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生的格言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1

无法舍弃两个方中的任何一方,那不是温柔,那不过是软弱罢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真的是这样。世上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终究是权衡下选择最有利的一面。抉择就是人生!

该做什么做什么,我是这个世界的奴隶,能做什么做什么,我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做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我做的选择,则是为了不让自己沦为平凡的大多数。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 广西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在专业上差异显著(F=6.207,P

【关键词】 人际信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Correlation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and status quo of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llege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Methods 575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Results The speci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rofession(F=6.207, P

【Keywords】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张海钟在1996年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2]。但戚少枫在2003年的研究结果与张海钟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3]。大学阶段既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为此,作者对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状况,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57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79名,女生296名;年龄18~25a;文科278名,理科297名;大一167名,大二146名,大三156名,大四106名。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1)采用Rotter 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评定大学生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该量表共25道题,采用五级评分法,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125分(信赖程度最高)。该量表有两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因子。(2)采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 J. Eysenck等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评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它包括88道题,共有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

1.2.2 评定方法 将ITS、EPQ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前由调查者向被测试者详细介绍测试目的,统一指导语。共收回有效问卷575份。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ITS测试结果 特殊信任因子为45.77±6.23分,普遍信任因子为33.28±6.22分。ITS总分平均为79.05±8.98分,与ITS的理论平均值(75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高于量表的理论平均值。

2.2 大学生EPQ测试与常模人格维度分值比较,见表1。表1显示,EPQ测试女生的内外向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掩饰性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与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掩饰性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表1 大学生EPQ测试与成人常模比较

2.3 以性别、专业、年级为自变量,以ITS各因子和EPQ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大学生ITS各因子和EPQ各维度方差分析 注:*P<0.05,**P<0.01由表2可知,(1)在人际信任总分上,主效应不显著,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特殊信任因子上,专业主效应显著(F=6.207,P

2.4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表3显示,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精神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显著正相关(P<0.05),掩饰性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负相关(P<0.05)。

3 讨论

3.1 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 无论与ITS的理论平均值相比,还是与以往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4,5]相比,本次研究的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较高。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广西是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广西大学生较少受到像发达地区那样的“信任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广西的高校比较注重诚信教育的缘故。

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无论是在总分上还是各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6],提示人际信任可能与性别无关。

在特殊信任因子上,文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与郑信军的研究不一致[6],有可能是因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同的结果。而在普遍信任因子上,一年级学生的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主要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处于一种新的人际环境,人际冲突增多,对人际环境感到不适应,这给他们的普遍信任带来了冲击的缘故。

3.2 广西大学生的人格状况 本研究显示,广西大学生较同龄人性格外向,掩饰性少,诚恳纯朴,但广西男大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倾向较同龄人明显。艾森克认为正常人也具有神经质(N)和精神质(P),只是程度不同,但不是病理的,在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质和精神质易向病理方向发展。同时,已有研究表明[7]N、P量表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广西男大学生的这种人格状况应引起广西高校的重视。

此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与遗传有关,还与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有关。人格各维度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体现了专业学习、性别、环境对广西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文科男生的神经质倾向较理科男生明显,主要因为文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别于理科,文科男生受其所学专业的影响,情感较丰富、情绪较不稳定;理科女生的神经质倾向较理科男生明显,主要因为理科课程的学习难度大,而女生的情绪强度往往比男生更高[8],面对同样的高难度的学业压力时,她们比理科男生更担忧、焦虑等。四年级理科生的精神质倾向比其它年级更明显,主要因为四年级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考研等,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竞争加剧,而理科生接受的主要是抽象思维教育,与实际社会生活距离较大,因此出现适应不良、孤独、与别人不友好等现象,而文科生学习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与实际社会生活较接近,在面对同样的环境改变时,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能与人友好相处。

3.3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外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高。主要因为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学生来自县、乡、镇,读大学之前,他们的生活空间较小或忙于学习,人际交往的范围窄,对社会的接触少,思想较单纯。进入大学后,生活空间扩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外向型大学生喜社交,花较多的时间、精力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种类较多,交往的范围较广泛。随着对外界的接触越多,对不良社会现象特别是信任缺失行为了解的增多,使得他们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及家人或同伴的信任降低。而内向型的大学生,由于他们不喜社交,对外界的接触较少,对外面世界的各种丑恶现象的了解较少,思想也就保持着比较单纯状态,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及家人或同伴的信任也就相对较高些。

此外,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戚少枫[4]的研究结果一致。此研究结果与常理不太相符,可能因为神经质、精神质得分高的人,他们情绪不稳定、冲动、焦虑、遇事易激动,说明缺乏主见,他们更容易相信他人以求得帮助。而神经质、精神质得分低的人,他们情绪稳定成熟,说明独立意识强,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自我保护意识和戒备心强,对社会现状和他人的怀疑、排斥心明显,人际信任度反而低。

总之,广西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贫困学生,高校要注意并客观地看待这一群体的某些特殊性,掌握他们的人格和人际信任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入手,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

[2] 张海钟.高师专科学生性格类型分布及其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1

[3]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23

[4]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

[5] 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0

[6] 郑信军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1998,(2):17

[7]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329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坚韧人格;网络利他行为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610394009)

1 引言

网络利他行为是自愿行为,是在网络背景下帮助者没有明显的自私的意图且为了让他人得到帮助的行为[1]。王小璐和风笑天指出,网络人际交往空间的隐蔽性较好的避免了“责任扩散”的可能性,由于网络中助人者的增多,利他行为也一定会增多 [2]。人格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他能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 [3]。很多研究者认为人格和利他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存在一种利他人格[4]。有研究表明,具有共情能力、较高的积极情绪性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关心他人,与此同时利他行为也会因此增多[5]。Kobasa认为坚韧性可分为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彼此联系的部分 [6]。坚韧性强的人拥有更强的求知欲,并且能够发现事物的乐趣和内涵。而且,他们认为他们的所想、所言、所为能够改变周围将要发生的事件。具有坚韧人格的个体,能保持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面对特殊状况或艰难险阻时能发挥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和预见能力,并能够维持一种积极向上、坚定不移、专注投入的认知和情感状态[7]。个体具有较高倾向的坚韧人格品质,是否可以增加虚拟空间中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呢?

综上所述,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坚韧人格作为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并且拥有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现实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网络利他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扩展方式,郑显亮指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本研究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福州地区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0.62%。其中无效问卷20份,最后剩余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3.10%。

2.2 研究工具

2.2.1坚韧人格量表

采用由卢国华和梁宝勇编制的坚韧人格量表,量表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对应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一共27个项目,运用四点计分,分为四个等级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4分),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2.2网络利他行为问卷

采用郑显亮于2010年编制的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利他行为问卷,一共有26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网络分享、网络支持、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并且采用四点记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越倾向于表现网络利他行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 结果

3.1 坚韧人格、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坚韧人格和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得出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相关。(见表一)

3.2 坚韧人格各因子与网络利他行为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坚韧人格总分和它各个维度为自变量,网络利他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坚韧人格的总分与各维度都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能够得出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相当突出的结论,以及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4 讨论

经相关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利他行为与坚韧人格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坚韧人格能够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坚韧人格属于乐观向上的人格特质,David GM等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作用,郑显亮指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进而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能够拓展至网络环境下[8][9]。自变量为坚韧人格总分和它的每个维度,网络利他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坚韧人格的总分与各维度都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能够得出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相当突出的结论,和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9-51.

[2] 王小璐,风笑天。2004.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8(55),16.

[3] 刘莉. 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

[4]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1.24(2):202-204

[5] Eisenberg N,Miller P.The role of sympathy and altru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in helping:a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8,57:103-115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4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出家后法名弘智,字无可,号墨历、药地和尚、浮山愚者(见图1)。桐城人,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同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末清初时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其家学渊源,父亲方孔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方以智受教于名师学者,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有《通雅》《物理小R》《浮山文集》《医学会通》《东西均》等二十余部著述,涉及天文、物理、医药、文学、书画、哲学等,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桐城诗人钱澄之(与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在《题愚道人溪山册子》中记:“吾乡士大夫能诗、善书法、而兼以画名者,自愚道人始。”方以智12岁时丧母,由姑母方维仪抚养长大。方维仪精于禅理,兼善书画(见图2),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她对方以智细心指点,督促课读,并以气节励志。方以智早年才华横溢,曾主盟复社,涉足文人丹青,师法元人“墨戏趣味”(见图3),体现了他在学问功名之余的闲情逸致。明朝灭亡后,方以智转投南明弘光政权,受阮大铖排挤,流寓岭南,拥立永历政权。后清军南下,方以智于顺治七年(1650年),披缁为僧,形骸枯寂,谢绝世事。从入世到出世,是方以智人生重要转折点。他广学倪黄、沈周等家,画风转而幽淡、荒疏、简远,多为枯山寂水、孤树奇石,用笔枯淡朴实,墨晕不显,逸笔草草而不求形似。并与周边“新安画派”“宣城画派”“姑孰画派”互有交往,兼收并蓄,参以禅趣。书作章草,亦工二王,奇而不肆,古而不怪,刚正不阿,不流凡俗。

《空亭落松图》(见图4)是其遁入空门不久,向新安画风转变时期的作品。远山淡墨轻抹渍染,近处杂树丛立,空亭用白描勾写,不事渲染,更显空旷萧瑟。笔墨润泽灵秀,轻描淡写参以浓墨点苔,格韵高妙,给人以冷逸静谧、远避尘世之感。浓淡虚实之间仍保留早年清新潇洒的意味,是中年时期承前启后、由笔墨抒情到意境感怀的过程。画题:“截断红尘石万寻,n开碧落松千尺。特地为中锋拓出,拈留甚应,可惜可惜。无可道人。”下钤“无可道人”白文方印。画左下角钤“如愿”铁线朱文长方印、“靖侯珍藏”白文方印,另钤“方苞之印”朱文方印、“灵皋”白文方印,右下角钤“朱爵长寿”“乍浦许氏子宣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

方苞(1668―1749年),字灵皋,与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家族,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朱荣爵,民国时期人,字靖侯,室名为云松馆、两溪轩,安徽泾县人,一说苏州人,精鉴别,富收藏。

明末清初出现很多较有影响力的遗民画僧,具代表性的有“四僧”、普荷、七处、方以智等,强调“以画说禅”“以手写心”。方以智自明亡以后始终处于颠沛流离的逃亡境地,从北京到南京、肇庆,后遁迹于粤、湘、桂之间,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不得已在梧州出家,后游离于苏、皖、赣一带,直至晚年主持青云山。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像“四僧”那样注重笔法墨晕的变化,追求塑形的奇特、图式的创新,而是以简练传统的笔墨聊写胸中落寞之气,表现的是画外超脱之境。《携杖看山图》(见图5),层岩叠嶂占据画心主要位置,山顶崖间古木参天、屋宇隐现,一长者携杖拾级而上,访友、赏景、参禅,平添闲雅幽趣。画中以披麻皴写,稍事染点,中侧锋并用,浓淡相宜;构图简洁,错落有致,逸笔草草,不求甚似。笔法疏简粗犷,既得云林荒率超逸,又具大痴、石田苍劲松秀。画题“浮渡愚者智”,下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画中虽无年款,从笔法上看应是方以智中晚期作品。

方以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后主持净居寺(1664~1670年),宣扬儒、释、道三教汇通的学术思想。方以智入驻青原初期,禅宗世界的修身养性并没有消除国仇家恨带来的苦闷与悲愤,内心的矛盾与反清复明的绝望始终困扰着他,因此作品具有遗民画僧冷逸出尘、空旷清静的格调。《疏树孤亭图》(见图6),图绘荒山野岭,全以水墨写就,构图似有倪云林一河两岸式结构,高台矗立,远山如屏,古树凋零,空亭孤立,临渊照水。以秃笔焦墨勾写,而绝少渲染,用线条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作品的层次、虚实。笔墨枯劲生涩,完全舍弃了笔墨韵味,意境更显荒凉寂寥,风格应属新安一派。正如后人评曰:“无可大师纯用秃笔,意兴所到,不求甚似,细钩皴,免渲染,而生趣天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亦称其“意兴所适,或诗或画,偶一为之,多作禅语,自喻而已,不期人解也”。画题:“高台临水着孤亭,松柏传来太古青。当面远山留返照,蔚蓝天色饷空瓶。青原愚者智。”后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起首钤“此藏”白文长方印,左下角钤“浮渡山人”朱文长方印,右下角钤“寿公”朱文方印、“吴氏密崖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青山方”白文方印、“浮山访得u轩金石书画”朱文长方印等收藏印。

方以智的山水册页则更具特色(见图7),较之堂幅、立轴笔墨更为丰富。时而秃笔枯墨,计白当黑,落墨寥寥;时而略施皴染,迷茫空鳎在萧云从、程邃、戴本孝作品中尝得以体现。构图简远者,笔法瘦劲,皴法简淡,冷萧苦寒;图式宏阔者,虚实映衬,浑茫清幽。方以智交际甚众,中年以后虽疲于奔命,然与周边诸多画派多有往来。加之游离于山水之间,因此题材也更为丰富。作品转益多师,不拘一家,颇具遗民色彩。款印“中山玩月”“愚者”“无”“智”等。

另有《无可大师墨石册》(见图8)则是他临终之前一年的作品。方以智在青原山净居寺做主持7年,为振兴青原曹洞中兴,使青原山成为当时南方著名的禅学中心,做出积极的贡献。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由此也使其哲学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圆融贯通的集大成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他晚年生活较为稳定、安逸的阶段,作品也较早年有所变化,所绘景致应物象形、造型奇特,根据形状的不同采用多种皴法以表现山石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圆石多披麻皴、雨点皴并用,线条遒劲、圆润浑厚;太湖石,玲珑剔透,经络盘旋,擦染并用,突出造型的凸凹立体感;观赏石运用芝麻皴,疏密穿插、聚散有致,更有泼墨渲染,墨分五色,自然随形,追求天然之趣;奇石礓砺则多使用马牙皴、鬼脸皴,斑驳陆离、石骨嶙峋;尚用折带皴表现岩石层叠、方折秀峭。这些奇石峭壁,运用各种笔法皴写,高低俯仰、尖厉峻拔,而不添任何背景,尽显新奇之态,颇多空灵之感,可谓方以智晚年书画集大成者,也是家思想、情感的注入以及审美意象的外化表现。作品的笔墨、表现的肌理、韵律,达到了形意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册中钤有“愚者”“浮山智”“守墨”“以智”“无”“智”“无可”“守墨”“不答”“密山氏”等名号印。册中自题:“庚戌献岁,寒山无事,童子炙炭研墨,请愚者发笔,遂成诸种石,将谓荟撮各家,实则取冰雪之自肖耳。研邻山主过归云阁而索观,便以为饷,浮庐愚者智。”庚戌即为1670年,从落款中也可以看出在青原山闲暇之余的安逸状态。又有晚清著名收藏家李侯题跋:“磊落形奇,蚬前粒石耶人耶,分明写照,固由天然,亦因笔妙,为问米颠,何如九曜。甲申冬初,芝老题。” 下钤“芝陔”朱文方印。李芝陔,名侯,又字在铣,河北涿鹿人,曾为涿州知府,清咸同间北京著名鉴藏家,与翁同、宝熙交善。此跋点出方以智以石明志,品行磊落骨傲,而笔墨又如米颠精妙的写照。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竞争态度;大五人格;相关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 Liu Jingwei, Liu Aishu. Education Depart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Competitio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were administrated to 351 undergraduates fiom 5 universities in Harbin. Results Cor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extraversion, conscientiousn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competition and agreeablenes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cessive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cessive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openness, agreeablenes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And extraversion and agreeableness are the stable factors to the competition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mpetition attitude are found in gender, major and grade. Conclusion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ttitude and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Competition attitude; Big five personality; Relationship

竞争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欲使其成绩超出对手的一种行为,而支配这种外显行为的内在动机即为竞争态度。目前,对竞争态度的分法普遍认可的是过度竞争态度与良性竞争态度。过度竞争性在Honey(1937)的著作中就曾被提及过,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而不择手段和代价去争取胜利[1]。Sampson将其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度竞争者的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喜欢与别人竞争,超越于别人之上,在竞争过程中,对对方采取敌视的态度,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胜利后的成就感,而是在竞争中凌架于人的虚荣感。良性竞争态度被Sampson称为“整体的个人主义”,并认为具有良性竞争态度的人的竞争观是在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参与到一些共同的探索活动中以实现这些目标。良性竞争者的特点在于他们并不把竞争视为争名夺利的活动,而是希望能在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使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竞争态度?岑延远,聂衍刚(2005)[2]的研究表明,文化教育程度,遗传,人格,个体素质都影响着人们的竞争性。李林,陈国鹏(2001)[3]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文化教育水平对过度竞争有着影响。大学生的过度竞争性较高,研究生其次,中等文化的过度竞争性较低。此外,还有研究发现,A型人格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衷于竞争的倾向,一种对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能超越自己的持久的欲望。在Ross R,Rausch M(2003)[4]的研究中发现,在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中,宜人性与过度竞争性存在负相关,与良性竞争不存在相关,外倾性与良性竞争存在正相关,与过度竞争不存在相关。另外,对大学生的竞争性的研究还有吴键,石凤研等人(2007)[5]采用匈牙利科学院心理学家Marta编制的竞争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竞争认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①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激烈,残酷,对抗”等;②大学生认为竞争的主要作用是动力,压力和机遇或挑战;③大学生对竞争性质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岑延远(2006)[6]对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心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外显竞争与内隐竞争的表现具有一致性,同时,内隐竞争倾向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Ross R,Rausch M(2003)[4]作过大五人格与竞争态度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就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的关系进行探讨,以验证中国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关系的结论是否与国外此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

1 对象和方法

1.1 被试 在哈尔滨市5所高校中随机选取被试,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有效率73.13%。大一学生91人,大二学生77人,大三学生164人,大四学生12人,缺失7人。文科生130人,理科生214人,缺失7人。男生112人,女生232人,缺失7人。

1.2 工具

1.2.1 竞争态度量表 陈国鹏,陆鹃等人以Ryckman编制的“过度竞争态度量表”与“个人发展竞争态度量表”为蓝本修订了中国版的《竞争态度量表》[7]。此量表具有27个题目,良性竞争态度的测题占14个,过度竞争态度的测题占13个。计分方法采用5点计分法。

1.2.2 大五人格问卷 大五人格问卷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自觉性(Conscientiousness)。每个维度具有12个测题,反向计分题占27个。计分方法采用5点计分法。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良性竞争态度和过度竞争态度上,均是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但只有良性竞争态度与性别有显著性差异,而过度竞争态度与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差异 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良性竞争态度与专业类型有显著性差异。理科专业的学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学生,而过度竞争态度与专业类型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的现状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竞争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4个年级中,良性竞争态度得分最高的是大一学生,其次是大三学生,最低的是大二学生。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过度竞争态度中,大二学生得分最高,大三学生得分最低,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四年级人数过少,在这里不作分析。

2.4 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对大学生的竞争态度的2个维度与大五人格的5个维度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良性竞争态度与外倾性、自觉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过度竞争态度与神经质、外倾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与自觉性的相关不显著。

分别以竞争态度的2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大五人格的5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在良性竞争态度上,外倾性、自觉性、宜人性入选回归方程,能预测良性竞争态度的28.3%的变异量,其中外倾性和自觉性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在过度竞争态度上,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外倾性入选回归方程,能预测过度竞争态度的38.1%的变异量,神经质和外倾性对过度竞争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和开放性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3 讨 论

3.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竞争态度上的差异 李林,陈国鹏等人[3]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竞争态度进行了研究,即被试的文化程度最低为中学,最高为博士,被试的职业分别为工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医护人员。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被试的良性竞争态度有影响,男性得分高于女性,而男性的过度竞争性得分和女性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高于女大学生,而在过度竞争态度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所以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表明竞争态度的性别差异具有跨年龄一致性。

3.2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竞争态度的差异 在良性竞争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专业间差异,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在过度竞争态度上,不存在显著的专业间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理科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思变能力比较强,在竞争活动过程中能进行理智地判断,从而表现出对自己最有利,而又不损及他人利益的行为,以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而文科生可能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感性的一面,有时做事只求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及竞争对手,所以导致文科生的良性竞争态度低于理科生。

3.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竞争态度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良性竞争态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最高,大三学生其次,大二学生最低。而在过度竞争态度上,大二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圈子只局限于同学,教师,父母,与社会的交往甚少,不涉及那么多争名夺利的事情,进入大学后,这种特点依旧在大一时保持,而且在大一时的理想与抱负都很远大,因此在良性竞争态度上的得分普遍都很高。而大二的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交往,人际关系逐渐地复杂起来,活动也逐渐多起来,因此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大家都倾向于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争得最大的利益,从而使得大一学生的良性竞争态度下降,过度竞争态度上升。有研究发现,学生会干部的过度竞争要比普通学生的得分高。而到了三年级,大家开始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开始规划,各自进行着所需活动,目的只在于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不涉及到相互利益的争夺,从而使过度竞争态度下降,良性竞争态度回升。

3.4 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人格的关系 Ross R,Rausch M[4]的研究表明:良性竞争与外倾性存在正相关,与宜人性不存在相关;过度竞争与外倾性不存在相关,与宜人性存在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竞争态度与外倾性、自觉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过度竞争态度与神经质、外倾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与自觉性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在良性竞争态度与外倾性的关系和过度竞争态度与宜人性的关系上支持了Ross R,Rausch M的观点,但良性竞争态度与宜人性的关系和过度竞争态度与外倾性的关系上却与Ross R,Rausch M的观点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下的宜人性是指乐于助人,一般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不喜欢为了利益与别人进行争斗,因此无论是在良性竞争还是过度竞争上,他们的得分都比较低。而自觉性和外倾性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自信[5],这使得他们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不盲目,最重要的是在竞争中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的良性竞争态度发展得很好,但是如果外倾性过高,就可能导致良性的竞争态度向过度的竞争态度转化,在竞争活动中为了取得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去损害他人的利益。神经质的人对外界具有不信任感,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因而处处与他人竞争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超越于他人之上,体验这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优越感。从而使得过度竞争态度过高。开放性的人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他们在竞争中的目的在于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为了最终的胜利结果进行竞争,所以此种类型的人的过度竞争态度较低。

(致谢:非常感谢陈国鹏老师提供《竞争态度量表》,使论文得以完成)

4 参考文献

[1]Ryckman M, Thornton B.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Hyper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 Validity Tests of Horney's Theory of Neuro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4,62(1):84-94

[2]岑延远,聂衍刚.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3):125-128

[3]李林,陈国鹏,王卫.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竞争性.心理科学,2001,24(2):221-222

[4]Ross R, Rausch M.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ve-Factor Mode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137(4):323-337

[5]吴键,石凤妍,臧传丽,等. 当代大学生对竞争认识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7,30(2):293-296

[6]岑延远.大学生内隐竞争心理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2006,26(3):65-68

[7]陈国鹏,李鹃,陆芳.《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的修订.心理科学,2003,26(2):332-333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兴趣类型;人格特质;大学生

1 目 的

关于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先前有人做过许多研究。如Gary & Elizabeth(1993)运用Holland职业兴趣问卷和NEO问卷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型和经营型职业兴趣倾向与外倾性存在正相关,研究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倾向与开放性存在正相关,常规型职业兴趣倾向与责任心存在相关[1]。Ackerman & Heggestad(1997)在其研究中表明,Holland的6种职业兴趣和大五人格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Fruyt和Mervielde(1997)运用NEO-PI-R (Costa & McCrae,1992)和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对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n=934)进行研究,运用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统计数据,结果表明所有的大五人格因素至少和一种或多种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相关,但不是所有职业兴趣类型都与大五人格因素有关,尤其是现实型、研究型与大五人格因素没有关系[2]。Lisa,Patrick和Fred(2002)对24个样本采用目前最为通用的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和大五人格测验进行研究,并对测验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6个职业兴趣类型和大五人格因素30项相关的平均效应,其中有5项维度之间的相关无论男女性都表现出非常稳定的相关。它们是艺术型―开放性(r=0.48),经营型―外倾性(r=0.41),社会型―外倾性(r=0.31),研究型―开放性(r=0.48)和社会型―宜人性(r=0.19)[3]。Brandon和JoIda(2003)运用NEO-PI-R问卷测量人格维度的各个层面的得分和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测量各基本类型得分,结果表明在层面上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类型也存在相关,这可以支持在职业发展领域已存在的关于个体差异作用的理论[4]。

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且国内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5点基本假设:

①神经质与经营型存在相关。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感觉灵敏,感情脆弱,很容易体验到令人心烦意乱的感觉[5](McCrae & Costa,1992),而经营型喜欢影响控制别人,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这就意味着神经质与职业兴趣类型的经营型存在一定关系。②外倾性与经营型、社会型存在相关。在外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具有外向、大胆、冒险、开朗、活泼、精力充沛等特质,而且大多数时间里愿意与人打交道[5](McCrae & Costa,1992),他们喜欢企业型和社会型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外倾性与职业兴趣中的经营型、社会型存在一定关系。③开放性与艺术型、研究型存在相关。在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喜欢经历新鲜事务,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5](McCrae & Costa,1992),而艺术型、研究型也具有这方面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开放性与职业兴趣类型的艺术型、研究型存在一定关系。④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相关。在宜人性维度上得高分的人具有利他、友好、同情、乐于助人的特质[5](McCrae & Costa,1992),Goldberg研究发现宜人性与友好、利他、慷慨和公平在一定趋势下有联系,并且具有这些特质的人们通常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这就意味着宜人性与职业兴趣中的社会型存在一定关系。⑤责任心与常规型存在相关。在责任心维度上得分高的人,责任心强,做事有条不紊,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5](McCrae & Costa,1992),而且他们喜欢有规则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责任心与职业兴趣中的常规型存在一定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长沙市4所高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分别由主试随机抽样获得。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样本181例,有效样本率90.5%。具体分布见表1。

2.2 工具

2.2.1 人格特质测量问卷 本研究使用了McCrae和Costa编制的简式人格问卷(NEO-FFI),在华人地区适用的结果表明,它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8]。该问卷共有60个题目,属于Likert五点自陈式量表,每题均含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有意见”、“同意”、“非常同意”供被试选择。整个问卷分别测量开放性(O)、责任心(C)、外倾性(E)、宜人性(A)、神经质(N)5个人格特质。本研究以这5个因素的维度的粗分作为测量指标。

2.2.2 职业兴趣测验 本研究使用了Holland编制的职业兴趣测验,该问卷共有48个题目,属于是否式自陈问卷。本问卷可测量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常规型6种类型的职业兴趣,通过对每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来判断被试的职业兴趣类型。本研究以各个类型的粗分作为测量指标。

2.3 数据处理 计算NEO-FFI问卷、Holland职业兴趣问卷各维度得分,所有数据经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偏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做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偏相关分析 见表2。

表2 控制性别、学校、专业等因素后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偏相关

3.2 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常规型为因变量,以大五人格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旨在进一步确定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表明,神经质对经营型有非常显著的正性预测关系(β=0.227,P

4 讨 论

4.1 神经质与职业兴趣类型 神经质得分低的人无忧无虑,能吃苦耐劳,即使面对压力,一般也能保持轻松[5](McCrae & Costa,1992),Murray认为压力存在于任何工作中,而且是由工作环境或工作任务的特点引起的,因此神经质与职业兴趣类型是不存在相关的。然而,本研究发现:神经质与经营型存在正相关,与常规型存在负相关。与国外研究不一致的可能原因在于:神经质这一维度在中国人群的人格结构中并不存在。王登峰通过对NEO-PI-R的N因素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独立的神经质维度,西方神经质人格维度的内容重要分布在中国人人格的外向性、善良、才干和人际关系4个维度中[9]。因此,在神经质这一维度上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4.2 外倾性与职业兴趣类型 Barrick & Gupta(1997)和De Fruyt & Mervielde(1999)研究表明,外倾性与经营型存在正相关(r=0.57和0.44),与社会型存在正相关(r=0.20和0.26);Ackerman和Heggestad(1997)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10]。Murray(2003)通过更加精细、系统的研究同样发现,外倾性与经营型、社会型存在适度正相关。但是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外倾性与经营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正相关。产生该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外倾性暗示一种“接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能量,包括社交、活跃、果断和积极情绪之类的特质”。所有这些特征使外倾者比内倾者在他们的群体中更受注意,有更多的社会影响[11]。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好面子,倾向于社会所提倡的、被他人所称道的态度或行为。

因此,内倾者在回答问卷时可能产生了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即本来应该是外倾性得分低的被试,反而得分高。也就可能产生与经营型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负相关。

4.3 开放性与职业兴趣类型 Barrick & Gupta(1997)研究发现开放性与艺术型(r=0.38)和研究型(r=0.26)存在显著正相关。Ackerman和Heggestad(1997)通过进一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10]。Murray(2003)运用元分析这种高级统计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是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开放性与研究型、艺术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社会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的一致结果相反。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第一,被试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使得本应该得分低的维度反而得分高;第二,在中国当前就业形式下,考公务员是众多大学生的选择,而公务员一职恰好属于常规型这一职业兴趣类型,因此外倾性、开放性两个维度得分高的被试,对常规型的职业十分感兴趣;第三,本研究在选取被试都来自长沙的高校,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可能喜欢做一些有条理性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希望有模式可以直接套用,因此外倾性、开放性两个维度得分高的被试,对常规型的职业的兴趣相对浓一些。而且湖湘教育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外倾性、开放性两个维度得分高的被试,对需要创新之类的研究型职业的兴趣不浓。

4.4 宜人性与职业兴趣类型 Lisa,Patrick和Fred(2002) 研究发现宜人性与社会型(r=0.19)存在稳定的正相关[3]。Murray(2003)研究发现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低相关。但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截然相反,我认为产生该结果的原因是:第一,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是一个“利他者”,他们同情并乐于帮助他人,也相信别人也会这样乐于助人。而中国文化提倡“雷锋精神”,宣扬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思想,被试表现出与实际不相匹配的人格特质就能获得社会肯定,因此隐瞒了本身的人格特质。第二,在宜人性维度上得分低的个体是“自我中心者”,对他人的动机常常持怀疑态度,而且与他人往往是竞争而不是合作[12,13]。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每个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使得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宜人性这一维度上中国被试群体得分偏低,从而得出的结果与国外研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