指导思想,同时也结合三年的通过与探索,我们构建了“以社会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核心,以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3-6)。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人文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三系统并行开设,为培养就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对于现行的职业岗位而言,综合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水平无疑是高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及职业发展而言,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学习能力,即能学习、会学习。为此,本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三系统并行开设,作用于学生三年的成长历程,并以“纵向延伸课程”和“横向拓展课程”的形式设计学生的选修模块,以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偏好,拓展学生的学业视野。

(二)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导向设计素质课程,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高素质是指毕业生应该具有从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开朗、乐观、包容大度,广博的知识文化,等等。该课程体系将人生观、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公民意识、劳动观念等课程设为必修课,将人际交往及茶艺、音乐等美学类课程设为选修课,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化,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辅以体验式课程(社会实践、文艺汇演等)和独立实训课程训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程,实现“学生”与“职业人”对接。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既要了解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又要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专业知识内容较为广泛。本课程体系将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课程设为必修课,再根据学生个人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爱好设计专业选修课程(见表5)。同时,专业课程针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七大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在完成必要知识框架的学习后,可以围绕其中1-2个方向系统选择职业方向课程,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对接。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OBE;学习成果;课程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需要回答:课程体系如何支撑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如何实现学习成果?本文力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引入OBE理念,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及其与课程体系的支撑矩阵:

一、明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要求--细化学生的能力特征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学习成果要求,但往往比较笼统,或者比较难以观测和评价。而依据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的要求,应当将学习成果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点:教师上课可观察、可教学,教学效果可检测、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作业、试卷、论文、报告中可表达。如,本人建议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可表述为以下八点:

学习成果1:通识与专业知识:掌握通识类、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务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与水平。学习成果3:现代科技应用:具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掌握现代服务业设计与研究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习成果4:研究与创新: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思维,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学习成果5:地方特色与国际化:具有本专业的民族特色、桂林地方特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学习成果6:协作与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具备协调旅游事务工作的能力,能够使用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学习成果7:职业素养:执善向上,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学习成果8: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以上八个学习成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可观测和评价的指标点,例如,以上学习成果2可以细化为三点:指标点2-1:熟悉旅游管理实务的内涵和方法,能综合运用旅游管理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指标点2-2:能够针对旅游管理实务中的案例,基于分析和研究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指标点2-3:受到实务操作的技能实训训练,具有旅游实际工作岗位操作的技能和经历。

其他各个学习成果,也应当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细化分解,达到可观测评价的目的。

二、建立支撑学习成果的课程体系――形成支撑矩阵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较新,且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管理人员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几门课程构成的体系是否合理?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专业教师也经常迷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为什么是这个?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评价教学效果?(其他专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

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明确清晰的课程体系--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一旦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支撑矩阵,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负责判断课程是否设置与课程体系合理性问题,则不再会出现因人设课、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设置课程等现象,任课教师也能够根据这一矩阵围绕本课程应该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大为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上表,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来分析前述的问题:这三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三门课程构成的旅行社方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依据支撑矩阵显示:三门课程均至少有四个学习成果为高支撑强度,应当设置;但《导游实务》与《出境领队实务》支撑学习成果有所重复,可以考虑合并开设。

至于具体任课教师的前述疑问,则应当结合具体课程所覆盖学习成果的细分指标点逐项分析解决。如《导游实务》课程覆盖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为高,其对指标点2-1、2-2、2-3均覆盖,则任课教师应围绕实现这三个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相关学习成果并可评价。

参考文献:

[1]卢竹.基于OBE模式的《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6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施工科学与技术建筑施工科学技术就是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科学是主要研究建筑“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建筑的知识体系;而建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人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现代建筑物质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他侧重于研究“如何办”,其表现形式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手段和办法。事实上,建筑科学技术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正在逐年增加,建筑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影响着建筑业本身,它需要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在建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通过一系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的工艺流程安排,将科技成果逐步的应用到施工的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又常常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需要建筑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形成理论,再应用到施工生产过程中,推动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技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的组织工作和科技管理者,这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技管理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科技管理制度。同样的科技在不同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运用的好,有的运用的差,这之间的差别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同。科技管理的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的组织工作。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科技管理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管理者,人是企业科技管理中起最终决定因素的。上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是建筑企业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建筑科技管理的内容从管理工作的展开分析,主要有建立科技政策管理、科技管理体系、科技经费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这是企业的具体科技工作。

2.1科技政策管理

分两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国家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企业的科技管理必须服从国家的科技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企业根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技管理政策并执行。

2.2建立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技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明确组织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是建立在企业科技管理领导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纵向是从企业总部到子公司或分公司,再到项目部。横向是从管理职能部门到科技管理岗位或人员设置。

2.3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工作的开展主要靠经费的支持。经费的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管理活动所需筹措的资金,另外一方面是对现有资金的合理使用。前者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或上级拨款、企业自筹和社会筹募等。衡量一个企业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后者是对现有资金的计划管理,它以必要性、合理性为原则,确保科技支出的合理有效。

2.4科技人才管理

科技管理离不开人才,最宝贵的也是人才。随着现代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运用最新的建筑科技知识和成果,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转化为技能,并应用到建筑实际,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招募、培训、岗位实践、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内容是要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最大的发挥科技人才的效用。

2.5科技成果管理

建筑企业科技成果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成果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策划、研发、推广应用,策划是指企业应围绕可能产生成果的环节,探索可能创新成果的途径,研发是指利用技术部门组织力量,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科技问题,推广应用是指企业把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内外部进行的广泛的有效的运用。

2.6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

新技术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企业内部新技术,一个是企业外部新技术。内部新技术指企业在自身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术或工艺;外部新技术指例如建设部号召推广的新技术或业内其他企业发明的新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将企业内外部新技术通过内部的工作,使企业的科技人员理解、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广新技术的手段主要有学习交流、研究研讨、科普讲座等形式,让科技人员掌握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新技术,这就需要企业配备必要的人员、专项资金、设施,并最终通过项目的应用来检验推广的成果。

2.7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在科技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并拥有自主排他性成果。产权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有产权登记、产权保护、开发利用等。随着产权意识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产权管理,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企业的科技成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