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的意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池古诗的意思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1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杨万里用清新活泼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初夏荷花池的美景,从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诗歌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在尖角荷叶上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美丽风景画卷。

古诗诵读的教学重点为“读”,但是这个读又切切不可只是简单的读,古诗诵读应该是在朗读中融入了老师、学生情感,与文本碰撞共鸣的读。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每次读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指导学生的朗读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引导性,每一个环节都利用评价从学生诵读古诗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触动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进而用自己的感受读诗,融情于诗,层层递进,引领提高。

诗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美景,我便从这“景”入手,创设“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主动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进行学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物,让学生感受到初夏小池的美,从而对小池、对自然景物产生热爱之情。并在这情景交融之中明诗意、悟诗情,在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夏日小池时,也就是在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不仅仅学会了读,更学会了写。

[教学实录]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师:从开学到现在,大家都学了哪些古诗呀?能背给张老师听听吗?

(指名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师:真不错,学过的古诗大家都能诵读得有滋有味。那同学们知道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7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张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小池)

师:来一起把诗题读一遍,《小池》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读通古诗

师:在一个明媚的夏日,一股泉水缓缓的从泉眼中慢慢流出,泉眼是多么舍不得那清清的水儿的离开啊!池边的绿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的柔光,树叶们正在大量着水中的荫庇,左瞧瞧右看看,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这时,一只蜻蜓从水面上飞了过来,落到刚刚探出小脑袋的荷花苞上,有趣极了!

这么关的诗大家一定很想学,但是,在学之前要先自己读读。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书上已经把生字宝宝给圈了出来,看来同学们都在家里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工作,你们真棒!现在,就请你们读读这首古诗吧,遇到了我们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就要停下来多读两遍,注意一定要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哦!

(生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师:听同学们读得那么好,老师手上的这些生字宝宝们都快待不住了,他们都想快点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呢!就请你响亮又准确的喊出它的名字吧!

(师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泉”:你来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字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我想提醒大家,泉是一个三拼音节的字,读的时候要读准。

师:你读得又响又准,一定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吧7

生:泉字我是这样记的,它的下面是一个水字,泉水正是从下面往上流的,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泉。

出示词语:泉眼

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词。)

2.出示“惜”。

师:请看下一个字,谁能响亮的读准它?

(指名学生读字,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的偏旁是竖心旁,有竖心旁的字都是和内心或者心情有关的,

3.出示“流”。

师:再看这个字,先告诉我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生:流是边音,我们读它的时候要把边音读准。

师:好,你来读!(生读字。)全班一起。(全班齐读字。)

出示词语:惜细流

师:再看看这个词,谁来试试?

(指导学生读词。)

4.出示“照”。

师:下一个,请人说说读它时又要注意什么?

生:照字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翘、翘、翘。

出示词语:照水

师:诗中的这个词能读吗?

(指导学生读词。)

5.出示“荷”。

师:最后一个字,去掉最上面的草字头,这个字还读(生接:何。)

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呢?

生:我发现了这是一个形声字,它上面的草字头表示它的意思与花草树木相关。师:你真棒,发现了这个生字宝宝的小秘密,那就请你来大声地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组词:小荷,最后一个,你来!指名学生读词。)

师:瞧!生字宝宝们都脱下了他们的小帽和你们打招呼呢!小火车,开起来,一边读一边组词,下面的同学请竖起你的小耳朵听清楚他们组的词,然后跟着他读一遍,看谁最会听!

(全班开小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师:现在生字宝宝我们都认清楚了,把它们放回古诗中你们还能读准它们吗?请同学们先在下面试试吧!注意这次读还要把句子读通顺哦!

(生自由读古诗,要把古诗读通顺。)

师:谁来把你读的展示给大家听听!读的同学大声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听看他的每一个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起来试试,注意刚才你们提的意见现在可别再犯哦!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刚才大家都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相信在这些同学的提醒和帮助下,你们会读得更好,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小池》(宋)杨万里,预备起

(生齐读古诗。)

三、填充画面。感受诗意。品读古诗

师:嗯!每个字音都像播音员一样读得可准了!请小广播员们看看树上的这副图:你们瞧!泉水正轻轻的、慢慢的从泉眼中流出来,池旁的大树又绿又茂盛,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漂亮的叶子忍不住打量着水中光彩迷人的自己呢!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读第一、二行诗呢?赶快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试读第一、二行古诗。)

师:有谁愿意把第一行诗读给我们听听?

(学生慢慢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听了你读的,让人感觉到泉水流得很慢很轻!谁再来试试?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听了你读的,仿佛你就是那泉眼,真的好舍不得泉水的离去啊!

(学生很有感情很舒缓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嗯,老师听出来了,泉水真的舍不得离开它的家,流得很慢很慢。

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来把第一行诗读一读,想象你现在就是泉眼,很舍不得,很爱惜这泉水。

(女生齐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找个男生来读第二行诗。

(一男生大声地读道:“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听了你的读,我觉得你的树叶受到了强光的照耀。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的大树,它长得怎么样?

生:我看到了树长得很好,有很多叶子。

生:我发现太阳照着这棵树在,树的叶子都泛着黄

光。

生:我觉得太阳一定很喜欢这棵树。

师:那你来读读第二行诗。

指名一男生读第二行诗,这次读得比较柔和。

师:看来你真的很喜欢大树,用你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呢!如果你是叶子你又会怎样读?

指名一男生起来读,朗读极富感情。

师:嗯!听了你的读文,我感觉现在你正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阳光的抚摸下照着镜子呢!

师:刚才是女生读了第一行,现在我们来听听男生们读的,男生请注意,现在你就是这棵树上的叶子,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怎样才能读出你对它的喜爱,齐……

(男生齐读第二行古诗。)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真的很喜欢这样柔关的阳光。

师:我们男、女生一起合作把这两行诗合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古诗的第一句。边读边指黑板上的画面。)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咦?这幅图上似乎还差点什么,还差什么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诗的最后两行,然后告诉我!

(全班交流,贴图展示,让学生先感受画面之关,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把诗读关。)

师:谁发现了,这副画上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副画上没有荷叶。

师:那你觉得,画里的荷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荷叶一定是绿绿的。

(师出示一片绿绿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你发现了它,就请你上去把它贴出来。你是一片绿绿的荷叶。感谢你又为这个小池增添了一点绿意!能读读这句诗吗?

(生读古诗的第三行。)

师:再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荷叶?

生:我觉得池塘里应该还有圆圆的荷叶。

(师出示一片圆圆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好,就请你把圆圆的荷叶把它贴上去。能给大家读读这句古诗吗?

(生读古诗第三行。)

师:听了他读的,你们还发现池塘里会有什么样的荷叶吗?

生:啊!我发现了池塘里应该还有尖尖的荷叶。

师:可以,你去讲台上找找,看有没有尖尖的荷叶,也把它放进我们的小池塘里去。

师:这真是――指名一学生生接: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小荷叶,害怕打扰这种宁静。还有哪些小荷叶想读读这句诗?

(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行诗。)

师:除了荷叶,池塘里还有什么呀?

(孩子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蜻蜓。

师:蜻蜓在干嘛?是在池塘里飞来飞去的吗?

生:不是,蜻蜓它飞累了,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师:你从哪儿知道蜻蜓正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生:因为古诗里写的是:“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哦!它飞倦了停在尖尖的荷叶头顶上休息呢!请你把我们的小蜻蜓送到池塘里休息吧!你能把你发现的这句古诗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一学生读古诗,“立”字重读。)

师:你是一只飞倦了的小蜻蜓,来到荷叶上头休息呢!谁还来?

(一学生读古诗,“早有”读得较重,很活泼。)

师:你是一只快活的小蜻蜓。

(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是一只轻快的小蜻蜓,轻轻的落到了荷叶上头。

四、熟读成诵。配乐背诵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金啊,都找出来了,那有谁能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给我们听听呢?

(指名学生读诗,师在评价中指导学生朗读。)

师:真美呀!我的眼前仿佛就有这样一个夏日小池了。来,对照我们一起完成的这幅夏日小池图再把整首古诗合起来读一遍吧!

师:我看到有好多同学都能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呢,真厉害!可是,光能背出来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把全诗有滋有味的诵读出来,能让别人从你的诵读中听出你对此情此景的无比爱惜呀!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试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背这首美丽的小诗吧!

(全班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师:谁能站起来试试?

一学生站起来背诵,比较流利且有感情。

师:你可真像一位小诗人,对这个小池疼爱无比。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诗,其他三人听,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请你提醒提醒他,当当他的小老师,指导他把诗读好,每个人都试试,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就请他们上来为咱们展示展示,

(小组合作背诗。)

五、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师:听你们读得那么关,老师也想来试试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一下,听老师为大家再把这首古诗来读读!在这个夏日里,在这个美丽的小池里,还会出现些什么呢?

(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生:我觉得池塘里一定还有许多石头。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我觉得池塘里还有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

生:青蛙,蹦蹦跳跳的青蛙。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回家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心中的夏日小池给描绘出来吧!可以拿起你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也可以拿起你的钢笔描述出一段美丽的夏日故事!

附:

小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基于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把握,在教学本课时,我对学生每一次的古诗诵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有层次的进行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我不是单纯教孩子们该怎么去读好每一句诗,而是充分地运用了我的评价语言来指导孩子们的朗读。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句古诗时,我先是用充满激情的话语给学生描绘出一副夏日树荫照山泉的美景,配以黑板上的画,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本诗的意境之优美,此时,再让学生读诗,已经是句句含情了。我再用我的评价:“听你读这句话,我觉得你就是那眼泉眼,多么不舍得泉水的离去啊!”指导学生在读时应读出“爱惜”之情。那么,下一个站起来诵读的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去诵读这一句诗了。没有过多过繁的讲解,学生已经很能用读来表达诗中的情感,也达到了低年级古诗诵读的要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而,在本诗后半部分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先让孩子们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他们进行学诗、读诗。学生不仅仅在诵读古诗,还能动手贴图了,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自觉的去读诗,去思考:诗里写了小池的哪些景色,黑板的画上还缺哪些景色?此时此刻,孩子们非常愿意去读诗,是主动的在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诵读指导非常有效,因为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十分高涨,无论是指名学生读,还是全班齐读都很有劲儿。而我恰好扮演了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仍旧是用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评价去思考怎么把古诗读好,在引导中提高!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2

的确,语言文字曾经惊醒了一代代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被一个个神奇的汉字、一首首唐诗宋词所“惊醒”,理应成为一个常识和教育自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的内涵和外延,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所呈现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描写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面对这样的题材,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引领学生深入品评诗中的“惜”“爱”“才”“早”,我觉得更有必要,也更有价值。如果师生在文本材料的撮合下,实现多重视域的融合,形成一个向场内所有生命洞开的对话磁场,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真切共鸣,则这样的课堂必将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气息。

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在诗人的笔下,你觉得这小池塘中的泉眼怎么样?

生:这是一口小泉眼。

师:那么从这口小泉眼里,水是怎样流出来的呢?

生:细细地流淌。

生:缓慢地流淌。

生:静悄悄地流淌。

师:由此可见,泉水渐渐地、慢慢地从泉眼里流出来,就像谁舍不得水流出来?好像谁舍不得水流出来?

生:好像泉眼舍不得水从它的洞里流出来。

师:哦,对了,这里的“惜”是什么意思?

生:爱惜。

师:或者怎么说?

生:珍惜。

生:(一个男生突然插嘴说)舍不得。

师:哦,对了。这里是?

生:舍不得。

师:所以我们在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读出怎样的情感来?

生:舍不得。

师:嗯,谁来读?这口泉眼它舍不得泉水从它的眼里流出来,不愿意多流一点点,显得它很舍不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

仔细斟酌这段课堂对话,我们发现,教师从“泉眼”细细地流淌这一过程逐步引导学生领悟到“惜”是“舍不得”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自我视野与文本视野间的思考张力。这张力,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意蕴的高度敏感,从而一步一步地逼近文本意义的核心地带——一个“惜”字,“道是无晴却有晴”,仿佛泉眼是因为深深地“舍不得”,才让它无声地、静静地、缓缓地流淌。从“爱惜”到“珍惜”再到“舍不得”,实际上是学生在语言的万花园中“渐行渐深”并摘到了“甜甜的果实”。

在新的课程视角下,确立语言文字的应有位置,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细腻“触摸”,对文本内在韵律节奏的细腻“触摸”,对文章行文布局的细腻“触摸”,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应该成为身居其中的教育者的深切的职业体认和文化体认。

宗白华先生说:“汉字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的确,有时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种行为、一种情致,就好像是生命或者精神用以呼吸的空气。如果师生在阅读中,一旦抽离了其中的“魂魄”和“血肉”,则这样的呼吸就显得无足轻重,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仍然以《小荷》为例。

例一: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中有一个“才”字,这个“才”字怎么解释呢?

生:是刚刚的意思。

师:哦,也就是说嫩绿的荷叶怎么样啊?

生:刚刚露出水面。

师:对。还有一个字“早”,你们发现了没有?……

例二:

师:这里有一个字,“才”,这个“才”字怎么解释呢?

生:是刚刚的意思。

师:哦,也就是说嫩绿的荷叶怎么样啊?

生:刚刚露出水面。

师:正因为是“刚刚”,所以荷叶怎么样啊?有没有其他解释呢?

生:……(犹豫了半天,没人回答)

师:大家可以把刚刚露出水面的荷叶和早就露出水面的荷叶比较一下。

生:啊,我知道了,荷叶是新的。

生:表现了小荷生长之新。

生:还表现了时间之短。

师:对啊,这个“才”字,不仅仅是“刚刚”的意思,它还包含着“生命的新”“生长的新”等意思,诗人妙用“才”与“早”二字,将内心对生命和时间的珍贵自然通脱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因此成了诗中名句。

很明显,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着力抓住了语言细节,对“才”字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刚刚”的层面上,而且引申为“新”的意思。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情感期待也在更大的层面上被激活。可以说,读懂“才”字所蕴涵的“新”,才是学生读懂这首诗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慢慢读,小心读,留意那些平平常常但又异乎寻常、出人意料的地方。

关注语言细节,品评经典古诗特有的语言魅力,是激活古诗经典价值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所蕴含的深意,反复品评语言文字在特定的师生活动中涌现出的本真状态和延伸状态,那么浸润其中的学子们,一定会被语言文字熏陶得独其风骨和神韵。

参考文献: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晓、慈”等生字,会写“湖、莲”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图文等方法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视频)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词义,在诗中识字。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映”是“阳光反照、照射”,所以“晓”“映”是“日”字旁。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组词“慈爱”“慈母”。

毕竟:到底。“毕”由“比”和“十”组成。“竟”是“镜”去掉偏旁。

4.小组合作学习。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找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5.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湖”“莲”“穷”“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边写边说出笔顺。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一下。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同桌之间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写得很美,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5.大家能背下来吗?试试吧!

自己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大家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2.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西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杜甫,唐代诗人,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人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来,心情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丽。对此,同学们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儿会

,天空会

,鸟儿会

二、指导方法,自学古诗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读读诗,看看图,想想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

三、精读古诗,明了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教师范读。

2.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轻快、喜悦)

3.学习生字。

学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复拼读、认读。

同桌互相指读。

用生字卡片抽读。

说说“鸣、鹂、鹭”为什么都是“鸟”字旁,“岭”为什么是“山”字旁,“泊”为什么是“三点水”。

4.你还有什么字词不懂?

联系诗句再读,联系画面读,联系生活读。

5.理解诗意。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

子,就可以说

(3)“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从哪来的船?

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读整首诗,配上动作,想象画面。

四、布置作业

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春天的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绝 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动态千秋雪万里船静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语言;想象;韵律;诗境;阅读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一盏不灭的明灯,其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诗学素养。那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呢?

一、抓住字眼,多做推敲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二、身临其境,感受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引学生临“境”。具体安排有很多:其一是开始时将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当时社会的特定环境、特定时代做个具体介绍,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感受想象。其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其三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实物观赏,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其四是在教学古诗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与场面。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绿的丝带,在这里运用了巧妙的比喻,让一直象征离愁情结的柳枝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形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享受。

三、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在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作者,理解学习诗意,而是先让学生多读,诗熟读了,不用解说,其义自晓。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是不可以就它的字面的意思,诗表顺序去直译应当创造一个充分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互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全过程。理解诗意可以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里的“空”指导学生理解处于空寂、幽静的感觉,诗人所觉得的“空”是因为“不见人”。而这里的不见人并不是没看见人,而是由于山林深、密,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声……“但闻”是只能听到的意思,表明除了“人语声”难深、密的空山增添了生气,同时也更加反衬了空山的幽静。自主地感悟诗意,使学生更主动地进入诗境,感受诗情。

四、阅读拓展,底蕴沉积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开发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古诗在语言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毕竟古诗词距离学生所处的年代过于久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有关的资料,才能让自己更好、更深地理解。只有一次次的积累与沉淀学生的语文素养,领悟理解才能一点点的积少成多,渐渐地学生的积累才厚重起来。其次,在每次的古诗教学中,还可以以一带多的进行相关学习链接。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夏季的诗,学完孟郊的《游子吟》,你还知道哪些是表达思念之情的。如此,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学生的品味一步步地提高,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从背诗到赏诗经历了一种不一样的学习快乐。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5

一、利用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蛇与庄稼》一课,文中主要讲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用示意图板书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没有写“蛇”、“庄稼”、“田鼠”、“猫”、“苜蓿”这些词语,而是用简笔画来代替。这样,既生动形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下来的学习自然非常顺畅,教学效果也不错。

二、运用简笔画帮学生巧妙释词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第一自然段写葫芦长得可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可爱呢?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在黑板上画好葫芦架,请学生在上面用彩色的粉笔添上细长的藤、绿色的叶、雪白的花,把抽象的话语变为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学生通过“描绘”、“点缀”体会了那般的可爱。

三、巧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古诗通常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景,诗中有情,我在教《小池》时充分运用简笔画。画出泉眼和流向小池的细流,画出小池边的树和树枝在池水的倒影,又先后画出刚出水面的卷着的荷叶尖和一只倒立在荷叶尖上的蜻蜓,诗画对照,让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学生读诗看画,看画想诗,生动形象。

四、巧用简笔画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剖析难点

通过用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简笔画也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它和语言文字相比更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教学的不足。课文中有些难讲清楚的问题,在黑板上简单的几笔便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充满童趣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因小学生极少仔细观察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爪、蹄和脚印,所以,对课文里“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一句不易理解,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便可顺利解决。

五、运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6

一、诵

诵,就是诵读,出声地朗读,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最重要的一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在初读之后,对诗句中的一些意思还不太懂;读了几遍后,就明白了许多;再读几遍后,迷惑的地方就豁然开朗了。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要读出抑扬顿挫,要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激荡其间的情感。

二、品

品,是品味,反复琢磨,感受诗的韵律、意境、情感。

1.品字。古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因此,读古诗必须“咬文嚼字”,一字一品。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更要深入浅出地剖析,品味诗中用字选词的精当。在学习《题西林壁》时,要对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看”仔细品味。诗中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动词“看”,短短14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还可以扩展“看”的近义词,如“远眺”“近瞧”“俯视”等去理解作者所站位置和“看”的不同角度,想象出庐山俊美的姿态,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2.品句。很多古诗中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得来的。诗人在诗中或吟咏寄情,或感物抒怀,或借物言志。我们只有在品句中,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池水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柔和,这相怜相爱,又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非常和谐。我们在品句中,不难品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强烈感情。

3.品意。品诗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与诗人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成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学习中,要驰骋想象的风帆,品其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意境: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浪翻滚,百舸争流……

三、背

背就是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背不仅有助于字、词、句的理解,而且还会“熟能生巧”。就是说,背熟了,不但能得心应手地引用,而且自己也会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