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1
关键词:《水浒传》 佛教 寺院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很多,但基本集中在作者考证、成书时间、人物形象、思想意义以及版本、本事源流等方面,很少有学者从佛教的角度来审视《水浒传》。其实,《水浒传》中涉及的佛教内容相当丰富,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加深对《水浒传》的理解,还能丰富佛教发展史,甚至还可从中考见《水浒传》作者的一些资料。
根据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和萧默《敦煌建筑研究》,佛寺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宫塔式、塔楼式和廊院式。宫塔式,以塔为寺院中心,四周围以僧房,乃天竺早期寺院形制的存留。塔楼式,是佛塔在汉族建筑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种寺院以“重楼”为中心,绕以宽敞的“堂阁”,之间以“阁道”连通。廊院式,即以院落的形式将各种佛教建筑组合起来。中国现存的寺院多是这种结构。《水浒传》中的寺院也大部分是廊院式,但有的寺院还能见到另外两种形制的残留,如第八十四回时迁所烧蓟州城中的宝严寺,“廊下有宝藏,中间是大雄宝殿,前有一座宝塔,直耸云霄”,后文又提到塔中可藏身,且烧起来“似火钻一般”,可见,此座宝塔应是木结构的塔楼,宝严寺便具有塔楼式和廊院式的双重特点。
《水浒传》中出现的寺院,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规模较大、僧人众多的名剎,如五台山文殊院、东京大相国寺等;二是规模较小、僧人寥寥的庵堂,如第一百一十八回时迁探路时所见的庵堂等。下面,笔者择其要者,根据各寺院在书中出现的顺序,首先介绍形制布局,其次考证源流,其中规模较小者,则存而不述。
1.五台山文殊院。《水浒传》第四回,鲁达同赵员外来到五台山文殊院,但见:“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窟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面烟霞。老僧方丈斗牛边,禅客经堂云雾里。白面猿时时献果,将怪石敲响木鱼,黄斑鹿日日衔花,向宝殿供养金佛。七层宝塔接丹霄,千古圣僧来大剎。” 这段文字,将五台山文殊院的主体建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可以看出,这座寺院由山门、佛殿、钟楼、经阁、香积厨、僧寮、方丈、经堂、七层宝塔等部分组成。其与现存寺院在格局上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钟楼与经阁相对,这是唐宋禅寺的特点之一。明清以降,鼓楼取代了经阁的地位,钟楼、鼓楼相对才成为寺院的基本布局,而经阁则移到了寺院的最后面。今天成都市文殊院及昭觉寺,都是这种布局。
五台山文殊院是一座大寺,书中称“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可见此寺的规模非同一般。那么,这座文殊院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寺呢?笔者检索五台山佛教文献,发现有七座叫做文殊院的寺院,分别是唐代的大文殊寺、文殊寺,五代的西文殊寺、文殊寺,明代的文殊寺,清代的大文殊寺和文殊寺。其中,与《水浒传》中描述最相近的,当是唐代的大文殊寺。《五台山佛教史》附录一《五台山历代寺庙概览》之唐代大文殊寺:“在五台山灵鹫峰上,唐僧法云创建,初名真容院,明永乐间改为今名,俗名菩萨顶,万历、康熙年间重修。有梵文、藏文藏经。”大文殊寺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文殊殿,山门前有木牌楼,一〇八级石阶等。《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再回僧堂里取了些银两,揣在怀里,一步步走下山来。出得那‘五台福地’的牌楼来看时,原来却是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这个大文殊寺,应该就是《水浒传》中文殊院的原型。
2.东京大相国寺。《水浒传》第六回:“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早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剎!但见:山六高耸,梵宇清幽。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下金刚形猛烈。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大相国寺的规模,其布局与上述五台山文殊院相似,亦是典型的唐宋禅寺。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处是“当头敕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敕额者,敕赐寺额,如慈恩、安国、兴唐之类。”这是政府对佛教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取得了敕额,寺院才具有合法性。而大相国寺在北宋是皇家寺院,举行祈雨、祝寿等仪式基本都在此寺,故“当头敕额字分明”一句,自非虚言。另一处需要注意的是“水陆会”,即水陆堂,是举办水陆法会的场所,在禅宗寺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大相国寺地处繁华的东京,与世俗联系紧密,佛事盛行,故必有水陆堂。而前文所述五台山文殊院,虽然也是一座大寺,但因地处偏远,举办大规模的水陆法会不太可能,水陆堂的规模应该也不大,甚至不设水陆堂,因而书中并未提到。
3.蓟州宝严寺。前文已提及,兹不赘述。
4.润州金山寺。第一百一十一回:“张顺再来江边,望那江景时,见金山寺正在江心里。但见:江吞鳌背,山耸龙鳞。烂银盘涌出青螺,软翠堆远拖素练。遥观金殿,受八面之天风;远望钟楼,倚千层之石壁。梵塔高侵沧海日,讲堂低映碧波里。无边阁,看万里征帆;飞步亭,纳一天爽气。郭璞墓中龙吐浪,金山寺里鬼移灯。”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元丰九域志》卷五:“金山寺在扬子江中,寺记云:金山旧名浮玉山,唐时有头陀挂锡于此,因为头陀岩,后断手以建伽篮,忽一日于江获金数镒,寻以表闻,因赐名金山。”金山寺的水陆法会极负盛名,元丰年间,金山寺住持佛印了元禅师,主持海商出资的水陆法会,规模盛大,“金山水陆”名扬天下。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指的就是此寺,这也使得金山寺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金山寺至今香火旺盛,是镇江著名的旅游景点。
5.杭州六和寺。此寺出现在《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书中并未对六和寺的形制作出直接描述,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此寺毗邻钱塘江,寺中即可看到钱塘江的潮信。第二,寺中或附近有六和塔,虽然今已不存,但从文献记载中还可略窥一斑。《咸淳临安志·佛塔》:“六和塔在龙山月轮峯,即旧寿宁院。开宝三年,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即其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髙九级,长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或时光明焕发,大江中舟人瞻见之。后废,已而江潮汹涌,荡激石岸,舟楫沈匿。至绍兴二十二年奉旨重造。二十六年,僧智昙捐市钱及募檀越,因故基成之,七层而止,自后潮为之却,人利赖焉。”可见,六和塔不仅具有宗教职能,亦能防治水患,造福众生。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书中佛教的角度,并不能考证出《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但可以提出一些有益的资料。如第三、第四回,鲁达从雁门县到五台山的行程,据书中所言,雁门县至七宝村,有十里多路,七宝村至五台山,有三十多里路,据此推算,则雁门县至五台山,最多不会超过五十里路。但经笔者测量地图,雁门县距五台山至少有一百华里,从七宝村去往五台山,早晨出发,不可能“辰牌已后”便到山下。这说明《水浒传》的作者对五台山地区的地理情况并不了解,至少没有亲自走过这条路。并且,书中智真长老、智清长老,皆为高僧大德,但于佛教史籍中并无记载,恐是作者虚构的人物。然而,作者对金山寺、六和寺周围的地理环境却是相当了解,并在第一百一十九回提到了径山大惠禅师,教史上确有其人,法名宗杲,《大明高僧传》卷五有传。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相对于北方,作者对南方的佛教情况更加熟悉,这说明作者的活动范围应该在南方。
可见,研究《水浒传》中的佛教,不仅对佛教研究是有益的,对文学亦有一定的帮助。
注: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2010Q01。
参考文献:
[1]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
[3]张十庆.中国江南祖宗寺院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娜(1983— ),男,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佛教文献。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2
李 新,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水浒传》在我国及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被译为多种语言, 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化的今天,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和冲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凸现出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再创造及其成因为研究对象, 借鉴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希望能从赛译本《水浒传》中得到启示,了解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古代文学翻译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赛珍珠成长与创作经历
赛珍珠,本名珀尔・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她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先后在淮安(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赛珍珠于1922年在庐山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丰富,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100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地》。1927至1932年,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七十回本)全文,于 193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改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在欧美风靡一时。
二、赛译《水浒传》风格与特点
首先,书名的翻译。赛珍珠在《中国小说》中提到“我自己已经将七十回的版本全部译成了英文,书名用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原来的名字《水浒传》在英文中毫无意义,只是指著名的沼泽湖水泊是那些强盗的老窝。对中国人这些字立刻会引起几百年的回忆,但对我们却不会如此。”[1]她在译本序言中指出“英文书名自然不是中文小说名字的意思,小说的中文名字奇特的难译。‘水’等于英文的‘水’(water),‘浒’意为‘水边’(margins or borders),‘传’则相当于英文的‘小说’(novel);至少在我个人看来, 将这几个字排列在一起几乎毫无意义,也不能准确反映原书的意旨。”[2]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来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在纽约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其次,直译的翻译特点。从翻译风格上看,赛译本基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这也是其翻译最突出的特点。赛珍珠把原文之中骂人的话“放屁”直接翻译为“pass the wind”,遭到国内学者的批评,皆指责其不看原文,按字面死译。国内学者马的论文《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一文中总结了七十回本《水浒传》中出现的几次“放屁”, 赛珍珠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pass the wind”。他指出,赛珍珠从小就生活在中文语言环境下,她对这种相当简单词汇的理解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唯一的解释是她在贯彻直译的翻译风格,力图使译本的阅读者能够切身体会中文语言表达,在文中多次阅读到这一说法,西方读者也不可能真的认为那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水浒传》的写作风格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风格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有很高的成就。它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但与汉语相比, 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 注重的是形合。因此, 译者有时必须用很多英文单词来解释一个中文词语, 要把原文这种简炼、明快的风格表现出来也就比较困难。沙博理曾说过:“赛珍珠的译文是一种古怪的混合物,类似《圣经》英文, 让人读起来有点古味, 又为了有点中国味道,句型结构则完全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直译。这给外国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是否对国外读者阅读造成了很大困难, 我们无法下确切的结论, 但是它致使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形,语言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却是事实。
三、赛译本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启示
翻译的目的是使一种语言的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即译者通过译入语向读者介绍源语文化。在跨文化译介中,由于跨越文化和语言疆界,不可避免会存在着本语与外族语、译出文本与译入文本之间的文化鸿沟,以及由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完全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因此,语言和文化内在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活动。
赛译《水浒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启示是巨大的。她的书名翻译,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文风格的塑造,无一不说明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很难控制和改变的。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中,古代文学的翻译应该注意译者的素质,译者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在翻译中占主体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既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情趣和接受能力,而且还应注重让目的语读者充分地了解异域的语言文化,充分地领略原作的美学价值。
结语
赛珍珠凭借中国题材的小说和翻译,成为描写中国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西方作者之一,在文学传播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她的《水浒传》英译几乎不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是被当作翻译技巧的反面例证大加鞭挞。然而考虑到译者的成长背景、中西共融的文化观,以及翻译目的等因素,也就能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和理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3
关键词:水浒传;不可译;语言;文化
一、引言
“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或理解。由于源语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做到译作和原作完全对等是几乎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德福特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本文采用卡德福特的分类原则,以美国翻译家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为例,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汉语翻译成英语中存在的一些不可译情况。
二、不可译
(一)语言方面
语言上的不可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由于各自独特的特点,造成在翻译过程中语音、词汇、意义等层次上的不可译。沙伯理曾在前言中说到的,书中有很多的官衔和行政部门、军队称号、风俗习惯、家庭装饰、礼节仪式、宗教事务、双关语、玩笑、文学典故等在英语中并无对等的词汇。除沙老提到的这些方面,还有很多汉语和英语不完全对应的例子。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1. 语音。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诗词的翻译上。《水浒传》中有大量的诗词,在每回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诗词,或介绍本回内容,或引出下回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这些诗词采用的形式有平衡句、对仗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但正如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的:“至今英美译得比较成功的中国诗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汉语和英语在发音方面的差别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将会面对很大的困难。众所周知,诗词一向最令译者头疼,虽然可以翻译其意思,但却很难保持原文的美感。沙博理只是翻译了原著中较为重要的几首诗词,其他都采取了删减的处理方法。这样做肯定会使《水浒传》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压抑和消解,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仅凭一人之力,将全书中所有的诗歌都翻译成英文,而且还要保留原来的美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2. 词汇。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在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和多意字。作者在使用其中某个字的时候,可能就包含着多个意思。但将其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因为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别,可能只能翻译出其中之一的意思。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为花和尚。“花”这个字既指其身上的“绣花”(即纹身),又暗含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尚,既喝酒吃肉,又不守清规。如中文中还有“花花世界”、“花花肠子”这样的词语,这里的花有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意思。而沙老在将之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只翻译出了其中之一——the tatooed monk, 即纹身。英文当中并没有特别合适的词去跟“花”字相对应。
再者,在古代的中国,等级、尊卑、长幼观念根深蒂固,怎样自称、怎样称呼他人都有一定的习惯。例如,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对自己的称呼是“洒家”,年长的人会称自己为“老汉”,为了表示谦虚,称自己为“小可”,称对方为“尊驾”,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西方没有这么多的等级差别,甚至孩子对父母都可以直呼其名,因此英语中的称谓都比较简单,只有基本的你我他,没有这么多色彩丰富的词去一一对应,因此沙老将这些词一律译成了"I"或"you"。这样一来,原著中词汇的丰富性在译作中就会大打折扣。
3. 修辞。跟许多中国古代其他章回体小说一样,《水浒传》每章的题目都采用了对偶的手法来增加美感,如第一回的题目——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都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原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沙老在翻译中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努力地想保留这种美感。他对这两个题目的翻译分别是:Arms Instructor Wang Goes Secretly to Yanan Prefecture, Nine Dragons Shi Jin Wreaks Havoc in Shi Family Village; Master Shi Leaves Huayin County at Night, Major Lu Pummels the Lord of the West.在第一个例子中,Arms Instructor Wang与Nine Dragons Shi Jin相对,Yanan Prefecture与Shi Family Village相对,Goes Secretly与Wreaks Havoc相对,但前者是动词加副词,而后者是动词加名词。此外, 即使前两个部分,在字数上也并不相同,不符合中文对对偶的定义。
(二)文化方面
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可译的主要原因。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以及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由于文化原因而引起的不可译,在翻译过程中屡见不鲜。[3]
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其背后往往对应着某些典故故事。如“南柯一梦”这个成语在书中出现多次:第六回的“可怜两个强徒,化作南柯一梦”以及第六十五回的“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沙老的翻译分别是"Poor ruffians, their lives vanished like a dream"和"But Chao Gai gave him a push, and he suddenly wakened, as if from a dream"。沙老在这两处都把这个成语简单地翻译成了"dream",但熟悉这个成语的人都知道,除了梦之外,它还隐含着一个典故。根据这个典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做了一场大梦或比喻空欢喜一场”。而沙老的翻译却将之进行了弱化,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已荡然无存。
又如,中国古代的时间表示。在西方计时法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两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时里循环使用,周而复始。地支中的每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但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无对应词。如在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有这样一句:辰牌巳后,早到那山下。沙老是这样翻译的:They reached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before mid-morning. 因为文化的差异,沙老所能做的只能是把大意翻译出来,至于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只能不了了之了。
再如,神话人物的翻译。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但是各个国家因为文化不同,发展轨迹不一样,所以神话传说也各不相同。在《水浒传》的引言中,提到了中国的两位神话人物,赤脚大仙和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和太白金星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这两个人物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是不存在的。沙伯理将其翻译成 barefoot immortal和Great Star of White Gold。前者的翻译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西方读者即使不知道这个人物的由来,也可以对其形象有所了解。但是太白金星的翻译却是不明所以。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太白金星是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这颗星星也称为“太白”或“金星”,两者指代意义相同。如果是按照星星的名称来翻译,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即Venus。但是该词又可以指代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女神。沙老弃用该词可能也正是怕对译入语读者产生误导,但是其最终所选择的翻译却是让人一头雾水,我相信即使熟悉英语的中国人看到这个名称,也未必知道他就是太白金星。
最后,俗语的翻译。中文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俗语,其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语。如“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不怕官,只怕管”等等。这些俗语有的汉语和英语在文化上是有交集的,如"Meeting a man of fame is better than just hearing his name"就能很好地反映出“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的意思。但有些俗语因为缺少文化的交集,翻译起来就很牵强。如“有眼不识泰山”,沙老将其翻译成"has eyes but didn’t recognize Mount Taishan"。虽然字面上的意思出来了,但西方人不能像中国人那样了解泰山所代表的含义,其实在汉语中,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山脉,而已经转化为重量和重要性的标志,如果译文的读者不能理解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肯定对这一说法不明所以,所以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样的翻译是有缺憾的。
三、对策
这种不可译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对于语言方面(尤其是语音方面)的不可译,译者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办法。刘宓庆先生认为,造成汉英双语转换中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是语言表层(语音结构层)不存在双语转换的信息通道,双语的对应只能在语义结构层进行。一首优美的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肯定会丢失掉中文的大部分美感。《水浒传》为数众多的诗歌中,沙老只尝试翻译了几首。但就是这几首诗歌,也只是翻译出了原作的意思,至于其中的韵律、节奏、对仗等,都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了。但对于文化方面的不可译,译者并不一定束手无策。如对于“有眼不识泰山”的翻译,译者可以采用这种直译同时加脚注的方法,让译入语的读者对泰山以及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这个俗语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着”。沙老的翻译为"Of all the thirty-six ways to get out of trouble, the best way is _leave."该俗语的翻译就比前者要好的多。虽然译入语读者未必知道为什么会有三十六这个数字,但是可以知道这三十六种方法都是可以摆脱困境的方法。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再加一个注释,向读者说明这三十六种方法的由来。
四、结论
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和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同。文化影响语言,自然两种语言会有无法完全对等或是对应语言缺失的情况,这就会造成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不可译现象。但是,这种不可译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不可译现象可能会逐渐变得可译,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保证译文准确的基础上,从文化交换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尽可能还原原著中所涉及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2.4:47-54,508-514
[2] Sidne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81-98,1033-1048
[3] 刘明录.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A].海南:琼州学院学报,2007.8:104-106
[4] 许芳.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成因研究[A].湖北: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99-100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4
如今,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许能使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同时结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就能进一步更新。
南州六月荔枝丹写于1979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荔枝还是稀罕的物品,没有见识过的读者不在少数,因此作者不厌其详地介绍荔枝的外观、形状、大小以及口味之类,一方面唯恐读者不明白,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在无福品尝的情况下过过眼瘾,在心里留下回味和渴望。作者也说:“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记得当年市场上初次出现荔枝的时候,有人曾不顾几十元一斤的高价,买上一些解馋。于是,对于荔生态情况的介绍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还是不小的难点。没见过荔枝,完全要通过文字的阅读来想象出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真是不容易!至于“龟裂片”、“片峰”、“果肩”、“膜如紫绡”之类术语和比喻,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了。这篇课文中还附有一幅插图,十分详尽地注明了果梗、果蒂、果皮、果顶之类,大概编者也认为这是很大的难点。唯其因为难,才有了较高的教学价值,那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不就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方法吗?
然而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即如今年,春寒尚未褪尽,鲜红的荔枝已摆满大街小巷的水果摊头,价钱也便宜的令人咋舌。在鲜灵灵的实物面前,课文中那些绘声绘色的比喻、严密周到的解说包括那幅精心绘制的插图顿时黯然失色。那些煞费苦心、各具匠心的教学经验随着“难点”不再成其为难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结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对《水浒传》的人物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虽说评价分析人物和结构并不能完全脱离情节,但在本文中对涉及到的情节采用的是大跨度的跳跃式叙述。这在当时并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在五六十年代,大凡读过点书的人,一般对水浒都很熟悉,可以用一名名言:“开谈不说水浒传,纵读诗书也枉然。”当年中学校园中的“三国迷、”“水浒迷”、“红楼迷”比比皆是。然而在今天,在校的职中学生,认真读过“四大名著”的恐怕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达到迷的程度。因为课文中那种大跨度的跳跃式叙述,就使他们产生了云里雾里的感觉,要在这种状态下让他们理解茅盾先生的《水浒》人物和结构分析评价,就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上述两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视野拓展”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不同学生其原有的学习视野”和“视野”的“拓展”都会产生一定变化,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和方法都应该随之有所变化。即如前一个例子,对过去的学生来说,其原有的“学习视野”与新的学习对象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视野”的“拓展”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甚至苦心孤诣地设计、搭建“梯子”和“桥梁”,帮助学生走过这个艰难的过程。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几乎不存在了,“学习视野”的拓展就应该寻找新的方向。后一个例子则相反,过去的学生原有的“学习视野”在今天的学生这里却不存在了,学生从原有的“学习视野”到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或者说 ,“视野”的“拓展”由一个过程变成两个过程,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了。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方法与过程:朗读、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
4、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思考交流。
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一、复旧迎新,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1、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
2、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3、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1、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2、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3、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1、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学习新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笑谈“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情感表达 想象能力 多元化教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为关键的时期,教师应在传授初中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力。现阶段,许多语文教师仍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其教学理念仍在强调知识的传输。长期以往,初中生难以高效的掌握语文知识,进而失去对初中语文的热爱。因此,将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对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多元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应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初中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以此全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初中语文来讲,其不仅要求教师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初中生,还应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包括情感表现力以及思维能力等,使初中生能够用心去理解不同的语文知识。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全方位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对初中生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使初中生能够用心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情感。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将盛开的桃花作为写作题目,并让全体初中生先通过想象来感受桃花盛开的景况,再组织全体初中生去实地观察桃花盛开的景况,并引导全体初中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来完成写作。如此一来,可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并丰富初中生的情感,既能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使初中生写的文章更富有情感。
(二)适时对初中生进行指导
在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对初中生进行指导,可让初中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难点。一般来讲,指导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直观点拨、情境点拨以及联想点拨。在直观点拨法运用中,主要是对课文的某一晦涩点进行演示,使初中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各个晦涩点的具体含义。在情境点拨法的运用中,主要是指导初中生结合课文人物特点来扮演各个角色,并从对话中感受到各个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性格特点。例如,在讲解“智取生辰纲”这一文章时,可让其中一位学员扮演生辰纲,其他几位学员分别扮演吴用、晁盖以及杨志等水浒传英雄,并引导这些学员依照课文的台词进行对话,如此一来,既能让参与表演的学员体验到各个人物的特点,也能让台下观看表演的学员直观感受到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在联想点拨法的运用中,主要是指导初中生结合想象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并加强初中生纵向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孤独之旅”这一文章时,可向全体学员介绍杜小康的家庭背景,并描述杜小康与其祖父在边疆牧鸭的生活,再引导全体学员对杜小康牧鸭的场景展开想象,可让全体学员深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有效发挥多元化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整合教材资源,并将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来呈现给全体初中生,可让初中生更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还能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使初中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取教师所讲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时,可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水浒传的视频,并截取其中描述智取生辰纲的视频,并在课堂上将这段视频播放给全体初中生。在此期间,可引导初中生对水浒传英雄的机智行为以及反抗精神进行思考,并告知全体初中生反抗压迫者的行为以及精神值得推崇。如此一来,全体学员不仅能直观了解到生辰纲被抓获的主要过程,还能认识反抗压迫者是一种正面精神,从而掌握这一章节的全部内容。
(四)丰富教学方法
与数学相比,语文没有固定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授课。例如,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这一章节时,首先可通过横向对比法来引导初中生对唐雎以及秦王两者之间的表现进行比较,并让全体初中生分析唐雎能够震慑秦王的根本原因,再通过纵向对比法来引导初中生将唐雎的表现与晏子使楚以及蔺相如使秦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初中生分析这些外交能力的共同点。如此一来,初中生便能深刻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根本原因,并能从中学到唐雎以及其它外交能人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