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政以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政以德范文1
关键词:正义新论 形式论证 事实论证 原初状态 理性多元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主要论述的仍然是两个正义原则,可见他一生的学术思想的主线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在这本新作当中,对他之前的些许思想是有所更动的。正如他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一个目标是纠正《正义论》中的许多严重缺点,还有就是将之前的理念合并成一种统一的表述。在本书中,罗尔斯为了贯彻自己的两个正义原则,采用了两种论证策略。
一、形式论证
第一种论证是形式上的论证,或者可以说是逻辑上的论证(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罗尔斯从原初状态出发,按照原初状态中所给定的条件来进行推论,从而得出:原初状态中的人将会选择正义清单中的两个正义原则。在此论证中,罗尔斯排除了个人心理假设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也即是对两个正义原则的选择,不需要以个人心理假设和社会条件为前提,只需要以原初状态为前提进行推论便能成功。如果某一种心理假设和社会条件是论证两个正义原则所必须的,那么它也已经是蕴含在原初状态中了。
而原初状态在罗尔斯看来,是将传统的"社会契约论"加以抽象化和普遍化,他是假设的又是非历史的。那么这样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正是罗尔斯想着重说明的问题。公平的社会合作体系是由这些从事合作的人们所达成的协议决定的,这看起来是正确的,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因为社会的组织形式、基本结构不能由个别人或者部分人决定的,每一个生活在社会里并受其影响的人都有合理的要求参与讨论,并对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不能由可兰经来治理,社会不能由孔孟之说来治理,同样社会也不能由来治理,因为他们都是属于罗尔斯所谓的: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统合性学说。不能由他们治理并不是意味着他们是错误的,相反,罗尔斯认为前提就是要承认这些统合性学说能够获得众多信徒,并且永远存续。社会应该由各种统合性学说的人共同来治理,即所有社会的成员共同协商,以此达成关于治理社会的最佳约定,即公平的社会合作条款:两个正义原则。一旦公平的社会合作条款达成,那么社会就具有了公平正义的背景制度。那么生活在里面的人,只要他们按照当初约定的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结果如何,社会都会是正义的,这也就是罗尔斯所谓的:纯粹背景程序正义(pure background procedural justice)。(就如同罗尔斯在正义论里所提到关于"纯粹程序正义"的打牌例子)而这个"公平的社会合作条款"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达成的,只有在"原初状态"中才能够达成。因为在原初状态中,罗尔斯设置了客观的正义环境(适度匮乏的环境)和主观的正义环境(无知之幕)。在原初状态中,社会合作是必要的,因为匮乏的环境难以保证个人独立的生存。在原初状态中,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信仰,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在原初状态中,罗尔斯认为关于两个正义原则的契约是可以达成的。
二、事实论证
第二种论证形式是事实上的论证,或实证上的论证。第一种论证是为了解决两个正义原则是否能为理性的平等和自由的人所选择的问题,而第二个论证的问题则是:一旦两个正义原则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被应用于现行的基本结构制度,那么生活在制度里面的社会合作成员是否会接受它呢?是否由此而产生出对该基本结构强烈的支持呢?或者说该基本结构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具有稳定性呢?罗尔斯是从理性多元的事实出发来进行论证的。而这也说明了两个正义原则不是统合性学说,而只是针对政治领域的学说。
罗尔斯认为那种将国家视为最高价值存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国。他们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视为公民最高的善,是每一个公民生活的意义之所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天生是政治性的动物。即使是古代中国,也并非是这种意义上的国家,因为他们的民族大义是在儒家的"修治齐平"的价值观下促成的。距今最近的国家主义是纳粹德国,而纳粹的暴行则使得原本是中性的"国家主义"多了几分冷漠与残忍。而那种将国家当作实现自己价值的媒介在当今的时代也已经是非主流的了。此方面的例子典型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在欧洲的中世纪,不论是平民还是国王,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的恭敬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古代的中国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历代都是奉儒家为圭臬,直到清末。思想界万马齐喑,一方面是学术思维被束缚的说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时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只有一个想法,一种声音。然而在当今世界,价值已经多元化,想要用某一种统合性学说来治理国家是不现实的。这并非是统合性学说的问题,正如上面所说的,它可能很正确,但是无论让哪一方设计社会规则,另一方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从内心深入也是不会认同的。罗尔斯认为,任何一方宣讲自己的统合性学说都是很值得鼓励的,而仗着政治权力将自己的统合性学说强迫性地加给另一方,却是不为认可的。因此,罗尔斯认为统合性学说无法达成社会一致的协议,而该协议是能够被达成的,所以在管理社会的问题上不应该选择统合性学说。
政治领域应该需要单独的政治价值,而不需要其他的统合性学说所体现的价值为基础。在当今社会中,虽然人们的价值观、信仰都是不同的,但是人们对蕴含在政治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却是众所周知的,这些理念包括公平的社会合作体系、秩序良好的社会、自由和平等的人等等。而由第一个论证所选择出来的两个正义原则,本身就符合了这些理念的要求。因此,在两个正义原则实现了的基本结构中,人们会愿意接受的。并且知道别人都在遵守这些规则的时候,他们也会乐意去接受这些原则。而且一旦他们确信两个正义原则是符合基本理念的要求的,他们会产生出对它的忠诚。而且,正是因为两个正义原则是独立的政治观念,人们接受它不需要其他的思想基础,人们接受它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罗尔斯甚至还提出,在反思的平衡过程当中,人们会修正或者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能适应两个正义原则。因此,在理性多元的事实下,人们是能够达成共识的,这就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正当划定界限,善指向目标。虽然人们的善观念是不同的,然而关于正当的认定却需要人们共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何怀宏:《公平的正义--何怀宏解读罗尔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为政以德范文2
【关键词】正当防卫;正当性;依据
在面对危害的时候,防卫行为在客观上有时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符合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刑法却规定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程度内,这些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类行为在我国被称为排除犯罪的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是诸多违法阻却事由中的一种。
对于正当防卫行为正当性依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为什么正当防卫行为虽然符合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却被刑法做了除罪化的处理,规定为不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性质
正当防卫是人的本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表述,“在公民与公民之间,自卫是不需要进攻的。他们不必攻击,只要向法院申诉就可以了。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就难免丧失生命,他们就可以行使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在面临攻击时,身体会无意识地做出防卫的反应。
法律不强人所难。于是,法律不应当惩罚人类本能的行为。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权利,应运而生。
二、正当防卫正当性依据的诸学说
本文将正当防卫的学说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自然法说。此学说主要观点是,正当防卫是由于人具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从而具有正当性。以自然法理论基础,论述了当侵害发生时,人具有自卫的本能。而由于侵害的紧迫性,公民无法求助于公力救济。因此当然享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权力行为说。此学说的核心在于正当防卫行为是法律赋予受侵害人的一项权利。它认为侵害行为是不法的,不仅侵害了正当防卫行为人的合法权利,更侵害了社会利益。而侵害人的侵害行为与受侵害人的反击行为是不正对正的关系,所以为了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赋予受侵害人反击的权利,允许甚至提倡正当防卫。这种学说体现了法的社会化,即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法取代权利本位的法。
(三)法益衡量说。法益衡量说的最基本原理由意大利学者杜里奥帕多瓦尼在其著作《意大利刑法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即“违法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而构成要件被类型化的法益侵害实际上已经丧失,如果符合构成要件的法益侵害行为是为了救济更高价值的法益,则这种法益侵害行为就是正当的。”从本质上说,此学说就是通过各个法益之间的衡量比较,理性客观地选择法律在面临权利冲突时,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此学说中有包括两个学说:
1、优越利益说。张明楷在《外国刑法纲要》中这样描述:为了保护价值高的利益而牺牲价值低的利益就是正当的。也就是说,虽然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反击者与不法侵害者之间存在权利冲入,但由于反击者权利的价值高于不法侵害者的权利价值,所以刑法选择保护反击者的权利。即反击者行使正当防卫权是正当的。
2、保护法益欠缺说。此学说又被称作利益不存在原则。“利益不存在”,是说一定限度内,不法侵害者在被反击的过程中,其被反击者侵害的权利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当然,这种不存在,并不是事实上的不存在,而是刑法上的不认可。由于不法侵害者的先前侵害行为,其权利已被刑法否定,故在一定限度内,其权利是欠缺的。意大利杜里奥认为,“违法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反击者的反击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不法侵害者权利的侵害,但是由于不法侵害者的这部分法益实际上已经丧失,故防卫行为在必要限度内就是正当的。
(四)社会相当性说。此学说是指一个符合历史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不收非法价值评价的理论。换言之,对于某些在通常情况下属于违法的法益侵害或者威胁行为,该行为能够被一般国民的社会通念所认可,就应当否定该行为的违法性。具体到正当防卫行为中来说,虽然正当防卫行为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对不法侵害者的权利也造成了实质上的侵害。但由于在社会伦理秩序范围内,正当防卫行为被这种秩序所允许,被国民的社会通念所认可和接受。所以正当防卫行为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具有违法性。
(五)紧急状态说。此学说认为,正当防卫是一种紧急状态下的放任行为。日本学者大仁在《犯罪论的基本问题》中认为,“紧急行为是在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急迫紧急的事态中,为了保护法益而突然进行的行为,是被法律所允许的。刑法所规定的紧急行为有张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在正当防卫的情形下,被侵害者的利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即受法律保护的法益处在急迫紧急的事态中。而被侵害者本人在当时无法得到国家公权力的救助,所以只能对被侵害者的行为采取自救措施。而在事后,由于国家无法及时救助被侵害者的利益,对于其自救行为,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默认放纵这种行为。因此,正当防卫具有正当化的依据。
(六)法之确证说。此学说认为,不法行为是对国家法律的否定,而国家无法容忍这种否定,因此,不法行为应当被否定。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不法行为应当由国家来否定,恢复原有秩序。但是,国家法律在正当防卫这种紧急情况下,国家无法及时地否定不法行为,进而确证秩序。因此国家应当在这种紧急状况下允许个人对秩序进行确证。
三、诸学说的评述
自然法学说从个人的本能――保全自己的权利角度出发,解释了正当防卫正当化的依据。但这必然会导致不适当地扩大正当防卫的范围。一些本不应当适用正当防卫的行为也有可能因为这种学说的解释而被除罪化。权力行为说强调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属性,即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因此正当防卫具有正当性。但是如果追问下去,法律为何赋予公民这项权利,此学说却并未能明确揭示。也就是说,此学说并未从根本上说明正当防卫正当化的依据。
保护法益欠缺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欠缺之处在于未能解释清楚为何不法侵害者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被法律否定。任何人未经审判都不的定罪,所以不法侵害人在被反击的时候尚未经过审判,也就是说其合法权利尚未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其权利欠缺或不存在的说法是否有失偏颇还存在讨论的余地。社会相当性说略有混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划分。此学说表面上看符合刑法的价值观念,但忽视正当防卫的法律属性,但从社会价值观念看待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并不可取。
紧急状态说的可取之处在于其准确的表达了正当防卫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依照此学说无法区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有本质区别的:正当防卫是“不正对正”的 情形,而紧急避险却是“正对正”的情形。此学说的欠缺之处也正在于此,两种并不相同的情形却未能够加以区分。
法之确证说与权力行为说类似,都看到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属性,将正当防卫解释为反击者在正当防卫时获得了法律赋予的确证秩序的一项权利。但是法律为何赋予反击者这项权利却并未在此学说中得到很好地解释和说明。
四、本文赞成的学说
本文赞成优越利益说,并将从以下几方面解释此学说并论证此学说的优越性。
(一)正当防卫中的权利冲突。在正当防卫关系中,由于不法侵害者先前的不法侵害行为,反击者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于是他进行了反击行为。反击行为针对的大都是侵害者的生命、身体、健康等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客体。此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侵害者尚未经过审判被确定为有罪,于是应当假设是无罪的。故在这种情况下,侵害人还不是犯罪人,故其基本的人权仍然存在。因此,在正当防卫关系中,发生权利冲突的是防卫者的权利与侵害者的人权。
(二)正当防卫中的优越利益。在两种冲突的权利中,如何评价两种权利,确定两种权利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衡量比较,最终做出选择法律应当保护的权利则显得十分重要。即在正当防卫中,法律对侵害人的人权和防卫者的权利进行平衡选择之后,如果认为是正当防卫,则反击者的权利受到了更高的评价;如果认为不是正当防卫,则侵害者的权利得到了更高的评价。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反击者的权利之所以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侵害者先做出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对反击者的正当权利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或者威胁。因此,在法律对这两种冲突的权利作出评价的时候,选择了对反击者的正当权利基于更高的评价。
(三)利益衡量说的优势。利益衡量说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概括其他学说。权力行为说最初以个人权利为出发点论述了正当防卫的本质,现在则发展到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侵害者的侵害行为,无论从个人权利或是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说,都存在利益衡量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侵害者的侵害行为侵犯了社会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反击者便被赋予了反击的权力。这实质上仍然是通过法益衡量来得出结论。
社会相当性说则是以社会伦理秩序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认可为依据做出的正当性的解释。其实质就是社会伦理秩序对侵害者人权和反击者权利这两种冲突法益的评价。紧急状态说表述了了正当防卫是紧急情况下,国家公权力出于无法及时保护被侵犯的法益而默认公民具有防卫的权利。然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国家之所以默认这项权利,仍然是将侵害者的人权和反击者的权利进行比较之后,得出反击者权利更有价值的结论之后,才会默认公民享有反击的权利。换句话说,此学说的基础实质上也是利益衡量说。法之确证说表述了国家在紧急状态下,无法对不法行为进行否定,进而无法确证秩序,于是便将确证秩序这项权利赋予公民个人行使。国家确证秩序的行为,无论是国家自己还是赋予公民个人,必然经过国家对于两种利益的衡量。所以法之确证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利益衡量说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利益衡量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其他学说,故其必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五、结语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罚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本文在阐述了各方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赞成的观点,并作出了解释和分析,认为优越利益学说更有利于解释正当防卫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2]陈兴良.刑罚适用总论(上卷)[M].法律出版社,1999.
[3](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
为政以德范文3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A、坦途无悦型:面对成功没有喜悦,却有忧伤和痛苦。B、似病非病型:躯体不适诸多,临床检查正常,类似成人疑病症。C、不良暗示型:自我暗示、环境暗示、他人暗示,遇事总往坏处想。D、变换环境型:对一些别人都能在学校忍耐的人和事,自己却大为不快,频繁迫切地要求父母为其转学、换班级。E、反抗父母型:这种反抗父母的行为(甚至在家里对父母动用暴力)常与心理发育度不协调。也可以品行障碍为突出表现。F、极端型:常以各种形式,利用多种手段自杀。
除了上述几个类型之外,有的儿童内心也想学习,但每当到了学校门口时便不愿进学校,不愿进班级教室,扭头向回走,或坐在课堂幻想一些有一定现实基础却在现实条件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做“白日梦”(day dreams),或无明显征兆却宣称不想上学了,感到很没意思,很累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儿童十有八九出现了抑郁问题应及时治疗。
儿童抑郁症的发病率,目前缺乏统一资料,国外有资料报道发病率为0.5-1%,有5-10%的儿童出现过抑郁情绪,第二组数据均明显低于成人。少年重性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估计为15-20%,提示成年人的抑郁症常起病于儿童少年期。
为政以德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三位一体 健康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中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在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活力,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目前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就业导向”模式和“双证书制”模式等,它们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进步的。这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彰显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各种改革。然而,新模式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忽视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淡化了高职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当今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为主,企业偏重于人才的操作技能,而这种被简化为培养掌握操作技能劳动者的高职教育,是远远无法适应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如果高职教育只为了填补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的数量缺口,仅满足于充当缓冲社会就业压力的捷径,而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持续性和终身职业发展,不赋予丰富的育人内涵,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现自我潜能后的个人与社会价值,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那么,中国高职教育将难以对抗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扭曲人才观,最终无法赢取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同。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班,作为学校,首先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重复劳动的“工具人”。因此,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着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德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者们对其研究不断地深入,对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行为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多样化,经济转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生源的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习惯、社会的偏见、就业压力等,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比普通本科大学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如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控能力差、日常教育管理难度大、学习压力大等。这些特点使他们的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更淡薄,逆反心理也更强。高职学生环境的复杂性、生源的多元性以及思想道德的差异性等,呼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突出体现在:
第一,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得多、范围广,对高职学生研究得少。学者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影响力、涵盖面较广,成果较多,但因高职的办学时间不长,许多院校是由中职转办高职的,因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第二,许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度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单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第三,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课程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没有总体的计划和安排,教学之间的交流与研讨甚少。第四,将学生工作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科部的课程改革实践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大德育资源全方位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向,补充新内容,采用新方法。
三、“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工处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完整、系统而又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工处的日常管理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可以称之为“道德灌输一心理健康一日常管理”的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三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职生成为“知识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合乎需要的“社会人”“现代化的人”,让他们在心理上能正视、融入社会;在知识上能理解、分析社会;在行动上能作用、效力社会。而课堂教学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尊重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成才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应考式”教学模式,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使教学始终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需要紧密联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深度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教学法、主题讲演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听、看、读、议、写、讲、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腿,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思想政治课从“意义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等途径,有组织、有目的地针对人们的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促进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恋爱与性健康教育、优化人格教育等。只有构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德育,才是充分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一方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会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加强和改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按照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心理基础、授予广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品格来进行,才能使合理的内化走向理性的外化。 转贴于
日常管理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是学工处的职责。学工处的日常工作,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规范办学为原则,以加强教育管理为手段,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文明行为、纪律、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科技制作、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学工处的工作强调的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整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中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认同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每位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职业领域的充分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受教育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内涵来看,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改革思路,实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生工作处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具体开展的工作中注重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探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又狠抓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课堂中教学,又注重开展课后教育。三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共性,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四是教学改革与实效性等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从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创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融会贯通与相互促进
第一,教育对象的一致性。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工处的日常管理三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三者工作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均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健康和谐的完美人格。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三者在方向上是一致吻合的。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较为良好的行为方式与创新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的层面上看,三者都是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服务和忠诚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公民为最终目的,都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国守法,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立、自律、自强的,积极进取、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其真正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矛盾,不仅是政治、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还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障碍等。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不是单一的或者孤立的,三者的教育需要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涉及高职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为政以德范文5
我是一只雍容华贵的蝉,拥有娇美的面容、嘹亮的嗓音,出生在华丽的城堡,世人对我称赞不已,可是又有谁能懂得我的内心呢?它都说:“看看人家出身高贵,雍容典雅,实在是借了家庭的优势,我们要是有那样的家庭也能够不错的!”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心都在流泪。我不甘,因为它们误解了我。我并没有借助外物,我凭借的是自己的坚守,才赢得美名。
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每当看到那些阿谀奉承的同伴,我就非常反感。我很难理解它们,为了利益竟然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实在是不敢想象。社会上那么多蝇营狗苟者,它们看似非常风光,可实际上却很可悲。我栖息在树枝上,每天饮着自然的甘露,这种清新自然的灵气濡染了我的性灵,我看不惯丑恶。每当听到它们不理解我的话语时,我的心都在流泪,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总喜欢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我,这对我是不公平的。我将自己的苦恼向同伴倾诉之后,它对我说:“你不用担心,明天我为你召开一个大会,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来消除它们对你的误解!”虽然我极力阻止,可是朋友还是为我开了那个特别的大会。
大会如期召开,该来的都来了,会场上座无虚席。会议由我的朋友主持,它说道:“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种误解,总是认为别人的高洁是借助了外物,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蝉是我的朋友,可是大家对它存在很深的误解,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正能量的传播。我们主张实事求是,绝对不能诬蔑好人。”它的话刚一说完,立刻就听到下面一个同伴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蝉儿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它从来都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它凭借的就是自己的高风亮节!”不大一会儿,又听到这样的声音,“蝉儿工作兢兢业业,它志存高远,清廉高洁,这种品格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社会就缺少这样的……”大家纷纷发言,异常热烈。而那些误解我的人由于拿不出什么证据,只能闭了嘴巴,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虽然我不想证明什么,可是看到大家如此理解我,我的心的确很温暖。会后,有一批记者把我围了起来,询问我是如何看待名声与品行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好的名声并不是借助外物就能有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积淀起来。只有这样的名声,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后,记者让我用一句话总结,于是我就想起了虞世南曾经为我写过的一首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记者们认真地记录下来,第二天这首诗就连同我的照片上了报纸的头条。
为政以德范文6
这天,办公室的小李急着要拷份文件,可发现自己的软盘怎么也打不开了,情急之下他翻开对桌肖雅的抽屉,拿出一张软盘放了进去,文件拷好以后,小李无意中打开了一个文档,屏幕上显示的文字让他目瞪口呆:你这个混蛋!你是个王八蛋……足足有上万字,有中文,也有英文,语言之龌龊,不忍卒读。
怎么回事,是不是谁搞的恶作剧呀,就在小李还在发呆的时候,肖雅从外面回来了,小李急忙把软盘退了出来。当他把软盘还给肖雅时,肖雅脸色很难看,说了一句:“以后不要随便用我的东西!”就出去了。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男同事身上,大家最多当作饭后谈资取笑一番,在说笑以后会很快忘记。但这件事偏偏发生在了肖雅身上,大家平时私下叫肖雅“梅超风”,因为她平时一直是不声不响的,高傲无比,男同事从来没有人敢和她开玩笑。
这件事在办公室里迅速的传开了,大家的想象力也在被无限的扩大,看肖雅的眼神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面对众人异样的眼光,肖雅在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只好向心理医生敞开了心扉。
“我从小就不爱说话,也没什么朋友。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对什么都很淡然,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个死气沉沉的人。”
“即使这样,还是很轻松的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不合群的性格就暴露出来了。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都嬉笑打闹,可我却喜欢躲在蚊帐里看书,和别人说话,也只是会很礼貌的回应对方,从不开玩笑。工作以后,带给我的不是轻松和快乐,而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各种工作压力。”
医生还了解到,一次,单位的一个大姐给她介绍男朋友,她很高兴地去赴约,却发现对方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她很不高兴,结果不欢而散。过了几天,她无意中听到了那位同事对她的评价:“她那个冷冰冰的样子,就像梅超风!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这给她的自尊以致命的打击。肖雅跑回宿舍痛哭了一场,哭过以后,她想,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胖的像猪!我是梅超风,你们都是鬼怪,都是混蛋!痛快淋漓的骂过以后,肖雅感到很轻松。之后,她每当感到有压力时,便会暗暗地骂上两句,有时候和同事说话以后,便想,他们会不会在笑我是“梅超风”,想完以后又把牙一咬,暗暗地骂上两句脏话。才会感到自己心里平衡了。
现在,肖雅一旦听到格外污秽的言语,就会很兴奋,感觉像发现了奇珍异品。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心里似乎已经装不下她的收藏,于是,她将它们输入电脑,保存了起来。
肖雅以为,这世界上没有人会知道这个秘密,也不会有人知道她这个释放压力的方式。沉默是她外在的表达方式,而在内心里堆积如山的辱骂才能使她真正有。
肖雅知道自己这样做很不对,也很不正常,她也不想这样做,却每次又控制不住自己。
专家诊断:
可以认定,肖雅患的是一种叫做“秽语症”的心理疾病。在精神病学里面,喜欢用骂人的方式发泄自己情绪的人,称之为“秽语症”,主要是由后天环境形成的。多发于心理压抑和个性压抑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