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幼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男幼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男幼师论文

男幼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比较优势战略 人力资本 智力产业 体力产业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难迅速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的就业率不断下降,毕业生的入职薪酬越来越低,学非所用、用无需学的情况日益普遍。为什么在一个鼓吹“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却遭遇“读书无用论”的泛滥?人们不能不加以深思。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长期以来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形成的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启示。

一、比较优势战略导致产业低端化发展和内需严重不足

1、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意味着主动产业低级化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战略因其理论简单易行且能充分迎合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在中国大受追捧。该理论宣称,衡量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标准是看有无自生能力。所谓自生能力,就是指所发展的产业从一开始就具有成本优势,可以各自马上赚钱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成本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应依托国际分工主要发展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区段。该理论否定保护和扶持的意义,反对自主创新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主张直接引进适用技术和资本品,从而集中资源用于有自生能力产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科技进步、生产率上升和发明创造涌现都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产物。比较优势战略片面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却极大地损害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使中国掉进粗放式发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提到人力资本积累,一般人都会关注学校教育的作用,殊不知产业实践更具决定性的意义。产业实践可以将人最终塑造成才,而各种新的知识也只有在产业实践中才能不断产生。因此,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产业实践才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战场。

不过,不同的产业实践积累人力资本的效果也不同。按工作的知识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产业分为高端的智力产业和低端的体力产业。高知识技术含量和高创新性的智力产业主要使用复杂的智力劳动,因此需要并培养大量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而低知识技术含量和低创新性的体力产业主要使用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并培养很少且低质量的人力资本。所以,一个国家智力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广度和高度,智力产业才是人力资本的关键载体。中国要积累人力资本,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发展健全发达的智力产业体系,而体力产业的发展应符合智力产业发展的要求。

可是,比较优势战略割裂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支持的有机联系,错误地要求按自生能力配置资源,其结果必然是牺牲民族智力产业而畸形发展外向型的体力产业。因为高端的智力产业必须在人力资本成熟后才有竞争力,但这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没有效益、需要保护和扶持的学习期,只有低端的对接国外智力产业和市场的外向型体力产业才能各自马上赚钱。因此,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意味着主动产业低级化,意味着对人力资本积累道路的扼杀。而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会逐渐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底端,产业升级将变得有心无力。毫无疑问,产业低级化和人力资本退化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始终摆脱不了粗放发展模式的根源。

2、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必然造成内需严重不足

首先,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就是一种毁灭内需而依附于外需增长的理论。我们知道,内需的基础是消费,而消费的根本是劳动者报酬,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报酬不断增长,内需才能充分释放。但是,比较优势战略以廉价劳动力为经济增长的依据,大力发展血汗工厂,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内需发育的空间。并且,该理论本身也不关注内需的培育,而是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来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与内需发展的要求完全相背离。

其次,比较优势战略奉行自生能力和自由贸易,逼得国内资本无法考虑长远利益,只能追逐短期利润。由于资金、资源、人才和倾斜政策等都纷纷转向外向型的体力产业,中国已初步建立但远未成熟的智力产业顿时陷入困境;同时幼稚期的产品无法匹敌发达国家成熟的智力产业又使其进一步失去市场的哺育。在前后夹击之下,中国的智力产业迅速衰败了。但是,智力产业是迂回生产方式的核心和内需的引擎,它的衰败必然使得庞大的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内向型部门随之瓦解。而因为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和附加值少,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体力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带动牵引作用很弱。所以,在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下,一方面外向型体力产业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民族智力产业和内向型部门纷纷破败消亡,国民经济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难以相互提供需求,无法交互促进而实现内需的循环扩大。随着这种畸形产业结构的形成,就业紧张和内需不足的问题自然尖锐起来。

最后,比较优势战略片面发展低工资的外向型体力产业,由于民族智力产业和内向型部门的破灭,失去出路后只有都挤到这个狭小的低门槛领域展开最为惨烈的“竞次”。在上游,生产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本品以及某些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在下游,制成品高度依赖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低端生产结构和恶性竞争使得中国企业彻底失去市场定价权,上游被迫支付垄断高价,下游被迫接受自相残杀形成的产品低价,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产业附加值不断遭受挤压。在产业升级困难和劳工最为弱势的条件下,企业必然不择手段地削减人工成本来挽救其利润空间,这就导致中国本来就很低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仅提升无望,反而陷入节节下滑的泥沼。据报道,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56.5%逐年下降到2005年36.7%,22年间竟然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后续的变化更是不容乐观。而随着劳动报酬占比的不断下降,居民消费当然持续疲软下去,内需严重不足的存在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政府刺激内需的压力诱发高校过度扩招政策的出台

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高校连年大幅扩招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指责高校过度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祸端。而事实上,高校扩招的确过度了。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普通本专科招生数据,自恢复高考以来,从1978年的40万到1998年的108万,高校招生整整用了20年才增加68万人。但从1999年起,平均每年扩招56.7万,到2005年时,大学普通本专科招生已达到505万人。之后扩招幅度虽逐年收窄,但到2010年仍然上升为662万人。不仅如此,随着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紧张,为了分流压力,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也先后出现了大幅扩招。从2000年到2010年,硕士招生由102923人增加到474415人,博士招生则由25142人增加到63762人。但研究生大幅扩招的结果并没有有效缓解本专科生就业难的困境,反而自身也陷入身价大贬和求职艰难的泥潭。

供求规律告诉我们,供给必须与需求相适应,脱离市场需求的供给过快增长必然会引发一场灾难。大学是培养预备人才的工厂,这些预备人才在进入生产实践之后,能够迅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但如前所述,比较优势战略造就了中国低端的产业结构,这种低端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很差(这一点后文将进行专门理论阐述),尽管经济在高速增长,可是市场对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未增加。因此,如果仅考虑市场法则,在这种微弱需求下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无疑是很不明智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高校过度扩招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的决策失误,而是比较优势战略绑架的不得已。根据前文的分析,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必然造成内需严重不足,只要不转变发展战略,这个问题就会愈演愈烈。但是,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转变战略其实是最不容易的。因为战略一经推行,它就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不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机,转变战略就缺乏足够动力。对于危机积累过程中的问题,人们总是采用修修补补的方法来应付。在比较优势战略下,修补内需问题的方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外需突围,即通过出口扩大来弥补内需不足,为此,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选择了不惜代价地加入WTO;二是国家干预短期刺激内需,或者通过大量举债扩大投资,或者抓住民众软肋刺激消费,或者兼而有之。而高校过度扩招的做法正是当时政府刺激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的修补手段都只能暂时掩盖或拖延问题,都是不可持续的,反而会使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危机变得更加深重。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主要是依靠内需发展经济,但自1992年开始,以大力引进外资为契机,外向型经济变得突飞猛进。这种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得全球逐利资本纷纷把血汗工厂搬迁到工资低地的中国,从而严重地冲击了之前走同一道路但名义工资已经上涨的东南亚各国。因为产业外迁又无力升级,泰国等国的产业空心化最终酿成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国际局势恶化,中国被迫承诺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出口顿时受困。与此同时,多年来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内向型经济走向瓦解,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改制,高达五千万工人下岗失业,农民工式待遇成为就业群体的主流,以消费为基础的内需由此急剧萎缩。在内忧外困的局势下,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政府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内需。于是,赤字财政政策、教育产业化等措施纷纷出笼,而高校大幅扩招正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和核心。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就十分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扩招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又恰好佐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因此,在初期不能预见后果的情况下,高校扩招几乎被当成一项福利,尽管过去读书几乎不花钱,而现在则要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由于阻力相对较小,所以承载着拉动消费厚望的高校大幅扩招政策在1999年被政府迅速推出,并在以后多年惯性运行,直到2010年后因难以为继才逐渐趋于停滞。

由于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刚性支出,所以,从短期来看,教育产业化下的高校大幅扩招有利于撬开中国老百姓的钱包,使得消费总额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刺激内需的扩大,同时升学会推迟求职还可以暂时缓解过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实际劳动报酬(这恰好击中比较优势战略的死穴),扩招的结果必然是教育消费挤占其他消费、高校所在地消费挤占全国各地消费和当前消费挤占未来消费,从而给国民经济制造更多难题、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形成报复性的消费萎缩,最终将让内需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难解。

三、低端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低下

尽管高校大幅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扩招前增加巨大,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而大学生的人口占比就更是极为低下。比如,在25—64岁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重,美日等国多在40%以上,但我国2000年只有4.63%,即使经过10年的高校过度扩招,到2010年也才上升为9.68%。据报道,中国的GDP按汇率计算在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甚至接近于美国。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3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几乎达10%,本世纪后甚至连续多年高于13%,远超世界各国。因此,相对于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言,高校大幅扩招只不过是极低大学生比重的一个补偿而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这种补偿理论上似乎还不够快,即使有再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应该被万分饥渴的经济所吸收。换言之,由于存在各种有利因素,高校大幅扩招并不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至少不会极为艰难。

可惜,因为排斥性的低端体力产业结构,表面光鲜的中国经济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大学生。虽然是在极低的基数上进行扩招,但扩招依然演变成了一场就业的灾难。

大学生属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他们的优势是懂技术、会管理,应该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和高创新性的智力工作。在国民经济中,这种智力性的工作岗位密集地存在于高端的智力产业,而在低端的体力产业中分布稀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概括地说,一个国家智力产业发展得越好,其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光明。

首先,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天然场所,智力产业构成了经济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智力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其大部分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很高,通常只有大学以上文化者才能胜任。建立与壮大智力产业有利于提高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密度,而大量高素质大学生的加入又反过来推动智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一个发达的智力产业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大学生,并形成智力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其次,只有强大的智力产业才能支撑以内需为基础的所有体力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以国民经济整体的力量创造出海量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作为提供先进技术与资本品、新的知识与创意的部门,智力产业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大脑和心脏。民族智力产业的崛起意味着独立自主生产与消费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争取平等的国际经贸秩序,掌握市场定价权,防止经济增长的利益外流,从而为内向型发展开辟道路。智力产业迂回的生产方式,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且其高附加值可以实现高工资、高利润和高税收的三赢。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智力产业拉动各种体力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支撑具有无限发展空间但要以内需为基础的服务业的扩张,体力产业则反过来又强化智力产业的进步。通过国内经济大循环,各种产业相互依赖又交互促进,同时就业不断增加,工资持续上升,城市化快速挺进,系统协调效应导致内需生生不息。在这种内需型经济中,尽管单个的体力产业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较弱,但13亿高购买力人口形成的最广阔内需将使各行各业无比繁荣,由此成为消化大学生就业的又一重要力量。

然而,比较优势战略瓦解了中国的智力产业和内需型经济,制造了畸形的外向型体力产业结构。这种低端的产业结构无疑是最为排斥大学生的,因为其大量需求的是年轻力壮和吃苦耐劳的简单劳动力,是拿着微薄工资还能任劳任怨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农民工,但对知识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水平却非常之低,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密度。

不仅如此,由于具有丰富内容和无穷潜力的内向型部门的破败消亡,体力产业失去最主要的发展空间,只能挤在出口领域竞次谋生,其狭小的规模造成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广度也非常狭小。因为外向型体力产业的发展潜力基本取决于有购买力的发达国家市场的大小以及能获得的份额,但人口数量决定市场的潜力,全部发达国家才8亿人口,中国则超过13亿,这意味着整个国际市场的潜力都远低于国内市场,何况在全球激烈争夺下中国只能分享其部分份额,且很不稳定。

由于既没有吸纳密度,又丢掉吸纳广度,低端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十分低下,当然无法消化高校扩招后大幅增长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成为必然了。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低工资的优势再难维持,企业倒闭、资本外逃和产业外迁渐成趋势,外向型经济面临倾覆之危,这对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个人和国家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起点,经过巨额的教育投资,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而且意味着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进程的中断,以致前期积累损失殆尽,科教兴国的目标付之东流。只有彻底否定比较优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国家保护和扶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民族智力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而创造国民经济大繁荣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获得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J].研究,2010(12).

男幼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诉讼实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46-02

在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诉讼实践中,存在较多程序性疑难问题,实务部门的办案人员存在认识分歧,有必要选择实践中争议最大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司法解决办法,供办案部门参考。

1 知情权受到侵犯时如何计算诉讼时效

公司章程规定了公司向股东定期提供会计报告,故其告知股东公司信息的行为具有连续性,直接导致公司侵犯股东知情权的侵权行为具有连续性,股东在提起知情权诉讼之时,实际上仍然处于知情权受到侵害的状况中。此种情况下,股东提起知情权诉讼并未超过诉讼时效。将与知情权有关的侵权行为解释为持续,以此延续知情权司法保护的时间,符合股东与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在诉讼时效层面实现权利配置的公正。2 如何认定有限公司股东提起知情权诉讼的前提

公司法规定:公司拒绝提供查阅(公司财务会计账簿)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询。这意味着股东提起知情权诉讼(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前提是公司拒绝提供查阅。基于此,实践中有一种观点指出:股东只有在公司拒绝提供重要文件供其查阅和拒绝出具查阅公司会计帐簿的书面答复时,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知情权诉讼。

但是,是否出具拒绝查阅的书面答复取决于公司,多数情况下公司都不会给予书面答复。若按照上述观点进行实践操作,股东是否能够在程序上提起知情权诉讼完全由公司的一纸书面拒绝控制,显然缺乏合理性。此外,公司法规定,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询,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故出具拒绝查阅的书面通知是公司的法定义务,如若在法定期限内公司怠于履行书面答复义务,应当视为公司拒绝查询,股东即有权提起知情权诉讼,而无需以公司的书面答复为程序性前提。知情权诉讼的启动不能以公司的相关行为为导向,否则即等同于以公司的意志限制知情权的保护。

另外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知情权诉讼中经常出现股东与有限公司之间就公司是否拒绝提供查阅的实施产生争议。股东提起知情权诉讼,当然地认为公司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或者章程约定,向其提供财务会计账簿等文件;公司在答辩过程中,通常论辩自己完全按照法定或者约定要求提供相关公司信息资料,只是股东拒不签收。

笔者认为,原告、被告对于与有限公司知情权相关的公司信息资料是否如期送达股东以及具体传递的方式,无法达成一致口述的,其直接结果是难以确定原告是否实际行使知情权。然而,公司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应当负有证明其充分披露信息的责任。若公司存在未正常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事实,便更加能从侧面印证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保护不力。故应当认定公司并未为股东提供查询。

3 如何处理股东知情权诉讼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地位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公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股东知情权诉讼实践中,一些股东在提起知情权纠纷诉讼时,将为公司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人。笔者认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应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该审计行为系公司与相关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依据委托审计合同关系而产生,与股东对公司行使知情权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法院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知情权纠纷诉讼中,只需判决公司是否向股东提供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即可。至于该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经依法审计、由哪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是否依法、客观,不属于股东知情权诉讼范畴。股东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依照公司法或章程的规定主张权利。

此外,知情权司法实践中,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了股东一方委托专业人员进行查阅的情况。股东需要根据查阅情况分析公司经营状况,以采取进一步措施维护自身及公司利益,这就要倚仗对所查阅的财会资料进行定量、定性的专业分析,需要专业的审计报告。然而,并非所有的公司股东都具备财会专业知识,能独立看懂相关会计资料。故股东有权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代为查阅相关会计资料,通过专业知识的保障全面的维护自己的知情权。但会计师事务所并不能成为知情权诉讼的当事人。

4 知情权诉讼的证据保全与诉讼费用

实践中应当注意到的是,诉讼进程中,股东在遇有重大紧急事由时,如公司的帐薄可能面临篡改、销毁等情况下,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诉讼证据保全措施,由法院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诉讼之前,股东可以提出诉前证据保全。为了保障少数股东掌握和运用法律规范维护自己合法的股东权利,股东知情权诉讼属于“非财产权请求”,依据《诉讼收费交纳办法》的规定,每件案件受理费为50元至100元。在股东胜诉后,该诉讼费用由公司承担。规范实施证据保全是股东进行知情权诉讼的事实基础,没有证据,就无法为相关事实提供依据。知情权诉讼费用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从分配正义的层面维护弱势股东的诉讼权利。

5 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的执行

传统股东知情权研究主要从实体上分析知情权的保护与限制,忽略了从程序上全面保障股东知情权的依法行使与对公司正常经营的适当保护。即使考虑到知情权诉讼中的若干情况,也未必能够研究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执行中出现的实践问题。本文尝试强调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纠纷中执行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注意要点。

男幼师论文范文3

摘 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为幼教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幼师 男女比例 幼儿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角色、人格及其他心理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孩子进行模仿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在国外,幼师中不乏男性,但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幼师行业的绝大部分为女性,男性所占比例极小,男女幼师比例严重失衡,在幼教中这种教师性别过于单一的情况,就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是很不利的。许多报道中都有提到;幼儿园缺乏男教师,却又很难招到男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一些幼儿园到附近学校“借”男教师来上课,有的地方仅有的几名男教师,也被当地很多幼儿园“轮着借”,男幼师成为了“女儿国”里的“大熊猫”。这一尴尬局面早就出现,男幼师的缺乏对幼儿的成长肯定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幼师男女比例失衡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男女幼师相关的论文、书籍、报刊、杂志等,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简单的问卷,走进幼儿园,与幼儿贴心的交流,让幼儿在快乐中回答相关问题。

3.访谈法。根据研究目的,预先设计好了《访谈提纲》,走访了山东、天津、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10家幼儿园,对幼师和家长进行深一步的访谈,为本研究获得了宝贵的意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女幼师对幼儿成长的正面影响

调查显示,95%的家长对幼师对自己孩子的照顾感到满意。女幼师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这使得她们用母亲一般的温柔、慈爱和关怀,以及她们的情操、知识教育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一天天成长。在一些交流中,女幼师可以与幼儿微笑、拥抱,调查显示,90%的幼儿喜欢幼师的这些行为,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女幼师更加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有利于幼儿一日的学习、生活。同时,女幼师一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可更好的挖掘幼儿的潜力,激发幼儿的文艺细胞。

(二)男女幼师比例失衡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女幼师拥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女幼师大多以母亲的语气与幼儿交流沟通,这致使幼儿缺乏独立性,同时,幼儿早期的教育会影响其今后的性格,女幼师过多,会阻碍幼儿自身男性特质的发展,使男幼儿身上的“阳刚之气”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甚至被埋没,严重的出现“娘娘腔”,调查显示,在男幼儿的家长中,60%的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好动了,变得娇气和文静;在访谈中,多数家长反应自己的儿子没有以前勇敢了,批评几句就会跑到自己卧室哭泣。同时,完全被女幼师包围,对男幼儿的性别自我认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天性好奇,思维方式开放活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不解和疑惑,又想自己寻找答案,喜欢主动探索和询问,幼儿多好动,喜欢亲自尝试,敢于冒险,拥有正义感,但女幼师过多,缺乏男幼师则会难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埋没他们的动手能力。女幼师也会带领幼儿做运动,但她们的动作多偏向舞蹈型,在言传身教中供儿童进行模仿,但终归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不能带领幼儿进行一些他们可承受的运动,如踢足球等,调查显示,幼儿(尤其是男幼儿)对他们的体育课不满意,自我感觉还未尽兴,玩的游戏也枯燥,不能完全表现自己。马斯洛指出,交流和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伙伴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缺乏男幼师则会形成幼儿只能与女教师交往的单一关系模式,交流对象的单一,对幼儿的情感发展不利。同时,缺乏男幼师,无法弥补“父亲缺位”这一现象。意志品质对幼儿智力、体力、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意志伴随个体的整个成长过程,关系着个体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呈现出意志薄弱,性格娇柔的特点,幼儿园女教师天性温柔善良,对幼儿的关心有余,但有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果断行事的能力。调查显示,99%以上的家长希望幼儿园引进男幼师,尤其是在体育课上。

四、结论与建议

(一)改善幼师性别培养比例,完善男幼师的培养。

(二)大众媒体正确关注,提高社会对男幼师的职业认同度。

(三)提高幼师待遇,改善幼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开阔个人发展空间,减少男幼师资源的流失。

(四)增强幼师的体育教育,提高女幼师的自身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4.26(2):76-78.

[2] 李勇,王永峰.论幼儿园男教师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弥补[J].社科纵横.2008.23:233-234.

[3] 朱振岳,郑德雄,张向瑜.幼儿园“借”男教师引起社会关注[N].中国教育报.2010.11.13(2).

[4] 盖振华.幼儿园男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5] 孔凡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男幼师论文范文4

幼儿教师和护士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有女性才能从事的职业。这种观点无疑是偏激的,也是错误的。但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对它们的看法,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注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幼儿教师单性别化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诸多不和谐之处,认为男性在幼教工作中可以弥补幼儿园中“阴盛阳衰”的状况,对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发展等多方面都可起到女性所不能起到的功能,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鼓励男性加入到幼教行列中去的声音,幼儿园的大门也开始纷纷向男教师们敞开,越来越多的幼儿男教师由此诞生。私以为,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出现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时代的产物。

其实,幼儿男教师在中国早已有之。上溯到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学前教育奋斗的有志之士,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张宗麟先生更是有着“中国第一位男幼师”的称号,他在对现实学前教育状况不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前往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做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探究,并于1926年到1928年间先后发表《幼稚教育概论》等数十篇论文和译著,震动了中国教育界。张宗麟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他的事迹无疑为当今社会的男幼师们树立了楷模。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宗麟先生那个迷茫和探索的时代已经过去,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只处在初级阶段,但国家重视教育,改良政策向教育倾斜,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充分发展壮大。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发展和建设理所当然地被提上计事议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21世纪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于是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许多女性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并一度占据了幼儿教师头衔的主导地位。

可是随着幼儿的主体地位的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了所有幼教工作者头疼的新问题。逐渐地又有人开始反映许多男幼儿具有女性化倾向,矛头直指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化新问题。人们开始觉察到幼儿园里应该拥有一定比例的男幼师。因为“男性有阳刚之气,其外表刚毅、果断,若揉合了女教师的耐心、细致、温柔、能歌善舞、富于表现力等优点,将会使幼儿园茶馆暖气以来的‘阴盛阳衰’现象逐渐得到平衡、调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男性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套使用、名目繁杂的体育设施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或认为男教师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对幼儿有积极的促进功能;或认为男教师会对幼儿的性别意识起到积极影响;更有甚者称其为“为儿童的精神世界补钙”。总而言之,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男性开始打破传统的思想偏见,逐步迈向幼儿教师的行列,肩负起培养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学前教育探究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幼儿男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客观地讲,幼儿男教师在社会的呼声是越来越高的。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园和家庭都熟悉到男性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都欢迎男性前来担任这一职业;绝大多数学者也都呼吁广大热爱学前教育的男性青年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共同为学前教育和幼儿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男教师们却碰到了诸多困难。他们一方面被人们用空洞的褒扬抛向高空,一方面又被现实的重力拉回地面——可谓结坚固实地摔了个“重伤”。在对武汉市内几所幼儿园里仅有的六名男幼师的一项专项访谈中,作者发现六名“园宝级人物”均或多或少对现实有所抱怨,而抱怨的最关键新问题还不是事先意料中的低薪新问题,而是社会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认同感新问题。

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李明(化名)告诉我,尽管每年的年终评选他都会有奖项归入囊中,但是他由衷地感觉到“我的职业价值在世俗的眼中是一文不值的”;“从而我的人身价值也似乎因此贬值”;“感到很没有尊严”;“等到真正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嘲笑和讥讽,绝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这样的目前状况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当作者满怀豪情地采访一位“武汉市先进幼儿教师”的时候,听到他这样说,心里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是社会需要的职业,但在它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遭到社会无情地鞭笞。究其原因依旧是传统社会观点的束缚新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教育孩子是女儿家的事情,社会、包括家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熟悉不足。这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以至于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恋爱、婚姻、社会地位……同时,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着学校等级制度,认为从幼儿园到大学,肯定是越高级越好,学校的老师水平也理应是一层比一层高;反过来,幼儿园里的老师就被认为是能力和水平低下,自身修养不够了。

我们说,职业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这项职业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同时社会和四周人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待这项职业的看法也正是职业价值的侧面反映。幼儿男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受限的现实状况,仿若有人在他们背上贴上了一道标签,这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幼儿男教师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幼儿男教师的发展前景展望

如今,21世纪即将迈入第九个年头,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各个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步之一便是幼儿的地位日渐被抬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体性地位,还了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可是,在幼儿的主体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人们对于幼儿男教师的关注程度却并没有因此而递增,相反,似乎还有削弱的趋向。“以人为本”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却仅仅局限在了学生这个主体上面,却没有涉及到学校、幼儿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非凡是男教师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男幼师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我国男性幼儿教师需求在增加,但培养机构却面临着生源缺乏、男生流失、学习不适应等师资培养困境,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一是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二是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突玻困境雷要为男性幼儿教师从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典论环境,并通过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扫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学习降碍,在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为幼儿教育培养足够的、合格的男性幼儿教师。

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和学前教育实践领域已经广泛达成共识。然而,时过几年,尽管提升幼儿园男教师比例的呼声依旧,男性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近几年甚至逐年降低。以四川省近三年的数据为例,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教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但男性幼儿教师数量却在减少,比例更是锐减(见表1)。

男性幼儿教师数量在幼教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还逐年减少,其中固然有师资流失的因素,但也是这种流失得不到及时补充所致。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寻找科学的应对策略,改变男性幼儿教师培养难的现状,为学前教育提供男性师资的充足资源,不仅是幼教师资培养机构职能完善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男性幼儿教师培养困境的表现

男性幼儿教师培养的困境表现在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招生到进校后的稳定,再到学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步履维艰。

一是招生难。高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性别上都不设限,所剩无几的中等幼儿师范近年来也是男女兼招,但是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据媒体报道,青岛幼儿师范从1997年第一次招收男生至今,幼儿师范男毕业生每年都很“抢手”;但是,每年面试和报名的考生中,男生比例一直在1:40一1: 30的比例上,没有大的起色。二是稳定难。这其实是招生难的延续:自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极少,大中专学校所招到的男生也多是专业调剂过来的,并没有真正从事这个专业的打算,所以人学后大多数都有转系、调换专业的要求,很难稳定。例如媒体报道,合肥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面向全省招收45名男幼儿教师,最后只剩下35名毕业生;当各幼儿园抱着极大热情来招聘这些男生时,投递简历的仅有二人。三是学成难。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校后,普遍感到学习上的不适应:学习没有动力;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而专业技能课程学起来又感到力不从心。据笔者对四川省三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仅有的48名在校男生中,只有一名曾获得过奖学金;而女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比例高达36. 8%,反映出男生学习上的劣势明显。

以上种种难处使得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大中专院校所输出的男性幼儿教师数量极为有限,而且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男性幼教师师资培养困境的成因

站在担负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角度看,这种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二是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

(一)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男性生源匾乏、在校男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性别角色及社会分工中,女性天性耐心温柔,适合照料下一代;正因为如此,长久以来幼儿师范只招女生,而女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也容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然而男性从事这类工作却被视作不合适,也是不体面的。在校男生承受着世俗偏见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是其它专业男生很少能体会的。这样的压力会一直伴随着男生的幼教职业生涯,这也是男幼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适应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招生性别限制,使幼儿师范和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其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都更多地适应了女性的学习特点;在打破性别限制招进男生后,没有及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那些在女生看来容易且有趣的课程对男生而言可能既困难又尴尬,如琴法课、舞蹈课等。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影响了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其对所学专业的自卑感,甚至会导致他们怀疑自己从事学前教育的价值和能力。

三、男性幼教师师资培养困境的突破

目前我国男性幼儿教师比例过低,使男性介人早期教育的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和认识,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刚口何才能吸引和留住男教师,已经成为幼教领域广泛的关注飞的课题。然而,幼儿园男教师的充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远非某一个环节改革所能达到,需要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为男性幼儿教师从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职业吸引力

首先,应通过媒体对男性幼儿教师的正面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其工作价值,提升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地位。这种宣传能让考生及家长有将男幼师作为职业选择的考虑,使更多适合从事幼儿教育的男生有机会理性认识幼儿教育,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扩大男生生源;其次,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和从事幼教工作。再次,通过表彰和宣传在幼教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男教师,提升男幼师职业形象,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榜样,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进而转化为从事幼教工作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在幼教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扫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障碍

首先,学校要在招生环节打开局面。可以从加强招生宣传力度人手,特别要突出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对于男生的特殊需求,鼓励和动员男生报考,打破以往仅靠调剂招生的状况,招到真正打算从事幼教事业的男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豪激发考生报考热情。其次,人学后对男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思想教育,提前在他们思想上做好准备,使他们在面对他人非议其专业时提高心理调节能力,避免或减弱不必要的心理冲击。最后,学校应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为男生们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灵活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让男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性别特点的项目,如舞蹈、律动可以由体操、武术等代替;钢琴可以由手风琴或管类乐器所代替。男生从这种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变学习上的落后状态。

男幼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师;性别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29-01

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教师群体的功能也是由其一定的结构特质决定的,只有当结构体系趋向合理、和谐共生时,教师群体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核心力量”才能得以有效凸显。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反之,幼儿教师结构不平衡,对幼儿的成长,对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分析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和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分别为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现状与成因、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引发的问题、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对策与建议进行论述,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论述,可以清晰的知道本篇论文的大概内容,在现有的教师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让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达到优化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目的,从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

1.幼儿教师性别结构调查情况。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据包头市教育局幼教科统计的数据,2009年该市妇联幼儿园共有(3 )所,他们分别是新时代幼儿园、育才幼儿园、迎宾幼儿园。目前这些幼儿园中无一名男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2.学校培养数量少。作者所调查的三所师范大学是培养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结构来看,目前,三所师范大学女生比例较高,男女生比例在总体上出现结构性的失衡。

3.机关法律法规对幼儿园教师女性化关注不够。《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五条和三十七条中这样表述:“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二、幼儿园教师性别不平衡引发的问题

教师是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最先遇到的“权威”,教师是孩子思想及行为的引导者,集体中每个孩子对老师的追随又进一步巩固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因此,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一)不利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是在一定生理基础上,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男女性别角色构成社会群体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生性别认同的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

(二)不利于儿童的社会交往。首先,必须承认自然赋予女性在抚育幼小儿童时独特的心理及生理优势。女性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有着更强的渗透力。女性更多的使用委婉语,考虑自己说话的后果,更多的流露温情,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但女性处事时容易以感情为依据,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容易失去理智,如溺爱,包办代替。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容忍儿童的依赖。第二,男性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区别于女性。男性独特的行 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赋予男性更强的社会性,因此,男性在儿童眼中是权威的,也是可依靠的。

(三)不利于儿童知识领域的拓展。男幼师偏重史、地、哲。从教育内容上看,在知识的传授上,男幼师某方面的知识面比女幼师更为开阔,而且,在史、地、哲上男性往往精于女性,这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四)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遇到女老师在一起说话毫无顾忌,背后议论别人是非,对待工作喜欢嫉妒,处理问题有时小心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有异性在周围时,男性或女性更多的表现为爱表现自己,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在异性搭档工作时,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工作上会更细心,工作热情会更高,性别上的优势互补能体现的更透彻。

三、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建立相应的男性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比如,一些男性幼儿教师生对于在上舞蹈课时穿着紧身衣服,跟在女生后面跳芭蕾舞,就感到十分别扭,是不是可以开些武术、棋类的课程,让男性幼儿教师有选择的机会。

(二)更灵活、更人本的幼儿园用人策略。1.重视男性幼儿教师;2.创设良好的男性幼儿教师成长环境。

(三)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引导。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他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四)男性幼儿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男性幼儿教师要坚定自己作为一名男性幼儿教师的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传统的职业性别界限正在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男性冲击女性行业的现象,如男保姆、男护士、男幼儿教师等,男性进入这些职业,不仅给这个行业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省份与特点,冲击女性在这个领域的垄断地位,作为男性幼儿教师要乐观地看到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在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男性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一定能够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

(五)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男教师不愿意幼教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传播,广泛深入宣传男教师加入幼儿教育事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促使人们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是男性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促进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平衡。

上一篇新教师论文

下一篇舞蹈课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