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问与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问与智慧范文1
这个暑期,我和本校九位同仁共同加入了一个序列读书活动。策划这个活动的是我们的带头大哥孙旺老师,他牵头组建了“一线教师教学互助工作室”。因为关注语文教学,因为乐于交流互助,我们加入了这个非官方的专业成长团队,一起思考常态教学中的问题,共同追求专业成长的快乐,暑期集体读书活动正是在孙老师倡议下开展起来的。
常听领导说“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听其言外之意,是对教师不满情绪的安抚。“培训是福利”的思维是在转移教育与政府的矛盾,偷换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忽悠。这种被逼式的集体培训,内容多为永远正确的套话、大话或新鲜前卫的观点、案例,形式上多为领导的指示和所谓专家的报告,理想是多么美好,现实是多么糟糕,听多了,大同小异,对一线普通教师几乎没什么实在的帮助。许多乏味的任务式的培训占用了教师宝贵的假期,是对教师假期福利的一种剥夺。
当然,教师培训本身的重要意义勿庸质疑。只是当下各种教育教学主义、模式泛滥,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又根深蒂固,一线教师所缺的不是洗脑革命,而是结合区域或学校实际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如果上面把各类大规模培训的钱投到学校,扎实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才是我们一线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呀。如此花大钱组织短期速成培训,还不如买两三本书发给老师,任其假期自由阅读。
所以,暑假才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有两个月时间,远离琐碎的教学任务,远离应试评价的竞争压力,让生活慢下来,让心静下来,可以反思平时的教学细节问题和工作困惑,做点小研究;可以看书、看电影电视,痛快享受精神生活的愉悦;还可以陪孩子游戏、陪家人散步,享受自在的天伦之乐。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期待和规划,那么,暑期是学习充电的最佳时间。基于这个认识和期望,孙老师为团队成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互助成长的平台,大家有计划地同读一本书,及时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主动读书学习可以促进专业成长,相互激励和交流所得,可让读书活动变得更有趣味。
上面文字好像是在发牢骚,有些离题绕远。若没有行动,只好发牢骚,就算清醒得理,只是图一时痛快而已,与人与己毫无益处。好在我们已打开了书页,开始了阅读,心里便有几分踏实。
先说为什么选择余映潮老师的新书阅读?
有三个原因吧,一是,余老师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艺术和典型通俗的案例给一线广大普通教师帮助极大,他老人家迷恋三尺讲台,乐于践行,苦思不倦,他课堂上呈现的精彩有泥土的芬芳,他的课堂和教学艺术离一线教师最近;二是,余老师有认真执著、乐于追求教学真理的精神之美,有平易质朴、务实沉稳的人格魅力,他老人家从不炫耀高深的理念,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虚言,有的是一节节课堂上的躬身示范,当我们面临教学问题或职业倦怠时,他随时会给我们激励和启迪;三是,我们有在课堂现场一睹余老的风采,老当益壮的情怀和课堂上的奇思妙想让人折服,我们最喜欢阅读和品味他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能从中体悟到教学的成功和职业的幸福。
这本书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语文之道”系列,取名“致语文教师”,余老的意思是,要把自己对语文的情怀和智慧系统地呈现给广大语文同仁。书的副标题是“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内容有“成长智慧”、“教学智慧”和“治学智慧”三部分。余老师与我们分享的三个主题是:一是,关注专业成长目标,在艰苦修炼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二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在熟谙课堂教学艺术中做智慧的教师;三是,掌握优秀治学方法,具备优秀教师素养和终身发展的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读专业类书籍?
学科专业类书籍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教学法”、“课程标准”之类,在师范学校有系统的学习,工作以后,往往在应试成绩的压力下,疏于更新,多数学校没有理论学习的措施与氛围,加之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一旦专业追求没有了目标和兴趣,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会有严重的缺陷,当我们长时间只凭借课本和教案来应对教学时,我们已经OUT了;另一类是学科行家的实践经验。如专业成长心得和教育教学策略方法之类,这类书籍比较实用。可以激发年轻教师的教学激情,引导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还可以帮助其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快速入行,少走弯路。中年教师认真研读,可以比照自我教育教学过程丰富的体验,启发思考自我专业成长的规划,梳理总结得失经验,关注自我专业困惑,借鉴名家经验和理论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突破专业成长瓶颈,体会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和教育事业的幸福。所以,亲近大家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潜入名家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更有信心。
关注身边现状,如开展两类专业书籍阅读,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应该有个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序列阅读丛书。我们许多老师严重缺乏一定量的科学阅读,少基础积累,我们一思考就头疼,想做研究,却无从下手。虽然,现在的信息量海量,获取也方便,但总该有个贴近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序列从书,让我们一线普通教师阅读计划清晰些、目标明确些。
二是,自上而下应该想法子营造教师快乐阅读的氛围。从身边实际看,大部分教师并不喜欢阅读,原因有:应试竞争的挤压,没有时间读,从没有阅读的爱好或养成习惯,对工作顺其自然别无它想。大部分教师主观困境和想法很自然,期望或强逼所有教师爱上阅读,是不现实的。但并不代表无法改变,外在环境如能在引导、激励、帮助教师阅读上下点功夫,可以有很多措施方法吸引更多的教师乐于阅读。
学问与智慧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例如,我在讲《金色的草地》时,我们一起说秋天到了除了草地蒲公英还有什么是金色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向日葵是金色的,有的说稻田是金色的,有的说太阳是金色的,还有的说我们的眼睛也是金色的,我问:“为什么眼睛也是金色的?”他说:“因为看到的一切都是金色的,所以看在眼中眼睛就成了金色的。”我想正是营造了这宽松愉悦的环境才让学生想说会说吧!在夸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夸奖是最廉价也是最有力量的奖品,每当出色的孩子在课堂中有新奇独特的见解,我会说:“你的想法真棒。”每当落后的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我会说:“你说得很好,下次也要大胆发言好吗?”就这样学生能在学习中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善用多媒体来帮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会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们在讲《山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晚秋登山所见美景,我制作了一系列的幻灯片,逐步推进,以诗人的视角先看山再看云后看叶,使学生感受诗人看美景的心情。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另外我们的评价手段也不能是单一的,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教育,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学问与智慧范文3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一系列新教材相继出现。在新形势下,许多旧有的语文教学目标被重新审视定义,一些新的语文教学思路已在不断出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讲风”太盛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应以“读”为本。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先说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我们有的老师,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再谈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话说得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还有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囫囵吞进一定数量的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进而学会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些也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现行高中学段六册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够少的了,可毕业时还有些学生不能顺利背出。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足够重视。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就可背默二三百篇范文,高中阶段
再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背诵典范的现代文15篇,文言文15篇,精彩的现代文段和文言文段各20段(诗歌除外),应该不成问题。如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不过,这里所说的背诵,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默读、朗读和背诵,是高中语文课不可忽略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各类课文的教学。例如,记叙文《记念刘和珍君》,感情激越,用语犀利,警句叠出;散文《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景交融。这类文章在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抑扬顿挫表情朗读,要求学生全篇背诵。议论文有许多精品,可要求学生多背一些。指导诵读是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解惑释疑,画龙点睛,那些短篇精段都应理清思路,划出层次,让学生练习背诵,如《鸿门宴》、《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各种类型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加强“读”的训练,这样读讲结合,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学生头脑中有了若干范文作底,加之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上面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轻“读”偏向强调了要加强“读”的训练问题。这里要说明的是,说以“读”为本,并非否定课堂教学中多种教法的运用。譬如讲解,它有利于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记能力,使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但不应以讲废读,而应以讲解惑,以讲培读,讲清楚这种文章应如何读,这类文章该怎样写。这就是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读书破万卷”的“破”是剖析,讲解是剖析的一种,包括老师破和学生自己破。要知道,这里“读”在前“破”在后,如果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那只能是唱“空城计”。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不少“剑走偏锋”的现象:架空文本,淡化语文知识。不少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一会音乐欣赏,一会书画展示;又是课本剧演出,又是多媒体运用。花样翻新,眼花缭乱。表面上学生主动性增强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茫然。这样,虽然学生身心达到了愉悦,但语文本身的内容却未被重视。再如提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但我以为也要以问促读,要问在教材的关键部位,以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发学生讨论和再读的兴趣。问题要来自教材来自学生,以教会学生主动质疑为最好。那种泛泛的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提为好。
学问与智慧范文4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
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
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学问与智慧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怎样适时适度地把传统文化融汇于语文教学中呢?
一、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精通者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先丰富了自已,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才能丰富语文教学,才有利于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去。
我非常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诵读许多古诗词和经典。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忠实观众,《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我都非常喜欢,这些栏目和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历史人物的解说,我从栏目和书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把他们融汇到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要自已心中有阳光。”
二、学生要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儿童时期是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晨读时间讲成语故事。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在成语故事的学习中,学生一学期就增加300多字的识字量,还让学生了解了30多个文化常识,知道了60多个文学典故。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等多项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成语学习。
2.利用晨读10分钟诵读古诗。因为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讲解是不行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古诗故事,通过观看故事,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读会背80首古诗,并能理解诗的含义。
3.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在学习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授。例如,发现学生不尊重父母时,就要对学生用《弟子规》中片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孩子。
三、注重日常教学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我就首先从《游子吟》这首诗开始,让学生们从诗中感受到母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学问与智慧范文6
关键词:词语;语言;小学语文;词汇量;教学质量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学科教育,语文一直是教育开展的基础学科,是我国的母语学习,是有效教会学生如何表达和写作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尤为重要,是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通过朗诵理解词语
朗读不单是简单的阅读,而是要融入一些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进行阅读。学生在朗读中,首先要对内容进行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感受文章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节奏的快慢来掌握对词语的理解。因此,朗读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望月》这首诗时,首先从诗中了解到月亮是如此的明亮,在诗中对小外甥的活泼、聪明以及可爱的纯真个性进行真实的表达。在理解词语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解释、变换或者引导学生多次朗读的方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诗中出现的“隐隐约约、绘声绘色”等词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隐隐约约”是在描写东西模糊看不清楚,而“绘声绘色”用来形容事物描写的非常生动。然后学生在了解之后通过多次朗读,感受文章主旨。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示的意义不同。单纯地运用词典解释词语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在具体的文章内容中,词典并不能给出合理解释。那么,最好的词语理解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鸟岛》时,文章中出现的“解冻”一词,有的学生就不能够理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就可以将整个句子连起来读,如果将“解”字去掉,这句话就会变成湖水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湖水冻是哪个季节?那么湖水解冻会在哪个季节?然后学生就豁然开朗,明白“解冻”的意思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方法多种多样,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