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利率市场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利率市场化范文1

近日,中国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举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除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1.1倍的上限管理外,所有其他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

在6月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总理在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时,不再将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本账户可兑换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而是只提到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将其置于首要的结构调整措施中。

这一表态已经触动了市场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提速的敏感神经。然而,央行本次不再沿袭过去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的做法,而是干脆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向市场展示了中国政府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短期或“国进民退”

从短期看,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举措相当于间接地、局部地降息,但效果相当有限。

当前外需依然萎靡、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仍在下行、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疲弱,因此客观上需要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然而,货币政策调整又受到房价全面上涨、制造业产能过剩、建成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短期资本外流的制约,造成央行在下调基准利率方面遭遇掣肘。在此背景下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稳定投资增速。

取消贷款下限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有限。2013年一季度,仅有11%的新增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能享受这一优惠利率的仅仅是实力雄厚、信用记录良好、享受政府隐含担保的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优质政府融资平台。取消贷款下限对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并无助益。央行取消贷款下限的举措甚至可能强化当前的“国进民退”格局。

中长期效应可期

从中长期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是中国政府在以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改变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商业银行整体而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带来两个挑战。其一,这对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采取更加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并相应完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其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将会逐渐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将会萎缩。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去积极开拓传统借贷业务之外的业务领域、推进结构转型,此外也会考虑向风险溢价更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能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去吸引央企、地方国有企业等优质大客户,特别是能从当前非常火爆的银行间企业债市场上争取大客户。

对农信社而言,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增强了其经营的灵活性,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一方面,这颠覆了传统上对高利贷的定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农信社更好地覆盖小微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的风险,从而增加小微企业与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降低真实贷款成本。不过,鉴于农信社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明显弱于商业银行,因此全面提升农信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治理水平,是更好地发挥农信社为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

利率改革尚需攻坚

尽管央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的攻坚战尚未完成。相对于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更为重要,而且更为艰难。

首先,存款利率管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抑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财富向政府与企业转移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以投资渠道与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基石之一。

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显著收窄,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的激烈反对;另一方面会导致贷款利率水涨船高,从而引发当前金融体系下主要借款者的抵制。

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的确伴随着较大风险。其一,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会倾向于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来揽储,这会导致中小银行的利润率下降、金融脆弱性上升,甚至爆发银行业危机;其二,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将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更具风险的资产市场,从而最终可能形成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曾有建议称,央行本来还想进一步把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由基准利率的1.1倍提高到1.2倍,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集体反对而作罢。这说明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格外艰难。

为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金融脆弱性上升,预计央行将会审慎、渐进地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首先,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国政府将会建立存款保险机制与金融机构破产清算机制,以降低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可能引发的信用危机与系统性风险;其次,央行将会对某些领域、某些期限结构的产品率先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最后,在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将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来限制金融机构过度追逐金融风险的行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乃至爆发。

在央行渐进推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新的风险将会不断涌现。适度的资本账户管制将为中国政府从容地应对这些新风险提供缓冲地带。虽然目前看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过程都只剩下最后一步:对汇率而言,中间价形成机制依然受到严格管制;对利率而言,存款利率依然受到严格管制。

利率市场化范文2

11月30日,央行就《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到草案已过去21年。

所谓存款保险,是指为储户的存款提供的一种支付保障,银行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费,为特定范围存款账户购买保险,一旦银行面临破产倒闭,将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储户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我们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并无太多新意,在背后所隐喻出的利率市场化加快却值得思考。年内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表述经历了很明显的变化。7月23日,国务院部署多项措施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有关“推进利率市场化”表述的状语已由“进一步”、“继续”变为“有序”。

从执行层面看,整体下半年的利率市场化步调却有放缓的意味。然而,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11月21日晚间,央行决定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结合存款保险制度看,我们确信,利率市场化步伐已进入“再加快”区间。

那么,下一个问题则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为什么利率市场化在此时出现了“再加快”?

我们认为,配套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利率市场化在此时可以“再加快”的关键。这其中几个重要的配套改革包括新预算法对于地方债务的限制,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和多种金融工具的创设,而这背后隐含的经济结构变化则是“后地产时代”。前期,提及加快利率市场化,争议多集中于利率市场化抬升了银行的资金价格,是否会直接抬升银行的贷款利率,而融资成本的上升又与当前政策导向相悖,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新的预算法下,地方融资得到控制,国企的市场化使得国企融资的利率弹性增强,包括PSL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正在试图打造中期利率走廊。同时,在“后地产时代”的大背景下,地产也不再是“高利率”的标杆。辅以整体改革措施,不再是单兵推进,这些才是为什么此时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利率市场化“再加快”的关键原因。

下一步还会做什么?值得期待的内容包括,大额存单、全面放开定期存款上限和规范金融机构的准入退出。

利率市场化范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证券市场,信贷市场

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0.7倍的贷款下限,这表明了政府对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为利率上限的开放埋下了伏笔。利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来自卡普 (Kapur)经济增长函数和马西森(Mathieson)建立的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他们的理论证明应该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以使实际利率等于均衡利率,提高过低的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这些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我国也在2000年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中,银行业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时间在管制甚至保护的状况下发展,各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的研究和规避并不成熟。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可避免的就是利率水平的升高,阶段性来看,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着诸如偿债负担变重,财政负担转嫁过多,风险承担变多,资金来源竞争加剧,项目申请逆选择等问题。但由于贷款的定价多取决于贷款的需求,所以实际的贷款利率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从恒久性风险的角度来看,银行的利差收入将会受到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定会有所降低。利率市场化对理财产品也有不小的影响。2012年我国进行了两次存贷款利率调整,央行一方面下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方面还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扩大到0.7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2013年利率市场化的大幅放开则使银行的利差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的依靠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来源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受到极大动摇。为摆脱困境,银行业不得不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一方面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银行也非常注重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和资产证券化转型。银行业开始大量发行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或者二者混合搭配为标的的理财产品。为争取客户,各大银行不遗余力地推出设计精良,投资范围广,组合科学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对稳定或者高收益以及投资多样化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给证券市场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由股票贴现模型:股票价格=每股收益/(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可知,股价对无风险收益率非常敏感,而利率变动将通过对无风险收益率的作用较大地影响到股票价格。之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3%,对比同时期理财产品5%左右的收益率,可见银行存款利率受到的压制。股市的无风险利率将因为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或基金替代存款而上升,股价的合理估值将出现成倍增长。不过,利率会影响到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股价也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所以股价在这方面也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公司会对生产规模有所压缩,再加上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进一步减少,公司股价会有所下跌。另外,在流动性偏好较强时,利率上升,投资者会将将资金抽离股市转而把目光投向储蓄或者债券,这也会导致股价的下跌。不过,利率作为一种国家调控市场的的重要信号的功能或许会有所减弱,利率市场化以前,央行决定利率,利率成为反映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的一种信号,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态,股票的价格会随着利率的调整起起落落。如果利率上调,投资者会减少股票投资,利率降低时,股票市场又受到追捧。债券市场则很可能受益于改革。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供给关系决定。凯恩斯的相关理论表明,当货币供应总量一定时,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所得到的利息收入和持有货币得到流动性偏好满足的程度相等。流动性偏好强,利率上升时,资金会向债券市场有所转移。同时,由于资产组合的可替代性,利率市场化后,部分资金会通过资产重组,经过资本流动,流向债券市场,推动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企业方面,利率市场化则有许多制度要突破。银行常愿意以简单的授信方式为国有大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则非常严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贷款利率的上限将被取消,中小企业贷款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利率。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中小企业的繁荣。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基于我国的信贷文化和一些体制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信贷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很可能遇到问题,波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与相关制度的改革配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多年后,我国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中最具挑战的一步即存款利率市场化已拉开帷幕,这场改革已是公认的不可阻挡的大势,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将更为深入。为打好攻坚战,除了要靠国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和方式的精心调控和布局,更要对受到影响的经济领域应对改革的能力提出要求。比如银行业,为应对改革带来的高息揽储现象,必须加紧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还要不断开辟和完善新的增长点,如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和精细化。证券市场也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规范股市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条款。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必须正视改革带来的挑战,灵活思变。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不只在于改革本身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在于对各经济领域对困难与挑战的应对能力的提高,和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松紧自如的能力的锻炼。这必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广大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熟,使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利率市场化范文4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 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双轨制

(一)含义及现状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上同一产品存在计划垄断性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价格,称为价格双轨制。与之相仿,今天的货币金融市场中也存在利率双轨制: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法定存贷款利率;一个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央行规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且市场利率远高于法定利率。正因为此,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那些以较低的法定利率吸收存款,再以市场利率投放出去的机构或个人——金融倒爷,从银行挖出存款流入收入更高的地方便是必然,因而长期从银行“抽水”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困难。

(二)成因

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由国有资本所垄断,金融资源自然倾向于国有经济,而民营经济同样存在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这种需求长期难以在正规金融市场满足,这两个因素合力驱动了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地下钱庄等各种民间金融市场的出现。由于民间金融组织无法像正规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存款,使得民间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被完全割裂开。当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处于均衡时,正规金融市场一定是资金供给过剩,而民间金融市场一定是资金供给不足,但两个金融市场被制度性分割,金融资源不能完全流动,金融市场陷于资金供需结构不均衡,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利率双轨制便得以形成。

二、利率市场化

(一)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从1996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具体步骤上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策略。目前,中国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以及货币市场交易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市场化,仅有人民币存贷款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2013年7月19日,央行决定从次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革命性标志。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总体来说,利率管制(或利率双轨制)导致了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等一系列弊端。

1.利率管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金融资源配置错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自由波动可以调节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能运用到最需要的部门和企业。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自由浮动受限,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对此只能采取信用配给制调节,导致金融黑市产生,从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浮动程度被放大,金融风险增加。随着民间金融风险的加大,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2.由于民间金融不在监管体系之内,当民间金融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利率双轨制导致金融倒爷大量出现,此时央行如果继续实施信贷规模控制,仅能起到回收银行间流动性的作用,而大量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根本无法得到约束。因此央行长期以来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应改弦更张,转变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调控,而若以调控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是先决条件。

3.今年以来,中国“流动性两难”局面日益突出。一方面,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间利率高企,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另一方面,除贷款以外融资规模高涨,大量闲置资金涌入非实体经济部门,推高了商品和资产价格。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存,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并存所致。它既凸显了现行货币政策的困境,也预示了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利率市场化,并为此奠定了条件。

4.利率管制造成社会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利率对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具有筛选功能,从而保证资金在既定技术条件下被有效使用。但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资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时,低利率还会诱使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少使用劳动力,而劳动力要素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远比资金要素充裕,由此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损失。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促进经济增长。

(一)建立两个市场间金融资源自由流动的机制,实现利率并轨

银行长期享受以较低的法定利率吸收存款,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或者其他方式融资,获取高额利差、息差。钱荒是利率双轨制最极端、最终的结果,央行用这一危机告诉商业银行:不进行利率双轨制并轨,结果就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最终会流失殆尽。

(二)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

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

(三)加强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整体竞争力

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金融监管

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其中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谢云山.试论我国利率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财经研究.2000,(01).

[2]易传和.全面开放形式下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

[3]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8-286.

利率市场化范文5

[论文摘要]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利率市场化的动因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可考虑为:

(一)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与培育货币市场并举,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有管理的同业拆借利率,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

(二)在放松商业银行不同货币利率管理中,应当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后放松人民币利率的管制;对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品种,应当依据不同市场主体对于利率信号的敏感程度,遵循先批发、后零售的顺序,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对于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

(三)在放松贷款利率管制的进程中,及时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简化利率种类,逐步健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在国有银行完全商业化的基础上,使我国的金融业与国际接轨。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的配合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蕴藏的各种风险。从目前看,推进利率市场化应当有以下政策的配合。

(一)加快进行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特别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投资效益、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的出资人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借贷行为的合理化。

(二)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体系内的有序竞争。

(三)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放宽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限制,以便发现资金的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利率政策操作的参照指标,依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进行调整。

(四)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李凤玲,《对利率市场化的浅析》,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利率市场化范文6

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 存款 贷款

一、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经验教训

1.美国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大额可转让存单CD开始的,《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80年3月实施的,这标志着美国正式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的时间1986年4月,标志性的事件是存款储蓄账户的利息率上限被取消。可以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即使是逐步放松Q管制条例的过程(该条例是“大萧条”后实施的),也是金融系统逐步实现开发和自由化的过程。

2.日本

货币市场开放是日本利润市场化改革的起点。1978年6月,同业拆借利率、票据(汇票和本票等)发行以及交易利率被日本政府“放松管制”;1978年11月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实现了利率市场化、;1979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市场利率的CD[3]。1984 年《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的,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始了利润市场化的改革。日本于1994年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3.韩国

“放开―重新管制―再放开”是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态过程。1981年开始,逐步放松商业票据贴现率、贷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信托账户利率。但1989年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大幅攀升,经济形势恶化,再度实施利率管制。1991年重新开始第二次利率市场化。韩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金融体系已经相对较完善,金融资本化程度高,且韩国利率市场化用时较长,对比改革前后国际投资者期望的风险报酬率也可以看到其对韩国利率市场化实行后经济的信心。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和现状

1.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

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步。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国家债券和金融债(主要是政策性)发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1999年开始启动的。这个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渐扩大金融机构类人民币贷款利率波动区间,开启了对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改革的尝试。2000年,我国放开了境内外币利率的限制性规定。2004 年10月,央行放宽了人民币本币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区间,同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可以下浮, 取消了相关的贷款利率上限规定。2007年1月4日,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上海开始实施。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目前,除“存贷款”的利率外,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利率已经放松了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

现在我国仍存在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限制,特别是存款利率,依据基准利率变动,导致实际存款利率基本为零,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家庭存款利息偏低,导致金融收入居于世界最低行列;银行没有动力去提高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水平;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难以获得市场实际情况的信息。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系统运行的影响

1.国外经验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通胀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实际利率下降,经济稳步增长,但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一批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其利率,这有利于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也缩小了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利率市场化与政府的信用担保相配合, 满足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用时较长,在具体推进中采取审慎态度,保持了金融的稳定。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日本央行对利率的自由度和存款利率变动的幅度进行了控制。不过日本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了扭曲的融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后,由于货币政策不当以及银行经营失误等原因,日本催生了经济泡沫。

2.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根据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下列问题: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可能缩小,可能会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一定短期困难,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处于存差状态,金融机构的竞争趋于理性,放开利率管制后,不会出现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的情况;利率市场化会使存贷利差缩小,但同时商业银行有了价格的制定权,可以采取如开辟低成本资金来源渠道,拓展中间业务,增加贷款投放等方法增加收益;中小金融机构将要面对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导致成本上升,收益减小,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后,中小企业贷款将成为银行新业务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1).

[2]赵子铱,杨晓鹏.中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2011,(1).

[3]Tarhan Feyzioglu,Nathan Porter,and Elod Takat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IMF,WP/0917.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3).

[5]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