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梦溪笔谈二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1
一、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阅读。笔者在此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教学前展示多媒体课件,并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索,这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好方法。
笔者在教学之前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一些多媒体的小课件,用动画、影像资料等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用问题引导他们思索,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的时候,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斜塔实验的场景,但是却并不将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能从这篇课文之中学到一些怎样的科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相比文字而言,图像和影像资料等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
当然,除了影像资料以外,有些开放性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梦溪笔谈二则》的“以虫治虫”的时候,笔者就会提出问题:“大家平常喜欢虫子吗?有没有讨厌的虫子?面对讨厌的虫子,大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啊?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在治理虫子的时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从一些和学生切身相关的小事情出发,延展开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阅读课文。
总之,笔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对学习产生乐趣,形成动力。
二、精读分析,品味词句点滴精彩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仔细地分析文章中的词句,并且从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笔者为了更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理解课文,采用了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设置一个情景交融的阅读氛围,这实际上就是促进学生进行精读,品味词句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笔者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在有趣的情境之中品味课文。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让学生为“济南”画一幅肖像,让他们思索课文中的“济南”穿着怎样的衣服,有着怎样的肌肤。让他们当一个画师,尝试将“济南”的形象画下来,让他们从课文中寻找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也有些学生提到了“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些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回答表示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并品味文章中的词句内容了。
让学生投入情境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词句,更能帮助他们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尝试在阅读了课文之后,从课文之中找到一些词句,既能够起到说明中山陵的作用,又蕴含着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课文,这样能更好地让他们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好,更能够让学生对理解文字含义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阅读延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只靠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还采用了一些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正如罗丹曾经说过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少的则是懂得发现的眼睛,所以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也鼓励学生多发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话题,并深入思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去思索一下这篇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去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的资料,并撰写学习笔记,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分享。结果有的学生从端午节本身出发,去寻找一些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习俗,包括少数民族是否也过端午节,各地端午节习俗有什么不同等。而有的学生则从端午节想到了其他的节日,从而去寻找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是外国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由此可见,所谓的文中的奥秘,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这样就更加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阅读延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断地思索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2
关键词:数词;“二”;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64-02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数词就带有神秘的色彩。在人类生活中,数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规定符号,反映着人们对世界的独特把握方式。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数词不仅表达一般的计数概念,而且还兼有非数字的性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
一、数词的产生
数词在中国产生很早,大约在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中便有了数的刻划符号。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数词已经相当完备,从一到十,数目齐全。数词在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数词的产生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它来自于狩猎时代。数词的基本功能在于计数,即表示数量关系。然而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汉民族对于语言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词的灵物崇拜,认为有些数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有些数词则被认为会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这种数词的神秘观念也受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古人把十以内的数分为阴阳两类。“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具有为天、为刚、为夫的象征意义;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具有为地、为柔、为妻的象征意义。”①
二、“二”的文化含义
(一)古今文学中“二”的含义
纵观古今,“二”的文化含义丰富多彩,举不胜举。以下是一些常见例子:
1、数词(数目字),一加一所得。如:《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常作二铁板,一版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2、序数,第二。如:《墨子・七患》:“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使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唐代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巴金《探索集・春蚕》:“我写作一不为吃饭,二不为出名。”
3、副,次一等,与“正”相对。同“贰”。如:《礼记・坊记》:“君子有均不谋士,唯卜之日称二君。”郑玄注:“卜之日,魏军又故而谓之卜也。二当为贰。唯卜之时,辞得曰:君之贰,某尔。”
4、再次,两次。如:《宋史・吴传》:“此孙膑三四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5、倍,加倍。如:《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司马贞索引:“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齐得十二’亦如之。”顾炎武《日知录・史记注》:“古人谓倍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齐得十二’言十倍也。”
6、并列。《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汉时司马相如《封禅文》:“德侔往初,功无与二。”《宋史・杨存中传》:“杨存中唯命东西,忠无与二,朕之郭子仪也。”
7、两样;不同。《荀子・富国》:“故曰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每先期输直,不二价,而人无异辞。”清代顾炎武《与人书四》:“《诗》三百篇即古人之韵谱。经之与韵,本无二也。”
8、分成两样。《高子遗书・语十九》:“朱子正欲一之,反谓其二之,惑之不可解久矣。”
9、怀疑;不确定。《吕氏春秋・应言》:“视昂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轻臣也。”高诱注:“二,疑也。臣见疑则不重矣。”《后汉书・齐武王传》:“将军张昂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宋代宋祁《宋景文杂说》卷下:“任贤而二,五尧不治。”
10、二心;不遵从。唐代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若纵怀二,奸乱必渐。”宋代范仲淹《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11、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指阴、阳或天、地等范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河上公注:“一生阴与阳也。”汉代刘向《说苑・辨物》:“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文选・任〈王文宪集序〉》:“公之生也,诞授命世;体三才之茂,践得二之机。”李善注引《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12、地数之始或指臣道。古人认为偶数属阴,因以“二”指地数之始,或指卦中的阴爻(--),或指臣道等。《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孔颖达疏:“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也。”《汉书・律历志上》:“地之数始於二,终於三十。”李贤注曰:“二为阴爻。”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言所为;五,不言所为。二,臣道也,以任事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为大。二胜其任,则五可无为。”
(二)“两”与“二”的区别
在上古时期,“两”与“二”的差别很大,几乎没有共同点。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当它用作单位量词的时候,这种意义最明显。如: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
葛履五两,冠绥双止。《诗经・齐风》
车有两轮,所以车用“两”作单位,直到现在“两”还是用作车的单位名称,只是写作“辆”。
现代汉语中“两”和“二”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
1、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不说“二个人”,能说“两个人”);
2、零数前面不能用“两”(可以说“十二个人”,不能说“十两个人”);
3、序数不能用“两”(第二,不说“第两”,一般说“二楼”,不说“两楼”)②。
(三)“二”与阴阳
二是典型的偶数,代表阴。事物中总是存在矛盾,就像此消彼长的阴阳鱼图。阴与阳是道家学说最基本的两个元素,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阴阳象征着事物中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是古代辩证法的核心部分。“阴阳论”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集世界观方法论于一体的哲学在当今不少学科依然产生深远影响,中医学理论里贯穿始终的阴阳二气同阴阳论是密不可分的。阴阳论的继承使得古人们还有崇尚对称的习俗。阴阳和谐的精神潜藏在语音平仄和对联律诗当中,把哲学和文学结合在一起。阴阳凝聚在建筑地理中,就是天坛地坛、东西直门的对称美。因为这种和谐对称的平衡感,“二”就和良好顺畅的状态等含义建立了联系,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比如送礼物一般是成双成对,特别是送一对新人,表达“夫妻幸福,好事成双”的祝福,这种思想更容易被大部分中国人接受。
(四)“二”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的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土版图的统一。这种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然而“二仅仅意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③因此,它在教理观念与价值观上就体现出“合二为一”的大一统思想。
(五)数词“二”构成词语的褒、贬义
由数词“二”、“两”、“双”组成的词语多含褒义。如:
“梅开二度”,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同一件事情成功的做到了两次。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足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进两球。“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
“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情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还有“一举两得”、“两袖清风”等。
3、“双喜临门”,意思是两件喜事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现在更广泛的意思是一个大家庭或一个国家在同一时间段发生两件值得庆贺的事。出自典故王安石中举和喜得娇妻。还有“双双见喜”、“一箭双雕”等。
但由“二”组成的词语中也含有贬义。如:二赖子、二愣子、二流子、二傻子、二百五(讽刺有些傻气的人)、二五眼(能力差的人或质量低,成色差的事物)、二进宫(借京剧剧名,借指二次进监狱的犯罪者)等。古时候把前代王朝的臣子为异姓王朝服务的人称作贰臣。清朝便有《贰臣传》,收录明朝投降清朝并为之服务的臣子125人。
(六)“二”在文化生活方面
1、我国古代诗歌、对联等讲究对偶、对仗。如晏殊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之涣的《登黄鹤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都无不体现着对偶之美。而对仗的更为普遍,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
2、建筑艺术到城市布局讲究对称之美。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个建筑物都是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南北方向展开。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对称铺排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尊贵感相得益彰。
3、汉字的产生也可以看得出对称结构,如小、火、水、赤、辩、、等,都是追求对称的美,并还有“双双见喜”、“双喜临门”的寓意。
三、总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词不仅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同文化哲学联系极为密切。它们体现出的文化意义持续而长远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认识宇宙的态度,并且培养了带有独特东方神秘气息的思维视角和天人观。本文中探讨的“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便可见一斑。
注释:
①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王力.汉语史稿.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页.
③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吴海英.中外数词文化含义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9).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苏峥.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6]顾斌.从文化语用预设理论角度看数词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7]徐琴.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作者不详.十三经注疏・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