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变革,而在新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针对课改的需求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真正的以学生作为我们实际授课的主体,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文教学精髓,把握课堂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本身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应该首先掌握教材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高效性。这样我们实际的课堂也是真正的以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主,实现了将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传授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针对课程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小卡片之类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与魅力。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实现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时,在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首先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评判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做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些小组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放到班级里面来解决,然后我再就他们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整个课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的授课含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真正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平等和谐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更多地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知识,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应用,学会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学生的平等交流,真正明白学生的需求。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平等交流,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学生说出自身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哪吒闹海》的时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讨论,很多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小白龙太可怜了,有的认为哪吒太可怜了,这样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在交流的时候,我会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讨论,这样就能在尊重他们自主性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计划。这样就使语文成为我们交流的工具,将我们的语文赋予更多的实际作用,更好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他们发展的需求,适当应用技术与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迷失自己,就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2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和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3]。语文课本当中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积极向上的故事,通常情况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找出教材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当中的例子,将学生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当中,并通过教材当中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的同时,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讲述了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把家人让给她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及其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在课堂教学时,讲述到萨沙保护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表演这部分,让学生认真揣摩、仔细体味当时妈妈、萨沙的心理,感受萨沙那种自强、自信,自觉保护弱者的品质,丰富学生的心理情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人,促进了学生优秀个性品质的发展。
二、把握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堂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教育契机往往有一定规律,根据心理学研究,以下四种情况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首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进行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的情感被教师激发出来,此时也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再次,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萌发阶段,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旦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把握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然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往往不是特定不变的,通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教师应学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一旦遇到适合的时机,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教师应结合积极积极案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苦难来临时要善于忍耐,遇见挫折时要积极应对,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坚信“风雨之后就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只要坚信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设计相关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课本上讲的内容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当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相关活动安排,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可以从“饮水思源”的角度呼吁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听见和经历过的感恩的事情,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当中学会主动去感恩,树立一种感恩生活的良好美德,然后向学生引申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让他们乐于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二)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语文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通常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在学生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则需要见缝插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乌鸦和妈妈》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感恩母亲”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法感恩养育自己的母亲。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母亲”实践活动的汇报总结,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恩方法。通过这种亲自参与的方法,一方面,学生们既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孝敬父母”的健康心态。
(三)开展讲故事比赛
故事往往渗透着一定的哲理,给人以情感启发,使人树立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具体做法:当教师讲到某一课时,若能挖掘出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主体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一课时,教师可开展一个“”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一些和相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分享,这样,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集体主义的精神,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在作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4
语文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以教材为依据,并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戏剧教学法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以教材为本,其次要做到既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等。在教授这样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排小戏剧、小话剧分角色来进行排演,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起来。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说不定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这一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改编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挑选角色,分别饰演哪吒、东海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等,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实用的道具,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就向孩子们呈现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等孩子们表演完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然后教师再根据课本,详细地讲解课文内容。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集中了孩子们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与孩子们及时沟通,形成互动,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精神的感悟,使孩子们领会哪吒为民着想、不畏、除暴安良、敢于与邪恶斗争的精神。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既获得了书本知识,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还感受到无限的快乐。所以,戏剧教学不失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和采用。
二、游戏教学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起始阶段,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采取游戏教学活动,能使儿童学得既愉快又有效,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孩子们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集体荣誉感以及发展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低年级语文的游戏教学,可从汉语拼音教学开始。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它是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汉语拼音教学中可开展游戏活动的内容较多,从声母,韵母到音节的教学,教师都可以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灵活适当地安排游戏。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单韵母的发音口形,教师画了6座不同式样的小房子,每个房子上是一个单韵母卡片的发音口形(分别由6个小朋友拿着),让手持单韵母卡片的小朋友去找自己的家。孩子们边唱边走边找,“aoe,iuü,我的家在这里”,在愉快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家”。同时,还必须把这个单韵母正确地读出来,才能算是拿到了打开家门的“钥匙”。通过找“家’的游戏,将声母的发音和口形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巩固了单韵母的读音,也为学习复韵母和鼻韵母做了铺垫。
除了汉语拼音的教学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以外,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教学内容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例如,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这一课,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等。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而孩子们也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一味接受了,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真正地“动”了起来。
三、故事教学法
故事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一部好的故事作品,语言规范,简洁明了,生动优美,富有情感。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有的故事还可让学生学习复述,发展学生连贯性的语言。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课堂实验;知识;能力;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实验就是结合生活实际,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它与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是不太一样的,语文课程中的实验都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不会出现什么复杂的,操作难度很高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利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学习兴趣很好的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首先要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很多时候不需要老师去问,学生自己就会相反设法的寻找答案,获取知识。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3课《动手做做看》,可以提一个跟朗志万一样的问题,让学生说说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学生对一件新奇的事情就会感到好奇,就会开始思考,然后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也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做游戏,学生还是孩子,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教师如果能在教导学生的时让学生快乐的获得知识,相信学生对知识点一定能够轻松的掌握。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14课的《邮票齿孔的故事》,在课前做一个撕纸的实验,不借助小刀,剪刀,尺子,只有一枚别针,如何完整的撕下一张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如果光光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做的效果往往不强,学生无法直观的感受实验。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近距离的看到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过程,就能大大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往往能够自己发现掌握要求的知识,学生自己做过,自己发现的知识点往往学生自己记忆的更加深刻,而且预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利用课堂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往往理解的不够深刻、透彻,往往知道一点,但又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做题目的时候常常犹豫不决,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知识点学生记得不是很牢,但有的时候或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记得很牢。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水位真的能升高吗?此时做一做实验的话,学生能直观的了解水位是不是真的会升高。想一想,做一做,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瓶了里的水?
譬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不做一做这个实验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的了解这个现象,理解不了这个实验为什么很难成功,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终于”,实验成功了教育家为什么激动?更加理解不了女孩精神的宝贵。教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年级上册21课《称象》,实验有些复杂,可以老师来演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按照曹冲的称象的办法真的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觉得他的方法哪一步最关键,最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理解的,教学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问:“老师他为什么要把大象赶到船上?”“为什么要画这么一条线?”老师可重复做几个称不同重量的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理解透。
三、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能力仅仅靠教师的指导和讲授是得不来的,需要靠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很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生写生字数笔画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细铁丝或电线来折一折一年级上册的书的最后一页的《汉字笔画名称表》中的那些笔画,感受到什么叫一画,知道那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不能分开写,数笔画时,它也只能算一笔。
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带有目性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信息、积累感性的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的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良好的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实验的前提。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尝试把语文书卷成长圆筒,一只眼睛闭着,用另一只眼睛透过长圆筒看周围的事物,井动不了,学生也不能移动头或长圆筒,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现阶段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永恒的主题,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存在很大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创新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自己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是个不断学习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开展思维,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的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完成这类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实验的原因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要尽量多的给学生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总结,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一点点的将结果进行完成,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训练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我们需要具备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积极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验思维、方案设计等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就需要学生们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危急关头要临危不惧,先人后己。二年级下册30课《爱迪生救妈妈》也是需要学生合作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