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潜能开发 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全面的全面改革,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的大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已经纳入了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之中,目前,许多学校内部都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处等心理教育场所,尽可能的帮助青少年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合理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全面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心理潜能开发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环节,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蕴含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一种能力,激发出来对青少年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心理潜能开发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 心理潜能的本质

潜能,按字面的意思来翻译就是指潜在的能量,而人的潜能就可以理解为人潜在的体能,智能,技能等,心理潜能就是潜能的一个部分,在人的所有潜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活动被现在的心理科学列为心理活动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大脑是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器官,也是人类智能开发的物质保障,从细胞学上看,大脑是由上亿个细胞和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包含许多信息的神经网络,有资料显示,平均每个人的大脑都包含1000万亿比特的信息量,约为计算机信息量的100万倍。虽然每个人每天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会消耗掉十万个左右的脑细胞,但是这和大脑的整体能量相比十分微小,因此,每个人所蕴含的潜能都很多,青少年正值整个生命历程的最初阶段,其蕴含着大量的可开发的潜能,同时也只有充分的开发青少年的潜能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

2. 开发心理潜能的意义

从心理潜能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人的潜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这是每个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财富。充分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人生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也突出了心理潜能开发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塑造全方位人才为目标的工作,它的工作核心就是完善人,提高人,这项工作应该将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作为工作核心,全面为这一核心服务。俗话说的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可见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待开发的宝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建立适合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体系,充分挖掘潜能。再则,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技能全面,能力极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潜能开发提出了需求,总之,潜能开发不但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路线。

3. 青少年心理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总的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欲,自由欲,自尊心,自信心增长迅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2)认知旺盛:青少年往往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且记忆能力很好,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同时青少年的求知欲极强,思维敏捷。(3)情感丰富:青春期阶段的人们往往具有很丰富的情绪,感情比较强烈,多变,很容易激动,抑郁。(4)有朦胧的望:青少年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奇妙的感觉,既害羞,又好奇,并且经常会有生理与心理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4. 开发心理潜能的措施

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策略,学校相关教育人员要为学生制定适合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的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心理潜能开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脑潜能的开发:脑是人学习工作的基础,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帮助学生学会健脑和用脑,是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基础和保障。

4.2人格品质的激发:人格品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先学做人,再学成才,可见人格品质是人成才道路的指路明灯,因此学校要注意开发学生的人格意识,全面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上进心等,并且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的提高。帮助青少年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提高人格品质。

4.3学习能力的开发: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行为活动,也是学生接受各项教育的本质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好学,勤学以及高效学习等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许丽伟;;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初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余晓敏;江光荣;;心理健康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5期.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独立意识较强

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对自己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强化,代表着这个人开始走向成熟。而独立意识的增强,让青少年开始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此来展示个人的所有能力。这本是一种良好的进步。如果此阶段的青少年,做事较为武断,主观性较强,受个人涉世不深、阅历较少的影响,做出的事情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感情丰富,情绪不稳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身心都进入快速的发育阶段,生活经历较少,心理发育也没有得到成熟,个人情绪也很不稳定,所以,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不强。此阶段的青少年十分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又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特有的封闭心理,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有时候此阶段的青少年会感到十分孤寂。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封闭主要表现在,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感情,甚至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喜欢自己独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常让青少年感到孤寂。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青少年本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他们愿意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亲人或者朋友交流,把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或者遇到疑问的事情时,会向这些信任的人请教等。无论是开放性的青少年还是封闭性的青少年,他们都想掌握更多的知识,想对社会和他人有更多的认识,所以就会自己找一些途径。在这些交流的途径当中,网络是他们最好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求知欲十分强烈,想一时解决自己全部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对新知识和一些新的观点都十分感兴趣。但他们的识别能力十分有限,真假难辨,吸取一些糟粕时,也没有想到它们的质量问题。所以,当他们从网络上看到很多的信息,都无法正确而全面地做出恰当的评价,最后造成真伪不辨。

3.性心理的矛盾

青少年阶段,人们的生理已慢慢走向成熟,但心理却没达到成熟时期。所以,这时候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心理健康问题要突出得多。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与异性进行正确的交往。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

现在社会的沟通交流工具非常发达,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如果彼此间没有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自我表现和自我的价值就得不到肯定。当他们心理遇到问题时,也不和他人进行沟通,不向他人征求意见,也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久而久之,他们就出现了心理障碍,与此同时,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没得到锻炼。对此情况,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多找些机会和孩子们聊天,多和孩子们沟通,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体系,让学生们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等。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使用网络实行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者。对此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针对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进行咨询和治疗。也可以增加心理理疗和保养等内容。其主要针对一些因学习方法不对,人际交往不良的学生。

总而言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完美和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动向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和老师才能尽其职,让青少年们在安全而有意义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林.心理健康的钥匙:心理自助与自控.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3

青少年期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心理学家称此期为“狂飙期”、“反抗期”、“心理断乳期”,社会学家称他们为边缘人。从生理上看,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身体快速增长,内脏器官机能不断健全,生长发育速度突飞猛进,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从心理发育上看,是心理发育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突出特点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即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还带有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这时他们已经接触社会、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但心理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再次,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因此,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生理性问题,’又要适应心理及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总之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心理上充满矛盾的时期。

一 对学生心理自我鉴定的调查及分析

我校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最近我们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行为教育研究室主编的“青少年心理自我鉴定表”对1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习的态度、人际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态度、性心理水平和精神健康水平五方面进行调查,每项10道题,满分为50分。凡得分在45分以上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4~35分之间者,说明其健康状况一般,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34~25分之间者,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帮助;25分以下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极差,存在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从单项得分看,得分不足6分者,说明该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一)调查结果: 184名被调查学生得分情况如下,45分及以上,62人,占33.7%;36~44分,85人;46.2%;25~35分,.37人,25分以下,无。184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二)结果分析

1 学生在学习的态度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用脑原则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求知欲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厌学,考试焦虑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于传统呆板,儿童开始学习时就教育他们要“刻苦学习”,把学习局限于很艰苦的工作,儿童从小就认为学习是一项很艰苦、很难的事,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2 在人际适应能力方面,包括承担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学生较多地表现出同学间、师生间、与家长、与朋友间感情不融洽,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最惧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

3 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表现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地对自己评价。不敢表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不是盛气凌人,就是怨天尤人。

4 性心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现在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我国的性教育较封闭,加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学生们对性充满神秘的幻想,又不能正确把握。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恐怖、好奇,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交往,早恋,甚至过早地有,在护校等同性别的学校有同性恋的倾向。

5 在精神健康水平方面,部分学生表现为缺乏兴趣爱好,性格怪僻,人际交往较差,对环境和社会的变化适应较慢;遇到一点挫折,情绪波动大,承受力差。不能自我控制。部分学生为一点儿小事就想不开,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体状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可心胸窄小,空虚颓废;神经质;人际关系紧张等。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即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想改变青少年的现状,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健康的概念: 帮助学生确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1)生理健康。身体发育正常,没有或少生疾病;(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奋发向上,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友善待人,善于调控自己;(3)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又能积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性教育和情感教育:学习个体发育不同的阶段的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加强性教育及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制教育三方面: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好性保护;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学会与他人沟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增强内心的平衡能力,提高挫折的耐受力等。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营养价值观,学习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学习常见疾病和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有效地消除或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和压力,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障碍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明确、厌学、缺乏学习兴趣、自觉性差等问题。分析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有些学生是由于各感觉器官的统觉失调而引起,可通过统觉训练等治疗和改善。通过咨询,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乐趣。

2 人际关系障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同时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有些表现为见人恐怖症,有些抱怨自己交谈没有吸引力,有的不知如何处理与朋友间的冲突等。我们要通过敏感性训练、自信行为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改善学生自我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交往能力,热情友善,真诚待人,正确把握与异性的正常关系。

3 情感障碍。由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性,学生情绪的发展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忽而高兴,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心理防御机制,.了解健康情绪的标志,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4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时期,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寻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有的同学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时处理同学关系时会感觉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出现专制式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谐、民主,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专横等。不和睦的家庭更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阶段。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

2.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学生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成绩开始下降。

(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独立意识差,娇气,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耍态度,哭鼻子。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时时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便封闭了自己。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力的培养极有必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析学生受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教师不论承载了多重的负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应为教师减负,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先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师所承载的负荷大大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学校内部的种种评比、有些家长动辄告教师状,令教师时时感到心理紧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适当给教师松绑,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这样的呼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多些谅解,多些宽容。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在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中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进而快乐健康成长。

1.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有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理解学生。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逆反心理青少年表现原因教育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

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严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看成大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他们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好奇心的驱使。多数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4.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使得、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多数人把它化为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不能划纪国法与不正之风的界限,不能区别绝大多数干部奉公守法与极少数败类营私舞弊的本质差别,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于是,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氛围对青少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我们应平和看待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要认识到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也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青少年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2.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较好地说明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大词典.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6

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自愿学习,学生自愿学习不如让学生喜欢学习。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就会甘心情愿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和锻炼身体上去,甚至是废寝忘食,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上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一步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善于去培养学生对学习某科知识的兴趣。比如,作为思想品德老师,不但要会说理,而且要会说事,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里的实际就是学生的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而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总结、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盲目追求高学历,错误认为没有高学历就难为“人上人”,没有高学历就很难在社会上维持生存,这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千方百计的培养孩子,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盲目扩大招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幅上升。于是一些家庭和学校不顾学生的实际,拼命搞应试教育,造成大批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落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的社会价值,正确处理处理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并且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正确对待孩子的培养,不要把家长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并完成学业。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刺激,起伏变化很大。加之学习压力又比较大。所以完全可能因为家长、老师、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而受到刺激,从而使得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让学生掌握和别人相处的技巧。比如,老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严厉”、“嗦”、“误解”等问题,让学生看到父母好的出发点和爱心,主动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让学生学会了做人,才能有效的促进身体和学业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充满好奇而又迷惑不解。他们对自己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变化知之甚少,于是对一些本来很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产生好奇、恐惧等心理,使他们产生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甚至诱发违法犯罪,从而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很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要把生理、性等知识科学、准确的告诉学生,决不能羞于启齿、避而不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