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形势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形势论文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1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2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大部分中于西部相对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区位优势并不显著。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相对富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对第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相对而言其他配套产业发展表现的还是较弱,对于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有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首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该地区的区位特点,试图融入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扩大自身经济发展空间,和周边地区建立一定的产业关联,进行优势互补,参与新的社会经济分工,进行城市转型建设。将资源型城市通过自身资源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使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格局由点状升级为线状和面状分布,提升地区区位发展优势,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城市品牌的打造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为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使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和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和复合技术性的产业。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本也提出一定要求,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注重劳动力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避免转型期间出现劳动力失业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三、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型城市发展生命周期与该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包括资源产业的开发早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资源开采衰减或转型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经济转型的战略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路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实施一条更适合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模式。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相对优势不同,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尽相同。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经济转型主要考虑的是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就表现为资源型城市结合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阶段,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过程。所以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显得尤为不容忽视。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3

(1)事业方式统筹下的公路管理模式。这种以非盈利性机构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管理模式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人民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实现地区统一,防止了管理公路建设的多元化。同时,还适应当下的金融环境,在政府的帮助下,用很低的融资成本获取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事业型的公路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政事不分、管理人员自我监督不够的现象,同时还和现行的政策、法规要求相抵制,其统贷统还的方式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利用。

(2)以事业方式统筹的干线公路建设。如某省70%的高速公路都是由省公路局管理建设及资金的统贷统还和运营的。这种统一管理的模式能够让管理部门很好地监管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造一个较好的公路运输服务体系,方便社会,方便人民。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公路局承担了全部公路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各个方面工作,其管理范围太大,容易出现管理效率不高、事企不分的现象。在公路建设完成的运营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机构臃肿、权责不对应等问题。

(3)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如江苏省采用的模式就是省政府人员提出决策和监管,公司集资,市里提出建设方针,这种统一领导下四分开的格局,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的效率。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指挥部的指挥模式比较传统,属于建管模式,这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了。再比如,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使其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建设公路是出于社会公益效果,很明显,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并且,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高速公路集团企业几乎与省交通厅是同一行政位置,这极容易造成交通行业的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4)部分集中的企业化公路管理模式。如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大部分是由建设开发的总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川高公司)负责的,其中包括建设资金的筹措、建设过程的管理、管理经营管理、经营资产的管理和公路养护的管理等各项职能。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省交通厅直接管理川高公司,川高公司在管理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的权利,如公路建设监督、路政管理等,简单的说,就是将事业性公路管理模式变成企业化管理的性质,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在实践中对公路的管理控制。

2我国现行公路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几大问题

2.1管理机构的设置繁琐重复

因为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建设渠道太多,导致公路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多样性。如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制的、国有企业性质的。一个公路工程的建设在政府、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管理下,非常容易出现建设与运营管理不当的混乱局面。因此产生了机构设置不当和重复设置的问题。有一些省或市里不仅设置公路管理局,还设置公路项目办公室,除了这些繁琐的管理机构,还有政府支持成立的通过支配国有资产投资的公路集团、企业等。这些重复设置的机构导致同一片公路地段内出现多个管理公路的管理机构,由于各部门职能的交叉,当交通运营中出现问题时,极容易发生互相推诿和纠纷的状况。

2.2交通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一套专门针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公路的执法还是根据1997年7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该法只是规定了公路的建设和收费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的规范要求。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实用意义,导致执法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足、适应性差等问题,这根本就不能满足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要求。很多地方性的道路交通法规跟《公路法》的法律条例又相互冲突,互相抵制,在遇到交管问题时,应当作出的处理方式却不一样,致使管理混乱。目前,公路管理部门管理路政的主要问题是职责不明、交通执法范围模糊等方面。

2.3路政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没有衔接公路的性质要求公路管理需要做到高效、统一、集中等标准。一段公路的管理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收费、养护、通信、服务、交通安全和路政等,这些管理内容是一个整体。但是,现在很多省、市的法规都从中割裂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条例。

3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分析

在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评价的分析中,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作为被分析的主体。这需要处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结合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分析,数值大的作为输出指标,数值小的作为输入指标。所以,将公路工程建设资金、公路收费的收入、公路通车里程设为输出指标,将公路建设的负债、公路经营管理机构的数量经营型公路的收费设为输入指标。通过软件和模型评价分析得出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评价值。

(1)目前我国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总体评价值很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公路暂时还处于建设阶段,在交通网规模扩大的时期,无形中加大了公路运营管理的压力,而有关公路管理的模式又没有统一,各地区在公路建设管理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模式又存在一定弊端。如管理主体繁多、职责不明、服务质量低、路政下达不清、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等。

(2)中江苏省的评价值最高,因为该省的公路管理模式是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适应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以相对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广东省、四川省采用一路以公司的模式,其中收费经营型公路较多,可以有效引进资金,不过建设阶段造成的负债很重,同时不方便对公路的统一管理,从而降低管理效果。山东省、辽宁省、陕西省主要以事业统筹的方式管理,这样会加大投资资金的压力,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利用。

(3)评价值和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的要快,当前东部地区管理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所以,针对性的采用具有集中性特点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公路的服务体系和规模效益。而对于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设方面需要相对减少资金的投入,同时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适当地用事业统筹的模式来管理公路建设和经营,这样有助于提高集中资金的能力,也可以在保证公路服务效果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4公路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法律手段

①立法阶段:市场经济得以安全、快速发展的保障是相关法制基础。只有拥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使公路管理有序、稳健发展。政府需尽快制定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款。②执法阶段:管理管理的执法问题是其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繁多、低效的执法主体严重阻碍了公路发展的速度。当下,主要是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执法管理问题,第一个需要明确划分的就是公安部门和交管部门的职责问题和行政分工,确保公路管理体制的精简、统一和高效。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公路交通管理模式。

4.2经济和行政手段

因为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筹备资金,其投资的成本回收又很慢,同时还具有公共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所以一般企业通常都不愿接手建设管理。这个时候,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市场干预,给予合适的企业以垄断公路的经营权利,让该企业独家经营指定公路,不过同时通过微观规制对管理该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符合公路建设运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体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5结语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5-0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日趋“文化化”,文化已经“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带来了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商品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经济效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能够提升城市价值,增加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辐射其他产业。

一、文化的经济化与文化产业

从概念上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学和艺术等现象。在这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并列,但是一样蕴含着经济价值。广义的文化可以从不同学科进行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1871年,泰勒的描述性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具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艺术、法律、道德,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2)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的历史性定义:文化是群体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能够因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获得社会意义。(3)1905年,斯莫尔的心理性定义: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以及其他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1]。

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已经“经济化”、经济日趋“文化化”[2]。日本著名学者日下公人认为,在经历经济开发、社会开发和人才开发的时代后,开发文化经济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2]。文化与产业相互渗透,必然出现文化产业化。所谓文化产业化,就是在保持文化原有功能和特征的前提下,以资产为纽带,以精神需求为方向,以相应物质为依托,把人类的知识、智力、信息、精神和艺术,加工成文化产品,并进行交换、消费和服务。

文化的产业化带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1944年,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表《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3]。西方文化经济的创始人之一大卫・索斯比认为,文化产业是通过具有创意的生产活动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传递某些社会意义;文化产业实质上是指文化产品的经济功能,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4]。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中轴。因此,有人将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将文化产业称为“第五产业”[5]。当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称谓可能不同,如美国的版权产业、欧盟的内容生产、英国的创意产业、日本的感性产业,我国台湾的创意文化产业。但不论称谓如何,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经营符号性和信息性的产品,并实行以创意为手段的产业化运作。1999年,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立市”,2004年提出打造“设计之都”,2005年将文化产业确定为继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第四支柱产业。目前,深圳已建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5个,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及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上升。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颁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1)核心层。包括新闻、广播、电影、电视、书报、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群众文化服务、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2)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3)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二、文化的商品性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

文化承载着各种社会关系,塑造了社会的理想人格,提升了个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过,文化的价值内涵常常表现为外在感知,并且被符号化和系统化。无论是音乐、舞蹈、服饰,还是节庆、晚会、习俗,都通过媒体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鲜明独特的个性,正是文化的绚丽特征和丰富内涵,产生了经济价值[6]。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体现为文化具有的表层服务功能,而且说明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属性。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在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中,特别强调:“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在于把裸的盈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7] 1980年召开的蒙特利尔专家会议认为,一般说来,文化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文化产品和服务被生产或再生产,并且被储存或分销。由此表明,经济属性是文化产业存在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首先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性。文化产品或服务是商品,具有商品的本质特征,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进行生产和交换,实现价值最大化。图1显示,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绝对有效,文化产业市场能够自发实现均衡,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这时候,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均衡点为E,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出为OA。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文化生产企业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处于平衡水平,即在均衡点上,既不存在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短缺,也不存在过剩。在这一框架内,文化产业只能依靠市场化运作来取得经济效益,没有其他途径可循。这是因为,如果出现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文化产业的生产企业愿意提供的文化产品数量,将高于消费者即人民群众的购买意愿,就会出现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过剩,对价格施加向下的压力,直到达到均衡价格。同样,太低的价格会产生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短缺,消费者愿意出高价购买,也会促使价格上升到均衡水平。在这一情形下,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产业化运作,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包括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经济效应。通过“区域联合”“产业集聚”等方式,分散的小规模文化产业生产体系相对集中,各个分散经营的文化企业被纳入统一有序的经营过程,形成强大的联合生产力,推动建立大规模文化市场生产体系。文化企业专业化联合体系,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培育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提高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率。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起步,2007年后呈现爆发式增长。2008―2012年,我国共建成1 122座园区,年均增速为42.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2 000多家文化产业园区,5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在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有33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体包括以北京为主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西安、重庆、成都为首的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大理、丽水为主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以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创意产业集群。深圳市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部分区文化产业集聚体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现代经济的增长引擎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引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在生产、技术、投资、消费等方面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经济价值。可以预言,随着时展,文化产业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高新技术的前沿产业。具体说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提升城市价值。在塑造城市价值方面,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文化企业发展,能够产生品牌效应,发挥城市经济价值;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够提升文化氛围,发挥城市文化价值。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城市价值品牌,注入一股强劲的力量。一座城市拥有文化底蕴,就会拥有城市价值品牌,从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为城市创造更多价值。例如,深圳大芬油画村依靠油画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龙岗区乃至整个深圳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价值。目前,大芬村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油画第一村”。有关数据表明,大芬油画村目前共有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近1 200多家,居住在大芬村内的画家、画工1万多人,年产值近10亿元,约占全球油画市场份额的70%。

其次,文化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城市日益成为文化资源聚集地,经济增长速度快,市场需求大。正由于此,文化产业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体系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不仅能直接贡献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如今,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并且每年平均提高0.7~0.8个百分点。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全部高于经济发展速度。2009―2012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1986―2010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2008―2012年,英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1995―2012年,中国香港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8]。

再次,文化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产业不仅能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总量,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通过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创意、知识相互融合,“资本”与“知本”协同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资源融入经济运行,技术、知识、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最终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美国娱乐业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娱乐业的生产经营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产值,英国艺术业以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工业不相上下。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3.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迫切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根据霍夫曼系数等相关指标,广州、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考虑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经济结构模型。

另外,文化产业缓解就业压力。文化产业对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开辟新的就业空间,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率来看,该比率2013年全球为5.49%,约3/4的经济体为4%~7%,其中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超过7%[8]。目前,在深圳,文化创意企业约4万多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年度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30亿美元。

最后,文化产业辐射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是风景名胜、文化遗址以及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对旅游、餐饮、时装等产业拉动作用大。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2012年墨西哥的文化旅游对GDP贡献率约8%;2012年西班牙文化旅游入境人数达15.9万人次,占入境游人数的50.7%;2011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产出的乘数效应为1.43,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乘数效应0.58。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文化产业支出,就可以为新加坡全国经济增加1.43个单位的产出、0.58个单位的增加值[8]。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日趋“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带来了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经济效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能够提升城市价值,增加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辐射其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意三点。(1)营造宽容环境,实现文化产品的“包容性增长”。在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减少对内容生产的干预,使文化生产者能够在更大空间实现思维、创意和形式的跨越,提供更多优秀产品。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要坚决抵制敌视社会主义、宣扬消极主义的精神鸦片,保持文化领域的纯洁性和先进性。(2)减少对重复性作品的支持,提倡原创和协同创新。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文化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产品的快速增长。但在支持的同时,要鼓励学术创新、表演创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加大对创新性和原创性的审查。对相同创意者要联合交叉,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协同创新。(3)克服物质至上的思想,多出精品力作。精品的创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文化生产者要不为眼球左右,不为物质利益诱导,平心静气埋首创作,一心一意创造精品,坚决反对造假之作、抄袭之作和平庸之作[9]。

参考文献:

[1] 郭莲.国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J].大地,2002,(6).

[2] [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56.

[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9.

[4] 大卫・索斯比.经济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165.

[5]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6] 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4,(3).

[7] 阿多诺.文化研究:第1辑[M].高丙中,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96.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激励约束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一、建立以科学、公平、合理为原则的薪酬体系

1、薪酬政策的对外竞争性。为了保持公司在行业中薪资福利的竞争性,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为此公司薪资福利部门每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薪酬调查,了解本行业相近公司在薪资福利方面的数据,以调整本年度公司的薪资福利政策。除了进行每年一度的薪酬福利调查之外,公司还应根据需要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做相关数据的调查。

2、薪酬的对内公平性。“按表现来支付薪酬”是有效的薪酬支付体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好的薪酬计划一定是公平的,在诸多薪酬体系的案例中,支付不与业绩挂钩,不公平往往是薪酬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3、薪酬设计一定要结合公司本身的实际支付能力。薪酬计划得好与不好,是看它是否适合公司的实际状况和能否有效激励员工。公司制定薪酬福利的指导思想是吸引并留住最好的人才,但是由于各个公司目标不同、在市场中的收人状况不同、员工的需要不同、公司的预算不同、公司之间的发展阶段相异,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而必须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激励的重点应有所区别。

4、与时俱进。在相当多的公司里,薪酬制度计划一经制定,就许多年“躺”在上面睡大觉,很少有人花心思去想想这些计划执行起来有什么问题?是否是员工需要的?哪些方面可以改进?福利计划激励员工的效果怎么样?企业应派专人负责改进已有的薪资制度计划,并根据需要去研究和开发新项目。一个计划出台后,经过一年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通过了解其它相同业界公司的状况会找到一些差距,第二年做计划的时候将此考虑进去。企业的薪酬方式应该不断创新,改变过去员工无权决定自己收人的状况。

二、建立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按照岗位规范的内容和标准,对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品德、才能、表现等,实施经常的考察和评价的过程。企业不仅要获知员工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准确识别员工状态。并依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队伍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帮助员工个人提升自我。通过自我实现,从而推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岗位绩效测评可以准确了解岗位人员知识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再加以适时的、有目的的培训岗位人员,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和提高工作能力水平,从而为企业培养和选拔出合乎要求的人才。笔者认为,企业的绩效测评只有在以下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公正准确地实施。

其一、规范化。企业的绩效测评标准、绩效测评程序及绩效测评责任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即要规范化,并且在绩效测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这些规定应对企业全体员工公开,使员工对绩效测评工作产生信任感,并能理解和接受绩效测评结果。

其二、客观性。评枯绩效测评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绩效测评标准,针对客观绩效测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掺人主观性和感彩。将被绩效测评者与既定的工作标准作比较,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作比较。

其三、多层面。全方位绩效测评是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立体式地进行岗位绩效测评。它包括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各方面人员以不同的视角,对被绩效测评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等个方面立体交叉式的评价。

适时反馈。绩效测评的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测评者本人,否则就起不到绩效测评的教育作用。在反馈绩效测评结果中,应当向被测评者就其评语进行说明解释。既要肯定成绩和进步,也应说明不足之处,并提供今后努力改进的参考意见。

三、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对知识型员工可用经济利益激励,权力与地位激励,文化激励。尽管大多数的知识型员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因此就把他们当成雷锋,缺乏必要的物质激励,就会出现花不该花的,拿不该拿的现象。如果大范围的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仅仅是人品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制度问题了。

1、经济利益激励。经济利益激励除工资外还有多种方式:岗位工资、年终奖、职务消费、福利补贴、期权、企业产权、持股等。①岗位工资其实就是岗位的价值,按照岗位高低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②职务消费就是按照员工职务给其本人一部分经费用在消费上。③福利补贴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方式,比如多给员工买几份保险,解除员工的一部分后顾之忧。④产权应给出资人,但应承认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他们也贡献了特殊的资本,但不能以工资的形式发给他们了,工资是劳动报酬,产权的收益才是资本的报酬,资本必须取得产权。国际上企业产权数的38%归没有出货币资本的人力资源所有。

2、权力与地位激励。①可以让知识型员工中的精英分子作企业的CEO,让知识型员工真正在企业经营中说了算。如果不能保证董事会决策的不失误,不如将权力交给员工中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②成立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于管理、经济、法学及多方专家,同时还可以有来自于本企业的员工,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作用是形成一个支持或否定CEO决策的咨询机构,显而易见,能加人这个机构,意味着对此知识型员工本人能力及价值的承认。

3‘文化激励。人的需求层次不同,高层次的需求是成就感,是别人的承认,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塑造,必须要在观念上承认知识型员工的地位和作用,理念上要有等级的差别,只提没有能力大小只有分工不同是不行的。承认能力差异就必须承认收益差异,不能老讲平均主义。应建立:能力不同——分工不同——收益不同的企业文化导向。

四、知识型员工的约束措施

有了上述这些激励措施,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象必然减少,但少了不等于没有,总有一小部分人不讲公德,不讲商业伦理,足够满足的情况下还是跑了,更有甚者带着公司的核心技术机密跳槽到了对手公司那里去。其实经济学不讲温情与良心,讲的是约束。有激励同样要有约束,约束机制同样重要。

1、内部约束是企业、当事人之间的约束。主要通过公司章程,合同,偏好,激励,机构来约束。①制度约束,就是让制度说话,规范的制度应详细、明确,谁违章行事一目了然,照章处理即可。同时,公司章程还可以保护公司的法人,管理者照章办事,即使出了问题也只承担民事责任而不承担法律责任。②合同详尽,对商业机密,技术专利等保护在合同中体现出来,几百页的合同做出来,约束很完整了,无德之人不愿也不敢背叛企业了。③偏好约束就是对真正优秀的知识型员工,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④激励中的约束,比如期权、年终奖3,5年后才能达到,可以有效地避免拿了就跳,撂下企业这种事故的发生。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利于将权力交给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⑤机构约束,就是不要把人与机构的矛盾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人与人的摩擦往往带有个人的成见,感情的因素。完善机构约束,让人与机构打交道。

经济形势论文范文6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根据斯密关于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这些因素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7)[17]等也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思想,索洛等人在《技术进步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在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连续性生产函数,索洛的长期增长模型打破了一直被人们所奉行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效率测度理论代表学者Farrell(1957)[18]提出企业效率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效率,它反映了企业由一个给定的投入集合中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另一部分是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合理划分投入成分,反映了企业生产和技术的能力。罗默的模型(PaulRomer)[19]比索洛模型更有微观基础,该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际价值。

本着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简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指标有许多,这里主要选取两个来自产业内部的产出指标:当年价总产值和专利申请数。当年价总产值高低意味着创造新价值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增产或节约两方面的成果,对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到引导作用。从直观上看,专利申请数多,说明该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效率高,对新技术的创新利用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水平。衡量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指标主要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和科技活动经费。年末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建造、改置、安装、改建、扩建、固定资产计量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时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该指标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期末数填列出。科技活动经费,主要包括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信息化建设支出、科技培训费支出和科技开发奖励经费支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劳动投入指标主要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将经济效率进一步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说明两个省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达到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率值小于1相对无效率的省市中,技术效率值等于1的有山西、吉林2个省市,但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属于规模无效率。在规模无效率的省市中,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市有山西、浙江、安徽、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和甘肃,这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没有达到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五、结论及建议从全国22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来看,除了经济效率为1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没有投入的相对冗余,其他绝大部分省市都有或多或少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适度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加强资本基础投入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科技活动投入方面都恰到好处,因为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迅速更新和发展的时代,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技术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要考虑适度技术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家,加强产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和年末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有效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2.重视科技人才与R&D投入,强化产业知识基础特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重视科技人才和R&D投入活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技术体制视角来看,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与R&D投入比例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而知识基础特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区域角度都有一定的正的相关作用。因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一大批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充分发挥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级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高级人才,产生人才的“马太效应”,才能产生高技术产业的巨大能量,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3.实施科研创新联盟,增加行业内的技术机会广东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和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资源有效实施科研创新联盟。科研创新联盟是指高技术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集聚资源,积极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组成联盟,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4.有效保护发明专利,增加新产品利润从区域来说,发明专利的独占性并不利于提升当地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很多地区过于保护发明专利,但往往利润增加并不理想。从专利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发明创造,防止发明被模仿,从而增加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激励技术性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发明专利尽快地转化为新产品收益,使其应用于进一步创造性的活动中,进而提高整个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