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剧论文范文1
一般来说,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主题,音乐也就基本成功了。但对一部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连续剧来讲,仅有一个音乐主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主题音乐中衍生出用来表现不同场景、不同情绪的副题音乐、以及刻划特殊场景与特殊人物情绪的一些短句型音乐。凝练精致、震撼人心的音乐短句,在表现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写好片头音乐和片尾音乐。片头音乐对观众有着超乎寻常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虽然仅仅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一般为一分三十秒),但要求从第一个音符起,就要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调动一切手段,发挥最大想象,把片头音乐写好。作曲家为写好一个小小的片头,苦思冥想、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片尾音乐通常是歌曲,时长比片头要长一些(一般二分钟左右),就像是对整个剧情内容的总结。应从另一个侧面(即和片头音乐相对立的侧面)入手,要使观众感到全剧虽已结束,但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下面谈谈配器方面。乐队的编制没有什么定规,其编制的大小和形式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制作方经费的多少;录音棚的大小。所以,传统的三管乐队、双管乐队、单管乐队、各种形式的重奏、甚至独奏、或一架MIDI都可以很好的完成剧情的需要。笔者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三管乐队,并辅助以MIDI音乐这种形式。在这里,特别要强调MIDI音乐在现代影视音乐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现代影视剧、特别是电影,不仅仅需要音乐,还需要一些刺激、震撼人心的效果性音乐。就这一点来讲,传统乐器很难做到,而MIDI就比较容易完成。另外,笔者在配器上非常强调作品中个性化、非常规solo乐器的运用。
比如:口琴、巴扬、曼陀铃以及大笛、萧、尺八、古琴、排萧等。这些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再加上浑厚丰满的乐队的陪衬,会带给观众一种美妙动人、晶莹新奇的感觉。在乐队的写法上,织体一定要清晰流畅,层次干净鲜明。除非特殊需要,千万不要繁杂。否则,事倍功半。至于进录音棚后的录音需要注意:第一,凡是需要“solo”的,一定要请最好的演奏家。第二,一定要请最好的乐队。这样做既省力、又省钱,又能保证效果。第三,做好所需录制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的预案。也就是通常说的“打点”。打点非常重要,其作用相当于乐队的指挥。音乐的情绪和表现是否到位,就看“点”打的是否准确,所以事先一定要不断推敲、反复琢磨。在这里还想说的一点就是,相同的一段音乐,因为不同的场景和情绪的需要,也可以按不同的速度进行录制,也就是打不同的“点”,这样可以使音乐主题更为突出。第四,尽量保证在设备最先进、音响效果最好的录音棚录音。目前,就北京现有的录音棚来讲,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几乎没有。要么棚不够大,要么设备一般,所以只能将就。在影视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因为录音条件比较好,不管多大编制的乐队,一遍即可完成立体声或环绕声的录音。而我国则需要按乐器的不同,分组、分别、多次进行录制。这样做,不仅费时费钱,而且整体效果还远远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为了适应录音棚的大小,并尽可能的保证录制效果,在录制电视剧音乐时,笔者的弦乐编制,一般为:VⅠ(第一小提琴)十人、VⅡ(第二小提琴)八人、VAL(中提琴)六人、VC(大提琴)六人、CB(低音提琴)四人。如果录制电影音乐,弦乐的编制则相应要大的多,即:VⅠ(第一小提琴)十八人、VⅡ(第二小提琴)十四人、VAL(中提琴)十人、VC(大提琴)十人、CB(低音提琴)六-八人。用这样编制的弦乐录出来的音响效果柔和、自然、深邃、丰满,各声部比较平衡。在弦乐录制方面,不能因为省事或省钱,用很少的几件乐器,采用加倍的方式来录制弦乐部分。因为这样录出来的声音生硬、干涩、不好听,虽然声音强壮,但是少了弦乐本身的松弛和柔和感。第五,一定要请最好的录音师。在影视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学习录音师的专业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仅要完成录音专业的学习,还要求必须完成相应音乐专业的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具备一个合格录音师的艺术修养。
一个好的录音师,在乐器音色的判断、乐队声音位置的安排上,特别在乐队声音的平衡及乐队织体和层次的清晰上,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国内目前的现状是录音师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些是业余出身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但可喜的是,愈来愈多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职业录音师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之中不乏有技术和乐感都很好的,好的录音师在制作音乐上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所以近年来,我国影视剧音乐的制作水平提高的很快。最后,剪辑阶段给影视剧配音乐同样也是音乐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什么地方不需要音乐,全凭作曲家对剧情的理解和感觉。其次,在合音乐时会发现,原先创作的音乐在时间长短和情绪的变化,以及个别音响的轻重及强烈程度上,都需要做一些重新的安排。再次,把握整个剧本的节奏,从而使所配音乐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张弛有度。再次,无论怎样选配音乐,主题一定要集中,素材一定要精练。在影视剧中,音乐也是一种标记和符号,只有不断地重复,才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观众记住这部作品。
近些年来,影视剧音乐创作和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完全是手工劳动,就是用手写谱,一切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有真实的音响效果,只有等到乐队演奏后才能听到。而现在,随着电脑和与之相配的作曲软件的不断开发,在写谱的同时,旋律、包括相应的和声、配器等声音效果马上就可以听到,甚至总谱及分谱也可以立即打印出来。这对作曲来讲是极大的方便———随时可以调整及修正所需要的效果。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脑上作曲软件的音色和实际乐器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且还能提供各种各样无限丰富、新奇美妙、难以想象的复合音色。比如在电影院听到的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效果性音乐,便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可以说电脑作曲软虽然永远不可能替代真正的乐队,但它的出现为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随时掌握最新的音乐设备和相应的技能,对提高创作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常馨内 单位: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影视剧论文范文2
核心功能:不走寻常路,传播生活化、接地气的正能量
近年来,乡村题材剧数量不少,也有口碑上佳的作品,如《宝乐婶的烦心事》《粘豆包》《女人当官》等。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数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登陆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如《大村官》《豆腐西施杨七巧》《油菜花香》《收获的季节》等。在题材类型相近、村官下乡的乡村剧中,价值导向绝大部分以凸显村官正面形象、传播正能量为主,《马》剧亦不能超脱免俗,但与其它剧显著不同的是:
首先,主角初始形象并不“高大”。与其它剧中主角大多始终心系乡村、放弃高薪岗位和个人前途,义无返顾一心投身乡村,与从一开始就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剧情截然不同,该剧主角马向阳的道德形象和对乡村的自然情感明显落后一大截:一开始并不愿下乡,迫于无奈才赴任;目睹老祖奶掉入粪池却茫然失措,被人推挤落池才偶然救人;藉图靠喝酒等江湖义气式的做法笼络二叔帮丁秋香要地,却被老江湖弄得狼狈不堪、威信尽失;带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城市女友游山玩水,旁边还跟着另一位如花似玉的女专家,引得村民侧目、好奇不已;面对泼辣、大胆的村长媳妇无计可施……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凡人、俗人,爱得迷茫和迟钝,缺乏谋略和威权的受气包,与大部分乡村剧描绘的“高大全”村官形象大相径庭。但对该剧的受众来说,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接地气的,才是和老百姓没有太多距离感可以话家常说心事的身边人。剧情也突破了那种非得用主角的好压榨出其它人物的“小”和“俗”的刻板思维和固定套路。
其次,正能量的传递是渐进式的、潜移潜化的。正能量的传递、模范形象的感召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中,必须培植在一定的土壤中才会产生更大的效果,迸发更强的力量。对比一些剧中口号式、虚无缥缈的正能量,《马》剧中正能量是可以触摸的。马向阳无奈下乡后,甫一开始他抱着敷衍的态度,下乡富农任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从来没有体现在他的言语和行动当中。随着他和乡亲们接触的增多,对村民和村子了解的加深,他也一步步地成长,他对工作使命的认识和人生价值的探索也逐渐深化。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种种现实难题,马向阳完成了一个“凡人”“俗人”的蜕变,正如片尾二叔对马向阳所言:“如果不是我,你马向阳不可能成长为现在这样一个男人”。的确,《马》剧的正能量,正源于马向阳面对复杂现实和种种难题不断的挣扎,一步一步的成长,以及他的蜕变给村子里其他人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影响和变化才是推动乡村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村民只看到家庭氏族利益到尊重集体大众的共同利益的绝对力量。这个过程是马向阳,也是所有村民重新认识自己、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正能量和精神感召力不断积聚、汇集的过程,也是感染和打动观众和网民的力量所在。
直面人性:非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角色
红花还须绿叶配,《马》剧众多配角的精彩演出为这部戏增色不少。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二叔,精明算计且又随风倒的梁会计,泼辣多智的李云芳,忠直粗勇的花小宝,神经质、超级自信的梁会计老婆刘玉娇,势利短视的老乔叔,得势便要弄权整人的村长齐旺财……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甚至有些抢了主角的风头。《马》剧没有其它剧中深度脸谱化、符号化的角色,但《马》剧角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洋溢着鲜活的人性。人性往往是难以捉摸和把握的,《马》剧却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回避人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剧中配角中并没有绝对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他们之所以在剧中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和看似矛盾冲突的言行,其症结根源就在于这些都是真实人性的体现。剧尾马向阳跟二叔有一段颇富哲理的对话,马向阳在剖析二叔很多矛盾做法的原因时强调:二叔(包括其它村民)在做行为选择时秉持这么一条原则,无损自己利益时,尽可能地支持;有损自己利益时,想方设法反对。这就是人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只有直面人性、正视人性,只有公平的对待和处理人们的利益时,才能够激发他们人性中的美和善,才能抑制他们人性中的丑和恶。《马》剧将人物形象渲染得非常到位,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也引导观众探讨了人生、人性、利益等哲思性话题。
附属功能:卖点多,迎合了不同群体的需要
传播正能量是《马》剧的核心功能,但是,不同的观众还从该剧发现了更多的惊喜。时事和政治爱好者看到了智斗和谋略,看到合纵连横;家庭主妇们可以从梁会计和刘玉娇那段精彩对话中体悟爱和婚姻的真谛;驴友们能欣赏到壮阔雄伟、秀丽绝伦的齐长城,风光如画的青岛美景;商务人士又能从中看到无处不在且又隐蔽的植入广告和无限商机;美食者能领略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物产和小吃;甚至还能饱饱眼福,看一看国民大叔和一溜的美女……虽是一部乡村剧,但不乏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不同的观众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较好地照顾到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
乡村影视剧的出路发展
在消费时代,乡村题材的影视剧陷入都市情感剧、动作戏、穿越戏等众多主流类型的商业影视剧的重重包围当中,很难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同。同时,乡村剧由于类型单一、视野狭窄、人物形象刻板、目的性过于明显,引导意味过浓、缺乏一线偶象明星等缺陷,一直颇受观众批评。《马》剧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或许可以给乡村剧的出路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真正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熟悉农民。艺术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据了解,《马》剧的编剧谷凯在创作剧本之前,曾经专门花了3个月时间前后走访了枣庄、淄博、威海三市40多个村子,面对面接触了60余位下乡扶贫的“第一书记”,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创作出彩的剧情、有特色的人物夯实了基础。走进并深入乡村,从现实环境中去认识农民、理解农民、表现农民,突出他们身上的淳朴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通过人物刻画展示他们的理想,而非刻意突出乡村的落后,故意凸显农民的缺点,有意迎合某种趣味拿农民插科打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了解,就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农民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他们的生活智慧、他们与这片土地丝丝相连的关系。②《马》剧大热,是观众和网民对原创、对贴近生活的创作态度的认可,是他们对演员和剧情真实形象地反映乡村、还原生活的肯定。生活大于想象,只有脚踏这片生机盎然的大地,才会接通地脉、下笔有神,刻画出有精气神的人物,讲出与众不同的故事。
倾注乡土气息,凸现地方文化、地域特色。乡村剧就应该具有的乡土气息。这里乡土气息不是指迎合某些观众窥奇览丑需求的糟粕落后元素,也不是指屈从于市场而杂揉各种荒诞和搞笑的所谓看点。这里的“乡”,一指地域、故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乡村剧都应反映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二指乡愁和乡情。乡村是人们难以舍弃的根和精神家园,乡村剧应能唤起人们对家乡和过往的回忆和追寻,对传统的缅怀和传承。浓浓的乡味是乡村剧的特色,也是重要看点之一。而土,即土地,体现的是人们对土地的依恋和珍惜,反映乡村世世代代传承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了宁静和无争的田园生活。这种文化和环境孕育的人们,他们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纯厚、质朴。到了今天,受社会进步和变革影响的他们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满怀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向往。越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越能吸引关注。乡村剧只有深挖地域特色、凸现地方文化,才能突破题材本身的缺陷和地域限制,受到更大范围、更多观众的肯定。乡土气息是乡村剧的特质和看点,也是乡村剧出路发展应该坚持的方向。乡村剧应是一面镜子,可以让现代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传统和文化;乡村剧也是一条路,引导村民窥览现代文明之光和幸福生活的康庄之路。
影视剧论文范文3
在2010年对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受众数量统计中,电视剧以20.2%的高份额击败新闻、专题片、体育等其他类型节目,成为受众收视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作为观众最常接触也是最乐于接触的电视节目,它的影响可想而知。而根据调查显示,在所有电视剧的受众中,观众最多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以及未受教育者。对于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和思想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电视剧所传达的思想和承载的内容几乎可以没有抵抗地被完全吸收。因此,很多社会上流行的现象可以说都与电视剧尤其是被许多人追捧的流行电视剧有关。现代人的文化品格、审美情趣、价值标准几乎都有流行电视剧中某些元素的烙印。有学者指出,目前有些流行电视剧“宣扬以追求感官享受为人生内容,以‘跟着感觉走’为人生哲学,造就一种浅薄而不深刻、浮躁而不沉稳、油滑而不幽默、媚俗而不崇高的群体性鉴赏习惯,营造一种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相悖的贪图私利、寻欢作乐、不思进取、丧志的文化氛围”。
二、流行电视剧消极影响的应对
1.电视剧创作应寓教于乐
即使在文化市场已经如此发展的今天,即使流行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文化,它首先仍是一种文化,文化产业仍是特殊的产业,其生产的产品也是特殊的商品。它除了像一般商品一样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赚取商业利益外,还负载着处理人类精神事务、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的责任与义务。因而,电视剧要通过能被受众接受的教育形式减少受众由于对大众文化的盲从而引起的审美标准的降低和价值判断的模糊,消减流行电视剧的消极影响。电视剧的创作不仅内涵要深刻,要有助于大众的审美提升和价值判断,其镜头的运用、画面构图、人物的语言和造型同样应当体现美,避免庸俗,让观众从内在到外在都得到美的享受。流行电视剧应当在画面、镜头的运用上也做足功夫,让它们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给受众美的享受。
2.大众媒介应正确引导
传媒,作为影响大众生活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强大“导向装置”,必须要在塑造健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正确引导。因此,媒体必须在两个场域中都承担责任。媒体在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同时,要建立一种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文化良知和自省精神。当代传媒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责任,同时肩负着宣扬主旋律、传播高雅文化,提升大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朝着健康消费的方向发展的使命。大众传媒是人类创造的传播工具,在它的功能发生偏离时,人们就要规正和改进这种悖谬,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行使其义务。在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传媒应当清醒地澄清它的意义,帮助人们辨别基本的是非善恶。在阐述其内涵时,要避免庸俗化、娱乐化,不因利益诱惑,一味迎合受众,以致被动引导。可以说,多数人在接受某种文化尤其大众文化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他们喜欢关注其他人对这种文化或文化产品的意见。美国艺术家哈克说:“他们正是销售专家和公关专家在扩大产品或舆论市场时所瞄准的目标。”对于这些受众,大众传媒的引导效果是非常突出的,若及时进行积极的、能为公众接受的引导,可以避免受众因为盲从大众文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虽然电视剧的播放以电视为主要载体,但一部电视剧的流行绝不是电视一种媒体造成的,报纸的评论、杂志专刊的介绍,以及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的意见交流都在其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是各种媒体“合力”的结果。
在众多媒体中,报纸因其冷静深刻的特点而使对某部流行电视剧的评论更有力度,更容易被接受。因此,报纸应更好地承担这份责任,对流行电视剧的评论要有褒有贬;对于有些整体无伤大雅但很多细节处理粗糙的流行电视剧,也不能以其美遮其丑,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这些瑕疵。报纸可以开设一些专版,专门刊登受众对当下某部流行电视剧的意见,避免媒体因各种利益或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足等,而造成意见“一边倒”的现象。而且借此也可以让受众相互交流,通过对意见的选择,媒体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受众在相互交流中感知一种趋向性意见,自觉地接受与服从为公众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并得到审美提升。另外,不论在任何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健康的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有不断超越自身,追求深层审美的本性”,大众对娱乐的追求往往只是一时的。在如今这个商品社会,我们应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尚的、精致的、健康的文化,需要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提升与美的享受的文化,需要净化我们灵魂的文化。作为通常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大众来说,很多时候对于可以选择的接受内容十分有限,但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自己不被低俗的文化侵蚀,为了不被动地接受一次次的消极影响,受众要自觉地对某些文化进行抵抗。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多接受高雅文化,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哪怕在对大众文化、流行电视剧的欣赏过程中,也能守住自身心灵的一片净土。
三、结语
影视剧论文范文4
一、人格魅力体现在思想品德方面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在教育中,以教书育人为乐趣。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去描绘学生的品格。
1.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的爱,是无私的爱。这种爱在教学中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必将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信任语文老师,是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基础。但热爱学生要做到“热爱而不溺爱,尊重而不娇惯,信任而不放纵”。也就是严而有度。
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安于清贫是教师的美德,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要有奉献精神,因为语文备课量大,重点不易把握。并且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见效慢,因此,语文老师要想取得成绩,须加倍的努力,要加倍的付出。有付出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
2.思想新,观念新是语文教师的灵魂
思想决定行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这些都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随上学生的思维。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文化,也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理念。
3.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学生的性格可塑性强,最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言谈举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服饰仪表等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人格魅力体现在知识修养上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老师不但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在处理班级事务上也要适当得体。
1.语文专业知识
教师的才华如云中之鹤。会让学生产生羡慕感、敬佩感、吸引力。教师渊博的知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另外,语文学科不断发展完善,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掌握语文专业知识。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基础理论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除了拥有这些知识外,还要钻研“课标”,吃透课本,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才能把专业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2.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社会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思想越来越复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依赖性越来越强。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心理理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教育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3.广泛的科学知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把语文课讲的妙趣横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三、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大胆教改、勇于创新上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要敢于改变旧的教育制度,要勇于创新。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首先,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还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及学习语文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文素质。在学习中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改变教学方法,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厌烦,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在长期学习中实践,揣摩,反复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总结,积累,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备课应从教师的“单兵作战”到“分工合作”转化。教师以往的独自备课、上课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可能会有难点处理不当、知识点把握不准等。尤其是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更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体备课可以集众所长,更好的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分析学情,把握教学重点。
四、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面广,单纯的靠教材,很难学好语文。张志公先生说:从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看,得自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比为“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因此,发展语文能力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
影视剧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文美育;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99-0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以它强大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美育教育中一股重要的力量。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引路人,其所具有的审美素养决定着语文的美育功能是否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实施审美教育所需要的审美素养。这主要包括正确的审美观念,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美育魅力。
一、语文教师的审美观念是进行语文美育的前提
审美观念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以及美的创造与发展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1]。语文教师的审美观念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和思想。在语文美育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审美观念不但是指导其实施语文美育的基本原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由于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丰富健康的审美情感,树立爱学生的观念,用爱来引领学生感受审美之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语文美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保持良好的心态,用现代审美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
二、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进行语文美育的基础
审美活动是一种外延极为宽泛的活动,审美能力也相应的表现在各个方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应是其审美素养的主要内容[2]。具体说来,语文老师需要培养的审美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表现为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直接的把握和领悟 ,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快。对语文教师来说,审美感知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感知上。语文教师具备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更好的利用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大量的审美资源,引领学生走上审美之路。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识别,对审美对象美的内涵的理解,以及审美评价[2]。语文教师最重要的鉴赏能力就是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资源的把握。语文老师不但要从教材中发现美,并且要能对文章中的美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价。语文教材中的美千姿百态,从审美存在来分有社会美和自然美;从审美范畴来分有壮美和优美;从审美形态来分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等。作为语文老师,应正确把握不同作品的性质和特点,体会其中不同的美,进而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审美创造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3]。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美的再造能力,二是按照美的规律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塑造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语文教师在对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本身就渗透了语文教师的审美理想、审美认知、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老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语文教师又将美的创造运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创设富有意味的教学情境,进行平等的教学交流,合理的组织教学秩序,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等。
三、语文教师的美育魅力是促进语文美育的催化剂
影视剧论文范文6
关注企业KPI完成、采用直接“推销”的强行营销方式,忽略了客户之间的偏好差异,营销时机“一刀切”,缺乏细化,营销产品与客户接受度之间缺乏适配性分析,对客户体验重视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大数据和客户事件的全触点实时营销管理采取了以下方式:(1)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设计营销活动时机不再以企业自身的产品销售目的为营销设计出发点,而是以客户对营销的体验感知为出发点。营销力争做到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立即出现,让客户在惊喜中感受服务和产品溢价;客户不需要时,从不去打扰。当客户各种事件发生时、企业与客户触点发生时,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触点机会,通过触点实时推送营销内容;而当客户与企业无接触的时刻,尊重客户私人空间,不去打扰客户。(2)以大数据和客户事件开展精细化营销首先,以客户标签细分锁定潜在营销目标客户。营销案的设计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运营决策行为,根据客户的个性化标签,确定营销的潜在目标客户群,并且客户标签在实时营销过程中也要进行实时匹配。其次,以客户事件决定营销开展时机。营销的最终触发需要结合客户事件来确定。当营销案中定义的潜在目标客户的客户事件发生时,营销案才进行触发。此时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对客户标签、客户事件、营销其他规则等进行匹配,按照预定的营销流程、规则触发营销内容。第三,以触点决定可能的营销送达方式。在客户标签和客户事件都匹配营销规则的场景下,根据客户与运营商的触点方式,决定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营销最终送达客户。在某种触点上,营销人员可采取的营销送达方式可以是多种,但从营销的时效性和客户感知效果上则有首选方式。各触点上具体可选择的营销送达方式列表见表1。(3)以实时触点营销替代静态批量营销1)营销目标客户是动态实时计算出来的,而非静态提取后批量发送。只需定义出潜在目标客户标签规则、营销流程和营销规则,即可开展营销;营销的目标客户在客户事件和触点过程中实时匹配、判断完成。当营销过程中需要对营销案进行调优时,直接调整营销规则即可生效,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率。2)营销具有时效性。营销匹配过程是在客户事件发生后瞬间完成判断的,并非延后较长时间推送以致错过营销时机;触点发生时,可以在客户服务、业务办理过程中同步开展营销。3)营销内容、方式是根据客户事件实时变化的。由于并不能准确预知客户事件行为,且客户各种属性、状态是实时变化的,因而营销必须实时处理上述内容以完成营销内容推送,保证对客户的营销内容始终是“适合的、恰当的”。
2建系统: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智能服务营销系统
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需要IT系统的承载和固化。基于大数据和客户事件的全触点实时营销,其IT支撑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大数据处理、挖掘、分析能力;营销管控、执行、送达的信息化支撑能力。(1)积极引入新技术,打好大数据基础借鉴互联网架构,践行去IOE理念,引入成熟开源框架,基于x86平台构建分布式计算与存储平台,采用Hadoop、Flume、Spark与Storm计算框架、爬虫、MPP等技术,实现大数据的云架构,整体性能提升5~6倍,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奠定基础支撑能力。(2)整合分散的IT资源,形成整体支撑能力一方面,聚合企业内、外部海量数据资源,形成大数据能力基础。在已有业务受理、客户资料、业务使用、账单、终端等数据(即B域数据)基础上,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通信信令、上网行为、网元数据(即O域数据),以及公司运营决策的财务、人力、采购等数据(即M域数据)。M、B、O域数据统一汇总后,企业全部运营信息齐备,有利于形成对客户进行营销的全视图、全视角洞察。另一方面,打通前、后台数据与应用能力,统一收敛营销功能。新建设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跨接前台CRM系统和经分大数据系统,打通了经分系统和前台CRM系统,使得营销整体上既有智能数据支持,也有精确的营销接触管控。(3)智能、实时、主动、协同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在具备大数据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IT资源,将大数据挖掘、客户接触管控、营销交互等能力进行整合,统一承载、管理营销任务,形成智能处理、统一管控、多系统联动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其功能结构、各系统能力整合关系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实现营销智能推荐、智能管控,实现智能流控、智能调度,具备实时捕捉、实时营销能力。可以实时捕获商机,实现通信使用、服务过程与营销过程的实时结合;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模型和客户标签,主动挖掘客户需求,当最佳营销时机触发时,主动向客户或窗口人员推送营销内容;还可以针对各营销渠道进行交叉营销、协同营销,支持营销全流程的策划、审批、执行、效果分析等闭环管理。
3重运营: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全触点实时营销服务
营销管理的提升首先从提升营销运营能力着手。实现精细化运营,需要从客户特征的全面洞察、客户事件和行为的全面快速捕获、营销内容的实时触发推送等方面开展建设。(1)对客户进行360度特征分析一方面,利用客户全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客户标签。客户标签可以用来直观描述客户的基本特征及其偏好,是对客户进行细分、精细化分析的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客户全视图的基本轮廓,从客户属性、特征等方面勾勒出客户轮廓,建立客户特征库。表2是从大数据中经过数据挖掘、分析获得的客户标签简单示例。另一方面,尽可能精细化地描述360度客户画像。为适应各种营销活动的精细化要求,避免营销需求开展时因客户标签不足而无法精细化画像,大数据平台围绕客户特征,提前挖掘出尽可能全息的客户画像。目前某运营商的客户标签,已经包括客户自然属性、价值属性、消费属性、产品选择属性、业务使用属性、社会交往圈属性、各种行为偏好属性、终端属性等80多个大类1200多个。(2)客户事件立体化全覆盖客户事件是通信运营商的客户在通信业务使用、业务与服务办理、属性状态变化等时刻发生的操作、动作或特征变化等行为。客户事件可以根据营销需要不断开发定义。部分客户事件可参考表3的典型举例。目前某运营商已开发出112种客户事件,基本形成了对客户各种交互事件的立体、全方位覆盖。凡是客户与运营商发生互动的时刻(如扣费、通话、网厅办理业务等),这些互动事件均可被系统根据定义自动捕获并用于营销。(3)构建客户全触点实时营销能力触点就是一次与客户发生关联、互动的接触机会。这种接触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也包括通过通信网络、IT服务系统等发生的接触。表4是目前通信运营商与客户之间可能的触点分类列表。上述触点基本涵盖了通信运营商与客户所有可能的接触方式,如在这些接触中推送营销,客户接受率将远远高于传统营销媒体和渠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所有触点具备营销推送能力:在所有触点上可以根据营销策略,组合、选取合适的触点,向客户推送与触点匹配的营销内容。2)营销触点可自由组合:同一营销案,可以组合选择多种触点,当客户与任一触点接触时,在该触点优先推送营销内容,其他触点不再推送,避免重复打扰客户。3)不同触点可有不同的接触、推送策略:根据每一类触点及其发生场景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使客户在任何触点中都有机会接受营销推送。4)统一管控触点:统一管控所有触点列表和定义,所有触点对应的营销内容都统一由同一个信息化平台推送;所有触点的接触信息统一存放,营销结果统一存储,不同接触渠道的协同机制统一调度。
4强机制:调整绩效考评机制,为营销服务转型提供机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全触点实时营销管理的实施,运营商要从内部员工的营销薪酬激励、外部合作伙伴的营销酬金分配导向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从服务型向服务营销综合型生产模式的转变。(1)优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管理转型首先,建立全员营销的企业文化。推行全触点实施营销管理理念,使全体一线员工由服务型转向营销服务综合型生产模式,大力提倡、实践“营销机会无处不在”的服务文化,实现由“要我营销”到“我要营销”的根本转变。其次,建立体验式营销模式。不再单纯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和KPI要求,而是更多地考虑客户的感受、体验,改变对客户粗暴的“短信广告轰炸”,使客户在服务过程不知不觉地接受营销推荐。第三,强化量化薪酬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向营销倾斜。一线全员量化薪酬后,量化薪酬中营销价值份额加强,营销与薪酬息息相关,使一线人员不再满足于仅仅给客户提供业务办理和服务。最后,建立以营销能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按照营销效果的价值计算薪酬,切实体现正向激励,多劳多得;在精神方面,定期嘉奖通告,树立服务体验营销典范。此外,把营销活动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关联,注意培养有较强服务营销能力的员工队伍。(2)优化外部合作伙伴质量,促进营销服务转型进入存量经营时代后,精细化运营要求合作伙伴加强对客户的服务、营销等工作,要从简单、粗放的入网受理转变到全面开展营销、客户服务、客户维系等工作。同时,合作伙伴要实现优胜劣汰,增强营销服务能力。在营销服务转型过程中,部分合作伙伴不能适应转型要求,难以按照转型战略完成设备投入、员工素质提升,无法获取足够的代办酬金,逐渐自然淘汰出运营商的合作名单。
5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