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1
一、沿着文字的血脉,走进文本的内心。
阅读文本,就是阅读生活。课堂的阅读活动视为一种生活,或者说它首先是一种生活,其次才是教学。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的阅读和融合阅读的生活,应当是阅读教学的追求。教学时,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激活他们的语言,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感悟。如我在《巨人的花园》教学中有这样两个片段: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文中主要有三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巨人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时他可能瞪着眼睛,脸上通红通红的,双手叉着腰,心里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随便进来,真讨厌!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可能想,这是我的地方,我已经说了不让你们进来,你还敢进来!巨人说不定已经迈开大步准备去教训这个小男孩。
师:同学们想得不错,试着读一读这三句话。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了这三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这个巨人太霸道了!
生:这个巨人好自私、好无情!
生:这个巨人真厉害啊!
……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巨人,你太自私了!
生:他不会这样说,他开始就这样说的话会挨揍的。
(学生对小男孩会怎样说展开讨论)
生: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师:嗯,真是会读书的孩子。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部分,讨论讨论。
通过切身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本层层深入地感悟,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设身处地地体验,生活情景的拓展,重点词语的内化,朗读的指导都是为学生深入小男孩内心,力图使学生真正走上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沿着文字的血脉,抓住学生的童心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是有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抓细节是一种创造,由字词句到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产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抓住学生的童心,巧妙地生成精彩。如《乌塔》课堂教学中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旅游的话题,你们喜欢旅游吗?
为什么?
生:旅游使我们既欣赏美景,又增长了见识,每年暑假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旅游。
生:我不是太喜欢!
师:为什么?
生:有一次,是前年暑假吧,爸爸带我登泰山,我一不小心滚下台阶,差点摔死了。现在想想还害怕……
生:老师,你对旅游有什么看法?
(我刚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一个调皮的男生插嘴问道。本来我是准备在教学的最后要讲个人的看法的,不料这个小家伙现在就把皮球踢给了我!同学们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我只能接招了。)
师:是的,每个人对事情都会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家一起交流,会使我们把事情看得更全面,认识得更清楚。说到旅游,我认为,它既可以让我们饱览无限风光,又能让我们增长见识,是一举两得的事。
我很得意自己没有被这个小小的意料之外搞乱阵脚,相反,我觉得老师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心理支持,会与学生产生更好的心理沟通,会使课堂更和谐起来,就本节课来说,它会对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起着巨大的支持和鼓励,随后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片段二
师:乌塔,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漫游欧州,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此问一出,全班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生:我特佩服乌塔的胆量!
生:乌塔一个人漫游欧州,我好羡慕呀!
生:老师,我觉得不太好,这样太冒险!一个小姑娘,在异国他乡,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
师:你有不同的看法,这很好,请你大胆地讲!我知道,对于乌塔独自一个漫游欧州,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到课文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十分钟后,我们来开一次辩论会!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效课堂;读写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0-02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读写能力训练,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运用各种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一)图文并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进行学习。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图文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文结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图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有两幅插图,具有直观感和真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片,并分别说说其表达的重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展开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学生这样解读第一幅图:钱塘江大潮刚刚形成时,从远处可以看到一条白线,岸边是观潮的人群,简直是人山人海,人潮和钱塘江大潮相互映衬,非常壮观。从学生观察和介绍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被图片所吸引,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要有读的积累为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写提供必要条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还要对阅读方法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如,文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遣词造句,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写的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方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相关情况。活动开始后,教师简单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完成任务。有个学生这样介绍:“在南国的某个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榕树林,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鸟。因为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各种各样的鸟来到这里栖息、繁衍,已经成为‘鸟的天堂’。”教师对此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二、读说融合,丰富读写形式
说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文本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复述、讨论,以形成阅读认知体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以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
(一)强化复述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能力悟性等都不同,其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呈现较大差异。在开始复述时,很多学生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磕磕绊绊,讲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提升学生复述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读说两个方面展开引导。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标记,以提升阅读质量。在复述时,要让学生先做好复述提纲,或列表,或分条,形成清晰的复述路线,为顺利展开复述创造条件。
在《巨人的花园》复述时,教师让学生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展开复述。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学生复述得很顺利。有一个学生这样复述:“在很久以前,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周围的孩子常常来花园里玩耍。有一次,巨人回来后,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玩,就非常生气,并将孩子们赶走了,还挂上‘禁止入内’的牌子……”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进行点评,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这样,引导学生列复述提纲,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交流
复述课文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元交流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表演、课堂辩论、小组交流等,都属于口头交流活动。教师要给出明晰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尽快进入交流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设计一个课本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文本内容。小组长分配角色,负责设计台词,组织成员展开排练。课堂展示时,学生的表演很到位。有的小组不仅设计了动作表情,还对台词进行了改编,课堂表演特别成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以写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所谓以写悟情,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个性认知和感悟,并通过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是对读的深化,是读的最高形式。
(一)仿写改写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具有极强阅读价值,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改写,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教师应展开个性化设计,调动学生自觉仿的积极性。改写比仿写的要求更高,其训练价值也更大。改写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如,人教版的《长城》一课通过描写来呈现长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写法写长江或其他的河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展开仿写活动。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前进,一直奔流到大海。长江上有著名的三峡景观,非常壮观……”教师给出评价:长江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展开描写,符合训练要求。
(二)读后感受
阅读文本后,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悟。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表达冲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写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后感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形式,也可以是批注形式,或者是反思形式。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受,并给出提示: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展开,写出自己的感知。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在旧中国,我们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啊!这样的事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学生议论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3
今天和大家谈论的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自XX年年我校承担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在这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借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交流。主要谈三点: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那么首先请老师们看一段话:
中国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处的位置,所占得分量,特别是考试不涉及无不体现出这困窘,虽学生喜闻乐见,实践亦证明受益无穷,然只要其不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范围内,家长不认可,管理部门不重视。学生也会在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下予以放弃,使之流于形式之中,最后不得不与过去一些好的尝试一样终成镜中月,水中花。
这段话是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反馈表中吴文斌老师写下的。我想这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许多教师也有类似的想法。包括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处于尴尬的境地。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XX年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内容到现在还实施起来这么困难?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不考!可能我们的认识有些片面,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但在这段话中我们还看到一点,那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喜爱的,是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而这一点是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切身感受到的,它远比课程标准中写到的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更真实。当孩子们演完课本剧跑到我们跟前问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演时,当辩论赛上孩子们雄辩滔滔时,当拿着自己稚嫩的研究报告得意的汇报时,当看到自己的手抄报被贴在橱窗兴奋不已时,我们感受到“喜爱”“受益无穷”这两个词语厚重了,两年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真正解读了课程标准,解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没有任何理由停步甚至倒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继续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踩着稳健的步伐去收取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虽然现在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坚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去实施。当然从认识到实践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程。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1:语文味
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主体,各科相辅助的综合;首先是“语文味”,其次是“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为出发点来进行才是正道。因此,可以这样说,“综合性”带给了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而“语文味”带给了综合性学习独特的意味。试图综合一切的学习,极易导致学习结果大而空,使语文教学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中。
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它必然应是语文学习,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而这一点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其次才是综合性学习。
例如我们设计了专题“语文与生活”后,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的活动,如采访、拍摄等,都应围绕语文进行一一采访,应先把编拟采访提纲作为重点;拍摄,应将拍摄后给画面配上简洁、生动的解说词当作重点。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培养其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时,既要从生活、社会中选取丰富多彩的专题,设计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式,也要注意一切的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最终目的)——语文服务,即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以免华而不实。
困惑2:
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又很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从主题的确定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形成学习成果,许多活动要用到5—6个课时或者几周才能完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每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进行主题整合。主题整合就是整合单元材料,确定主题,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你一定很想参加戏剧表演吧。请和同学们一起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举行一次演出活动。
【分工合作】
自愿组合,成立剧组,确定剧本,选出导演。
导演根据个人特点和愿望,和剧组成员协商分配角色。剧组成员要服从导演安排,甘当配角。
【准备工作】
查阅剧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演员背好自己角色的台词,也要熟悉其他角色的台词。
在导演的组织下进行排练。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说话的语气,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布置舞台。演员化装。导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准备演出。
【实施与评价】
演员酝酿感情,进入角色,上台表演,注意不能笑场。
观众认真观看表演,尊重演员。
填写选票,自评、互评演出效果
最佳剧组
最佳导演
最佳主角
最佳配角
交流参加或观看表演后的收获、体会。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智斗》和《小兵张嘎》,其中前两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表现。怎么进行主题整合呢?
一、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戏剧。利用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
1、 整合学习《皇帝的新装》和《小兵张嘎》。通过《皇帝新装》的学习认识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小兵张嘎》并尝试将其中的片段改编成课本剧。
2、 学习《智斗》,体会角色台词的魅力;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片段,感受人物的表演。
3、 观看《小兵张嘎》,也可由教师推荐其他戏剧作品。
4、 分组筹备表演课本剧。
显而易见,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将单元进行整合,改为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是提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整合,很大的拓展了教学单元的空间,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因为,它的内容是“语文”的,学生是围绕“课本剧”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是“语文”的,编写剧本,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剧本的表演,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通过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类似这样的主题单元还有三年级上册的《身边的文化》,四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动物》,五年级下册的《美妙的月亮》,六年级下册《走近鲁迅》。
此外,课题组的陈红霞老师的反思中一段话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做法:
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想扎实的开展下去,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感觉平时似乎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其实,结合语文课本,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很多,有些内容甚至比课本上的更实用。老师们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开发出更适合年段学生特点的,与本年级各科学习内容有所联系的,又是孩子们说喜欢的内容,替代书本上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单元整合主题,自行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当然主题整合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们尽可以结合文本,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
困惑3:
综合性学习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既有老师的准备,又有学生的准备。然而,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学生作课前准备受到了家庭现有条件的限制,课外书少,没有电脑,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等。使得课前的搜集资料成了少数孩子的事情,而且资料的重复率高,因为来自同样单一的课外书。
这个教师谈到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进行很难。那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适合一部分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条件有限的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了呢?其实不然,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说明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问题出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以下有几个例子:
我校课题组陈红霞老师在开展二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的树》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带着学生参观校园的每一种树木,读一读树牌,摸一摸树叶,抱一抱树干。参观完后学生认识了不少树木。一个学生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发现字典中也有对树木的介绍,而且又简洁又清楚,十分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于是教师通过工具书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随后的给树设计名片中,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三、综合性学习需要怎样的备课组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综合,能力的综合,还体现在人员的综合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课程资源,怎样有效的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备课组的主要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它克服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综合化学习。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包括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通过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加强学科综合对语文能力的催生与发展作用。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 横向整合。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打破班级界限,在综合性学习中充分利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六年级备课组在开展“读三国”中,让擅长历史的吴文斌老师登上校园讲坛,为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三国人物。还比如五年级的表演课本剧,让每个剧组走出班级,在年级中一绝高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后的成果还可以走近其他班级进行汇报;年级的展览会等等。
2、 纵向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是打破年级界限,备课组之间的研究。
比如:二年级综合性学习《有趣的节日》
和同学们一起,分别扮演“眼睛”、“耳朵”等不同角色,演个小节目。先做好准备:1、分别做画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的面具。2、按照下列提示,为角色编台词。扮演的角色在脸上什么位置?负责什么工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最不喜欢做什么事情?
三年级综合性学习《演成语故事》
我们读过《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故事进行表演。你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表演。
四年级综合性学习《演课本剧》
你也许想为《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设计一顶好看的帽子;你也许想模仿巨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你也许想像花园中的花儿一样,朗朗大笑。没问题,赶快行动吧!大家一起演一演《巨人的花园》也可以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五年级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同上)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6-02
新课程改革召唤“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小组的环境里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从根本上改善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的提出,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具体研究方法及具体做法
1.研究的方法。
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教师备课、参与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参与公开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依据。
公开演示讨论法:通过集体备课、开设公开课、主持教学讲座等交流的平台推介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理念,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问题的讨论,赢得他们的参与、支持,并听取合理化建议。
行动研究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创新,总结经验,在反思中提高。
经验总结法:通过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并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进行研究和总结,从实践中归纳和提升小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2.具体做法。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氛围。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利用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字典、词典,训练查字典、词典时迅速,准确。教会学生抓住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和总结这五个学习环节,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
(4)科学分组。在试验中,我根据学生成绩、特长、性别、爱好等各方面的不相同,将学生分为几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前后排合作四人为小组效果最佳。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将两个四人小组进行合并八人小组合作最佳。
(5)合理分工:小组长主要针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进行管理;记录员是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员是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是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6)培养合作意识。在学习生字、阅读、古诗、分角色朗读、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有了合作意识,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有效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7)双向、多元评价。在试验期间,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评价,要从课内外的有效合作、组员成绩之和、组间互评、小组自评等方面去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对每个组员的评价,要从成绩、特长、综合能力、品质、与他人的合作、组长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方面去综合评价。
二、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的合作技能初步养成:
1.合作中,学生已学会了根据教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合理收集问题解决所需的各种数据,具备了运用这些数据,分析、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数据的收集中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2.学生能够用富有逻辑性、条理性的语言来阐述小组的基本观点,描述小组开展的相关活动,叙述小组讨论的结论。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有层次。
3.在交流中,学生会主动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观点,能结合同伴的观点,调整自己的思路,产生更为新颖的想法,合作的意识初步的养成,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在合作中,学生能认真记住老师提出的操作要点、合作的要求;能认真按照小组的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思考老师的提问、倾听同学间的发言,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5.学生能客观地从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等。
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好局面,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提高了。在课题研究期间,我本人重在体现合作学习的论文获省第七届蓝天杯论文大赛三等奖,示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巨人的花园》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受到好评。靳晓宁多次代表“茉莉花开”工作室成员在全区上好“阅读教学”示范课,得到一致好评。我、靳晓宁、胡春玉、徐培华、冒伟五人分别获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宿迁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宿城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所以,合作学习的运用使教师实现了有效教学,更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成长与历练。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