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骚范文1

关键词:“离骚”;遭遇忧患;离别忧患;意同牢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02-02

一、遭遇忧患

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援引了刘安的说法: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认为,屈原做《离骚》原因就是“怨生”,并将离骚解释为“离忧”。

东汉班固在《汉书・离骚赞序》中继承了司马迁的观点:“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对含义的解释,同时在《汉书・艺文志》,班固还进一步用先秦时期事例将离骚解释为“离谗忧国”:“大儒苟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贾谊传注》,进一步将骚解释为“忧动”,那么离骚的涵义就是遭遇了忧愁,忧动:“离,遭也。忧动日骚。遭忧而作此辞。”

南宋吴子良《林下偶谈》从训诂的角度解释了离骚二字为遭遇忧患:“太史公言,《离骚》者,遭忧也。离训遭,骚训忧。”

南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发挥了这一观点:《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

元代熊太古《冀越集》:“屈原作《离骚》,以寓忠君爱国缱绻不忘之义。”

清代钱澄之《屈诘》继承了颜师古的观点,将忧动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谗,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日骚也。”

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屈原赋音义》:“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盔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以《离骚》名篇。

清代何焯《仪门读书记》日:“赁生日: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清代梁章钜《文选旁证》:“《汉书?贾谊传》云: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同时在《地理志》亦云。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中,认为“骚”与“忧”同部,进一步论证了颜师古和钱澄之的观点:“《屈原列传》日:《离骚》者,犹离忧也.此于骚古音与忧同部得之。”

清代刘永济在《屈赋音注详解》中发展戴震的说法:“离,隔也;骚,扰也。遭谗离隔,心中扰动不安。”

近人朱季海《楚辞解故》、聂石樵《楚辞新注》、姜书阁《先秦辞赋原论》、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楚辞选注》等皆从此说。

还有一些学者从遭遇忧愁这一观点进一步分析,指出了“离骚”的涵义实在遭遇忧愁之后抒发忧愁:杨柳桥认为,“离”字有“发抒”、“陈布”的意思,所以“离骚”即是“舒忧”、“陈忧”。

龚维英认为离骚即“陈述自己的忧愁”。

李星认为, 离骚就是“抒君臣分离遭罹忧患之情”。

睢宽认为,“离骚二字,义同书愤”。

张玉玲认为,“离骚”就是“陈述世路的艰难”。

这些说法在在对“离”的解释上,多把其解释为“遭遇、抒发、陈述”之意,而对“骚”的解释则有的认为是屈原自身不被重用的忧愁,有的解释为“民生之多艰”总之,大同小异,可以与“遭遇忧愁”归为一类。

二、离别忧患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把“离骚”解释为“别愁”。

《国语・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 韦昭注日: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

宋代项安世说:“《憷语》伍举日:‘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指出“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

明代汪瑗在《心睦辞集解》中也赞同了王逸的观点,同时对班固、颜师古和钱澄之的观点加以驳斥: “若谓明己遭忧而作此辞,则二十五篇为遭忧之所作者多矣,而总称之日‘离骚’可也,又奚必篇各有其名乎?”汪瑗、蒋骥等据篇内“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广句,首肯王逸的训解。

明代李陈玉在《憷辞笺注》中对王逸的观点加以引申并提出“就骚解骚”。从文本中找答案,为《岛骚》解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李陈玉‘《楚辞笺注》:“骚乃文章之名。若离之为解,有隔离、别离、与时乖离三义。”

顾成天

钱钟书也是围绕“别”生“愁”来解读的:“‘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另外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

周致中认为, 离骚就是“告别、 离却我的心烦虑乱”。

近人魏炯若、陈子展、丁冰、熊任望、范成庵、 姜童生都持这种观点,并对这种观点进行积极阐发。

三、意同牢骚

李奇注《汉书・扬雄传》“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宋祈注:“萧该按,牢字旁著水,晋直作牢。韦昭日,牢,牢骚也。”

王应麟《闲学纪闻》:“伍举所谓骚离’,屈平所渭‘离骚’。皆楚言也。扬雄为《畔牢愁》,与《楚语》注合。”

范文澜《文心雕龙・辨骚》注: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扬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耳。二字相接自成一词,无待分训也。”

姜亮夫据《汉书》对扬雄《畔牢愁》的记载及韦昭注云:滓骚亦即离骚声转,今常语也,谓心中不平之意。声转为落索,――古复辅之声,后世或有遗夺,故迭韵之变忧陶,骚陶同浊声之迭韵也,――萧豪与尤幽相邻,故声转为忧愁,为懊丧,皆今常语,而以诂字书之者也。

詹安泰亦以楚语方言为说,认为“离骚”是后来一般意义上的“牢骚”。

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四、歌曲名称

游国恩《离骚纂义》:“《大招》有云: ‘伏戏《驾辩》,楚《劳商》之。’ 王逸注: ‘《驾辩》、《劳商》皆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古音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者耳。”

何国治先生以“骚”为楚方言语词,意为“歌曲”,其根据是“今苗语中仍称歌曲为骚”。又据《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句及邢爵注,结合对《离骚》音乐体制的分析,断定“离骚是用大琴伴奏的楚国长篇声乐套曲”。

萧兵先生从楚俗图腾崇拜人手,考证“离”即《山海经》中“离朱”――楚人崇拜的太阳神鸟,认为“《离骚》的最古义便可能是太阳神鸟的悲歌。

黄灵庚先生由此说出发,论证“骚”“箫”通用,“离骚”即“离箫”,是咏颂大舜功德之乐,是有虞氏的图腾之歌。

张中一认为,“骚”为楚方言,是“歌曲”之意,“离”也一定是楚方言,其本意是“楚”,《离骚》乃《楚歌》,为战国晚期楚国流行的歌曲。

郭详贵以《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释“离骚”为“琴骚”,认为《离骚》乃楚人固有之琴曲。

龚维英认为“离”为太阳,“骚”为乐歌,《离骚》题义为“太阳之歌”,即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

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马茂元《楚辞选》、郭维森《屈原》、张纵逸《屈原与楚辞》、张家英《屈原赋译释》等都赞成这一观点。

五、其他解释

李嘉言以为,骚应解作地名,离骚即是离开蒲骚。

钮国平以为:“离,去也;骚,犹忧也,愁也,意思是离去不离去的苦恼,也就是去留楚国的苦恼。”

赵步杰训“离”为就、或怀,以为“离骚”即“就于忧愁” 或“ 怀着忧愁”。

孙文鉴认为,离骚乃同义复合词,为“优愁”之义。

游寿认为,“离骚”、“‘骚离”以及“骚”、“些”都是楚地方言,是表示扰烦的音。

廖季平《六译馆丛书・楚辞讲义》认为,《离骚》乃秦始皇博士所为《仙真人诗》,谓离即离绝世俗,以骚为逍遥之合音。

陈思荃于离字取班固、应助注,训为遭, 于骚字则取《方言》“骚,寨也”之说,训为“祸难”之意,谓离骚即“独受祸难”之意。

浦江清《祖国十二诗人・屈原》说“离是离别,骚是歌曲的名称,离骚就是离歌。”

刘自齐认为,离骚之“骚”与“歌曲”声、韵、调基本一致, “离骚”即“离别之歌”。

文怀沙《屈原离骚今译》认为“离”字的真义是离间,《离骚》写的正是谗邪离间的优愁幽思。

徐仁甫据《离骚》篇内有“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离疏二字分用,疑离疏即离骚。

牛龙菲认为,离与“丽”通假,都是相连比并之意,“离骚” 当理解为“双重乃至多重牢骚”

耿忠认为:“离骚”是复义词,指忧愁。

吴奇认为:离骚的真正含义是“深广之忧愁”

陈修认为,离骚即骚离、距违、去违、违去、出走。

钱玉趾认为:离骚应该是离别骚臭的意思。

曾凡和钱宗武认为:离骚在苗语里的实际意思是通过申诉、劝说、斥责白内心因遭遇不公而带来的委屈既愤怒表达出来。

台湾有学者说,“离骚”之“离”也指蔫鸟、离鸟,以为“离骚”本意是图腾鸟的悲歌。

参考文献:

[1]周建忠.《离骚》题义解说类览及反思[J].文史哲,1990-(6).

[2]姚小鸥.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J].文史哲,2007-(4).

[3]宋黎黎.“离骚”释义[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

离骚范文2

2、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3、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4、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5、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6、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7、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8、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9、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10、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11、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2、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13、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14、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15、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16、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17、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18、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19、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20、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21、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22、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23、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24、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离骚范文3

这一类女性形象在不同文体游仙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诗歌中,她们通常是被追求者。这是从游仙诗的远祖《楚辞》那儿传承下来的《离骚》中,主人公凡五次求女,先后求帝宫之玉女、高丘之神女、宓妃、有娀之佚女和有虞之二姚。

《九章·思美人》亦云:“思美人兮,掔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值得注意的是,屈赋中出现的求女情节,其重心在“求”而不在“女”,而且总是阻隔重重,求而不得。这是因为屈赋中之求女是对求君的隐喻,《离骚》所谓“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是最明显的表白。

离骚范文4

《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在对《离骚》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时,其基本前提在于深入了解《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在其抒发的思想情感中,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联系,但在全文的艺术表现上,则是摆脱了以往的情感束缚,通篇以自由驰骋、文字洒脱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由此进入想象境界、奇幻神异[4]。《离骚》的前半篇是作者对自己的往事、身世、理想、遭际进行的回忆,主要以写实为主,但在表现作者奇特想象的过程中,则是通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是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诗句,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在《离骚》的后半篇中,主要写作者对今后道路的探索,在充分表达作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时,通过大胆、夸张的想象,上天入地、蓬勃飘逸,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表达出来。诗人满腔的爱国情怀,积极踊跃的追求理想,最终换以失望结果。面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与残酷的现实,在展示作者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作为一首抒情诗,主要以诗人屈原的平生自序为主,作为楚国贵族,屈原自身有着崇高的理想、独立不屈的人格以及异常浓烈的情感,而这些都是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体现[5]。在对屈原自身的描写中“帝高阳之苗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是以为佩……”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的楚国贵族,屈原有着非凡的才能与完美的品质,再加上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很大程度上使其趋于完美。在作者自序中,将多种美好品质集于一身,在凸显作者超凡脱俗的爱国形象时,还进一步体现出作者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面对当时昏庸无能的朝廷统治,作者报国无门却被无端谗害、流放,即使这样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报国理想,反而更加注重自己品质修养。由此可见,在《离骚》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作者独立不屈、纯洁完美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屈原在《离骚》中对其进行了继承并作出了相应的扩展。王逸《楚辞章句》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该评价中能够看出,《离骚》在很大程度上对比兴手法进行了开拓,通过准确、形象的喻像来突出作者的内心感情,在连续使用比兴手法的同时,还能将长诗中的喻像、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为一体,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其具有象征意义。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作为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读者在对《离骚》进行分析时,应从前后两个方面出发。诗作的前一部分以作者自己的往事回顾为主,后一部分以作者对实现理想的探索为主,前一部分多数以写实为主,后一部分大体上以写虚为主。前后两部分虚实结合、回环往复,抒情写志淋漓尽致。再加上后一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奇幻境界,进一步推动了诗作的情感起伏与艺术升华,尽情挥洒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在诗作的形式及语言方面,屈原将民歌与散文结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长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文学表达形式。与此同时,在《离骚》的后半篇中,主要以诗人的思想活动为主,且通过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的形式,这对汉赋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离骚》语言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双声与叠韵,在提高诗歌情感境界的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离骚》的美学特征

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过程中,主要以真实情感与想象情感编织的意境为主,在产生情感时,实境是整个情感产生的基础,而幻境则是情感自身发展的需要[6]。需要注意的是,幻境产生的基本前提在于作者内心的情感需要,在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时,同样离不开作者自身的想象。在对屈原进行点评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里提到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的作品,除了在内容上符合实幻结合的特点外,还应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一定的奇特,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比喻成奇花异朵,才能将其更好的种植到现实的土壤中,达到展现作品思想的目的。《离骚》创作的过程,正是符合了“幻想与真实相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离骚》作为抒情诗中的佼佼者,其优势在于作者抒情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抒情中一味地用情感表达的模式。在情感抒发的激烈处,诗人总会通过想象出来的幻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缓冲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同时,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在这种平和的心态下,诗人通过绚丽多姿的幻境,在帮助诗人回归平静的同时,还能使诗人恢复到情感激荡状态,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其情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虚实之间不断地起伏,在推动诗歌情感层次的同时,还能使诗人自身的情感通过和谐的方式宣泄出来,而情感的急缓与意境的虚实张弛,使其能够在情感表达上达到和谐一致,实现情感与意境的高度统一。

结语

离骚范文5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句法;用韵;离骚

王粲(177~217)汉魏间文学家,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与曹植并称“曹王”,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诗、赋、论皆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大家。《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名篇,刘勰曾称《登楼赋》为“魏晋之赋首”。王粲于此赋中直抒心中悲情,共分三段书写了其身在乱世、客居荆州之忧愁,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感慨,为建安小赋的代表之作。

汉赋作为两汉时代文学的标志,其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屈原的《楚辞》,追溯到《离骚》。屈原心系君国大运,踌躇满志,一心报国,却被楚怀王疏远,幽闷而作《离骚》以抒己怀。王粲的《登楼赋》作于屈原之故乡,王粲之于屈原,于身于志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篇赋便在抒情中带上的鲜明的“骚体”风格。细观《登楼赋》,在句式、韵律、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与《离骚》有着明显的直承关系,本文将从句式、音韵两个角度进行比对。

《登楼赋》与《离骚》关系之探讨

(1)从句式上分析

《离骚》的句式,主要以六言与七言句为主,形式上较为参差不齐。数句之间的字数或相等或不相等,构成一种整齐又错落有致的形式特点。相对来说,《离骚》中字数不等的杂言句式在比重上要多于字数或结构相同的齐言句。例如: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三句均为上七下六字句。又如「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a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连续的九句,也都是上七下六字句,同样的句式组合还有很多。

《登楼赋》在句式上以杂言句式为主、齐言句式为辅,在继承了屈原楚辞以杂言句式为主的骚体形式的同时,对齐言句式也有所吸收,并且在数量上齐言句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使得《登楼赋》在句式上更趋于齐整,特殊句式的运用也远不及《离骚》。暂举几例:

《登楼赋》仅两句特殊句式:

1)「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为疑问代词作主语宾语前置句

2)「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因押韵关系,“吟”为韵脚,遂将两字调换位置而“越”字提前,同时前句“楚奏”之“楚”字为句式工整,也提前至动词前。

《离骚》中的特殊句类型繁多,每类暂举例:

单由句式上看,汉代的汉语与先秦汉语相比,语法化的程度自然更高,但鉴于骚体赋与《离骚》本身不可分割的关系,继承的因素要大于变化。许世瑛先生于《写在〈登楼赋〉之后》中为证实《楚辞》与《登楼赋》的直承关系,将两者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一一比对之后,得出四类:

1)句法相同,意义也相同,如:

「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与「又何足以淹留(《离骚》)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2)句法相同,意义亦相近,如: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修远以多坚兮(《离骚》)

3)句法虽不同,意义却相近:

此种句型在《离骚》中未见明显例句。

4)句法虽同,意义却迥异,如:

「冀王之道一平兮(《登楼赋》)与「冀枝叶之峻茂兮(《离骚》)

《登楼赋》在句式上较之与《离骚》,字数相类,句式更为整齐的情况,可为“骚体赋”。王粲之《登楼赋》于句法、笔调、韵味、思想、风格方面,皆与屈原之《离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从用韵上分析

《离骚》用韵情况,已经有很多学者的杰出成果,这里我采取王力先生对《离骚》韵部的划分。王力先生在《王力文集》(第六卷)中系统的将《楚辞》的韵做了总结,《楚辞》韵分三十部,《离骚》中涉及了二十五部。为分析方便,我将《离骚》按照大意分为四段:

第一段:由“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这部分作者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志向。

第二段:由“女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三段:由“索}茅以ji兮”至“蜷局顾而不行”。这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我内心以及国家命运的彷徨感。

第四段:由“乱曰”至结尾。

屈原在《离骚》中整体上多用:之部、鱼部、铎部、阳部。屈原在每一段中用到的韵部都较为杂乱,且通韵及合韵很多。由数量上看,第一段以之部为主;第二段以鱼部为主;第三段以鱼部和阳部为主;第四段只有一个鱼部。此规律由下表可见其分布规律:

《离骚》的用韵,当中不乏有合押的现象。其中5例为舒声韵与入声韵相押,有3例为阳声韵混押,有2例为阳声韵与阴声韵混押,1例阴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出现这些情况,大致原因一是《离骚》所表现的是南方的口语音,在南方方言中至今仍有阳声韵混同的情况;二是《离骚》所表现的语音是在先秦时期,体现出上古音的特点。

王粲的用韵,是用汉代的语音入韵,在汉代语音的发展已经与上古音有了很大差异,学者的审音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讲究音律,所以在用韵上比较规则划一。由此分析,在用韵上,王粲作为此类“骚体”赋的继承与延续,用韵上更为规则、严整,节奏与韵律上更为强烈。

(3)总结

王粲之《登楼赋》为汉末魏初之时,讲究铺陈的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渐渐兴起,有时代转型之作之感。其继承的汉赋的特点,又有着《离骚》之韵味,流传至今。《登楼赋》之所以能在文学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作者在语言结构上的精心处理,在用韵上的和谐创作,这种自然流露的句法和用韵技巧,对后代的赋以及其他韵文的创作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离骚范文6

2、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谣诼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什么做。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上一篇荀子的思想

下一篇清晨的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