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章片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美文章片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美文章片段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1

如何做到润物无声呢?我在教学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德育渗透。作文先做人。璞玉需要巧匠琢,同样,优秀的文章需要优秀的人来写。一个豁达、品德高尚的人,他的文章定然会不同凡响。我在讲《岳阳楼记》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且渗透我的德育理念,先让学生了解范仲淹清廉的一生,知道他敢于直言进谏、乐善好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52岁高龄带兵征西夏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然。只有心系百姓,心系国的安危,才会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于是,有了周敦颐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才成就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有了朱自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才写出了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春》。诚然,我们的学生不具备先贤仁人的境界与操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他们至少做一个正直、宽容、善良、富有爱心的人,对落后的同学更加关心,对需要有帮助的人尽自己所能施以援手。

二、美育渗透。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行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美的,这些美文在不同领域里揭示了美的真谛。在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生顿悟:原来紫藤萝由盛而衰再到生机勃发是揭示紫藤萝内在精神的美,永不屈服,奋发向上,重新谱写了一曲繁盛如瀑般流淌的乐章。这个过程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在讲解课文《春》时,我引导学生注重视觉美,感官美。初春时节,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一切都是美的,美的绿草,美的和风,美的红花,美的细雨,再加上灵性的热爱美的人,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看同学们沉浸在美的遐思中,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写一个写景的优美片段,仅三、五分钟,他们就写出了不少赞秋、咏冬的佳作,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言不虚。

其实,生活中的美千姿百态,我们既要欣赏断臂维纳斯的缺憾美,又要领悟哈姆雷特的悲剧美,既要学习《雾都孤儿》的修辞之美,又要感受《简。爱》的真爱之美。这无处不在的美需要我们用慧眼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握美,抒写美,还要享受美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与灵魂的洗礼。

三、写作技巧渗透。我们的许多美文在写作技巧上各有千秋。如,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开门见山,巧设悬念等,可让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尝试着运用刚学的手法,通过习作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可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2

关键词:作文兴趣;口语训练;培养目标;写作情境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沿用着学生写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成绩也并不理想。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分析可知,兴趣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适当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作文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注重口语训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信息输出是口语训练和作文写作的共同点,这两者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口语训练可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优美文章推荐活动

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或者背诵优美文章,在晨读课上向同学展示,并准备摘抄本,摘录优美语句或者名人名言。

2.课前演讲

在语文课前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学生可以讲述名人故事或者时事新闻等,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3.课堂练习

在语文课堂上,围绕教学任务,预留充足的课节进行作文训练,精心选题,并为学生全面讲解,便于学生构思写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基础训练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写作水平不高,如若教师单纯注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讲解,忽略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将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针对作文进行了新的规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另外,扎实的基础是写出优秀文章的前提条件,这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敏的感悟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是因为日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能力,还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其次,坚持说话训练,这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说话训练,还能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材料,准确辨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创设写作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大多数初中生均容易被具体、美好的事物吸引,这也是寓情于景的具体体现。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可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具体、生动的写作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内心情感,最终写出真实、引人深思的文章。例如,家乡是较为常见的作文题材,但学生通常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家乡的认识不深,此时,教师可在写作前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家乡的视频,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而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结合自身的记忆片段,学生定会有感而发。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兴趣是学生学好作文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形成一种持久的作文兴趣,最终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陈坚.谈初中生作文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4(10):58-59.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3

一、以兴趣为动力,让课内促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课外阅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书的方法主要来自课内学习,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的点滴指导,教师要注意利用教科书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如在课内阅读中可教给学生读书“六字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读”,读其内容,知其概要。二“查”,查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查不懂的字词。三“画”,圈点感兴趣的句段,在感悟深的地方做批注。四“摘”,摘抄好词佳句,做摘抄卡片。五“写”,写读后所感,试写文学评论。六“背”,背精彩片段,背优美范文。

二、以方法为路径,上好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课外阅读指导课要做到三个“教会”。

教会学生选择书籍。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首先是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建议他们读一些经典,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多,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泛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精读,要一清二楚。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告诉他们,拿到一本书后,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宜采用浏览式泛读法,让学生按照“速读―寻找―记录”的步骤进行,如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情文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积累。以摘录句子、片段、概括主要内容和写心得体会为主。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卡片上可摘录书名、作者、优秀片段、好词佳句等。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

三、以资源为突破口,拓宽阅读空间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

就天津而言,现在农村小学生每人占有图书量均在26本以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丰厚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一个档次。

2.办好班集体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以调动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共享,并相应制定班集体常规借阅制度。为了增加书源,可以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机制。比如用自己读过的5本图书可以换班里1本未读过的图书。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可以在班里组织读书兴趣小组,开展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古诗大比拼、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的读,大量的读。

4.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

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阅读课外书的好处,普及对课外书的认识。让家长知道课外书不仅局限于作文书、教材辅导书,提示家长要鼓励学生多看书,成为孩子阅读的伙伴。

四、以评价为手段,加强阅读的实效性

教师要加大评价、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考试评价。在平时的检测中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方面的题目,如选取“推荐书目”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做阅读理解性的题目,或写和读书有关的习作,如“读书乐”、“美文―――我的精神食粮”等。二是综合评价。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综合评价策略。建立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阅读的篇目、阅读的时间、故事梗概、精彩语段的批注、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每月进行检查,从而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分成A、B、C、D四个等级。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4

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8-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也是时展的需求。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关于动物描写一组的课文时,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找,还有哪些有名的作家写身边的小动物,是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推荐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师生共读一本书。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故事会,比一比谁课外故事讲得好。2.我知道,看谁课外书读得多。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3.推荐一本好书,你最喜欢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全班再进行交流,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更吸引其他学生也有读书的兴趣。4.我喜欢的词语,最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是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班上进行朗读展示;同时,鼓励学生用读书积累的词语来说话,或模仿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句式练习等等,这些做法都深受孩子们喜欢,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课外阅读也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做到读一本书,至少有一得的收获。同时还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一、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一)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二)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

(三)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1.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3.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四)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二、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一)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二)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5

关键词:诗歌教学;指导;拓展;全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8-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诵读,感音韵

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用“诗美在哪里?”“诗人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表达为主,教师适当补充。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知精妙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读,广积累

在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欣赏背诵诗歌或优美片段。不能为了背诵而背诵,可以闭着眼睛一边想象一边背诵,也可以听着背景音乐背诵。能够当堂背诵最好,背诵始终要站在欣赏的角度。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积累更丰富。

优美文章片段范文6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课内外方法 体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写出言辞优美、富有创意的习作,是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的终极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通过作文充实精神家园,提升人生境界,是目前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一)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常有意犹未尽以及行文单调枯燥的弊病,究其原因无非是“源头少活水”,即词汇储备少,素材积累少,作文规则少。常读书,常读好书,好多精妙词汇,典型事例及作文技巧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进入学生的思想。试想,有了这些储备,学生每拿到一个命题便不难妙笔生花。所以,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提倡,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养学生养成“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习惯

学生作文中缺少真实感,缺少生活气息,缺少时代感的弊病也经常存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生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说“有眼无珠”也不为过,甚而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及感受都会“麻木无知”。正因如此,每写作文,他们就会顾此失彼,瞎吹胡编,任由自己空想乱猜,这样写成的文章当然毫无生气,更不用说时代感了。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明白不关注现实生活就不会写出锦绣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他们家,他们邻居,亲戚以及同学、朋友们的变化与轶闻趣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他们回家的路上,在一次外出,在自己独立干某一件事的时候多用耳朵听听那些在当时毫无关系的声音,用眼睛看看哪些在当时索然无味的一株小草、一颗石子等等。设想,当这种习惯久而变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我们何愁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三)走进生活,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这样做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集中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可以一起鉴赏美文等。但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完成的习作很多时候是无病之作,没有激情,缺少新意,胡编乱造都有可能在作文中出现。最好的作文方式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自由去感受、评价、判定。不难想象,在这种鲜活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描写一幅景观,评价某种现象,发表一些观点时都是源自内心,有感而发的,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少一些虚假做作,多一些真情实意。

二、作文教学的课内功夫

(一)重视写作方法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要求达到能顺畅地叙述事件,能清楚地抒感,能用较典型事例阐述观点就行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寻找值得一写的事件、情感以及观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筛选素材,布局行文,做到详略得当,主旨清楚。许多学生在行文时,不会去认真考虑素材的筛选,文章的布局以及情感、观点的表达。他们只是一味地盲目组合素材,最终写出的文章要么拖泥带水平白无味,要么内容空洞大而无当,更有甚者离题万里不知所云。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忽视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随意成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必读作品180篇(首),课外阅读作品60篇(首),这些例文均为各类体裁的美文,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写作方法。这些文章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这些美文适时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各方面给学生悉心指导,让他们知道万事都需按规则行事,做事如此,作文亦然,“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千万不能小瞧写作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二)片断练习,陈清利弊

作文教学中,课外长时写作需要,课内短时训练,亦不可忽视。在作文课上,我们可以就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校园内的一株花、一颗树进行片段练习,通过现场评比,让学生明白其中优劣,时间久了定会产生“指物作诗立就”的效果。

(三)经典推荐,师生共赏

在作文课中,我们可专门设立一堂名为“经典品评”的课堂,即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名篇佳句推荐给全班学生,师生共同品评,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写景佳句也罢,抒情名段也好,只要是学生认可的,我们在课堂上细嚼慢咽,只要学生多多少少品评出点好的理由来,这难道不是一大收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又增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是两全其美之举。有时,教师也可推荐一二,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侃侃而谈,真是其乐无穷,何乐而不为?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上一篇步入社会

下一篇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