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步入社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步入社会范文1
各种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下列问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可以有效测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问题:
1.每到一个新的场所,对那里不认识的人,你总是能够:
A 很快记住他们的名字,并成为朋友。
B 尽管想记住他们的姓名并成为朋友,但很难做到。
C 喜欢一个人消磨时光,不大想结交朋友,因此不注意他们的名字。
2.你交朋友的动机是:
A 朋友能使自己生活愉快。
B 朋友们喜欢你。
C 朋友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3.你和朋友交往持续的时间:
A 很久,时有来往。
B 有长有短。
C 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弃旧更新。
4.你对曾在精神上、物质上帮助过你的朋友总是:
A 感激在心,永世不忘,并时常向朋友提及此事。
B 认为朋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不必客气。
C 事过境迁,抛在脑后。
5.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发生不幸的时候:
A 了解你情况的朋友都安慰帮助过你。
B 只有知己安慰你,帮助你。
C 几乎没有朋友登门。
6.你和那些气质、性格、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相处的时候总是:
A 适应比较慢。
B 几乎很难或不能适应。
C 能很快适应。
7.对异性朋友、同事,你总是:
A 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去接近他们。
B 几乎和他们没有交往。
C 能同他们接近,并正常交往。
8.你对朋友、同事们的劝告、批评总是:
A 能接受一部分。B 难以接受。
C 很乐意接受。
9.在对待朋友的生活、工作诸多方面你喜欢:
A 只赞扬他(她)的优点。
B 只批评他(她)的缺点。
C 因为是朋友所以既要赞扬他的优点,又要指出不足或批评他的缺点。
10.在你情绪不好、工作很忙的时候,朋友请求你帮他(她),你会:
A 找个借口推辞。
B 表现不耐烦断然拒绝。
C 表示有兴趣,尽力而为。
11.你在穿针引线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时,希望把下面哪些人编入:
A 上司、有权势者。
B 诚实、心地善良的人。
C 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同或低于自己的人。
12.当生活、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
A 向来不求助于人,即使无能为力时也是如此。
B 很少求助于人,只是确实无能为力时,才请朋友帮助。
C 事无巨细,都喜欢向朋友求助。
13.你结交朋友的途径通常是:
A 通过朋友介绍。
B 在各种场合中接触。
C 经过较长时间相处了解而结交。
14.如果你的朋友做了一件使你不愉快或使你伤心的事,你会:
A 以牙还牙。
B 宽容,原谅。
C 敬而远之。
15.你对朋友们的隐私总是:
A 很感兴趣,热心传播。
B 从不关心此类事情,甚至想都没想过,即使了解也不告诉别人。
C 有时感兴趣,但不传播。
评分:
1―5}:
选A得1分,选B得3分,选C得5分。
5―10题:
选A得3分,选B得5分,选C得1分。
11―15题:
选A得5分,选B得1分,选C得3分。
测试结果:
得分在15―29分: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步入社会范文2
一、房屋征收行为是行政行为
《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与补偿。”《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条例》)第4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房屋征收行为具有单方性、先行性与强制性等特征,即房屋征收不是以单位和个人同意为基础,而是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单方面决定实施的行为,一经做出即被推定合法有效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障。
房屋征收行为单方性:依照《宪法》和《物权法》的规定,房屋征收是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主观意思单方面决定实施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的征收决定的做出不需要经过具有房屋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的同意。房屋征收行为先行性:房屋征收决定一经做出就被推定为是合法有效的,尽管《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14条规定:“被征收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做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是《行政复议法》第21条和《行政诉讼法》第44条均规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房屋征收行为强制性:《征收条例》第28条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房屋征收的司法强制执行体现了其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
由此可见,房屋征收是指市、县级人民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单位或个人的房屋进行征收并给与补偿的行政行为。
二、房屋征收部门代表各级人民政府实施房屋征收行政行为
《征收条例》第4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第5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房屋征收部门对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在委托范围内实施的房屋征收与补偿行为负责监督,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征收条例》将《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中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三方法律关系变为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的双方法律关系。《征收条例》改变传统有建设单位在前拆迁、政府在后管理的模式,使政府由幕后走到台前,以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身份直接全程参与房屋征收。房屋征收部门是负责房屋征收组织实施的单位,对具体征收实施单位的行为承担行政法律效力。
步入社会范文3
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缺失,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无模式可套、无本本可抄的局面。因此,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且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现象一,盲目跟风建设。据赛迪顾问统计,2011年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口号的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2年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逐步呈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与此同时,以往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大而全的规划、盲目投资和过早上马都会导致重大项目建设的失败,而过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互相隔离、功能重复和不兼容的信息系统也为后期建设留下顽疾,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屡见不鲜,如不避免,最终会造成城市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值得智慧城市建设者深思。
现象二,技术武装城市。受国外智慧城市概念和国内商业机构的影响,一些城市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偏颇。他们或认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智慧城市必然相关,或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将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有些城市斥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但建成后却遭遇“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这是步入了典型的不区分服务对象的“唯高科技”建设误区。实际上,国内一些专家已经提出,智慧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不能使用信息工程学方法来规划,必须以有效益的信息化应用创造智慧城市繁荣景象。
现象三,电子政务建设。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和组织。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城市政府却是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者,智慧城市建设变身为电子政务建设。许多项目还停留在为领导收集数据或为管理和监督民众提供工具的层面上,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刻,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需求被淡化。这与智慧城市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显背道而驰。
要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切实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对项目优选、资源协调分配、项目配合方案、项目运行机制等进行设计和决策,将更高层次的规划细化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程设计,用统筹的思维理顺智慧城市项目,使建设具有前瞻性、有序性和可实施性。
步入社会范文4
近来,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频频“出事”,先是首富黄光裕身陷囹圄,后是高举民族企业大旗的牛根生泪水涟涟,接连遭遇滑铁卢。
雄踞富豪榜几年的中国第一有钱人,因涉嫌 “操纵市场”,在监狱里痛心疾首地交代自己的问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拳拳赤子,变成了“每天一斤奶,毒死中国人”的险恶用心。而三鹿毒奶粉,更是让那些无辜的儿童蒙受影响一生的伤害。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企业怎么了?中国的企业家们怎么了?
企业利益的获取,是否一定要以客户利益的牺牲为代价?老老实实做企业,是否一定会死得很难看?是否一定要玩弄资本游戏才能成为首富?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盈利是不是必须以牺牲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为代价?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什么样的企业是有价值的企业?
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谬误,把人解释成赚钱的机器,赚的钱越多,人就越成功。现在这套理论体系给所有人戴上有色眼镜――利润最大化,只要戴上,你能看到的,就只能是利润最大化。戴了这个眼镜后,为了赚钱就会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中是否会破坏星球和其他人的生活,也不管给下一代留下什么,资源是否会枯竭,因为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赚钱。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根本原因就是贪婪,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在传统的思维观念中,领导者们习惯眼光朝外,将组织与员工个人割裂开来,以对立甚至对抗、征服的姿态去处理组织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态圈”中组织成员的关系,从而变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及组织忽略个体。因此,人与组织环境没有“关系”不行,有“关系”而不能产生持续而稳定的“价值”,亦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在个体心中留下长久的、一贯的、生命型的品牌形象,价值认同的理念、愿景驱动的领导地位,才是“组织关系营销”的本义。组织与个体最终构建的是一种价值型(经济价值与思想价值的总和)的关系网络。它需要我们站在组织长远战略的角度,站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构建组织与个体“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说,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疾病,却也是机会的主要来源。企业的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商机,将变革转变为新的事业。
重温经典――《公司的概念》
伟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使命在身的人。德鲁克毕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是要帮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组织一个工业社会。德鲁克是幸运的,他的思想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使人们理解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即企业及其管理全貌。
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是一本极少数讲述企业的“局外人”从“内部”进行长期细致调研的书。事实上,虽然写这本书已经是几乎六十年以前的事了,仍然没有人试图做类似的事情――不管是另一个大型工商企业还是任何其他承担现代社会责任的大型组织,比如医院、中小学、大学或是教堂。
人们赞誉《公司的概念》开创了管理这门学科和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它将“组织”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将对组织的研究确立为一个学科。传统的社会学只知道社会和社会团体,它并不知道“组织”。虽然组织具备与两者相同的要素,但组织并不是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即地位、权力和功能。那么,合乎逻辑的派生观念和原则就是,企业必须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承担起整合社会成员或工业人的责任。同时,社会必须把企业当做一个社区,赋予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功能。形成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新社会基本结构。
可是现实社会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脱节。大规模生产方式,使每一个“工作中的人”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更不清楚自己的社会价值。企业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组织的一个成员,他们在丧失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的依托之后,并没有在企业组织中找到归属而融入社会,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反,“工作中的人”或工业人被边缘化了,成了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被安置在只注重效率且毫无人性的机器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导致个人无意为企业承担责任,也无意为社会承担责任,只是一群“出卖劳动力,获取工资”的自然人;新生的工业人处在离散状态,企业和社会没有产生出内在的整合力量,新的社会秩序无法自然形成。
在德鲁克思想体系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联系着“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德鲁克的思维逻辑中,离开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个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利润是企业能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结果,利润只是检验企业有无效能、有无存在价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个衡量指标。这是“经济自由与社会公平”。
究竟如何摆脱现实困境,以及解决企业内部普遍的对立和冲突,尤其是劳资冲突,实现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整合,有赖于一个具体企业的“管理”。尽管我们不能给一个具体企业设定管理的内容,但是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思路是确定的,因为整个社会需要有内在的一致性。这就是承认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织机构,是一个“社区”或社会的不可分割的“分子区域”;企业成员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据此建立起一个组织的公正,形成组织协同的制度性规范,包括保障组织成员的生活和就业安全,以及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
传统而言,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由政府裁定;最基本形式的CSR可以视为遵守公共部门的法律和法规。尽管法律法规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企业仍然将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视为一种经营成本,以及一种高成本的、诉讼与声誉方面的潜在风险。
随着企业通过进入新的市场销售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与新的海外供应商协作,进行全球化扩展,合规性成本迅速出现了。不遵守本地与全球的法律法规会损坏公司的商业声誉与品牌,但是,遵守法律法规本身并不会打造公司的品牌,也不会为公司提供强大的品牌和声誉所能带来的增长机会。
数十年来,许多企业都对CSR持有这种基于合规性的狭隘观点。不过最近,企业开始改变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观点。今天,数量众多的企业都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实现增长和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平台。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话题,既是几百年来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关于企业最原始的话题。
话题很大,只好慢慢道来。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角度的不同,看到的目的就不同。在经济学家眼里,企业是一种“交易”和“博弈”;在政府眼里,企业是“就业”和“税收”;在股东眼里,企业是“赚钱的工具”。
在很早前的管理学家眼里,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学家们发现了“获取利润”的目的缺陷,因此,另一些观点开始冒出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各位不要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事实上这些观点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相当的巨大?只要你们看看五十年代前与五十年代后的企业,如福特汽车、通用、可口可乐等企业宗旨、组织结构等变化,就知道管理理论是多么深刻地在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实践!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安然公司――在倒闭前,是美国的最大的能源公司,排在世界500强的第五位,资产1200亿(美元),利润十几亿,即使刨除了它做假帐的6亿多利润,依旧是个赢利4亿多的企业。但是,它却带着4亿多“美好的利润”倒闭了。因为它违法了。
既有利润又不违法而倒闭的企业例子,也是多如牛毛。三株集团,在消失的那一年,企业销售额达到了80亿,企业拥有数亿的利润,企业也没有违法。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利润又不违法的企业,却最后消失了。
显然,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上面说的例子并非是特例(特例是不能用来证明管理理论的)。其实,你只要看看那些倒闭的案例,相当一部分都是带着“美好的利润”倒闭的。
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五、六十年代,德鲁克说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企业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这个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信奉着这个观点。事实上,这个观点相当的伟大,因为它第一次让企业低下了高傲的头,平等地看待消费者。最直接的企业转变,就是企业从“我生产什么,你就得买什么”,转变到了“你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
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
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
而后者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
德鲁克认为:企业是通过营销和创新来造就顾客的组织。
利润是企业生存需要和抵御未来风险需要的指标。企业的目的是造就顾客,通过创新来发现顾客需求,通过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这才是企业社会性本质。
企业价值表现在,通过自己的经济和文化行为,创造了有价值的客户和创造了有价值的员工。
也就是,既创造了客户价值也创造了员工价值。企业的价值是客户价值和员工价值两者的统一,忽视任何一点,都不是有价值的企业。
一个有价值的企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财富,而且对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对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受尊重的程度都有重要作用。过去几百年以来的全球化首先是靠军事掠夺、殖民地与战争推进的。进入21世纪,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企业。
步入社会范文5
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动员会精神,我们将从精简会议整顿会风入手,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以作风的大转变、行政能力的大提高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各种会议过多、过滥,致使会议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不仅牵扯了领导的大部分精力,而且影响了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为此,必须精简会议,整顿会风,让广大干部从过多的会议中解脱出来,集中更多的精力来狠抓落实,强化服务,干事创业。
为进一步改进会风,推进精简会议工作落实,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整顿会风的通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大对精简会议整顿会风工作宣传力度。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精简会议整顿会风的有关规定,带头宣传有关规定,带头执行有关规定,并组织好本地本单位的贯彻落实工作。
为保证精简会议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将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从严控制会议规格、会议数量和会议规模,从紧压缩会议时间,改进会议形式,提高会议效率,降低会议成本,严格会议审批,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会议的质量。在精简会议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整顿会风。县委明确规定:对县委、县政府召集的会议,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执行严格的签到制度,对无正当理由,迟到、缺会、替会一次的,通报批评;迟到、缺会、替会二次的,诫勉谈话;迟到、缺会、替会三次的,给予免职处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从精简会议整顿会风入手,切实解决全县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行政执行能力明显提高。一是大力精简文件,严格按照公文处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公文管理,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文,减少行文,提倡少发文、发短文;二是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千方百计增产增收,严格厉行节约节支,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大力宣传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重大意义,使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进一步推进廉洁行政节俭行政,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公款接待费用和接待标准,规范公务用车购置使用管理,规范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管理,精减各类活动,节约办公开支,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党政机关单位基本建设管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执行力;四是严肃群众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党的群众工作纪律,不与民争利,反对以任何形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侵占群众的各种物质利益及损害群众合法权益,不搞特权,不对群众逞威风、耍权势,不压制群众的民利,不以的态度对待群众;五是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好各级各部门存在的“懒、浮、拖、软、贪”等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六是强化落实的责任,提高落实的本领,建立落实的机制,打牢落实的基础,让广大干部在思想上想干事、在能力上会干事、在环境上能干事、在效能上干成事、在廉洁上不出事;七是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开展以讲政治、讲政纪、讲正气为主题的政风政纪建设“回头看”活动,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纠偏补差,凝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全县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作风建设明显好转,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步入社会范文6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学风的内涵、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会计系学风建设案例为例,分
>> 浅析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初探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浅议学生干部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干部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学生干部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在学生管理中如何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如何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论如何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作用发挥的思考 浅谈如何发挥团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发挥班组长在班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发挥宗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团组织在化工企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职业学校如何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论正确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10).
[3]宋文华,杨宏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校风建设的关系[G].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李健,李扬.运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风建设[G].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
[5]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G].中国电力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