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1
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所以,创设情境需从趣味性、真实性、有效性、思考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共议交流,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同伴合作学习、研讨交流是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个体充分参与、体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共议交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学生经历独自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会引发生生交流、师生对话的意愿,有了这种意愿,合作交流才有价值、有实效。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内容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学生在认识上的一个大的飞跃。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等)的基础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学关系和数量,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一课时的学生来说,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成为这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生活中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学关系和数量的意义,从中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促进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观念,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过程
在活动中体验符号和字母符号的作用 第一步:欣赏数青蛙的儿歌。课件出示:“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这首儿歌分别说到了哪些数量?板书(青蛙只数、嘴的张数、眼睛只数、腿的条数)2只青蛙呢?3只、4只呢?还能接着再说下去吗?继续说下去你有什么感觉?(板书)第二步: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还有哪些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板书)第三步:现在你能把这首儿歌说完吗?那么,你能像(板书)这样用一句概括的话说说这首儿歌吗?独立思考并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第四步:交流、展示学生写出的儿歌。(教师板书典型例子)组织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概括得比较合理?哪句话概括的有问题,需要改进,怎么改?(教师板书学生典型改进意见)前后比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第五步:理解意义,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概括情况提问:x表示什么?x×2、x×4分别表示什么?(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教师:“刚才同学们用x表示青蛙的只数,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然后,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第六步:x×2、x×4还可以有更简便写法呢,你们知道吗?出示简写方法,按方法简写。交流1×X怎样简写?m×n呢?
在练习中再认识字母的优点 出示课件:岸上有a只青蛙,池塘中有b只青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把式子写下来。交流(预设、各种情况: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只青蛙?岸上的青蛙一共有多少条腿?所有的青蛙一共有多少只眼睛?)引申:像2(a+b)=2a+2b、4(a+b)=4a+4b这样的式子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教师说:“所以,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都可以用字母表示。”接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样简便就怎样写)教师说:“看来周长和面积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一些你发现的规律课件出示:小明年龄:10、11、……;教师年龄:38( )……( )教师:“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一些规律。”课外引申用字母表示数的由来(出示课件)。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2
一、由追求表面的繁荣,到追求内在的真实
第一次备课,我以数青蛙的儿歌导入新课,课件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孩子们虽然兴趣很高,但对于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却一知半解,无法从内心真正地去接受用字母表示数,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内心的真实需要。
第二次备课时,我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能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教法。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选用了教材中的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字母公式两个例题,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猜年龄这一例题:
师:学习之前,咱们先来聊一聊。
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师:罗老师比这个同学大20岁,罗老师今年多大了?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10+20)
师:××同学1岁的时候,老师多少岁?怎样列式?(板书)
师: ××同学2岁时,老师多少岁?怎样列式?(板书)
师:你能再接着往下提问吗?
生:……
师板书:2+20、3+20、4+20……
这样说下去,麻不麻烦,能不能用一个更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呢?
生:a+20。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能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追问:你用字母a表示什么?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当a=1时,它表示哪个算式?当a=2时呢?a=3、a=4呢?
那么a还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当a=5的时候,老师的年龄是?如果用字母c来表示老师的年龄,那这位同学的年龄可以怎么表示(c-20)问:20表示什么?c-20表示什么?除了字母c,还可以用别的字母来表示吗?
师:看来不同的字母也可以用来表示同一个数。那么当c=40的时候,孩子的年龄是?C=60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又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从轻松的谈话中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新知,学生在不断提问的繁琐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从而内化出真实的需要,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虽然没有华丽的课件、妙趣横生的动画,只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随性的聊天,却还原了课堂的真实和内在的需要,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二、由追求练习的数量,到追求训练的质量
第一次备课时,我安排了大量的练习,在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天真地以为这个知识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很简单,选择了大量的练习。但孩子在没有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时,大部分学生能照葫芦画瓢做出来,课对于一小部分后进生来说就显得格外困难了,因而也就违背了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第二次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数,而现在要学会用字母即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具体情境中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次过渡,也是思维的一次飞跃。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渗透,让孩子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我有针对性地把练习重组到每个相应例题的后面,让学生有针对的去练习,进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方便。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内心产生了真实的需要,在练习中,他们一下子就想到用字母来表示。因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意义。尤其是我把数青蛙这首儿歌作为拓展练习出现时,整个课堂又掀起了一个小(课件出示儿歌数青蛙):
师:有一首儿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_张嘴,_只眼睛_条腿;
读到这里,提问:3是怎么得到的?6呢?12呢?……
师: 怎么不往下读了?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为全世界的青蛙编一首儿歌吗?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字母)
出示:____只青蛙,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条腿。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a、b、c、d;a、a、c、d;a、a、2a、4a。
师:你更欣赏哪种表示方法?说说理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儿歌。
课堂上争执声不断,孩子们谈论的热火朝天,知识的重组,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而这时候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真实意义。
三、由扶到放,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
随着课改的深入,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数学的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有效开发儿童的潜能,运用探索、实践等方式锻炼儿童的自主能力。使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主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和生命涌动的乐园,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却让我们清醒的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呢?在一次课堂技能大赛中,我抽到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的内容。我通过对数学课程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具体要求进行认真研究,对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进行详细规划,并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以下结合自己在课中所作的几点研究,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感受:
一、让学生利用所学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对此,我安排学生用已学过的找规律知识来解决例1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具体的数。是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我又出示探究报告单,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填写。从而使他们知道字母还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并且简明易记,便于计算。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数学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接触、使用这个窗口和工具,让学生在读课本的过程中接受信息,并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离不开学习主体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时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
三、给学生创设思考空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
四、在游戏中练习巩固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练习的内容的设计上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中逐步加深。在练习的形式上是形式多样。有填空、判断、诵读儿歌等。特别是在做儿歌练习时:“1只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下子就激发而出,让学生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五、让数学知识呈现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在新课学习完以后,我安排了“生活中的字母”如:“CCTV、KFC、NBA、扑克牌、车牌号”等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六、课后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很抽象的、较枯燥的一本学科,尤其是用字母表示数这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很难去理解,因为这些知识违背了他们原有的认识与习惯,但这些知识又是为后期学习简易方程,甚至中学中代数的基础,必须完全消化、理解。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首先进行2次探索,通过产生兴趣来建立符号感;然后积极调动学习氛围,并适时对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巩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明白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性。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我们每位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其深刻内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给学生一片希望的蓝天。我觉得通过这次比赛后,我在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每一个要点时,都会更加的准确,而且设计的问题也会更加的合理,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更加的科学,相信通过我的继续学习和探索,将来的表现会更加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玉仁.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山东教育出版社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4
许多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喜欢用儿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而且也收到了特别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两次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试教中把“数青蛙”儿歌请入课堂教学中。
第一次试教时,我满怀信心地用儿歌直奔主题,让学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地唱下去。学生特别有兴趣地唱着。突然,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并大声说:“这样数下去永远也数不完的。”“对!真棒,那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数完吗?”课堂顿时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几只青蛙几张嘴。”有的说:“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就是没有学生说出我所要的结果——n只青蛙n张嘴。我心里正在着急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n只青蛙n张嘴。”我非常高兴地表扬道:“你真聪明!晓得用字母来表示数。”没想到那名学生说:“王老师,我刚才悄悄看了一下书,看到书上是这么写的。”多么诚实的孩子,虽然他的回答让我有点失望,但还是肯定了他,说:“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很好。”这样看来,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字母表示任意数的含义。
下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四年级的学生理解不了把字母看做抽象的符号,如果直接给出字母,那么学生不就会认为字母代表的是数字了吗?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我改变了方法,直接出示用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问:“谁能举个数例?”学生纷纷举手,七嘴八舌:“3+4=4+3”“4+10=10+4”,有的还说出分数、小数来。这时,我让学生小结便问道:“这么说,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数呢?”学生齐声说:“可以表示任意数。”快下课时,为了再次活跃课堂气氛,我又用了“数青蛙”儿歌。我说:“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学生个个情绪高昂,异口同声地唱起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可刚唱完两句,大家的语速慢了许多。我说:“能不能稍微快点呢?”没想到课堂一下子混乱起来:“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6条腿”“4只青蛙4张嘴,4只眼睛4条腿”… …正当我要制止这场混乱时,下课铃声响了。
第二次试教后,我再次反思,到底失败在哪儿?在同事的指点和帮助下,我明白了失败的原因:没有把教材吃透,“数青蛙”儿歌用在课堂上应该是作为一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而不是拿来作为一种简易的儿歌去提高课堂气氛。
回顾这次同课重构教学,我想,我还必须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面多下功夫。而正是同课重构活动给了我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向着高效课堂迈进。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72-02
最近笔者欣赏了一组《用字母表示数》的同题课例,发现众多执教者对教材中“数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则”这一“规定性”知识的教学把握不到位,仍停留在“告知”的层面,未能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那么,对于教材中的“规定性”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它们的的教学价值,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用字母表示数》和《圆的认识》等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镜头回放:展示“规定”教学的原貌
“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多位执教老师对书本这一规定性知识的处理大同小异,告知的方法都很直接。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历经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不能较好地掌握。课后笔者采访了几个学生。师:怎么到简写的时候你们不踊跃了?生1:那些问题的答案书上都有的,大家都知道的。生2:为什么要简写,写乘号不是挺好吗?生3:为什么只有乘法要简写?加法、减法、除法为什么不要简写?……正当一群孩子各抒己见的时候,一位“老夫子”式的孩子用高八度的声音慢慢吞吞地说:“没有为什么,这是规定!”“对的,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有孩子附和着……
二、静心追索:探寻“规定”教学的症结
书本中有很多“规定”,这些规定是数学家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研究成果。面对“规定”,师生油然而生神圣感、敬畏感。与此同时,这些“规定”也会对师生产生负面影响。
1“规定”面前,教师懒得思考,学生被动接受
有一位国外教育家曾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本文之前记叙的《用字母表示数》简写环节,无论是学生自学书本,还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点,教师懒得思考“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规律,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这样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课堂效率低下。
2“规定”面前,教师懒得设计,学生被动附和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一般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多媒体先展示几幅关于圆的美丽图片,再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形状吗”,随后抽象出“圆形”,紧接着给出圆以及圆心、半径、直径等诸多定义……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简单粗糙,一律按“规定”办事,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缺少观察后的思考、思考后的反思、反思后的再思考,没有获得丰厚的体验和感悟。
三、全力突围:重构“规定”教学的路径
分析现今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在“规定”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比比皆是,笔者以为,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
1滞后“规定”的呈现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思考、探索知识本源,对教材、学生、环境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创设应景之作。教师在教学“规定”内容时,应相应滞后“规定”的呈现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由此推及其他相关规定的理解。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 [x][y]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x乘y(板书:x×y)
生:(很疑惑)很像x×y,也像乘乘y,搞不清。
师:我也没想到,写出来会是这样。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乘号缩小点。(板书:x×y)
师:的确有区别了。
生:可以再小些,就更加明显了。
师:如果我们将乘号再缩小,渐渐的乘号就变成了?(板书:x・y)
生(调皮的):如果再缩小呢?
生(有些责备的):就没有了。
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非常大胆的想法!(板书:x×y=x・y=xy)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思考,与数学家们的思考不谋而合。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字母式子的简写,还有哪些?
学生有了“乘号缩写”这一规定知识本源探索的经验,带着思考研究了其他简写规则,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很好的解释了其他简写规则。
2亲掀“规定”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亲历“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小力和爸爸在沙滩玩寻宝游戏,爸爸藏了一个宝物,并告诉小力:“宝物距离你4米远。”你们知道这个宝物在哪儿吗?
生:在小力的脚前方4米。
生:在小力的脚后方4米。
・・・・・・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你们位置上有一张白纸代表沙滩,纸上的圆点代表小力脚的位置,宝物可能在哪里呢?请在纸上点出宝物的位置。(指名学生到黑板画,画出了隐隐约约的圆)
师:还可能在哪儿呢?(生继续到黑板添加点,画出了明显地圆)
师:宝物在哪里?
生1:在这个圆上。
生2:宝物在距离小力脚4米的一个圆上
师:其实,小力的脚就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异口同声):圆心!
师:知道4米是圆的什么吗?
生1(有点炫耀的):半径!
生2(有点怀疑的):直径!
师:从字面上再结合图理解,是直径还是半径?
生:半径,因为半径的半告诉我们只有一半的长度。
师随后给出半径、直径的准确说法。
・・・・・・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6
师(出示“”):像这样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生:用三根小棒。
师: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生:用六根小棒。
师(板书2×3):猜一猜,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写6呢?
(半分钟之后,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这个式子能表示出六根小棒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2:从这个式子能够看出是摆了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都是用三根小棒,一共用了两个三根。
师:这个算式既能表示出所需小棒的根数, 也能看出摆了几个三角形以及所需小棒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这个关系,因此这里就用这个算式来表示所需小棒的根数。像这样,摆几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怎么用式子表示?
(学生们热情高涨,一个个抢着要说)
师:这么多同学想回答,老师要把所有同学的想法写下来,时间还真不够。这样吧,请大家来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同学想说的。
生3:摆a个三角形,需要a×b根小棒。
生4:摆a个三角形,需要a×3根小棒。
生5:摆b个三角形,需要b×3根小棒。
师:你们觉得哪个式子能代表大家的想法,为什么?
生6:我觉得这几个式子都能代表大家的想法。
生7:我觉得a×b不行,这个式子看不出每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3:我这里的b就表示三根小棒啊!
生7:这样也不行,你的式子应该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生8:我觉得3表示每个三角形都用三根小棒,它是一个固定数,用字母表示就看不出所需小棒的根数;而三角形的个数在变化,可以用字母表示,所以我觉得后两个式子都能代表我们想说的。
……
反思:
这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在简约的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亲身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创造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简约”让情境更有效
为了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常常创设有趣、新奇甚至奇异的情境,但盲目地追求情境的花俏、时髦,会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而干扰学生的探究,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造成高耗低效的课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情境。它简约,可操作性强,指向性明确,干扰因素少,使得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同学的想法上。加上前面与之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所有同学的想法。可见,简约的情境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效。
二、“思辨”让情境更高效
思辨是学生间思维火花的碰撞、智慧的交织,是学生深度思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架设起知识的桥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辨。课中,我先用2×3这个算式表示摆两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而后启发学生猜一猜为什么不直接写6。当学生抢着想说自己怎么摆三角形时,我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同学的想法?”当学生回答出不同式子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式子是对还是错,而是让学生辩论哪个式子更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在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下,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观点在思辨中不断完善。正是这些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贯穿于情境教学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凝聚到对数学本质的思考上来,以数学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使得学生激烈地争辩、快乐地思考,高效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