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调研报告

村调研报告范文1

按照县委“1+1”好支部共建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  月  日,    派出调研组,深入    村,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深入调研,综合采取当面座谈交流的方式,与村党支部、村“两委”和村民进行广泛交流,确保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    村共有贫困户   户   人,其中因病致贫   户   人,因残致贫   户   人,因年老体弱,缺乏技术和劳动力致贫的   户   人。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入均能达到3800元以上,属于享受政策脱贫。

    村的贫困户,均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落实了扶贫政策,其中危房改造   户,扶贫特惠保险   户(一户因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未参保);与    联合开展金融扶贫务工的  户(每户2000元/年);享受五保金的   户,低保金的   户,享受2018年县乡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   户,享受养老保险的   户,享受老兵补贴的   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   户,享受贫困学生资助金的   户,无学龄期儿童辍学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从   村贫困户整体状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普遍较少。有   户没有耕地,   户人均耕地不足3分,只有   户人均耕地在1亩以上,种植收入和粮食补贴在收入中占比较低。这是因为   村位于城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村西村北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大部分被征用买断,无法产生持续性收益。

2、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较弱。   户贫困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只有    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   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大,需要政府兜底。

3、家庭开支较大。贫困户的收入虽然都在贫困线以上,但是因为疾病、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占比极大且会持续增长,对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政策非常依赖。

三、建议及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贫困户中的健康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增加收入。

2、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空窗期。

村调研报告范文2

来自实践的选择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是河北省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把破解发展难题作为着力点。河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河北省“三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尚有411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待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

对过去成功做法的拓展、深化和创新。多年来,河北省立足农村实际,相继开展了科教兴冀、读书兴农、创建文明生态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探索,河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应当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拓展、深化和创新,形成新的思路和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旨在实现职能部门统筹,实现省、市、县、乡、村各级统筹,实现各级各类下乡人员统筹,把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力量汇聚起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手段整合起来,把帮扶任务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对接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注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就是从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需求出发,让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零距离对接、进行面对面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致富。

把好事做得更实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需要精心组织实施。为把这个惠及全省农民的好事做得更实,河北省重点抓了四个环节。

实行课题式设计,订好方案。一是对农村现状和农民群众需求开展专项调研。省、市、县各级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600多次,走访农民群众100多万人,形成调研报告150多篇,筛选出影响和制约农村科学发展以及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80多个。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10多个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进行部门研究、专家论证。召开部门负责人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20多次,在找准问题、摸清底数、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引导和帮助1万多个行政村制定一套发展规划、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行项目式管理,周密部署。一是建立协调机构。省、市、县三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部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抓好工作落实。二是精心选派下乡人员。根据调查摸底了解到的情况,各级各部门选拔了16767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搞服务。三是合理确定帮扶对象。按照向贫困村、落后村倾斜的原则确定被帮扶村,再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和基层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下乡人员。四是科学设定帮扶目标。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为期4年的帮扶计划,并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五是实施动态管理。对下乡专业技术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建立帮扶工作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实行工程式推进,加强协调。一是科学调度,行政推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适时进行工作调度,通报情况,沟通信息,研究对策。二是主动排查,重点突破。对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排查,采取专家会诊的办法进行重点解决。三是捆绑服务,市场运作。倡导“技术捆绑式”的帮扶服务模式,鼓励技术人员在与帮扶对象沟通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提成等方式,实现帮扶双方互惠共赢。四是典型引路,营造氛围。及时发现、培育、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实行台账式督查,量化考核。一是分级负责,建立台账。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活动进展情况一览表》、《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记录评价表》、《帮扶目标责任书》等台账,对活动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主要成效及帮扶总目标、阶段性任务等进行分解量化。二是分步督导,用好台账。根据台账汇总结果,对照规定进度要求,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制定整改措施。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台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工作保障等体制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台账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管理、年终考核的基本依据。

初步效果与有益启示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1万多个村庄及其中小学校、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开展驻点帮扶工作,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催生了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通过这项活动,各级各部门找到了支持农村发展、满足农民需要、服务现代农业的具体路径,从而使支农惠农的方向更加明确,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方法更加得力;专业技术人员找到了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广阔舞台,架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桥梁;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实现发展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300多个,直接带动农户150多万户,辐射带动达500多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一定要围绕农民、服务农民。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目的是造福农民群众,因而必须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需求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农民群众来展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只有真心为农民群众服务,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针对农民群众需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收到实效。

启示之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一定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之所以取得成效,一个原因就是河北省在总结、继承已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找到了一条把中央要求部署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途径。这表明,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应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创新、开拓新路。

村调研报告范文3

——《孝经》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是诸德之本,人伦之始。"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从古至今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达成的孝道共识。行孝,让父母老有所依,让家庭和谐美满、让社会稳定团结。初到鲍家屯,村口两大棵迎宾柏树、对面的古水利,身后轴对称的石板建筑,以及穿梭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宽袍大袖的屯堡妇女,俨然一副和谐完美的静谧画面。推开村里的展览室,翻开鲍氏明、清、民国创修、续修的家谱上写着的"天下第一是孝悌,人能孝亲敬兄长"的训族格言,让我们对鲍家屯村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浓厚的孝文化找到了最佳答案。

一、基本情况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简称"鲍屯"),位于贵州省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沿线,距贵阳市75公里,安顺市22公里,村庄北有滇黔公路、贵黄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以及贵昆铁路,交通便利。鲍屯村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鲍屯村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屯堡村寨建设最早的屯,距今已有近640年历史。鲍屯村现有人口5168人,1138户,19个村民组,辖区面积1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发掘,近年来鲍屯这个小小的村落已经获得了五块金字招牌,其中:两块是关于古村落的,也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块是关于古水利工程的,也就是国家水利部有关部门颁发的水利遗产保护奖",国家文物部门颁发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鲍屯屯堡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凤阳汉装1、鲍家拳2、傩戏、抬汪公3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现了鲍屯村独特的民情习俗和浓浓的屯堡风情。

2013年11月份农业部将鲍屯村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这里不仅有布局独特的古村落、修旧如旧的古水利工程、而且还有着浓厚的孝文化。鲍屯村虽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孝道传统在该村表现得自然和谐。

二、主要做法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关于孝文化的成文表述,但是在与该村屯堡文化宣传员的交流座谈中,清明祭祖、厚养厚葬、孝道精神、重阳寿宴、瞧老姑太、典型引领等却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照亮了古村落的生存空间。

(一)清明祭祖——追本溯源,醇厚民心

中国文化重祭祀,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在鲍屯村,隆重的鲍氏清明祭祖活动彰显了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清明扫墓是鲍氏子孙的人伦传统,饮水思源,缅古怀贤,是鲍氏子孙的立身之道,通过"极本追远",表达子孙对祖先的感恩之情。鲍氏2007年续修第6次家谱后裔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分布在23个城市的86个村寨,每年清明来自四面八方的鲍氏子孙代表多达三千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祭祖扫墓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参观鲍氏孝文化长廊是祭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化长廊展出的图画以新二十四孝和古二十四孝记载的感人故事为主要内容,在鲍氏族长的引领下,一起共同感受孝老、伺老、尊老、亲老的中国孝文化。傍晚时分,庄重的祭祖仪式开始。3000多桌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祭始祖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振威将军,征南英难,屯田模范,勋业著于朝廷;专家赞美、艺林歌颂、风水学者、水利专家、经济博士、名誉震于城乡;横额:大地丰碑" 52字长联歌颂始祖,缅怀始祖丰功伟绩。短联"清明日,举目满含诗,高朋满座,鲍氏孝文化灿烂;祖坟院,披彩迎贵宾,群贤毕至,始祖众裔孙如云。"怀念亲人,寄托思念与敬意。接下来的仪式是蔚为壮观的大会餐。三千多人,三百多桌,一百多人的服务队伍,使整个大会餐场面热闹非常。有趣的是会餐完后,人们还要带上一点吃的东西回去送给没来的亲人,当地人俗称"精神扎包",表达对已逝亲人的追忆。

祭祖仪式,鉴证了鲍氏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从属于公益性事业的集体主义,互助团结,热心义务奉献精神,以及老有所养、困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的鲍氏传统社会美德。鲍家屯清明祭祖的大场面、大聚会、大文化、大服务启发人们,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从而让活着的人的道德更高尚,践行"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进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孝道精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在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社会和谐等方面,始终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孝经》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亲等孝道精华在鲍屯村找到最好的注脚。该村四代同堂的家庭有七八家,都是20多人的大家庭,家人之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互相礼让,彼此理解、包容,每个人都尽力把大家庭中能做的事做好。养亲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鲍屯村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像羊跪乳、鸦反哺一样,竭尽所能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像吴忠贤、汪婧、吴春娥、肖维珍、何明翠、徐启风等家庭,晚辈对长辈始终能做到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依、疾有所治。正如《孝经?庶人章》中说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像典型的吴忠贤家庭,这是个四代同堂的20人大家庭。说起这家人对父母的孝顺,村里没有不夸赞的。2001年,其父亲患病时,一家人不惜花钱,请省里专家医生会诊、手术、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无能为力。当时,医生说期年而已。后来在一家人无微的不至护理下,老父亲硬是活了三年多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在来看看他们家的老母亲,村里人更是没有不夸的。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什么道理她都懂,在村里几十年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勤劳、节俭更是出了名,至今还下地劳动,赶场卖菜,常年穿一身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对敬老也是她老人家的所为。早年,她总是把外祖婆、舅祖婆接到家里奉养,每餐都会给她们另外准备肉蛋等营养的饭菜。也许是她身教的原因,在她的儿女们这里同样得到了传承。敬亲是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即子女满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他们恭敬、让他们快乐。鲍优伦家庭,每逢周六陪老人聊天成了他们家十多年雷打不动的铁规。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近年来,姊妹们还陪父母外出旅游,先后去了新疆、三亚、北京、上海、西湖、桂林等城市,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儿女的孝顺,觉得晚年生活幸福无比。在鲍屯村,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值得提倡的是一种双向交流,并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非一味的愚孝,这就是所谓的谏亲。对父母的过失好言规劝,不盲从。正因为谏亲的存在,使长辈与晚辈之间更显开明、更加和谐完美。尊亲在鲍屯村表现得更是无以复加。走进鲍屯村,男女老少团聚在迎宾柏树下,小孩顽皮可爱,年轻人各做各的事,老年人神情怡然,不经意间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在鲍屯村,尊老让孝文化达到了最高境界,人们从狭义的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全村老年人的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村寨呈现出尊老爱幼的祥和画面。

鲍屯村对传统的孝道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发,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社会要加强孝道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重阳寿宴——关爱老人,孝暖村落

自1989年国务院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开始,鲍屯村村支两委根据村里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决定每年重阳节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集体寿宴,送上一份温暖。这一天,村支两委将拿出3000元作为寿宴经费,挨个邀请全村年满60岁以上的303位老人参加寿宴。寿宴设在中轴线(俗称大街)上,寿宴之前,鲍屯村的妇女歌舞队——"凤阳汉装"将为老人们表演歌舞,歌舞以倡导孝老爱亲为主要内容。歌舞会上,将颁发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奖。寿宴开始后,300多位老人将接受村支两委的祝福,喝酒、吃饭、聊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闹祥和的气氛充满古村落。就算有老人因病未到,村支两委也要安排专人负责将饭菜送至家中,让人感到集体寿宴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关爱着每一位老人。重阳寿宴,属鲍屯村独有,其他屯堡村寨还未见一例。

在鲍屯村,除了村支两委举行集体寿宴外,全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家每户对自家年满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整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都要为他们祝寿,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有多忙,都要敢回家来表达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鲍屯村的重阳寿宴,很好地宣扬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播一种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美好祝愿。

(四)瞧老姑太——血脉相连,亲情相系

通过与村民们闲谈,欣喜地了解到一种习俗——瞧老姑太。据该村热心于村集体事业的鲍中权老人介绍,瞧老姑太是所有屯堡村寨共有的一种风俗习惯,鲍屯村尤显突出。瞧老姑太一般选在农闲时候,即六七月间、冬月间、腊月间、正月间,不用顾虑农活。每家每户,侄儿媳妇,少则20左右人,多则40左右人,经过精心筹备,买上老姑太爱穿的衣服袜子、酒肉、爱吃的点心前往老姑太家看望。老老少少几桌人,团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共话思念之情。人多,也忙够了老姑太,但却让远离家乡的老姑太们感觉亲情的温暖,亲人的关爱。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鲍家屯村的瞧老姑太,一方面体现了亲人间的血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鲍家屯村尊老敬老的孝道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给予有力的回击。

(五)树立典型——弘扬孝道、激励世人

注重挖掘在行孝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让典型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村营造学典型、当典型的浓厚氛围,鲍家屯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近几年来,鲍家屯村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孝女、孝媳,甚至孝侄、孝孙。鲍家屯村善于抓住政策规定,在一切评先选优活动中深挖村里的孝顺典型。在评选典型时,村支两委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进行首推,凡符合"尊老、敬老、爱老、护老、慰老"标准的才能初步进入下一环节的评选。经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协会组成的会议讨论通过,对初评人选在全村进行公示,通过后方可向上级推荐。鲍家屯村这种严格认真、程序规范的评选工作,使推出的典型在全镇、全区、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鲍苗妹,现年72岁,又聋又哑,子女已不在人世,她的侄孙把她接到家中,亲自照料其生活起居,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这在远近村寨是出了名的典型。

鲍屯村重视对典型的培养、挖掘,使该村的子女媳妇有了学习的标杆,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行进典型,在孝文化的浸润下,人性的光辉照亮和温暖了这个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屯堡村落。

三、几点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创造和传承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从鲍屯村对孝文化的传承做法中,如何多措并举、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托政策支持等方面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宣传资源,大力宣扬孝文化建设

古村落鲍屯,凭着五块金子招牌而被誉为"六百年屯堡文化,活着的大明历史".从2005年11份月至今,全国、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旅游者接踵而至,使鲍家屯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鲍屯村作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曾先后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纪录片《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大学拟将鲍屯村作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教学点。(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同时,鲍屯村是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联系点。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鲍屯村要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古水利、古村落为媒,把鲍屯村优良的孝道美德向外人传播,弘扬敬老孝老的社会新风尚。

(二)重视孝文化传承,加强孝文化队伍建设

这次鲍屯之行,特别感谢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人。据大西桥镇文化站站长介绍,目前对鲍屯村孝文化了解比较多的就数他们俩位老人。两位老人谈起村里的孝文化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虽然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是依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强。手中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介绍时却不看一眼。为了续修家谱、弘扬鲍氏孝道文化,鲍中权老人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做着公家的事,无怨无悔。在续修家谱中,鲍中权老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另一方因为骨质增生和前列腺炎,身体不如从前硬朗。面对鲍屯村孝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的趋势,我们一行人很是担忧,由谁接过孝文化传播的接力棒是摆在当前村里的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正当我们担忧的时候,接下了的几次调研,让我们找到了一点灵感,看到了一线曙光。鲍家屯村村支两委对每年考取的大学生要奖励他们500元。我们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对孝文化越来越淡薄,甚至有反感的情绪,可他们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村里可以以奖励他们这500元为由,将他们吸收为鲍家屯村孝文化的宣传队伍,每年寒暑假跟着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宣传员学习、了解鲍氏孝文化,进而传承孝文化,让鲍家屯孝文化永远发扬光大。这点建议,让鲍中权老人心头如释负重,仿佛看到了鲍屯孝文化传播后继有人的一线曙光。

(三)关注家庭养老模式,助推家庭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始终是目前一种比较可行的养老模式。从几次的走访调研看出,鲍屯村的老人们比较乐于接受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们觉得有子女的赡养是件令人骄傲的事。另一方面,家庭养老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重老行孝的传统美德。在鲍屯村,鲍优伦、鲍中材这两个大家庭,父母、姊妹、妯娌、郎舅、儿孙辈20多人,晚辈对长辈毕恭毕敬,从不推诿扯皮,竭尽子女之能事侍奉老人,让他们生活上衣食无忧,生病时有人尽心照料,老人们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晚辈的孝顺。在鲍屯村,没有一个老人住进敬老院,无论家庭负担有多重,把父母留在身边,好好奉养老人几乎成了每家子女的自觉行为。

鲍屯村和谐美满的家庭养老与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探索鲍屯村人们身上的孝道精髓,发挥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孝文化建设

老人在身边,行孝也就在身边。及时有效解决孝老爱亲问题,坐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尊老行老的队伍,成为宣扬孝道传统的主力军。在鲍屯村有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老协会,它是由村民自己投票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民事调解、私人建房调解、环境卫生监督三项事务。其中的民事调解主要用于解决家庭中晚辈与长辈之间、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发生的矛盾。比如当子女虐待老人、不孝顺老人,或者子女之间为了赡养老人发生纷争时,老协会就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老协会组成人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村里每户家庭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在化解以上矛盾时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劝方法。由村民组织起来解决家庭纠纷,既能使许多不该发生的不孝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又能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不失为推动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队伍。

(五)利用民风民俗,开展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只有凭借自身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孝文化的传播、发扬光大,靠的就是原滋原味的风土人情,从大家熟悉的地方文化为撬动的支点,开启弘扬孝文化的各种有效尝试。

在鲍屯村,每年正月十七日的"抬汪公"庙会文化,村长戴文俊将在这天举行大型慈善晚会,以他为首,所有到场的人采取自愿的原则纷纷捐款,募捐款用于解决鲍屯村的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父母离异跟着老人住的孩子等特殊群体,晚会上所有申请慈善款的录像将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通过全体村民的比较推选,最后确定33人可以享受慈善募捐款,每人每月可获得慈善募捐款100元。这种结合地方特色,抓住地方独有的民俗习惯开展孝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让村民们坐在家门口享受歌舞盛宴,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在物质上给予特殊群体适当的生活补助,更为重要的是它宣扬了一种敬老、助老、慰老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参考。

(六)发挥"大宣孝"合力,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

在推动农村孝文化建设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将为孝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促使孝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每年"三八节",西秀区妇联将在全区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今年,结合"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区妇联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20XX年,鲍屯村吴忠贤一家荣获"最美家庭".20XX年安顺市"十件实事"之一——"农村敬老院将实现乡镇全覆盖",以此为契机,西秀区民政局选取三个村为示范点,出资修建"幸福院",鲍屯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幸福院"主要为"五保户"提供最基本的饮食起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享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孝文化建设,将为孝亲尊老行老的传统美德注入生机活力。"抬汪公"大型慈善募捐晚会,其募捐款源除了来自于村民自愿捐赠的外,更多款源来自于社会各行业爱心人士的捐赠。2013年的慈善募捐晚会共收到友情赞助商捐赠的13.07万元。

村调研报告范文4

一、我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村属乡中心村,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口2937人,耕地面积1122.7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7亩,林地面积8500亩,我村现有贫困户248户,7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76%。

有史以来,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少。农民思想意识,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致贫的较多。这是我村贫困的现状的集中体现,严重制约着发展。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产生,识别和确立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至每家每户,规定九种人员不纳入扶贫对象。召开户主会,逐级申报摸底,明确扶贫方式主要是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而不是现金扶持和物资帮助。而且扶贫对象是动态的,可每年更换。正是这种宣传氛围中,产生和确立了精准扶贫对象。

三、精准扶贫的目标

针对我村贫困现状,村“两委”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包户扶贫的方式,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上一轮扶贫开发的成就

上一轮扶贫开发整合“三送”等各方资源,完善了部分道路、水利、电网改造、新农村、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简易公路和6.3公里。

2、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水陂5座,水圳9300米。

(二)低电压改造。积极争取政策,主动沟通协调并配合,新增设变压器5台,新铺设线路4000多米,大大改进了低电压改造问题。

(三)多方投资,对中、小学进行了校舍、食堂和宿舍楼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环境和卫生质量。完成了“一村一名中(大)专生”各3名的培养。

(四)新农村建设。积极争资争项,实行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共打造新农村建设点5个,有效地提升了村生活质量。

五、本轮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一)整合项目,建设村综合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5年投资1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全民办事、健身提供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需拓宽、硬化村庄主干道8000米,新修简易公路1200米,并搞好路肩和排水沟建设及绿化带建设,形成和谐景观带。

2、水利建设。兴修水陂2座,蓄水池1座,新建山塘16口,新修水圳9350米。

3、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针对我村土地特点,进行“标粮”改造360亩,新砌河堤护坎5000米,改挖河道2000米,修建机耕道21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33条4000米。

(三)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资立项,兴建新农村建设点8个,完成建设点内布点规划,尽快改变我村的贫困现状,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大力兴办文教卫生和养老事业。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宣传,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意识境界,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做到“病有所医”。积极输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人才。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提倡个人服务养老形式,跟进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充分实现“老有所养”。

六、几点建议

1、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活动有内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

3、实施精准扶贫,应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要方式,千万不能以现金方式或物资方式进行扶助。

4、对五保户、纯低保户实行兜底扶贫。

村调研报告范文5

一.曹塘村概况

曹塘村位于明光市潘村镇的西南部,东北为芦塘村、东南靠范庄村、西南靠紫阳村、西北与柳巷镇相邻,有明潘公路和紫浮公路贯穿境内。地理上,西面的紫阳山、村东南部的明潘公路一线地势较高,两者之间较低,最低部为两涧湾向东流去。

二.曹塘村的经济发展情况

曹塘村有24个组,1000户,社会人口4151人;土地多为可耕地面积7437亩左右,其中旱地4910亩,水田2527亩。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541人。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旱稻、玉米、花生。

大部分青壮年,包括刚初中或高中毕业未升学的青少年,均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家乡的人员主要是老人或妇女带小孩上学,或是青壮人赡养老人,或是流转承包了比较多的土地的人。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37%。因此现在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农业种植为辅。

三.基层组织建设状况

曹塘村党总支党员共有68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0岁以下党员有22人,35岁以下党员3人,高中文化程度有12 人。上届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在2010年5月因违纪被党纪处理,之后两委的工作几乎陷入瘫痪。新的两委班子组成于2011年8月,共6人,其中支部3人,段长岗任支部书记,何继团任副书记,张成国任支部委员;村委4人,何继团任主任,张家东、叶永柱、宗娟任村委委员(宗娟、吴海燕为计生专干)。

两委班子成员均按照规定程序经选举产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对民生事务积极性高。但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以往欠帐太多和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曹塘村仍是明光市的计生工作重点监管村,在2012年5月潘村镇各村的计生工作月积分评比中位居最末。就目前来讲,对选派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选派工作就是上级部门给村里一点资金上的帮助。同时他们均不是致富能手,在“双培双带工程”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工程”中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

新办公楼建成于2012年3月,位于曹塘自然庄北侧,与村小学相邻,第一层为村医疗室和农民书屋,第二层为会议室和两个村干办公室。办公楼后面有三间瓦屋,为计生服务室和计生办公室。

四、基础设施状况

桥梁状况:1、鲍庄桥是曹塘村村村通工程的新建桥,目前状况良好;曹塘自然庄的三座桥目前状况尚可;2、周庄北边生产桥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已是危桥,现正申请危桥改造项目;3、紫浮路西南侧的涧湾,将紫浮路一线的鲍庄、段庄、二郎庄、李庄等几个村庄与村民在涧湾西南的耕地分隔开来,目前只有李庄有一座生产桥相通。鲍庄、段庄、二郎庄村民农业生产时过涧湾路途长绕得远,农民们怨声很大,因此有必要在鲍庄或段庄处再建设一座生产桥。

生产路状况: 曹塘村有两条县级公路穿村而过,明潘路去年改修成水泥路面,紫浮路正在铺设水泥路面中。村内生产路都是砂石路面,大多是年久失修,坑凹不平,难于行车。去年曹塘村新的两委班子组成后,利用“一事一议”项目维修了四条生产路:李庄生产路、郭家湾生产路、曹塘2队7队生产路、曹塘4队生产路,其余如周庄生产路、王庄生产路、曹塘自然庄两条生产路、二郎庄的两条生产路、孙庄生产路均需维修。

曹塘村小学基础设施状况:校内道路严重损坏,校内厕所破旧不堪且有倒塌的危险,均需维修或重建。

五、村庄建设状况

曹塘村各村庄内,近年新建住房很多,多为两层楼房,但布局很散乱,无规则,无下水道等配套设施,村庄内汗水横流。近几年有新建房需求的家庭约有200余户。去年曹塘村上报的新农村农民居住集中点有郭家湾等四处,其中郭家湾地理条件最好,在明潘公路路边,有明光到柳巷的客车20分钟一班,也最靠近潘村街道。二郎庄人口较多,前期建设有一定规划,也是新农村农民居住集中点理想选址点之一。

六、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民收入情况

据绝大多数村民自述,正常年景下一亩旱地一年可收入约500元,水田约700元;现一对青壮年的夫妇在家务农,在曹塘村每家大约种有20亩地,那么他们年收入只有1-1.5万元。一对青壮年的夫妇,外出打工一般年均收入约5-6万元。因此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才是现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种植结构单一,科技程度不高,资源匮乏,农业承包土地没有流转形成大户,因此曹塘村村民的农业收入在潘村镇各村名次靠后。

(二)集体收入情况

曹塘村各队所有的机动地加在一起,也只有约50亩地,而且均被个别农民非法占用,不交费用,收回也很困难,因此机动地对新增集体收入的作用可忽略不计。

曹塘村有水塘60面,其中5面有养殖功能,有2面已向外发包,年承包费2000余元。

曹塘村无其他经营性收入。

八、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把年龄轻、文化程度高、具有一定创富能力的人员培养成为党员和村干。

2、争取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或以其他方式筹措资金,在鲍庄或段庄新建一座生产桥、维修或重建周庄生产桥。

3、争取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或以其他方式筹措资金,对周庄生产路、王庄生产路、曹塘自然庄两条生产路、二郎庄的两条生产路、孙庄生产路维修。

4、争取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维修或重建曹塘村小学校内道路和厕所。

5、建设郭家湾或二郎庄新农村农民居住集中点,逐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通过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改善现有村庄的卫生环境。

6、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鼓励农业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让种田大户因规模效应而增加收入,让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的方式增加收入;进一步做好深度调研工作,既调研本村,又调研市场,认真分析本村的资源性比较优势和其他优势,找准“一村一品”的切入点,力争通过“一村一品”活动,为农民朋友找到一条崭新、稳定而又富有成效的致富增收之路。

7、加大“双培双带工程”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工程”工作力度,让党员和致富能手带动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8、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

9、对紫阳山以东、紫浮路以北的几个小山头是否具有矿产资源价值进行进一步调研,如有则进行开发。

村调研报告范文6

##村是科右前旗##办事处所在地,位于乌市西北45公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全村辖4个自然屯,2673口人,有党员36人,预备党员1人,积极分子10人,无流动党员。耕地面积2万亩,其中水浇地1.45万亩村。集体固定资产6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42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党建及新农村建设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以全村发展为己任,依托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带领全村570户农民,把一个负债累累的落后村改变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走进了全盟、全旗先进典型行列。

(一)依托示范村对接项目,扭转靠天吃饭局面。依托50强示范嘎查村结对共建单位对接的项目,##村用短短几年时间,争取到了国家、自治区关于##流域治理、两个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千村扶贫、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五大项目。村“两委”组织干部群众年年搞农田大会战,最多的一年,农田大会战持续了68天。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完成生态闸沟11条9300延长米,修建坡式梯田6千亩,在山上挖水平坑7万个。在项目区里打深水管井149眼,架设农用电网23公里,铺设地埋管道1.9万延长米。几年下来,硬是在2万亩没有灌溉条件的旱田里,改造建设出1.45万亩水浇地,实现人人三亩半水浇地。2006年他们又依托50强示范嘎查村结对共建单位,引进建成了“低水高调”工程,使一部分山坡地也能浇上水。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百万元,但是依托50强示范嘎查村“结对共建”机制,没花集体一分钱,没花群众一分钱。

为尽早解决##村生态脆弱的问题,他们在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过程中紧紧盯住国家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争取##流域治理项目、国家退耕还林项目,使这些生态建设工程全部得以在##村落户。刚开始的时候群众不理解,有人还特意挖了个大坑,说是给村支书战洪权准备墓地。面对这样的责难,村“两委”班子先做出表率,党员干部几乎天天盯在现场,村干部家符合条件的耕地率先退耕还林,从而打消了群众的顾虑。通过坚持不懈的开展全民大造林工程,全村累计造林96.5万株,建成沙源治理工程8500亩,营造农防林带1.7万延长米,治理山头36座,治理河滩48处,垒砌堤坝150座。全村退耕还林4275亩,是全办事处退耕还林最多的村,退耕还林苗木的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

农业和生态基础建设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今,##村的山、水、林、田、路实现彻底的综合治理,治理面积13.6平方公里。未来10年,仅60万株成材林和幼林价值就将超过3000万元,从而建成了地地道道的绿色银行,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现在,##村旱年不愁没水浇地,涝年没有洪水下山。群众看到了基础建设的效果,对这些年来村党支部的做法有了根本认识,彻底转变了当初的态度,更坚定了他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心。

(二)落实示范村建设举措,壮大集体经济。在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始终认为,强村富民不能只靠农业一条腿走路。##村在历史上欠下70多万元债务,当务之急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解决这个问题,村“两委”班子就没有号召力,就干不成大事。

##村曾在1992年、1997年建设了砖厂和糖化饲料厂,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没有收到效益,处于瘫痪状态。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决定从盘活这两个老厂子入手,从管理上要效益,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程化管理,实行责任到人,工资与效益挂钩。村干部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有时一个星期也顾不上回一趟家。由于狠抓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砖厂在盘活的当年就盈利3万元,糖化饲料厂也扭亏为盈。他们第一次尝到了发展村办工业的甜头,更加坚定了集体经济强村的信心和决心。

在抓好集体企业的基础上,他们把目光盯在了村集体的机动地上。过去,机动地发包权分散在各社,由各社自行分配发包收入,管理比较混乱,浪费了集体收入。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主持将各社的机动地收回村里统一发包。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机动地管理,而且每年能够给集体带来几万元的收益。

##村地处办事处腹地,交通方便、人流集中。每月举办的3次大集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是大集的交易市场很不规范,他们从中看到了商机。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过程中,由党支部带头,“两委”班子成员筹集180万元建起了1.4万平方米标准化交易市场,同时建设了一栋756平方米、集“两委”班子办公和对外商用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一楼店面对外出租。农贸市场和店面出租,每年又为集体带来5万元收益。

##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不仅是全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还是蒋弼仁烈士牺牲的地方,他的忠骨就埋葬在这里,每年都会有很多爱国志士前来追悼烈士的英魂。面对慕名而来的游人,他们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2006年10月,他们组织村干部千里迢迢赶赴蒋弼仁烈士家乡搜集历史资料和遗物,通过50强示范嘎查村牵头抓总部门––盟、旗两级组织部的大力帮助,向有关部门争取到10万元的红色支部复建资金。现在,##红色党支部的展室已经竣工,办事处党工委和他们一起努力,即将把蒋弼仁烈士墓升级为烈士陵园。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将成为##村集体经济又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盟又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机动地、赶大集、烧砖厂、烈士墓,这些农村人看来并不起眼的老把式,在##人看来可是宝贝。用经济的头脑经营农村的传统资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村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元的固定资产,而且每年收入42万元,彻底摆脱了资不抵债的贫穷历史。

(三)创建示范村上龙头企业,拓宽致富渠道。通过50强示范嘎查村,##村的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民传统的、单一的种植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判断,他们及时把工作重点调整到创建龙头企业、培育优势产业上来。

##村蔬菜种植业基础比较好,仅西崴子屯大葱高峰期就曾创下年产800万斤的纪录,远近闻名。能不能让本地的蔬菜经过深加工远销出去呢?“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决定筹建脱水蔬菜加工厂。方案一定,他们就着手寻找建厂的典型,四处取经。2006年先后6次远赴山东、满洲里、海拉尔、突泉等地考察,从选址建厂到工艺流程、储藏销售,掌握了大量建厂用的第一手资料。

按照计划,建设脱水蔬菜加工厂要占地8800平方米,厂房面积1800平方米,一期投资需要280万元,可村集体拿出全部积累也只有60万元。为此,村“两委”召开了两次动员大会,村干部当即承诺“横下一条心,就是头拱地也要把厂子建出来!”班子成员想尽一切办法,能赊就赊,能借就借,把能用的关系全都用上来,最后每人又集资2万元,基本解决了一期建设资金需求。

2006年下半年,仅用84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厂房建造和设备安装工作。为了实现在群众大会上许下的“今年一定要建成投产”的承诺,班子成员每天3、4点钟就开始干活,半夜才休息。由于资金极度短缺,能省则省,分毛必争。书记、主任带头,只要能干的活再苦再累也不雇人,地槽自己挖,石墙自己砌,地面自己铺,建厂用的彩钢瓦、瓷砖等原料直接从厂家进货,把价格压到最低,哪怕是一个灯泡,也要买最便宜的。厂房建设虽然赶上秋收忙季,但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一人因为自家的农活而影响工程进展,仅工时费就节省15万元,全部工程节省50多万元。

2006年11月3日,全盟第一家村办脱水蔬菜加工厂在##村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年试生产的目标。去年正式投产后,可生产大葱、胡萝卜、青椒、圆白菜等6大类脱水蔬菜1000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安排120人就业,上缴税金75万元,企业年盈利122万元。仅此一项就可使##村人均增收200元。目前,他们已经与突泉森源集团签订了100吨的脱水薯丁合同。按照计划,二期、三期工程将分别于2008、2010年陆续投入建设,预计分别投资500万元、1300万元,最终实现产值3000万元,形成设备齐全、工艺先进、产品丰富,高标准、高质量的集烘干、冷冻于一体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村现已组建了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已经有210户农户入社,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农民亩增收500–1000元。脱水蔬菜厂不仅能够彻底解决本村的蔬菜产销问题,而且必将带动周边地区的蔬菜种植业迅猛发展,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四)打造示范村上铁的班子,增强执政能力。##村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效,是因为他们始终按照50强示范嘎查村建设的要求,把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过硬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农村,财务和土地分配问题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村曾经因为没有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影响到班子团结,降低群众的信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50强示范嘎查村制度建设过程中主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带头发扬民主。凡是涉及村里前途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琐事,都坚持召开班子会议讨论决定。一般性事务要由“两委”负责人碰头。他们的原则是“两委”分职不分家、分工不分心。这样做有力的增强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感。去年建设脱水蔬菜厂期间,村干部平均出义务工38天,把厂房造价从预算时的每平方米700元,降低到每平方米400元。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几天里,村主任李云恒仍然忙碌在脱水蔬菜厂的工地上,连看都没去看一眼,结果仍然以高票当选连任。二是实行彻底的财务、村务公开。村里的重大事项、收支情况都事先向班子成员通报,然后在村民大会上向群众介绍清楚。为了在财务问题上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他们在全旗率先推行了村务公开栏。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又觉得公开的不够清楚,于是他们又在全盟率先独创了“每人一张明白纸”的公开制度,在大项目公开的基础上,又把村集体与个人间的往来账目、收支明细罗列清楚,群众不仅对资金流转一目了然,而且对村集体的开支也一清二楚。三是严禁村干部搞特权。村机动地发包要经过“两委”班子讨论决定,村书记和村主任不准包,班子其他成员如要承包,在与群众一样价格的前提下,必须通过抓阄决定位置,不搞特殊化;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上级各项政策要求,不仅村干部要带头,对村干部的亲威也要不折不扣的严格要求。

上一篇研究报告书

下一篇调研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