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屈服之疼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屈服之疼爱范文1
2、过去的事不必一说再说,该醒的梦也不能一错再错。
3、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晚安!
4、你曾是我的梦,后来成了现实,到如今却只是回忆。
5、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6、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晚安!
7、与其患得患失的喜欢你,不如干干净净的做自己。
8、能笑的时候就开心大笑,感觉累了痛了就尽情的哭。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唯一,做就做最真实的自己。晚安!
9、学会一个人生活,不论身边是否有人疼爱。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或无爱,都安然对待。
10、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我希望你别来无恙。
11、你以为人生最糟的事情是失去最爱的人;其实,最糟糕的事情是:你因为太爱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晚安。
12、愿你忠于自己,活得认真;笑得放肆,走也走的潇洒。过去那些走过的路,丢掉的人,撕裂的往事,别回头就好。
13、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晚安。
14、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抖音的朋友,好梦。
15、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比扮演另一个人轻松多了。
16、生命中有许多你不想做却不能不做的事,这就是责任;生命中有许多你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这就是命运。晚安!
17、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
18、把期望降低,把依赖变少,你会过得很好。
19、每个人都会累,没有人能为你承担所有伤悲,人总是要学会自己长大。
屈服之疼爱范文2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
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
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她们会,声音好听。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
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原载《诗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
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多首,被《诗刊》微信号后而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她的天赋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2015年1月,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1月28日,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能够读到的余秀华的诗歌里,《我养的狗,叫小巫》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我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一首。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不幸的生活处境和不屈的顽强心理:诗人将疼痛的“惊涛骇浪”寓于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之中,成功地表达了苦难人生的真实体验,能让读者扼腕长叹,悄然落泪。
全诗六小节,共18行。第一小节是诗歌叙事的引子,一个“跛”字,极其简洁地写出了诗人外在的生理特征:命运多舛,行走不便。“它跟着”,表明狗对主人的忠实。“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诗人运用质朴的农村意象,既实写外出的目的,又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向心灵的诗歌路径。“外婆”,是扎根在诗人内心的亲人,承载着被人疼爱的温馨美好记忆。第二小节直接写小狗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凄凉与慰藉:在自己跌倒受伤的不幸遭遇中,搀扶抚慰的竟然是一条相依为命的名叫“小巫”的狗,只有它忠实地陪伴“我”,照顾“我”,为“我”“舔干净”手上的血迹。“它摇着尾巴”,表现了狗的乖巧可爱,也写出了狗通人性。
第三、五小节是诗人对痛苦婚姻的回忆。面对一个残疾的女人,男人嫌弃她,在外边喝酒,跳舞,找女人;还“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嫌她不,不能满足自己欲望。总之就是糟践她,欺负她,不把她当人看。而“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我”是如此的关切和怜爱。“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表面上是说“他”不能使“我”屈服,实际上是表现“我”这个残疾弱女子面对苦难的命运和强势的暴虐的无所畏惧和习以为常,以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无比强大。
第四小节安插在第三、五小节之间,是诗人意识的自然流动,也彰显了狗对人的感恩。“一声不吭”,是对上一小节的承接与转换,“快乐地叫着”,是对小狗获得主人赏赐而满足的真实写照。可“他”呢?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小节,“他”在获取“我”肉体时不仅不满足,而且还毒打我。在这里,“小巫”的有情与“他”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他”连一条狗都不如。
第六小节是诗歌的结尾部分,“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与开头相呼应。诗人想到外婆家找外婆倾诉人生的苦难和诸多不平之事,但“她已死去多年”,诗人连一个倾听的对象都没有,哪里还能寻求呵护和安慰?其孤独无助之感可想而知。“才想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独具匠心,隐含着丰富的诗歌意蕴和语言张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展示人生的雨雪雷电。余秀华的诗歌大体都有这些特点,她的诗风日趋成熟,诗艺也非同一般。她根植于乡村的泥土和生活的底层,真实地抒写不幸人生的独特体验,视角向内,用自己的慧眼瞄准俗世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察世态炎凉。《诗刊》编辑刘年说:“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屈服之疼爱范文3
今年7月,31岁的杰西•莉•杜加德(Jaycee Lee Dugard),在母亲特丽的陪伴之下,带着她的新书《A Stolen Life(被偷走的生活)》,接受了美国ABC电视台的专访。
谁也忘不了杰西。这个在11岁被绑架做了18年“”,并为绑匪生下两个女儿的小女孩,在2009年震惊了整个美国。时隔两年,当时那个怯弱、害怕被关注的小女孩,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公众和不幸。这其中,是一个母亲厚重的爱。
做了18年“”
自从杰西失踪,特丽一直活在自责、悔恨和煎熬中。那个梦魇般的清晨,她没有与女儿吻别,认为“这是老天对一个母亲失职的惩罚”。之后的日日夜夜,她四处打听女儿下落皆无果。在警方将卡尔――杰西的继父,视为一个长期嫌疑犯时,特丽毫不犹豫与其分居。一个完整的家庭就此破裂。
2009年8月27日,当警方通知特丽去认领杰西时,她的心情异常沉重,泪水一遍遍撕扯着她心中的痛。女儿并不只是单纯地失踪18年。
1991年,时年41岁的犯加里多,在假释期将上学路上的杰西绑架,将其囚禁在自家后院一个肮脏的小屋棚,长年对其实施犯,致使杰西分别在14岁和17岁生下两个女儿。没有生育的南希――加里多的妻子生出妒忌心,于是加里多让杰西和她的孩子们叫南希妈妈,叫他爸爸。
这样的遭遇令人发指。日思夜想的女儿即将归来,特丽却只尝到心痛的滋味。在看到女儿的一刹那,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将女儿紧紧拥在怀里大声哭泣。稍后,她才注意到杰西身边的两个小女孩――11岁的斯塔利特和14岁的安吉尔,她们的眼神是那么清澈纯净,但特丽多看一眼就多生出一份厌恶,因为她们就是杰西与那个绑匪的“孽种”。
这两个无辜的生命到此时才知道杰西是她们的妈妈,而非姐姐。杰西多年与她们朝夕相处,却不敢暴露真实身份,因为加里多警告她,一旦暴露就杀掉她们母女三个。爸爸是绑匪,妈妈是“”,两个孩子并不以身为这样组合下的产物而感到耻辱。她们没有上过一天学,和杰西一样长年被囚禁,认知受到加里多夫妇的严重影响,对她们来说,加里多、南希、杰西就是整个世界,至于什么叫自卑、耻辱、丑陋……她们一概不知。
特丽丝毫不怜悯这两个小女孩,但杰西一直紧紧护着她们,她只好带她们三个一起回家。
被迫接受两个孙女
特丽与卡尔重修于好。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拾完整,然而两个孙女的存在,一次次无情地撕开这个家庭的伤疤。看到她们,就无法不联想到令人发指的加里多。为了家庭的幸福,特丽作出决定:将孩子们送走。
没有生育的瑞克撒夫妇被邀请到家里来看看两个孩子。然而刚进院子,从未出过房门的杰西,突然奔出来冲他们咆哮,将他们赶走。
这是特丽不曾料到的。自从杰西被解救,她和卡尔小心翼翼地对待她,生怕不小心触碰到她的痛处,然而杰西对他们始终充满戒备。无法走进女儿内心进行拯救的特丽充满焦虑。而现在她终于明白其中缘由。
杰西爱着她的两个女儿,虽然她们是“孽种”。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女儿们的到来驱除了她的孤独,增添了她的乐趣。加里多不让女儿们去上学,她就自己教她们算术和英语,女儿们生病不让看医生,她就日夜照顾她们。她在她们身上没有少倾注一份母爱,而特丽竟对她们充满敌意,还打算将她们送走,愤怒、恐惧、不安和自卑袭上杰西的心头。
特丽的心情凌乱和疲惫不堪。她原本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漂亮事,却弄巧成拙。唯一的补救措施,是改变对两个孙女敌对的态度。这对特丽来说很难很难。但为了杰西,她说服了自己。
她开始为孙女们挑选玩具、买衣服,还带她们去游乐场。以前,每当两个孙女亲热地叫她“外婆”时,她都反感至极,而现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这种厌恶感正在减退。两个孩子虽然从没去过学校,却总是穿戴整洁,聪明又有礼貌。特丽时常遗憾地想,要是她们的父亲不是加里多,她一定会非常疼爱她们。但事实是,无论表面上她对她们有多好,内心都无法真正接纳她们。
治疗斯德哥尔摩症
特丽对孩子们的殷勤消除了杰西的疑虑。有一天晚上,杰西竟主动叩开她的房门,这是母女俩第一次坦诚相谈。
近20年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杰西,猛然打开了话匣子。从绑架到,从怀孕到生产,从恐惧到冷静,从抵抗到屈服……女儿的讲述令特丽泪水长流。她回应女儿,在她失踪的日子,她多么想念她。母女俩的心越谈越近。
细心倾听的特丽,也发现女儿正如外界所议论的那样,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症”。她对加里多有恨,也有情。甚至谈起有一次被加里多后,他递给她一条毛巾她内心的感动。特丽的心又揪紧了。
杰西被绑架的案件一直在审理中。由于杰西多次公开在法庭上遮掩加里多夫妇犯罪的事实,“18年我都没有想过要逃走,不是加里多对我进行了恐吓,是我自愿留下的。”法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延期审理。
女儿不走出斯德哥尔摩症,绑匪就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特丽无论如何也要治愈女儿,说服她在法庭上指证他们。
特丽求助了“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他们很快派来一名心理医生,定期为杰西做心理辅导。心理医生说杰西的症状并不严重,她只是因为两个孩子才对加里多产生了感情。两个孩子曾在法庭上大哭,要求放了她们的爸爸。这牵动了杰西的心,内心认为有义务袒护女儿们的爸爸。
当务之急,心理医生说,是帮助杰西和孩子们建立新的生活。只有孩子们走上正轨,杰西才会放下戒心。特丽随即将两个孙女送去学校。进校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和同学打成一片,令杰西十分骄傲。
开始新的生活
两个孙女新生活的重建轻而易举得到解决,最棘手的仍然是杰西。18年与世隔绝的囚禁生活,让她完全与社会脱节,连基本的家务活也不会。
在杰西不愿走出家门的日子,特丽每天都陪在她身边,教她烹制食物、洗衣服、扫地。最初,特丽只跟杰西谈论家务事,不敢轻易转移话题,生怕说错话,戳到她的不幸。而心理医生建议,让杰西勇敢面对不幸,逃避终究解救不了她。
于是某一天,特丽建议杰西将那段不堪经历写成书。杰西猛烈摇头,一连几天不再走出房间。特丽没有放弃,每天都在门口鼓励女儿:“亲爱的,勇敢一点。美国人都已经知道你的遭遇,只要你敢于面对,没有人瞧不起你,你也可以就此摆脱噩梦。”
杰西最终走出房间,走出了自卑、自闭的世界。在特丽的帮助下,她开始写回忆录。第一次被内心的恐惧,第一次分娩内心的无助,第一次与绑匪外出内心的绝望……压抑的心情一天天得以释放。
11岁就遭到绑架,杰西的世界观受到了绑匪夫妇的严重影响,对外界充满恐惧,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恋童癖者和犯组成,所以不敢出门。但她不再逃避不幸,也逐渐重建正确的世界观。
在特丽的陪伴下,她第一次走出家门,走上大街,走进商店。她一次又一次问母亲:“妈妈,我觉得自己很肮脏,有人在嘲笑我吗?”“不,没有人嘲笑你,我的宝贝儿。”特丽不厌其烦地安慰女儿。
屈服之疼爱范文4
摘 要:《所以》以有力的笔调记述当代知识女性叶紫不断追寻希望而又不断遭遇失败的旅程,重在揭示人生带给女主人公的思考:命运是难以说清楚的,爱情是难以企及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希望所在,那就是于平静时耐心思考,拥有超然的心情,再次审视你的周围,有爱存在着,这会给你以信念。
池莉一直坚持在独特的文学思考中潜心写作,追求写作的变与新。2007年出版的《所以》,是一部反映女性生命体验和个人成长之作,渗透了作家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本书以苍凉而有力的文笔,记叙当代知识女性叶紫不断追寻希望、又不断遭逢挫败与绝望的内心之旅,重在揭示社会、婚姻、家庭所带给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思考——命运有时是难以理喻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爱情是可望不可即的,即“生活永远在别处”这一永恒悲剧。
一、迷失的命运之门
当谈到小说书名时,池莉说:“我们的生活与历史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有着太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经验中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痛苦,我要做的就是触摸精神世界最隐秘之处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书名透露出一种无奈、一股挥之不去的苍凉,当然还蕴含着一份执著。
《所以》曾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之作,书里写了男人太多的丑陋,女人太多的不幸;有人认为是一部成长小说,写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成长过程;其实它仍然是一部新写实之作,是对一个知识女性的人生与命运的审视。小说中的人物仍是带有世俗气的芸芸众生,是远离英雄主义的凡夫俗子;同时,人物事件仍笼罩在生活原色里,自然、逼真。里面既没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有的只是普通人物的庸俗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如叶紫为摆脱家庭进行的第一次婚恋选择,找家境不错、外形帅气的关淳,叶紫毕业被分配到小城的无奈,叶紫为调回城市而不得不接受军婚,禹宏宽为其走后门、办回城的手续等,这些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内容层面(这也是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但正是在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中隐藏着女性最隐秘的疼痛,显示出了现实社会中知识女性的生存处境、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及知识女性的生命形态。
对知识女性命运和情感的审视是本文的着眼点。《所以》以近40年来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为背景,写了叶紫,一个文化女性追求生命和生存尊严的故事。在与社会、家庭,与亲情、爱情,与亲人、男人这一系列的关系中,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叶紫是父母意外的一个产物,所以自小不受父母疼爱,如同灰姑娘一样生活着;她发愤学习,终于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前夕遇到地质学院的关淳,二人恋爱,关家为了让关淳留城,让二人领取结婚证,叶紫不知不觉中被利用;为了从小县城孝感调回武汉,经人介绍认识禹宏宽并与之确定军婚关系;工作中遇到一个文艺工作者华林,二人相恋,但她不知道华林已有妻子,于是成了第三者;与华林终于组成一个家庭,并不断为之奔波流汗,十余年后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在偷偷搞网恋,后与之离婚。往事几乎不堪回首,待到蓦然回首的时候,主人公有了更多的发现与思考……
叶紫身上的故事颇能折射出现代知识女性的境遇。她既是一个受伤者,又是一个思考者,她对自身的境遇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说她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可事实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她们中的许多人生活的并不幸福;有的表面看似幸福,但内心一隅却有着深深的疼痛;有的看似美满,内心却有着太多的遗憾……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妨碍一个人的独立和对自我命运的掌握?要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女性的困境似乎是永恒的。难以改变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命运,这正是小说所要揭示的,这也正暗合了本书的书名。
当然作者没有把人物隔离在社会之外,她把人物放在了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来写,这样把人物命运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毕业分配制度、特殊年代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改革的大潮席卷一切……这些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也是影响主人公命运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人生有时难以说清,有时有太多的偶然,这些偶然会左右人的命运。作者字里行间透出“人世沧桑”之感,一种被灼伤的隐隐疼痛挥之不去。
二、悄然飞逝的爱情之虹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进入文学之中时,文学就成为人对爱情世界反复探寻和审视的一种重要方式。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文学书写所追逐的一个人类梦想,一段浪漫的感情故事,作者在本书中也探讨了当今时代知识女性的爱情问题,表达了对知识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
张爱玲在《有女同车》里感慨:“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句名言鞭辟入里,揭示出女性对男人的态度,也揭示出男人之于女人的影响,更由此演绎出了许许多多纠缠不清的情感故事。
《所以》中主人公叶紫曾经是一个美丽、有才气的女大学生,毕业前夕,在校园里遇到了外形令她心动的关淳,于是二人开始了美好的爱情之旅,但这种爱情并不像童话故事里所讲的美丽的公主爱上一个穷苦的樵夫,这种爱是附带物质条件的,叶紫曾很有心计地在饭堂里打听到关淳家境不错,而且人长得够帅,所以便以“色”诱之,目的是尽快摆脱家庭,在武汉市为自己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这里作者并没有把美好的爱情写得很纯粹,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红尘中人的爱情。今天的叶紫已不同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主人公钟雨,追求纯粹的精神之恋,而是既求美丽爱人,又求美好生活。她之喜欢关淳,既爱其不俗的外表,也爱其好的家庭背景,还爱其有一个不错的大学文凭。非常现实,既不幻想,也不虚荣,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叶紫及叶紫在今天的爱的选择,古典的不计一切、生死相依的爱情观被无声地解构了。
当然叶紫也曾认为关淳不同一般,有高贵气质(书中交待关淳不像农村出来的某些学生,胆小畏缩),这是典型的知识女性的浪漫爱情想象,二人交往以后,叶紫发现二人的谈话并不投机,悄悄流下了委屈的眼泪,甚至想一下子跑开去。但是,现实不容许她这么做,她要摆脱家庭,要留在武汉,要过上家庭和睦、二人相知的日子,只好忍气吞声,于是她又想到,毕竟关淳还有一个不错的家庭,有一个牌子还不错的大学文凭。这时,爱情悄悄收起美丽的翅膀,为现实生活让路,终于二人不断交往,直到领到结婚证。
关淳留在了武汉,叶紫却被分到了小县城孝感,于是结束了自己与关淳两个月的“婚姻”。叶紫不甘心永远留在小县城,便发奋努力,出了很多成绩,但调回省城的不是她,而是她的上级——文化馆馆长,他利用职权,也利用了叶紫的年轻与稚气。无奈,叶紫开始用其他的办法回城,最终选择了军婚,经人介绍认识了个子不高但能把她调回城的副团级军官禹宏宽,叶紫并不爱他,但为了能够回城,她耍弄小伎俩,让禹宏宽以为她是纯情女孩,禹宏宽调动一切关系,终于把她调回武汉市文化局。此时的叶紫正处于为生活而拼搏的时期,爱情再一次低下其高贵的头来,向世俗深深下拜,以达到返城的目的。在严肃的生活面前,爱情显出其脆弱而不堪一击的一面,作者又一次对不顾一切、生死相依的爱情进行了解构。
转贴于
叶紫与禹宏宽的婚姻本来就是一场游戏,所以,当叶紫在文化局遇到帅气有才华的导演华林时,便爱上了他,并且冲破一切阻力和华林组成了家庭。生活已无忧,工作还算顺利,于是不再妥协,不顾一切争取所谓爱情。华林出狱后被调回车间,有才无法施展,并且变得失意,抱怨。叶紫费尽全力把他调了出来,分到了个电视栏目当编辑。家庭条件不好,叶紫便拼命赚钱,辛苦劳作,而华林则变得懒散,二人并没有所谓的天长地久,恩爱相伴,而是时常话不投机,磕磕绊绊。更可悲的是,华林在百无聊赖时偷偷搞起了网恋,并用卑鄙的手段骗光了叶紫的所有财产。这样,叶紫当时曾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则变得可笑可悲了,书中写到,叶紫怀疑当初她不顾一切与华林走在一起,是不是被什么冲昏了头脑。
至此池莉完成了对伟大爱情的诠释,爱情像一道挂在天边的彩虹,它美丽诱人,色彩炫目,然而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要么掺杂了更多现实的东西,比如地位、金钱甚至阴谋等,一如叶紫和关淳;要么根本就没有,却还要谈婚论嫁,一如叶紫和禹宏宽;要么就是或许你以为存在着,并不懈地去追求它,但一遇到日日相伴的现实生活,它就会变得暗淡无光,甚至失去意义,一如叶紫和华林,什么海枯石烂、什么天长地久,都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知识女性一般都富有浪漫的气质,尤其是感情方面,女人内心深处所仰望的这个男人是带有神性的男人,他和世俗中的男人落差巨大,这个落差在不断地修正着,甚至摧毁女人的梦幻,使她向现实屈服,有的甚至在孤独与分裂里度过一生,这是女人生存上最根本的困境。作家池莉在本书中完成了自己对爱情的表达——纯粹的爱情是没有的,它永远都屈服于世俗生活之下。故而,自古至今无数人曾歌颂过赞美过的爱情就如一道彩虹,高悬在西天之上,它美丽、绚烂,光彩照人,然而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有时你以为真正地获得了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很快被日常生活无声地消解,空留惆怅而已。
当初,叶紫曾经不顾一切与华林结合,就是因为华林的话打动了她:“剧本太差了,歌颂某个洗衣粉厂总经理的,行业片,总经理自己写的剧本,一个文学爱好者,就好这一口,咱有什么办法?现在拍电视剧就是这么艰难,新兴艺术,国家又没投资,只好谁投资拍谁了。管它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先练练手再说吧。可这位老兄整个把自己写成王杰雷锋焦裕禄,没法拍,演员都不进戏,请你务必帮我改改本子,好吗?”“我的血液激荡起来,一股温热之感弥漫全身。我嗅到自己人熟悉的气息了!久违的语言,久违的语气,落拓不羁的文化感……”从这些话里不难看出叶紫以为遇到了知音,所以也动了情感。她渴望理解、渴望有着共同语言的知己,当二人“东窗事发”,华林当着众人的面说爱她时,叶紫更感动得一塌糊涂,不顾一切地和他走在了一起。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叶紫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带来的不是甜蜜,而是渐趋于平淡后的无奈与苍凉。她要为生活拼命,她还要为维护男人的自尊而小心翼翼,以前那个有才气的帅气的丈夫变得那样消沉,那样懒,他住着妻子买的房子,花着妻子挣的钱,抱怨一切。她渴望爱情,然而并没有真正获得爱情,美好的爱情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美丽的情感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和现实的检验,诗意的情感被“一地鸡毛”般的日常生活所消解。池莉在此把一个知识女性那种世俗的、浪漫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各种情绪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池莉说:“我自己偏爱《所以》,我用了大量的短句子来铺陈一个知识女性在40多年中的遭遇和命运。”这部小说揭示了知识女性在今天的一些困惑:当今,知识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具有受人尊敬职业的新女性,与以往对男性有所依赖的女性相比她已完全做了自己的主人,她们也有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她们还是不断地重演着一幕幕情感悲剧。作者在解释本书名字时表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里有太多的因为,也有了太多的所以,也即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往往不是一些简单等式,也往往不是一些个“因为……所以……”的纯粹因果关系,生活往往是一团乱麻。爱情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更是毫无逻辑可言。于是她感叹到:“我实在无法想到,生活会有这么多因为。”叶紫最终挣脱了婚姻的牢笼,当她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道路,她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过,我不会轻易承认这些结果。我坚信,只要我生命不息,所有结果都是过程。我会不屈不挠的。”几经风雨,她成熟了,环顾四周也会发现爱的存在,她大彻大悟了,同时也更坚强了。
本书取材于真切的现实生活,有较为普遍的社会意义,她写出了一些知识女性情感世界的窘迫,但作者并没有怀疑生存本身,她将我们引向反省。
三、女性最隐秘处的疼痛
叶紫的生活表面看来是很不错的,美丽,有才,重点大学毕业,第一次找的关淳,高大帅气,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令人羡慕,然而却是一个绣花枕头,更惨的是被人利用了;第二次找了一个军人,虽然外形不太理想,但可以把她从小县城调回武汉,看来她应该知足了,但是没有爱;第三次终于找到一个知音,有才,帅气,是她等待已久的爱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最终归于无奈,至此她刚好走完一个圆,终点又回到起点。
屈服之疼爱范文5
【拱手江山讨你欢】
西周的太阳陨灭了,于她的一笑中,这样重,她却这样轻。
历史中,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如此为她负上“幽”的亡国谥号,却各自心甘情愿。
一个君临天下的周王,为了博自己的爱妃一笑而在骊山上烽火戏诸侯。后世商贾的“千金买笑”人们摇头却忍不住羡慕叹赏,因为它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浪费的让人深感浪漫。褒姒也许终于相信所有的季节都会飘零,也许她走的这条道路从来没有天堂,只是她绝难再遇到幽王这样肯为她红颜一笑而调戏天下的男人。不管这故事有多荒唐,这两人有多么不堪,窥破烽火尘烟中的那一抹真心,足已让人感动。
【偏爱几近毁灭】
她只是个过场,在儿子的春秋霸业里,演绎愚蠢的溺爱。
武姜,后世吟唤的名字,是婚姻赋予她的。申侯,替女儿选中了一个英武的男子,掘突。使自己的女儿成为了郑国的君后,武姜嫁给了这样的男人,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的虚荣心都没有什么失落了。与一般女人不同,武姜为后人记取的,不是她与丈夫之间有什么情仇爱恨,反而是她与两个儿子的悲欣交集,恩怨难清。她做了一个只知溺爱,不识轻重的妇人。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利用如同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交流同源。世间从未清洁,人如何能单纯得只想择其一?
【把余生都给了你】
她不发一言,姿容绝色,任由三个国君为之混战。
她——蔡妫,嫁到了蔡国。她——息妫,嫁到了息国。
息妫,去蔡国看望姐姐蔡妫,却被姐夫蔡哀侯欺负,不知怎样才保全了自己,回到息侯身边,放声大哭,息侯气得发抖,却怯懦得不敢和蔡国正面冲突。他想到了借邻国——楚国,楚文王的手,讨伐蔡国,以报戏妻之辱。楚文王慷慨地答应了息侯,挥兵伐蔡,并俘虏了蔡哀侯。
此时的息妫,虽说过上了君夫人的安稳生活,但心里却想——自己被人欺负了,却请邻居帮忙打架,这算什么?连为自己讨公道的胆量都没有,未来又将如何待她?很快她的命运就被又一次改写了。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灭了息国,纳她为夫人。楚文王赢得何等干脆利落,伐蔡灭息,息妫从此负着亡国的罪名。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便是息妫和楚王的生活。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男人见到息妫时,傲岸的心胸徒然降下来。哪怕入宫之后,整整三年,这个女人不发一言,他犹自深爱,唤她为“桃花夫人”。文王逝后,这个被掠夺的红颜,又抵制着文王弟弟子元的诱惑。
该如何评说这个女人魅惑如桃花般的脸?她所坚持的毅然不是对息侯的忠贞,而是把这场忠贞留给了楚文王。也许在她心底,那莫名其妙的息侯,早已不值得为之殉节。
真正的感情,需要耐心收获而非掠夺。息妫,或是个懂得感情的女人,她用默默无言,独自担当起了回忆的重量,世人的误解。
【世界为你落了幕】
巫臣一登场,她的乱世便落了幕。
夏姬,你私通亲兄,谁庇佑你不堪的余生?她小小的心里从容笃定,明艳不可方物的脸,送给她的第一任夫君:陈国,夏御叔。身后,却是她的第一个情人,哥哥公子蛮的灵柩。
在郑国,她是公主,在陈国——株林,她却是温婉新妇,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和更多的私人空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生活。再也想不起那个死在郑国的公子蛮。从前的,像凝结的冰霜,清晰美丽,只供回忆。
夏御叔不是梦郎,却也不负她如花美眷,她与御叔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夏徵舒。好景不长,夏御叔病故了,株林的夏天冷却了,像一片深海,她深居株林不出,陈国却上至灵公,下至大夫,忙绿于株林道上——闻香而来。她是如此深知男人的虚荣心,游戏于君臣三人之间,一番风流,骇动陈国。红颜是祸水,应了这句话,公元前599年,楚庄王灭了陈国,虏了夏姬。也许夏姬曾经伤心欲绝,她出现在楚国君臣面前时,却平静得像没有心肝的女人。楚庄王冲动地站了起来,但他还是清楚的,他要强大的楚国,不能落入“灭国只为夺色”的口舌。他将夏姬赐给了一个丧偶的老贵族连尹襄老。像即将凋零的秋叶一样,这场夫妻,不过短短年余。襄老死后,他的儿子,黑要,便堂而皇之地将庶母夏姬“烝”过来,那时夏姬已40余岁。
巫臣,是楚王身边的人,他第一眼看见这个女人,就已疯狂地迷恋上了,感情的力量如此可怕,十余年后,夏姬已是半百之年,巫臣也已位极人臣,他却对她说:“归,吾聘女”,他要娶她。巫臣带着夏姬私奔了!这场抛家舍业地壮烈私奔,令后世都为之骇然。要何等的勇气和深情,才足以让一个男人待她如此恩深义重?而她,也在巫臣之后,所有艳闻都戛然而止,绝于史册。你不能想象,那样眼花缭乱的女子,怎会一夕一间,归于沉寂,也许是那颗饱经离乱的心,终于遇上了宽容的真心相待,不必再漂泊了。巫臣一登场,她的乱世便落了幕。
【一舞一江山】
“看大王,在帐中,合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去,且散愁心。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虞姬站在荒郊,仰头看天上明月,她神色皎洁,不见一丝波动,此时,她与熟睡的项羽之间已有了天上人间的惆怅。
项羽纵有拔山之力,亦难挽回众人归心似箭。他怪不得军心涣散,就连纵横天下的霸王自己,内心最害怕的也是无家可归。项羽是个很情绪化的男人,当时也陷入绝望的迷乱中,虽会无意识地感喟,却不见得彻底绝望。他料想不到,自己的感喟会让美人以血践行,以命壮行。她本可不死,是他心下迟疑:“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她所能做的,就是让他转身上路,没有后顾之忧。她只是这个男人的附庸,胜利的点缀,高山后面掠过的浮云,或许还要重要一些,然而也重要不到哪里去。可是今朝,他们就要诀别了,他要败了,此时别去,还留得三分念想。她只会记得他待她的好,他也只会记得她待他的好。这一舞是他们的诀别,她用死亡渲染他的悲壮,提升了他的格调,让他败得夺目,也成全了自己。最后的一息,如天边月光消隐,她终于放手了,那男人在她的血中顷刻萎败了,雄心化灰。不久,他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亲爱的,我在前头等你,你不久也会来的!”她在死前,带着些悲悯和残忍,暗暗滑过这样的心思。
【不如不遇倾城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哥哥用歌声布下了一张网,她就是那诱物。她的舞,曼妙,惊破了帝宫的沉寂,颠覆了帝国的庄严。她像白云飘进了他的眼底,使他根本想不起她是歌舞娱人的倡伎,让帝王觉得,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她不是一个长命的美人,任帝王恋也好,后宫怨也好,她的美是不能常驻于世的。不意间染了病,只能说是命中注定。她在病中默默地筹划了——为孩子、为家人。她必须留下最美好、最长久的印象在他心里,以此来换取他长久的眷顾。
她开始不见他,任他来探病,千呼万唤不露头。
无人知这个柔弱的女人有多么坚毅的心智和冷静的决心,她忍住了病中的寂寞,克制住倚靠在他的胸口获取信心的软弱,握住他的手流泪的冲动。她放弃了一个病人,一个妻子病危前所有需要的情感表达,以被覆面,独自承担将死的凄惶。她说,我自认出身卑贱,能得皇上宠爱,完全是因为容貌姣好的缘故,以色事人者,色衰爱驰,爱驰恩必绝。她理智、清醒、宠辱不惊,遗世而独立,如山林间淙淙的清泉,使人洗心宁神。我们由此可知年渐老迈的君王对她的迷恋有来由因。
她就是刘彻的第四任皇后——李夫人。她得到了君王全心的恩爱,然后清洁果断地结束,免去了那红颜祸水的猜忌与尴尬。她死后,一切如她所料。他心里记取的是她永远完美姣好如净目地容颜。他身边有那么多美人环绕,唯独对她思念甚笃。
【为谁梳作半面妆】
那样的妆容,要怎样的气质才能担当?徐昭佩是想借此来讥讽她的男人。她长得很美,美得足以让一个不知所谓的残妆变得生动异艳起来。她是梁元帝萧绎的老婆,在萧绎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她已经嫁给了他,可他们夫妻感情却不能暗合。他没有封她为后,只肯封她为皇妃。徐昭佩心怀不忿:你这不是存心使我尴尬吗?我当初嫁于你不是爱慕,又加之你是独眼,未免不合眼缘,我们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所趋,是政治联姻。
如果一个女人,在不理解一个男人本性的前提下爱上他,很可能会为情所困,难以自拔。但是如果她是在还没对男人产生足够的爱意之前就已经清晰他的本性,她是很难再爱上一个被自己看透的男人的。徐昭佩与萧绎一起生活,看多了这个男人内心阴暗,两面三刀的一面,她确实很难打心眼里去爱上,去尊重这样一个男人,更何况,萧绎不具备明朗的男性魅力,让女人义无反顾地爱上他。
徐昭佩是个骄傲的自尊心极强的女人,报复心也强。萧绎不待见她,她就想方设法来刺激他,以出心中怨气。萧绎瞎了一只眼,她就半边脸化妆来见他。不幸的是,萧绎也是个骄傲的自尊心极强的男人,现在,全然作半面妆讥讽他的是他的结发妻子,他又如何受得了。他用当初她对他的方法一样冷淡她、漠视她,明明是讨厌她,对她没有感情,却也不放她离开,我要将你的自尊践踏在我的脚下,让你也受解脱不了的折磨。她后来由安静的半面妆发展为另一项更为昭彰的行为艺术——与人偷情。萧绎逼她自裁,了却了余生。
她是不甘寂寞,不甘被冷落的,但是又屈服于婚姻,这是她的悲剧,又何尝不是他的悲剧?
她细细地为他梳了半面妆。
【爱上的人是和尚】
璀璨,耀人眼目的名字——高阳。
纵膈了流光暗转的岁月,犹可见,她的出生随着大唐王朝和它英明的君王一起逐渐走向辉煌,然而,她的命运却未能和大唐一起蓬勃。
无忧无虑的公主长大了,和所有疼爱女儿的父亲一样,李世民为女儿选上了房玄龄的二公子房遗爱为驸马,这是一个拖沓而不知所云的男人,高阳对之失望至极。如果高阳只是普通女子的话,可能她会选择接受现实,不幸她是个公主,还是大唐最得宠的公主,她拒绝再与这个男人亲近。李世民他哪里知道,公主在他的安排下变成了怨妇。
当高阳遇上辩机的时候,她又可以成为完整静好的女子。
她是寂寞的人,他也是。只有寂寞的人才懂得他人的寂寞。所不同的是,辩机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
他是一堆安静干燥的草,她要上前撩拨他,点燃他,纵容内心的激情。她需要一个能够懂得她,知道她心里悲哀寂寞的人来相陪,来爱。高阳喜欢的男人是与她父亲一样,有着超越凡俗的智慧,悲悯天下的情怀。他待她,如她不是公主那样普通随意,又无微不至地爱她。辩机更像一位天生贵族,流浪在山野间,和大自然同息同眠。他和高阳之间的感情,必竟不是偷情狂欢那么简单,他们都抱着难言的凄恻和庄重,如同修行。
屈服之疼爱范文6
从媒体报道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中发现,现代的亲子关系有些颠倒,下对上的“孝”变成了父母一味顺从子女,而对自己的上一代关爱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人不知孝,有些人知孝而不行孝。孔子认为,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孝敬父母,必须做到5个方面,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38。在现代社会,“养则致其乐”提醒我们,孝养父母,不只是物质上的赡养,还有精神上的愉悦,要让父母放心、开心,也就是要娱亲。学术界对孝道多强调“致其乐”的重要性及其应然状态,较少论及如何“致其乐”。鉴于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娱亲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娱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在遇到两难困境时如何正确对待,以明辨真孝与伪孝,为践行知行合一的真孝观提供参考。
一、娱亲的内涵
在继承孔子娱亲思想的基础上,曾子对“致其乐”做了进一步解释。《礼记・内则》写道:“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2]854也就是说,孝顺的子女在奉养父母的时候,要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使父母耳目愉悦,休息起居安逸无忧;说父母爱听的话,把好吃的、好看的先给父母享用;侍奉父母要忠心耿耿,始终如一,直到自己生命结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所谓娱亲(“致其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是忠。“忠养”即“中心养之”,以发自内在的诚敬之心奉养双亲。对父母之“忠”是没有时间期限的。子女长大成才不再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年老疾病缠身变成“拖累”的时候,甚至是父母离世之后,子女对父母之诚敬都不能松懈半分。
二是察言观色。“乐其心”“乐其耳目”是指要细心观察,从父母的需求出发,尽己所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投其所好,所做之事要顺其心,所说之话要顺其耳,所见之物要顺其眼。遗憾的是,当下有些人侍奉领导,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竭尽所能,而对双亲则用心较少,即使行孝也只是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如同《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中鲁侯对待海鸟《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只是像对自己一样赡养父母,而不是从父母的需求出发赡养父母。
三是爱屋及乌。“爱父母之所爱,敬父母之所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与此句相对的另一句是“恨父母之所恨,恶父母之所恶”。如果子女与父母所爱、所敬不同,或是子女之所爱、所敬正是父母之所恨、所恶,那么子女违逆自己的本心而顺应父母之志将是情感上的两难选择。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孝子娱亲故事是“老莱娱亲”“老莱娱亲”的故事有多个版本,现广为人知的是编录于元代的《二十四孝》中“戏彩娱亲” 的版本。该书成书较晚,故事经改编之后,省略了一些衔接的细节,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突兀。本文“老莱娱亲”的故事综合了以下3个版本:一是《艺文类聚・卷二十・人部四・孝》:“《列女传》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二是《太平御览・卷四百一十三・人事部五十四》:“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三是《二十四孝・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春秋时期,楚国贤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与父母、妻子隐居,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总是千方百计地讨父母的欢心。隐居生活清苦,他便寻找各种味美的食物给父母品尝;隐居生活寂寥,他便养些声音清脆的乌鸟为父母解闷。老莱子家庭和睦,人长寿。他70多岁的时候,父母都还健在。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老莱子从不自称年老,甚至故意穿色彩斑斓的衣服,像顽皮的小孩子一样逗父母开心,希望他们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一次,老莱子挑水经过堂屋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扭到了脚,恰巧父母在堂屋里见到了这一幕,老莱子担心父母知道脚跌了的实情后会伤心,就干脆忍痛将身体僵硬地倒地,夸张地像婴儿一般在地上啼哭,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倒做秀的,也就不以为意,这样脚跌一事就被他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这个故事的主旨是:为人子女,应该多替父母着想,为父母解忧,尽可能地让父母心情舒畅。但是,“老莱娱亲”的故事让鲁迅觉得不解和反感,他认为一个应该拄着拐杖的老头子竟然拿着“摇咕咚”在父母面前装可爱,太“装佯”了,而且后之君子将其改得“诈”起来,将其孝行极端化,有点过犹不及,让人心里不舒服[3]。恢复故事可能的本来面目,老莱子并不是一个让人反感的人,似乎是一个人老心不老的“老顽童”,虽然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以显父母,却竭尽所能忠养双亲,“致其乐”。
二、娱亲贵在诚敬
娱亲是孝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核心是诚敬之心。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2]1332此说谓,孝顺父母有三种境界:首先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再次是让父母吃饱穿暖,为其养老送终。明代徐皇后的《内训・事父母章第十二》中说:“若夫以声音笑貌为乐者,不善事其亲者也,诚孝爱敬,无所违者,斯善事其亲者也。”清代王相的笺注补充到:“训言子女无诚敬之心,但以声音笑貌为娱亲之饰,未足以为孝心也。孝出于至诚,敬生于至爱,无所违逆,斯云善矣。”意思是说,子女奉养父母,只有娱亲的外在表现而无内在的诚敬之心,并不能称为孝。老莱子之所以有穿彩服哄父母开心、诈跌让父母宽心、父母在而不言老等娱亲表现,都是出于他对父母的至诚至爱之心,所以看似滑稽的可爱之举而能流传千古、善以示后。
《礼记・祭义》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2]1319虽然相由心生,外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但大多数人难以明辨“相”与“心”之间的异同。有善于伪装者,有不善于表达者,眼见未必为实,“婉容”“愉色”“和气”有时未必为深爱,人心难辨,非日久难知马力。在现代社会,有些多子女家庭仍存在巧言令色、在父母面前争宠、争夺资源的现象,也有共得了患难却共不了富贵或共得了富贵却共不了患难的亲子关系,还有更为敏感的婆媳关系和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等。总之,有很多人只注重维持表面和谐而忽略了诚敬之心,因为娱亲的孝行是否内含诚敬之心并非一时三刻能察知,所以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娱亲的外在之形而非内在之心,子女以声音笑貌“哄”父母开心,父母也图个一时的心情愉悦,彼此都降低了娱亲的基本要求。
三、娱亲难在屈从
奉养父母,既要诚敬又要顺意娱亲使其安乐无忧,那么,从父母之令而不争的绝对服从就是孝吗?
在《孝经・谏争章》中,曾子曾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1]47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48也就是说,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子女应当劝谏,“有非而从,成父不义”,不劝谏的话,反而会害了父母,陷父母于不义。
孔子反对将孝理解为唯父母之命是从,那么孝子应该怎样劝谏父母呢?曾子在《礼记・内则第十二》中曾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2]838即是说,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当察言观色,选择一个恰当时机,和颜悦色、低声细语地加以劝谏;若是谏言不被采纳,应仍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等父母高兴了再借机劝谏;如果犯颜劝谏让父母不高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陷父母于不义,不如硬着头皮再多加劝谏;如果父母因此发怒而打了自己,不能心存怨恨,应仍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曾子认为,“父母有过,谏而不逆”[2]1334,也就是说,父母有过失时,应该顺而谏之,而不是忤逆;“父母恶之,惧而无怨”[2]1333,被父母所厌恶时,对父母应该心存畏惧而不是怨恨。
如果劝谏了但父母并不听取谏言的话,怎么办呢?曾子认为,事父母之道,“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此谓:父母行为如果合乎正道,就应听从之;如果不合乎正道,就应劝谏之。谏言若不被采用,父母不义行为的后果,就像是自己造成的一样。听从父母而不劝谏是不孝,劝谏父母无效却不再跟随父母也是不孝。孝子劝谏,是为了向父母讲明道理,而不是争辩好胜。
如果父母一直不采纳自己的谏言,子女是不是应该不依不饶地继续劝谏下去呢?《礼记・曲礼》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2]151亲子之礼与君臣之礼不同,君主若不义,臣下再三劝谏而君主不听取的话,臣下可以罢官离去。而亲子关系是不能改变的,谏言不被采纳也只能心怀悲切地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尽忠尽孝,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动父母,弃恶从善。孔子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礼记・坊记》)。若是婉言劝告没有效果,子女应该多看父母的优点,少看他们的过错,应像之前一样尽心侍奉父母,不能私存忤逆之心。
事父母之道,虽然鼓励劝谏,但不主张力争,最终落脚点在“有隐而无犯”[2]169,不能忤逆,应当屈从。这里的“屈从”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委屈顺从。子女有时候会迫于压力违背自己的本心而屈服顺从,其义近似于屈从,在古代颇为常见。《礼记・内则》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2]838-839这种屈从,尤其体现在父母之命的婚姻中,男子娶的多是父母喜欢的而非自己喜欢的女子,有时也会因父母不喜欢而被迫休妻,这是中国古代婚姻的悲剧。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有的仍是父母安排之下的相亲式婚恋,有的虽是自由恋爱,但一到谈婚论嫁,父母的意见仍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反对意见,不得不屈从。
二是变通顺从。父母之令有时候是反复无常、相互矛盾的,子女并不需要句句遵旨照办,围绕其核心主旨从事即可。比如“舜孝感动天”的故事,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想要杀害舜,几次合谋陷舜于险地,但舜每次都机智地化险为夷。舜知道父母兄弟的恶行之后,并没有因此埋怨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遵循孝悌之道,仁厚待之。父母之命是让舜去死,若是屈从,舜应该一死了之,但舜并没有这么做。舜的避祸既可理解为是出于人求生的本能,也可认为是舜大孝的体现。舜若被谋害致死了,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他们将会受到舆论、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虽然其父母在策划谋害他的时候已经不在乎义或不义了,也无良心可言,但事后如若良心发现,而人死不能复生,难免会追悔莫及),舜是有所不从以成父母大义,以德报怨,让仇恨止于智者。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不像父母的父母,但即使父母对子女不仁不义,子女也不应该因此记恨报复父母,而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以保护自己,化解仇怨,尽己所能善待父母。屈从的最终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顺父母之意,成父母大义,达到娱亲(“致其乐”)之实效。
四、娱亲的现实诉求
娱亲背后的动机有时很复杂,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现实诉求:或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或为赢得父母对自己的喜欢,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等等。我们并不排斥某些娱亲孝行有获利之动机,但是,纯功利性的娱亲是一种伪孝,即使是借孝谋取私利,也应先孝后利,故端正行孝初心是孝之根本。
其一,娱亲是一种求生本能。很多父母都偏爱“懂事”的孩子,子女中弱势一方往往更懂得察言观色,以求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比如,在古代帝王家,王子到一定岁数后几乎都能分封独立,而公主未来命运如何全看父王赐婚优劣,因此父爱成了稀缺资源。可帝王政务繁忙,且子女众多,女儿要得到父亲的认可是很不容易的。为争得父亲的宠爱,女儿们需机智聪明,了解父亲脾气性情,各显其能。唐代宗之女华阳公主,“韶悟过人,帝爱之。视帝所喜,必善遇;所恶,曲全之”[4]3663。唐代宗即位之时,唐朝已呈现衰败之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侵扰,内忧外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代宗可谓心力交瘁,其身边的人皆需小心谨慎,一言不慎就可能触怒龙颜。华阳公主要讨好父亲,就必须细心观察父亲的喜恶,投其所好,避其所恶,曲意逢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若不懂得察言观色,有时候讨好之举也可能适得其反。
其二,娱亲能获得更多利益。古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子女人数较多,要在众多同辈中赢得更多关爱和重视,就必须让尊长关注和认可自己,娱亲之举是激烈竞争的需要。比如安乐公主,她是唐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也是中宗最小的女儿,她“光艳动天下”“请为皇太女”。她受宠的原因有三:其一,她生于父亲帝位被废、贬谪房陵的途中,困顿苦闷交加之际迎来其生命,似乎预兆着李显恢复帝位的新希望,李显对她尤为疼爱,并脱下自己的衣服包裹住小婴儿,万般疼惜,取名为裹儿。[4]3654其二,其生母韦氏与李显患难与共,她与父母在房陵一住就是14年(公元684―698),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患难之情。其三,“姝秀辩敏,后尤爱之”[4]3654,她秀美聪慧,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而且能言善辩,深受母亲喜爱。安乐公主也善于利用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去哄父母高兴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尝作诏,箝其前,请帝署可,帝笑从之”[4]3654,娇美嗲气的她模仿着朝臣刻板严肃的样子,双手奉上诏书请父亲签署通过,此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她干涉朝政而发怒斥责,反而因其举止反常可爱而笑着听从。受宠女儿要哄父母高兴是件较为容易的事情,安乐公主的娱亲手段反复奏效,父亲对其纵容一而再、再而三,以致她做事毫无忌惮、胡作非为,最后毒杀父亲,串谋夺权,被人诛杀,不得善终。娱亲,浅显地说,就是让父母高兴,但若无诚敬之心,娱亲这种孝行很容易偏离正道,最终惹祸上身。对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独子缺乏同辈竞争,无需争夺就能获得父母之爱,在娱亲意识上难免有些欠缺,有时反而是父母费尽心思博独子欢心,使亲子关系本末倒置。
第三,娱亲能赢得社会名声。在古代中国家国高度一体化的伦理政治中,娱亲这种孝行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对于为君为官者来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君孝慈,民才会忠,常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为官者只有从修身出发做好自己,才能以上率下;对于普通人来说,孝亲才能忠君。儒家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若对父母不孝,其对君的忠诚度也将遭到质疑,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孝名在加官晋爵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历史上有些官员在父母丧期不解官,结果被举报遭罢免,当然也有一些人故意在服丧期间哀毁过礼,以博孝名,有些人也确实因孝子美名被当局看中而受到提拔重用。在历代史书中,统治阶级常褒奖因为孝亲而放弃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奉献精神,认为孝行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总之,娱亲是要父母乐,其核心是诚敬之心。娱亲的动机很复杂,但纯功利性的娱亲是一种伪孝,即使是借孝谋取私利,也应先孝后利,端正行孝初心。我们要明辨真孝与伪孝,做到知行合一行真孝。孝是一种道德实践,从理论上讲清楚孝的内涵要求,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孝道。现代人因面临很多选择常常因陷入道德困境而迷茫,需要优秀的道德精神来引导,我们探讨古代娱亲是为了弘扬孝道文化,以筑牢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