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是什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纲是什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纲是什么

提纲是什么范文1

1、打印机针头损坏,更换新的针头后重试。

2、打印机导轨或散热风道有异物,清洁后重试。

3、打印机内部零件损坏,更换新的零件后重试。

提纲是什么范文2

关键词: 导学提纲 “细胞呼吸” 设计 运用

为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许多教师课前布置了自学预习,但由于受知识面、自学能力、迁移拓展能力等限制,许多学生所谓的自学仅仅是简单通读一遍课文或在课本上圈圈点点了事,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仅仅知道“是什么”,而对“为什么”和“如何用”则很少涉及,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预习流于形式,效果当然不理想,而许多教师采取“导学提纲”的模式则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导学提纲”的模式是课堂教学前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该模式的实施分为两大内容:一是教师的“导”,即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提纲”;二是学生的“学”,即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课堂师生共同达标活动。“导”是前提,“学”是目的,但许多教师在“导学提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导”的形式、力度、程度没有把握好,造成学生对照导纲无从下手去学;二是“导”和“学”的脱节,有“导”不“学”,有“导”不用。以上两点都没有使“导学提纲”起到“导学、减负、增效、倡导自主探究”的目的,如何让“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本文以苏教版高中生物模块一第四章第三节“细胞呼吸”为例,浅析“导学提纲”的设计和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导学提纲”的设计

1.1定准目标,引领整体感知。

导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的导学是盲目随意的导学。一个导学提纲,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好导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哪些是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可以达成的目标,哪些是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才能达成的目标。在设计导纲时,教师不能把高层次不切实际的目标下放给学生,如探究酵母菌在酿酒和发面过程中细胞呼吸的本质区别,由于材料、用具限制,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要求高。这样的目标使学生费力且难以完成,另外也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易引起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1.2巧设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设计导学提纲时,教师应把导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完成目标。如何设计问题使学生顺利展开自主探究呢?

1.2.1问题设置要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效思维。一忌意思模糊含混不清,以免误导学生而增加学生探究的难度。例如,水稻的呼吸方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不够明了,因为正常情况和水淹时水稻的呼吸方式不同。二忌大而全空洞抽象。例如,有氧呼吸的过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范围广、针对性不强,将会使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作答。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①有氧呼吸包括哪几个阶段?请尝试写出它们的反应式。②它们发生的场所分别在细胞的什么部位?③其反应的发生所需的酶的种类是否相同?④各阶段释放的能量多少是否相同?

1.2.2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有梯度。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是认知的一般规律,导纲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这一规律。例如,教师可先设置一组问题作铺垫:①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主要能源直接能源分别是什么?②光能有机物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稳定的化学能,需要经过哪些生理过程才能转化实现?③与以上过程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它们的结构如何?④酵母菌、乳酸菌有没有以上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区别?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应作阶梯式分层处理,即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连贯的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相当于一个台阶,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显然这属于结论性的问题,难度大,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若换成: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分别是什么?②在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哪些阶段在线粒体进行的?③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产生的能量主要来自哪一阶段(场所)?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主动探究中得出满意的答案。

1.2.3问题设置要有侧重点。提出的问题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实质和学生的难点,不能面面俱到,一味重复教材,简单罗列知识清单,也不能照搬教辅用书,应有适当取舍,应疑学生之难疑学生之疑,否则导纲篇幅冗长而加重学生负担,切忌不抓重点实质只抓皮毛。[1]

1.2.4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平铺直叙、没有趣味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2]如突破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庭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时可以用“黏土配沙土,一亩顶两亩”,探讨细胞呼吸的意义用“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身”。

1.2.5问题设置要有生活性。生活化的语言和情境会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如在探究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时可以设置:①人们习惯早晨去树林锻炼,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是否科学?我们锻炼时是小跑好还是快跑好?为什么?②包扎伤口时为什么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③我们在花盆种花时为什么要掺些煤渣或锯末?为什么盆底有个小洞?是用瓦盆好还是瓷盆好?④稻田为什么也要定期排水?⑤夏天到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保存易腐败的食品?

1.3设置归纳,提升知能层次。

如果说设置问题环节是把各知识目标分解细化,引导学生各个突破,而本环节则是把分散知识整合阶段,是知识的加深理解升华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提高阶段。归纳总结可用填比较表绘概念图示意图的等方法进行。如用下列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就可容易归纳出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联系。

2.运用“导学提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学提纲”设计的好并不等于教师学生用的好,要使“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在运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2.1把握好下发的时机。

设计好的“导学提纲”下发的时机要适宜,不可太早也不可太迟,太早探究的内容学生印象不深,学生所疑之处也会模糊;太迟甚至课前匆匆下发,学生来不及利用。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导学提纲”失去应起的作用。最好教师上课前两天将其发下去,使学生课前能从容探究,课堂上师生趁热打铁完成教学目标。

2.2勤于检查。

有了“导学提纲”不等于学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加强检查,开始时教师应亲自一个个查。当学生有一定习惯后,教师可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或课堂提问方式检查。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学生完成的量,而且要检查完成的质,哪些目标还没有完成?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杜绝两个极端。

课堂上使用“导学提纲”要杜绝两个极端,其一是完全照纲教学照纲宣读,或纯粹“对答案”,其结果是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知识也得不到拓展和加深,教学效率不高;其二是完全撇开导纲,教师另起炉灶,这样学生对“导学提纲”的利用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当使用“导学提纲”,课前已达成的目标要少讲或不讲,未达目标和起疑的地方要重点讲甚至引导进一步探究。总之,对“导学提纲”的使用,教师不能以导纲中的导来代替课堂上的导,也不能以课前的学来代替课堂上的学,要以导纲为本并超越导纲,要在“教中教,教中学,学中学,学中教”。师生、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共同在课堂上利用好“导学提纲”。

总之,“导学提纲”的模式,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可有效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真正把学生摆到教学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边清杰,林秀花.学案教学在新课程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学生物学教学,2008,(3):30.

提纲是什么范文3

[摘 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题目中心及写作要求,确定了作文题目,如何组织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作文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分准备阶段、列提纲阶段和检查阶段三部分,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应以固定模式框住学习,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 方法指导

作文教学是师生围绕作文的学习、掌握所开展的一系列交互活动过程或序列结构,是由学生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方式或活动。但教学多年发现,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有恐惧感和神秘感,要解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作文前、作文中及作文后进行指导,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帮助他们掌握作文中心思想及作文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以达到提高作文的能力。

一、了解题意的指导

无论是什么题目,都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题目中心及写作要求,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此时,“兴趣”调动尤为重要,教师可采用谈话交流,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写?记得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写“我最熟悉的人”一文时,提出了“在你家里,谁最勤劳”的问题时,学生七嘴八舌吵开了,有的说妈妈最勤劳,有的说奶奶最勤劳,还有的人认为自己最勤劳……总之,题目贴近生活,学生能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结果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写出了学生真情实感。

二、选材指导

确定了作文题目,如何组织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作文的重难点,教师应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想象与作文题有关的材料,可以提出:为了说明文章中心,应如何选材,所选材料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例如写《我最熟悉的人》一文时,所选材料应是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要想做到材料恰当而充分,还应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实践,多抄录,不断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在选材时得心应手,有材可选。

三、编写提纲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编写提纲常出现两种问题,一是思虑太多,拿不定主意安排,另一种是看题后不假思索而写,结果可能是文章前后重复或矛盾,如何达成文章架构,就应指导学生懂得作文提纲的基本要求,要写出作文题目、中心和各段的段意,对所写的材料要排排队,安排好秩序,提纲要内容简明,语言准确,达到一看提纲,就了解全文布局,各部分内容及详略安排。

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分准备阶段、列提纲阶段和检查阶段三部分,例如写《我最熟悉的人》的提纲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读题、审题,确定内容和中心,并为中心做好选材,然后指导学生对所写文章做精心设备,理清思路,如何才能通过材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检查提纲是否突出详略,并可对重点部分再编小提纲。

提纲是什么范文4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一、导学设疑。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预习,如疑问式导学提纲就属于这一类。每节课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不但抓住了重点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导入设疑。一般用在每节授课的开始,目的是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可以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一上课教师先做三个演示实验,一是将一木块浸没水中木块漂浮;二是将一铁块浸没水中铁块沉底;三是将一块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石腊悬浮。此时设疑“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一下子把三种物理情境活生生摆在了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三、导谬设疑。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运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于奏效,采用反诘设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密度ρ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不随物体地面上质量为m体积为V的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半,那么对于其中的半块砖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密度又是多少?生动形象地使问题迎刃而解。

四、求异设疑。许多物理问题,从某一角度去看学生理解了,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讲连通器时,按照教材讲了在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流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此时设疑:如果装的不是一种液体液面还相平吗?学生拭目以待,由教师作了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了结论。又如漂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了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求异设疑的必要。

提纲是什么范文5

一、 自学― 培养阅读、理解、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主要是课前预习,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不知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即课堂教学的“骨架”。这个目标我是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出现的。预习提纲中问题的设计要“小步幅、密台阶、循序渐进”。初一“相交线、对顶角”一节的预习题纲:1、什么是对顶角?画图,举例说明。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3、1个角有几个对顶角?4、邻补角有几种定义方式?分别是什么?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7、1个角有几个邻补角?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10、认真看例题,注意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要实现自学目标 ,必然要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知识点,从而运用自己获取的知识来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与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成功、增强信心。积累点滴成功,就是学习兴趣的自我培养。

二、 带学―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上先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讨论,让每位同学把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派代表提出请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大家各持己见,争的是面红耳赤,虽然感觉班级里乱七八糟,但是乱中有序,乱中有意,在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越辩越明,越说越清。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是在“一言堂”的课堂上不可能品尝得到的。

三、导学―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联想的能力

导学的“导”就是教师,“学”是指学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和度。让学生对教师的“导”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课堂上敏锐的观察学生,搜集学生在自学、带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第一次出现的概念,教材中的重难点,大家经过激烈争论仍然存在分歧的内容应精讲。“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邻近概念的异同,找出各自的特点,挖掘隐含条件,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上面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发现、总结各知识点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教师只“引导“绝不包办替。本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和合作精神,从而体现了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

四、会学 ― 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自学、带学、导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从各方面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形式和氛围上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这种“激励、唤醒、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纲是什么范文6

一、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我一直主张,学习的事应该由学生来做主。课堂的教学涉及师生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在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能力上。因此,运用学习提纲进行教学,需要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要以学生“合作中的伙伴”角色,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一切学生参与到学习提纲的制定和运用过程中来,通过与学生的真诚对话,共同设计学习提纲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生成。

2.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保证学习提纲的顺利制定。

学习提纲的制定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诸多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的过程。组建学习小组是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学习提纲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融洽的群体最能激发个体为群体服务的责任热情,能使个体保持参与活动的旺盛精力。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自由组合式、优化组合式、优优组合式、中中组合式及特定组合式。不论哪种组合方式,首先要考虑的都是学生的个人感情,而不能一味地以个人的学习水平为基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精心。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及时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状况作为学习分组时的参考。当然以学生感情分组的办法也不是搞一刀切,教师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尊重学生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作出合理的调整。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它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二、切实把学习提纲的设计权还给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以前教师也懂得运用学习提纲来引领教学,但是那种学习提纲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来的。这样的学习提纲缺少学生自主的过程,对所学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这种提纲学习,只不过是转换了填鸭教学的形式,由“口头灌”变为“书面灌”,并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借助学习提纲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就应该把学习提纲的设计权还给学生。

三、按图索骥,运用学习提纲开展自主探究反馈性学习

学习提纲犹如行军打仗的地图,它指引着学习的去向。因此,当符合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的学习提纲诞生后,按图索骥,运用学习提纲开展自主探究反馈性学习,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1.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自主性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因此,让学生迅速地抓住学习的重点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然而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自主学习是最佳的方法之一。

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光靠教师的讲授教学学生激不起兴趣。为此,我先向学生出示了与本目相关的课标要求,而后组织学习小组分头根据课标的要求讨论列出小组自学提纲,再组织全班汇报,通过筛选重组拟定了这样几个问题:“(1)我国国民经济中有哪两种性质的经济?它们分别有哪些具体形式?(2)两种性质的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2)什么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他们各有什么特点?(3)国有经济为什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4)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我国对它采取了怎样的政策?(5)我国是什么社会?存在怎样的国情?由此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才适合?”这份提纲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便于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意识。

2.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当前各个学科普遍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经常采用泛泛而问的形式提出探究性的问题,缺少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必要性推敲。其实许多问题是一般化的问题,缺少可研究性,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教师花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耗时低效。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把“我们一节课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把它做好、做足?”考虑清楚,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尝试把学习提纲引进探究性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第二次问题设计,把大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形成第二学习提纲,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性的学习。

还是以九年级思想品德“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找到提纲中这5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学生能够做出回答。但是学生对“国有经济为什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什么我国要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与国有经济不一样的政策?”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我就按照刚才的办法从实际出发处置课堂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真正地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