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1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
(下转页)
(上接页)
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2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3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主体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情况看,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借助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学有效性,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是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自主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具有传统语文课堂不具备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语文学科历史悠久,富有丰富的知识内涵,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小学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中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自主学习型语文课堂构建之后,教师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大量教学素材,在加工整理之后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包括识字、口语交际及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量很大,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自主学习模式的引入,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能够更快理解和消化知识,课堂也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起来会更轻松,学习效率及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二、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1.寓教于乐,激发识字兴趣。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融入自主学习教学理念,为了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借助编字谜、编儿歌及加减法识字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
比如“风”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编字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谜面为:“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石儿见它快快跑。”教师给出谜面之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呢?下面大家小组讨论分析,看看谁猜得快,猜得准。”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提出谜语之后,学生都表现得十分活跃,学习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做到寓教于乐,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非常值得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及。
2.情景教学,体悟阅读之美。
阅读与识字相同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为了普及自主学习教学法,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内涵及情感体悟会更深,更能理解文学的魅力。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地选择阅读的主题,并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图片、视频及音乐等方式创造阅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阅读任务。
比如:在教学《猫》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课前准备好有关猫的资料、图片、视频等等在上课之初就播放多媒体动画,动画中是各种猫咪的相片,有奔跑的、有捉老鼠的、有睡觉的、有爬树的,这些可爱又调皮的猫咪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目光集中起来,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吸引到有关猫咪的主题中。这个时候教师以此为基石导入课题,进行课文初读,学生想象着猫咪的形象,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更能够体会猫咪可爱、调皮的习性。
3.联系实际,领会古诗内涵。
古诗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比例,学习古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况看,有一部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不大,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正确,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古诗的含义,自然不会有什么学习欲望,因此在古诗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效率会更高。
比如教学《梅花》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吟诵阅读,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出梅花逆境中成长的高贵品格,然后教师再把寒冷冬天开放举例为生活中某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通过这种不抽象的实际引入,加之兴趣引导,通过这种情境带入法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仅为学生理解古诗课文奠定基础,而且活跃古诗课程教学气氛,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及构建策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点拨和指导,引领学生思维,进而充分挖掘自主学习的优势,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5
雪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雪”的形成。
2.能正确表达歌曲情绪。
3.了解顿音、重音的唱法,并能按照顿音记号、重音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在歌曲中的演唱。
【教具】
雪花、皮球、小雪人、剪刀、折纸、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
“春天来了,老师一直回忆冬天雪花给我的美好景象,片片雪花留给我无限遐想,他们正微笑着迎接春暖花开,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放歌曲《雪花》。
【设计意图:师生律动,活跃气氛】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表演得真好,把小雪花都给感动了,看小雪花向你们微笑了。(小雪花道具贴在黑板上)老师也奖励给大家一个谜语:“小小雪花天上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出示课件(教师边剪雪花边说谜语,把剪好的雪花藏在背后,学生回答:“雪花”教师拿出剪好的雪花)。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剪雪花作铺垫。】
你们喜欢雪花吗?生:喜欢。你们知道雪花是什么样子的?生:“晶莹的、白色的、六个瓣”有同学背唱关雪的诗歌、儿歌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歌曲《雪花》——出示课件。放歌曲《雪花》。学生聆听(这时教师在同学们中间走动)。
二、教唱歌曲
现在老师给大家唱一遍,(教师弹琴演唱)请同学们认真听,
你们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特别喜欢第一句,其实这一句里有一位新朋友——出示课件。顿音记号。同学们,我们在歌曲中遇到顿音记号该怎样表现呢?学生回答(略)。其实我还请到了另外一位新朋友,(皮球)大家听他发出什么声音?“碰、碰”,老师带着这种碰、碰的声音唱一遍第一句,第三句也有顿音记号,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前四句,(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设计意图:利用皮球弹跳的视听效果,感受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体现。】
雪花有几个瓣?六个,我们该怎样数这六个瓣呢?手拿剪好的雪花,老师有两种数法,第一种轻声数,第二种重音数,同学们说哪一种书法好?第二种,因为这一句里也有我们的新朋友,重音记号。我们就用第二种数法唱一遍,(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还可以借助道具小鼓,体现重音记号在歌曲中的表现。】
同学们唱得真棒,大家看,后边“哈哈”该怎样唱?
生:也用重音唱。同学们,雪花哪去了?雪花不见了?
生:雪花变成了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听老师唱一遍这几句,(教师弹琴演唱)师生一起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钢琴伴奏、表演的形式练习这部分。】
出示课件,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歌,也可以一起表演唱。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雪是纯洁、可爱的。可是呀,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我们怎样才能留住雪花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生:拍照、画下来、剪出来。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还学过有关雪的古诗?《江雪》。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道,我们不仅会唱有关赞美雪花的歌曲,而且还能用各种方式来赞美雪花。】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方法来留住雪呢?请大家拿出工具制作一片属于你自己的雪花,教学生剪出雪花,并展示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有关雪花的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江雪》,学生细心剪出已叠好的雪花,起到对主题的升华作用。】
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剪的雪花唱起来吧!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演唱《雪花》同学们真是唱得太好了,是你们的歌声把小雪人吸引到了我们中间,看,小雪人来了,小雪人带着希望和祝愿来到我们身边,祝愿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健康快乐,也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丽,你们是不是也有心里话想对小雪人说呀?那就让你们手中的小雪花带着你们的祝愿告诉小雪人吧!(贴在雪人身上)收到了你们的祝福小雪人高兴极了!就让我们和小雪人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设计意图:电脑喷绘出可爱的小雪人,教师拿着它来到同学们中间,切身体会到对雪花的喜爱。】
四、结束语
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有效课堂 注意 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备课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也如此,课准备得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而要想做到充分备课,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板书设计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准确合理地分析。教师要分析单元教学内容与本节教学内容间的过渡、迁移与整合;分析这个教案或教材是为什么样的学生而设计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差异;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怎样的三维目标;分析最好用什么方法来教授有关的教学内容;分析采用何种教学媒体或资源会更有效;分析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分析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意课文主题内涵的拓展延伸
学科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但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即扩充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延伸。如语文课标教材二年级下中《妈妈的爱》这一课。教者通过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领悟感情,让学生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冬天的火”,是“纯净的河”。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仿写:
(时间) (事件) 呀,妈妈的爱是
有的学生这样写:“窗外下起了大雪,妈妈为我送来了棉衣。呀,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棉衣。”有的学生说:“下雨了,妈妈用手遮住我的头。呀,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手。”有的写:“中午,妈妈为我送来了锅包肉。妈妈的爱是美味的菜……”这样学生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就在身边,无处无时不在。在这个基础上,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视频歌曲阎维文的《母亲》,学生听后眼睛涌动着晶莹的泪光,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爱你,妈妈”“妈妈,你为我付出太多”“我要努力学习,不让妈妈失望,长大了报答妈妈……”学生以理解母爱、感知母爱、体会母爱到报答母爱,层层深入,情感得到了升华,直至化为无声的行动。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延伸,充分开发了资源,扩充了资源,使主题得到了强化,情感得到了共鸣。
三、要注意学科资源的整合
学科知识间往往是关联的、兼容的,教师如果具备整合意识,并引导学生通过整合来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位置”,包括“上、下”“前、后”“左、右”等内容。其中“前、后”“左、右”两节内容需要在数学课上学习,教师为此可设计一些练习活动。如“身边的前后”:A同学的前面是B,A同学后面是C,B同学在A的前面,C同学在A的后面。在学习“左右”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机器人辨左右”活动:由学生扮作机器人,让学生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伸出左腿抬一抬,伸出右腿抬一抬,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肓,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前、后、左、右”的位置概念。
而与此同步,在语文课“汉字家园”中,学生也要学习“前后左右”这些生字。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授生字的同时,会让学生说一说:“看看我的座位,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 ,我的右面是 。”这样既强化了生字的学习,又复习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习的“前后左右”的概念,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的要求不同,其侧重点、知识点、训练点就不同。因此我们既要整合内容,又要有所侧重,区别对待,区别处理。
四、应注意思想发掘的兼容度
思想教育的兼容度,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挖掘的多元化、立体化上,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对所蕴含的思想道理的体会也就有所差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我们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知规律,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如语文课标教材二年级下《标点符号的争吵》一课,主要讲的是各种标点符号,包括感叹号、问号、句号、逗号、省略号等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最后“书”来发言:“你们都重要,少一个,文章也不会那样美妙!”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可以归纳为:任何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此教育学生团结力量大。除此之外,还可引用一些有关团结的名言,如: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开一朵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滴水汇成大海,碎石堆成海岛。教师要在把握主流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忌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