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历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1
自主合作学习是目前国内教育界比较普遍适用的教学范式之一,让学生在教育中占的为主导位置,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过去机械性被动式接受知识变成,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范式应试的,师生缺乏互动,没有充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为了考试的工具,成绩的奴隶,而不是为了兴趣。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引入自主合作学习。
二、自主合作学习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之处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里,老师都是在教学范式的主导位置,学生是属于被动位置、次要位置。师生之间无法互动,严重压抑学生主动性无法提高学生历史成绩。自主合作学习的范式能够克服这一困境,有利于充分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1.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习关键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让学生体会一个主动学习过程。历史学科教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是一种功能性极强的学科,具有自己的学习的规律。所以我们根据规律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分析历史人物之时,先讲述历史人物的发生事迹,在讲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野史之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教学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课堂分组学习,让老师来指导学生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说出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一个说完,让另一个去补充,最后组长做好笔记,加以总结,老师做点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地位
根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让历史老师在教学范式中逐渐改变。有学生评价历史老师就像是评书人角色一样。说的很清楚,故事性很强,但是听过很快就忘记。自主合作性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让老师的演讲才华得以实现。例如老师在讲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让学生先收集材料,然后再课堂上让同学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第一次世界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害,特别是要理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是战胜国最后却变为失败国一方。在这个过程里,老师只是加以引导一方却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性,老师做出最后总结性发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讨论才能,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3.自主合作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学习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舒服、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老师与同学们加强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上好历史课关键。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无法沟通,同学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有了自主合作学习这种模式,教学境况有了改变。例如老师们在教授比较乏味的历史知识的时候,例如古代政治政策与经济建设的时候,同学们往往无法不愿意去听。这时,老师们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如何去发展当时的如何发展,当时人们吃什么、穿什么。补充当时有趣的历史史实,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气氛。
4.自主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同学实践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之间交流,训练他们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这样才能加强以后工作的竞争力。老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仅是要学习历史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知道如何去看待历史事件,去分析历史人物。例如教授学生学习明治维新,老师启迪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维新的态度。对比中国,同样是变法,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做PPT,一组做明治维新,一组做。让同学们在团队协作中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弊端
1.使得教学速度变缓,教案设计难度加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里,老师只需要简单写一套教案,然后灌输同学们教学内容。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范式,同学们活动成为主要的,同时占据老师们教授的时间,会导致老师们无法按时完成教学方案。如果小组讨论超过十五分钟,老师们就会压缩讲授内容甚至造成拖堂,延迟下课时间。
2.使得课堂纪律不够严肃,一些学生浑水摸鱼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2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2、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
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
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4、打破“权威”的信仰,5、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
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
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6、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
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不告密,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3
一、对顶岗实习生工作上的学校管理
顶岗实习学生被高师院校分配到对象顶岗实习学校以后,就由对象顶岗实习学校根据到校顶岗实习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给予分配指导教师和任教班级,并在指导教师为期2周的前期指导后,逐步开始正式上岗。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的指定和委任,也需要对象顶岗实习学校根据到校顶岗实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既要考虑到拟委任教师与顶岗实习生的年龄结构问题,又要考虑到双方的沟通和协调的问题。而且在顶岗实习学生正式上岗之后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把控能力的提高、课后作业的修改、新课程教案的备课与编写、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修正等一系列的有关教学工作上的协调和管理,都需要由对象顶岗实习学校内的校长,或主管顶岗实习学生的校方专门部门,或不同学科的教研室,或专门的辅导教师,来对顶岗实习生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和协调。
二、对顶岗实习生生活上的学校管理
对于顶岗实习的同学而言,在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工作中,其工作和生活都必须在对象顶岗实习学校里完成。也就是所有顶岗实习学生的吃、住、行、工作都必须在对象顶岗实习学校的可控范围之内来完成。而作为高师顶岗实习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者,对象顶岗实习学校必须为所有的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其主要包括饮食和住宿两个大的方面。
三、对顶岗实习生安全上的学校管理
安全问题是排在顶岗实习工作第一位的问题。而顶岗实习学生24小时都处在对象顶岗实习学校的可控范围之中,因此,对象顶岗实习学校在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上,也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及时的管理方,笔者认为这种安全管理主要也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出行安全上的管理,对于相对偏远的、出行交通不方便的或没有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的对象顶岗实习学校而言,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要特别的注意,可委托学校有私家车的其他教师带顶岗实习学生出行并返回,也可联系指定的社会运营车辆,定时定点定人的为顶岗实习生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住宿的安全,对象顶岗实习学校必须保证所有顶岗实习学生住宿的安全,不仅包括水电、防盗等方面的安全,还必须保证有及时可用的应急通道,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顶岗实习生的住宿安全;社交的安全,对于顶岗实习学生而言,其都是被高等师范院校派驻到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交网络。
四、对顶岗实习生心理上的学校管理
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中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同学而言,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或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直接管理方,对象顶岗实习学校要特别注意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的管理。不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照顾顶岗实习学生,更以朋友的身份,朋友的身份对出现短暂心理压力的顶岗实习生进行积极性的开导。并于驻点带队实习教师沟通或与学生家长沟通,妥善处理顶岗实习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和推动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五、结语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4
(一)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某位教师在教授“冷战中的对峙”时将涉及到冷战的相关知识要点全部都制作成了课件,如历史背景、意义、成因、国际形势、引发问题等,同时将相关知识要点所对应的照片、评论、资料等都做了链接,并把多个相关视频嵌入到了课件中,这个课件的知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生动、具体,总计四十余页。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明了、知识点过多,整个课程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讲说,学生跟不上老师飞快的思路和大量的灌输,这种方式方法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基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教师都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先把问题交于多媒体,然后再返回来去考虑整个教学安排,但这样刚好主次颠倒了。
(二)画蛇添足,生搬硬套
部分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把一些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小问题制作到课件上,把一些应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复制在课件上,将原本简单的教学过程越改越复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选其精华,挑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应让学生分得清主次,而不是混淆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这种胡乱混淆、盲目抄用,只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更严重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压力。
(三)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
这是现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上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不易处置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当前还盘桓在单纯的演示层面上,欠缺加工与再创造,不重视抽象归纳,忽略思维指点。信息技术资源无法与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收效甚微。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其是有效的辅助,并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必然会出现一定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不注重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过多的关注。
二、解决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层次分明
某位教师在讲授“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图片来讲述“九色鹿”相关的故事,接下来进行了补充说明:投影中的3幅漂亮图片是源自敦煌石窟257号窟内的壁画,然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敦煌灿烂文化的影片,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与自己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并思考敦煌文化有哪些艺术价值。通过具体的视频,敦煌丰富多彩的壁画清晰可见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且伴随着悦耳动听、恰如其分的解释说明使敦煌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崇高与伟大。最后让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总结归纳:它是我国的艺术宝库,现在国际上都有人着手研究我国的敦煌艺术等。上面讲到的教学实例中,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图片到视频,以及最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结构明朗。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使信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真正体现重难点问题,切实为教学服务。
(二)加工创造,突出重点
某位教师在讲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后,就开始讲关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与汉人的区别,他们生活在元朝之前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影像介绍了蒙古族的发源地、生活习俗、经济发展情况和各个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一些视频、图像、背景音乐,依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搭配解说而制成的。这样声情并茂的画质不仅能把较多资料呈现给学生,塑造历史的气氛,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概念时,资料集中,明确精准,省时省力,使教学的进度加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从而明显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能力对资源进行搜集、分析、重组和加工使其更适合要求,以缩短历史和现实的差距,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有效互动,激发火花
有的学生对于科举考试相关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熟悉当时的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关小游戏的设置以导入课程,比如举办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等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兴趣。然后,教师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则能够更容易理解所讲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讲解历史,指引学生按照一定的问题设置搜集答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帮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显了该课的重点,并给下面更好地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做了一个十分具有成效的铺垫。
三、结语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5
系统具有开放性,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对环境既有依赖性又有适应性,相互影响。校园文化系统被视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开放性系统时,则社会文化就成为其外部环境。在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适应性不断增强。校园不再是象牙塔,校园文化也不再是单一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矛盾碰撞、相互影响将更为激烈、显著。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与校园文化同为亚文化形态的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是与校园文化系统联系较为紧密、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区域文化是人们在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审美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总和,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大学坐落于某一区域内,其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烙上区域印迹。同时,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必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8]。大学作为所在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和发展社区文化也是其对社会文化发挥影响作用的渠道之一。同样,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包括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在内的的各种社会文化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发挥积极作用的,也有起到消极作用的,如宣扬物质至上、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因此要重视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多数系统研究中很少区分子系统与分系统,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子系统对应的是系统的结构,而分系统对应的则是系统的活动或功能,两者可以描述为条与块的关系。以大学为例,大学的各级子系统包括学院、系、教研室、教师等,而分系统则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构成。因此,根据系统论的相关解释,又可以将校园文化系统分为教学、管理、生活三大分系统。以教学分系统而言,体现为以教室、图书馆等为平台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载体为全体师生,承担着文化输入功能。生活分系统的主要载体为全校师生员工,主要是在寝室、体育馆、活动中心、食堂等场所开展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规范、检验着个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传递、塑造并显化了个体内在的文化特征,体现并传播了校园文化精神。因此,生活分系统更多地承载着文化输出的功能。管理分系统的主体主要由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组成,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并内化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多地承担着校园文化的转换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又不同于各分系统功能的简单累加,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出不同于分系统的新的整体功能。校园文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功能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在于塑造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品德、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换的加速器。二是创新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又有常变常新的一面,即在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之功能。三是凝聚功能。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具有排斥性,而群体内部的文化则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通过大学的精神基础———目标、价值、理想、信念等得以实现,并通过其行为模式和准则得以不断强化,通过良好的校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产生迁移,从而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是导向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通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活动、校园氛围等对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进行引导。大学校园汇聚了更多高层次的人才,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导向作用。五是约束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能够得到大学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自觉实践,从而形成一种软约束力,促使所有成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学校目标保持统一[9]。
二、启示
(一)重视大学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杰出校长的教育理念、著名专家学者的贡献是大学理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10]。因此,大学校长的选拔是关系到大学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当前研究型高校的校长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与知识水平,但约有60%的校长是现任职学校的毕业生,且多为理工科出身。而有研究表明,教育背景的多元化与大学校长的开明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大学校长选拔中应注重吸纳有更多综合性教育背景及在国际顶级大学学习、任教任职经历的优秀人才,以借助其宽广的视野、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推动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11]。
(二)以学风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探求真理和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应始终贯彻和传播诚信、求实和公正的价值追求。诚信、求实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而公平公正的社会也正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目标。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确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2]。
(三)以校风建设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校训、校徽、校歌是校风的固化形式。在校风建设中,校徽的精心设计、校歌的谱写与传唱、校训的宣传与强化,是由表及里地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所学校的良好校风是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而传承优良传统也正是当前校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强化学生熟知校史也是促进其加深对学校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校史展馆的建设,通过展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教学与研究成果等活动将学校的过去与现在、理念与实践更加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在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加深对学校的认同感。
(四)加强师生交流,共建校园文化教学活动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核赖以形成的基础,对学校特色、校风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是实现教育和引导功能的主要路径。教师是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现行以科研为主的考核体系的不断强化和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师生关系淡漠,课堂以外几乎很少交流。文化的形成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心灵、思想的碰撞,而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沟通就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和信任,更谈不上精神引领。因此,校园文化的传播不应只局限于教室之内,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所以说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追求。
(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规划,维护校园文化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历经岁月沧桑保存下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是一所学校的历史见证,保存时间越长的硬件设施越能反映出学校的内涵。校园建设的外在美感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是校园人文精神的良好体现。校园硬件建设应将办学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文化元素以实物的形式加以表达和传递,优雅整洁的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条件,还能够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渲染着校园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很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或分校区。新(分)校区与老校区、主校区相比,多数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缺乏文化底蕴,甚至难以受到主体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这更需要使新校区的硬件规划设计与原校区的风格风貌保持统一性和延续性,需要更多地运用雕塑、展馆等形式展示校史和传统,以强化在新校区工作学习的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13]。
学习历史论文范文6
知识具有工具性.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学习者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社会化过程,并将外化的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将外化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知识就像生活中的工具一样,不被使用的工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使用,才能获取财富.同样,如果学习者没有在有意义的情境或社会活动中充分运用知识,那么,学习者和知识之间是割裂的,外化的知识依然游离于学习者之外,无法提高学习者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学习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正如玛雅女孩从最初的信息传递、取器械等简单事情的参与开始,最终成长为可以进行产前按摩、协助分娩的熟练的助产士一样,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运用和实践,经过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过程,外化的知识才有可能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的经验才有可能得以增生与发展.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所使用的活动、情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影响着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知识与情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知识应该在情境中认知并在行为中得到内化与发展[3].
2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2.1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市场营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策划.根据情境学习理论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课题组将市场营销学课程分为3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一是市场营销原理实践模块.该模块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是营销理论概述、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消费者行为分析,主要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认知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与行为分析能力,实践训练主要选择自我推销演练、现场模拟实践的方式.二是目标市场营销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主要培养学生目标市场的营销能力,实践训练主要选择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方式.三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组合策划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营销沟通能力等,实践训练主要选择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实践、参观实习等方式.
2.2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包括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3种教学方式[4],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课题组将这3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地融入.
2.2.1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准确抛锚在情境教学理论中,抛锚式教学的“锚暠是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暠.抛锚式教学包含“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暠等环节[5].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选择一个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真实情境,确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交由学习者来解决,也就是“抛锚暠;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去探索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不仅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还需要与同伴相互协作,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记录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应该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而不仅仅是教师关于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准确地设置一些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市场营销的真实情境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来创设.譬如在促销与沟通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引用“把木梳推销给和尚暠的经典案例设置任务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要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和尚对于木梳的消费需求是什么,案例中的4位营销员各自的销售策略有什么特点,共同研究更多的把木梳推销给和尚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实验室软件提供与真实情境尽量保持一致的模拟实验环境,以及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与企业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接轨,使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知识的学生能够更快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2.2.2进行师徒角色定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传统学徒制是最为自然、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如医学、语言、制造等领域,在师傅进行专业工作的过程中,学徒通过观察、模仿、训练等参与方式,在从边缘参与到完全参与,从学徒到专家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获得了该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中的核心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整合,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关注的不是学习者对于概念和知识的获取,而是重在培养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专家在现场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示范,学习者如同学徒学习一样,通过参与专家的实践活动,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与社会真实的情境进行交互,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师傅暠,为此教师本身须改变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理念,多渠道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胜任“师傅暠的角色.譬如在市场调查实践中,传统实践教学大多是在老师讲完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之后,布置一项调查任务由学生去完成,评价实践效果时发现,大多数同学感到很吃力,理论不能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学习的效率较低;如果教师作为“师傅暠带领学生一同去完成一项调查任务,包括市场调查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市场调查的流程和技巧,然后再通过自身实践去巩固加深,实践学习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校外专家也可以作为“师傅暠参与到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聘请知名高校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校开设讲座,或聘请有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企业营销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师傅暠整体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作为“徒弟暠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而不是传统中的被动接受),善于观察,认真模仿与探究,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3创建实践共同体,提供使用知识的机会人类学家莱芙与温格最早在情境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暠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2].一个实践共同体是诸多个体的集合,强调在特定的共同体文化或情境中个体各自担负的责任和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任一群体的集合.学习实质上是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暠开始,逐渐成长为该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组织中,应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方式组建市场营销团队.团队推选一名组长,成员在组织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等方面应能互为补充.在每次实践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配,共同体成员合作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个个真实的问题.在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以及独特的风格和专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完成边缘向核心、学徒向师傅的转变.如在以新产品市场推广项目为实践任务的实践共同体内,共同体成员分别承担市场调查、新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渠道设计和市场促销与沟通等各项任务,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对任务进行充分地分析,制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相互配合与协调下,共同完成一项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任务完成后,团队成员把各自任务完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总结报告,在共同体内分享;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总结报告的质量给予效果评价.由此,学生获得了充分运用知识的机会,强化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理论知识得以内化,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3结语