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1
自2007年北京市召开德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4年中央8号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畅通育人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把握教育契机,凸显活动特色,服务学生成长,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我们夯实学校主渠道,抓《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引领,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抓《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建设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1276家,初步形成类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搭建家长和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家校协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努力拓展育人新阵地,大力打造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建设沙燕心理网、数字博物馆、班级博客联盟等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又一空间。
2.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增强德育工作活力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观摩交流周、校长谈德育论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三走进”的方式,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榜样。我们通过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机制、举办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建设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全社会营造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全市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监测,形成年度测评报告,建成累计1200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我们通过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3.以教育契机抓实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雷锋逝世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党在我心中”、“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引导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4.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凸显首都德育特色
我们整体推进,分段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落实到各学段教育中。小学强化基础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初中关注中小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高中重视“三观”形成,抓生涯教育,形成了小学生传唱“新童谣”、中学生“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层次清晰且富有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我们面向全体,重点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和融入教育,以兴趣特长强自尊、树自信,针对行为不良学生,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启动学困生帮扶项目,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5.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又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2012年又投入2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我们采取措施将奥运会、国庆60周年、音乐史诗复兴之路等系列先进文化成果的光盘以及《“三个北京”校园读本》、《青少年党史丛书》、《感动青春》系列书籍、《北京精神新童谣》等,免费发放至中小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先后举办德育科长、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心理教师研修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智慧和魅力。
五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郭金龙市长亲自启动的社会大课堂、坚持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拥有26个特色栏目的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201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社会大课堂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国作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朝阳区的同伴教育、海淀区的教育资源联盟建设、丰台区的融入教育、通州区的传统美德教育、延庆县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以及宣师一附小的新童谣文化、中关村三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等等。这些鲜活的经验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宝贵财富,
最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坚持近五年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显示,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整体得到提升,这也在历次首都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印证。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学生典型,如见义勇为获得教育部“舍己救人优秀学生”称号的付冬梅,热心公益、立志做环保先锋并获得“全国十佳杰出志愿者”称号的袁日涉等。先后有48位优秀中学生在北京市优秀中学生事迹报告会上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2
20世纪末的北京市海淀区各中小学,正从传统的黑板加投影仪的教学模式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开始迈向在课堂上使用大背投电视播放计算机课件的尝试,踏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征程。然而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既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又要抓住时代特色,使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立在高处,着眼实处。
早在2000年,海淀区委、区教委各级领导已经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大力发展全区教育信息化。而在当时,积极搭建信息化发展的硬件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敏锐地抓住了时展的先机,面对整个海淀区的信息化发展,在设计与规划上就已经形成了“硬件建设——软件应用——各校主导”的三步走大致思路,这个思路的重要核心,就是看到了信息化建设在迅速铺开硬件环境的局面后,迎面而来的将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员工、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各类软件的需要以及深层应用问题;再往远眺,接踵而至的就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应用后,由各个学校自身发展需求而凸显的校园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基于这个思路,海淀区关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浮出水面。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围绕着“应用”,通过开展“硬件建设”、倡导“软件应用”、推行“各校主导”这三级台阶,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开放丰富、校园文化精彩活泼、校园环境多彩现代的大格局。
第一步,先从硬件建设入手。早在2000年,海淀区就开始在各中小学建设光纤网络,铺设宽带,使每一间教室、教师办公室都能够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做到校校通、班班通,教师教学、备课都能够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二步,自主研发教育教学各级各类软件平台。2003年开始,海淀区在硬件建设环境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教育教学软件平台的创新之路。
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先后建设了让全社会了解海淀整体教育情况的重要窗口——门户网站“海淀教育网”,教育管理部门第一时间上传下达行政指令的“行政办公网”,伴随每一位海淀学子成长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两万名教师实时开展网络研修,空中培训的“海淀区教师研修网”,释导压力情绪、符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而建的“中小学生娱乐网”,顺应终身学习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按需自主学习的“海淀区终身学习平台”,等等。无论是海淀区的教师、学生还是家长,不论是课堂学习、网上娱乐、行政管理或是研讨教学,都有得心应手的软件和平台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海淀区加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迅速提高海淀区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十年来,丰富实用的各类教育软件给海淀区的教学课堂、资源交互、教研培训、教育管理、课后娱乐、校园生活等从形式到内容注入了活力,使教学研究更加轻松从容,教育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校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步,推行各个学校个性化建设。2007年,海淀区开始践行“应用”核心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在各个学校信息化发展基础已经夯实,学校的信息化观念已经成熟,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有了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之时,突破旧有的“整齐划一”观念,突出信息化“开放、包容、广纳、互通”的特质,将信息化发展的主导权交给各所学校,使各学校结合自身条件与特色,在信息化建设的各层面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实施,做到信息技术应用在各校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最终形成风格迥异、个性突出、信息化建设“因地制宜”的数字化校园。
自设计之初到现在,海淀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始终围绕着“应用”这条主线,从设备设施的硬件使用,各类软件平台的研发,到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教育行政人员的网络办公,再到校园整体规划方案倡导的新型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以建设带应用”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同,更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成绩斐然。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校;校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小学校的校园环境特征
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行为及思想发展的特殊性直接关系到对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校建筑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 于长期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的校园环境十分落后,单调、无序的平面布局,狭 小的空间,简陋的建筑形式,以及光、声、热功能不全的室内环境,构成了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校建筑环境特征。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在赋予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同时,也对与之相 应的学校建筑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开展,学校校园环境作 为教学行为的支持条件必然要有所革新。环境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关联,变化了的行为方式应基于变化的环境条件。
学校校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综合教育力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同步或超前研究并实践适应素 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问题,否则,将会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由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表现在创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所以,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环境应具有丰富、多元、开放的建筑环境特征。
2 中小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以育人为本、兼顾长期发展,是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针对校园整体环境的规划、校园建筑的设计内容、教室微环境的技术设计, 应将这一原则具体化为合理的设计方法。
2.1 校园整体环境的规划
校园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和优美的艺术环境。因此,须重视校园整体环境的规划。 学校的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学校的规模、功能等内在内素,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周边环境、地形地貌 等客观条件,对校内各类建筑、场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元素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以构建一个完整、有 序的室内外学习及活动空间,创造一个使用方便、安全舒适、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学校 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为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所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例如将校园广场、 操场等的机体功能拓展开来,结合青少年的审美需要,采用色彩较鲜艳的材料,选取适宜的尺度与图案,延伸 到陶冶性情等精神功能的领域,开辟地理园、生物园等第二课堂园地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下沉式庭 院或屋顶平台外部空间应加以充分利用,因为丰富的空间效果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少年 儿童热爱观察的心态吻合,既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理,又拓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道路、景观、绿化是联 系校区房屋的重要元素,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设施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2.2 校园建筑的设计内容
学校建筑应该具有特定的气质,外观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不奢华、矫情和造作。教室是校园中 最主要的教学空间,其体量、形状、位置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应以教室为主体,基于素 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完善学校建筑的设计内容。
校园建筑不能只是若干教室的集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兼顾中小学素质教育发 展目标,拓展教学用房的形式。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以前有很大变化,固定单一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丰富 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需求。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建筑设计,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 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必需的场所。英、美、日等国在开放式的新型学校建设方面已取 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空间;由以满 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环境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 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学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这些学校建筑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室无论是内廊双面形式或者是外廊单面形式,都是””课桌加讲台”的一统模式, 缺乏空间的丰富性和教学的适应性,对于操作性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教学行为的开展极为不便,已明显造成了教学环境条件上的制约。依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室的空间组合形式亦应有所变化。在教室空间 组合形式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师生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以满 足大多数教学内容的教室为核心,借鉴”单元式”及”套间式”的平面组合形式,创造主次分明、丰富灵活的教 学空间。
2.3教学微环境的技术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室在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着不足,如教室光照度偏低、毗邻教室的噪声干扰严重、冬夏典 型季节热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较差等],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目前中小学校教室的采光及照明存在的问题,除了现行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值较低以外,建筑平面的组 合形式、空间构成和建筑结构选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或制约着教室的采光效果与质量。传统的砖混 及砖木结构使采光口的形式选择与设计受到极大限制,如果采用框架结构、无梁楼板等新型结构形式,就可 使教室的建筑采光设计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获得良好的采光效果。教室的室内环境装修对采光质量也存 在着较大影响,从室内光舒适性来讲,室内各表面的亮度应尽可能接近,天棚、侧墙、后墙、前墙、地面等各界 面应形成亮度由大到小的分布序列,同时还应考虑环境材料的光泽性。光亮的材料容易形成反射眩光,降低 可视度并增加视觉疲劳,选用亚光中性材料便可解决这一问题。
具有良好的听闻条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室在具备合适的混响时间、均匀声场分布的同时,应避免彼此之间及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关于噪声的防治,应在做好学校选址、总平面布局的先决条件 下,对教学楼的平面形状、教室之间的组合方式、围护结构的构造组成及材料选择等做进一步的细化设计。 由于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较先前有很大变化,对教学环境的安静性和独立性的要 求更高,所以教室的听闻环境必须随之变化,学校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也必须随之创新。以条形教学楼为例, 从声学角度讲,其平面所形成的通长走廊不但使噪声产生反射性传播,而且不易衰减,使噪声干扰波及诸多 房间,难以满足教室的安静性和独立性。采用L形、U形或“工”字形等平面形式,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噪声控 制效果,采用套间或复合式组合形式,将会获得更好的噪声控制效果。
3 结语
素质教育内涵是多层面的,支持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也反映在很多方面,建筑环境既是支持素质教育的条件,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研究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问题的同时,只有重 视并加强支持素质教育实施的建筑环境设计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中小学校建筑环境,才能使素质教 育这一系统工程整体、协调、健康地推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3]马特。浅析当代中学的人性化教育与学校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9(4):23-24。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4
【关键词】舞蹈教育;实施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15-02
舞蹈教育对于美化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舞蹈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情感,舞蹈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职业师范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教师人才的地方,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素质能力的高低。而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舞蹈等艺术类学科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职业院校的舞蹈教育工作旨在为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舞蹈基础,达到欣赏和表演的水平,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师范类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适合
职业院校的舞蹈教育旨在为社会、学校培养师资力量,而不是专业化的高精尖舞蹈人才,然而在实际的舞蹈教育中,很多职业院校都效仿专业性的舞蹈教育高校,例如北京舞蹈学院,过多重视舞蹈技巧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这与职业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当前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需要的舞蹈教室不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还要具备音乐、美术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但并不需要教师在舞蹈上有多么高深的造诣。职业院校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有机会发挥,而且职业师范院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舞蹈技能的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职业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地方,职业院校教师的言行和授课方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教师的言行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在今后舞蹈学习中的效果。
(三)教学实践不到位
舞蹈教育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实践应用对于舞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实践一般分为表演和实习两部分,通过表演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通过实习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然而在真正的表演和实习中,效果却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表演和实习,使得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实践中得到收获,没有达到教育实践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今后工作、教学都是不利的。
二、舞蹈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编写适合职业院校的舞蹈教材
要实现高质量的舞蹈教育效果,职业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的编写或改编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舞蹈教材,通过对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及实际需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编写实用的教材,避免教材过于专业化,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教材应充分满足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仅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教师,而且对于舞蹈教育的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没有舞蹈基础,职业院校应采取有针对性、有层次的教学方式,制定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材内容,使学生愿意接受舞蹈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2]
(二)优化舞蹈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内容应与师范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相结合,现代社会,舞蹈教育元素日渐增多,很多幼儿园、中小学生在课后已经接触了芭蕾、爵士等舞种,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内容中也应尽量融入多种舞种的技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在教学中,多融入具有民族和地域特点的舞蹈内容,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此外,职业院校的舞蹈教育内容要尽量与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相结合,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能够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舞蹈教学的实践
职业师范院校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舞蹈教育的任务也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教师的转变,要具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单靠舞台表演和短暂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从入学起,就应以教师的标准来教育学生,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或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让学生多体验实际的舞蹈课堂教学,在校内,教师可以通过高年级教低年级,低年级在本班教授自己同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授课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驾驭舞蹈课堂,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3]
(四)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长期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和厌烦的心理,学生对舞蹈教学没有兴趣,自然就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因此,职业师范院校的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结合时展的特征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像机等,让学生通过更多途径了解和学习舞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舞蹈教学当中去。加强学生音乐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把音乐与舞蹈融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还可以设置舞蹈排练厅,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动作,加强舞蹈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舞蹈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在职业师范院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促进舞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职业院校要以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社会的需求为基础,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培养教师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J].天中学刊,2011,26(5):138-139.
[2]沈可.探析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实施[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33-734.
[3]胡博,姚泳全.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183-184.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标 交互 课业设计与优化
一、引言
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课业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强化训练的力度,以练习记忆为主。而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体现出浓厚的应试取向。而且对学生课业情况的调查也显示,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这就很难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就面临着如何优化设计英语课业的问题。
英语课业的设计与优化,首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一;其次,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需要;再次,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转变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参与的学习方式。最后,课业设计与优化还是英语课程价值功能的体现。即英语学科,除了传递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外,还要承担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
“交互式家庭作业”一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强调家庭参与学校教学,简称TIP。凯洛夫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作业从根本上用独立作业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完善化的使命”。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指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实:受欢迎的课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本文所提出的“交互式”课业设计与优化,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体,进行选择、设计和布置课业中所产生的问题,使课业设计能够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层次自主选择课业;部分课业突出合作完成;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英语课业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宁波市的五所中小学里,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就英语课业的现状进行随机调查。总结分析后,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
2.1英语课业的布置针对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课业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而定。教师的课业大都是“一刀切”的形式,并且不能很好的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2英语课业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受访学生反映,课业以书面形式居多,相当部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教师布置课业的目的大都与应试相关,并不能较为全面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英语能力。对于通过网络来进行课业布置的情况也极其少有。学生深感课业负担过重,部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课业设计缺乏层次和互动。80%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业来自老师布置的书面内容,并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因而减少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课业互动的角度看,学生课业完成的情况大多由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进行评判,教师的评价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对与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拓展缺乏明显的激励。这是与《新课标》中的“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明显相悖的。
三、英语交互课业设计原则与实施
交互式英语课业的提出,对于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设计方案,改变传统的课业模式,挺高素质教育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3.1交互式课业的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这与传统的作用不同。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批改作业,还要给学生人性化的关照。师生之间的作业互动,既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情感,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3.2交互课业的设计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是网络操作作业,口头作业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价值情感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交互式课业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说,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水平提升。因为它的灵活多样,使枯燥的课业也可变得感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3.3交互式课业中,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可能都不太一样,这就有利于防止学生之间的作业相互抄袭,有助于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改善教学质量。
3.4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有利于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互相协助,互相提高的观念,从而能使教师更好的落实教学计划方案。5)交互式课业也是一种科学的课业计划方案,这对于新课标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交互式英语课业对于当前的教学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协助作用。
从课业设计的目标和规律出发,总结已有的交互课业布置经验,在设计和优化交互式课业上,笔者得出以下原则:
3.4.1主体性与合作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交互课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互课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建立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分析留言本、BBS、网页、博客、邮件群发等特点,建构一个适用的课业交互平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课业设计时,要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课业成为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手段。课业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自主性课业,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探索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培养了独立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合作精神和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性原则是指通过具有建设性的合作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学生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在交互课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快乐。因此,传统的课业方式有必要向注重培养自主合作精神的交互课业方式转变。
3.4.2差异性与多样性结合原则
交互课业设计的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课业设计必须兼顾到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对课业的不同理解与表达。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单一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生活的学习。因而在交互课业的设计上,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等。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学科,方法的相互整合与参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业,如让学生在网络上听一些最新的英文歌曲,让他们锻炼听力的同时,了解国外音乐上的一些动态。学生自主选择一定的话题进行演讲并录音发至教师邮箱。教师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和反馈。在这样的交互过程中,既完成了既定的知识目标,又充分体现了课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3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交互课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各个不同层次出发,建立多层次的交互课业结构。教师应明确交互课业的设计应该使大部分学生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完成,这是其整体性原则。同时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不同的锻炼表达机会。对程度低的学生布置基础性的交互课业,对于程度高的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交互课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3.4.4激励性和评价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利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交互课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从长远看,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力。教师在交互课业设计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知识逐步内化。同时,在交互课业的实施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课业表现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评价性原则是指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交互式课业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四、结束语
交互课业使得学生完成英语课业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过程;成为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探索过程;成为知识与能力不断互动、提高与发展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碰撞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交互课业体现出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功能。既可以通过交互课业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不断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通过交互课业这一纽带,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发挥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从这一点来说,英语交互式课业的设计与优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文源.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 金鹏.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作业模式[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6
记者:人大附中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概况是怎样的?
赵海涛:人大附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一直以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人大附中人也始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超前探索。
我校从1995年到2001年,逐年开始多媒体教学;建成我校第一个互联网站;开始网络化教学;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工程;建成国内中学规模最大的网络阅览室,成立学生网络俱乐部和网络安全社;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成我国首家学生网络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新的教学、科研方式带给我校全体师生前所未有教与学的空间与时间便捷。
在学校信息化、网络化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于2002年我校启动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学教育示范工程”,成为全国范围内参与投标并唯一中标的中学。2003年我校启动了无线网络教学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首家虚拟科学实验室和设计技术教室。2004年我们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研究工程。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8大部委联合给人大附中、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沙一中等单位下发了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任务书,责成上述单位共同承担该课题的研发任务,到2008年12月3日由我校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验收,人大附中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
在此基础上,我校以“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为宗旨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前为至,该联盟的成员已经有4000多家,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众多学校的教师与同学们从中获益匪浅。2009年,我校又联合39所国内知名学校一起承担了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
2012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一行到人大附中来调研。杜部长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肯定及高度评价。2012年6月,人大附中成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之一,同年应邀参加了9月份教育部组织的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我校展出的主题就是人大附中创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赵海涛: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点。
1.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为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基础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从1998年到1999年,人大附中建设了第一代校园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同时,人大附中用光缆连接了人民大学教育网,方便了学校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及信息化联系。我校第一代校园网建立之初虽然只有270多个信息点,但是遍布了主要的教室和办公室,使学校各处全面联网。2002年4月至9月期间,我校校园网升级为第二代网络,核心交换机配备了双机冗余模式,光缆和主干设备升级为千兆网络,实现了绿色网络和网络的安全管理,信息点数量随之扩充到1900多个点。从2006年3月至今,人大附中校园网已经升级为第三代网络,校内总信息点增加至近5000点,互联网接入带宽200M,存储容量100TB,我校校园网络规模已经接近一所大学的网络规模。2008年12月3日,由人大附中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我校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2010年,我校引入iPad教学项目。2011年,我校又全面建设了无线网络,这成为智慧校园、物联网和移动教学研究的坚实基础。2013年,人大附中成立信息科研培训中心,开设了信息技术培训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应用系统
早在1997年1月人大附中就创建了网站,这是我国中学最早建立的因特网站之一。网站建设初期,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宣传我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刊载了大量的学校照片和简介给广大师生及家长。2002年、2006年和2011年,我校的官网经历了三次重大改版。由于内容和功能得到极大丰富,官网成为学校各部门的宣传、选课和招生的重要方式。
1)行政办公方面,我校早在1999年底就建设了Exchange邮件系统并一直坚持使用到现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办公效率。随后,教务、人事、财务、学籍等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到2010年,学校整合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了人大附中校内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现在该平台已经上线并取得很大突破。
2)教学方面,人大附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Moodle个性化学习协作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先进的学籍管理、自动化的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同时,人大附中还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虚拟科学实验室等。
3)德育方面,人大附中建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师生互动社区。我校为学生们提供了班级网站服务,每个班可以由班主任向信息中心提出申请建立班级网站,让同学们不仅获得更多自主交流的网络空间,更促使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向学生延伸。
2.创建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人大附中一直将教育资源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学校建设了庞大的校内教育资源库。早在1999年,我校校园网刚投入使用,学校便组织了大量学科教师进行资源库建设并创建了首批教学共享资源。我校的校内有效资源在国内中学界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到目前为止已经接近40T。
人大附中于2005年12月19日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经教育部科技司的批准同意,发起了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是该联盟的主要目标。该联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宽带P2P应用推进联盟于2006年5月至12月底,共同发起并联合举办了为期7个月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西部行”公益活动,向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等地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免费开放。在为期7个月的活动中,共播出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课件929 节,累计播放时长达1238小时。据统计:在线收看高中课程为126000人、初中课程为525000人、小学课程为15750人,7个月的观看总人数达666750人。联盟在2006年7月举办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随后又举办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大奖赛暨多媒体课件大赛。截止2012年3月18日,已有1246所名校加盟联盟、拥有37057条优质资源。有627980位用户实名注册该联盟举办的G12E网站。
我校联合了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于2008年6月在钓鱼台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成优质基础教育资源20000课时并发展更多的节点学校,探索出一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开发服务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道路。2009年人大附中联合39所全国知名学校一起承担起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该项目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整合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兼有个和共两种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通过多渠道为大家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通过试点工程,探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普遍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国家免费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了解决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矛盾,满足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需求,使远程教育进入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我校于2010年8月8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主办了国际名校长论坛,来自国内外的500多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以及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就“教育・创新・人才――不同背景下的共同关注”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互动交流。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该联盟资源的优势,我校刘彭芝校长领导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与国务院参事汤敏领导下的扶贫项目“常青义教”一起,计划通过网络联合退休中小学教师,共同对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及同学提供远程义务培训、讲座、答疑等长期不间断的扶贫活动。
目前,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在海淀区教委的领导下,开始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定试点。试点成功后将进一步在联盟内推广,“通过网络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延伸。
3.超前开展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网络教育是拓展学习时空和办学空间的有效手段。2003年1月,人大附中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研究。非典型肺炎在2003年4月肆虐北京城,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开发的“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应运而生。作为空中课堂的延续,北京市教委委托人大附中等学校策划并参与了2003年暑期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学习环境,在暑期继续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指导。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作为北京市教委“空中课堂”在线指定网站,在非典期间免注册、全开放,向北京市、全国所有中学生提供免费同步教学服务,为北京市中学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贡献。
我国多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承担,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知识网格中心节点示范工程”和国家发改委CNGI项目“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工程”,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4.大力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
远程教学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大附中在远程教学领域一直超前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大附中和加拿大渥太华里德高中在1998年4月底实现了基于国际互联网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实现了基于ISDN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美方将此次活动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我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22日实现了基于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高一和高二的30位同学2000年4月6日晚在我校实验楼远程教学教室里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堪顿分校之间进行了远程教学,启动了第一期远程教学计划。两校经常性地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数学、英语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目前我校与美国中学的远程活动仍十分频繁。2000年12月29日,我校作为中心站点对十个远郊区县同时进行“一点对十点”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学校在2001年10月29日开通了与日本大阪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间的中日远程数学教学,中日两国的高中生分别用英语给对方讲述课本里没有的数学内容,我校学生出色的表现,让对方师生都感慨地说他们是“彻底输给了中国学生”。
2002年6月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视察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现场观摩了“一点对三点”的远程教学活动,并对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2002年11月6日,人大附中―湖南湘潭中学―湖南长沙一中的“两地三校”远程教学项目开通。我校与密云三中、北京80中2004年12月进行了远程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与意大利教育部在2005年1月通过远程网络召开远程会议。我校与香港培正中学于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先后进行了三期京港远程交流活动。我校与宁夏六盘山中学于2007年10月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我校与美国菲利普斯中学于2010年12月开展中美远程活动。
2012年,实现了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学生跨校网络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每所学校都提供了一些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评审机制,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我们已开设名家讲坛、应用随机过程、科幻物理等14门课程供四校的所有学生网上选修。2012年,四校共有800多名学生选修跨校网上的课程。
目前,人大附中的远程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很多交流活动已经常规化。远程教学广泛开展为国内外中学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赵海涛:我校的信息化发展运作模式也可以归纳为四点。
1.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亲自参与推动信息化建设
一直以来,刘彭芝校长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刘校长认为:“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占领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我的理想是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要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流人才。”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发展,不管是第一个校园网站的建立,还是远程教室的建设;不管是网络教学的开展,还是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立都离不开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支持和亲身参与。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学教育示范工程。人大附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一起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为表彰该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及应用效果,2010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刘彭芝校长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表明我校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团队
学校领导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事情。学校的信息中心和电教中心虽然在工作职能上不同,但是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都是由副校长牵头,由有关各方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群策群力。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把握师生需求,同时又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
我们专门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小组由主管副校长、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作为业务部门提供需求,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作为技术部门提供方案,大家共同协商,学校最后决策实施。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信息化本来就是服务一线、让大家都能受益的事情,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用户的参与、专业人员的服务,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所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应该共同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能越办越好。
3.以服务为核心,成立了现代IT服务中心,与一流的IT公司合作,提高IT服务质量
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很早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团队,进行IT服务外包的实践。信息中心特别重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人员,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IT服务流程和服务手册,成立了IT服务中心,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维修、数据中心维护、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使得信息中心的人员有充足的精力用在项目建设、课题研究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只有解决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等问题,信息化建设才有快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4.将信息化建设与培训、推广、使用协调起来,进行可持续化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