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农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转贴于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2

一、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险种单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

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超级秘书网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2007(12)。

[2]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4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农发集团原副董事长区仲生高级农经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会议设立了2个分会场,共有48位国内畜牧兽医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专题交流,特邀嘉宾在分会场从本学科角度阐述改善生产的策略与技术,而来自公司的技术研发专家则从具体技术上深入浅出地阐明环境控制设备的优点和效果。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5

1.云南农业机械化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2.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3.提升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8.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研究 

9.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0.南疆地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11.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12.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13.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14.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5.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初探

17.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 

18.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1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 

20.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22.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3.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4.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25.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27.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实证研究 

28.关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29.提高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30.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研

3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2.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3.加快发展福建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探讨 

34.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位标准探索 

35.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 

36.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37.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 

38.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

39.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40.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4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42.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 

44.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46.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47.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48.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渔业领域远洋渔业方向为例

49.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调查及建议

50.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51.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5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53.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

5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5.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

56.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

57.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以陕西洋县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59.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60.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

61.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62.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63.农业用水效率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农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64.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65.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66.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67.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农业用能强度收敛性

69.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7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71.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72.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7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74.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75.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76.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77.多元化、政府补贴与农业企业绩效——基于A股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78.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及渠道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 

79.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80.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门槛特征 

81.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

82.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83.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84.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 

8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6.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

8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 

88.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89.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90.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 

91.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规模演化的国际经验分析  

9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

94.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

95.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

96.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 

99.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00.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101.农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

10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104.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05.人为源因素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分析

106.农业遥感研究与应用进展 

107.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108.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  

109.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应用研究 

110.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111.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12.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1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

114.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发挥农业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的调查数据

116.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117.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118.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119.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

120.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21.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122.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

123.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论文范文6

英文名称:Chinese Tobacco Science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5119

国内刊号:37-1277/S

邮发代号:24-3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