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叫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的叫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的叫声

动物的叫声范文1

1、猎豹的叫声和猫咪差不多,猎豹是猫科、猫亚科、猎豹属的一种动物。真正的豹亚科成员统称大型猫类,包括云豹属和豹属,可以发出吼叫。

2、而猎豹属猫亚科,是小型猫类,具有已骨化的舌骨,不能发出吼叫声,叫声更像猫咪类的“喵喵”声。

(来源:文章屋网 )

动物的叫声范文2

深究教材,开展推理性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确定探究学习的问题: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这种问题往往也是某一个章节重点或难点的突破口;二要能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对学生具有学习和思考价值。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所探究的概念比较抽象,适合推理性探究。具体而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在讨论中,老师不应告诉学生结果,应以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下结论。在适当的学习段,设置具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开展理性推理进行了解,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科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中,就可以结合肾单位的结构模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既然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要通过血液运输,而排尿的过程是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与血液循环或血液的成分有关。通过观察过滤实验和肾小球的滤过和重吸收动画之后,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流经肾单位的结构后,成分变得清洁了;排尿主要是排出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即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的过程。

进行实验,落实探究实验教学

实验式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教师应明确探究实验的目标,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步骤的制定,有重点地讲解注意事项,对于一些问题应主动地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答案。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运用到的知识能力较复杂,只适用初中及以上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究通常采用的是对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一组实验都是单一变量,并针对这一变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就是这样开展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探究问题的提出。实验前笔者就布置学生调查,农民在播种前要给种子提供哪些条件?学生根据调查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提出很多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这其中,有的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的不是。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第二步,探究过程中变量的设置。笔者把问题简化,把整个实验分化为5个单因素实验,让学生分别探究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探究“水分”是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时,有的学生说:“在土里种下种子,浇水,如果种子萌发,就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笔者提示他:“怎样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有水和无水两种条件,来设计对照实验,确定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学生自然想到设计对照实验,但是如何给种子提供隔绝空气的条件呢?有的学生想到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在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水和种子,然后真空包装。对这些想法笔者都给予肯定并提醒:“是否有更简便易行的办法?比如腌泡菜时,如何隔绝空气?”学生想到水封法——即将种子浸在水里就行了,显然这个方法更为简便易行。第三步,探究结果的记录分析。实验时告诉学生可以选用较小的种子,这样萌发的时间较短。如把油菜、小麦种子放在玻璃瓶中,用湿纸巾衬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有什么现象,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并大致估计种子萌发的比率。通过探究,学生便可自行得出实验的结论,明确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这样纠正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即“种子是播到土里的,需要光照才能萌发”这一前科学概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出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能量的利用”部分时,笔者设计了“水果保鲜”的案例,要求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水果保鲜的关系?影响水果保鲜储存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购置不同种类的水果,设计保鲜实验方案,并在家中实施。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总结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界因素和水果本身的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有温度、气体成分、湿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水果种类。

动物的叫声范文3

关键词:内因;创新;主导主体;实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以新课标为指引的教学课改的展开。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和新教学理念接轨,教师们积极努力,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但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举行的教学活动,依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依然处在被动的现,如何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呢?

一、兴趣是主动性的内因

长期被动的学习,学生也逐渐习惯了,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机械的听教师的安排,是以往学生学习的现状,因而,学生也养成了让老师将知识掰碎了揉烂了喂给自己的学习形式,内心也养成了懒惰被动的不良习惯,要想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即让他们先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和现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创新是主动性的动力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份好奇心,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了这种思维,学生才能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的现状,不再满足于教师所安排的任务,而是自己有主动发现问题的动力和源泉。教师也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首先要科学设置问题,以有梯度、思维容量、新奇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对初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主动性自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在这一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不再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画图,而是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不在偷懒,也无法偷懒,并且面对这样形象的问题解答方式,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主动画图,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一时间教师成了辅助,成了配角,学生了成了主角,他们互相质疑,互通有无,有的同学绘图思路清晰简便,便于理解,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种思维的固有形式,达到了创新思维共享的可喜局面。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教师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学生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演示实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中可以多给予“中下生”上讲台协助实验的机会。

四、注重实验的作用

为了充分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和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我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情境,以锻炼他们运用物理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曾发明过一种军事报警信号,后人称为孔明灯,它是用很轻的竹皮儿做骨架,用棉纸糊在外面,只在下面留口,口的下面设一小架,放一小盘内有松香点燃后,灯笼就慢慢的升高,直至升入高空,请问这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

学生们差不多都放过孔明灯,当一听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兴奋,便开始积极的思考他的科学原理,有的同学说是空气受热膨胀,有的说是热能变成了动能,真是众说纷纭,眼看同学们争执不下,我不得不给以提示,即热气球的原理,还有就是浮力的知识点等,结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通过这样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现象结合,思考并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学我们学起物理来更是信心倍增。

五、角色互换,教学相长

动物的叫声范文4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双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02-03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所《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的定义,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百度,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的“好处”是双重性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Z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其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培养双语人才。通过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英语水平,提高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实现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满足对专业双语人才的急需。还可以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按照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实行双语教学和学校建设国际一流农业院校建设的要求及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本门课自2008年率先在本校动物健康与养殖强化班(金善宝班)实行双语教学,目前已趋于成熟。在开展此门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承担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机会,积极开展本门课的教材建设,尝试编写了《动物生物化学》简明双语教材并用于课堂,也于2016年用于本校留学生《动物生物化学》教学,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该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为教学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取得了很好效果。现将整个的建设思路及实施整理如下短文,以与同行切磋,更好地改进和完善。

一、《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简介及地位

《动物生物化学》为高等农业院校为动物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畜牧、兽医和其他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共同语言、工具和桥梁课程。本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隶属于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面向本校动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团队所教授的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课程、江苏省I类优秀课程。2007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201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本课程团队也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第4版和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第5版主编单位。在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均处于同类课程领头地位。

二、编写双语教材的必要性

2008年按照学校建设国际一流农业院校建设的要求及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本门课被要求首先在动物健康与养殖强化班(金善宝班)实行双语教学。起初,我们的意识中一直存在着是否应为本科生开设双语课程?于2009年,没有相应的教材或讲义,我们只能借助于英文原版权威参考书开始了本门课的双语教学,基本上老师用英文PPT上课,学生拷贝老师的PPT,结合中文教材学习,双方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什么目标,感觉只是增加了教与学的语言和文字难度。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至今国内许多大学里(包括农业院校)都在进行着双语课的教学,包括个别学校也已经在尝试开设了《动物生物化学》双语课程。我们认为,有必要结合相应的双语教学来武装自己的学生,以帮助学生们与国际接轨,为今后融入国际化打下一点基础。为此,我们决定把动物生物化学这门课的双语教学认真的搞下去。随后,我们开始认真考虑如何上好这门双语课程,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不断完善和改进,至此我们已完成了6届本科生和1届留学生此门课的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或建立了基本教学体系,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已能顺利完成,可以说已完成了适合自身农业类动物学特点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英文PPT和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PPT教学课件,在3―5年的实践教学中已趋于完善。在教学中我们也深深地感觉到今天的大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远远好于过去时代的学生,用双语进行教学是可行的,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特别是合适的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便于学生适应教学和自学,本门课在教学中仍以现有的《动物生物化学》(第5版,邹思湘主编)为学习教材,整个的教学安排和计划以此教材为基础,辅以英文PPT课堂教学,学生实际上仍然以中文版教材进行双语课的学习,甚至部分学生完全以中文教材学习,不利于真正的英语提高或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如在考试中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看懂相关的英文题目,不清楚英语术语等。

2.教学中教师虽然以英文原版参考教材备课或教学,也为学生推荐英文版参考教材。但一方面全世界没有专门的动物生物化学教材或参考书,教师没有非常合适的教学参考书;另一方面推荐给学生的原版英文参考书,学生无法购买,或者与教学内容不是完全一致,教与学两方面不能协调,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不利于搞好教学。

鉴于以上实际问题,我们以为搞好双语教学,编写一本适合自身教学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必要的。

三、《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材现状

1.原版生物化学教材。目前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包括《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sity》(7th edition Nelson and et al)等均属于普通生物化学,适合综合院校使用,如国内综合院校开设《生物化学》多以原版《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sity》为教材。也是大多生物化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书之一。

2.动物类原版生物化学教材。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尚没有一本专门的“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材或教科书,在国内有开设《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学校均是用现有中文版动物生物化学,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备课讲授,学生没有相应教材,以老师PPT作参考,课后以中文版教科书复习,这样的教学,老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取得的效果事倍功半,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有些大胆的想是否可以自己写一本这样的教材或参考书。于2014年本教研组结合校教改项目的资助,将教学中的教案和教学材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开始尝试编写出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双语参考材料或简明教材,以先供内部学生学习使用,在使用中逐渐完善,是最终成为一本可以用于教学的教科书,以弥补国内此门课双语教学中缺乏教材的不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教材编写内容

我们于2008年首次开展此门课双语教学,2013年尝试编写了《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并用于教学,效果良好。本教材以邹思湘教授主编《动物生物化学》(第五版,2013年出版)为蓝本,全书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包括生命有机体的化学,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生物膜与物质转运,共五章。第二部分是动物机体的中间代谢,即动态生物化学部分,包括生物催化剂―酶,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含氮小分子代谢和物质代谢的调控共六章内容。第三部分是遗传分子核酸的功能,包括DNA复制,RNA合成,蛋白质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四章内容。第四部分,包含了动物主要组织机能的生物化学知识,这一部分在大多数院校是选讲或学生自学的部分,本书不包括在内。只包括前3部分,共16章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其中的章节编排基本参照邹思湘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化学》(第五版),书中的不少插图或文字主要引自该书和《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Lehninger》。

五、使用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1.使用效果和存在问题。首先,2014年、2015年分别在本校动物健康与养殖强化班(金善宝班)《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试用,结合英文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或改善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本简明教材的试用受到了学生好评和肯定。2016年首次用于留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可以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双语或留学生教学,这本教材大大地改善了教学,教与学两个方面均明显感到非常实用。但作为本门课教学的辅助教材是可行和有益的。其次,本简明教程的试用为本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做出补充,为同类院校本门课的教学提供了参考,迄今为止本教材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关于动物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或参考资料;在农业院校同行中得到了肯定,也已引起了相关出版社的关注,教材的正式出版已在计划中。本动物生物化学双语简明教材已在2014年本校生化教学中初步试用,至此我们也已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可适当配以中文解释,教材中专业词汇可以在每章或全教材最后增加中英文对照,更加便于学习等,也就是说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本教材仅在动物类金善宝实验班及留学生教学中使用,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可以扩大使用范围,如其他班级学生等,也可以与相关院校交流,以扩大学生范围,并不断完善。

2.改进设想及建议。首先,教材是教学的必要因素,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离不开配套的教材,尤其是适合或好的教材,双语教学更是如此。但就目前国内双语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相应国外原版教材,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教材。而以国内本土教学教师编写或出版相应的双语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其次是版权问题等。就目前双语教学的现状而言,教与学是可行的。但就本教材的编写而言,作为一本具有出版可能的双语教材路还很长,需要专业老师在内容上严格组织,也需要英语专业人士对语言进行严格推敲或把关。其次,要进行或推广双语教学,编写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组织学科骨干结合实践优势,自行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双语教材编写小组,或行业内组织专职教师对原版的英文教材进行改编,或直接编写,编写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这方面工作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总之,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双语人才无疑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群要素。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搞好双语教学或双语教育,双语教材的建设是双语教学中一个关键而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门课为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为更好地发挥本国家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我们尝试自编了本双语简明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说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的尝试刚刚开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和探索,不断完善,为双语教学或教育的发展和逐步成熟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莉颖.双语教学的本质与目的探索[J].教育科学,2002,(6).

[2]张兴强,陈佩江.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4):315-315.

[3]吕翠平,江小华,田艳霞,高俊玲.论高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英文简读教材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动物的叫声范文5

一、高中生物教学互动误区分析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互动误区总体来说以五种为主,分别是互动形式化、缺乏合理引导、互动形式简单、对各类生活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无法发挥合作交流学习优势。

生物课堂中互动趋向于形式化,重形式轻效果的操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双方长期良性持续互动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双方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完成有关信息的交流。互动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目标,但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互动形式应用较多但是不浮流于表面,课堂看似气氛热烈,但是从教学质量和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所以真正优秀的互动教学必须克服这种形式化的弊端,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其需求,由教师主导引领学生展开真正的有效互动。

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通常会给予其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多时候只是触及毛皮,学生在自身认知和能力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无法很好地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教学内容的整理和掌握,无法达到互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合理应用,适度引导,避免弄巧成拙等各类情况的发生。

生物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过于局限双向互动,在自身定位与角色变化方面较少,无法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和素质教学所带来的众多学习角色的变化,双方都有些被动,无法更好地应用各类教学辅助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服务,这就意味着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将生活中的各类信息资源和经验引入教学是增强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的有效手段,但是不少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本和实验十分重视,对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方面并不十分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以致用等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受到限制,所以互动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认识这个问题并合理设计各类教学方案,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在生物互动教学中,教师通常习惯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或交流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作为一种以倡导合作交流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将它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也使学生走入了合作误区,无法在同学互动中获得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十分必要,必须走出形式主义的窠臼。

二、走出高中生物教学互动误区的对策

高中生物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误区使得教学效果受影响,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合理的解决对策。

在观念方面不断进行更新,加深对当前教学改革和素质教学的理解和认知是改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只有观念与时俱进得到更新,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教学方式和手段。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和探索问题,通过共同合作探究完成生物实验或者解决问题。所以,师生双方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认识到之前互动教学中的误区并积极加以改进是实施改革的第一步。

教师自身要加强专业知识深造和教育,深入钻研教法、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并结合成功实践进行操作与探索,学生要通过良性互动积极将各类问题反馈给教师,双方为了打造优秀的、成功的生物互动课堂而共同努力。在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类生活资源和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情景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手段,配合教师的合理适度引导,从引起双方主动互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主动获得体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等。

动物的叫声范文6

关键词:任务驱动;职高生物教学;应用探讨

1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建构

简单地理解任务驱动,就是通过教学任务的分解,以任务为驱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倡导学生主体核心地位的凸显,以期借助问题的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真实教学环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与感悟,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参与获得课程学习的满足感。任务驱动与教学融合,通过分解知识实现多个任务的课堂呈现,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明确任务隐含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教师课堂主导地位弱化,学生课堂自主性显著提升,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互动实现对知识的重组与建构。任务驱动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为让学生明确任务达成的目的与动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具体学习任务分析分解,尝试找到任务达成的方法与手段,以方法与手段为指向制定可行的任务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在任务方案指引下搜集各类信息素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任务驱动引领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2任务驱动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明确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综合教学大纲与临床教学实际,将教学任务的制定与教学情境的创设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发掘教材,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境导入,以此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而生物教材每一章都对应总体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任务驱动时应将总教学目标细分为分任务,通过分任务的有机组合推动总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针对职高生物教学中的育种教学,多数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呈现两种不同性状的小麦图片,引发学生引发对“具体农业生产中哪种小麦品种更符合农业生产需求”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思考优良小麦品种的选种过程。相较于传统单一的课堂讲解,图文并茂融合任务驱动,更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

2.2分析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弱化并不意味着教师课堂参与的消失,教师在组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前应对任务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做好引导提示,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及数据搜索,开启主动探索知识学习的大门。教师的提示引导是学生资料搜索与课堂学习对接的桥梁,也是任务驱动实施的推动力,只有做好教学任务的正确分析才能让自主探究更具实效。例如在职高生物育种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育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新品种培育首先是基因突变,而可遗传性变异来源于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及基因突变几个方面,而可遗传性变异应用于生物实际带来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如何做好育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物原理、方法途径、优缺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必要情况下发挥举例说明的教学优势。

2.3小组互动合作,得出问题结论

合作是教学任务达成的关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就学习任务互动探讨,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的智慧分析,得出小组答案,由小组代表课堂阐述。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化。从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组织引导者。从学术专家转变为小组探讨一员。学生在探讨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学生探讨积极性不高时教师督促鼓励。例如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探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部分小组出现提取液颜色浅、色素带不直、条数少的实验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实验,发现实验不足,规避缺陷,合作改进实验方案。学生在反复的实验引导下做好课程结论的总结归纳。

2.4学习作品展示,教师教学总结

任务驱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整个实施工程也比较自由,因此学生在问题认识与总结上也往往是零散不系统的。因此在任务完成后组织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很有必要,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终教学落脚点。在学结与展示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音视频及图文展示,对比小组研究成果,并由小组负责人对任务探究过程阐述,小组之间客观评价,强化学习结果认识。例如针对职高生物育种教学,有的小组运用生物知识培育出矮秆抗病小麦,其以基因重组原理为支撑采用了杂交育种。其最大的优势实现优良性状的融合,而缺陷则在于育种时间长。通过小组的客观分析评价,多数学生以此为指导进行自我育种方案的修补与完善。教师最后点评总结,为任务驱动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3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与职高生物教学的结合中,实现学生生物基础的夯实,也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自主意识。本文在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职高生物教学具体实例论述了该教学法的教学优势与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建构起教材、教师及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更积极地推动职高生物教学。

作者:孙惠霞 单位: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夏正兵.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