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媒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媒体

国外媒体范文1

根据内容和目标受众不同把视听新媒体服务的商业模式分为长尾模式、短尾模式和中尾模式三种类型。基于额外付费影视内容的视频服务(如额外付费VOD、回看电视节目),目标是特定的观众,实行的是“短尾战略”。基于海量视频并多少带有用户生成内容的视频分享服务(如Facebook等社交网络、Dailymotion和YouTube)目标是基数庞大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免费收看,实行的是“长尾战略”。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尾战略”。三种战略形成三种盈利模式:按次计费VoD或高水准CPM流媒体广告支持观看的视频服务;广告支持的免费大众视频分享;介于两者之间的视频服务。

目前广告是视听新媒体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英国为例,广告支持的免费看(FTV View)视频服务收入在过去的两年中增长最快,2009年达到5430万英镑,年增长率达到123%。其余都是付费点播,其中订户点播达到1790万英镑,增长20%;按次付费点播(PPV)达到460万英镑,增长32%;下载到个人电脑(DTO)观看1720万英镑,增长43%。

互联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拥有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市场。2010年第三季度,美国互联网展示广告同比飙升22%。互联网展示广告曝光次数总计约1.28万亿次,平均向每位美国网络用户传递了超过6000份展示广告。其中Facebook展示广告排名首位,所的展示广告浏览量占展示广告总浏览量的23%,这一比例比上年同期提高9.2%。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在线展示广告曝光率最高。据2010年9月的统计,美国视频广告月总曝光量达到43.7亿次,视频广告浏览者占美国人口总数的45.4%,平均每个浏览者观看视频广告32.2次,每次持续时间0.4分钟。最大的视频广告平台是Hulu,2010年9月,Hulu视频广告曝光量达到7.94亿次,浏览者占美国人口总数的9.7%,平均每个浏览者通过Hulu观看视频广告27.5次。美国用户量最大的视频广告运营商是震撼媒体公司,据2010年5月的统计,其潜在用户达到1.03亿,渗透率56.2%。随着宽带上网的普及,美国几大电视网络均参与了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投放,他们在Google和Yahoo上购买搜索关键词,将网民引导到他们的网站,观看当季的电视预告片。

英国在线广告持续发展。2009年,展示广告上升了11%,达到7.09亿英镑,搜索广告增长了8%,并且其在所有互联网广告中的比重增势强劲,从2005年的56%上升到2009年的61%。2010年上半年,英国互联网广告支出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16.7亿英镑。虽然搜索广告主导英国在线广告市场,但YouTube等视频网站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对展示广告的投入加大也促进了互联网广告支出的增长。

日本的互联网广告是其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广告形式,2004年以来,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广告普遍下滑,互联网广告却逆势上扬,其市场份额先后超过广播广告、杂志广告和报纸广告,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0亿日元,已经越来越接近正继续下滑的电视广告市场规模。

以手机用户为业务目标的移动广告显示增长迹象,移动广告与在线广告并驾齐驱。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英国移动广告公司Admob所接到的移动广告申请数量从2.54亿次增长到5.85亿次,几乎翻了一番。但移动广告的市场份额还不算大。2009年英国移动广告总收入103万英镑,仅相当于当年英国全部互联网广告费用的0.03%。移动广告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手机电视。在亚太地区,日本是移动广告发展的领头羊,2009年移动广告收入5.6亿美元。其次是韩国,移动广告收入1.88亿美元。

互联网音频广告还在试验阶段。MySpace音乐服务从2009年12月开始测试这一功能。用户在该网站上免费听音乐前将听到一段30秒的广告录音。MySpace音乐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增加营收。

新媒体传输分配渠道

融合技术使视听新媒体用户可以通过同样的平台接触到不同形态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平台接触到相似的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终端访问内容。视听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业已存在的各类视听、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了天地贯通,让所有带有视听功能的接收终端成为具有全媒体接入功能的播放器、搜索器和互动平台。

目前发达国家视听新媒体内容的传输主要有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DSL网、有线宽带网、LLU网、IP电视网、卫星数字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数字广播网等渠道。但媒介融合的趋势正在使渠道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广播电视、通信和互联网运营商各自推出的多重捆绑服务让渠道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视听新媒体接收终端

能够连接互联网的新设备不断涌现,可上网电视机、手机、iPad、高清电视、可上网蓝光影碟机等终端大面积接人互联网。据调查,全球在线消费者正在通过多种屏幕观看视频:70%的在线消费者通过电脑观看在线视频;11%的在线消费者观看过手机视频;11%的在线消费者已经拥有或者计划2011年购买类似iPad之类的平板电脑;30%的在线消费者观看高清电视;12%的在线消费者拥有3D电视机或者明确表示将购买3D电视机;22%的在线消费者拥有互联网电视机。

国外媒体范文2

关键词: 多媒体学习 迈耶 认知心理学 认知负荷

一、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多媒体学习的研究离不开“多媒体”、“学习”这两个关键词,研究多媒体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研究学习是为了揭示人类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规律。对学习行为、特性的研究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对多媒体的研究隶属教育技术的范畴。因此近年国内外心理学界、教育技术学界都青睐多媒体学习研究。

多媒体学习研究就是根据人的学习特点,结合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安排多媒体呈现有效促进学习者在多媒体学习条件下的认知加工。

二、国外有关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概述

多媒体学习研究划分为三个时代,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

1.关于学习者怎样整合并利用所呈现的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相关的研究。

这一时代是以多媒体开始广泛进入教育、学习领域为标志的,研究主要将媒体呈现形式分为言语呈现与视觉呈现,关注文字和图片的结合。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识记伴随插图的文字信息比识记没有插图的文字信息的效果要好。

2.与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的安排及呈现方式相关的研究。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第一代多媒体学习研究存在缺陷。以迈耶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关注怎么设计多媒体信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把多媒体教学信息界定为言语信息、视觉信息,通过大量实验探求言语信息与视觉信息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三、迈耶等人近十年来的研究

迈耶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对多媒体学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该领域内学者的一致认可。1997年他首次以多媒体学习为题发表《多媒体学习:我们是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从此掀起多媒体学习研究热潮。他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迈耶总结了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作为其提出的多媒学习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2.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

近十年来,迈耶等人一直从事着多媒体学习的相关实验研究,力图通过实验得出一系列多媒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原则。

(1)多媒体学习一般原则的提出

迈耶于2001年出版《多媒体学习》,介绍了多媒体学习的前景、认知理论与认知原则等,从而得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

(2)多媒体学习高级原则的提出

2005年《多媒体学习手册》出版,迈耶总结了多媒体学习的高级原则:导向发现原则、范例原则、协作原则、自我解释原则、动画和交互原则、导航原则、站点地图原则、先前知识原则,将一般原则向学习内容和对象延伸。

(3)对不合理多媒体学习不合理原则的修正

迈耶等人站在多媒体学习研究前列,每一项原则的提出必将经受他人的实践检验,因此他对前期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正,发表《五个常见而有争议的多媒体学习原则》,这有助于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繁荣。

3.迈耶等人近三年来的研究概要。

四、未来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方向

多媒体学习研究处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的研究边缘,引起了这两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方法、手段也不断创新的。

Haido Samaras等人将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第三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多媒体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媒体还是针对某一特定媒体,即媒体应适应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内容适应媒体;效能评估;主动加工;认知负荷;动机,等等。

国外多媒体学习的研究将在迈耶多媒体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认知负荷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多媒体学习应用,如具体学科教学材料的设计、网络学习媒体材料的设计也将逐渐普及。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多媒体学习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开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迈耶近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与学习者相关的因素,相信这一趋势将引领第三代多媒体学习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 E.Mayer.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1):43-52.

[2]Richard E.Mayer.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 Press,2005.

[3]张丽,盛群力编译.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演进[J].远程教育杂志,2006,(6).

[4]Richard E.Mayer.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125-139.

国外媒体范文3

中俄“国家年”中媒体的作用

大众媒体通过各类新闻报道、策划媒介活动、对内对外传播信息等手段,与外交相互配合,从而促进两国的外交关系发展。为办好中俄“国家年”,中方组委会成立了包括传媒组在内的10个工作组。传媒组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认为,传媒组在“国家年”中的主要任务是以下几项:一是组织有关中俄“国家年”的新闻工作;二是开展“国家年”的交流活动;三是组织中俄媒体对“国家年”的一些重大活动进行报道。

在“国家年”框架下,媒体开展了诸多具体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设立官方网站。该网站由新华社承办,除中文版外,还设有俄、英、法文版。该网站对两国部长级官员进行了大量的独家专访,内容涉及两国的外交、新闻、教育、文化、科技、贸易、军事等方面。

2、搭建信息桥梁,加强两国媒体间交流。中俄双方签署了“国家年”期间的媒体合作计划。此外,举办了“中俄媒体研讨会”,中俄两国的50多家主流媒体和新闻研究机构参加了研讨会,旨在推动两国媒体在“国家年”中的合作。

3、策划媒体活动。在“国家年”框架下,策划了“中俄友谊之旅”大型跨境采访报道活动。该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活动从北京到莫斯科沿途进行采访,探寻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与现状,展示沿途人文与自然风光。参加此次报道活动的7家中国媒体发表各类新闻报道共计500余件、图片800多张。这些报道在中俄两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国热”。

4、设立“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为鼓励中国新闻界对“俄罗斯年”活动的报道热情,俄罗斯新闻社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签署了“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评选活动协议。这是中国记协第一次与外国新闻机构合作评奖。

媒体外交的传播模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媒体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媒体外交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与传统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共同构成当代外交的几种形式。

在这一传播模式中,政府举办外事活动并且向媒体传播信息,媒体通过策划活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传播国家形象等方式影响受众,受众形成的公众舆论能够推动政府外交。该模式突出了媒体策划的重要性;传统上以国际广播为主的对外传播渠道让位于网络传播;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的反馈信息使媒体得以了解传播的效果,并对后续的传播行为施加控制。

媒体对“国家年”的报道,是对传媒“象征性现实”的建构,这种“象征性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经过了媒体“把关”的、经过加工的、带有结构秩序的、符号化后的人工现实。在对“国家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受众传播大量的正面报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媒体通过影响受众脑海中的现实图景,旨在营造正面、积极的公众舆论,从而推动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在“国家年”活动中开展媒体外交,国家形象的传播是核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主要体现在别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大众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尤其在国际传播中,大众媒介决定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国家年”中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外媒体范文4

【论文摘要】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内部性、能动性、运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因包括:传媒环境、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国外媒体与国外受众,内因则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传者素质、媒体信息传播艺术四个方面。  

 

何为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我国在研究科技传播能力的时候,学者们提出这样的概念: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它强调用恰当的方式达到媒体传播目的。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就是电视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对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效果。 

一、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特征 

根据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在性 

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媒体内部的结构优化、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媒体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把电视媒体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媒体的传播能力就是这个“媒体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是媒体能够顺利完成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的主观条件。因此,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是以媒体自身作为主要发力点来进行的传播,是媒体内在的特征。 

2、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电视媒体主动的将决策、理念、战略等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外部世界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相反,如果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始终服从于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是成为其他媒体的传声筒,无法单独采集并信息,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电视媒体可以说不具有传播能力,或者传播能力低下。 

3、运动性 

运动性原理是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是动态的,其稳定是相对的。电视媒体传播能力内部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当的反应。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更新,电视媒体若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从而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影响并引导时代的发展。这恰恰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运动性的特点。 

4、互动性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要达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媒体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媒体内容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两者形成互动。与受众保持一定的互动使媒体更好的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 

二、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外因 

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客观因素中则包括以下几点: 

1、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发展水平,指传媒的种类、数量,传媒的覆盖率、普及率、发行量等,还体现在国家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在受众中的易得性。二是传媒的社会环境,指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传媒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 

传媒环境之于电视媒体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生长。良好的传媒环境将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电视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但是,传媒环境是一个较宏观的概念,其内部各项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多方观察、仔细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方能把握住传媒环境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2、基础设施 

电视媒体基础设施是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国曾深刻体会到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设施的无奈。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通过向国外寄送节目,或者租用其他国家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再例如媒体的数字技术。在现代传播中,数字技术是一项高质、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现代化。 

3、覆盖范围 

媒体覆盖范围是指印刷媒体的发行范围或电子媒体传播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对于媒体来说,覆盖范围越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媒体的潜在受众也就越多,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体的覆盖率不等于收视率,媒体的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其影响力大。媒体要进行国际传播,其覆盖率必不可少。没有覆盖率,媒体的信息就无法到达传播的目的地,也就无所谓国际传播。媒体若要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活动,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媒体覆盖。 

三、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内因 

影响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 

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媒介履行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②。 

从公信力的概念和认识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媒体精神和理念,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信”也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看法,是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地位和权威性的体现。 

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是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也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时性。电视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社会变动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观点和立场。电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顶多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所传递的信息将无价值可言,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众的态度。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由受众说了算,而这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传媒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传媒领域,人才决定着媒体的实力。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传播势不可挡的当下,高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对外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光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不够,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了解的同时融入进去,运用其他民族和国家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本媒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3、媒体信息传播艺术 

如何传播是技巧问题,是指新闻媒体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所选择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时机等。能否在信息的传播中体现及时性、丰富性和服务性、能否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读,能否提供独家的报道、评论和观点,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和能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信息传播艺术上,人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语言艺术。媒体语言是媒体进行传播时所使用的社会语言,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元素,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巨大影响。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内容传播的角度问题。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传播者的立场,传播中的用词等使得受众容易接受,甚至是乐于接受。在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传播方式,传媒必须用国际传媒介的通用语法,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价值去设置、评说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百度:baike.baidu.com/ 

view/1286.htm 

②喻国明、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国外媒体范文5

关键词: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 素材 选择

一、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必要性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传播已经逐渐跨越纸质媒介,进入电子时代,大学课堂早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口授+黑板+粉笔,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效率的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多媒体课堂。信息量大,方法灵活,于视听结合中,学生轻松接收到大量有效信息。此种状态下,教师的知识优势渐渐退居幕后。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互联网提供的各类知识节点、各类文库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托。教师必须时时接受新知识,才能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味觉仅仅占1%,触觉仅占1.5%,嗅觉也只占到3.5%,信息来源主要靠听觉的11%和视觉的83%。而在获得的信息与保存记忆的试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视听接收的信息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对只凭借听觉或者视觉获得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单用听觉获得的信息在72小时候后仅剩15%,只凭视觉的剩40%,视、听并用获得的信息在三天后――高达75%。这样的实验结果给多媒体视听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们主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计算机理论与实践修养,学习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亦不例外。外国文学教材少则三百页,多则六七百页,涵盖除中国以外世界文学几千年的精华,卷帙浩繁。除文学外,更涉及复杂的宗教、哲学,涉及地理、历史、民风、民俗,涉及道德、伦理,及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浩如烟海。对于身处异质文化的我们,掌握起来何其之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可以充分展示异域文化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自然风光,了解作家时代,社会概貌、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外国文学课不单单传授、学习文学知识,同时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接受、学习、传播。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大量信息,能够缓减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逐渐缩减的矛盾(笔者所在单位外国文学课时由年学时128课时减为102,又减为目前的85)。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便捷化,生动、直观,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效、丰富,远胜于传统的粉笔或黑板课堂。

二、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策略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建立各类素材的电子资源库――电子期刊资料库、电子图书资料库、文本库、图片库、音像库。实际操作中基于教学重点难点,配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各类素材――文本、图片、影像资料、期刊类资料、论著类著述的挑选、组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市面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种类繁多,各有优势,但适合讲授型外国文学课程的软件莫过于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简单易学,便于后期维护。搜集素材、制作课件可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学界对多媒体教学、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及作用论述较多,对课件需要素材的选择论述不多。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一)背景色彩素材

背景色彩,除了使用PPT软件已有的母版外,课件制作主要需要自我设计,体现制作者对该节课程的理解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背景色调素材与授课内容整体氛围要一致,为整节课件定好基调。传统的授课介质只有黑白(黑板和白粉笔)两色,不管讲授内容是什么,黑白是永恒色。多媒体课件则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底色。比如,《中世纪文学概述》选用灰暗的色调,以体现教会对社会生活整体的压抑。《哈姆雷特》用忧郁的蓝色,配以1947年版电影《哈姆雷特》奥利弗饰演的哈姆雷特忧郁的眼神,生动形象传其个性。《德伯家的苔丝》以英国田园风光和现代化工业融合为底色,借以说明苔丝的悲剧主因――时代、社会原因。同时还要注意文字、图片与底色的色彩要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三者色差不大,播放时,受教室光线、投影仪等的影响会出现不同效果。同时色彩不能太过炫目,影响观看。

(二)文字素材

选择调配好底色,依授课内容和篇幅编辑文字,简洁明了,切忌繁琐。谨慎选择字号、字体、字体颜色,突出讲授重点,难点。国外的作家名、作品名、主人公名译成中文后,长而拗口,学生掌握起来困难,可用不同颜色或者加粗强调。文字色彩的使用整体要以眼睛的舒适为度。文字素材包括必要的文学史知识点、作品分析重点、图片配文、原著的精彩片段、精彩评论链接等。尤其是原著经典段落的赏析,鉴于学生阅读原著的时间不足,课堂适当赏析,可以让学生把握作品重点,增加阅读兴趣。摘录《吝啬鬼》中阿巴贡丢失金子的内心独白,对比《一坛黄金》中尤克里奥丢失金子的内心独白,我们可发现两段文字简直“一模一样”,剧作家对吝啬鬼的心理刻画透彻深刻,由此亦可见莫里哀对普劳图斯的借鉴。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美狄亚“骂夫”名段,实则是欧里庇得斯对古希腊社会男性的控诉、对女性的同情。从美狄亚杀子前的心理斗争可窥见一位母亲的痛苦抉择。通过经典段落的摘录,学生体味欧里庇得斯对社会的批判,亦可对比反思现今女性的生存困境。

链接一些相关论题的精彩评析,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进而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古希腊戏剧起源的课件中,拓展中国传统戏曲起源知识,理解两种文化对同类艺术形式的不同创造与发展。古希腊神话课件可延伸到中国上古神话:如希腊创世神话与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造人与女娲造人,进行中西横向比照,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制作《哈姆雷特》课件时展示学术荒诞小说《哈姆雷特谋杀案》片段,由这部另类文学作品入手了解学界对悲剧《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相关论析。讲授雨果、大仲马,推荐阅读《金庸大仲马比较论》《萧峰冉阿让比较论》等评论文章,从学生感兴趣的论题着手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相关方法。

(三)图片素材

当今读图时代,多媒体课件对图片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图片可以让读图者瞬间掌握相对完整的信息。图片选择不可太“花里胡哨”,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选择切合主题、极具代表性的图片,与文字配合,图文并茂,形成友好和谐的界面,对文学思潮、作品内容理解大有裨益。我们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对作家形象、时代风貌异常陌生,尤其是难以理解的宗教文化。配以适当的图片能让学生对当时的服饰、相貌、建筑、礼仪、民俗、着装有所了解。制作赫拉克勒斯传说的课件,搜集赫拉克勒斯建立功勋的各种素材图片:雕塑,壁画、油画,其功勋便一目了然。意大利诗人但丁距离我们时空遥远,展示米奇力诺的名画《但丁用诗启蒙佛洛伦萨》,学生对但丁的肖像、服饰,地狱、炼狱、天堂三界轮廓一目了然。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地狱》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地狱情景。比照中国民间流传的十八层地狱图景,加深对《地狱》篇的理解。哥特式文学风格非常抽象,可先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入手――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由建筑风格进而推进到文学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充分佐证了文学的特点:对人性讴歌与赞美。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的维纳斯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美的追求,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所做的《创世纪》巨幅天顶画、雕塑《摩西》,多纳太罗的雕塑《大卫》兼传达了人体美、力量美,讴歌人,赞美人,与文学内容异曲同工。

艺术同源共生。学生通过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图片亦可领略雕塑美、绘画美、建筑美。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对其他种类的艺术品进行鉴赏。这样集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学课是传统教材讲授无法赋予的。

(四)音乐素材

多媒体课件中配入音乐,能够加强对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的理解。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用短短4分钟的插曲便回顾了安娜逐爱的一生:追求、执着、痴狂、绝望。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人所共知,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诗歌,配曲更是雄宏、豪迈、悲壮。歌德的《野玫瑰》,配以舒伯特的谱曲,把爱情的美好、欢乐尽现音乐中,令人心情愉悦。电影《俄狄浦斯王》配乐响起便把我们带入辽远的底比斯,带进那个神主宰的时代,带进命运之门。比才歌剧《卡门》名段《爱情像一只小鸟》,欢快、激情,唱出了卡门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由音乐入手学习文学、赏析作品,文学课堂“有声有色”,学生对陌生的外国文学兴趣盎然。

(五)名著电影素材

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翻译文学,与原语文学不同。聆听相关音乐,观看相关名著改编的原声电影,可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静态的图片展示不同,动态的影视素材,更具象化地为学生展示背景、服饰、人物关系、主人公个性,“读作品”改为“观作品”,于视听中感受作品。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差异,学生的资质不同,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各异,光影技术合成的电影成为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喜闻乐见的有效途径。当代电影技术日异发达,能够创造出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特效果。《诸神之战》《贝W武甫》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在电影方面的成功。影片把诸神斗争、地狱、天堂情景具体呈现出来。《贝奥武甫》中火龙,体大、会飞、通体金色、口能喷火。水怪格兰代尔身高、奇丑、言人语、吞食活人,贝奥武甫降怪除龙的英雄业绩豪迈而悲壮。《奥德赛》中独眼巨人、海怪、海难利用现代3D技术打造,场面宏大,形象逼真,弥补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不足。由路易・德・菲耐斯导演并主演的喜剧片《吝啬鬼》把阿巴贡吝啬的方方面面呈献给观众。影片中,正在教堂做礼拜的阿巴贡望见修女前来募捐,赶快更换座位。修女靠近他,阿巴贡即刻起身回家。途中被修女截住,阿巴贡调整路线,到家后,随即关门上锁。金币失而复得,阿巴贡拖拽着金币箱穿过下水道,走过花园,趟过沙漠,遇募捐修女,绕道……对于一些受地域、个人经济能力限制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现场观看话剧、歌剧经历,据此教师可搜集选择一些著名话剧、歌剧演出视频素材,如中、挪联合演出的话剧《玩偶之家》,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插入课件,学生于艺术欣赏中感受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不同戏剧类型的差异,开阔视野。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让学生领略名家风范,大师见识。每个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一,见闻广博不一、切入问题的角度不一,选择精彩的视频课加入课件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可师生共勉。

制作完成的课件在实际授课中还需根据任课教师的再理解,学生学习反馈,进行交互探讨,进行修改,完善、美化,以期达到融科技与教育于一体的完美“佳作”。

三、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不仅服务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学生,还要兼顾其他外国文学爱好者。在搜集需要的素材时,理应考虑到课件整体科学性与知识性、美观性与艺术性;实际制作中,根据教育基本规律把握好重点、难点,繁简得当,以外国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为中心,强调文学性,切记课件庞大的信息量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导致“迷航”。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自身之间要进行协作与会话。教师在精心搜集、挑选素材、制作课件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视野广博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使得教师切实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课上接收到的信息点,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研究,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培养鉴赏和品评能力。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教、学相得益彰。

搜集、选择、整理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需要的素材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过程,要随着教育观念、技术进步、学生接受能力、授课地点变换等做出不断的更新和调整,以期更适合课堂教学,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L-14006])

参考文献:

[1]杨玲.点面结合,突破难点――浅析《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J].价值工程,2011,(1).

[2]何学琼.教师媒介素养在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3]吕超.从“通识”到“大数据”――浅论当下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改策略[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2).

[4]周青.多媒体课件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21).

[5]孙霄.巧用CAI多媒体优化“外国文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6]胡贤林.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7]喻玲.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教育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国外媒体范文6

对外传播,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1]对外传播是一个与国内传播相对应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言。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传播的客观环境

笔者认为,分析讨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与客观环境。因为,今天的人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屏幕或上因特网,无不被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大型跨国传媒集团所形成的媒介环境所包围,中国的传媒业已经笼罩在“全球化”的氛围中。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当今媒介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媒介跨国经营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一家媒介公司可以为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提供某种经常性的节目,而一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可以由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生产和提供。因此,一般而言媒介全球化包含两层含意,其一指媒介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聚集和流动,形成全球供应链进行跨国贸易;其二指国际媒介集团主导下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的大规模的跨国性聚集和流动。

去年笔者作为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19年来惟一的一名亚洲评委,在法国的海滨城市比亚里茨全程参加了这个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纪录片节。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近3万名纪录片专家、制片人、营销商和DV爱好者欢聚一堂,不同国度生产的媒介产品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购买、媒介跨国经营建立在全球统一的媒介市场的平台基础上。更为明显的是,这些产品大多出自大型跨国媒介集团。尤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网络媒介的崛起,如默多克新闻集团、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等。这些由媒介合并而产生的庞大的媒介帝国在全球传播界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新闻集团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的兼并与扩张,拥有资产400多亿美元,年度收入超过150亿美元。经营范围涉及电视、卫星、有线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大陆、英国、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跨国媒介企业其业务遍布全球。

(二)媒介竞争激烈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化的驱使下极力向外扩张,他们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等进行大规模的跨国性聚集和流动,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新的跨国公司。在这场竞争之中,其激烈程度正如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德・斯马亚说:“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2]

综观当今世界传媒集团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几乎大的传媒集团都在实施吞并中小传媒公司的战略,以迅速扩张自己。因此,正如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所言:“媒介全球化也向所有国家发出挑战。一些小型媒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大型媒介吞食的蛋糕,而大型媒介也有可能由于运转不灵成为当代恐龙。”[3]由于未来的大众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商业媒介和广告媒介,即媒介必须依赖市场和广告的支持,估计媒介会逐步撕下其原本温柔平和的面纱而变得更加自私和凶狠起来,全球媒介正在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代”,其背后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媒介集团本身对利润的追逐。

(三)信息全球流动

全球化使世界变成统一的市场,媒介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信息的全球流动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文明、政治及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国际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可能是一致的。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多元、宽容的文化价值观。依据传统观点,由于新闻传播都是本国家或地区内的事情,由于各国历史、国情、文化和利益的不同,各国的新闻报道规则都有彼此的差别,但公认的规则和价值理念已经形成,如:尊重生命、自由、正义与公平、互相尊重、关怀、诚实等。[4]信息在全球的流通和共享中扩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立足于当今媒介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反观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播理念偏差

传统的对外传播是以宣传为主的传播方式,与当今的全球化传播理念相差甚远。为此笔者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家H・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中提出的传播五要素对两种传播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传统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对外传播与政治紧密相连,这是因为在冷战时期,国际舆论的斗争也多半是依靠国际广播和后来的国际电视网来进行的。冷战结束后,对抗由两极变为多极,对抗的焦点已由意识形态转为对国际信息市场的争夺,因此传播方式发生变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剧,大众传播权利对资本依赖增强。从当今的时代环境来看,谁最大限度地争夺了受众谁就取得了胜利,因此当今的传播理念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与传统的传播理念有着巨大的差别。

(二)报道比例失衡

中西方在新闻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的新闻报道强调冲突,注重两面性,而中方的报道多以“以正面报道为主”。若以中方的新闻价值取向西方受众传播信息必然不合时宜。因此,中国对外传播需要从“以正面报道为主”向有主导性的全面报道过渡,改变媒介现存的报道失衡的现象。这是尊重传播规律的表现,也是传播观念和传播技巧的改变。

(三)媒介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中国媒介与发达国家媒介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上的差距。没有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中国媒介就无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必须根据媒介全球化的需要,立即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重点培养以下两种紧缺型媒介人才:第一,抓紧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第二抓紧培养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高级媒介管理人才。然而,现在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高素质、专业化的中文翻译外文人才的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这是中译外翻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人才匮乏现象将变得愈加明显。

(四)传播模式僵化

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方式变得越来越艺术,所以合作和协作的概念非常强。关于对外传播的目的,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应该克服泛政治化,找到人类共同的接受点,营造有利于和平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争取国际的帮助和合作。因此,原本僵化的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工作方式。

笔者在曾经参加过的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上发现,国外的很多传媒机构善于灵活的处理其传媒产品。例如,BBC和CNN的一些“大手笔”,很会把电视的各种符号与艺术单元嫁接起来,为自己的纪录片增加欣赏价值,促使人们感悟到节目的内涵。这些恰恰是国内传媒所欠缺的。另外,西方对外传播非常注意传播技巧。他们善于将观点和宣传意图隐藏在貌似客观、公正、中立的新闻事实当中。这种手法,既易于得到国外受众的信任,又符合国外受众接受新闻的习惯,因此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以便使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较量中游刃有余,争取主动。

对外传播首先要求传输渠道的畅通,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上的信息传输通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另一个是信息内容的载体就是语言。在技术方面,搭建由广播、电视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传播通道实现信息传送的畅通。

广播凭借其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首选建设的网络,例如美国之音、德国之声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我们要继续推动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实现中国在英语、华语和当地语言的全球覆盖,扩大在海外的落地工程,我们也可以在不断增强传统的短波广播发射功率的同时重点针对欧美国家听众使用中波、调频收音机的习惯加入对象国大中城市中波调频广播网络,努力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形成多层次覆盖多语种播出的对外广播。

卫星电视是近年来对外传播领域的新宠,中央电视台已有总体的构想特别是在发展国际卫星电视方面提出了要在21世纪之初覆盖全球的目标,将中国的对外电视节目,通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进入各国的主流社会。此外,互联网也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信息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外传播优势也不可缺少。

随着对外传播的发展壮大,中国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介已经担负起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目标,正在成为中国的眼睛、世界的窗口,在全球传媒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够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塑造国家的软实力,已经赢得了各国政府的共识。

注释:

[1] 张长明:《让世界了解中国――电视对外传播40年》,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2] 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与东亚的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3] 邵培仁:《论媒介产业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载《传媒观察》2001年第11期。

[4] 李文学:《新闻传播全球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载人民网 200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