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1
2、体育锻炼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
3、体育锻炼可帮助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4、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坚强意志品格的形成。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2
摘 要 老龄化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全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增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基本了解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和参与体育锻炼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缓解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目的就是为了老年人能更好的安度晚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老年人 心理健康
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7亿,占总人口10%以上。近年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关爱老年人,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方面,更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在大量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经历生活工作健康等多方面的变化所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比较复杂首先很多老人在晚年会出现情感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其次有的老年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所以常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恐惧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抑郁症失眠症等心理疾病子女不孝,家庭变故等都有可能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至80%是源自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在我国目前已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7%的老人有明显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状,0.75%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1]。
随着我国“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感到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与其同时,近年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的生活、医疗、情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留守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较差,普遍患有慢性病,得到的家庭照顾明显减少,有的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承担教育孙子孙女的压力,他们普遍精神依托缺乏,内心失落、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3]。
大量研究显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水平,以及社会支持程度等[4]。除人口学基本特征与身体健康状况以外,社会支持程度,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体育锻炼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邢亮,董大勇等W者对243名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表明,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锻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6]。
赫秋菊在研究中得出一下结论:(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7]。
方慧在研究中也得出,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影响,且女性作用明显;参加有氧运动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不参加者;以集体形式锻炼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以个人形式锻炼的老年人;以增强体质、减肥或健美为锻炼目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以治疗疾病和消遣娱乐为锻炼目的的老年人。为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建议政府关注并重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社区应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等形式增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8]。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发挥足够引导作用,加强从各渠道引导老年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宣传更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器材,场地,给老年人一个好的体育锻炼的场所,让老年人能够健康,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质量,更多的帮助老年人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并为老年人设计科学的锻炼方式。
(四)建立更多的老年人活动组织,集体形式的体育锻炼能更好的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让老年人能够找到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走出家门,融入到社会群体中。
参考文献:
[1] 杨星,黄文ィ杨敬源,等. 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异常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24-5225.
[2] 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11.
[3] 刘学员,阳丽华,赵蕾,等. 日常生活能力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94.
[4] 丁玲,吴炳义,郑晓瑛,等.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
[5] 邢亮,董大勇.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联性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6(23):38-39.
[6] 李年红.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0.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老年居民;体育锻炼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7―3612(2006)09―1198―03
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不同锻炼方式与西安城区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市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活动社区中的中老年居民800名(中年组400名,年龄为40~49岁,男女各200名;老年组400名。年龄为60~69岁,男女各)。
1)体育锻炼项目分为五组:(1)慢跑快走组;(2)传统体育组(中年男子为自行车组);(3)球类组;(4)有氧体操组;(5)游泳组(老年男子为登山登楼组)。
2)运动方式分类
老年男子组运动方式分类:传统体育组、有氧体操组、慢跑快走组、球类组、登山登楼组。
老年女子组运动方式分类:传统体育组、有氧体操组、慢跑快走组、球类组、游泳组。
中年男子组运动方式分类:慢跑快走组、球类组、自行车组、有氧体操组、游泳组。
中年女子组运动方式分类:传统体育组、有氧体操组、慢跑快走组、球类组、游泳组。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使用总课题组编《心理健康问卷》对800名中老年人进行心理测试。
1.2.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11.O等数理统计软件对通过实验和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2.1.1 老年人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如表1所示。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老年男子与女子有88.3%和83.5%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2.1.2不同体育锻炼方式的老年组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传统组男子与女子有82.8%和82.9%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老年有氧组男子与女子有81.2%和87.9%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老年慢跑组男子与女子有65.7%和7l%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老年球类组男子与女子有82.8%和92.9%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组男子与女子有76.8%和68.5%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2.1.4 不同体育锻炼方式的中年组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年传统组男子与女子有78.4%和69.7%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年有氧组男子与女子有97%和92%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表6我们可看出,中年女子慢跑组有68.7%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球类组男子与女子有70%和64.7%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表7我们可以看出,中年游泳组男子与女子有78.8%和57.1%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男子自行车组有68%对生活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3 讨 论
1)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再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许多老人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会受到过大的挑战,他们依然希望自已在家庭中能发挥以前那种一家之主的作用,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所以在生活中,老年人应找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锻炼方式,安度晚年。
2)人到中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既过青年,未入老年,即为中年。到了中年,人便已达全面成熟,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健全与完善,保持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是机体与环境的适应良好,在集体中能出色完成任务。因此,中年人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是社会的中流砜柱。中年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担负最沉重的时期.集诸多矛盾于一身。人到中年,诸事劳形,万事累心,身心负担极重,难于摄养,以致未老先衰,肩头的社会责任、工作的得意与失意、升迁、贬降,成功与失败,让中年人不胜压力。所以,锻炼对中年人尤为重要。加强体育锻炼,减缓体力的衰减,以更充沛的精力去面对社会生活,可有效地预防解决中年生活中的层层矛盾、重重危机,降低各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 体育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姐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江宇. 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9).
李京诚.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
汪继兵.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 (10).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刘协和. 心理卫生大全[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 中职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康。(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和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平阳职业教育中心07级、08级各四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1人,对照组162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具体为:两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派教师进行辅导。另两个对照班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做具体要求。实验时间: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问卷诊断。调查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9个因子90个项目,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五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越高。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使用,被公认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且较准确,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症状因子均数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分组是合理的。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恐怖五项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2.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力量、灵敏性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压力较大的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自定效能。在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有氧练习时实验组的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比对照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这说明课外体育锻炼可能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效果。
(2)课外体育活动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焦虑和抑郁是学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情绪困扰。如果长期不能降低和控制抑郁、焦虑,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这些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在实验中,实验班经过三周课外体育锻炼后,焦虑、抑郁程度有所下降。
(3)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冲破隔阂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相互交流、互助互学,与他人容易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所有人为了一目标而奔跑,为了一场比赛而欢呼、兴奋。这种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4)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由于体育锻炼需要肌肉参加和神经系统积极的兴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即使是抑郁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变抑制为兴奋、变抑制为开朗;另外,体育活动时左右大脑交替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使紧张的课堂学习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变得轻松起来;体育锻炼加快了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毒废物的排出,内啡吠的释放,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使由疲劳、悲哀、愤怒、恐惧等消极状态积聚的不良感觉得到积极的宣泄、调控、升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顾抓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学生的课外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议。(1)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培养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运动能力,是提高心理健康的关键。(2)体育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在体育课程设计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的教学任务。(3)集体活动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集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作用。通过集体比赛,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发散学生过剩精力。这点在精力旺盛、活拨好动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尤为突出,校园里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常常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通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导到体育锻炼上来,让他们有事做、有乐趣,使他们保持充实、愉快的心情,从而避免因空虚无聊而想人非非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方法。(4)加强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课外体育辅导。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学生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R].
[2]晏宁,毛荣建.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