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1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图: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图: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2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3

草木皆兵(苻坚)胯下之辱(韩信)背水一战(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望梅止渴(曹操)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洛阳纸贵(左思)闻鸡起舞(祖逖)

纸上谈兵(赵括)东窗事发(秦桧)鸿雁传书(苏武)

二、写出下列雅号所指的名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子美(杜甫)

香山居士(白居易)青莲居士(李白)易安居士(李清照)

三、先把诗句补充完成,然后之处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指的是谁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四、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地名。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间的“河”和“岳”分别是指黄河河华山这两个地方

2.“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指的是今天的(开封)这个城市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古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

4.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

五、文学知识。

1.文学,被称为“唐宋家”的是韩愈(之首,唐),柳宗元(唐)

2.“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获得“四大文化名人”的中国人是屈原

4.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实际上是一种酒

5.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年”,传说中是一种怪兽

6.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的是谁?指的是: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燕昭王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边塞冬天的景象

8.“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一水”指的是(长江)京口指的是镇江钟山指的是南京

9.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97米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指的是杨玉环(杨贵妃)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是(关羽)

1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名着《红楼梦》中的开篇之诗。

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名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15.“近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的谜底是山水画

16.“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的是风这种自然现象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

18.“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描绘的都是汉朝大将军李广

1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所说的“桃符”就是春联

20.古代文学,被称为“大李杜”的是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是李商隐杜牧

21.我国历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军事巨着是《孙子兵法》

22.古人说“闻”就是听的意思,如:但闻人语响忽闻岸上踏歌声闻鸡起舞

23.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24.我国古代诗人中,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陆游,近万首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

26.她,波兰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了擂和钋,她是居里夫人

27.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28.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的是琵琶这种乐器

29.成语双管齐下中的管最初是指毛笔

30.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3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蓝之的是蓝草(植物)

32.出水芙蓉中的芙蓉原指荷花

33.写出下列词语的代指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弗罗斯特 质朴 现实 田园诗

我想我认识树林的主人,/他家住在林边的农村:/他不会看见我暂停此地_/欣赏他披上雪装的树林。/我的小马准抱着个疑团:/干吗停在这儿,不见人烟,/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停在树林和冰湖之间。/它摇了摇颈上的铃铎,/想问问主人有没有弄错。/除此之外唯一的声音是风飘绒雪轻轻拂过。/树林真可爱。既深又黑,/但我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喜爱诗歌的人一定知道这首诗出自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弗罗斯特的笔下,诗名为《雪夜林边小立》。

作为美国现代诗坛上拥有最广泛读者的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独具风格,他以口语人诗,真切而生动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由此切入对人生奥秘的探索与揭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曾4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被誉为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正值美国诗歌历史上力求改革创新的时期,但弗罗斯特坚持使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如两行诗、四行诗、无韵诗及十四行诗等,所以批评家们大都认为弗罗斯特属于传统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弗罗斯特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风格。他以清新自然、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语言作为诗歌语言。有评论家说弗罗斯特的诗是唱歌的诗或说话的诗。评论家多伦认为,弗罗斯特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诗中那种谈话式的语气。他说:无论是对话诗还是抒情诗,他的诗就是人们的谈话……那个名叫弗罗斯特的人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无限的东西……

弗罗斯特生于弗兰西斯科,1897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文学,但中途因病而辍学回家。26岁的弗罗斯特经营起了他祖父为他买的农场。12年的农场生活使他有机会和条件仔细观察新英格兰的一切事物。给这位后来被称作农场生活诗人的弗罗斯特的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所以。他的诗中充满了新英格兰农场的种种意象,如野花、森林、白雪、草地……农场生活的经历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弗罗斯特将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融入诗歌,被誉为“农场生活诗人”。约翰・弗来伦曾这样评论弗罗斯特的诗歌:“田园风格是诗人对自然世界的一种综合感受。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并以一名乡村居住者的身份来比较有着自然风光和纯真的乡民的自然世界和由权力和金钱统治的喧嚣而复杂的外部世界。在对这两种世界的描写中,诗人那田园式的风格就显得格外栩栩如生……”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话语,对农夫进行生动刻画,深入浅出,从现实世界表达出抽象的概念。以景写理,借景抒情。以诗人特有的,以淡淡的诗句。把萦回脑际的思索糅进朴实无华的景物描写,让读者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而《雪夜林边小立》被众多读者认为是最好的一首抒情诗。美国的一位评论家说:“这样的诗一旦进入读者的脑海将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此诗又好在何处呢?

该诗在韵律上有独特之处:每节四行。每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每行以弱音开始。弱音节与重音节相同。这种格律节奏感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富有音乐美和诗味。尤其是诗的最后一节:

The woods are 10rely,dark,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走完了余下的路程,主人公便可以香甜地入梦了,为此。弗罗斯特在这一部分里特意使用了整齐划一的诗行和相同的尾韵,创造了催眠曲一样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两行的重复,宛如余音绕梁,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不论从深化内容上还是美化韵律上看,这一技巧的运用都是十分成功的。弗罗斯特十分看重音韵在诗歌语言中的价值。他在《诗歌构成的形象》一文中指出:“音韵是含于矿石中的金子。我们需要借助语境――意义――主题,这对诗体的多样化极为有利。”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力图从主题与韵律、意义与音韵方面使诗歌整体上达到和谐一致,以表达诗的深刻哲理和美感。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文字淡雅,寓意深远。音韵优美。没有惊人的渲染、没有刻意的雕饰,也没有复杂的句子。诗句如行云流水,恬淡自然。全诗句式简短凝练,每一诗行都像从水晶中提炼出来一般精练、扼要。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诗人借助简单的句子结构,轻而易举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弗罗斯特善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叙述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借助于描写平凡的人物、自然的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感受。用如此浅意的文字写出那样优美的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寓哲理于小事,融深刻于平淡,这正是弗罗斯特的艺术特色。

《雪夜林边小立》讲述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个农夫骑马路过一片树林,被林中美景所吸引,不禁勒马伫立,欣赏纷纷扬扬的雪花落人黝黑的树林。马儿等不耐烦了,摇了一下佩铃,催促主人;于是,他决定继续赶路。此诗中,树林、农舍、白雪、马、冰湖、佩铃、旅程等普通具体的事物承载了深刻抽象的意义。看似仅仅在描写冬夜偶遇的一个“可爱幽深的林子”。究其深意。读者就会发现这远远不只是一幅静谧的雪夜林景,而是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片刻徘徊:树林静谧、深邃,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似乎已超越了现实。不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达到了一个完美、神秘、永恒的境界,令人迷惑、憧憬。农夫本能地驻足凝视,思绪飞扬,忘却了现实。但马只相信现实,受客观需要的驱动,它只关注附近有无农舍可以提供饲料和歇脚的地方。既然没有,马就不理解为何在一年中最黑暗的雪夜驻足。于是,它便摇了摇铃,打断主人的遐想,将他唉回现实,使他记起了在现实中所许下的诺言和承担的责任。安谧永恒的死亡引诱着诗人投人它的怀抱,而内心的责任感又呼唤他回到现实。“树林真可爱,既深又黑,但我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诗人渴望离开这纷繁的世界。但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义无反顾地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上来,因为他还有许多任务要去完成。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对这首诗的赏析文章连篇累牍。当然,除了赞赏语言的清新、质朴,结构的疏密得宜之外,主要解释其寓意。各家评论多想从中发掘微言大意。有人认为,雪夜森林的魅力是人生道路上某种引人误入歧途的诱惑,而“我”的责任感使我重归正路。所谓约定的事要完成,是指道义上或感情上,以至宗教上承担的义务。也有人认为,他对雪夜森林所感受到的美的吸引。是他本人对死亡的抗争,“临睡前”还要贾尽余勇。更有人认为,黑暗和雪象征着对死亡的渴望,渴望人类感觉得到而动物感觉不到的最终的憩息。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5

    随着语文综合素养、综合能力被一再强调,近年来不少备考师生产生了一种错误观点,即轻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与学,以为这些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不大,不值得为此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一切发展层级的能力均源于此,且不说这样的观点对于夯实语文基础有多么大的害处,单从备考来说,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也会让同学们在考试中付出惨痛代价。回顾去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卷中的“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各地命题者对基础知识不但没有轻忽,而且对其地位和作用更为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基础类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反映出教育者对这一重要板块做出的积极探索。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基础类试题的特点如下:

    一、题型题量均有增加,所占试卷比重加大。

    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特点,而基础知识正是语文工具性的根本所在,各地命题者大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基础类试题的比重,考查覆盖面广,如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含义、标点、修辞、病句、文化常识等均有涉及,体系也相对完整,题型丰富多样。除此以外,不少地区连续数年对卷面书写赋分,也体现了命题者对于考生语文基础的重视。

    二、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2009年各地试题中字音、字形、书写的考查命题点仍然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试题考查的字词一般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出错的,如“屑”“诣”“谑”等字的正确读音,再如“山清水秀”中的“清”字,“出其不意”中的“其”字,都是字形考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词语、成语的考查,除去对易错字音、字形的考查之外,已不再要求考生简单解释词语或成语,而是结合具体语句或语段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从考查的内容看,一是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二是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判别词语、成语使用的正误,有的还要求改正错误;四是根据释义将正确词语或成语(多为成语)填入原句中。

    句子的考查同样注重实际运用。语言材料的选用特别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从题型上说,有的要求判别句子正误,有的要求为句子排序,有的要求运用修改符号直接修改病句,有的要求根据给出的句子进行仿写,更多的是要求考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进行修改,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

    标点的考查从单纯判别正误发展到要求考生在给定的语言环境里给文字加标点或修改标点,同样体现了重在实践的命题思路。修辞的考查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修辞知识的运用,并大多与对联、仿句、续写等知识能力点的考查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综合性,又体现了应用性。

    古诗文默写有更多的地区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要求考生填写符合情境的诗句,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强调了考生对于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的地区采用诗句接龙的形式进行考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三、语段考查显着增多,综合性明显增强。

    以往的中考试卷,字形字音、词语、成语、病句、修辞、标点大多分别设题,题目信息含量较少。2008年许多地区的试卷采用了“微型阅读”的形式,将语言基础部分的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个语段中考查。试题整合在一个语境中,信息含量加大,综合性也大大加强,避免了零碎散乱;同时,试题材料的时事性、生活性、趣味性均得以凸显,也可更加突出地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是2009年中考基础类试题整体表现出的最大亮点。例如江苏盐城市试题:

    四季景色千zī百态,美不胜收。翠绿的春天,小草萌发,百花盛开,美丽的自然勃发出生机与朝气;火红的夏天,娇阳似火,万物生长,热烈的自然绽放出活力和激情;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qióng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千zī百态(姿)    玉树qióng枝(琼)

    (2)给划线字注音。

    绽放(zhan)

    材料为描写自然美景的语段,包涵了对字形、字音、书写等三类基础知识的考查,且语言优美,富于感染力,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色,增强了试题对考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千zī百态(姿)    玉树qióng枝(琼)

    (2)给划线字注音。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6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

一、写前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写景作文,事前要做到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先要确立好观察的立足点,然后按空间方位,或者移步换景来观察。比如从前往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

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如,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冬天的山与夏天的山,江河的水与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好比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为写景打好基础。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他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杨柳的动态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也是要讲究顺序的。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它是什么样子,从下看它是什么样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

我们写景时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注重写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形象的比喻,能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运用拟人手法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中对于水的描绘:“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而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想象也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修辞手法综合使用。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等描写出来,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值得同学们重点注意的是,写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来体现的。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又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说明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写作文时,免不了要在作文里写景。有些同学虽然觉得“满眼都是景”,却就是不知如何把这“眼中景”变成“文中景”,大有“望景而不知如何作文”的纠结感。那么作文中的“景”应该如何写呢?简单地说有四个要求:

一、写“异”景

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众人的眼中,景都是同样的景,把大家眼中同样的景用有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异”景,或者说是把景写“异”。把景在作文中写得异样起来,会给读者眼前一亮不同凡俗的新鲜感。比如写雪景时,大家常常会把雪比喻成“棉被”,下面这段写雪景的例子,却把雪写成了“白云”,真可谓是“异样”雪景呀:

小雪初停,你看那雪,一簇簇,一团团,或铺陈在洼地里,或铺陈在枯草上,或铺陈在路沿边,它们像是天空的闲散白云――云本在天上飘,可是小雪初停,你一眼望去却发现云在地上浮了,身居其中,有脚踏祥云乘风去的升腾感。

二、写“美”景

既然能称为“景”,一定是美的,但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说景的美,而是说要用美的句子、用美的语言表达景物。用美言美语写美景,如果在作文中用上这等写景的功夫,那么你作文中的景致一定会美到让人心醉,这样的作文其实就是“美文”。请看下面这段用很美的语言写成的风景,虽然言语不多,让人读了却大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夜幕丽江有渔家,渔家船头挂灯笼,那光辉温柔透红,恰如夕阳晚照的一幅美景――小桥流水,夜幕钟声,都在这画里。

三、写“情”景

景为什么会触动人心?因为景能对照人的心情,能反应人的情感。我们在作文中写景物时,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要做到以景融情,把自己的情感融进景物描写中。比如可以把忧伤的心情融进“秋风落叶草枯”的景物描写里,比如还可以把愤怒的心情融进“风急雨大霹雳狂”的景物描写里。下面这段文章,依我看是将自己快乐的心情融进了景物描写过程里,所以读后会让人触此景而生快乐之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四、写“明”景

“明”景是什么景?这里所说的“明”景是指要在作文中把你所写的景写得清楚明白,做到描写有次序,不混乱,让人读了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把景致写得“明明白白”,一般可以按照观察角度的有序变化而写景,比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也可以按照景致变化的时间次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照从早晨到夜晚的次序来写,也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来写同一个景致。有了“次序”,景入作文才不至于杂乱无章。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顺序写风景,比如下面这段写“春景”的例文,是按照“景物”大小的次序来写的,即是按照从“宏观”到“具体”的次序来写的,读起来同样让人感觉“清楚明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时文精华】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处梦里。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的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

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

――选自谢大光《走进周庄》

【技法解读】

不同地点,景物往往风格各异。即使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地点或许也会大相径庭。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桥流水;在戈壁,跃入眼帘的则是千里黄沙。在凤凰,石街古巷是城市的象征;在京城,大小胡同则是历史的见证。这些景物,便是景点的诱人之处。由此可见,写家乡之景,关键在于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江南水乡“威尼斯”――周庄,值得描写与赞美的景物一定有许多,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庄之水,周庄之桥,周庄之巷。抓住景物的特点雕琢,描绘出来的画卷也便不同寻常了。再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古朴而又宁静的水乡画卷,也便次第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运用范例】

家乡的美丽在哪里

湖南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唐博文

我的家乡益阳,没有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神奇的漓江;没有独特的张家界,也没有诱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乡将她的美丽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银。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无边的洞庭湖里穿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看着这美丽的荷叶,我也不由自主地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也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了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幅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地美丽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她;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上一篇国庆祝福

下一篇生日贺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