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1
无法舍弃两个方中的任何一方,那不是温柔,那不过是软弱罢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真的是这样。世上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终究是权衡下选择最有利的一面。抉择就是人生!
该做什么做什么,我是这个世界的奴隶,能做什么做什么,我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做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我做的选择,则是为了不让自己沦为平凡的大多数。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 广西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在专业上差异显著(F=6.207,P
【关键词】 人际信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Correlation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and status quo of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llege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Methods 575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Results The speci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rofession(F=6.207, P
【Keywords】 Interpersonal confidenc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张海钟在1996年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2]。但戚少枫在2003年的研究结果与张海钟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3]。大学阶段既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为此,作者对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状况,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57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79名,女生296名;年龄18~25a;文科278名,理科297名;大一167名,大二146名,大三156名,大四106名。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1)采用Rotter 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评定大学生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该量表共25道题,采用五级评分法,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125分(信赖程度最高)。该量表有两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因子。(2)采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 J. Eysenck等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评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它包括88道题,共有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
1.2.2 评定方法 将ITS、EPQ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前由调查者向被测试者详细介绍测试目的,统一指导语。共收回有效问卷575份。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ITS测试结果 特殊信任因子为45.77±6.23分,普遍信任因子为33.28±6.22分。ITS总分平均为79.05±8.98分,与ITS的理论平均值(75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高于量表的理论平均值。
2.2 大学生EPQ测试与常模人格维度分值比较,见表1。表1显示,EPQ测试女生的内外向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掩饰性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与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掩饰性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表1 大学生EPQ测试与成人常模比较
2.3 以性别、专业、年级为自变量,以ITS各因子和EPQ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大学生ITS各因子和EPQ各维度方差分析 注:*P<0.05,**P<0.01由表2可知,(1)在人际信任总分上,主效应不显著,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特殊信任因子上,专业主效应显著(F=6.207,P
2.4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表3显示,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精神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显著正相关(P<0.05),掩饰性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负相关(P<0.05)。
3 讨论
3.1 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 无论与ITS的理论平均值相比,还是与以往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4,5]相比,本次研究的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较高。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广西是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广西大学生较少受到像发达地区那样的“信任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广西的高校比较注重诚信教育的缘故。
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无论是在总分上还是各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6],提示人际信任可能与性别无关。
在特殊信任因子上,文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与郑信军的研究不一致[6],有可能是因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同的结果。而在普遍信任因子上,一年级学生的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主要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处于一种新的人际环境,人际冲突增多,对人际环境感到不适应,这给他们的普遍信任带来了冲击的缘故。
3.2 广西大学生的人格状况 本研究显示,广西大学生较同龄人性格外向,掩饰性少,诚恳纯朴,但广西男大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倾向较同龄人明显。艾森克认为正常人也具有神经质(N)和精神质(P),只是程度不同,但不是病理的,在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质和精神质易向病理方向发展。同时,已有研究表明[7]N、P量表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广西男大学生的这种人格状况应引起广西高校的重视。
此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与遗传有关,还与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有关。人格各维度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体现了专业学习、性别、环境对广西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文科男生的神经质倾向较理科男生明显,主要因为文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别于理科,文科男生受其所学专业的影响,情感较丰富、情绪较不稳定;理科女生的神经质倾向较理科男生明显,主要因为理科课程的学习难度大,而女生的情绪强度往往比男生更高[8],面对同样的高难度的学业压力时,她们比理科男生更担忧、焦虑等。四年级理科生的精神质倾向比其它年级更明显,主要因为四年级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考研等,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竞争加剧,而理科生接受的主要是抽象思维教育,与实际社会生活距离较大,因此出现适应不良、孤独、与别人不友好等现象,而文科生学习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与实际社会生活较接近,在面对同样的环境改变时,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能与人友好相处。
3.3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外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高。主要因为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学生来自县、乡、镇,读大学之前,他们的生活空间较小或忙于学习,人际交往的范围窄,对社会的接触少,思想较单纯。进入大学后,生活空间扩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外向型大学生喜社交,花较多的时间、精力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种类较多,交往的范围较广泛。随着对外界的接触越多,对不良社会现象特别是信任缺失行为了解的增多,使得他们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及家人或同伴的信任降低。而内向型的大学生,由于他们不喜社交,对外界的接触较少,对外面世界的各种丑恶现象的了解较少,思想也就保持着比较单纯状态,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及家人或同伴的信任也就相对较高些。
此外,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戚少枫[4]的研究结果一致。此研究结果与常理不太相符,可能因为神经质、精神质得分高的人,他们情绪不稳定、冲动、焦虑、遇事易激动,说明缺乏主见,他们更容易相信他人以求得帮助。而神经质、精神质得分低的人,他们情绪稳定成熟,说明独立意识强,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自我保护意识和戒备心强,对社会现状和他人的怀疑、排斥心明显,人际信任度反而低。
总之,广西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贫困学生,高校要注意并客观地看待这一群体的某些特殊性,掌握他们的人格和人际信任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入手,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
[2] 张海钟.高师专科学生性格类型分布及其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1
[3]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23
[4]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
[5] 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0
[6] 郑信军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1998,(2):17
[7]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329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坚韧人格;网络利他行为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610394009)
1 引言
网络利他行为是自愿行为,是在网络背景下帮助者没有明显的自私的意图且为了让他人得到帮助的行为[1]。王小璐和风笑天指出,网络人际交往空间的隐蔽性较好的避免了“责任扩散”的可能性,由于网络中助人者的增多,利他行为也一定会增多 [2]。人格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他能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 [3]。很多研究者认为人格和利他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存在一种利他人格[4]。有研究表明,具有共情能力、较高的积极情绪性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关心他人,与此同时利他行为也会因此增多[5]。Kobasa认为坚韧性可分为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彼此联系的部分 [6]。坚韧性强的人拥有更强的求知欲,并且能够发现事物的乐趣和内涵。而且,他们认为他们的所想、所言、所为能够改变周围将要发生的事件。具有坚韧人格的个体,能保持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面对特殊状况或艰难险阻时能发挥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和预见能力,并能够维持一种积极向上、坚定不移、专注投入的认知和情感状态[7]。个体具有较高倾向的坚韧人格品质,是否可以增加虚拟空间中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呢?
综上所述,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坚韧人格作为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并且拥有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现实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网络利他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扩展方式,郑显亮指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本研究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福州地区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0.62%。其中无效问卷20份,最后剩余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3.10%。
2.2 研究工具
2.2.1坚韧人格量表
采用由卢国华和梁宝勇编制的坚韧人格量表,量表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对应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一共27个项目,运用四点计分,分为四个等级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4分),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2.2网络利他行为问卷
采用郑显亮于2010年编制的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利他行为问卷,一共有26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网络分享、网络支持、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并且采用四点记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越倾向于表现网络利他行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 结果
3.1 坚韧人格、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坚韧人格和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得出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相关。(见表一)
3.2 坚韧人格各因子与网络利他行为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坚韧人格总分和它各个维度为自变量,网络利他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坚韧人格的总分与各维度都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能够得出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相当突出的结论,以及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4 讨论
经相关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利他行为与坚韧人格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坚韧人格能够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坚韧人格属于乐观向上的人格特质,David GM等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作用,郑显亮指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进而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能够拓展至网络环境下[8][9]。自变量为坚韧人格总分和它的每个维度,网络利他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坚韧人格的总分与各维度都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能够得出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相当突出的结论,和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9-51.
[2] 王小璐,风笑天。2004.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8(55),16.
[3] 刘莉. 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
[4]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1.24(2):202-204
[5] Eisenberg N,Miller P.The role of sympathy and altru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in helping:a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8,57:103-115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4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出家后法名弘智,字无可,号墨历、药地和尚、浮山愚者(见图1)。桐城人,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同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末清初时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其家学渊源,父亲方孔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方以智受教于名师学者,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有《通雅》《物理小R》《浮山文集》《医学会通》《东西均》等二十余部著述,涉及天文、物理、医药、文学、书画、哲学等,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桐城诗人钱澄之(与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在《题愚道人溪山册子》中记:“吾乡士大夫能诗、善书法、而兼以画名者,自愚道人始。”方以智12岁时丧母,由姑母方维仪抚养长大。方维仪精于禅理,兼善书画(见图2),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她对方以智细心指点,督促课读,并以气节励志。方以智早年才华横溢,曾主盟复社,涉足文人丹青,师法元人“墨戏趣味”(见图3),体现了他在学问功名之余的闲情逸致。明朝灭亡后,方以智转投南明弘光政权,受阮大铖排挤,流寓岭南,拥立永历政权。后清军南下,方以智于顺治七年(1650年),披缁为僧,形骸枯寂,谢绝世事。从入世到出世,是方以智人生重要转折点。他广学倪黄、沈周等家,画风转而幽淡、荒疏、简远,多为枯山寂水、孤树奇石,用笔枯淡朴实,墨晕不显,逸笔草草而不求形似。并与周边“新安画派”“宣城画派”“姑孰画派”互有交往,兼收并蓄,参以禅趣。书作章草,亦工二王,奇而不肆,古而不怪,刚正不阿,不流凡俗。
《空亭落松图》(见图4)是其遁入空门不久,向新安画风转变时期的作品。远山淡墨轻抹渍染,近处杂树丛立,空亭用白描勾写,不事渲染,更显空旷萧瑟。笔墨润泽灵秀,轻描淡写参以浓墨点苔,格韵高妙,给人以冷逸静谧、远避尘世之感。浓淡虚实之间仍保留早年清新潇洒的意味,是中年时期承前启后、由笔墨抒情到意境感怀的过程。画题:“截断红尘石万寻,n开碧落松千尺。特地为中锋拓出,拈留甚应,可惜可惜。无可道人。”下钤“无可道人”白文方印。画左下角钤“如愿”铁线朱文长方印、“靖侯珍藏”白文方印,另钤“方苞之印”朱文方印、“灵皋”白文方印,右下角钤“朱爵长寿”“乍浦许氏子宣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
方苞(1668―1749年),字灵皋,与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家族,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朱荣爵,民国时期人,字靖侯,室名为云松馆、两溪轩,安徽泾县人,一说苏州人,精鉴别,富收藏。
明末清初出现很多较有影响力的遗民画僧,具代表性的有“四僧”、普荷、七处、方以智等,强调“以画说禅”“以手写心”。方以智自明亡以后始终处于颠沛流离的逃亡境地,从北京到南京、肇庆,后遁迹于粤、湘、桂之间,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不得已在梧州出家,后游离于苏、皖、赣一带,直至晚年主持青云山。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像“四僧”那样注重笔法墨晕的变化,追求塑形的奇特、图式的创新,而是以简练传统的笔墨聊写胸中落寞之气,表现的是画外超脱之境。《携杖看山图》(见图5),层岩叠嶂占据画心主要位置,山顶崖间古木参天、屋宇隐现,一长者携杖拾级而上,访友、赏景、参禅,平添闲雅幽趣。画中以披麻皴写,稍事染点,中侧锋并用,浓淡相宜;构图简洁,错落有致,逸笔草草,不求甚似。笔法疏简粗犷,既得云林荒率超逸,又具大痴、石田苍劲松秀。画题“浮渡愚者智”,下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画中虽无年款,从笔法上看应是方以智中晚期作品。
方以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后主持净居寺(1664~1670年),宣扬儒、释、道三教汇通的学术思想。方以智入驻青原初期,禅宗世界的修身养性并没有消除国仇家恨带来的苦闷与悲愤,内心的矛盾与反清复明的绝望始终困扰着他,因此作品具有遗民画僧冷逸出尘、空旷清静的格调。《疏树孤亭图》(见图6),图绘荒山野岭,全以水墨写就,构图似有倪云林一河两岸式结构,高台矗立,远山如屏,古树凋零,空亭孤立,临渊照水。以秃笔焦墨勾写,而绝少渲染,用线条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作品的层次、虚实。笔墨枯劲生涩,完全舍弃了笔墨韵味,意境更显荒凉寂寥,风格应属新安一派。正如后人评曰:“无可大师纯用秃笔,意兴所到,不求甚似,细钩皴,免渲染,而生趣天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亦称其“意兴所适,或诗或画,偶一为之,多作禅语,自喻而已,不期人解也”。画题:“高台临水着孤亭,松柏传来太古青。当面远山留返照,蔚蓝天色饷空瓶。青原愚者智。”后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起首钤“此藏”白文长方印,左下角钤“浮渡山人”朱文长方印,右下角钤“寿公”朱文方印、“吴氏密崖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青山方”白文方印、“浮山访得u轩金石书画”朱文长方印等收藏印。
方以智的山水册页则更具特色(见图7),较之堂幅、立轴笔墨更为丰富。时而秃笔枯墨,计白当黑,落墨寥寥;时而略施皴染,迷茫空鳎在萧云从、程邃、戴本孝作品中尝得以体现。构图简远者,笔法瘦劲,皴法简淡,冷萧苦寒;图式宏阔者,虚实映衬,浑茫清幽。方以智交际甚众,中年以后虽疲于奔命,然与周边诸多画派多有往来。加之游离于山水之间,因此题材也更为丰富。作品转益多师,不拘一家,颇具遗民色彩。款印“中山玩月”“愚者”“无”“智”等。
另有《无可大师墨石册》(见图8)则是他临终之前一年的作品。方以智在青原山净居寺做主持7年,为振兴青原曹洞中兴,使青原山成为当时南方著名的禅学中心,做出积极的贡献。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由此也使其哲学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圆融贯通的集大成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他晚年生活较为稳定、安逸的阶段,作品也较早年有所变化,所绘景致应物象形、造型奇特,根据形状的不同采用多种皴法以表现山石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圆石多披麻皴、雨点皴并用,线条遒劲、圆润浑厚;太湖石,玲珑剔透,经络盘旋,擦染并用,突出造型的凸凹立体感;观赏石运用芝麻皴,疏密穿插、聚散有致,更有泼墨渲染,墨分五色,自然随形,追求天然之趣;奇石礓砺则多使用马牙皴、鬼脸皴,斑驳陆离、石骨嶙峋;尚用折带皴表现岩石层叠、方折秀峭。这些奇石峭壁,运用各种笔法皴写,高低俯仰、尖厉峻拔,而不添任何背景,尽显新奇之态,颇多空灵之感,可谓方以智晚年书画集大成者,也是家思想、情感的注入以及审美意象的外化表现。作品的笔墨、表现的肌理、韵律,达到了形意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册中钤有“愚者”“浮山智”“守墨”“以智”“无”“智”“无可”“守墨”“不答”“密山氏”等名号印。册中自题:“庚戌献岁,寒山无事,童子炙炭研墨,请愚者发笔,遂成诸种石,将谓荟撮各家,实则取冰雪之自肖耳。研邻山主过归云阁而索观,便以为饷,浮庐愚者智。”庚戌即为1670年,从落款中也可以看出在青原山闲暇之余的安逸状态。又有晚清著名收藏家李侯题跋:“磊落形奇,蚬前粒石耶人耶,分明写照,固由天然,亦因笔妙,为问米颠,何如九曜。甲申冬初,芝老题。” 下钤“芝陔”朱文方印。李芝陔,名侯,又字在铣,河北涿鹿人,曾为涿州知府,清咸同间北京著名鉴藏家,与翁同、宝熙交善。此跋点出方以智以石明志,品行磊落骨傲,而笔墨又如米颠精妙的写照。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质。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与多元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选择与适应造成困难,人们需要经常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面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发展自己。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与行为措施的过程[1],并且情绪反应包括愤怒或抑郁等也是应对过程的一部分[2]。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Folkman和Lazarus将应对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逃避、计划和自评等8种,分别划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90年代我国学者肖计划等在参考Folkman等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编制出的应对方式测验包括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逃避和合理化6种,后来卢杭生等修订自Folkman等的老年应对问卷,包括面对、淡化、探索、幻想、回避5种,分别划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1]。尽管研究者在应对方式测验所涉及的具体类别方面略有差异,但关于应对方式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及性质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应对集中体现在个体对于各种现实事件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方面。个体应对方式是一个受主体自身的人格特质、认知评价、年龄和外在的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主体变量,而其中的人格特质则是一个最为重要与关键的影响因素。它不仅会直接使个体表现出在应对方式方面的一些较为稳定的应对风格和倾向,同时,它也是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和社会支持等其它与应对方式有直接联系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个人的应对方式是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质在现实中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表征。不同的人格特质所形成的应对方式往往是不尽相同的[3]。Bishop等对警察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明显的相关。警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和顺同性等人格特质呈明显的正相关[4]。胡赤怡等研究发现,警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其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人格特质呈明显负相关[5]。而作为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仅以652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择业等各种生活活动中的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一所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招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和医学两个学科的大二、大三两个年级中,按其人数比抽取683名被试,其中师范教育学生352名,医学学生331名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2.2工具
研究同时采用了“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6]两种测验。其中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主要抽取了由肖计划与许秀峰关于“应付方式问卷”中因素负荷较高的30个项目[7],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并参考卢杭生等其他应对方式测验[8],分别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应对方式共计60个项目编制而成。在认知应对方面有18个项目,其中反映其积极而合理认知和消极而不合理的认知各9个项目;情感应对方面有16个项目,反映其积极与消极的各有8个项目;在行为应对方面共26个项目,反映其积极和消极的项目各为13个。为了能区分其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反应程度,采取五级记分的形式。先在小范围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预测,经过两周后进行复测,其重测信度为0.82。正式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按照同一指示语,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分别对两个专业的被试同时进行两种测试,对有关答题试卷及时收回。对收回的答卷按有关答题的基本要求进行逐一审查,剔除无效答题试卷31份,其中医学专业的19份,教育专业的12份,最后有效问卷为652份,其中教育专业为340份,医学专业312份,有效问卷占95.5%。采用SPSS11.0对这652份有效答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3.1.1大学生认知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认知应对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其中积极的认知应对指大学生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各种合理的认知方式及正确的观念,消极的认知应对是指其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幻想在内的一些非理性的思维和错误的观念。由表1可知,所测查的大学生的认知应对与其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积极认知应对与其B(聪慧性)、E(恃强性)、F(兴奋性)、Q1(实验性)等人格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L(怀疑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其C(稳定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消极的认知应对与其中的I(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E(恃强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C(稳定性)、G(有恒性)、Q3(自律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
3.1.2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同样将大学生情感应对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应对主要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的乐观的心境与积极的体验,消极的情感应对主要是指其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痛苦、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反应与体验。由表1可知,所测查的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积极情感应对方式与其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人格因素均构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人格因素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消极的情感应对方式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人格因素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
3.1.3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也将大学生行为应对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行为应对主要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努力去解决问题等应对措施,消极的行为应对主要指其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攻击、逃避等反应。由表1发现,所测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其中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等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消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等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其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
3.2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3.2.1大学生认知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认知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所表现的消极认知应对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安详机警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其中的适应与焦虑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同积极的认知应对还是消极的认知应对的相关性均较高,其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2.2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应对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次元人格因素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所表现的消极情感应对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敢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适应与焦虑两种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与其积极的情感应对还是消极的情感应对的相关程度更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33以上。
3.2.3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其消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适应与焦虑、内外向性三个方面的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与其积极的行为应对还是消极的行为应对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3以上。
4讨论
由以上分析发现,所测查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16PF人格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从应对方式总体方面来看,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人格特质与其积极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应对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应对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同时,其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质与其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积极应对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应对则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尽管不能简单而直接从这种相关中解释其因果关系,但依据16PF测验的解释和根据生活所反映的经验事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那些在情绪上稳定而成熟、沉着、自信、少有顾虑、心平气和、知己知彼且自律严谨等人格特质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那些具有情绪激动、易烦恼忧虑、畏怯退缩、缺乏自信、经常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紧张困扰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平时这些方面会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对所测大学生16PF次元人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所测的次元人格因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从总体上讲,所测查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积极应对与其内外向性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其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等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分析不难看出,那些在适应与焦虑上得分低,而更趋于外向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表现积极的应对,而那些在适应与焦虑上得分高,而性格趋于内向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表现消极的应对。虽然从这种相关研究中难以确定这些次元人格因素与其应对方式之间的孰因孰果的关系,但不管怎样,这种研究结论与我们的现实经验是基本一致的。现实的经验事实表明,那些焦虑水平低、适应性强而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在现实中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生活事件,而那些焦虑性高、适应性缺乏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会采取各种消极的方式去面对与处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朱熊兆, 姚树桥等译,Shelley E. Taylor著. 健康心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顾瑜琦, 刘克俭. 健康心理学.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 Bishop G D, Tong Diong S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and personality among police officer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1, 135(3): 353~374
5 胡赤怡, 催占君等. 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9, 642~643
6 李绍衣. 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指导手册. 辽宁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7
7 肖计划, 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4): 164~168
8 卢杭生, 姜乾金等. 中老年人应对方式初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93~95
COP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652 EDUCATION AND MEDICINE MAJOR STUDENTS
Peng Haoxiang
(Tian Jiabing Education Colleg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0)
Abstract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成就动机;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7-02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动机,并且受到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曾有学者研究过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1];人格特质与学业成就的关系[2];也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大学生自信、气质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等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席美云就曾对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家庭、学校还有自身的因素,是所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3]。
但是人格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成就动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蒋京川以人格特征作为影响成就动机的中介变量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与人格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人格这一中介变量影响成就动机的培养,而已经形成的成就动机又反过来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两者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交织作用、相互影响[4];黎建斌和胡醒豪还探讨过不同性别和水平成就动机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得到的结论是不同水平成就动机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两性在各自不同水平成就动机的人格特征存在不同差异[5]。通过人格研究, 我们可以对个体的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成就动机的研究, 我们则可以对个体的未来做出大体的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能不能用人格特性去预测个体的成就取向? 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些问题将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 我们着重考察的就是人格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采用随机抽样法的方法从聊城大学抽取一到四年级的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17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64份,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93.9%。按年级分类,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各有38人、38人、38人、40人;按性别分类,男生有75人,女生有79人。
(二)工具
1.成就动机测量表
成就动机测量表由挪威Oslo大学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编制,经叶仁敏和Hagtvet(1955)修订而成。两表的分半班信度为0.77,效度为0.58。按照成就动机有正向与负向的两种预期结果的理论,此量表包括两个有区别的分量表:一个是测定与获取成功有关的动机Ms,涉及正向评价情境、结果的期望,另一个是测定与防止失败相联系的动机Mf,涉及负向评价情境、结果的期望。
2.大五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后来经过两次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属于人格理论质流派的人格测试工具。这五个维度因素是外向性(E)、宜人性(A)、尽责性(C)、情绪稳定性(N)和开放性(O)。
(三)方法
1.评定方法
该研究随机选取被试,进行团体施测。首先认真宣读指导语,同时要求被试如实回答, 并向被试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一经完成, 当场收回,在收回问卷时,由主试进行及时审核。
2.统计处理方法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6.0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成就动机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成就动机最大值为38,总体上追求成功动机略高于避免失败动机,且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相比,浮动较小,说明大学生群体的追求成功动机不如避免失败动机差异明显。
(二)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总体状况
将大学生人格特征各维度的原始平均分转换成标准分,分别为50.5、50.5、52、54、52,均处于大五位置解释表中的45-55这个范围内,所以说大学生群体的大五人格各维度均达到了常模,且宜人性相比较而言比较高,这说明大学生倾向于表现为容纳的、信任的、谦虚的、合作的、坦白的、不喜冲突的。
(三)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
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及各维度与大五人格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成就动机与神经质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