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英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达到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达到英语

达到英语范文1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英语;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一种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羁绊,使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一种创造、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英语学习是通过听讲、阅读、实践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所谓体验就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式学习就是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一、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学习产生需要,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孩子不应再被当作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应是语言和思维的积极探索者。只有当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才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才更有兴趣去主动的学习。而教师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最好表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实践体验。当教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了内在动力,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二、体验式教学应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我认为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而第二种更为我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体会到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就拿牛津版的教材来说吧,那原声版的录音磁带,给学生们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更使学生积极地去模仿录音,跟读课文。这一来,其效果就出人意料的好。

三、体验式教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在语言教学中则表现为不了解在真实的环境下应该用什么语言最适当、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目前中国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能拿高分,但始终摆脱不了“哑巴式英语”的原因所在。因此,应该让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语言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脱离了语言的应用,语法就永远只是一堆僵化的字符,并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头脑里消失。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使语言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我们常会受到旧教材教法的影响,以为练会书上的句型,背出书上的对话并能表演就达到了交际,这实际上是将操练代替了练习,结果是学生尽管把书上的内容背得很熟,但到真实的交际场合还是结结巴巴,开不了口。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操练和练习的关系――前者是准备,后者是运用;处理好形式练习向内容练习的转化,从而使量变到质变,真正让学生用所学语言结构去实现交际的目的。

四、体验式教学需要虚实结合的语言情境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但情境化学习不能只是让学生表演一些背得烂熟的情景对话小品。虽然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模仿,一旦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真实情境,就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在真实情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所以,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语言空间中,而不是在一种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动之中,要让学习者对即将发生的各种事情无法预料,而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思考,做出反应,加以解决,从而在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的深刻的体验。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当教师上课时一位迟到的学生走了进来,教师即可抓住这个时机,创造一次供这位迟到学生参与的语言体验,让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此时,学生面临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句“I am sorry”可以搪塞过去的,而必须立刻运用所学语言就复杂得多的情况加以解释、致歉并保证此类事情不再发生。此时,他会遇到选词、句型、语气及语音语调,甚至言行举止的问题,并给以恰当的处理。教师可在体验结束后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准确运用语言的价值,从而适应今后可能碰到的更复杂的类似情况。

达到英语范文2

一、提升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应敞开心扉,真诚的对待学生,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和关怀,将心比心,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才会越来越高涨。第一点,教师应在维护好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高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也最容易被外界影响,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更应该塑造并维护一个积极向上、开朗温和的形象,借助亲切随和的形象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言传身教和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二点,用真诚和关怀去温暖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拥有严厉、严格的一面,更应该积极展现自己温和、亲切的一面。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在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交流、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困难、学习上的迷惑,鼓励学生,关爱学生,用真诚的心感动学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高中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占领着完全引导、一味灌输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负责听讲、完成作业,不管是否能理解,都只能被动的接受、记忆,因此传统英语教学往往收不到教师预想的良好效果。所以,若想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引进新式教学,并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新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活动;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型,帮助学生摆脱依赖型学习;建立互助学校小组,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间的互相帮助,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三、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取得良好英语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平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关心、爱护和教育。教师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进步的眼睛,哪怕学生只有零星半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再接再厉。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应以平常宽容的心看待学生犯的错误,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在更正错误后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教师应该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投身于英语学习之中,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1.阅读英语报纸,如《英语》,它贴近学校的生活,贴近课堂教学。其他报纸如ShanghaiDaily和ChinaDaily、21Century等等都可以拿来为学生所用。学生阅读没有任务感,阅读速度提高了,遇到不会的单词还可以查字典、作笔记,而且,多读报纸对写作有很好的作用。英语报纸的版块,如新闻时事类、科技类、生活类,和高考阅读有许多相通之处,经常阅读,一方面可以增加阅读量、词汇量,另一方面能提高我们的高考写作水平。

2.看英语电影。可以利用多媒体,利用课后,或周末的时间,放英语电影,或者The world animal(l动物世界)等类似的科教片,同学们能听到纯正的英语,兴趣大增,听力、语感也可以得到培养,避免中国学生的“中式英语”。英语和中文都是一门语言,我们还不会写字之前就会说话了,“听”和“说”对于“写”和“看”来说更有实际的意义,如果英语只停留在“纸”上,而不是“嘴”上,那这个英语就是“哑巴英语”。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先找一些难度比较低的英语电影,如The Lion King(狮子王)、FindingNemo(海底总动员)、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等等,既提高了兴趣还提高了成绩。

3.读英语原著。像《安娜・克列妮娜》《、简・爱》等等,同学们可以将它们排成话剧,大家分饰不同的角色,这样不仅加深了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国外文学素养,而且对理解英语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帮助。读原著要分阶段,可以先读中英对照版,遇到不会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这个能力也是高考阅读的要求,然后再查字典或看中文,基本上有一定的单词量基础后,再读纯英文的著作。选择原著也是循序渐进式的,开始选择难度不大的体裁比如童话类的、故事类的,后面再选择难度稍大的。

达到英语范文3

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即只重视评价与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有关的内容,而忽视对非智力因素,如: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情感因素的评价。而恰恰是这些因素与英语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评价时,不仅要测定学生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进行综合、灵活的考查和分析。一般来说,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等情感因素多存在于形成性评价,即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实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

重视语言学习,忽视综合能力培养。经过多年中学英语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本应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但实践中大学英语还存在着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少、慢、差、费”等问题。学生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却很难用英语随意、流畅地交谈和写作,也很难听懂外国人说的地道英语。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语课程评价的误导。因为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一般只进行笔试,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单词、短语,掌握一些语言知识等,缺乏对学生表演、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评价,以致出现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在英语知识和学习能力两者之间,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学习综合能力是以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却又凭借它去获取新的语言知识;

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地位。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往往偏重教师的评价,教师是评价主体,并且在评价活动中充当“检察官”的角色,评价是教师的“专利”,是教师“权威”地位的象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而学生虽然也作一些自我评价,却总是处于被动的甚至是被忽略的地位,无法形成教学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

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评价的两种基本形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评价需要和不同的评价对象,其也各有优缺点。然而,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人们通常只重视定量评价而疏远定性评价。比如,在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老师都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学生只求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对于所讲内容是否真正掌握。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要在“三个相统一”上下功夫。

(1)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上下功夫。评价教学的好与坏,既要看它产生的结果和效益,又要注重分析其结果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在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结果评价侧重于横向比较,能准确地判断评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一特定目的。但不利于平时的掌握,即对评价对象的活动过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难以做出反映,不利于调控。过程评价侧重于平时发展中的掌握,有利于分析和判断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起到调控、指导的作用,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进取精神。但它却费时费力,同时不便于横向比较。因此,只有将这两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使教学评价发挥更大的作用;

(2)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上下功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种基本形式。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评价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与活动存在的问题,为正在或者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引和方向,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虽然这种评价没法改变已经进行过的教学,但并不是可有可无,而应是必须认真对待,充分的终结性评价对改进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坚持二者并重,通过形成性评价看计划和设想是否符合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终结性评价看教学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在教师主导评价和学生参与评价相统一上下功夫。教学评价是把有情感有个性的人当作评价的对象,因此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在教师主导评价的基础上,创造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评价中来,遵循民主原则,把学生、教师等对象作为平等主体,消除对立情绪,从多元化角度,促进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促进英语教学的提高。

结语

达到英语范文4

【关键词】 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重要性;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们应该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且能用英语进行灵活得体的交流。这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交际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在其本身的特点和使用上无不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语法错误往往能够被容忍,语用失误却容易产生误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汉英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的英语文化特征着重指出,使学生对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从而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三、文化导入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教学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课文进行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差异对比

因为汉英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干扰,要克服这种干扰,只有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汉英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且重点是差异和冲突。

以第四单元“择业规划”为例,作者在分析了当今学生找工作的误区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其中提到换工作的观念,作者指出“换工作和改职业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并鼓励学生如果发现选择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新的工作。在这点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中国换工作是否也和欧美一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始。在激烈的讨论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分析。因为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强调“大一统”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两者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二)课文背景知识介绍

在上每一个单元之前,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需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般包括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导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单元“音乐”的阅读课文《甲壳虫乐队》为例,甲壳虫乐队作为西方音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众倾听的声音,具有从英国当时文学领域导入的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风格,一直被认为当成引导摇滚从流行音乐走向严肃艺术的标签,影响了欧美的一代年轻人,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通过对甲壳虫乐队的成员、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介绍,学生对欧美摇滚乐的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导入的辅助作用也得以体现出来。

(三)多媒体手段

第七单元的“旅行的乐趣”,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欧美国家的风情,并适当的导入相关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而第九单元“音乐”还能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又好听的英文歌曲,因为歌曲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输入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的实践,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例如第五单元“语言”,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感受用英语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均表示“中国式英语”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可是明知道使用不当,也很难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便面临话在嘴边却苦于无法恰当表达的局面,笔者根据这个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指出“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英语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机强调了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分析了之前错误表达的文化根源,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由此可见,《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编写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相辅相成。同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揭示汉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英语的交际规约。而有了一套注重文化的英语教材,教师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通过设计合适的文化导入内容,并且恰当灵活地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教材进行有效的发挥,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自动自觉地融入英语文化环境中,并逐步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自然的交际,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设定目标。

参考文献:

达到英语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导入;方法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使教学内容紧凑而有吸引力,导入设计就成为了新课的必要环节。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盼望新课的到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文导入方法

1.背景介绍法。背景知识,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了解一个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个人的社会存在必然摆脱不了身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及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而这一切影响都将被深深烙在文学作品之中。因此,对于一些历史性题材、名作选段、人物传记或介绍西方文化的课文,教师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以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或比较中西方文化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语境之中,这样既很好的导入了课文,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张汉熙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2课Hiroshima――The “Liveliest”City in Japan为例,如果读者不能了解二战的相关信息,也就没法了解作者在来到广岛时会内心有强烈的愧疚感,也就体会不到作者用引号加注单词“liveliest”时心里的那份沉重,更无法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呼吁人们维护世界和平。

2.课堂提问法。这种方法是导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能让学生直接思考的方法。比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How deep is your love》一课中,就可以用到课堂提问法。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提问相关问题,如:Are you fall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What does love mean in your life?爱情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和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比如:父母干涉子女恋爱怎么办?“早恋”这个词有什么问题,恋爱的时间是可以规定的吗?有人说中学生或大学生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谈恋爱,他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你怎么看?这种提问和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了英语知识,而且会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广的人文领域思考。

3.引用名言法。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授课时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的作用,名人名言一般语句精辟、论点鲜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 3《The rainbow of knowledge》一课中,便可以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Activity is the only road to knowledge.(Bernard Shaw)萧伯纳指出实践是通往知识唯一的通道,而杰弗逊也说一个自由人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取知识。A free man obtains knowledge from many sources besides books. (Jefferson) 从中可以学到读死书是不可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则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Einstein)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莎士比亚则有一句跟我们中国的俗语相似的话,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空的容器发出最大的响声),咱们说的是“满瓶不响,半瓶乱晃”,同样教导人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谦虚,在这里汉语和英语表达出了异曲同工之妙。最后还可以引用孔夫子的两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life is limited,but knowledge is infinit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confusing,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idle.)”。像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兴趣去听接下来的课文内容。

4.插图视听法。图片教学直观、形象,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备受教师青睐,大学英语的课堂中也可以适时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轻松看图中学习,自然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手段也变得日益先进,因此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文件、听力录音、flas等方式导入新课文。如《新视野》第三册《Section A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教师可以采取视听法导入课文,因为学生几乎都没有亲历过地震,对于如何为地震做好必要准备更是无从谈起。如果省略导课这一步骤,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相当的陌生感,学习课文也会力不从心,心不在焉。教师可以积极地准备一些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肯定会对如何作好防震准备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英语范文6

关键词:模因 模因论 模仿 复制 内化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由于能够以文本、图像及视频等形式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及学习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实践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接触到大量丰富的英语新闻、欧美影视作品,体验到更真实的文化氛围。但是,我们逐渐意识到,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输入,却忽视了语言学习过程必须是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有机结合,很多学生不会将接触到的语言信息转化成有效输出,也就是听了很多材料却仍然说不出口。应用语言学家Rod Ellis强调,成功的语言学习必须注重语言输入、内化和输出三个过程。离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化和输出,语言学习永远无法达到最终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及语言教师对模因论的研究,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我们认识到,在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模因的作用,使被输入的语言信息得到有效的内化得以顺利输出。

二、模因论

(一) 模因论简介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著名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指出:“达尔文主义是一个很广的理论,不能局限在基因这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他首次提出了“模因”(meme)这个概念,并认为“模因” 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从词源的角度来说看,“meme”来源于希腊语中“mimeme”,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这个定义含有两个概念:一、模因是文化的复制信息;二、它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递。

(二)模仿――模因论的核心

何自然教授进一步指出:模因的核心就是模仿。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本身就是模因。模因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由此可见,在语言的内化和输出中,模仿和复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模因论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主要来自模仿。但是,传统观念对于模仿一直存在偏见,认为模仿缺少主见或创造,只是一种低级的、对认知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为形式。道金斯的学生Blackmore在他的《模因机器》一书中,对模仿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模仿”并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简单复制,它实际上包含者至少三种能力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模因,1. 对模仿什么做决策的能力;2. 从一种观点到另一种观点的复杂转换能力;3. 与身体行动相匹配的产生能力。因此它所涉及的模仿主要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三、模因的复制周期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语言模因的复制需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及传播,这完全符合语言的学习是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

(一)同化(assimilation) : 模因感染新宿主(这里指的是语言学习者),能够被新宿主感知、理解并接受。学习者在此阶段需接触到要学习的语言内容,并积极地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模因块重组整合。

因此,在这个阶段,首先学习者要从最初的宿主(教师)那里通过各种载体接触到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语言内容。其次,为了使语言材料顺利被学生理解并接受,通过模仿而被复制,成为模因,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的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听力学习资料。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感知理解并接受。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音乐。该单元对于“说”的目标要求是:表达喜好。在Listening in―Task 2的听力材料中,有一段讨论音乐会的对话。其中出现了各种表示喜好的表达方式,如: be crazy about, be a big fan, prefer, be hooked on, be dying to do等。为了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地主动讨论他们自己对音乐的偏好,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运用该单元出现的短语表达。

(二)记忆(retention):模因像寄生虫一样对宿主侵染,并在宿主头脑中长期停留、反统鱿帧DR蛟谒拗骷且渲型A羰奔渫往与其获得的传播机会成正比。

为了保证模因在新宿主的头脑中能够长期停留,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模因出现的重复率。因此,在学习新材料的同时,安排已经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旧模因反复出现,并且要求学生模仿背诵以便达到熟练运用。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再次将新接触到的模因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重组整合成模因块。只有当记忆复制的语言材料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为下一步的表达和传播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表达(expression): 宿主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在特定语境下和心理意向的驱使下,将模因转化成能够被感知的有形表达方式,其中话语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文本、图片及行为模式等。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对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认真听并从发音、语调、句式、句型等方面进行模仿操练。一开始的模仿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机械的成分,但随着模仿的深入,学习者的语言内化过程会加速,其模仿的过程中将渗透更多的认知,学生会自己开始尝试编码,将模因重组,产生创造性的模仿和复制,从而进入模因复制的下一个进程。

例如: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在第二单元中出现的主题是“电影”。教师在安排听力训练后,重现第一单元中所学习的有关喜好方面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用第一单元的短语,根据Listening in―Task 2中的对话进行模仿复制,创造出一段新的有关电影的对话。由此,可以提高模因的重现率,加深学生的记忆。

W: Hi, XX! Do you want to go to see a movie with me?

M: A movie? What is on?

W: Moneyball. It is a melodrama starring Brad Pitt. Are you interested?

M: Hmm, I was crazy about Pitt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but now I′m no long a big fan. I′m starting to prefer Leonardo DiCaprio.

W: Yes. I am also hooked on Leonardo′s movies. He won the Best Actor in the 88th Oscar for his performance in The Revenant .

M: Oh, I am dying to see it.

W: So, let′s go together next time when The Revenant is on.

M: Of course.

(四)鞑ィtransmission) :模因表达需要有稳定的有形载体或媒体,以确保表达内容的真实性,如照片、视频、网络。

模因在表达传播时往往借助语言这一载体。为了确保模因能够成功地在交际中被反复复制并传播,教师应在此阶段不断地创造语言环境,为学生运用模因提供丰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并将其所运用的模因传播并感染新的宿主。在听说课堂上,除了相关教材的学习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情景剧,鼓励他们在表演中进行再现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在课堂外,英语演讲、辩论、英语角活动会让学生长期接触到模因,并有机会使之传播。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指引和指导,才能使学生得到的输入得以充分内化,转化成有效的输出。

四、结语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语言模因的核心和其复制传播周期的角度更好地把握语言材料的选择、输入、内化及输出传播,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 邓大飞.语言模因论与听力教学[J].海外英语,2011(1).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 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 (2).

[6] 何自然,陈新仁,等.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