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范文1

一、花季雨季正是诗季

读诗可使人聪慧灵秀,使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日趋丰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善于思考,善于想象的能力也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之中,抓这一年龄段,进行诗歌教学是绝妙的契机。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些都说明诗是最能激活学生想象力的金钥匙,他们也最容易进入到诗的意境和角色之中,大脑会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状态。

想象――诗人的生命。而读者中学生想象力正是活跃时期,他们激情丰富,思维敏捷,容易与诗人的原想象不谋而合。徐志摩《再别康桥》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教学时紧扣这个特点,让学生领会意境和感受情感,在领会和感受的基础上再做必要的点拨;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意境。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者淡淡衷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极静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学习后同学们兴奋不已,有学生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太美了!”

二、写诗比读诗更令人陶醉

诗歌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写诗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在两个平行班举行了一次诗歌大交流。教师也参与,由学生选优秀诗,学生对这个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选出的优秀作品多,下面摘抄两首以示其就:

父亲

马晓

春天

父亲是播种的把式

手里是赶牛的鞭子

眼里是希望与执着

夏天

父亲是麦地里的镰刀

手里是成熟

眼里是幸福

秋天

父亲扫帚

手里是思想的叶片

眼里是愁苦和喜悦

冬天

父亲是大地上的雪被

手里是团团温暖

眼里是沉静的遐想。

今夜无眠

――写给因车祸而死的姐姐

黑艳

今夜我无法入眠

一声噩耗

将我从梦中惊醒

我捧着极度害怕的心

在黑夜里守望

今夜我无法入眠

一场灾难

掠走了你年轻的生命

你眠在冰凉的土里

怎能安然入眠?

虽然这些诗还有些稚气,但毕竟是他们的情感写真,他们先已沉醉在诗的艺术魅力之中了。

三、诗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赫列特在《泛论诗歌》中说:“诗歌,严格地说,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这样一种技能,它不按照事物的本相变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这种语言并不因为与事实有出入,而不忠实于自然;如果它能传达出事物在激情的影响下在心灵中产生的印象,它就是更为忠实和自然的语言了。”正因为诗有这样的语言感染能力,特别是写诗,对学生的作文语言有极大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有提高,写作的进步不言而喻,先前语言的重复累赘及语言的贫乏大有改观。下面是从学生作文中摘抄的句子,从中可以略见一斑。如“让我拾起生活的瓦砾,在平静如镜的人生湖面上甩出一串潇洒的遐想。”“思念是美丽的孤独,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孤独才显得美丽,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天悠长沉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生命的过程就是站起来的过程,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爬成一队,站成一排;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却依然可以挺立成一颗松树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份绿意,增一道风景。这样,你才能以亘古不变的微笑贯穿生命故事中的每个细节,站成你自己的风景。”……

可以说,没有诗歌教学,学生就不会写出这样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句子来。

四.诗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范文2

一、从整体感悟人手

有一些诗歌感情强烈,而意象相对芜杂,将诗中意象打碎了逐一去理解,费时费力。如能从“情”人手,整体感悟,淡化个别生僻、难解的字词,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再勾勒出关键字词,层层剖析,理解深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如讲解《回乡偶书》时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民河南河北》,整首诗感情强烈,但其中意象极多,倘若一开始就一一解析,没有背景知识的输入,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找一些录像资料,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心境之中。然后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朗诵让学生初步体验作铺垫,再指导学生熟读诗歌,引导他们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通过讨论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针对诗中一连串的地名,可以带领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感受其间的距离,并从“即、穿、便下、向”等字中理解诗人急于返乡的心情。

这样整体感悟,情感奠基,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便顺畅多了,即使有个别字词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稍加点拨,也可以迎刃而解。

二、 从“诗眼”处入手

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诗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诗眼”入手,创设情境,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例如,李白在《秋浦歌》中描写了从镜中看到自已衰老的样子,抒发了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强烈、深沉的愁闷抑郁的心情:“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样的情感,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为此,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从而加深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辗转流离,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青春不再,白发欺人。这首诗就是他流浪到秋浦时所作。在教学中,教学可结合诗人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找出全诗的诗眼所在,既而从诗眼“愁”字切入诗歌,联系全诗理解诗人绵绵不绝的愁思,理解“白发”之长,“秋霜”之白,是表现出诗人因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愁闷抑郁之情。

三、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一些物质手段,比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有关的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简笔画等。不过,需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应根据诗歌的实际情况,以用的巧妙、得当为上。于永正老师有一堂极为精彩的古诗课,是执教白居易的《草》。于老师正是用了有变化的形象的简笔画,巧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先简笔画出稀疏的草,引导学生的质疑;再画稠密的草,引导学生理解“离离”之情境;在讲解“野火烧不尽”时,故意将草全部擦除,从而诱导学生理解“烧不尽”的是地下的根。春风一吹,灰烬中就又爆出新芽了。这样形象化的引导,极富感染力和美感,整堂课趣味盎然,笑声不断,学生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了“小草”的不平凡!

四、自主学习,体悟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五、迁移运用,创诗文。

诗歌教学范文3

关键词:精神营养;民族语言;感受力;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31-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下面谈谈笔者对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读熟、读通、读顺、读懂――诗歌教学的起点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如教学《冰心诗四首》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

二、 感受意象,进入意境――诗歌学习的关键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翻译是多余的,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中,“邮票”、“船票”、“ 坟墓”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难点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比较异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诗歌教学的目标

诗歌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我在教学《冰心诗四首》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充满哲理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

诗歌教学范文4

刚进入新课改时,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小心翼翼,就怕三年后的高考考砸了。于是,针对高考,贴近高考,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师能顾及当然好,若顾及不上也是没太大问题的。这个现状使得现代新诗在中学课本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课文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但属于现代范畴。三年前我们怎么教呢?我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从考试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做练字训练,将词的上片写什么景,下片抒什么情做高考题似的设计与提问,比如“这首词的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由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大量的应试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对旧体诗的理解与教学相对成熟,因此,当我们碰到不太熟悉的现代新诗时,便习惯性地用分析古诗的办法来分析新诗,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或某些字词。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一读新诗,背一背新诗,介绍介绍作者,讲一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别谈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于是就有个感觉,现代诗歌的教学过于冷清,可有可无,成为鸡肋,现代诗歌教学走向边缘,走向了无趣,而无趣的事做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于是,反思就成了自然的事。

现代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其表现手法也没有那么约束且多样化,这样也就能让更多人接受并模仿创作。一些自由诗歌,曾经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读诗写诗的青少年却很少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地位也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迷茫。

那么,如何走出迷茫,面对又一次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我们的设想是:回到现代诗歌的本质,回到现代诗歌的原点。

现代诗歌的本质和原点在何处?作为教师,不必在概念上纠缠,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定位于现代诗歌的文体和几个核心要素,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据此,的《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定位于与新诗进行比照,据此,我们确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能背诵这首词,能知道词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词的情感,能比较词与新诗的不同。也就是说,向高一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词,词有什么规定性,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学中,学生只要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其情感即可。侧重点是选择一首名为《鹰》的现代诗与之比较,并将的这首词用现代口语加以改写,让学生进行比较,目的是区分古体格律诗和现代新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比较,大体能感受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的积极性,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历史意义——那可是参与了中国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的诗歌啊!这样,在讲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将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背诵这首诗,能知道现代诗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能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将侧重点放在情感和形式上。情感上,戴望舒不仅有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也有着个人的心境。形式上,教师可介绍象征派诗歌对戴望舒的影响,在诗歌句式来理解叶圣陶所说“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的含义,并将其与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作比较,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两首诗在语言、句式上的不同。同时,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明了《雨巷》的意象和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以便理解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承续关系。

而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简单介绍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同时将这首诗的诗行排列与《雨巷》比较,让学生理解现代新诗的外形,也即诗行排列的创新与变化。同时,体会新诗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比喻和反复。

当然,对这首诗的语言感受和品味也必不可少。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诗句,完全是现代的词语,现代的句式。如果和古诗句比较,比如和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比较,何为古诗句,何为现代诗的句子,结果能立刻显现。

要强调的是,上述两首诗歌还特别适合朗诵。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和诗句的节奏,把握轻重音,教会学生朗诵。教师还可利用名家朗诵材料,让学生学习朗诵,爱上朗诵,进而喜欢诗歌,喜欢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

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们将学习重点定位于,比较这首诗与《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语言与诗行排列,学习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判断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以让学生建立文体意识。同时,还可比较这几首诗抒情方式的异同。

诗歌教学范文5

虽然许多现代诗歌不大讲究押韵,但是毫无疑义押韵的现代诗歌,读起来在听觉上更具美感,而苏教版小语教材所选用的现代诗歌,无一例外都是讲究押韵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会引导学生去找出每一行诗句的韵脚和押韵的字。比如《水乡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青波。在学生都能背诵、能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之后,我让学生分别圈画出“多”“波”等字,然后,让他们再读诗歌,重点关注圈下来的这些字,说说听起来动听悦耳吗?

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押韵所带来的美感,当然不是仅仅靠一两首诗歌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押韵的诗歌,当然包括古体诗歌。只有诵读多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独特的音韵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产生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感。

二、 读出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现代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的节奏美由此体现。教学中,没有必要对学生讲解这些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一起“敲打”诗歌的节奏。《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学时,这种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来呈现和感悟,如果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充分朗读,让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节拍。

三、 再现现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体验灿烂的运河文化,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

修辞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比喻、排比、拟人、反复、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读者徜徉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诗人运用修辞所带来的精妙神奇的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而通感、象征等手法也不少见。再如,《水乡歌》中的“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当然,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机械地向学生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感悟这些修辞的运用带来的美感。

诗歌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反复朗读;认真体味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仍诿栏薪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款消费

下一篇高中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