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1

爱有许多种爱,他们代表不同的意义,朋友之间的爱,那是纯洁的;善人对穷苦人的爱,那是真诚的……但是谁对我们的爱才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呢?——那当然就是父母了!!!

我们将心比心一下,如果在某人生病的时候,让你去照顾她,你会愿意吗?不!你肯定不会,你可冷会想“他生病管我什么事?我凭什么去照顾她?”可是,当那个某人是你的时候,那个照顾你的人又是你父母的时候。他们会那么想吗?不,当然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爱!是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父母对你的责任!所以说嘛,我们一定养对父母更十倍的加以呵护和孝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竟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家中充当小皇帝小公主呢?父母读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教会呵护和影响……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呢?屈指可数,所以说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对父母更加的疼爱以及更加的孝敬,不要在父母面前撒那无谓的娇,我们要理解自己的父母。不要等父母年过百十的时候才发出你那微不足道的孝敬之心!

所以说!孝敬父母要在现在不要在以后。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发出以十万分的爱与回报吧!

莱阳市实验中学初二:嵇奂超

作文 zuowenku.net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2

关键词:表扬;鼓励;关爱

一、中西方家庭对孩子的爱

西方家长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和打扫卫生,父母会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和奖励。其中有来自心灵方面的关爱,比如拥抱和亲吻。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劳动经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父母的亲吻和拥抱进一步加深了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不会与父母产生纠纷和隔阂,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完善,社会生存能力更强。而我国大多数家庭中,男孩是“皇帝”,女孩是“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家什么家务活也不用干,坐在沙发上玩游戏,看电影,不时地让父母给自己拿这拿那,俨然忘记了父母的辛苦,完全不理解父母的感受。有的父母如果不给孩子拿东西,孩子的“皇帝”“公主”脾气便撒向父母。一天的工作过后,父母多辛苦啊!但父母为了所谓的疼爱孩子,甘愿做佣人,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尽量满足。父母疼爱下的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很大,不理解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溺爱下的人格缺陷畸形儿,孩子永远长不大,就像屋檐下的向日葵得不到阳光的照耀,无法健康成长。孩子的性格出现了扭曲,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和自己的父母有分歧,产生了鸿沟,矛盾激化,越来越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说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西方学校的孩子是自主学习,知识学习完全靠自己动手完成。孩子清楚地知道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需要亲自去图书馆查找,到社会中寻找,这样他们得到的是获得知识的成就和喜悦,而不是来自老师手把手的知识传授。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孩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动手操作的方式。老师得到了孩子的尊重,老师对孩子的动手学习很欣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默契。老师对孩子不仅是一种教学的关爱,还是一种生存的关爱,也是一种有尊严的关爱。然而我国的教育关爱理念却是这样的:为了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老师兢兢业业备课,将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生怕有哪个知识点遗漏没有讲清楚,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完全依赖老师,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习的热情。

三、中西方社会对孩子的爱

西方家长往往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社会以主人翁的平等眼光来对待孩子,孩子也很在乎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为孩子提供了参加社会交往的平台。在社会交往中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往往很主动,也很热情,能够很快融入社交场合。孩子侃侃而谈,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孩子很享受这种场合的交谈,在交谈中了解彼此,认识新的伙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孩子更加自由和快乐。孩子的心声有人倾听,内心也舒展开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关爱?是一种无言的尊严关爱。我国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可以从以下对话中看出来。甲:“孩子,今天天气很冷,怎么不多穿衣服,早饭吃过了吗?路上慢些,别和同学吵架,我送你吧?”孩子:“我不想穿那么多衣服,说那么多,上次我生日你都没给我送礼物,烦不?”对话虽短,但却能看出很多问题。社会将孩子看作永远长不大的人,过分呵护和疼爱。孩子养尊处优,做什么事都需要别人帮助。如此温室培养出的孩子又怎会知道多穿衣服的重要性呢?没有收到他人的礼物,对别人便产生抱怨,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引导孩子体验困苦,磨炼意志,学会奉献,承受重负,用挫折去爱我们的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尊重他人的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对孩子来说担当很重要,请给孩子那份有尊严的爱吧!

孩子不需要一种强加的附属爱,而需要一种争取获得的尊严爱。孩子需要的是一份尊严,有尊严的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有尊严的爱不是一味地呵护和过分的溺爱,而是一种相互保持的默契感情,社会需要这种爱,孩子更需要这份有尊严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3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016-02

父母和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之一。但是许多青少年恰恰和自己父母关系最疏远,矛盾最尖锐,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使孩子的父母颇感困惑。

一、导致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因素

1. 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不堪重负

有的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理趋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语数外史地生”门门优秀,琴棋书画行行精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顾孩子的反对,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使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旦孩子考试分数稍有退步,家长就忧心忡忡,唉声叹气,甚至对孩子冷嘲热讽,严加苛责。可以说,父母在“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之下,使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压力和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2.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使孩子不胜其烦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愿意把父母的话当作为权威,而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习惯于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他们应该为孩子负责。因此,大到人生理想,小到穿衣戴帽,他们把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旨意来做一切事情,总是跟在孩子身后没完没了地提醒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可否认,家长做这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但在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逐渐觉醒的孩子心里,父母的这种安排无异于一种痛苦和束缚,而家长喋喋不休的提醒,对孩子而言更是折磨和“精神暴力”。由此,孩子的“独立”诉求和父母的约束惯性使得亲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

3. 亲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轻易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认为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无话不谈是幼稚的表现,父母也常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识地和孩子沟通,只是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管理”孩子。沟通的缺乏,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孩子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严格管理”的真正用意,而是仅仅从浅层和表面上将其解读为嫌弃和“不爱”。

4. 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错误都可以被原谅;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不体谅父母。一旦自己的要求(甚至是过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绝,他们就会对父母怀恨在心,甚至大打出手。一个孩子若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基本的家庭伦理规范,对父母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1. 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约束

减少亲子冲突,首先要卸下孩子身上的重负。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给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不要只看重结果,只要孩子努力了、进步了,就值得肯定;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同时,家长要用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过于严格。虽然孩子渐渐长大,但是毕竟只是孩子,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自然越看越不顺眼。父母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发现“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发现孩子为了完善自己做的点滴努力,并及时给予表扬。家长的鼓励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他们会以更好的表现来予以回报。

2. 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和游戏的玩伴

家长不要时时都摆着父母的威严,让孩子觉得难以接近,而是要多拿出时间来和孩子谈一谈,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使孩子有话敢和父母讲,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父母不但要做孩子的心灵朋友,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还要尽可能找些机会来陪孩子玩。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碌就忽视了和孩子共度美好时光,一块做闲事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例如给孩子讲故事,一起放风筝等。和孩子一起玩,是家长了解孩子的良好途径,也是消除矛盾、建立感情的良方。

3. 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把爱转化成了对孩子的高要求,让爱成为负担,还有的父母不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把爱表现出来,仅仅把爱藏在心里。这样的方式,使很多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对父母产生“既然不爱我,何必要生我”的怨恨和“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的报复心理。因此,家长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我们所说的爱不是溺爱,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有求必应。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或者做得令人满意的时候,给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不顺或者做得令人不满意的时候,送上理解和安慰,让孩子觉得父母愿意帮助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孩子是十分敏感的,父母是出于真心还是敷衍,是赞美还是否定,是关注还是置之不理,他从话语、眼神甚至是一声叹息中都能体会得到。如果父母让孩子体会到了爱和关怀,他就会用他的方式来回报一份爱和理解。

4. 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

家长不要两眼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给孩子必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使孩子具备尊老爱幼的观念;不要“不求回报”地爱孩子,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父母的苦心;要引导和训练孩子具备起码的同情心,使孩子能够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辨别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

5. 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允许孩子适当不听话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而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不听话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其次,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更容易成才。有俗语说:“不听话的小子是好的,不听话的姑娘是巧的”,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许多调查都表明,不听话的孩子在创造力等方面都优于老实呆板的孩子。明白了以上两点之后,家长就要适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忧心忡忡或者非要通过各种方式逼迫孩子听话。

6. 尊重孩子的独立诉求,用适当的技巧消除孩子的反抗心理

有些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命令”(“你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而不说明要求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虽然这样的要求本身也许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孩子很容易理解成父母是霸道的、无理的,从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提出以上要求的同时做好说服工作,告诉孩子为什么“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就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妨把“快去……”“不要……”这样的命令语气换成“我建议你去……”“我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的商量语气,给孩子一点自由选择的空间,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7. 正确处理亲子冲突事件

有研究表明,冲突事件的解决策略会影响到亲子双方的心理调适。在发生亲子冲突时,家长应该避免以暴制暴和妥协退让两种极端做法。以暴制暴也许会暂时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对立和仇恨。曾有一个父亲,在儿子打了自己后叫人把儿子绑了起来。这个孩子在事后对我们讲述这件事情时狠狠地说:“有朝一日龙得水,必叫黄河水倒流”。可以想见,一旦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他必定会以更有力的方式予以还击。和以暴制暴一样,盲目地妥协退让也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家长妥协的结果,必然会使孩子获益,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让家长让权的,是可以使自己得到好处的。当孩子再次需要扩展他的权利界限时,就会再一次突破亲情伦理的底线,使恶行逐步升级。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的杨文女士在被问到与孩子相处的秘诀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孩子当大人来要求,也不要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作小孩来管理。”如果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都能记住这句话,也许他们的脸上会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无奈和痛苦。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4

很多父母信奉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做错了就该受到惩罚,做得好就该得到奖励。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把人当作了动物来对待。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有教育呢?而真正的教育恰恰是使人成为人,不断唤醒人性光辉的一面,使人慢慢摒弃动物性的一面吗?那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放大人的动物性,毁灭人性。这种教育方式在我看来,不是育儿、而是驯兽,其本质上是父母内心缺少一份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肯定孩子的人性和人的价值。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即尊重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共性规律、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信任孩子有内在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唯有这份人文关怀在,父母才可能始终秉持一种宽容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心怀一份大爱精神和慈悲情怀,立足于构建起稳固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生活在人性的光辉里,成就一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给孩子的是真爱,但又常常说“你再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你考进前三名,妈妈给你买一部平板电脑!”之类的话。这种预设条件、期待回报、自以为是的爱,还能算真爱口马?如果父母常常用爱作为筹码来要挟孩子,只会导致孩子为了迎合父母而渐渐失去自我,缺乏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变得自卑、焦虑、忧郁,同时也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对父母失去信赖,对他人和社会的看法偏于负面。最终,会严重阻碍孩子情绪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爱是一切的泉源,唯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时,孩子才能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未知的困境和挑战,才可能在前进的路上坦然面对失败,义无反顾地去争取成功。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视为“人”来尊重。

很多父母或拿孩子当宠物一样娇惯,或当废物一样训斥,唯独不拿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尊重。实际上这类父母是在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对孩子行控制之实。把爱等同于控制,或者严厉责罚,或者奖励贿赂,迫使或引诱孩子听话、不吵闹、不生事,禁止孩子去尝试、体验、失败、犯错,无视孩子独立的渴望,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本质上是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来理解和尊重,实际上是父母在放纵自己,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而真正的爱本应是不断增加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的力量,帮孩子建立起他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特”的人来尊重。

人是生而不同的,每个孩子都秉持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特质,都是原创、孤品,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能做的只是观察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教育的使命是唤醒,不是塑造。唤醒孩子内在的自觉,帮他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通过控制、灌输、强迫,去扼杀他的天性,压制他的思想,塑造他的灵魂。人生重要的是做唯一,而不是争第一。处处与人相争,反会让孩子在盲从中失去自我,丧失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不争,则专注而从容,更能彰显自己的优势,反使别人无法与之相争。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当孩子来理解和包容。

在育儿的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常常一面不拿孩子当‘人’来尊重,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孩子当“圣人”去要求。常听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表达、不够自信、犯过的错还会再犯,等等。想想我们自己都已经成年了,真的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懂得理性表达吗?真的活得自信而从容吗?不会再责问孩子“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配合我?”先问问自己,30岁和3岁,到底谁需要先主动去感受、理解和配合谁?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上。

当父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特的人来尊重,那育儿过程中父母所犯的大多数错误都会避免一一即使对那些仍旧无法避免的问题,能够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去思考,也会给父母一种治标治本的思维方式。孩子的问题一直不能得以解决,往往是因为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需求、意愿,回避了孩子行为的动机和原因。我们总是习惯问孩子出现这样问题该“怎么办”该“如何去教育引导”,而缺乏勇气和能力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这样?我做了什么导致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我接下来做些什么让孩子的会有所改进?当父母心怀一份人文关怀时,自然就会从心底里更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当我们有能力及时、积极地发现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在育儿育己的过程中会多一份平常心,而少一份焦虑和担忧。

因为对人性的洞察和肯定,会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内在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是三分教,七分等,就像花开花落,都要遵循自然的时节。多一份人文关怀,会让我们少些对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尽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在童年里充分地去体验、经历,包括挫折和失败,让他依照自己内在秩序和逻辑,完成自我成长。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对自然、对生命、对孩子都多一份敬畏。

一个深具人文关怀的父母会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谦卑,即使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依然明白,自己并不代表真理,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他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梯,为孩子提供一种思想和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全部或唯一。所以,我们不该拿自己的价值观和过往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今天社会的理解来教育孩子。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属于20年后的世界,那是一个我们也无法预知的时代,反而是孩子比我们离未来更近。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给自己一个界限和节制,做一个注定被孩子超越的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5

这可是我第二次给你写信,我想我送给您的鲜花和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您已经收到了吧?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给你送花是表示对您的尊敬!送书是想让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好的方法。

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可见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那么如何成为自己孩子的一个好老师,也是每个家长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我希望您能从书中吸取到新的科学知识,用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她的行为。你是怎样为人处世的,孩子眼睛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我想“为人师表,做孩子的榜样,可能是爱孩子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对姚子怡是哥哥对妹妹的一种关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爱有许多种,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有陌生人的爱、还有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爱。其实爱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生活中有了爱就有了欢声和笑语,就有了快乐和幸福,是爱让这世界充满着温暖!姚子怡得到我给她的这份爱是一种幸福。可是作为家长眼睛千万不能只盯着孩子的举动,却忘记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和人生的价值。

其实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什么人都应该互相关心、相互尊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相互尊重呢?“这个孩子的好与坏和你无关,没有你的关心我们会过得更好。”我想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个为人父母,所做出的榜样吧?作为父母应该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于曾经关心过她,帮助她和给过她温暖关爱的人!见了面相互都不说话、不打招呼吧?

其实我明白任何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得有个度,过分就会走向反面。过分关注和替代孩子的事,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对孩子能力发展的制约,压制和对孩子生活娱乐权利的剥夺,很容易造成子女的人格缺陷,以至将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温室的花朵永远经不起风雨。

有些母亲由于自身的感情,完全忘记或从根本上忽视孩子的社会属性,根本不去指导子女如何独立的做事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孩子成长的。作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和平等的权利,尽量让孩子在自己的思考下做事情,绝对不能以个人的感受去代替正常教育!因为孩子有她们自己的思想。

其实每个做母亲的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那么,首先就得从我们自身做起,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充实自己,不断克服、修正自身的缺陷,特别是母爱中常有的自私与狭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个人的品格与精神境界,以科学的母爱去对待子女的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去引导孩子,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子女得以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如果您是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用美好的行为,去感染孩子、去影响孩子。当孩子长大之后,骄傲的给大家说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

请记住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真的希望在为人父母的时候请你不要忘记了,您的身后还有一双关注你的眼睛!请不要让孩子失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6

【关键词】溺爱 ; 伤害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所以说,爱有时也能变成一种伤害。

如今的孩子在呱呱落地一瞬间,就已经成为全家人掌上明珠,从孩子有记忆开始每天都需要家人的呵护,每时每刻都要家人的照顾,爱护,只要一点点没有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以哭、闹方式警告你、威胁你,直到满足他的需要,此时此刻他幼小的心灵就萌生、助长了自我娇惯心态。有的爷爷、奶奶更是对孩子溺爱无边,孩子的衣服他们穿,孩子吃饭他们喂,孩子生活里的一切都需要大人来给他完成,真是水来洗手,饭来张口,就怕孩子受到一点的委屈,耽误了学习。只要是孩子拿起课本学习,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有大人来实施,不给孩子一点动手、动脑思维机会和自由空间,这种溺爱孩子方式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慢性心灵残害。因此孩子每天只用简单语言方式或简单手势就满足了心里需求,久而久之孩子的智力、思维、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发。

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任由孩子随心所欲,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原则地接受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条件。在物质方面给与的太多,管得也太多,很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往往自私、任性、喜欢被动地接受,不听别人的劝告,甚至胡搅蛮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父母认为对孩子已经够好了,百依百顺,孩子却还不知足;孩子认为自己除了有如保姆一般的父母外,一无所有,甚至会厌倦这种无原则的爱。

溺爱孩子的父母得到孩子的情感较之于真爱孩子的父母往往要少得多。因为真爱会让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舒畅地活动、成长,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性情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这样的爱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充满爱心、品质善良,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父母的恩情,学会孝敬父母。

爱孩子,就不要让他学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要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要一直把孩子放在“温室”中,不经历风雨又怎见彩虹?在保证安全的提前下,允许孩子在正常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在能力,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重要意义,也是父母爱孩子的体现。

1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孩子的童年期间,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让他们自己去做,养成一个善于思维、喜欢自己动手去完成自己想做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不愿自己动手做的话,家长要用鼓励、诱导方式让他们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实际上你看到不只是孩子在动手,在拆卸、破坏他的玩具,而且是在动脑的结晶,因为在成长期间的孩子左脑得到有效开发、主要思维源自十个手指,只要是十个手指得到充分运动,每时每刻得到信息储备,更新、记忆,脑容量在不断的增加。这样的孩子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比不善于动脑、动手的孩子思维反映事情要快,社会交际也会全面细致,一定会圆滑完成自己想办的事情,很快就适应了社会、融进社会。

真爱孩子的父母往往从两岁半开始,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三岁时,孩子能够自己穿脱衣、裤、鞋、袜,并会解衣扣、鞋扣,会结衣扣、鞋扣。这样孩子往往喜欢动手动脑,做事积极主动,自理能力强,还能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过分地娇宠孩子,怕孩子遇到困难,怕孩子受累,为孩子承担着一切,总是包办代替,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手、脑和眼睛协同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显得笨手笨脚,容易产生自卑感,遇事爱依靠他人,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2 父母培养孩子的合群意识

真爱孩子的父母设法为孩子寻找同伴,请他们来家作客,并热情招待、共同玩玩具,或到别人家去和同伴一起玩,来往亲密,建立友谊。这样孩子能待人友好亲热,喜欢集体,见识宽广,健康活泼,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阻止孩子寻找同伴,又拒绝别的孩子来家中玩,甚至不愿把自已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人独玩。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里非常淘气,出门却十分胆小,怕生,不讲话,不理人,孤僻不合群。

如果一个孩子一心苦读圣贤书,自己需要的任何事情只要简单一句话,一个手势就得到了满足,每天只是利用所有时间苦读书,对待其他事情都是漠不关心,冷漠无言,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无兴趣,时间久了自然养成一个性情孤僻,唯我独尊性格。既然完成了学业走上社会,参加了理想工作后,对待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都得从头学起。往往是对别人建议很难接受,不适应现实生活环境。融入社会,适应工作要比其他的孩子慢得多。

3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真爱孩子的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自由活动,如:带孩子到公园,任他自由地跑、跳、攀登、荡秋千、滑滑梯等。这样的孩子勇敢,朝气蓬勃,见识广,能力强,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健康活泼。

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处处怕危险,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的孩子表现怯弱,胆小怕事,不敢攀登,不敢下楼梯,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对事物缺乏兴趣,反应迟钝。

4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

真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说法,只要是对的,就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厚,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孩子对成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意见,能按成人要求去做。

溺爱孩子的父母缺乏原则性,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倒地打滚,父母往往心软,迁就了之。这样,孩子掌握了父母的弱点,常以哭闹相要挟,对父母没礼貌,不尊重父母,不听父母的话。

5 父母要培养孩子不挑吃穿

真爱孩子的父母根据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供给适量的肉、蛋、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培养定时定量地进餐,做到不挑不剩,不暴饮暴食。这样孩子身高体重正常增长,身体健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从不挑食。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孩子营养不够,鸡鱼蛋肉无限制地吃,既不定时,又不定量。这样使孩子严重偏食,营养失调,身高体重不达标,体弱多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对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也给父母带来许多烦恼。

6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上一篇支行年终总结

下一篇军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