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然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含有然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含有然的成语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成语 误解 误用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结构多样,来源不一,是我国语言艺术长廊中的瑰宝。

成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以形象、生动、简练的特点而独放异彩,也能以经典、含蓄、丰富的寓意反映深刻的哲理,如能正确运用,可以起到强化语气、精化语意的表达效果。然而,现实中成语误用的现象却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常常出现成语误用现象,在电视节目上,甚至在报刊杂志中也都出现了很多成语误用现象。这不仅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更是有损于“母语”的严密性。

成语误用情况虽多,但并不是无迹可寻、无法整理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就可归纳出如下几种误用现象。

一、色彩不当型

即指褒贬不分。我们知道,成语从感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辨明感彩,就可能导致误用。例如:“今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变本加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变本加厉”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是个贬义词,不符合例句中的感彩,应改为“再接再厉”。又如:“吴镇长常来我们村访贫问苦,送衣送被,指导生产,帮农民脱贫致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是指没有什么坏事不做。例句中贬词褒用,导致感彩相反了。

二、望文生义型

许多人往往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结果导致误用。例如:“告别时,这位服装店老板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而例句中理解成了出手大方的人,这是错的离谱。又如:“诺基亚N95手机上市不久,便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本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有贬义。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商品卖得非常火,与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型。

三、谦敬错位型

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而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不分”的错误。例如:“您的客厅宽敞明亮,如能在墙中间挂一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客人来自己家里或张挂客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该词只能是对自己的居室而言,否则,就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又如:“在游戏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专业人士。”“当之无愧”是敬辞,表示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只能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

四、不辨对象型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特定的对象,有的只用于人,有的只用于物,有的用于某类人或某一物,如把握不当,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例如:“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式。”“涣然冰释”是形容嫌疑、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例句中的对象是“烦恼”,故使用错误。又如:“302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例句中用以形容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显然是不了解该词的适用对象。

五、语义重复型

成语一般精炼警策,使用得当,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使用时不注意,就易造成“叠床架屋”的错误。例如:“我这只是雕虫小技,哪能和你们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比,比一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相形见绌”意思是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本身已经含有“显得”,而例句中在前面加“显得”就造成了语义重复。又如:“自从《无极》上映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这些评论有的见解独到,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空谷足音”原意为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本身已经含有“难得”之意,例句中在它之前用“难得”就造成了语义重复。

六、误解字义型

有些成语中的单个字词,意义较难理解,有的人没有弄清字的意思,就想当然地去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造成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此前,有人说王厂长收了下属5万元的贿赂,这是根本没有的事,纯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中的“穴”是指“洞穴”,“来”是指招致,有了空洞才起了风,比喻借机而起,指传闻有一定的根据,而例句中误解为毫无根据,与本义恰好相反。又如:“这篇文章有许多错误,真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中的“刊”是“删改、修订”的意思。“不刊之论”是指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非常精当,无懈可击。这里误解了“刊”字的意思,造成对成语的误用。

七、意思弄反型

即指在使用成语时,将它的意义完全理解反了,造成误用。例如:“校运会万米比赛中,没跑几圈,小龙就把小刚落下了一百多米,小刚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了。”“望其项背”是指已经看清了颈部和背部,比喻距离很近了,而例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用“望尘莫及”更好。又如:“昨晚对阵韩国男篮的比赛,中国男篮输的很惨,表现真是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指还能振奋人们的精神,后来用“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例句中则误认为很不合人们的意愿,与本义相反。

八、不知来源型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成语都有典故,使用时如果把握不准,很容易造成误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只身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火中取栗”这个成语出自法国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梗概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很听话地用爪子去炉火中取,结果栗子是取到了,却都被猴子吃了,猫不仅没有吃到栗子,还把爪子给烧伤了。因此这个成语是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获。例句中则是理解成了冒险去做某事,故属误用。 又如:“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山光水色,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呢!”“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它来源于元代赵梦麱《赠放焰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正如作者所说,太湖的山光水色是“大自然”的“造化”,既是“天然”的,就不是“人工”的,显然是误用。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2

文/爱 萍

【原文赏析】

刘姥姥和板儿二进大观园时,带来了一些乡村土特产枣子倭瓜并野菜等(《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第四十回行令时刘姥姥也说:“花儿落地结个大倭瓜。”这倭瓜便是降糖降脂佳品――南瓜。

【中医观点】

倭瓜,又称南瓜、番瓜、金瓜、麦瓜,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南瓜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脾虚气弱、营养不良、肺痈、水火烫伤等。《本草纲目》言其“补中益气”。

【营养分析】

本品含瓜氨酸,精氨酸,麦门冬素,维生素A、B、C,果胶,纤维素等。南瓜中的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类吸收减慢,可溶性纤维素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上升。果胶还能和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在一起,使胆固醇吸收减少,血胆固醇浓度下降。因而南瓜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患有糖尿病者,常取本品佐餐,不仅可以裹腹,而且还可以降糖降脂,可谓一举多得。科技工作者用眼的机会比较多,许多人成天和电脑打交道,难免造成视疲劳。维护眼睛健康,保持良好的视力,除了用眼卫生外,多食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南瓜,可有效地保护眼睛。南瓜子含有大量磷质,其能防止矿物质在体内积聚形成结石,并能维护眼睛巩膜的坚韧度,所以,常吃炒熟的南瓜子可预防胆结石,防治近视。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嚼食南瓜子的民族,很少见有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因此,步入中年以后,常食南瓜子,还可有效地预防前列腺肥大。但南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不宜多食,以免腹胀。《本草纲目》言南瓜“多食发脚气,黄疸”。《随息居饮食谱》言“凡时病疳症,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故食用时应予注意。

饮食与成语――推陈出新

为防止粮仓中的存粮霉烂,每年新粮食成熟以后,要把粮仓中的陈粮推出,换上新粮。这就叫做“推陈出新”(或“推陈易新”)。清代的张云墩,有一首《咏仓储》诗,其中说:国家粮仓里面的“积谷”,是历年由各地征收上来的,用于救灾救荒。“有敛必有散,取盈不取缺。推陈而出新,其理自可彻。”(有征收上来的就必有发放下去的,从有余粮的地方征收而不从缺粮食的地方征收;这些粮食,每年都要“推陈出新”,道理是非常明白的。)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3

文/水淼

这个谚语说的是每天要定时排便,排出体内的垃圾、毒素,人才能健康长寿。从中医观点看,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与一些疾病的发生确有一定关系。便秘与衰老密切相关,长期反复便秘有损于健康,可招致疾病和衰老。

人的衰老与“自身中毒”有关,大肠中腐败食物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被肌体吸收后可使人慢性中毒,内脏功能也会因毒素作用而发生障碍。长期、反复的便秘,使肠内腐败食物和细菌不能及时排出,增加自身中毒的机会,加速衰老的进程。

便秘可引起多方面的症状,大量毒性物质吸收入血导致自身中毒,可出现精神淡漠、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烦躁症状。由于粪便硬结,排便时可引起肛裂及痔疮,导致出血。特别是那些老年高血压病人,有的因大便干燥,排便过于用力,还可能诱发脑溢血、心肌梗死。相传彭祖以辟谷的方法来养生,活了八百多岁。这当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定时排出体内垃圾,保持肠道的清洁,这样就可能避免一些疾病的产生。

大便是人体中可以看得见的垃圾。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将长时间留在人体内的大便称为“宿食”,并指出其引起的许多并发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粪便长时间积存肠中会产生亚硝基化合物、甲基吲哚、苯并芘等毒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长期便秘的人,由于肠内粪便发酵后易产生有害气体,促使静脉回流受阻,便会出现食欲减退、舌苔厚腻、口苦口臭、恶心腹胀、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长期便秘,不仅可引起或加重痔疮、肛裂、脱肛等疾患,还可诱发高血压、心肌梗死、脑中风和肠癌等病症。

何为“便秘”?中医说,排便只要不爽,就谓之为“秘”。西医也说,不管大便是干还是稀,只要超过48小时不排,就算便秘。

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较多,患便秘者已有日趋增多之势。防治便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思想重视。每天不管多忙,大便是大事,要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

注重饮水。每日饮水不得少于8杯(约1500毫升),夏季酌增。

选择饮食。除了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菠菜、芹菜、蒿菜以外,还应多食富含胶质纤维性质的食物,如西红柿、南瓜、胡萝卜、红薯、芋头、木耳、银耳、香蕉、木瓜等。

增强运动。特别应选择收腹、弯腰、下蹲站立等促进肠蠕动的动作。

按摩。饭后2小时后,或睡前、晨起前,以双手交叠在一起,以手心用力向肚脐部位压下,向左、右方向各旋转揉按30~50次。注意手心位置应固定,不要随意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便秘期间,切忌擅自乱用泻药。若上述防治方法不能缓解,即需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诊治。

饮食与成语――生米煮成熟饭

“生米煮成熟饭”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指已经做了的事情无法改变,含有无可奈何的意思。清代李渔的《怜香伴》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我的女儿被他骗上手了,圣旨又是我自己请下来了,生米煮成熟饭,还拗得到那里去?”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成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09-0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贯穿初、中、高三个阶段的中心环节,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是成语教学。学生学习成语或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或无法正确判断成语使用的语境,或不清楚成语的搭配限制和语法功能。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这种情况也因为成语同义词的广泛存在而更加难以解决,因此,区分成语同义词,使学生避免混淆使用,也是成语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点。本文就“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两词作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区分点以及教学上需着力之处。

本文的语料均来自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一、词义对比

(一)概念义的异同

“半斤八两”有一个义项: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为贬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不相上下”有一个义项:

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本领~,年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在构词法上,“半斤八两”是并列式,“不相上下”是动宾式。在词典释义上,“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都是单义词,属于同义词,都可以指两者对比,程度相当。“半斤八两”现代词义的形成是由本义比喻引申而来,“不相上下”则是本义。在使用对象上,“半斤八两”没有具体限定,《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却对“不相上下”进行了限定,即“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但是笔者在语料中发现了以下例子:

但是那两位部属因见其他同事在场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其他同事不守时的恶习与自己不相上下,因此对自己的过失不太介意。

陡然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同一直在迫害着他的残酷的命运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了。

第一句是形容“恶习”,第二句形容“自己”,都不属于数量或程度,而此类语料不在少数,符合语法和使用习惯,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这方面的释义并不太准确。由此可以认定,“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的形容对象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在语料中,笔者发现了“半斤八两”的其他用法,例句如下:

一天吃饭时,爷爷又喝酒,奶奶突然说:“你喝,俺以后也喝!俺在娘家做闺女时,也会喝酒,半斤八两,脸不红心不跳!”

“有人提倡不抽烟,可是自己一盒一盒地抽;有人提倡不喝酒,可是自己半斤八两地喝,这算什么事呢?”

酒量也不大行了,以前一顿半斤八两白酒没事似的,现在喝点儿就醉。

这个用法和“半斤八两”的成语本义并无关联,不是成语,也不见于词典释义,而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四字格,意义即是其字面义“半斤和八两”,指物体重量,多用于指酒量,暗含酒量多之义。因此,这个用法可以认定为成语“半斤八两”的同音同形异义词,需要在教学别向学生讲明。

(二)附属义的差别

1.感彩不同。

在《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中,“半斤八两”的释义为:

比喻彼此一样,不差上下。贬义。用于描写不相上下。也作“半斤对八两”“八两半斤”。

这版释义也强调了“半斤八两”的贬义色彩,这在实际使用中也得到印证,“半斤八两”主要出现在贬斥、消极的语境中。如:

哈劳姆提出诉讼,但被一位明察秋毫的纽约法官驳回,在他看来,这两个巨人半斤八两,都不值一文。

老马也加一句:“你们俩半斤八两,为什么不用你的角戳他!”(注:巴西俗称戴绿帽子为角。)

在以上语料中,用“半斤八两”隐含的感彩是被比较的两者没什么区别,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或好的结果或者隐含了说话人消极、不以为然甚至不屑的感彩,各句语义也都是消极的,和“不相上下”不可替换。因为“不相上下”的感彩是中性,没有褒贬色彩,不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①北京对我的吸引力,与我对地方戏的热爱不相上下。

②从1986年至今,汉城、北京和广岛已经把亚运会的规模搞得与奥运会不相上下。

③如今女大学生在观光服务科中所占比例与人文学、大众传播及教育学不相上下。

④除了市区房屋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外,出了城,满眼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其破败程度同难民营不相上下。

⑤但是那两位部属因见其他同事在场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其他同事不守时的恶习与自己不相上下,因此对自己的过失不太介意。

①②句所比较的是积极性的事件,③句是中性的,④⑤句则是消极性的。从以上几个语料可以看出,不论语境材料是消极性的还是积极性的,都和“不相上下”的使用没有关系,说话人的态度是客观的,置身事外的。如果语境本身就是贬斥性的,就可以将“不相上下”替换为“半斤八两”而不影响语句的表义,如下句中的“不相上下”就可以替换:

他去接近她还自以为是仰慕一般俗人所无法赏识的她的才思和德操之类的动人品质,只有旁人才看清他其实同一般俗人不相上下,因为旁人了解不到他的想象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他们只看到勒格朗丹高攀贵族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应的原始动机。

也因为“半斤八两”含有贬斥的感彩,因此在语用上可以用于表达自谦。如:

顺子听着这话舒服,憨憨地笑了:“其实我也半斤八两。说吧,啥事?”

“我也说不上来,总而言之他们的组合蛮奇怪的,只不过我们也是半斤八两就是了。”

2.语体色彩不同。

从所得语料来看,使用“半斤八两”的语料是口语化的,生活对话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不相上下”的语料多是报道性、评论性的,即使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也是书面语程度更高的演讲、评论等。

二、充当句子成分的不同

“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此类语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半斤八两”可以成为一个句群中的分句,如:

“我们是真的”,谁们不是真的?不在柳芳在方庄?半斤八两……

况且生意不错,收入凑合,生活还算安静,权衡利弊,半斤八两。“唉”的一声,也就罢了。

“不相上下”则可以作补语成分,如:

加拿大选手查尔斯•艾伦和古巴的埃尔南德斯则争得不相上下,两人最后的成绩均为7秒66。

比赛一开始,双方就打得不相上下,比分交替领先,并在第一盘打成6:6。

这两种情况下两词都不可以相互替换,是其各自独有的语法特点。究其原因,“半斤八两”可以单独作分句应是由于其口语色彩较浓,使用上比较随便,可以省略前面的句子成分而不影响表义。

总结: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的概念义相同,使用对象和范围也相同。但前者的感彩为贬义,语体色彩为口语;后者的感彩为中性,语体色彩为书面语;在搭配上,二者都可以作谓语、定语,半斤八两可以单独作分句,不相上下可以作补语。而不相上下可以作补语的原因,以及这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中的“形容”是否有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学重点

汉语中易混淆的成语有很多,单与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近义的就还有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等等,其概念义都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同义词区分时,应把讲解和练习重点放在区分成语的附加意义和使用语境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2009年10月,第6次印刷.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5

作为一种通俗文化,网络语言是多元民意诉求的另类表达,当其以幽默、活泼的语态出现在传统媒体中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大部分网络语言存在语音失范、语义曲解、语法混乱等问题,将其运用在传统媒体中,无疑是对语言文明的解构和颠覆,不仅降低了媒体格调,也会使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缴械投降”。那么,当“传统之雅”遇上“网语之魅”,会产生哪些问题?传统媒体究竟该说“新话”还是讲“老话”?

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借用存在偏差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诞生和风靡有合理性。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愈来愈多网络语言被传统媒体所吸收,但笔者经仔细梳理发现,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借用存在以下三点偏差:

首先,传统媒体借用粗俗戏谑的网络热词削减了媒体公信力

网络热词按词义性质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粗俗戏谑的逗乐,如“逼格”、“酱紫”等;另一种是含讽刺意味的隐喻,如“躲猫猫”、“楼歪歪”。为最大限度追求利益,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用粗俗戏谑的网络词汇制造轰动的公众话题。例如苏州的《城市商报》采用《Duang!又是一个“苏州智造”》作为新闻标题,“Duang”这个由成龙洗发水广告恶搞而来的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赫然出王见在传统媒体中,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让不熟悉网络语言的受众不知所云。类似的新闻标题还有

其次,对网络热词“拿来主义”的态度解构着传统媒体内容为王、深度取胜的优劳

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中央党报对网络语言“给力”恰当的运用引来一片赞誉。一夜之间,传统媒体一片“给力”的喧嚣。此后,不少传统媒体更是绞尽脑汁“拿来”网络热词。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并不一定契合读者的口味,也未必符合使用环境,相反会导敛传统媒体注意力转移到追求新奇形式上,逐渐忽视了深度和内容这两条生命线。

最后,借用词不迭意的网络词汇对语言结构规范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语言是凭借新奇、幽默走红的,缺乏历史文化积淀。如“稀饭”、“鸭梨”等只重音意和娱乐性,全然不重词义,还有“喜人普奔”、“股往金来”等成语拼凑、篡改而来的词汇,破坏了传统语言的严谨,更违背了传统媒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有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的“走红期”平均仪为47天,山此可见,网络热词是缺乏生命力的,传统媒体若不顾传播语境和传统语言规范,盲目在传媒公共产品中使用网络热词,不仪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也会对大众文化发展和繁荣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渗透传统媒体新闻话语体系的原因

网络语言渗透传统媒体新闻话语体系,实质上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与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之问的较量。遇到社会热点话题.两个舆论场之问存在互动与交融,但是两者在立场、内容与语境上都存在差异。网络语言显然是“民问舆论场”的产物,除了纯粹戏谑与逗乐,不少网络词汇针砭讽寓,是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抨击和批判,例如用“楼歪歪”讽刺渣工程,考问我国楼房工程质量监管制度。这些词寄托着网民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反思,使“民问舆论场”获得更多的肯定和赞誉,传统媒体为避免丧失舆沦影响力的尴尬,不得不迎合受众的口味,将网络语言“收入囊中”。

此外,娱乐至死的时代受众猎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也是网络语言渗透传统媒体强有力的推手。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网络语言人多出自年轻人,他们用活跃的思维方式颠覆传统,创造出的词汇含有恶搞、插科打诨等成分,无法说清生存前景有多么广阔,却随心所欲地戳中了人们的笑神经,使权威被蔑视,身份被消解,给人们带来“纵情的话语狂欢”。传统媒体迫于日益加重的生存压力,为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大范围使用网络语言也是无奈之举。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在传统媒体新闻话语体系中的渗透存在必然性,既释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也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这种渗透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传统媒体应当以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

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应取舍有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之雅”与“网语之魅”的交互融合是必然趋势。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不是小能借用汇聚着草根智慧的网络语言,而应该取合有道,择优而用。

对此,传统媒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不盲目跟风,要坚决抵制语音失范、语义曲解、语法混乱的网络语言,避免传统的语言结构规范遭受冲击。例如数字加符号的词以及“no zuo no die”、“十动拒然”等。二是要借用公众认知度高的词汇。网络语言体现着语言的通俗化流变,其中语义明确的词汇甚至被收录进汉语词典,是能登人雅之堂的,相反,那些局限在“小众”范围的词汇则应摒弃,如“ACG”、“去菜一下”等令人费解的语言。三是传统媒体要考虑网络语言在大众传播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好喉舌作用,坚守社会责任,将违背社会道德的低俗词汇拒之门外,如“日狗大法”、“绿茶婊”等。

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小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小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含有然的成语范文6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曾是相声当中的一句顺口溜,但在“全食族”的概念里,不仅不吐葡萄皮,连葡萄籽也要一并吞下;不止是葡萄,吃香蕉也不再剥皮,“囫囵吞枣”也由戏谑的成语变成了正经的规则。同“素食”一样,“全食族”、“全食物”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步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得到部分人的认可和实践。这些人都坚信,摄入“全食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对人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不过,从“全食物”当中是不是真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从而达到真正的健康呢?

全食物≠全营养

“全食族”讲究吃东西时“连皮带籽”,他们认为,只吃菜叶不吃根、茎,吃水果只吃果肉而把果皮、果核、果籽丢弃,统统都是对食物精华的浪费。原因在于,这些东西里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植物生化素,是植物天然存在的一种化合物,据说是植物自我护卫生命的重要物质,人若长期坚持摄取,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以香蕉为例,香蕉皮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以及钾、钙、镁、硫、铁、锌等十几种元素,这就是“全食族”吃香蕉皮的理由。然而,看起来香蕉皮营养素的种类比较齐全,其中每一种营养素的单位含量却微乎其微,要想从香蕉皮里去获得身体需要的蛋白质或是脂肪,每天要吃数量庞大的香蕉皮。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即便是母乳,也仅仅能满足4个月以内婴儿营养的需要),也没有完全无用的食物(即便是方便面、高糖饮料等“垃圾食品”,也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热量等),但人们千百年来的进化历程中将香蕉皮、葡萄籽之类舍弃不吃,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是口感的选择,果实的皮、籽通常都有令人皱眉的涩味,果肉则没有;其次,食物皮、籽所有的营养素和抗氧化物质,其果肉当中也有,甚至更多。既如此,刻意追求“完整的食物”便没什么必要了。

全食:弊大于利

即便果实的皮、籽没有涩味,也还有一个吸收的问题。因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指的是食物当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如果吃进去不能吸收,一种食物有再多的营养,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全食族”的观点中,葡萄皮含有的白藜芦醇,不仅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有抗癌能力;葡萄籽中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如黄酮类物质、原花青素等,这些都是抗氧化剂。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的植物化学物的确具有抗氧化功能,但葡萄籽的壳很厚,整颗吃下去并不利于消化吸收。就算将葡萄籽弄碎,依然无法达到消化吸收的标准,最终仍然会随着排泄物排出,无法发挥它的功能。而且吃葡萄籽还会让舌头发麻,因为它含有单宁成分,它会凝固舌头、口腔和食道表面的蛋白质,产生强烈涩味,而影响食欲。从获得葡萄籽营养的角度来讲,“全食族”与其选择生吞葡萄籽难以消化,还不如选择葡萄籽油,其中的亚油酸含量达70%以上,还能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和血压。

更重要的是,在今天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种植环境下,植物性食物被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增长激素等物质,食品的安全状况日趋严重。食物的表皮是这些有害物质最先侵入的部位,因此有些水果蔬菜经常被检查出“农药残留”。当然,吃了这些食物表皮不一定会导致马上中毒,但是日积月累的毒素最终对人体还是有害的。因此,从食物安全的角度讲,不是所有食物都适合全食。

在摄取食物过程中,有些食物皮可以连同果肉如苹果、西红柿、黄瓜等一起食用,有的则要求去皮为好,如香蕉、菠萝等。另一方面,有些水果的皮吃了会有害健康,例如红薯应去皮食用,因红薯皮含碱量较多,食用过多会导致胃肠不适;土豆皮内含不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碱,进入人体后会形成积累性中毒;樱桃、苦杏仁、李子、枇杷的核中含氰甙化合物,会在身体里转化为氰氢酸,会导致中毒。

提倡科学的“全营养”

当然,我们也提倡“全营养”,是指全面均衡的营养。因为,我们需要从大自然提供的不同类型的食物当中去获得充足的营养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机体健康需要的营养物质。食物不同,它含有的营养素种类、数量特点也是不相同的。比如,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从谷类食物当中获得,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而蔬菜和水果最主要给我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叶绿素等。《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我们只有根据人体自身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需要摄入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比例的食物,才能做到均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