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1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2

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又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 剥开诗意“读”为先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在反对诵读吟唱滥用乱用的同时,并不否认“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前提是读之有情、读之有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目,它们诗情画意,画面感很强,仅靠传统的几张图片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就需要学生“读”,读中想象,读中回味!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品读语言美。由于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分词解义,让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教师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2 牵动一发“悟”诗眼

如果说以读促悟是古诗教学的必要手段,那么巧抓诗眼就是一种读悟捷径。“一发”是指古诗中高度凝聚的一个点——“诗眼”,抓住这个点挖掘其内涵,从而辐射整篇古诗。如果能找到这个“诗眼”那么整篇古诗的教学便可跃然纸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代表思念故乡,亲人的佳作。在此篇的教学中紧抓“忆”便可统领全文。“忆”在此处是什么意思?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忆”吗?为什么思念?顺势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独”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人在他乡心在故乡的想念之情。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触景伤情,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他的心飞回到故乡。他想念什么呢?那么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就水道渠成、顺其自然了。这样由一个“诗眼”牵引出几个主要脉络来解读理解,直入诗的内涵实质,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逐字翻译上,也不用教师再刻意地引导学生,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既打破了“逐环教学”(即解题导入、朗读通理解、背诵积累)的模式,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理解、表述的空间。

3 合理链接产共鸣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加之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这似乎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一些障碍。但我们应该看到,选入小学语文中的古诗都是经典佳作,这些古诗表达的内涵是我们人类的共通情感,既使学生理解力不强,但他们在生活情感的体验上是丰富的。所以诗人表达的情感完全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但这需要老师在古诗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的距离,才会让古诗在当今的社会、在课堂上、在孩子的心目中有鲜活感,同时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可挖掘的范围。读诗在于领悟诗人的“情”。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所以必须要击活学生已积淀的情感。

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离开过家?离开家后又特别想家的?一位学生叙述说:“有一次,妈妈去上海看病了,把我送到外婆家,一连几天都没见过妈妈,特别的想回家,想妈妈。”说着这位女同学就流下了眼泪,而其他学生都一动不动的注视着她,整个教室仿佛沉浸在这种思念情感的共鸣之中。这是多好的生成机会,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我们面对短暂的离别都特别想念家人,将心比心,诗人孤独一人在外,举目无亲,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这样与学生生活中体会过的情感相联系,缩小了与诗人情感上的差距,更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孩子们不在游离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外,有情可依。

4 整合拓展明诗理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具备有效整合、拓展的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3

西施家里很穷,所以她不施脂粉,衣着朴素,但这恰恰显露出她“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品质。她在河边洗衣服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西施的漂亮,加上气质出众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很是惹人喜爱。她走到哪里,回头率几乎百分之百。

西施虽然气质出众,身体却不是很好,经常会心口疼。用现代的眼光看,她可能患有先天的心脏病。

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忽然觉得心口很疼。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紧皱,流露出一副娇媚柔弱的样子。村民们从河边走过,都睁大眼睛凝视她。

“哎!你觉不觉得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比平时更可爱了?”一位村民问他旁边的人。

“谁说不是呢!她这样子着实让人心疼。”边上的人应和着。

从此人们对西施更多了一分怜爱,都把她称作天下第一美人。

同村的村东头也有位姓施的人家,家里也有位年轻的浣纱姑娘,村民们称她为东施。这位东施姑娘相貌丑陋,动作粗鲁,说话大声大气。她虽然不漂亮,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她想了许多吸引别人注意的办法,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头发,但是,没有一个人关注她。

东施看见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动作,博得了众人的青睐,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动作,手捂着胸口,双眉皱起,装出一副很柔弱的姿态,一步三摇地在村里走来走去。

“快把门关起来!”一位有钱人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吩咐随从道。

“快走快走,真是个怪物。”一位穷人看见东施扭捏作态地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跑开。

东施模仿西施的样子,为的是得到别人的夸奖,没想到,反而遭到了冷眼,人们像避瘟神一样躲着她。

唉,这个可怜的姑娘,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美。东施本来生得丑陋,但还占了个自然质朴的优点。而她简单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就连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结果只有被人讥笑。

庄子讲东施效颦(pín)的故事本意是批评孔子在时过境迁之时,还要力图恢复古时候的礼仪规范,就好比东施效颦一样可笑。

今天我们再看这个故事,会得到新的启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且行不通的。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③。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⑥。(《庄子》)

①病心:病于心,心口痛。 颦:皱眉头。 其里:同一个村里,同一个乡里。

②美之:以之为美,认为她的样子很美。

③归:返回,回去。

④坚:紧紧地。

⑤挈(qiè):本意是用手提着,此处是带领的意思。 妻子:妻子和子女。 去:躲开,避开。

⑥彼:她,代指丑妇(东施)。

颦,读pín,意为皱眉头。

(近)邯郸学步、亦步亦趋

(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描写西施美貌的古诗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zhù)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唐〕李白《西施》(节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4

关键词:课堂提问 难度适宜 形式适当 提问对象 时机恰当

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避免单一的“满堂灌”,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得当,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难度要适宜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能太易,如果所设计出来的问题学生想都不用想就能回答,这样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华而不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但也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如果所设计的问题,不管学生怎么思考也无法回答,这样就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会导致他们干脆放弃思考,影响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难度较低的问题有: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如:“黄山有哪些奇石?”“九寨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有: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等,如: “为什么说小草从土里‘冒’出来,而不说‘长’出来?”“学了《麻雀》一课,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也来介绍一种动物吗?……

二、提问形式要适当

不同的授课类型要使用不同的提问。上新课,要求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应该多提引发性提问、疏导性提问,使学生由已学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遇到难点,要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比如学习《月光下的琴声》一课时,学生读通读懂文章后,提问:蜘蛛爸爸为什么没有惊动儿子就悄悄离开了?你觉得蜘蛛爸爸的做法怎样?上复习课、总结课,多用总结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回忆性提问、创造性提问,以便学生忆起旧知识,引导他们深入的巩固记忆旧知、思考。通过总结、对比、创造想象,这样更牢固的掌握已学知识。如上拼音复习课,可以提问“请你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拼音宝宝里,谁和谁长得很像?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你能帮这些字母宝宝分分家吗?”帮助学生区分声母韵母和音节。

三、提问对象要恰当

不同的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创造性难度大的提问,以优等生为主,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带动后进生拓宽思路。一般性问题要多让中层学生回答,这些学生人数偏多,知识层次中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部分学生忽略,他们成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陪读,没有什么思考任务,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巩固性问题要以后进生为主,以便考察、巩固他们知识的掌握,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提问时机要恰当

提问时机恰当,问到关键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 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却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比如:我在讲《窗前的红气球》一课时,让孩子们体会戈里亚心情的变化,孩子们都知道戈里亚开始感觉很没意思、很孤单,后来变得很高兴了。可为什么戈里亚的心情有这么大的变化,你怎么体会到的戈里亚没意思?学生完整的描述就有些困难了。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戈里亚的没意思?”这时,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多了。

2. 在学习到重难点知识或需要追根求源时提问。如: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学生读完课文时,我相机提问,“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见了谁?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借尾巴的?”让学生关注到动词、语言的用法,为下一步的仿写打下基础。

3.在学生没有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激发思维。比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理解“潋滟”一词时,学生有些茫然。于是,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潋滟这个词语上,想一想它形容的画面可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潋滟”。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5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中华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深刻的内容、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并不需要象古文一样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反而会破坏了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而应该让学生对关键字句进行反复赏读、探究、体味,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从古诗词优美的语言中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陋室铭》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再对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字词进行咀嚼,以求重点理解。如文章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以“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只有让学生理解词境、解词意后才能在古诗词的语言美中体会作者的人格美、个性美。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词诗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所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古诗词通常充满着诗情画意,但诗词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具体事物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感受中,丰富其内涵,才能把握诗中的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也才能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义旨。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并在引导学生全面的描述诗词的画面的同时,逐渐地把脑海中的想象画面变得充实、丰富,逐步在想象的画面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再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感受风景绮丽的湖光山色,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的美,集中体现在意境上。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需要我们去了解、去领会。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着力于整体感知,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中,一开始就形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而“我言”却让诗人阔大的胸襟将诗词表面镀上的一种不幸的色彩轻松得以轻松溶解,展现的却是诗人非凡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虽然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只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深沉高远,从秋天的生机和素色中领略作者的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四、引导学生主体,品味古诗词的真善美

凡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古诗词,都应当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迫于中考的压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把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时常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悟,长久下去会导致学生丧失创造力与想象力,无法品味古诗词的优美。因此,教师要深掘诗歌中各种美的对象,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评价古诗词的真善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 诗意 诗境 诗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00-02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把古诗文教好、教活呢?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1 创设情境,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与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教学的导入,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特别是针对低年级,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1.1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七步诗》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1.2创设图像情境

如教《江上渔者》时,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捕鱼人在风浪中捕鱼的画面,想像渔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体会恶劣天气劳作的艰辛,从而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1.3创设媒体情境

教授写景的古诗文,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如《春日》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西湖“曲苑风荷”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1.4创设吟诵情境

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同类古诗,这样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接点,为学习古诗作平稳的铺垫。当然也可以典故引入、简介背景等形式导入。这不仅开放学生视野,吸引学生,也为下面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意境作了铺垫。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激趣导入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内心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对新知识的渴求冲动。

2 紧扣题眼,解题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文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环节的内容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下去。对于作者的介绍,教师在学生介绍完后应相机补充和本诗理解相关的诗人创作背景。在解释题部分可让学生对诗题进行质疑,其他同学根据预习解疑。如: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从诗题入手:“从军”是什么意思?“征”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与什么有关?待学生将关键词语理解后,再请其自主质疑,老兵为什么十五岁就去当兵?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能安然无恙地回来吗?他去当兵家中的情况怎样?通过层层质疑学生不但了解了诗题的意思,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诗的内容有了都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下步了解诗意做了良好的铺垫。

3 初读诗歌,明诗意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疏通诗意。本环节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细读古诗,互帮互学,释字词译诗句。师引导学生自读、组内交流,试着自己读懂字、词,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整句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4 真切体验,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泊船瓜洲》中,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如《小儿垂钓》等。

4 品词析句,悟诗情

都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文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 改写诗文,编故事

古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有很强的画面感。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首诗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学完古诗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改写创作和交流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小儿垂钓》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古诗和诗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在古诗的改写时应强调学生要做到四要:一要理解古诗的意境;二要把握古诗的原意;三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四要结构完整,叙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